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写完第一交响曲的时候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c小调第一交响曲Microsoft Word 文档》
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教案
音本0901班200913311021温英俊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勃拉姆斯创作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体会勃拉姆斯所陈述出的思想,意志
和精神。
2、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古典主义音乐的基本特征.
3、理解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中主题在旋律,节奏,力度上的主要区别。
二、教学重点
赏析勃拉姆斯《c小调第一交响曲》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中的音乐主旨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勃拉姆斯简介
1、同学们说说“你了解的勃拉姆斯”
2、观看录象片段,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勃拉姆斯的生平。
师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录象来更深入的了解勃拉姆斯
我想,在勃拉姆斯的众多作品中,下面这部作品最能表现他的思想和精神!出示课题“《c小调第一交响曲》
”
(二)欣赏《c小调第一交响曲》
1、欣赏第一乐章。
师大家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这一乐章有几个主题,主题的速度变化,乐器变化,以及体会作曲者的思想情感。
这一乐章为很快的快板,第一乐章近似如歌的行板,快板,c小调,6/8拍子。序奏以强音开始,表现出恐怖紧张的气氛。给人以悲剧序幕的感觉,其主题贯穿于整个乐章。而主部主题始终以一种胜利昂扬的姿态凌驾于乐队阴沉的背景之上
2、赏析第二乐章。
师欣赏完分析这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各个部的表现手法。
第二乐章持续的行板,E大调,3/4拍子,带有类似第一乐章的寂寥阴暗的悲剧色彩。但它并不流于感伤,反而给人以高雅、与众不同的脱俗之感。
3、欣赏第三乐章。
师赏析趋势结构,感情基调以及处理手法。
第三乐章温雅而略快的快板,降A大调,2/4拍子。根据贝多芬以来的传统,一般交响曲的第三乐章都是活泼的诙谐曲,而勃拉姆斯却不采用此种手法,并避
免袭用古老而传统的小步舞曲,自创新风格写成了典雅的乐曲。在本乐章中,可以深深体会到勃拉姆斯那淳朴心灵的寄托所在,然而旋律间同样荡漾着淡逸的寂寞感。
4、欣赏第四乐章。
师感受这一乐章主题的变化,曲式的变化从而体会作曲家的思想感情。{勃拉姆斯写完第一交响曲的时候是}.
第四乐章不快而灿烂的快板,C大调,4/4拍子。勃拉姆斯在最后的乐章中,终于唱出了胜利的凯歌。但它不像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英雄性”的终乐章那样,直率地表现出沸腾的欢呼,而是在欣喜之余,还沉湎于回顾与冥想之中。
五、小结
本曲的作曲一共花了二十一年的时间(1855-1876),完成时,勃拉姆斯已经四十三岁。本交响曲的写作之所以耗时长久,并不是因为作曲者忙于其他作曲工作,而是他态度十分慎重。勃拉姆斯本来就很严谨,在交响曲创作方面更是如此。他立志要写便写出能和“不朽的九大交响曲”并驾齐驱的作品,以不辱前人风范。所以他不惜半生的推敲、琢磨,才写出了这首能和贝多芬交响曲相提并论的,登峰造极光芒万丈的巨作,希望同学们学习他的精神。
篇二:《跟随勃拉姆斯》
跟随勃拉姆斯,追寻一场古典式的精神马拉松
一财网吴丹2020-10-15
芬兰指挥家萨拉斯特和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将在中山音乐堂连续四天演出勃拉姆斯的八部作品
10月15日至18日,一场浩大的勃拉姆斯音乐马拉松之旅,将在北京中山音乐堂连续四天上演。
“对一个乐团而言,要在四天时间演出勃拉姆斯的八部作品,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这就是一场勃拉姆斯的马拉松。”北京国际音乐节节目总监涂松说,能邀请到芬兰指挥家尤卡-佩卡?萨拉斯特(Jukka-Pekka Saraste)和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完成这项艰难而大胆任务,乃是第十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中的精华所在。
曾获得芬兰音乐家的最高荣誉“国家音乐奖”的萨拉斯特是当今世界中生代指挥家中的佼佼者。2010年,他与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签下首席指挥合约,新官上任的举措就是将勃拉姆斯、贝多芬、勋伯格、布鲁克纳等作曲家的作品列为核心曲目。尤其是勃拉姆斯的作品,不但在乐团历史上经常上演,萨拉斯特对作曲家的作品也有着长达15年的深入研究。
尽管勃拉姆斯是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最为擅长的,但“就连在德国,我们也没有一次性演出勃拉姆斯全集的经历”,萨拉斯特说,之前在广州,他携乐团在两天内连演了四部交响曲,转战北京,挑战则更加艰巨——除了四部交响曲,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双重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也将浓缩在四天全部呈现。合作的演奏家包括大提琴家王健、钢琴家格哈德?奥匹兹、小提琴家弗兰克?彼得?齐默曼等大师。
对北京乐迷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最好的全盘聆听勃拉姆斯的机会。在欧洲乃至全世界,勃拉姆斯都是交响乐创作中的杰作,也是考验指挥家和乐团的试金石。在19世纪浪漫主义长河中,勃拉姆斯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曲家,他与同时代的作曲家李斯特、瓦格纳走着截然不同的音乐道路,毅然追随贝多芬的足迹,反对浮华,追求富有哲理、质朴而严峻的音乐风格,被赞誉为“德奥古典主义最后的丰碑”。
李斯特追寻炫技,瓦格纳则认为音乐要与文学、诗歌、戏剧、神话联姻,彻底改革传统歌剧。勃拉姆斯却像一位古板保守的学者,屏蔽当时的潮流,执意寻求古典主义的严谨形式,探寻深刻的德国式哲思。哪怕在最轻松的圆舞曲中,他也力求呈现精神与思想。
作曲家勋伯格曾说,“勃拉姆斯是一位古典主义者、学者,他在音乐语汇领域有着巨大的创新,事实上,他是一位伟大的改革者。”他总能在音乐中制造出深刻
的悲剧气质,在他的四部交响曲中,以深沉、极富逻辑性的思维统观全局,让四部作品连接为一个带有深刻“勃拉姆斯”烙印的巨大交响曲。
对乐迷而言,谈论勃拉姆斯的音乐免不了要谈论他克制、内省而隐忍的一生。1853年,20岁的勃拉姆斯成为作曲家舒曼的学生,比舒曼小23岁的勃拉姆斯对师母克拉拉一见钟情,但从未表达心迹。哪怕在舒曼1856年因病去世,他也依然克制情感,只时不时将自己创作的每一部乐谱手稿寄给克拉拉,他曾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终生未娶的勃拉姆斯,与克拉拉保持了43年的书信往来,只谈音乐,不谈其他,直至1896年收到克拉拉逝世的电报。一年后,64岁的勃拉姆斯死于维也纳,安葬在维也纳中央公墓。
作为19世纪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勃拉姆斯最终与瓦格纳形成一个时代的两大坐标,关于两人的音乐风格的派别之争,至今仍在持续。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萨拉斯特也解读了他理解中的复杂的勃拉姆斯。
第一财经这次你将在四天时间连续指挥四场勃拉姆斯的音乐会,过去有过类似经历吗。对乐团和指挥而言,这是否都是一种挑战,你们会做哪些准备?
萨拉斯特这个创意是北京国际音乐节提出来的,我觉得能在一个音乐节内演出勃拉姆斯全套作品的建议很好,这对我来说也是很好的机会。
勃拉姆斯是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最为擅长的,可以说是乐团名片式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