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主流经济学与非主流经济学的几点思考
从科学哲学维度对主流经济学的再反思
从科学哲学维度对主流经济学的再反思我们可以从科学哲学的可证伪性原则来对主流经济学进行反思。
科学哲学认为,一个理论的科学性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可证伪性。
也就是说,一个理论应该能够通过实验证据来进行证伪,从而进一步推动科学的发展。
主流经济学中的一些理论和假设往往难以进行证伪,比如理性预期假设和效用最大化假设。
这些假设在现实情况下并不总是成立,但却被作为经济学分析的基础假设来使用。
这就存在着一个问题,即主流经济学中的一些理论缺乏可证伪性,从而影响了其科学性。
我们还可以从科学哲学的观察与理论的关系来对主流经济学进行反思。
科学哲学认为,理论应该能够与观察数据相互印证,从而验证其有效性。
在主流经济学中,有时理论与实际观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些宏观经济理论在实际实施时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这就说明了理论与实际观察之间的脱节。
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主流经济学中的理论,从而根据实际观察来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
科学哲学认为,科学知识应该是相对的和不断发展的。
也就是说,科学知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演化和完善的。
在主流经济学中,一些理论和观点在长期内占据主导地位,而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适时修正和更新。
这就导致了一些过时的理论在经济学领域中仍然占有较大的影响力。
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对主流经济学进行再反思,以便及时修正和更新其中的理论和观点。
从科学哲学的维度对主流经济学进行再反思是有必要的。
主流经济学中存在着一些理论和观点在科学哲学的原则下并不完全符合科学性的要求。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主流经济学中的一些理论和观点,以便加以修正和完善。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经济学的科学性,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指导经济实践。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者和研究者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对主流经济学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不断推动经济学的发展和进步。
从科学哲学维度对主流经济学的再反思
从科学哲学维度对主流经济学的再反思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主流经济学在价值取向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传统经济学倾向于将经济现象简化为理性个体的最大化选择,忽视了其他非理性的行为和价值观念。
对经济学而言,经济活动背后的动力不仅仅是理性选择,还有其他的社会、文化和伦理因素。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经济学的价值观念,拓宽其研究层面,将经济学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语境中进行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经济现象。
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主流经济学在对经济体系的思考和表达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传统经济学往往将经济体系看作是一个封闭的、自成体系的系统,而忽视了经济活动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
现实中的经济活动是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密不可分的,经济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经济学对于经济体系的理解,将经济学置于更为综合的社会与自然环境的交汇点进行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
在科学哲学的维度上,我们对主流经济学的再反思还应当包括其对于经济政策的指导作用。
传统经济学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主张小政府、大市场,以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现实中的市场并非完全理想的自我调节机制,市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问题,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节。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经济学在经济政策方面的指导作用,探究更为适应现实经济发展需要的政策调控方法和思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在科学哲学的维度上对主流经济学进行再反思,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和思维模式。
通过挖掘经济学的科学本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与局限,为经济学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提供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我们需要更多地从科学哲学的维度出发,对主流经济学进行再反思,以推动经济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从科学哲学维度对主流经济学的再反思
从科学哲学维度对主流经济学的再反思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主流经济学在理论基础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主流经济学常常以“理性人假设”为前提,认为人们在经济决策时都是理性的,并且能够充分地获取和处理信息,以实现最大化的效用。
这一假设在现实中并不成立。
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表明,人们的决策往往受到情绪、偏见和认知局限的影响,远非理性决策的“理性人”所能达到的水平。
主流经济学在对市场的理解上也存在偏差,忽略了市场的非理性和不确定性,而将市场视为完美竞争和信息充分的状态。
现实中的市场往往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垄断和外部性等问题,这些都是主流经济学所忽视的。
在研究方法上,主流经济学往往倾向于使用数学模型和假设推导的方法进行研究,这种方法虽然可以使问题得到简化和抽象,但却忽视了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科学哲学认为,经济现象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而单一的数学模型很难捕捉到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
单纯地依靠数学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是有其局限性的。
主流经济学也倾向于对经验数据进行建模和验证,而忽视了对现实行为和现象的深入观察和理解。
有必要从科学哲学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探索新的研究途径和方法论。
从科学哲学的角度看,主流经济学在现实适用性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流经济学往往以“一切都在均衡状态下运行”的模型为基础,认为市场能够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的最大效用。
现实中的经济活动往往是非均衡的,市场存在着摩擦和失灵的现象,而且资源配置往往受到政府政策、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制约。
单纯依靠均衡模型来指导经济政策和实践是不现实的。
科学哲学主张,理论研究应当与实践相结合,经济学理论应当更加关注现实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从科学哲学的维度出发,我们应当对主流经济学进行再反思,并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我们应当重新审视理论基础,不再简单地依赖“理性人假设”和“完美市场假设”,而是应当更加重视人的实际行为和市场的复杂性。
从科学哲学维度对主流经济学的再反思
从科学哲学维度对主流经济学的再反思我们需要了解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
主流经济学主要采用了个体理性行为假设和边际分析等工具来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适用于一些微观经济学问题的研究,比如消费者选择、企业生产等问题。
当这种方法被直接应用到宏观经济领域时,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因为在宏观经济层面,个体的理性行为假设并不成立,边际分析也不能完全解释宏观经济现象。
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
这就需要我们从科学哲学的维度出发,重新审视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
科学哲学认为,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重构、修正和更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理论是暂时的、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永恒的。
我们应该看待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不应该认为它是一成不变的、绝对正确的。
相反,我们应该通过科学哲学的眼光,对其进行再反思和重构。
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科学哲学的原理,对主流经济学的模型和理论进行再审视。
我们可以从科学哲学中的“经验主义”原则出发,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进行审视。
经验主义认为,科学理论的建立应该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
那么,在经济学领域,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主流经济学的模型和理论是否能够准确地解释和预测现实经济现象?在过去的几次金融危机中,我们不难发现,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往往难以解释这些危机的发生,并且也不能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
这就说明,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现实经济的实际情况,它不能充分地解释和预测现实经济现象。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使其更加贴近实际经济现象。
从科学哲学的“方法论”原则出发,我们可以对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审视。
方法论认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不应该过于偏执于某一种方法。
而在主流经济学中,个体理性行为假设被过分强调,而其他行为假设却被忽视了。
事实上,社会科学理论的建立应该是多元化的,它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方法,而不是过分偏执于某一种方法。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主流经济学的方法,使其更加多元化和灵活化。
从科学哲学维度对主流经济学的再反思
从科学哲学维度对主流经济学的再反思现代主流经济学是一门以数学为基础的学科,其主要研究经济系统的运行规律和经济决策的科学方法。
从科学哲学的维度来看,主流经济学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局限性和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探讨。
主流经济学在确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时,往往采用归纳与演绎的方法。
这种方法虽然在研究单个经济现象时较为有效,但在研究整体经济系统时却存在着误差和失真的风险。
经济现象是非线性的、复杂的系统,其规律性不仅仅取决于个体行为的决策,还受到整体系统的互动和反馈机制的影响。
仅仅通过个体的决策行为来推导整体经济系统的规律是有局限性的。
主流经济学在建模时往往倾向于使用简化的数学模型,以求解某个特定问题。
这种抽象和过度简化的模型很难完全反映真实的经济现象,因此容易出现误差和偏差。
由于忽略了许多对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这种简化的模型往往不能提供全面和准确的经济分析结果。
主流经济学在确定经济政策时,常常将经济问题抽象为一种“最优化”问题,即寻找最大化效用或利润的决策。
现实经济系统存在着不完全信息、不确定性和风险等因素,使得经济决策的过程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的最优决策模型就显得过于片面和理想化了。
需要更加综合和多元的方法来解决现实经济问题。
主流经济学常常将经济问题视为科学问题,忽视了人类行为和社会文化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经济学不仅仅是一门自然科学,更是一门社会科学。
经济行为是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无法仅仅通过数学模型来解释。
在进行经济分析和制定经济政策时,需要考虑到人类行为和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并综合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从科学哲学的维度来看,主流经济学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需要对主流经济学进行进一步的反思和探讨,引入更多的综合方法和理论框架,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现实经济现象,并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决策依据。
非主流经济学观点辨析
非主流经济学观点辨析引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分配、生产和消费的学科。
传统经济学主要关注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市场决策的有效性。
然而,非主流经济学提出了一些与传统观点不同的理论和观点,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分析方法提出了质疑。
本文将对非主流经济学的一些观点进行辨析。
1. 主流观点 vs. 非主流观点传统经济学主张市场经济能自我调节,通过供需关系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这一观点主要基于自由市场的假设,即假定市场上的参与者都是理性的,且市场交易是充分的和自愿的。
非主流经济学质疑了这一观点,并指出自由市场并非总能实现有效资源分配。
非主流经济学认为,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市场力量集中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市场的失灵。
2. 信息不对称非主流经济学指出,市场参与者并不总是拥有完全信息,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
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一方在交易中利用信息优势,从而在交易中获得不公平的利益。
此外,信息不对称还可能导致市场无法对资源进行正确的定价,从而影响资源的分配效率。
3. 外部性非主流经济学认为,市场交易的成本和效益并不总是仅限于交易双方。
存在一些活动或决策会对第三方产生外部影响,称为外部性。
外部性可能是正面的,如教育投资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也可能是负面的,如工厂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由于市场无法内部化外部性,外部性问题可能导致市场无法有效解决资源分配问题。
4. 市场力量集中非主流经济学指出,在实际市场中,市场参与者并非完全平等。
存在市场力量集中的情况,少数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影响较大,导致市场存在垄断或寡头垄断现象。
市场力量集中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公平,使得少数人获得巨大的利益,而大多数人则面临较低的福利。
5. 替代观点的影响非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对经济学的研究和政策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非主流经济学的观点促使政府采取干预措施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如实施反垄断政策和制定环境保护法规。
此外,非主流经济学还推动了更多关注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从科学哲学维度对主流经济学的再反思
从科学哲学维度对主流经济学的再反思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受到实证主义和规范主义的影响,其把客观现实和价值判断划分开来,强调理论应当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并排斥对价值的讨论。
这种划分本身就是价值判断,因此在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和应对政策中,主流经济学并未真正摆脱价值的影响。
从科学哲学的角度看,经验和价值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以实证和规范的方式划分。
我们需要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进行重新审视,认识到理论之间总是伴随着价值偏好,经济学理论中的规范性内容也应当被充分考虑。
主流经济学在方法上强调数学建模和数理经济学的应用,追求精确的数学表达和推导过程,认为这是科学性和客观性的体现。
科学哲学家指出,数学建模并非经济学研究的唯一方式,它只是一种可能的研究方式,而且很多经济现象并不能简单地用数学模型进行描述和解释。
经济学是一个关于人类行为的科学,人的行为是复杂而多样的,不能完全用数学模型来捕捉。
我们需要对主流经济学过分依赖数学建模的现状进行反思,积极探索其他研究方法,发展更符合经济现实的理论。
主流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假设也受到了科学哲学家的质疑。
理性选择假设认为人们在决策时总是能够做出最优化的选择,以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
人的行为往往受到情感、社会文化和认知限制的影响,不可能完全理性。
科学哲学家认为,理性与非理性并非二元对立关系,人的行为既具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因此需要对理性选择假设进行更为细致和复杂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的行为,为经济学的研究提供更为深入的视角。
主流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也引起了一些科学哲学家的质疑。
传统的实证经济学倾向于采用数量化的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强调因果关系的实证检验。
科学哲学家指出仅仅依靠数量化的数据分析,并不能充分理解复杂的经济现象,而且因果关系的确认往往是一项艰难的任务。
在此基础上,科学哲学家提出应当重视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入的实证调查和案例分析,来增进对经济现象的认识。
从科学哲学维度对主流经济学的再反思
从科学哲学维度对主流经济学的再反思1. 引言1.1 导言主流经济学作为现代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科学哲学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开始对主流经济学的科学性提出了种种质疑和批判。
在这种背景下,对主流经济学进行再反思,从科学哲学的维度重新审视其基础假设、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科学哲学作为对科学活动本质、规律和方法的反思和探索,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主流经济学。
通过科学哲学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主流经济学所依赖的理论假设是否符合科学方法论的要求,其研究方法是否符合科学推理的逻辑。
科学哲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指引我们如何重建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和改进建议。
本文将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对主流经济学进行再反思,探讨其科学性的内涵和局限性,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发展前景。
通过对主流经济学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我们希望能够为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启示。
2. 正文2.1 主流经济学的科学性探讨主流经济学在其理论和方法上是否符合科学的标准。
一些批评者认为,主流经济学在建模选择、数据处理和实证验证等方面存在着过度简化和偏差,导致其理论模型脱离实际经济现象,无法有效预测和解释经济现象。
主流经济学在假设和前提上是否与真实的经济现实相符。
一些批评者指出,主流经济学在假设理性经济人、完全信息和市场均衡等前提下建立模型,忽视了现实经济中存在的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竞争和非理性行为等因素,导致其模型与真实经济现象脱节。
主流经济学在理论发展和范式转换上是否能够适应经济新形势和挑战。
一些批评者认为,主流经济学在面对金融危机、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等新形势时,表现出了理论僵化和范式盲目固守的现象,缺乏对经济现实变化的敏锐认识和有效理论创新。
对于主流经济学的科学性探讨应该从其理论模型的建构、实证验证的有效性和理论发展的适应性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以期为主流经济学的改进和发展提供有益启示和建议。
从科学哲学维度对主流经济学的再反思
从科学哲学维度对主流经济学的再反思我们需要明确科学哲学对于经济学的要求。
科学哲学认为,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客观性、普适性和可验证性,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理论。
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对主流经济学进行评估。
首先是客观性。
客观性是科学理论的基本要求,也是科学与非科学的根本区别所在。
而在经济学领域,主流理论往往受到主观假设和价值判断的影响,导致理论的客观性受到了质疑。
传统的“理性人假设”认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都是理性的,能够做出最优决策。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却往往受到情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偏离了理性人的假设。
我们有必要对经济学中的主观假设进行反思,探讨更加客观的经济行为模式。
其次是普适性。
科学理论必须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即能够适用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
主流经济学中的理论往往只适用于特定的条件下,无法推广到其他情形。
传统的供求理论认为,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机制自动调节供求关系,实现市场均衡。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市场往往存在着垄断、信息不对称等情况,导致价格机制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我们有必要探讨更加普适的经济理论,使之能够适用于更广泛的条件下。
最后是可验证性。
科学理论必须是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的,否则就无法成为真正的科学理论。
主流经济学中的理论往往很难得到验证,因为经济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的有效性。
这就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使得经济学缺乏足够的实践指导意义。
我们有必要寻求更加可验证的经济理论,使之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对主流经济学进行再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构建更加客观、普适和可验证的经济理论,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社会经济发展。
当前,一些新兴的经济学理论,如行为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已经在实践中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新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为经济学的发展开辟新的方向。
我们还需要加强经验研究和实证分析,以获取更加客观和可靠的经济数据。
只有通过大量真实的数据和案例,我们才能构建出更加科学和准确的经济理论。
从科学哲学维度对主流经济学的再反思
从科学哲学维度对主流经济学的再反思主流经济学是指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经济学思想体系,其以个人理性行为、市场均衡和效率为基本假设,以供求关系和价格体系为分析工具,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主流经济学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主流经济学强调个体理性行为的假设,假设个体在决策时都是理性的,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
这个假设忽略了人类的有限理性和行为的非理性因素。
事实上,人类的决策过程常常受到情感、社会因素和认知偏差等因素的影响,个体决策并非总是完全理性的。
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主流经济学在建立模型时应该更加充分地考虑人类的有限理性和非理性因素。
主流经济学强调市场均衡和效率的理论,认为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现实世界中,市场机制并不总是能够实现最优结果。
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问题,导致市场无法确保资源的有效配置。
主流经济学忽略了市场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对经济决策的影响。
科学哲学强调将经济系统放置在更广泛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中进行分析。
主流经济学过于追求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率,而忽视了人类福祉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主流经济学常常将人类福祉简化为物质财富的积累,并以经济增长为目标。
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能够实现人类福祉的提升,而且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可能会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科学哲学认为,经济学应该更加关注人类福祉的多维度,包括健康、教育和社会公正等因素,同时要考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主流经济学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人类的有限理性和非理性因素,考虑市场机制的局限性,重视人类福祉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承认经济学的社会性质。
通过对主流经济学的再反思,我们可以建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和科学哲学原则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非正统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的争议
非正统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的争议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规律。
然而,在经济学的领域中,主流经济学和非正统经济学一直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而这种争议并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分歧,更涉及到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和政策建议的不同看法。
主流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的主流思想,其框架主要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
主流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个体的利差决定了经济行为。
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而市场的自由竞争能够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主流经济学的框架下,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被视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力,经济增长和效率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目标。
然而,非正统经济学对主流经济学的观点提出了一系列的质疑和批评。
非正统经济学认为,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过于抽象和数学化,忽视了现实世界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他们认为市场机制并不完全有效,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市场失灵等问题。
非正统经济学还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问题,主张经济活动应该更加注重人的价值和社会福利。
一个典型的非正统经济学派别是制度经济学,它的核心思想是经济活动不仅仅取决于市场机制,还受到制度与规则的制约与影响。
制度经济学认为,市场的有效运行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来保障。
例如,产权制度、政府监管和法律体系等,这些制度能够规范市场行为,减少不确定性,提高效率。
制度经济学强调经济体制和组织结构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包容性和公正的制度下,经济活动才能健康发展。
另一个有影响力的非正统经济学派别是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关注人们的行为决策过程和影响因素。
它认为,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着有限的理性和认知偏差,经济决策并非完全理性。
与主流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相比,行为经济学更加注重人们的行为动机和偏好,试图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做出看似非理性的经济决策。
非正统经济学的出现和发展,为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它通过批判性地质疑主流经济学的假设和方法,弥补了传统经济学的不足之处。
从科学哲学维度对主流经济学的再反思
从科学哲学维度对主流经济学的再反思主流经济学是指现今主流的经济理论和范式,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主要由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两个大派系组成。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对主流经济学进行重新反思。
首先,科学哲学强调观察到的现象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然而,主流经济学在其研究方法中过于依赖理论和模型而忽略了经济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例如,主流经济学经常使用“人们理性行为”的假设,而这个假设在真实的经济环境中可能并不成立,因为人们的行为是非常复杂的。
其次,科学哲学提出了证据和实证科学的重要性。
与此相关的,一些当代经济学家提出了关于主流经济学“缺乏实证研究”的观点。
他们认为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建立和经验检验之间的关系过于紧张,实证分析的局限性限制了主流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科学哲学指出,科学研究是一个历史性进程。
然而,主流经济学在不断改进和更新理论的同时,往往缺乏对经济现实变化的认识和反思。
例如,主流经济学在长期以来依赖增长模型的同时,忽视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和环境问题等。
最后,科学哲学提醒我们要避免“方法论唯一主义”,即认为只有一种方法可以用于科学研究。
然而,主流经济学太过依赖数学模型和抽象分析,从而忽视了其他学科的交叉和互相对话。
例如,主流经济学对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并不十分充分。
综上所述,从科学哲学的维度对主流经济学的再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经济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注重实证研究和经验检验的重要性,认识经济研究的历史性和变化性,以及避免方法论的狭隘性。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推动主流经济学的新发展,更好地应对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新情况。
从科学哲学维度对主流经济学的再反思
从科学哲学维度对主流经济学的再反思主流经济学是指一种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在现代经济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近年来,一些科学哲学家对主流经济学进行了再反思,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批评和质疑。
本文将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对主流经济学进行再反思,并提出一些思考。
主流经济学过度依赖数学模型和理论假设,忽视了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本质。
科学哲学中的一种观点是,科学理论应该是关于现实世界的描述,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数学模型。
主流经济学往往只关注数学模型的构建和推演,忽略了模型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这种过度依赖数学模型和理论假设的做法,会导致经济学的理论与实际经济现象脱节,使经济学的应用价值受到质疑。
主流经济学过分强调个体理性行为和市场机制,忽视了社会和制度因素的影响。
在主流经济学中,个体被视为理性的经济人,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科学哲学家指出,人类行为往往受到个体、社会和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的行为往往是有限理性的。
市场机制并不总能有效解决资源分配和公共利益问题,如市场失灵等现象在实际中时有发生。
主流经济学过分强调个体理性行为和市场机制,忽视了社会和制度因素的影响。
主流经济学缺乏对价值观的探讨和批判,忽视了经济学的伦理和社会责任。
科学哲学家认为,科学研究和社会价值密切相关,科学研究不能脱离社会和伦理背景。
主流经济学往往只关注经济效率和效用最大化,忽视了经济学的社会意义和伦理问题。
主流经济学往往将环境和资源问题看作是外部性问题,而忽视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等问题。
主流经济学需要对自身的价值观进行反思和批判。
科学哲学家还对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进行了批评。
主流经济学往往采用归纳法和经验主义的方法,通过收集大量的经验数据来验证理论。
科学哲学家指出,归纳法和经验主义的方法并不能确保理论的准确性和普遍性。
相反,科学研究应该采用演绎法和理论主义的方法,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来推演和验证理论。
主流经济学需要更加重视理论的构建和演绎,提高经济理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现代货币理论及其批评——兼论主流与非主流经济学的融合与发展
2019年第7期现代货币理论及其批评*兼论主流与非主流经济学的融合与发展张晓晶刘磊摘要: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现代货币理论(MMT)在今天的兴起,与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现实困境和政策应对有较大关系㊂现代货币理论的三大支柱是货币国定论㊁财政赤字货币化和最后雇佣者计划㊂尽管现代货币理论有关政府发债无约束㊁央行与财政合二为一㊁零利率政策以及充分就业的扩张政策不会引起通胀等主张与现实有距离,且理论逻辑自洽方面存在不足,但它对于认识货币的本质㊁丰富和完善宏观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以及应对现实经济问题方面均能有所启示㊂此外,现代货币理论作为非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其生存勃兴之道,对于中国(学派)经济学的发展亦有重要启发㊂关键词:现代货币理论财政赤字货币化非主流经济学中国经济学一㊁引言现代货币理论(M o d e r n M o n e y T h e o r y,即MMT)作为后凯恩斯主义的一个分支,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却在今天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㊂这不能不说与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现实困境与政策应对有较大关系㊂现代货币理论最炫目之处在于宣称:财政赤字可以货币化;与私人部门不同,政府借债(发债)是没有限制的㊂这样的主张在20世纪末只会让主流宏观经济学者们 一笑置之 ,但今天不一样㊂因为这样的提法已成为美国一些政客的政策主张,并成为媒体热炒的对象㊂在这个问题成堆的时代,强调 问题导向+政策导向 而不是讲求理论的完美,恰恰是现代货币理论被追捧的重要原因㊂桥水基金创始人达里奥(D a l i o,2019)声称,我们所知的央行体系正在退出历史舞台,现代货币理论取代它是 不可避免的 ㊂他从货币政策的演进角度出发,认为传统货币政策(减息)是第一代货币政策,量化宽松政策是第二代货币政策,而现在,这两种政策已经耗尽了它们刺激经济的能力,很可能被基于现代货币理论的第三代货币政策所取代㊂但达里奥承认这样做的风险㊂因为这将把 创造和分配货币㊁信贷和支出的权力 交到政治家手中㊂他说: 很难想象这一系统将如何构建以实现目标㊂与此同时,我们正无可避免地朝这个方向迈进㊂ 达里奥说,这种转变正在发生㊂由于欧洲和日本的利率维持在接近于零的水平,而且当经济陷入困境时,美国很可能会回到这一水平,财政政策接管 大体上已经发生了 ㊂现代货币理论的一些支持者们将日本作为应用这一理论的成功样本,称日本政府能够在不引发通胀的情况下提振财政支出,因为日本央行通过大规模刺激计划将政府的借款成本维持在超低水平㊂英国金融专家特纳(T u r n e r,2018)肯定了这一做法,尽管他并没有提及现代货币理论㊂但他指出,日本政府的总债务占G D P的236%㊂如果将政府持有的金融资产扣除,政府净债务只有152%㊂又由于日本央行持有政府债务达到G D P的90%,且最终的利息收入以红利形式返还政府,这样一来,政府的杠杆率就只有60%而不再上升㊂特纳认为这样的政府债务水平将是可持续的㊂特纳在相当程度上肯定了日本政府发债㊁央行持有且未导致通胀从而债务可持续的做法,与现代货币理论有共通之处㊂不过,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认为,日本并没有依靠现代货币理论㊂就国内而言,有学者主张借鉴现代货币理论,在逆周期调节中突出财政政策的作用(彭文生,2019),甚至也有主张财政赤字货币化的㊂现代货币理论的 诱惑 在于,它承诺能够通过刺激手段解决经济困难,同时不会带来负面后果㊂如果真是这样,估计没有人不喜欢这一方案㊂但从经济学角度,这更像是纸上谈兵㊂所谓没有负面后果,只是现代货币理论忽略或者说低估了这一成本;而对于收益,则可能是夸大了的㊂P a l l e y (2019)一直以来都是后凯恩斯学派内部对现代货币理论的重要批评者㊂他认为现代货币理论存在分析缺陷,是非常糟糕的经济学,它只是挑起政治争论的极其简陋的媒体经济学而已㊂更多的批评者认为现代货币理论违背了常识,导致经济和政治上的不可行(W o l f,2019)㊂现代货币理论,到底是箴言还是异端?二㊁现代货币理论的源流现代货币理论中的 现代 并非修饰 理论 ,而是修饰 货币 ,即关于 现代货币 的理论㊂这一名称来自凯恩斯对现代货币的定义,他在‘货币论“中指出,当一个国家政权具有征税以及指定征税货币这两项权利时,便可认为是现代国家, 所有现代国家(m o d e r ns t a t e s)都要求这种权利,而且至少从四千年以来,国家就有这种要求 ,并且 现在一切文明国家的货币无可争辩地都是国定货币 ①㊂后凯恩斯经济学家借用了 现代国家 这个词,认为现代国家所发行的货币就是现代货币,由此形成了现代货币理论㊂现代货币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克纳普(G e o r g F.K n a p p,1924)提出的国定货币学说②㊂根据G o o d h a r t(1998)的总结,货币理论分为金属货币学说(m e t a l l i s m)和国定货币学说(c h a r t a l i s m)㊂金属货币学说强调货币最主要职能在于充当交易媒介㊂从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了㊂而货币自身也是由某种具有价值的商品演化而来,贵金属的能储存㊁可分割㊁易计量㊁便携带等实物特性使其天然成为货币的首选㊂之后,基于贵金属价值的信用货币体系被发展出来,信用货币的价值来自与其具有固定交换比例的贵金属价值㊂在这样的体系中,理论上任何一种商品都可以被视作货币,货币也同样是瓦尔拉斯一般均衡中的普通商品,货币与商品之间只存在由供求所决定的一套相对价格㊂基于此,货币只被看作实体经济的面纱,并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㊂由此推出的结论自然是货币中性论,这也是当前主流经济学的核心观点㊂克纳普的国定货币学说强调货币最核心的职能不是交易媒介,而是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㊂他认为货币的起源早于市场交换的出现,其最初的职能就是计价单位和债务清偿㊂克纳普将货币的概念分为符号表征上的记账货币(m o n e y a c c o u n t)和实物形态上的货币物(m o n e y t h i n g)㊂国定货币的含义即是一个国家政权具备了规定具体哪种货币物可以作为对应的记账货币㊂凯恩斯认为, 当国家要求有权宣布什么东西可以作为符合现行计算货币的货币时,当它不只要求有权强制执行品类规定,而且要求有权拟定品类规定时,就达到了国家货币或国定货币时代㊂ ③现代货币理论由国定货币学说发展而来,也被称作新国定货币学说(n e o-c h a r t a l i s m)㊁货币国定论(m o n e y a s a c r e a t u r e o f t h e s t a t e)或税收驱动货币(t a x-d r i v e nm o n e y)㊂税收驱动货币这一观点张晓晶刘磊:现代货币理论及其批评①②参见凯恩斯:‘货币论“(上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页㊂克纳普书名的英文原文与其所提出学说名并不相同:其书名为T h e S t a t eT h e o r y o f M o n e y,可直译为‘货币的国定理论“;其所提出的学说为2019年第7期在斯密那里也得到了支持,他认为, 一国君主,如果规定赋税中有一定部分必须用纸币缴纳,那么,即使纸币什么时候兑现,全视国王的意志,亦定能多少提高纸币的价格㊂ ①根据T c h e r n e v a(2006)的总结,现代货币理论可概括为七个方面的要点㊂第一,现代货币体系下国家政权具有两个重要权利,征税权以及确定税收支付货币的权利㊂第二,国家政权因此便确定了与政府之间的债务清偿所能接受的货币㊂第三,征税的目的并非为政府支出提供融资,而是为经济体系创造对货币的需求,即 税收驱动货币 ㊂第四,在理论上和经验上,都是先有政府支出再有税收,政府支出提供给私人部门用于缴税的货币㊂第五,在现代社会中,国家政权垄断了发行货币的权利,这种权利保证了政府不会面临财政约束㊂第六,具有货币发行权的国家不需要通过征税或发债来为其支出进行融资,其征税的目的在于确立哪种借据被视作法定货币,发债的目的在于调节市场利率,由此导致了与主流经济学完全不同的政策主张㊂第七,垄断了货币发行权的政府同时拥有了为货币定价的权利,既包括利率,也包括货币与其他某种商品的相对价格㊂现代货币理论的主要提出者包括W r a y(1998,2015)㊁F o r s t a t e r(2006)等,他们继承了明斯基对于凯恩斯经济理论的重新解读(M i n s k y,1977),也是后凯恩斯学派中的重要代表㊂但后凯恩斯学派作为一门非主流经济学,向来不被学界所重视㊂在新古典经济学一统天下的时代,现代货币理论只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学术空间里 自娱自乐 ,鲜为外界所关注㊂但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美国财政当局经历了多次所谓 财政悬崖 后,出于现实的需要,现代货币理论才逐步进入了公众视野并引起广泛争论㊂三㊁现代货币理论的三大支柱现代货币理论有三大支柱:货币国定论㊁财政赤字货币化与最后雇佣者计划㊂其内在逻辑如下:在未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比如在萧条期㊁周期的下行阶段等),政府有义务也有能力通过财政扩张(包括赤字货币化)来动员资源,实现充分就业㊂由于货币是国定的,其扩张不受约束;由于未充分就业,扩张也不会带来通胀㊂在这三大支柱中,最后雇佣者计划是目标,财政赤字货币化是手段,而货币国定论是理论基础㊂这三者完全不同于主流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构成了现代货币理论最鲜明的特征㊂(一)货币国定论国定货币学说突出了货币的符号意义,并认为其最重要的职能是记账,记录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㊂可以说现代货币理论根植于信用货币体系之中:货币首先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现实社会的债权债务关系是一个金字塔式结构,最上层的政府借据就是货币(见如图1)㊂在这个金字塔式结构中,处于底层的是民间借据,包括居民㊁非金融企业㊁非银金融机构等之间经济活动所形成的借据㊂这些借据之间不能进行清算(即A公司不能用其持有B公司的欠条来偿还其对C公司的债务),而只能以金字塔中更高一层的借据来进行债务清偿㊂高于非银行借据的债务是银行借据,银行对其债权人所开具的借据在现实中就是银行存款(即A公司可以用其在D银行的存款来偿还对C 公司的债务),但银行之间的债务清偿也无法通过银行存款来抵消,只有更高层级的政府借据(包括国债和法定货币)才能成为银行借据之间清偿的手段㊂而政府借据本身就是最高层级的债务,政府可以用法币来偿还国债,但没有其他东西可以用来清偿法币㊂政府法币具有不可兑换性,其价值来自政府的税收权,并规定在税收中只接受法币的支付㊂从金字塔的顶端向下,信用风险逐渐上升,利率逐渐升高,借据的规模也越来越大㊂可以说,处于金字塔第二层再向下的全部信用体系都建立在政府借据基础之上,是一个社会内生的信用创造行为㊂但处于顶端的政府借据则外生于政府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中具有重要意义㊂明斯基(M i n s k y,1986)认为,货币来自社会债权债务关系,所有人都可以创造债务,但究竟哪种张晓晶刘磊:现代货币理论及其批评图1信用借据的金字塔式结构债务可以被视作货币则取决于让其他人也接受这个借据的能力㊂因此在债务体系的金字塔形结构中,处于最顶端的才可以被称作货币㊂最能够被普遍接受的是基于政府收税权的通货,其次是银行存款,之后才是各类其他民间借据㊂(二)财政赤字货币化金融与财政的英文表示都是f i n a n c e,其本质也几乎相同㊂金融是指全社会的融资活动,而财政则专指政府部门的融资㊂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金融与财政并不分家㊂但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崛起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金融与财政的职能开始出现分化㊂尤其当独立的央行制度形成后,财政当局与货币当局有了专业化分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具有了完全不同的含义㊂但现代货币理论对央行的独立性以及量入为出的古典财政理论提出了反对意见,主张将财政赤字货币化,且认为并不存在独立的中央银行㊂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私人部门的盈余只能来自于政府赤字㊂因此现代货币理论便认为政府可以无约束地负债,且政府支出也不受任何融资约束㊂只要政府具有发行货币的权利,则政府支出就可以被调节在任意水平上㊂同时,政府支出具有一定的乘数效应,可以拉动名义经济目标达到相应的理想水平㊂现代货币理论基于政府的货币发行权,支持所谓功能性财政(f u n c t i o n a l f i n a n c e)主张(L e r n e r, 1947)㊂不同于古典的预算平衡财政,功能性财政认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应同时达到两个目标:一是保持币值稳定;二是达到充分就业㊂这就要求政府支出和收入要达到一个均衡水平,在这个水平下就业不多不少,恰好满足充分就业;同时要求政府一定要通过债务和货币进行融资,而不能仅靠收税㊂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关键环节在于政府具有发行货币的能力,而这与主流经济学所推崇的中央银行独立性是冲突的㊂央行有自己独立的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当财政当局进行债务融资时,不能直接与央行进行对接,而只能在私人部门获得融资支持㊂这样一来,财政当局仍然具有融资约束,无法无限量地发行国债,从而政府依然要寻求预算平衡㊂现代货币理论则从理论机制上否定了央行的独立性,并在现实社会中也找到了大量证据㊂财政当局的账户一般开在中央银行,由此,税收㊁发债㊁政府支出等财政性操作都是央行账户与商业银行账户之间的交易,直接对银行准备金规模产生影响㊂例如,征税行为的结果是私人部门的银行存款转变为财政部的存款,同时这部分存款从商业银行账户转移到央行账户,也就是由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变为政府性存款㊂超额准备金规模的下降势必对银行间市场利率产生向上的压力㊂此时,央行为保持市场利率稳定,需要通过公开市场买入国债,释放出相应的基础货币(准备金)㊂以上过程所产生的最终效果是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在资产端增加了一定规模的国债,而在负债端增加了相应的政府性存款,政府债务实现了货币化㊂现实中这一过程虽然需要更多复杂的步骤才能完成,但其基本原理就是如此①㊂因此,只要央行有维持币值和利率水平稳定的职能,货币政策就只能从属于财2019年第7期政政策㊂由于货币与财政政策之间进行协调的必然性,现代货币理论提出了合并货币与财政当局,成立大政府的政策主张,并认为只要制度设计合理,合并的货币与财政当局与各自独立运行的效果是相同的㊂(三)最后雇佣者计划基于功能财政的政策主张与大政府的制度设计,关于就业的两种主张被提出㊂一是由明斯基(M i n s k y,1986)首先提出的最后雇佣者计划;二是M i t c h e l l(1998)所提出的就业缓冲池模型㊂两者在本质上类似,都旨在同时达到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的政策目标㊂最后雇佣者(e m p l o y e r o f l a s t r e s o r t,E L R)与央行的最后贷款人(l e n d e r o f l a s t r e s o r t)职能相对应,是指大政府通过债务融资来保证全社会的充分就业㊂只要经济系统中存在非自愿失业,政府就应该通过债务融资来雇用劳动者,以此来保持充分就业㊂在充分就业的同时,政府还可以确立一个货币的价格基准,即最后雇佣者计划中劳动者单位劳动时间的报酬㊂有了这个劳动工资的价格基准,全部商品的相对价格体系便可以建立起来㊂W r a y(1998)认为只要最后雇佣者工资是固定的,货币的币值稳定就可以得到保证㊂由于始终要保持劳动者充分就业,这个机制也成为政府支出的自动缓冲器,具有逆周期调节机制㊂当经济萧条,私人部门就业不足时,政府的工资支出会自动增加,从而减轻通缩的压力;相反,如果经济繁荣,私人部门增加劳动力需求,则政府的工资支出下降,从而缓解通胀压力㊂最后雇佣者政策主张的逻辑可以概括为四点:第一,政府部门是唯一可以不考虑利润而雇佣劳动者的机构,并且不受融资约束,从而可以提供具有无穷弹性的劳动需求㊂第二,通过外生设定最后雇佣者劳动工资,政府部门可以为货币的购买力价值锚定一个基准㊂第三,政府通过就业缓冲池的机制保证其支出总是在合适的水平上㊂第四,保持充分就业和币值稳定是财政当局的职责,而不是货币当局的职责㊂因此健全的财政安排不再是平衡财政,而是要以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为目标㊂四㊁现代货币理论的 非主流 研究范式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主要有这么几个特质:一是所谓 第一原则 ㊂这是其方法论的根基,一般是指理性经济人假设和效用(利润等)最大化假设㊂二是演绎法而非归纳法,强调理论逻辑的自洽㊂主要注意力放在模型的内部逻辑一致性上而非实际问题的解决上;同时,通过设立一系列外围假设来免除自身理论被经验材料证伪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一种逻辑 演进 的解释体系㊂三是形式化,特别是数学化㊁模型化㊂克鲁格曼(K r u g m a n,2000)写道: 为什么有的思想被人们接受,而有的却被拒之门外呢?答案对于局外人也许有些神秘,但对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人而言却再明显不过了,那就是只有可以模型化的思想才会得到垂青㊂参照以上标准,现代货币理论显然都不太符合要求㊂一方面是缺乏严谨的数理模型,这是其被划归非主流的重要原因㊂虽然现代货币理论借鉴了存流量一致等宏观经济模型,显得更为学术化,但比起主流经济学严谨的逻辑推演和模型化表达,仍有很大差距㊂另一方面,通过下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理论逻辑的自洽上,现代货币理论仍有不少瑕疵㊂现代货币理论的非主流研究范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一)强调需求侧分析后凯恩斯经济学是凯恩斯之后英国的剑桥学派在美国的继承和发展㊂这一学派内部也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包括对卡莱斯基模型的发展(B h a d u r i&M a r g l i n,1990),对卡尔多和哈罗德模型的发展(P a s i n e t t i,1962;S e t t e r f i e l d,2000),存流量一致模型(G o d l e y&L a v o r i e,2016),代理人模型(T e s-f a t s i o n&J u d d,2006),金融不稳定性假说(M i n s k y,1986)等等㊂张晓晶刘磊:现代货币理论及其批评蓄,也就是需求决定了供给,从而开创了宏观分析的新范式㊂后凯恩斯经济学继承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重点强调需求侧的因素,而较少考虑到生产函数对供给的限制㊂后凯恩斯经济学虽然也承认生产函数的存在,但认为经济不能达到充分就业是常态,因此在大部分时候生产函数都不会成为决定总产出的核心因素㊂以需求为出发点的分析范式也成为后凯恩斯经济学与主流理论的重要区别㊂以生产函数为基础的主流经济学更强调供给侧因素,各类生产要素一定要通过生产函数来影响到总产出㊂这种分析范式对于经济增长㊁经济发展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含义,但由于对需求侧的关注度不够,对于由需求侧导致的问题缺乏政策指引㊂现代货币理论作为后凯恩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继承了凯恩斯强调需求分析的研究范式,最后雇佣者计划也主要是从需求角度提出的,未考虑供给侧的资源配置效率㊂(二)货币的内生性与非中性货币(信用以至金融)的内生性和非中性既是凯恩斯主义的重要特质,也为后凯恩斯主义以及现代货币理论所继承㊂货币内生性理论强调的是,中央银行并不能够外生决定货币数量,实体经济需求才是决定货币规模的主要原因(此前的货币国定论已有论述)㊂凯恩斯在‘通论“中虽然认为 投资决定储蓄,需求决定供给 ,但H i c k s(1937)的I S-L M模型重新将货币供给外生化了㊂D a v i d s o n(1972)认为,凯恩斯在‘通论“发表之后又重新强调了货币的融资性需求(K e y n e s,1937):货币是最重要的组织生产的工具,资本家需要用货币来预付工资㊁购买生产资料,由此货币的需求取决于实体经济需求㊂这并不是否认中央银行对货币调节的功能,他们也认为中央银行是影响货币供给的重要变量,中央银行调节基础货币可以直接影响到全社会的信用环境㊂但后凯恩斯主义基于对货币发展更为深刻的认识,更偏向经济需求对货币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著名的 水平主义 和 结构主义 观点㊂ 水平主义 强调了信用的内生性和央行的被动性㊂信用是内生的,而在全部信用中可以被社会看作为货币的形式也是可以发生变化的,因此货币便不可能独立于实体经济而被外生决定㊂与此同时,为了维持全社会信用环境的稳定,中央银行只能被动调节信用环境来维持价格和利率的稳定㊂ 结构主义 则进一步强调了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的力量㊂他们认为,在现代金融体系下,通过金融创新,商业银行等微观金融机构可以创造出丰富的金融工具作为货币的替代品,从而使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供给失效㊂二者虽然有区别,但关于内生性货币供给的结论是一致的㊂正如罗宾逊夫人所谓的 企业到哪里,金融会跟随到哪里 (R o b i n s o n,1952)㊂货币非中性观点则与主流经济学的货币面纱论相对立,认为货币环境是影响实体经济的重要变量㊂后凯恩斯主义建立了包含货币金融体系的宏观经济模型,明斯基和戈德利等学者都极为强调资产负债表分析方法,而这种方法就是一种基于货币非中性的理论,认为资产负债表中的名义变量可以影响到实体经济变量和金融稳定性㊂这一理论模型也在现代货币理论中得以展现,并成为其政策主张的理论基础㊂(三)存流量一致模型后凯恩斯学派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出发,并且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即不仅关注流量指标,也关注存量指标,强调资产负债表方法与存流量一致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的理论逻辑和分析范式㊂而这些方法或者说分析范式的演进,与宏观经济统计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㊂凯恩斯的同事㊁剑桥大学经济学家斯通(R i c h a r dS t o n e)最初构建了国民账户体系(S N A)㊂但无论是凯恩斯的模型,还是斯通最初构建的统计体系都是只考虑了经济流量,而忽视了资产负债表这类存量指标㊂随着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所取得的进展,一些发达经济体建立起了一整套同时反映存量和流量的国民账户统计体系㊂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采用资产负债表分析方法,利。
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反思
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反思为什么主流经济学家往往是保守的?按:一般来说,知识分子往往是反社会的,因为一个有理念的知识分子的基本职责就是发现社会制度所存在的缺陷及其原因,并与社会大众共同来探询修补缺陷或改进制度之途径,因而知识分子对社会往往是批判性的;也正因如此,欧美学术界中,诸如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中往往左翼占多数,基本上都具有自由主义的倾向。
但是,我们看到,经济学家中却存在明显的反差,往往是右翼人士占多数,基本上具有保守主义的倾向,倾向于维护既有的社会制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这显然与主流经济学的基本思维有关,是以重拾旧文一篇以阐其事。
为什么主流经济学家往往是保守的?——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反思(一)在欧美学术界,经济学家往往比起社会科学更保守、更右倾,不愿对“体制”的基础作任何极端的批评;例如,卡耐基基金会的问卷调查就表明,在经济学家中61.7%的人士把自己归为左翼或自由派,而社会学家、政治科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分别为85%、71.8%、69.1%、69.4%和68.7%。
斯蒂格勒认为,经济学家的保守性是他们的职业决定的,而海布罗纳则认为,经济学家倾向于维护“体制”是因为“体制”在维护着他们,使它给教授们高薪,让他们进入社会分配体系的上层。
此外,索洛的解释则更不着边际:一方面,他认为一个人的政治立场与年龄有关,而经济学家平均而言比社会学家年龄要大些,可能也比政治科学家年龄大些;另一方面,还认为,经济学家之所以不涉及那些棘手的体制变革问题,是因为他们太谨慎了,认为这些问题超出了他们的能力所及的范围。
但显然,索洛的折两点见解根本经不起稍为的推敲。
就前者而言,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经济学家的年龄往往要比自然科学家更大,但自然科学家却更为保守,这也已经为索洛所提供的同一调查数据所证实:在数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医学院人士、教育学教师和工学教师中把自己归为左翼或自由派的比例分别是:47.3%、44.8%、54.4%、44.9%、40.6%和28.9%;而且,索洛有关“经济学家平均而言比社会学家年龄要大些”的论断也不是事实,相反,其它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往往要比经济学家的年龄更大,因为这些学科的知识要求和研究特质决定了在这些学科中获得成就的时滞会更长,如历史学家成名的年龄要比经济学家大得多。
从主流金融学与非主流金融思想之比较看金融学发展
1 6 、 产 组 合 选 择 理 论 ( 科 维 茨 , 9 9) 莫 迪 利 亚 9 5) 资 马 1 5 、 尼 一 米 勒 定 理 ( 迪 利 安 尼 、 勒 , 1 61)、 本 资 产 定 莫 米 9 资 价 模 型 ( 普 , 9 4; 特 纳 , 9 5; 辛 , 96 夏 1 6 林 1 6 莫 1 6)、 权 定 期
有 显 著 地 Gr n e a g r因 果 关 系 。 首 先 , 进 出 口 总 额 对 于
GDP 有 明 显 的 影 响 作 用 , GDP 对 进 出 口 的 影 响 却 不 但
明 显 。 其 次 , FDI也 对 GDP 有 明 显 的 影 响 作 用 , 时 , 同
我 国 出 口行 业 的 发 展 动 力 , 其 实 现 可 持 续 增 长 。 使
。
从 主 流 金 融 学 与 非 主 流 金 融 思 想 之 比 较 看 金 融 学 发 展
广 东发展 银 行 / 西安 交通 大 学 方 琦
主 流 金 融 学 的 困 境
( 玛 , 法 论 ” 一 种 思 路 是 通 过 引 进 “噪 声 源 ” 干 扰 价 格 系 统 ; 来
水 平 的 偏 离 . 型 ( 中 误 差 项 e 估 计 的 系 数 一 5l 4 模 2) 0. O
体 现 了对 偏 离 的 修 正 , 一 年 偏 离 越 远 . 期 修 正 的 量 上 本 就越 大 , 系统存 在误 差修 正机 制 。 使
( ) 果 关 系 检 验 。 以 上 分 析 反 映 了 FDI 进 出 口 四 因 、
i
得 以成 立 的前 提 ; 三 , 利 机 制 有 效 是 莫 迪 利 亚 尼 一 第 套
米 勒 定理 、 斯 套 利定 价 理论 以及 布 莱克 、 顿 、 科 罗 默 斯
从科学哲学维度对主流经济学的再反思
从科学哲学维度对主流经济学的再反思主流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它的研究内容涉及到资源配置、价格形成、市场运行、产业结构等方面。
在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主流经济学以其强大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成为研究经济现象的主要渠道,并且相应政策制定和实施也一直受到主流经济学的指导。
然而,随着经济现象的变化和经济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进行反思。
从科学哲学维度来看,主流经济学存在诸如方法单一、模型假设过于理想化、统计分析缺乏严谨性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从哲学角度进行再反思。
首先,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存在单一性的问题。
主流经济学一直以来使用的是归纳法,即通过分析大量具体事物的共性,来推导出一般原则。
然而,归纳法的方法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只能阐述已有的真实现象,而无法预测未知的新现象。
而对于经济学这样的社会科学来说,未来的经济现象是无法预计的,因此过度依赖归纳法的方法论将会限制经济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主流经济学模型假设过于理想化,现实中存在很多无法被模型考虑到的因素。
主流经济学的模型一般都是通过简化现实经济现象,来建立一个简单的、公理化的模型。
然而,现实经济现象远比模型所考虑的因素复杂得多,这意味着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并没有考虑到社会信任、制度环境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对经济现象的影响却非常显著。
因此,在经济学研究中,需要在模型的局限性和现实因素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才能更好地描述和解释实际经济现象。
最后,主流经济学的统计方法存在严谨性问题。
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任何统计分析都需要考虑样本的随机性和代表性,而主流经济学的统计方法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这导致了主流经济学得出的结论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误差。
因此,在经济学研究中需要更加重视样本的随机性和代表性,以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主流经济学与非主流经济学的几点思考
主流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
以下是关于两者之间的几点思考:
1. 方法论差异:主流经济学强调数学建模、假设简化和利用定量方法进行分析。
非主流经济学则更注重历史、制度和社会因素的考虑,倾向于使用定性方法和案例研究。
2. 理论观点不同:主流经济学通常采取边际主义和效用最大化假设,即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权衡边际效益和成本。
非主流经济学对这些假设持怀疑态度,并强调社会和政治力量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3. 对市场的看法:主流经济学认为市场是一种有效分配资源的机制,能够自我调节和实现经济增长。
非主流经济学则认为市场存在一些固有的结构问题,如不完全竞争和信息不对称,需要政府干预来纠正市场失灵。
4. 问题关注的重点:主流经济学通常关注宏观经济问题,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等。
非主流经济学更注重社会公正、分配不平等和可持续发展等微观经济问题。
5. 学术认可度不同:主流经济学在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中享有广泛认可,是目前教学和研究的主流。
而非主流经济学虽然在一些特定领域和学者中得到重视,但在整体上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需要注意的是,主流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并非对立关系,它们可以互相借鉴和补充。
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可以促进经济学的发展和深化我们对经济现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