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5篇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5篇《七律·长征》教学反思5篇《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七律·长征》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篇1教学目标:1、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理解颈联、颔联诗句的意思。
2、感受红军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质疑解疑,释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认真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七律·长征”。
2、引导学生带着不同的感受读课题(请几个学生读课题)。
提醒学生读课题时注意:课题“七律”后有一个间隔号,要作适当的停顿。
齐读课题。
3、读题后,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
(指名回答)4、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5、过渡: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
我想今天同学们的进步不仅在于依据课题质疑问难,更在于通过搜集材料解决了自己的疑惑。
课件出示: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
期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毛泽东回顾红军战士经历的千山万水,心潮澎湃、诗思纵横,挥笔写下了一首气魄雄伟的壮丽诗篇,这就是《七律长征》。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走进他的“七律·长征”。
二、初读,读顺诗文。
1、引导学生听诗朗诵录音,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诗的停顿。
2、学生自读诗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3、师引导学生同桌间合作读诗,并注意互相点评。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优质完整)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一、教学效果《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很讲究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
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
二、成功之处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朗读,从读中去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读中,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词所呈现的画面:腾跃五岭、飞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并结合学生所收集的资料,让学生来说一说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
三、不足之处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有偏颇,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如教师的指导还是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等等,这些都有待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有所改变,有所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着重从学生学情考虑,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多交流自己掌握的资料,在交流中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感悟课文内容。
四、改进措施首先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征,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
接着初读全诗,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然后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不仅仅就字就词孤立地分析讲解。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一、重内容,更重表达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让学生感悟作者是怎样表达的是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这篇诗歌“对比”写法突出,表达效果强烈,所以,我抓住这个核心问题,直指表达特点,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力图实现“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
课堂效果显著,学生不但理解了诗歌的意思,体会了诗歌的情感,更深切感受到了“对比”这种手法的强烈表达效果,为学生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奠定基础。
二、重整合,找准整合点
在本课的教学中,借助了大量的文字、图片、录像资料,怎样让这些媒体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呢?如果只是呈现画面,那就没有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所以,我在抓住“对比”这一突出的写作手法进行探究性阅读中,利用图片、录像等信息技术手段拓读背景、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烘托意境,使诗句化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课堂上,学生真切感受到“对比”这种手法强烈的表达效果,从而体会出了毛主席诗词是怎样抒发情感、展现豪情的,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三、重朗读,以读代讲
为避免因过度讲解而破坏诗的完形,我强化了诵读,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诗意,进而领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体会诗歌节奏、音韵、意境的优美。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学的难点:理解五、六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很讲究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
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3.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
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的精神。
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感情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朗读,从读中去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读中,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词所呈现的画面:腾跃五岭、飞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并结合学生所收集的资料,让学生来说一说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第【1】篇〗教学反思:让学生在充分了解长征历史背景和红军所经历艰难险阻基础上去感受诗中所歌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从而学习运用夸张等修辞增强语言感染力的写作方法。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课文基本上都能背诵,但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所遇到的困难学生知之甚少,所以对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理解不够。
学生的朗读比较到位,绝大多数学生愿意朗读,声音响亮,能读出节奏和重音。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第【2】篇〗由于时间的关系,长征这一段历史,不仅是学生,连我们很多年轻人都已经产生了距离感,特别是作为广东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在富足的生活中甚至产生价值观之间的冲突。
不能试图通过这一节课,就让学生感到红军长征所表现出来的不朽。
教学时应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辅以必要的课外课程资源,与文本相辅相成,从而引发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情感的共振,以促进学生对诗歌的深层次的感悟。
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第【3】篇〗《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我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接着我引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课文,让学生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时,我让学生深入学习诗中的比喻句。
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让学生说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通过讨论,学生均明白了这个诗句突出了五岭、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说明红军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一.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七律长征》这首现代诗的基本含义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对长征题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二.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前导知识:帮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诗歌赏析:引导学生仔细品味《七律长征》这首现代诗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特点。
3. 诗歌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这首诗歌,培养他们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4. 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写作练习,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达对长征的理解和想法。
三. 教学过程1.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共同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对长征题材的兴趣。
2. 教师带领学生赏析《七律长征》这首现代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题材、意境、韵律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
3. 教师逐句解读诗歌的难点和要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教师进行诗歌朗读示范,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培养他们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5. 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来表达对长征的理解和想法。
四.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活动,学生能够对《七律长征》诗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够理解和解读诗歌的意义和艺术特点。
同时,学生在朗读演练和创作练习中,能够有所表现,展示出对长征题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问题与对策1. 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有限:为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可以在课前进行相关预习,加强对诗歌的了解。
2. 学生的朗读技巧不熟练:可以在课后进行朗读练习,鼓励学生多进行诵读,不断提高朗读技巧。
3. 学生的创作能力有限: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写作指导,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表达,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六.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反思,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本节课对学生的基本目标已经达到。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对《七律长征》这首现代诗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学生在诗歌朗读和创作活动中展示出了对长征题材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简短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简短《七律长征》一课,是一节真实的课,是在真实中体验与感悟的课。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虽然有一些亮点,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一、对学情的分析不够。
作为老师,备课时虽然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是每个教师所应该做的看点,但是往往在教学过程之中容易忽视这个问题。
让学生被动的去接受诗句和诗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如果我能更了解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自己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相信学生会有更深的体验和感受。
二、对诗句的朗读指导不够。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特点是平仄和韵律,教学中应体现这一点。
在朗读时应落实“读正确,读流利”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由于我对朗读的层次和感情基调把握不准,指导朗读的方法也不够到位,以致于在这一点上我做得还不够好。
三、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不够。
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在课堂上要兼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对于老师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尤其是当一名老师面对几十双求知的眼睛时,此时你若不能把注意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可真是“雪上加霜”。
这节课上我对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关注还做得不够,没有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四、对课堂生成的处理不够机智。
机智地处理课堂生成,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虽然备课的时候我认真的钻研教材,对预设与生成的问题也做了充分的考虑。
然而真正当课堂“节外生枝”的时候,我还是“心太软”,没能够将课预设得更充分一些。
特别是处理第一个质疑“为什么长征如此艰难,作者却说“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问题时出现了漏洞。
因为我的失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隐患。
如果我能更充分地预设到这一点,或许就能变被动为主动,化腐朽为神奇了。
五、对课堂氛围的调控不够成熟。
课堂氛围的调控对于一节课来说至关重要。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使一节课获得成功。
反之,则会使一节课走向失败。
由于本节课中我的语言缺少激情,致使课堂氛围比较沉闷,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反思第【1】篇〗教学反思:1.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从读中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读中,让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词所呈现的画面: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并学会迁移,在平时的作文中加以运用。
因此,教师要加强阅读与习作表达的联系,让阅读直接指向写作,这样语言的积累与内化,写作方法的灵活运用,一定会让习作妙笔生花!〖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反思第【2】篇〗《七律长征》教学的反思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这一新课标教学模式,既注意知识的整合,又注意学法的引导。
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一.突出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我从课始到课终,一直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搜集,介绍资料、自学课文、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学生始终处在乐此不彼的积极思维状态之中。
二.尊重了学生个*化发展的行为。
在教学的过程中,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理解。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文中个别用词的见解,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每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三.创设了师与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在本节课中我没有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让孩子们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感悟中解决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
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有偏颇,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因为怀疑学生的能力)我的指导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使自己逐渐成熟!〖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反思第【3】篇〗教学反思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是比较清晰的,从读准字音、读通诗歌、读懂诗歌,再到深入地理解诗歌,条理非常清楚。
在理解诗歌时,紧紧扣住“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层层深入,使学生心灵受到熏陶感染,体会到长征的艰难,领会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与依据1.1 《七律·长征》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诗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六年级学生应能够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词表达的情感,感受诗词的语言之美。
对于这首诗,教学目标设定为让学生理解诗句含义,感受红军长征途中历经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2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诗词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逶迤”“磅礴”等,通过对这些字词的理解,深入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辛。
同时,要让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诗词,通过朗读来表达对诗词情感的理解。
2. 教材分析2.1 主要内容《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于1935年10月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诗的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总领全诗,直接表现了红军战士面对长征的困难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将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比作细浪,把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视为泥丸,以夸张的手法突出红军战士视困难如渺小的乐观情怀。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描述了长征途中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一“暖”一“寒”,对比鲜明,生动地反映了红军长征途中的惊险与悲壮。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描绘了红军翻越岷山后的喜悦心情,预示着长征即将胜利结束。
2.2 重难点2.2.1 重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尤其是诗中运用夸张、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诗句,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要让学生理解诗人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表现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以及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乐观主义精神。
这需要通过对诗句的细致分析和相关背景知识的讲解来实现。
例如,在讲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时,要让学生了解这两次战斗的具体情况,从而体会红军战士在战斗中的英勇和坚韧。
《七律·长征》课后反思
《七律·长征》课后反思《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关于《七律·长征》课后反思的内容,欢迎阅读!《七律·长征》课后反思第一篇这次公开课的主题是有效教学。
如此我设想尽量以学生为主,让生在探究中掌握。
而基于以往我的废话连篇,更是设想自己尽量闭嘴,于是在借鉴下设计了这份教案。
一句话说“读者在阅读中带入的东西,往往比他从读物中找出的东西更多更重要”。
由于时代的背景的差距,学生难以理解文本,为此课前查找阅读关于诗人、长征的资料无疑为走进课文搭建了一条捷径。
交流课前预习的资料,搭建展示自主学习成果的平台,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能力,同时借以激发课堂氛围;静思诗意并小组讨论交流环节则把时间交给学生进行思考,思考才有进步,而相互交流的过程也是听与说的训练,之后尝试说诗意,师点拨,触动学生思维,也更易于发现学生问题并纠正。
诗歌朗读方面旨在读出诗内部的节奏与诗句包含的情感,这自然与理解诗意相关,而文中“暖、寒”的理解较难,为此借助“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帮助理解,此环节及时为学生提供视频,创设直观情境,容易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然而,想象总是那么美好,现实总是那么残酷。
上课伊始,我便没了上下去的信心,学生的沉默让我担忧。
介绍毛泽东与长征是课前预习环节需做好的,可是没几个愿意发言,有些生气。
原先设想,若学生能够积极发言就代表已充分预习,在资料的相互交流中,引出长征的“难”自然是水到渠成,同时据我所知,大部分同学都查找了关于长征的资料并做了摘记。
过程中我甚至在想没人举手是不是代表着他们不知道长征的故事,如果依然逼着他们说出“难”会不会有些牵强,不过也只能硬着头皮来了。
这一开始的氛围基本上是引伸到结束,中间我也未调动氛围,因为我再一次只顾着自己生气了。
课后一问,学生的回答让我不知道说些什么,因为害怕答错。
学生的反应让我挺郁闷的,课前听了隔壁班的课,学生对答自如,意思理解都十分准确,让我误以为该诗的意思理解较为简单,于是时间安排等都大大减少。
《七律长征》课后反思
《七律・长征》课后反思《七律・长征》课后反思(通用5篇)《七律・长征》课后反思1《七律・长征》与我们的生活较远,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多渠道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史实、故事等,让他们问身边的人,查阅书籍,上网查阅有关资料,课堂上我除了介绍一些图片、影视片断外,还简单介绍了长征途中的一些经典故事和经典战例等,如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等使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
同时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在课前互相交流,使学生对长征有了一定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接着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背诵,理解诗句内容,从而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和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资料来感受五岭,乌蒙的天险。
在感受乌蒙山的高大和过乌蒙的艰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的爬山经历,然后作对比,让学生了解战士们爬乌蒙山还要背武器和军需物品,还要面临追截的敌人,就更加艰难了。
在学生阅读感受后启发学生思考“来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我感受到,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还是兴趣不太浓厚,诗歌的理解只是看一些参考书机械地背诵,对于诗歌的内容不是真的理解,真正的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没有和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从学生平淡的诵读中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律・长征》课后反思2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感情丰富的强烈特征。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一、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教学反思1由于学生从未学过有关红军长征的相关课文,我就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红军长征的资料,课前正好赶上军博举办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展览,我就鼓励学生利用休息日到军博参观,对红军长征有一个系统地了解。
这样,对于理解这首诗奠定了基础。
课上我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
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1、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在分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时,我问学生: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红军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那该怎么读呢?那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为什么像起伏的微波细浪、滚滚的小泥丸呢?那该怎么读?这两句诗作者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学生理解到位后,我就指导学生朗读:怎样读出红军的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会读出感情来。
2、观看影像资料,再现红军长征时的情景,使学生受到感染,帮助学生进入情景,读出感情:当分析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英勇无畏,学生谈到暖、寒两个字,特别是寒字,学生体会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险,我就说: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惊险悲壮、惊心动魄的战斗吧!接着我就放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录像,学生看后,我说:从这九死一生、背水一战、湍急的河水、枪林弹雨,你体会到了什么?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学生当时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
3、学生感受红军翻阅雪山的艰难时,我又放了一段录像,学生看到在茫茫的大学山上,红军战士,艰难地行走着,配上令人恐惧的音乐,使学生内心感受到翻越雪山的艰难。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及反思(精选4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及反思(精选4篇)《七律长征》及反思篇1这首诗我一共用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给学生讲长征的背景、路线以及途中经过的一些战争,着重讲的是《飞夺泸定桥》,这对第二课时理解“大渡桥横铁锁寒”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但是在讲这个背景的时候心中不免要感叹一番了,因为当我问到“你们对长征了解多少”的时候,学生一个个目瞪口呆的看着我,接着就有人问我“老师,长征是什么东西?”这个问题一出来,我还真有点反应不过来,五年级的学生居然没听说过长征,当时,我只能无语,然后跟他们说听老师讲吧(本来在备课的时候,我的计划是花十分钟左右就可以了,可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只好改变计划,讲着讲着就讲了一节课)。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师:上节课老师给你们讲了长征的一些情况,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首跟长征有关的诗《七律长征》。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自己仔细读诗,多读几遍,遇到难读的生字多读几遍。
二、走进长征,领悟大意生读诗师:读完诗后,你们觉得哪里比较难懂?(有些比较难读、难写的生字第一节课已经讲完了)生1:“腾细浪”是什么意思?生2:逶迤是什么意思?生3:磅礴是什么意思?生4:走泥丸是什么意思?师:同门提的问题很多,现在老师告诉你们老师认为比较难的字的意思。
“远征”就是长征,“逶迤”是弯弯曲曲连绵不断,“三军”就是全军。
老师认为比较难的你们都会了,那你们提的问题都是比较简单的,再仔细读诗,看看你们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有不懂得可以请教同桌,如果同桌也不会,那等一下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生很认真、仔细的读诗。
师:读完诗,你们有没有对诗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了?(学生没明白我的意思,都不做声,我只好换个方式问。
)那你们刚刚不理解的现在有没有一点理解了?(有学生说有,有学生说没有)那我们等一下一起来解决。
现在老师要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这首诗是围绕诗中哪一个来写的?生1:远征。
生2:乌蒙磅礴。
生3:万水千山。
师:到底是哪一个呢?(我说同意生1的请举手,有七八个人;同意生2 的请举手,有十来个人;同意生3的请举手,将近20个人举手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5《七律·长征》教学反思4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5《七律·长征》教学反思4篇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篇5.《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一《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学的难点:理解五、六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很讲究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
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3.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
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的精神。
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感情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朗读,从读中去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读中,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词所呈现的画面:腾跃五岭、飞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
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本课只有两个生字,写稿请参考最新人教六上二样稿。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 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1.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
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当年的长征早已成为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经历过长征的先辈们也都成为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星。
当我们再一次品读《七律·长征》这首诗时,仿佛又看到那高大蜿蜒的山、苍凉的水,似乎听到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
但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长征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怎样让学生们走近长征,走进诗歌,领悟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呢?一、整合资料,理解诗歌大意。
资料的查找、整合,对学生来说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
课前,让学生查找长征的资料,了解长征途中的艰难和一些感人的故事;阅读毛泽东的诗词,了解伟人的诗词风格,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奠定了基础。
课中,将查找来的资料加以整合,引导学生想象并感受远征之难,体会红军战士的无畏、乐观以及诗人的豪迈。
在整合这些背景资料时,我主要采用观察图片、讲述故事、播放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
二、以读代讲,体悟情感。
课堂教学时,我始终以朗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地读,并注重朗读指导。
通过我激情澎湃的范读,学生多种形式的自读,加上我在讲解诗歌大意时适时引导齐诵,让学生不断加深对诗句内容的印象。
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诗所呈现的画面:腾跃五岭、跨越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从而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紧扣诗眼,丰满形象。
在教学设计时,我先以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切入点,让学生整体感知长征之难,长征途中除了万水千山,还有千难万险。
而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的态度是“不怕”,是“只等闲”,从而让学生感知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并通过朗读进一步加深体会。
在教学颔联、颈联和尾联时,也是紧扣这一句展开的。
我引导学生感受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哪怕遇到再大、再多的困难,红军都克服了,使红军的英雄形象更加具体、丰满。
另外,在每学完一联后,就引导学生回读首联,做到一步一回环,紧紧扣住了诗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
通过本文,我们可以了解到长征的艰苦和困难,以及工农红军的坚定信念和无畏斗志。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这篇文章呢?以下是我个人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篇文章,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理解长征中工农红军所面临的困难和危险。
3.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感受作者对于长征的感慨和敬意。
4.培养学生勇敢、坚定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影像或相关场景,激起学生的兴趣,并介绍本篇文章的背景和主旨。
2.整体阅读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全文,注重文字追溯、语言特点、词汇解释等方面的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诗歌语言。
此外,也可以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文章中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不同文化之间的矛盾、误解,以及长征作为中国工农革命的历史事件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
3.分析思考
让学生思考工农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长征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危险和困难,又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
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所呈现出来的精神内涵,如“五行山缚不住真龙”等,并与学生探讨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思考,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七律长征》的动机和意义。
4.文学欣赏
现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让学生对文学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能够更充分地感受到文章中歌颂胜利和理想的诗意。
要求学生注意韵律、韵脚、押韵等技巧,解析其中蕴含字里行间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朗读、朗诵或背诵,培养学生对于语言和文学的敏感度,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口技和表达能力。
5.课堂互动
开展小组或班级讨论,让学生自主交流、协同合作,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深入探讨文章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思想。
6.趣味拓展
通过音乐、影视、戏剧等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拓宽知识视野。
可以邀请文艺团体来校讲述长征相关历史事件或观看有关电视节目、播放音乐、电影等,让学生在乐趣中掌握知识。
三、教学反思
1.注重理解文章中的历史事件
《七律长征》是描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历和历史,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让学生充分了解长征的背景和历史事件,让他们能够对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性进行认识和理解。
2.注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探究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感情,从而激发他们对于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认识,培养他们具有创造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课堂知识的拓展
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手段拓展知识视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例如,通过音乐和戏剧的方式讲述长征的故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历史、文化和艺术之间的紧密联系。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实地考察等方式拓展知识,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观察力。
总之,要让学生在众多的知识中感受到长征精神的伟大和意义,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通过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他们对于文学和历史的认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虚心的态度。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讲授法,重点讲解文章中的词汇、语言特点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可以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文章的意境和诗意。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使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和比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长征中所面临的困难和危险,以及工农红军所具备的勇气和坚定。
2.阅读理解法
阅读理解法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阅读文本,让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词汇和语言特点等方面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行阅读课文,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能力,探究文章中难以理解的部分。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出的感情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法是一种集体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此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小组讨论的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话题,并进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同时,教师要在讨论过程中适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和缺点,并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4.游戏方式
对于长征这种历史事件,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和无趣,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和兴趣,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游戏方式,如角色扮演、制作ppt、编写小文章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究长
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同时,教师也可以将长征和当今社会中的一些新闻和事件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长征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评估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评估,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水平,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新知识和能力。
1.课堂测试
可以通过课堂测试的方式,测试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测试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等形式,同时也可以分级测试,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安排相应难度测试。
2.小组讨论反馈
学生在小组讨论之后,可以在班级中进行分享,以便让其他同学从中受益。
同时,教师也可以针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3.作业管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针对长征和诗歌理解的作业,以检验学生的掌握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写一篇长征有关的文章,或是通过制作PPT、演讲等形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
六、总结
《七律长征》是一篇文学经典,通过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其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
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要适时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从而及时做出指导和反馈。
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相信我们一定可以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成为具有真正的素质和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