医院感染管理知识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

境进行清洁与消毒、医院自制点眼液污染培养出
铜绿假单胞菌、医疗废物处置方法不正确等等, 导致白内障手术部位感染,10人手术 9人因感染 剜除眼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卫生局长到医院院长,以及相关科 室负责人相继被开除、降职和行政记过处分、吊
销手术医师执业证书。
恶性感染事件案例四
2008年西安交大附属医院,由于没有独立的医 院感染管理科,依附于医务部,没有人具体去做医 院感染管理工作,导致医院感染不监测不报告,消 毒隔离不督查、不指导、不反馈,新生儿等高危重 点病房清洁消毒方法不正确、隔离不规范,最终导 致8名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和死亡事件的发生。 因此撤消了院长和主管副院长的职务,撤消了 儿科主任、护士长职务,撤消了医务部、护理部与
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提出11个要求
1、建立健全组织制度
2、开展医院感染四大监测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医院消毒效果监测
泛耐药菌监测 抗菌药物使用监测
3、无菌操作技术管理
4、消毒药械管理 5、隔离技术管理 6、医疗废物管理 7、手卫生管理
19世纪下半叶发现空气中的微生物
1855年,法国物理学家巴斯徳在显微镜下 发现了空气中存在的微生物。英国的外科医师
李斯特,在巴斯徳的启发下揭示出:感染与微
生物的关系,认为伤口感染化脓是由于空气中 的微生物进入伤口引起的,而且空气中的微生 物不但通过手,还可以通过医疗器械、敷料等 进入伤口。
因此提出了消毒的方法……
二千年的医院感染朝着科研方向发展,开 始了目标性监测,研究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及其
耐药性,医院感染的专职人员队伍里在已有医
师、护士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专职检验人员。 现在的医院感染又朝着电子化、信息化方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

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 注射室的医院感染管理(2)
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 灭菌2次。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无 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 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H。
治疗车物品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
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 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伤口如:炭疽、气 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隔离(诊室或病室)严 格隔离。
压力蒸汽灭菌法(湿热灭菌法)
适用范围: 耐高温、高湿的物品。不能用于凡士林
等油类和粉剂的灭菌。
种类: 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器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
使用无菌包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无菌包应用双层包布十字打包,包布应清洁、完整、 无破损、无污迹,包的体积不能超过30X30X25CM; 新的包布应先洗涤去浆后再高压,手术包内的中心 和难予消毒的部位应放置化学指示物;包外用化学 指示胶带贴封。
如单纯疱疹、水痘 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第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消毒管理办法》,严 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并达 到以下要求: (一)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 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 须达到消毒水平; (三)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 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戴口罩 目的:防止吸入大颗粒和小颗粒的气溶胶 在下列情况下需戴口罩: 可引起扬尘的工作时(清点衣物、大扫地) 为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病人进行诊疗护理
活动时
近距离接触病人头部、伤口时 进入特殊工作场所时(手术室、取拿无菌物
品) 处理医疗废物时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环境内接受诊疗、护理的患者因暴露于医院中各类病原微生物而感染的一种疾病。
医院感染已成为医疗卫生领域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其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财务压力,而且还会导致医务人员和其他医院工作人员的健康风险,因此,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卫生工作者必须掌握的知识之一。
医院感染的防治涉及到广泛的医疗环节,包括医院环境卫生管理、医疗设备与器具的清洗消毒、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抗生素合理使用等。
下面我们将就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1. 医院环境卫生管理医院环境的干净、整洁和消毒程度是防止医院感染的关键。
对于卫生管理部门而言,应该建立科学的清洁和消毒标准,并定时进行评估和检查,严格排除隐患。
对于医疗设备和物品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标准程序进行处理,切勿随意更改程序,以免增添感染风险。
在卫生间、病房、手术室等场所,必须进行定期消毒和清洗,以杀死细菌和病毒,避免传播。
2. 医疗设备与器具的清洗消毒医疗设备和器具是医务人员接触病人的必备工具,清洗消毒非常重要。
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医疗设备和器具,平时使用和维护非常重要,严格按照厂家指导进行操作和维护,不能随意更改程序。
对于一些需要多次使用的器具,必须进行高温高压消毒处理,以杀死所有细菌和病毒,避免二次感染。
在现代化医院中,普及了一些新技术,如一次性使用的医用器械、防污染手套、口罩、隔墙等,有效地减少了感染传播的概率。
3. 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对于医务人员而言,手卫生是防止医院感染的关键方法之一。
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和医疗设备之前,一定要彻底洗手,并在随后镀上洗手液和免洗手消毒液,以确保消灭手上的病原微生物。
医务人员在进行手卫生时,不能只涂抹洗手液或消毒液,还要按照科学的标准程序进行操作。
4. 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医学领域重要的药物,然而误用和滥用,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有害,还会导致病菌的耐药性或变异性增强,使得治疗更加困难。
因此,抗生素合理使用应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执行抗生素使用原则:按照药物缺陷的原则(细菌敏感情况,病情严重程度等)选择有效的和适当剂量的抗菌药物;(2)在开展抗生素治疗时,应注意监测病情,如有必要,及时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3)不可乱用药,不可滥用或有意过量,不能随意更换药品治疗。
医院感染应知应会知识(简要版)

医院感染应知应会知识(简要版)院感方面】一、医院感染管理知识1、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3、医源性感染是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4、消毒是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5、灭菌是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6、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消毒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1)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2)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3)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二、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时限包括四种情况:1、散发病例(个案病例)24小时内填表上报到医院感染管理科。
2、医疗机构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一)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二)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三)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3、医疗机构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一)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二)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三)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4、医疗机构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医院感染控制培训:六篇关键知识点

医院感染控制培训:六篇关键知识点
1. 感染控制的重要性
- 感染控制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患者和医务人
员的健康至关重要。
- 了解感染控制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减少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
2. 感染传播途径
- 了解感染传播的途径有助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 感染传播途径包括直接传播(如密切接触)、空气传播(如
气溶胶传播)、飞沫传播(如咳嗽喷嚏)以及间接传播(如接触污
染物)。
3. 感染控制策略
- 采取适当的感染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 感染控制策略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与消毒、医疗器械的正
确使用与灭菌、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等。
4. 感染监测与报告
- 感染监测与报告是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环节,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传播。
- 包括监测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感染类型和感染病原体等,并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
5.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 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和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
- 了解抗生素的适应症、用药原则和禁忌症,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使用抗生素。
6. 感染控制培训与教育
- 定期进行感染控制培训与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知识和技能。
- 培训内容包括感染控制的基本原理、感染控制策略和操作规范等。
以上是医院感染控制培训的六篇关键知识点,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感谢阅读本文档。
医院感染管理应知应会知识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一、传染病管理知识部分1、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分几类?答: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与丙类。
2、甲类传染病包括哪些?答:鼠疫、霍乱。
3、乙类传染病包括哪些?答:(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与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与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4、丙类传染病包括哪些?(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与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与阿米巴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5、医院发现传染病谁报告?答:(1)属地管理原则——实行谁接诊谁报告(首诊医生),监测病例遵循属地管理原则。
(2)责任报告单位与责任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与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报告人。
6、传染病防治法中阐述哪些行为会构成处罚与犯罪?(1)未按照规定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医院感染控制任务与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的;(2)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的;(3)发现传染病疫情时,未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转诊的,或者拒绝接受转诊的;(4)未按照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与医疗废物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置的;(5)未按照规定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或者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未予销毁,再次使用的;(6)在医疗救治过程中未按照规定保管医学记录资料的;(7)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与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的。
医院感染管理培训知识

医院感染管理培训知识1. 建立医院感染病例和报告制度,发生医院感染病例诊断和报告制度。
发生医院感染时,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对医院感染做到早发现,早控制.2. 制定我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内容包括:清洁消毒与灭菌、隔离、手卫生、医院性感染与控制措施、医院性感染暴发报告制度、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管理、医务人员职业性安全防护、医疗废弃物管理等. 3。
医疗废弃物管理有关知识1) 医疗废弃物的概念:是指医疗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的废物。
2) 目的:为了加强医疗废弃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
3) 管理职责::①法人为医疗废弃物管理第一责任人,各负责人为医疗废弃物管理直接负责人;医、护、药、支、工勤人员等均为医疗废弃物管理的执行者、维护者。
②成立医疗废弃物管理机构③医疗机构制度制定是医疗废弃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要求,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及是医疗性机构内医疗废弃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
4)医疗废物的人类:①感染性废物:携带病院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②损失性废弃物:能够刺伤或者刺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器皿。
5)医疗废物的管理:①分类②收集③运送④储存⑤处置⑥监督管理。
6)感染性废物:①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感染的物品,包括棉球、棉签、引流棉条、纱布及其他敷料、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废弃的被服、其他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感染的物品。
②医疗机构收治的隔离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
7)损失性废弃物:①医用针头、缝合针。
②各类医用器,包括: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
③载玻片、玻璃试管等.8)医疗废弃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与高危险废物处理的原则是在交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前就地消毒.9)医疗机构应当对医疗废弃物进行登记,登记资料至少保存三年4。
医院感染管理应知应会知识100

二乙评审医院感染管理应知应会知识第一部分医院感染管理职责一、科室感染管理小组人员组成、职责二、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管理职责第二部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安全防护一、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定义二、。
什么是标准预防?三、。
医务人员预防血源性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什么原则?3.工作人员如何获取防护用品?4. 访谈医务人员接受职业防护培训及考核情况5。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处置流程知晓情况的访谈内容(要求相关人员知晓率100%)二、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控制有关知识1、医院感染的定义?发生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时限?3、什么是医院感染暴发?4、什么是疑似医院感染暴发?5、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范围?6、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流程和处置预案知晓情况访谈(相关人员对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流程和处置预案知晓率100%)⑴本科室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管理的第一责任人?⑵医院感染暴发的院内报告程序与时限?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应急处置流程三、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100%)1、何为手卫生?(手卫生方式有哪些?)2、何为卫生手消毒?3、何为外科手消毒?4、七步洗手法具体揉搓步骤?5、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6、外科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7、什么情况下应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10、实地访视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四、隔离技术相关知识1.隔离的实施应遵循什么原则?2,医务人员何时应该采取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3.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消毒隔离措施?五、医疗废物管理相关知识1.医疗废物分类?2。
医疗废物应使用什么颜色袋子盛放?生活垃圾应使用什么颜色袋子盛放?3。
医疗废物登记的内容包括哪些?登记资料应保存多长时间?4。
医疗废物暂时储存的时间?5。
盛装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容器的多少时,应进行封口?6.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如何预防医疗废物泄露事件?发现医疗废物意外泄露时应该如何处理?(应急预案知晓情况?)7.医疗废物的主要包装物有哪些?8.传染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如何处理?9。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ppt课件

4
医院感染的概念
不属于医院感染的情况
1、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 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急性发作﹙但入院 时处于稳定期的慢性气道疾患患者在入院后继发急 性感染者属医院感染﹚ 4、新生儿经胎盘获得的感染﹙出生48小时内发 病),如单纯性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揉搓5—6次
• 手卫生监测标准值:卫生手消毒 监测的细
菌菌落总数≤10cfu/cm2
• 外科手消毒 监测的细菌菌六 职业暴露
• 1:概念:职业暴露,是指由于职业关系而
暴露在危险因素中,从而有可能损害健康 或危及生命的一种情况,称之为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 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 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 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而医务人员职业 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 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 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8
多重耐药菌概念
常见的多重耐药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 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 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 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 杆菌等。多重耐药的主要机制是外排膜泵基因突变,其 次是外膜渗透性的改变和产生超广谱酶。
13
医疗废物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内容)

1.何谓医院感染?答: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2.何谓医源性感染?答:医源性感染是指在医疗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易引起医源性感染的因素包括:多次进行侵袭性操作;使用消毒或者灭菌不合格的医疗器械或者设备;医疗环境污染严重,如物体表面、空气、医务人员的手等;输入已被污染的药品、血液或者血液制品等;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等等。
3.根据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可分为哪几类?答:医院感染可根据病人在医院中获得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4.何谓外源性感染?答: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其病原体来自病人体位,如来自于其他病人、医务人员、诊疗器械和医院环境等。
5.何谓内源性感染?答: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其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皮肤、口咽、肠道、泌尿繁殖道等)的常居菌或者暂居菌。
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者体内微生态环境失衡时即可发生内源性感染。
随着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的深入,外源性感染已明显减少,内源性感染则在增加,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类型。
6.医院感染流行病学有哪些特点?答:医院感染流行病学主要特点有:(1)感染链特点:外源性感染的传播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一不可。
(2)发病形式特点:医院感染多为散发性,有时可浮现暴发流行。
外源性感染的表现形式可为散发,也可为暴发。
而内源性感染则呈散发形式。
(3)预防控制特点:大部份外源性感染是可以通过规范医护人员诊疗操作、严格消毒灭菌及隔离等措施得到预防和控制的。
内源性感染的发生基于病人的基础病、诊疗措施等多种因素,较难有效地预防与控制。
但可以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类药物、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4)科室分布特点:医院感染多发生于医院的高危科室,主要有各类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病房、神经外科、烧伤科、心胸外科、呼吸科、血液科和肾科病房等。
医院感染管理应知应会知识

医院感染管理应知应会知识医院感染管理应知应会知识(⼀)⼿卫⽣⼿卫⽣: 为洗⼿、卫⽣⼿消毒和外科⼿消毒的总称。
洗⼿:指⽤肥皂或者皂液和流动⽔洗⼿,去除⼿部⽪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卫⽣⼿消毒:指⽤⼿消毒剂擦⼿的过程。
外科⼿消毒:指⽤⼿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医务⼈员在下列情况下应当洗⼿:接触病⼈前后;进⾏侵⼊性操作前;摘除⼿套后;接触病⼈体液、排泄物、粘膜破损的⽪肤或者伤⼝敷料后;从病⼈脏的⾝体部位到⼲净的部位;直接接触病⼈后。
医务⼈员下列情况下应⼿消毒: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之前;出⼊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烧伤病房、新⽣⼉重症病房和传染病病房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前后;接触具有传染性的⾎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物污染的物品后;双⼿直接为传染病病⼈进⾏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污物之后;需双⼿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医务⼈员医疗活动过程职业暴露防护措施落实情况。
医务⼈员职业暴露的定义:医务⼈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损害健康或危及⽣命的⼀类职业暴露。
⽽医务⼈员职业暴,⼜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医院感染性职业暴露,是指医务⼈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时意外地被患者的⾎液等体内物质污染,或被患者⾎液等体内物质污染的针头、⼿术⼑等锐利器械刺破⾃⼰的⽪肤,⽽有可能导致感染性疾病发⽣的⼀类职业暴露,即为医院感染性职业暴露。
职业暴露(锐器伤)的处理程序⼀挤、⼆冲、三消毒、四报告急救处理1.⽴即⽤肥皂⽔和清⽔冲洗伤⼝或沾污的⽪肤。
如果是粘膜暴露,应⽤⽣理盐⽔反复冲洗。
2.如有伤⼝,应当在伤⼝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液,再⽤肥皂液和流动⽔进⾏冲洗;禁⽌进⾏伤⼝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冲洗后,应⽤消毒液(如75%酒精或0.5%碘伏)进⾏消毒,并包扎伤⼝;被暴露的粘膜,应反复⽤⽣理盐⽔冲洗⼲净。
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ppt版)

❖ 〔二〕医院建筑布局不合理、医务人员不严格执行消 毒隔离措施导致严重感染事件的发生(fāshēng)。
❖ 2021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医院发生的新生儿感染爆发事 件,8例死亡。
第十三页,共六十三页。
❖ 卫生部专家调查组指出,该事件是一起严重医院感染事 件。
❖ 1、该院没有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制度,没有建立独立 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 1、应每天对患者床单元〔含床栏、床头柜、桌子、椅子、 凳子等〕的外表进行清洁,遇污染先用吸湿(xī shī)材料去除 可见的污染物,在清洁与消毒;患者出院时应进行终末消毒。
21/022/20/12/2
Dr.HU Bijie
31
第三十一页,共六十三页。
❖ 2、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如床单、被套、枕套等, 应一人一更换;患者住院时间长时,应每周更换;遇 污染(wūrǎn)应及时更换。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与消 毒。
医院违规与之合作,允许没有资质的人员在该院从事诊疗 (zhěnliáo)活动。
❖ 2、医院院内感染管理混乱,从该院自制眼用平衡灌注 液中检出绿脓杆菌,灌注瓶有气泡,消毒过期。
第十一页,共六十三页。
❖ 3、医院手术室布局、流程、环境、设施等不符合开展无 菌手术的根本要求;手术器械未清洗干净,手术包灭菌 时间(shíjiān)、温度、压力不够,有湿包;人工晶体等耗材 包装袋有破口而上台前未发现;术中微创手术器械不能 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进口的人工晶体未经注册。
❖ 医院消毒供给中心: ❖ ?管理标准?
❖ ?医院消毒及灭菌技术(jìshù)操作标准?
❖ ?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 ?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 ❖ ?医院隔离技术标准?
❖ ?医院感染监测标准?
医院感染管理基础知识

医院感染管理基础知识一、医院感染概念一医院感染定义1、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二医院感染分类医院感染按其病原体的来源可分两类:即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1、外源性感染也称交叉感染,是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如病人与病人、病人与医务人员、病人与环境;2、内源性感染也称自身交叉感染,是指引起感染的病原体来自本人体内或体表的正常菌群或条件致病菌,如肠道、口腔、呼吸道、阴道及皮肤等部位的微生物;三、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的感染;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5、由于诊疗措施及获得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四、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1、在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或分泌物中只有细菌的定植,而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2、由损伤产生的炎症反应或由非生物性如化学性或物理性刺激而产生的炎症等;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五、医院感染的诊断依据1、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化验检查以及其他的辅助检查方法2、包括X线、B超、CT、活体组织检查、针刺抽吸物结果等3、判断医院感染是要求有可靠的临床、实验室或其他检查资料4、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二、常见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一、血管相关性感染1、血液系统感染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三条之一的即可诊断1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有弥散性红斑蜂窝组织炎的表现;2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并除物理化因素所致;3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热>38℃,局部有压痛,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病原学诊断:导管尖端培养或血液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2、败血症临床诊断:发热高于38℃或体温低于36℃,可伴有寒战,并合并下列情况之一:1有入侵门户或迁徙病灶;2有全身中毒症状而无明显感染灶;3有皮疹或出血点、肝脾肿大、血液中性粒细胞增多,且无其它原因可以解释;4收缩压低于12kpa90mmHg,或较原收缩压下降超过40mmHg;3、输血相关感染常见有病毒性肝炎乙、丙、丁型等、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弓形体病等;临床诊断:必须同时符合下述三种情况才可诊断;1从输血至发病,或从输血至血液中出现病原免疫学标志物的时间超过该病原体感染的平均潜伏期;2受血者受血前从未有过该种感染,免疫学标志物阴性;3证实供血员血液存在感染性物质;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1.血液中找到病原体;2.血液特异性病原体抗原检测阳性;3.组织或体液涂片找到包涵体;4.病理活检证实;二呼吸系统感染1、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发热≥℃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病原学诊断在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2、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1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①发热;②白细胞总数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③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2慢性气道疾病患者稳定期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三泌尿系统感染临床诊断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或不伴发热,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1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患者应结合尿培养;2临床已诊断为泌尿道感染,或抗菌治疗有效而认定的泌尿道感染;四手术部位感染1、表浅手术切口感染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临床诊断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2、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的感染;临床诊断,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1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除外;2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3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4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3、器官或腔隙感染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临床诊断,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1引流或穿刺有脓液;2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3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三、医院感染报告制度一、报告:临床一旦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应在24小时以内在内网上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单;二医疗机构内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四、手卫生规范一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二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三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四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五手消毒效果应达到如下相应要求:1、卫生手清毒,监测的应≤10cfu/㎝22、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2六WHO医务人员五个手卫生时刻1、接触患者前;2、接触患者后;3、接触患者体液后;4、无菌操作前;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七医务人员洗手方法1、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2、取适量肥皂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3、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为:1掌手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2手指交错掌心对手背搓擦;3手指交错掌心对掌心搓擦;4两手互握互搓指背;5拇指在掌中转动揉搓;6 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4 、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五、隔离技术一隔离标识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二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常见接触传播疾病: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预防原则:标准预防+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1、患者隔离尽量隔离于单间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2、隔离标识医生开具接触隔离医嘱,护士在病人一览表和床头卡贴上接触隔离标志兰色圆点标记;3、人员限制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减少人员出入,并嘱探视者做好洗手或手消毒;4、手部卫生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摘除手套后或离开隔离病房前应洗手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5、个人防护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戴防护镜;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6、仪器设备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等专用,用后应清洁、消毒;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平车,在每次使用后须消毒;7、物体表面做好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病人周围物品、环境,须每天定期用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擦拭用抹布用后消毒;出院后床单位做好终末消毒;8、标本运送各种标本使用密闭容器运送;9、医疗废物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10、解除隔离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连续两次培养阴性VRSA三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 5μ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常见经空气传播的疾病:肺结核、水痘、麻疹、肺鼠疫、肺出血热等;预防原则:标准预防+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1、患者隔离隔离于单间;病情容许患者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限制其活动范围,尽快转送至专科医院;2、隔离标识医生开具空气传播隔离医嘱,护士在病人一栏表和床头卡贴上接触隔离标志黄色圆点标记;3、空气严格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照射消毒60分钟或用15%的过氧乙酸7ml/m3熏蒸2小时;4、转运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注意防护;5、人员限制禁止探视,如必须探视,探视人员做好防护;6、个人防护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等物质时应戴手套;进入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N95;可能产生喷溅时,应带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7、仪器设备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或血压计等专用;用后应清洁、消毒;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平车,在每次使用后须消毒;8、物体表面做好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病人周围物品、环境,须每天定期用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擦拭用抹布用后消毒;出院后床单位做好终末消毒;9、标本运送各种标本使用密闭容器运送;10、医疗废物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四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 5μm,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粘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常见经飞沫传播的疾病:百日咳、白喉、流脑等;预防原则:标准预防+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1、患者隔离尽量隔离于单间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病情容许患者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限制其活动范围;2、隔离标识医生开具飞沫传播隔离医嘱,护士病人一栏表和床头卡贴上接触隔离标志粉色圆点标记;3、转运减少转运;当需转运,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4、空气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5、人员限制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米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6、个人防护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等物质时应戴手套;与患者近距离1米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可能产生喷溅时,应带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7、仪器设备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血压计等专用,用后应清洁、消毒;不能专用的物品如平车、轮椅,在每次使用后须消毒;8、物体表面做好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病人周围物品、环境,须每天定期用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擦拭用抹布用后消毒;出院后床单位做好终末消毒;9、标本运送各种标本使用密闭容器运送;10、医疗废物防渗漏密闭容器运送,利器放入利器盒;六、标准预防一标准预防概念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二标准预防的主要内涵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强调双向防护,即要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护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其重点是洗手和洗手的时机;三标准预防主要内容1、洗手和手消毒手卫生;2、在处理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或其他有潜在传染性物质时或预计上述物质会飞溅时需要地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包括手套、口罩、面罩、护目镜、隔离衣、防水围裙、防水鞋或鞋套、帽子等;3、及时、正确地处理使用后被污染的仪器、设备和布类,防止微生物污染其他患者和环境;4、小心处置锐器,医疗活动中预防锐器伤的发生;5、注意环境控制,对环境进行日常清洁和卫生处理;6、正确地处理医疗废物;四个人防护原则医护人员个人防护采取分级防护原则;一般分三级防护,一级防护针对门急诊医护人员;二级防护针对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的工作人员;三级防护针对与病人密切接触,对病人实施特殊治疗的医护人员;1、个人防护用品PPE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2、防护用品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在有效期内使用;3、口罩的使用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一般诊疗活动, 可佩戴普通医用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4、护目镜、防护面罩的使用4. 1 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a 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b 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c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 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置有无松懈;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5、手套的使用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6、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应根据诊疗工作的需要,选用隔离衣或防护服;防护服应符合GB 19082 的规定;隔离衣应后开口,能遮盖住全部衣服和外露的皮肤;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a 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b 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c 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a I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b 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7、鞋套的使用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应用;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应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发现破损应及时更换;8、防水围裙的的使用8.1分为重复使用的围裙和一次性使用的围裙;8.2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8.3重复使用的围裙,每班使用后应及时清洗与消毒;遇有破损或渗透时,应及时更换;8.4一次性使用围裙应一次性使用,受到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更换;9、帽子的使用9.1 分为布制帽子和一次性帽子;9.2 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9.3 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9.4 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9.5 一次性帽子应一次性使用;10、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穿脱程序1 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a 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进入潜在污染区;手部皮肤破损的戴乳胶手套;b 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污染区;c 为患者进行吸痰、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操作,可能被患者的分泌物及体内物质喷溅的诊疗护理工作前,应戴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2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a 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浴在污染区前. 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目镜/防护面屏→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于专用污物容器内;b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或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c 离开清洁区: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3穿脱防护用品的注意事项①医用防护口罩的效能持续应用6h~8 h,遇污染或潮湿,应及时更换;②离开隔离区前应对佩戴的眼镜进行消毒;③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防护服可连续应用;④接触疑似患者,防护服应每个患者之间进行更换;⑤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⑥戴医用防护口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应进行面部密合性试验;⑦隔离区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每日监测体温两次,体温超过℃及时就诊;五职业暴露后的处理:1、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得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4、发生艾滋病病毒的职业暴露后,应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进行进行评估和确定;5、发生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梅毒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后处理和预防,按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流程2、血液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的处理病人HIV+1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服用双汰芝和拉米夫定,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2医务人员抽血检查Anti-HIV,并于暴露后4周、12周、6月定期追踪检查Anti-HIV病人HbsAg+1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不需要注射疫苗或HBIG2医务人员HbsAg-Anti-HBs-未注射疫苗:24小时内注射HBIG并一周后接受HBV疫苗注射3医务人员HbsAg-Anti-HBs-已完成疫苗注射未产生抗体:24小时内注射HBIG并补一剂疫苗4医务人员HbsAg-Anti-HBs-正接受疫苗注射未产生抗体:24小时内注射HBIG并继续完成疫苗注射5暴露后六个月、一年,追踪HbsAg、Anti-HBs3、职业暴露报告1、职业暴露发生后,当事人在应急处理后,应尽快报告科室负责人;科主任或护士长2、职业暴露当事人从内网上填写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登记表,由科室负责人签字后送交医院感染管理科;七、医院感染暴发概念、处置流程一医院感染暴发概念1、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2、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二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流程临床科室科主任、护士长---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处---上报分管院长---上报院长三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措施1、分管院长接到报告并确定后立即召开会议,讨论应急处理措施,启动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理预案;2、责任科室立即组织医护人员积极查找原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对患者积极实施救治;3、院感科积极进行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检测,对感染者、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微生物监测等,分析可能的感染源和感染途径,并提出有效控制措施;4、临床科室保存好相关资料,积极配合专职人员的调查、监测、不得拒绝和阻碍,不得提供虚假材料;5、责任科室根据院感科的建议进行有效的消毒处理,隔离措施等,落实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做好医院内医院感染病原体污染场所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进一步交叉感染和污染;6、临床科室根据医院领导小组讨论决定,执行是否暂停收治新病人、暂停手术或诊疗项目等;应根据确定或初步确定的感染源和感染途径,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和控制措施,并对处理措施进行持续监测;当感染源和感染途径不明确时,可以针对可能的感染源和感染措施,在不停止调查的同时,采取比较广泛的控制措施,并根据调查结果不断修正评价;7、特别重大事件应及时请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或请示上级主管部门予以协助处理;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部门报告事件进展情况;8、协助疾控人员开展标本的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9、医院感染管理科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资料存档;八、多重耐药菌一多重耐药菌定义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二常见多重耐药菌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2、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4、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5、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6、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三多重耐药菌特点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 ;四多重耐药报告、处置流程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流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
二标准预防与职业防护
1、什么叫标准预防?
答:标准预防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论其是否具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都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标准预防的特点是什么?
答:(1)既能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能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2)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预防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
病从医务人员传染给病人,因此,既能保护医务人员,又能保护病人。
(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
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3、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哪些?
答:标准预防的措施包括:
(1)洗手;
(2)手套;
(3)面罩;
(4)隔离衣;
(5)可重复使用的器械;
(6)医院环境;
(7)被服;
(8)职务健康安全。
隔离具体措施有:
a.
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b.
c.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d.
e.
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f.
g.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h.
i.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人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对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
j.
k.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l.
4、医务人员个人分级防护有几级?各级适宜对象是哪些?
答:一般分三级防护,一级防护针对发热门(急)诊医护人员;二级防护
针对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的工作人员;三级防护针对与病人密切接触,病人实施特殊治疗的医护人员。
5、医护人员什么情况下须采取三级防护措施?
答:医护人员在重大传染病发生时必须采取三级防护措施。
五医疗废物的管理
1、什么是医疗废物?
答: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2、医疗废物分哪几类?
答: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病理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共五大类。
3、各类医疗废物包括哪些物品?
答:(1)感染性废物:使用后棉球、棉签;废弃的医学标本;病原体
培养基;使用后一次性输液器;手套及各种引流瓶(管)等。
(2)损伤性废物:解剖刀、手术刀、载玻片、玻璃安瓿、缝合针等。
(3)病理性废物: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实验室动物的组织、尸体;病理腊块等。
(4)化学性废物:医学影像室、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废弃的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各种化学消毒剂;废弃的汞血压计、汞温度计等。
(5)药物性废物: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如抗生素、非处方类药品等;废
弃的致癌性药物、可疑致癌性药物;免疫抑制剂;废弃的疫苗、血液制品
等。
3、损伤性废物、病理性废物也属于感染性废物吗?
答:属于感染性废物。
4、使用后一次性医疗用品应如何处理?
答:(1)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应及时毁型和消毒,专人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使用后的输液器、注射器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厂家回收。
(2)传染病人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或被血液严重污染的一次性输
液器、注射器及其他物品必须焚烧。
5、医疗废物应怎样分类收集?
答:(1)医疗废物应分类放置在有专用标识的包装袋或容器中;
(2)感染性医疗废物放置在黄色的医疗垃圾袋收集;
(3)放射性废物放置在红色的医疗垃圾袋收集;
(4)刀片、针头等锐器物应放入利器盒内收集;
(5)传染病病人的生活垃圾及医疗废物均应用双层黄色医疗垃圾袋收
集。
6、收集医疗废物时应注意什么?
答:(1)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其放入有医疗废物警示标识的包装物或容器内;
(2)盛装前应对包装物或容器进行检查,确保无破损、渗漏和其它缺陷;
(3)放人包装物或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4)病原体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5)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6)各类医疗废物不能混合收集;批量的化学类废弃物应交专门机构处理;
(7)盛装废物的容器、包装物的封口应紧实、严密、运送时防渗漏、
遗散。
7、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点必须做到哪“五防”?
答: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点必须做到防鼠、防蚊蝇、防蟑螂、防渗漏、防
盗。
8、什么是无害化处理?
答:指对生活、生产排放的污水、污物、垃圾及其他污染性物质进行消毒处理,使病原菌失去活性,达到预防传染病传播的目的,即为无害化处理。
9、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应如何报告?
答:应当在48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
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调查处理工作结束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处理结果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
门报告。
10、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应如何处理?
答:应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对污染现场进行封锁,做好防护,尽可能减少污染扩散,保护好周围人群。
根据污染情况,采取有效安全的处理方法进行消毒,消毒工作应从污染较轻的区域向污染严重的区域进行彻底的清洁与消毒,并对清扫的工具进行消毒。
同时配合有关部门的检查、监测、调查取证,不拒绝和阻碍,不提供虚假材料。
11、医疗卫生机构发生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而导致1人以上死亡或3人以上健康损害时,属于什么程度的事故?应如何报告?
答:属于重大事故。
应当在24小时内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
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
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在12小时内逐级向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省级卫生行政
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在12小时内向卫生部报告。
12、《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对医疗废物泄漏、扩散时,未采取紧急处理措施,造成传染病传播,对医疗卫生机构有哪些处罚措施?
答: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医疗卫生机构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