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穴之腰背部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头面、胸腹、背部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14.攒竹
【位置】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 ,约在目内眦直上。 【操作】以双手拇指分别置于两侧 攒竹穴上,按揉该穴。 【功用】明目退翳。 【主治】近视、斜视、眼睑瞤动、 眼睑下垂、目视不明、目赤肿痛等 。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15.承泣
【位置】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 球与眶下缘之间。 【操作】以双手拇指分别置于两侧 承泣穴上,按揉该穴。 【功用】疏风清热、明目止泪。 【主治】近视、斜视、眼睑瞤动、 迎风流泪、目赤肿痛、夜盲;口眼 歪斜、面肌痉挛。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三)腰背部穴位
2、大椎 【位置】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 间,属督脉。 【操作】医者用中指指端按或揉,称按 大椎和揉大椎。用双手拇指、示指将其 周围的皮肤捏起,向其穴挤去,称捏挤 大椎。 【功用】清热解表、通经活络。 【配伍治病】发热,项强,咳嗽,感冒 ,百日咳。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二)胸腹部穴位
7、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枢 【位置】脐旁2寸,左右各一,属足 阳明胃经。 【操作】医者用食、中指指端按揉 之,称揉天枢。 【功用】疏调大肠、理气消滞、化 痰止嗽。 【配伍治病】腹胀、腹痛、腹泻、 痢疾、便秘、食积不化、咳嗽等。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二)胸腹部穴位
8、肚角
【位置】脐下2寸,旁开2寸两大筋。 【操作】患儿仰卧,医者用拇、食、 中三指向深处拿之,称拿肚角,操作 时向偏内上方做一推一拉一紧一松的 轻微动作为一次。3-5次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消滞、止腹 痛。 【配伍治病】腹痛、腹泻、腹胀、痢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本人亲自收集整理—小儿推拿常用穴 (附每个穴位图)
用于寒痛、伤食痛。本法具有较强刺激,一般 拿或按3~5次即可,操作次数不可太多。为防 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可在诸手法操作 完成后,再操作此穴。
八、中脘
• 【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 • 【操作】有揉、摩、推中脘之分。按100~300次,
二、大椎
• 【位置】又名百劳,在后正中线,当第七颈椎棘突与 第一胸椎棘突间凹陷处,属督脉之经穴,系手足三阳 与督脉之交会穴。
• 【操作】有按大椎、揉大椎、捏挤大椎、刮大椎之分。 按30~50次,揉大椎30~50次,挤捏至局部皮肤出现 紫红瘀班为度,用汤匙或钱币之光滑边缘蘸水或油, 在大椎穴上下刮之,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瘀班为度。
六、迎香
• 【位置】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 • 【操作】用食中二指按揉,揉20~30
次,称揉迎香 • 【作用】揉迎香:宣肺气、通鼻窍。
治疗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 涕,呼吸不畅,效果较好,多与清肺 经、拿风池等合用。
七、高骨
• 【位置】耳后高骨下凹陷处。 •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按3-5次,揉
八、七节骨
• 【位置】命门(第四腰椎)至尾 骨端(长强穴)成一直线。
• 【操作】用拇指指腹或食中两指 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直推(腹泻 的时候就向上推,便秘的时候就 向下推),100~300次
• 【主治】泄泻、便秘。 • 【临床应用】常与摩腹、揉脐、
揉龟尾相配合。
九、肩井
• 【位置】大椎穴(第七颈棘突高点)与肩峰连线 之中点。
第三节 背腰部穴位
一、龟尾
• 【位置】尾椎骨端。 • 【操作】拇或中指按揉。100~300次。 •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 【功效】通调督脉之气,调理大肠。 • 【应用】龟尾穴相当于督脉经之长强穴,穴性
「图解」小儿推拿背部八法,中医推拿的基础手法
「图解」小儿推拿背部八法,中医推拿的基础手法背部八法能通调督脉之经气,调和各脏腑之气血,广泛用于治疗发育迟滞,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等疾病,具体操作手法如下:1、叩夹脊法小儿采取俯卧位姿势,操作者用一只手的五指微屈并拢形似梅花状,利用手腕的力量和弹性带动手指指尖着力,在脊柱两旁(旁开 0.5 寸)的夹脊穴部位自上而下有节律地叩击100 ~200 次。
力度要均匀,节奏要整齐。
遇到体质较瘦弱的儿童时,操作者的五指微屈稍散开,不要收拢太紧,用五指散叩的方法,可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强度。
2、点揉法操作者食指和中指适当分开,微屈,腕部放松,指腹点按穴位之上,以食、中二指为着力点,利用前臂的推拉旋转带动腕关节,在脊柱两侧的夹脊穴上进行有节律地做边点边揉动作,顺序是自上而下,每对穴位为 30 ~ 50 次。
3、提捏法操作者双手并拢,两虎口相对,拇指在后,其余双手四指朝前,提捏起背部肌肉,以脊柱和两侧为基准共三条线,自下而上进行提捏,捏 3 下提 1 下,一条线上做 3 次,共 9 次。
要求五指尽量不离开皮肤,以拇指为中心滚动向前。
4、空掌拍法操作者一手的五指并拢微屈呈空掌,用手腕的力量和弹性有节律地拍打脊柱及两侧的肌肉,达到皮肤出现潮红(若隐若现的红色)或拍打 100 ~ 200 次时停止。
5、滚揉法操作者单手握空拳,以小鱼际为起点用力到手背,向前滚动,或以四指指尖为起点,依次屈曲每个指间关节,利用关节的刺激力量向前滚动,部位是脊柱及两侧的夹脊穴和肌肉,方向是自上向下,次数是 50 次左右。
6、提拿法操作者双手屈曲并拢,虎口相对,纵向提拿脊柱两侧的肌肉(竖脊肌),自上而下,每侧 2 ~ 5 遍。
7、推法操作者双手拇指指腹或偏桡侧为着力点,在脊柱两侧竖脊肌位置自上而下进行推动,两侧共推动 5 〜 10 次,或推出皮肤出现两条红线时即止。
要求双手拇指指腹紧贴皮肤,手指要灵活,避免僵硬,用力要均匀,以免造成皮肤擦伤。
8、整理法(掌根揉法)操作者用单手掌根部揉搓脊柱及两侧肌肉或整个背部,方向是自上而下,以达到整理放松的目的。
小儿推拿特定穴——腰背骶部穴位
目
CONTENCT
录
• 概述 • 腰背骶部穴位详解 • 腰背骶部穴位的作用与功效 • 腰背骶部穴位的推拿手法与注意事
项 • 案例分享与实际应用
01
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腰背骶部穴位是指位于腰部、背部和骶骨部位的穴位,是小儿推 拿中常用的特定穴。
特点
这些穴位多位于肌肉丰厚处,刺激时需要一定的力度,同时刺激 方式多样,包括指揉、捏、拍打等。
避免在饱食后进行按摩,以免影响消化功能;命门穴附近 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按摩时应注意力度,避免过度刺激 。
肾俞穴的推拿手法与注意事项
推拿手法
用双手拇指指腹同时按揉两侧肾俞穴,力度适中,每次 按摩5-10分钟。
注意事项
肾俞穴位于腰部,按摩时应注意力度,避免过度刺激; 患有肾脏疾病或泌尿系统感染的患儿不宜进行按摩。
命门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具有强壮保健的作用,可以治疗小 儿遗尿、脱肛、泄泻等症状。
肾俞穴
总结词
益肾助阳要穴
详细描述
肾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具有益肾助阳的作用,可以治 疗小儿肾虚、发育迟缓等症状。
腰阳关穴
总结词
舒筋活络要穴
详细描述
腰阳关穴位于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具有舒筋活络的作用,可以治疗小儿腰部扭伤、疼痛等症状。
05
案例分享与实际应用
案例一:使用腰背骶部穴位治疗小儿夜啼
总结词:有效缓解
详细描述:对于小儿夜啼的情况,通过刺激腰背骶部的穴位,可以有效地缓解夜 啼症状。这是因为这些穴位与神经和经络密切相关,能够调和阴阳,平衡气血, 从而安抚小儿的神经系统,达到安神、止啼的效果。
小儿推拿常用穴部第二部份
二、阴
阳☆☆
阴 阳
【定位】 总筋穴两旁,小指侧为阴,又称阴 池;拇指侧为阳,又称阳池。 【操作】 两手握住小儿手掌,两拇指并列, 指面按在总筋穴上,朝左、右两边分推20~30次, 称分阴阳,又名手部分阴阳。 【功效】 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气导滞。 【应用】 * 分推阴阳也列为手部常规手法。 * 多用于阴阳不调,气血不和而致的寒热往来、 烦躁不安、食滞腹胀、呕吐腹泻等治疗。
【功效】 止腹痛。
【应用】 按拿肚角是止腹痛之要法,对各种原 因引起的腹痛均有止痛效果;特别是对寒性腹痛、 伤食腹痛效果更显著。本法刺激较强,为防止患儿 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一般在诸手法操作完毕后, 再拿此穴。
肩背腰骶部穴位
大 椎
一、大 椎☆ 【定位】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作】 用拇指甲掐之,掐后加揉,称掐大椎。 掐20次,揉20~30次。
刘氏小儿推拿常用穴部
在小儿推拿穴位中,除了运用十四经及经外奇
穴外,还有许多特定的穴位。
这些特定穴,分布于全身各部,且以双手居多, 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特定穴穴位形状不仅有“点”状,而且还有 “线”状和“面”状。
刘氏小儿推拿常用穴部50余个,其中重点穴部22个:
面头部——天门、坎宫、太阳;
五、中 脘☆☆
中脘
【定位】 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操作】 用中指指腹做顺时针方向揉转,称安中调中法; 用中指指腹做逆时针方向揉转,称补中法; 先做安中调中法,继用食、中两指从小儿剑突下, 轻轻直推至脐,次数为揉转次数的1/2,称消导法。 以上三法总称“推腹法”。100~200次。
中脘
坎宫
二、坎 宫(头部手法二)☆☆
【定位】 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横线。
宝宝背部常见穴位按摩诀窍
宝宝背部常见穴位按摩诀窍人体背部主要有督脉与膀胱经两条经脉,经脉上有大椎、命门、肾俞、肺俞等数十个穴位,按摩背部可以刺激这些重要穴位,有通经活络、养心安神、调整各脏器的功能。
下面,我们就为妈妈们介绍几个儿童背部常用大穴的使用方法:1.命门命门位于后背两肾之间,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肚脐相平对的区域。
按摩锻炼命门穴可强肾固本,温肾壮阳,强腰膝固肾气,延缓人体衰老。
同时,还对阳痿、脊强、遗精、腰痛、肾寒阳衰、四肢困乏、行走无力、腿部浮肿、耳部疾病等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妈妈为孩子按摩命门穴,须让孩子俯卧在床,然后用大鱼际擦命门穴及两肾,以感觉发热发烫为度,然后将两掌搓热捂住两肾。
另外,还以嘱咐孩子自己用背部对着太阳,意念太阳的光、能、热,源源不断地进人命门,每次为5~10分钟。
2.大椎大椎穴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可用于治疗颈肩部肌肉痉挛、颈椎并落枕、感冒、疟疾、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舞蹈并小儿百日咳等多种病症。
长期按摩本穴,还可有效治疗体内寄生虫、扁桃腺炎、尿毒症等玻妈妈为孩子使用此穴,须让孩子背坐或俯卧,大拇指指尖向下,用指腹或指尖按揉;或者屈起食指在穴位上刮,效果会更好。
每次按揉2~3分钟。
胎儿在母体内生活了9个多月,刚出生的新生儿就像刚出土的幼苗,非常娇嫩,所以必须保护好。
新生儿的卧室是非常讲究的,应尽量符合以下几个条件:选择朝南或阳光充足的房间做卧室在无风的时候打开窗户,让温暖的阳光直射进来,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仅有消毒作用,且直接照在新生儿的皮肤上还能在体内转化成维生素D,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生。
保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足月新生儿要求室温在22℃一24cc,相对温度为60%~65%;早产儿要求室温在24℃,27℃,相对温度为65%以上。
无论是足月儿还是早产儿,室内的温度和湿度都要保持相对的恒定。
忽冷忽热、忽干忽湿的空气,往往会导致新生儿疾病的发生。
保持良好的通风新生儿需要新鲜的空气,无论冬夏,每天都应开几次窗户,以保持卧室的空气新鲜。
小儿推拿穴位总结
1、线状穴位头面部——坎宫:自眉头沿眉至眉梢成一直线。
天门:两眉中至发际成一直线。
天柱骨: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背腰部——脊柱:自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七节骨:自第四腰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上肢部——小肠: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大肠:食指桡侧边缘,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肾纹:手掌面,小指间第二指间关节横纹处。
四横纹: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小横纹: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内八卦: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圈。
运土入水:手掌面,从拇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作一弧形曲线。
运水入土:手掌面,从小指根至拇指根,沿手掌边缘作一弧形曲线大横纹:仰掌,掌后横纹处。
三关:从阳池至曲池处成一直线。
六腑:从阴池至肘尖处成一直线。
天河水:从总筋至曲泽处成一直线。
下肢部——箕门:大腿内侧,从腹股沟中点至膝盖内上缘成一直线。
2、面状穴位胸腹部——胁肋: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腹:腹部。
丹田:小腹部。
上肢部——脾经:大拇指末节罗纹面。
肝经:食指末节罗纹面。
心经:中指末节罗纹面。
肺经: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肾经:小指末节罗纹面。
胃经:拇指掌面近指端第一节。
板门:手掌面大鱼际处。
3、点状穴位头面部——耳后高骨: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胸腹部——乳根:乳下2分。
乳旁:乳处旁开2分。
肚角:脐下2寸,旁开2寸。
背腰部——龟尾:尾椎骨端。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上肢部——肾顶:小指顶端。
掌小横纹: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内劳宫:手掌面,屈指无名指和中指间中点。
小天心: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总筋:掌后腕横纹中点。
阳池:掌后横纹近拇指端。
阴池:掌后横纹近小指端左端正:中指甲根大拇指侧赤白肉际处。
右端正:中指甲根小指侧赤白肉际处。
老龙:指背,中指甲根中点一分许。
五指节:掌背五指第一指间关节。
二扇门:掌背中指指根本节两侧凹陷中。
上马:手背无无名指及小指掌指关节后陷中。
推拿按摩(背部,腰部)
一.背部推拿程序(1)拿肩井(2)背部分推(3)掌推肩胛(4)按肩胛内缘1)体位受术者俯卧位,微挺胸,上肢后伸,术者站位。
2)操作术者以拇指指端置于肩胛内上缘肩中俞穴,着力点按,沿肩胛内缘逐步下移,经魄户穴:膏肓穴,点按至肩胛下角。
反复数次。
3)要领①点按要迎随呼吸,呼气时点按。
②也可让受术者咳嗽时点按,并可配合局部揉摩,术时有酸、胀感。
(5)双攘肩背1)体位受术者俯卧位,术者站位。
2)操作术者要沉肩、曲肘、悬腕,手握空拳,以小鱼际及掌背侧着力于背部,肘一屈一伸,腕部带动拳旋、攘、揉、摇。
3)要领①双手用力均匀一致而有节律。
②手法灵活自如,动而不滞,摇而不浮,边攘边移。
(6)直推背部1)体位受术者俯卧位,术者站位。
2)操作术者以两拇指掌侧对置在大杼穴的高度,向下沿脊柱两侧推到大肠俞,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术者要沿脊椎两侧直线推移,用力均匀一致,背部用力大于腰部,术时局部有发胀,沉重感。
(7)揉大椎、阳关1)体位受术者俯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拇指指腹揉大椎穴1~3分钟,再揉阳关穴1~3分钟。
再以掌心在大椎穴、阳关穴处团摩1~3分钟。
3)要领揉大椎穴用力重于揉阳关穴,团摩用力缓慢而有力,团摩时有温热感。
(8)顺藤摸瓜1)体位受术者俯卧位,术者站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扶肩部,另一手以掌跟自肩部直推到受术者足跟部,并用力握足跟部,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用力均匀一致,推经穴位处,用力稍重,以能忍受为主。
(9)提拿夹脊1)体位受术者俯卧位,术者站位。
2)操作术者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四指对合,夹挤脊柱两侧肌肉,自上而下运行。
3)要领注意保护皮肤,避免抓、掐、拧等,动作连贯而不间断。
(10)按脊中1)体位受术者俯卧位,术者站位。
2)操作术者以一手拇指,自风府穴沿棘突间隙逐个点按3~5次到阳关穴止。
3)要领点按背部用力大于腰部,指端应与皮肤保持垂直。
(11)背部按揉(12)吉庆有余1)体位受术者俯卧位,术者站位。
腰背部穴位
• 临床应用: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腰背部穴位小结
• 按揉肺俞、脾俞、肾俞三法主要能调治肺、
脾、肾本脏疾病,如本脏虚损,能补其不 足,若邪实,能泻其有余。
• 推脊、揉大椎、揉风门均能清热,前者清
热作用大;后二法兼能祛风解表治咳喘。
• 次数:揉50~100次;推100~300次。 • 功效: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多用于呼吸系
统疾病。
• 临床应用:喘咳、痰鸣、胸闷、胸痛、发热等。
脾俞
• 位置: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寸5分。 • 操作:用揉法,称揉脾俞。 • 次数:50~100次。 • 功效: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 • 临床应用:呕吐、腹泻、疳积、食欲不振、
脊柱
•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 操作:用食、中二指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捏
脊。
• 次数:推脊100~300次;捏脊3~5次。 • 功效:推脊能清热;捏脊:调阴阳、理气血、和
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 是小儿保健常用手法之一。
• 临床应用: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
吐、腹痛、便秘等。
风门
• 位置: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寸5分。 • 操作:食、中两指端揉,称揉风门。 • 次数:20~30次。 • 功效:止咳平喘。 • 临床应用:外感风寒,咳嗽、气喘。
肺俞
•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寸5分。 • 操作:用两拇指或食、中两指端揉,称揉肺俞;
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称推肺 俞或分推肩胛骨。
腰背部穴位
肩井
• 位置:操作:拿肩井;按肩井。 • 次数:5次。 • 功效:宣通气血、发汗解表、总收法。 • 临床应用:外感表证、上肢抬举不利、结
腰、背部俞穴名称、位置及功效
腰、背部俞穴名称、位置及功效1.肺俞: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解表宣肺、清热理气、止咳平喘。
2.厥阴俞: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宽胸理气、宁心安神、活血止痛。
3.心俞: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宽胸理气、通络安神。
4.膈俞: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理气宽胸、活血通脉、降逆止血。
5.肝俞: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疏肝利胆、理气明目。
6.胆俞:背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疏肝利胆、清热化湿。
7.脾俞: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健脾和胃、利湿升清。
8.胃俞: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和胃健脾、理中降逆。
9.肾俞: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益肾助阳、强腰利水。
10.气海俞:腰部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益肾壮阳、调经止痛。
11.大肠俞: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理气降逆、调和肠胃。
12.关元俞:腰部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培补元气、调理下焦。
13.膀胱俞:骶部,骶正中嵴旁开1.5寸,平第2骶后空处。
功效:清热利湿、通经活络、通淋止痛。
3小儿推拿手法穴位篇
主治:感冒、腹痛、腹泻、便
秘、发热、呕吐、疳积、 厌食等
44
2、大椎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椎棘
下凹陷中。
操作:揉大椎,用拇指或中指端 揉之,揉100—300次。 主治:感冒、恶寒发热、头项强 痛、疟疾、咳嗽、喘逆、胸背 疼痛、支气管炎及哮喘、骨蒸 潮热、盗汗、中暑、呕吐、霍 乱、黄疸、风疹、腰脊强、角 弓反张、血液病等。
为
1遍,3~5遍。
头部手法
5、囟门:大脑之门 位置 前发际正中直上两寸, 百会前,骨陷中。 手法 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 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 推至边缘)称推囟门。或掌 根放在前额,食中示三指自 然放在囟门穴上摩揉)。 作用 摩法促进大脑发育、 头 痛惊风、鼻塞、高热冷敷降 温
头部手法
6、风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 之间,平风府穴。 操作:拿风池,用拇、食指 拿。拿5—10次。 主治:感冒、头痛、发热、 颈项强痛
肉桂液多用于冬季畏寒体虚者。婴儿润肤油等。
9
推拿手法分类:
1、小儿推拿八法: 按、摩、掐、揉、推、运、搓、捣 2、其它手法:
拿、捏脊、捻、拍法等
3、复式操作法: 黄蜂入洞、运水入土、运土入水、打马过河、水 底捞月、揉脐及天枢龟尾并擦七节骨
按法
垂直方向 ↓ 逐渐用力 ↓ 按而留之 ↓ 逐渐放松
摩法
7、小肠经
位置:小指尺侧从指端到 指尖成一直线 操作方法:向心为补,称 为补小肠。离心为泻,称 为清小肠 次数:3-5分钟 功用:清利下焦湿热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 尿、尿频、水泄、癃闭、 口舌生疮
8、肾顶
位置:小指顶端。 操作方法:用指端揉称揉肾 顶 次数:揉100-500次 功用: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主治:止汗(汗症)、解颅 (脑积水)鞘膜积液
小儿推拿穴位图
小儿推拿穴位图拿风池揉肺俞推三关揉大椎手掌面重要穴位1 脾穴:拇指外侧2 胃穴:大鱼际赤白肉际处拇指根到腕横纹头3 大肠穴:食指桡侧4 肝穴:食指掌侧5 心穴:中指掌侧6 肺穴:无名指掌侧7 肾穴:小指掌侧(第一关节缝)也叫夜尿点;指尖为肾顶8 小肠穴:小指尺侧9 板门:大鱼际正中10 内劳宫:与外劳宫相对11 八卦:手心正中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为半径12 掐四缝:1、2、3、4、5指各关节13 四横纹:2、3、4、5掌指交界处14 小横纹:小指根下,掌指横纹稍外侧15 小天心:大鱼际与小鱼际交界处16 运水入土:自小指尖偏尺侧到大指根,呈一弧形曲线17 阴阳穴:小天心两侧,外侧为阳,内侧为阴手背面重要穴位1 外劳宫:手背三四掌骨之间(二分之一处)2 二人上马穴:手背四五掌骨小头之间3 一窝风(或乙窝蜂):手腕横纹正中4 阳池:一窝风上两寸(成人外劳宫穴)5 威灵穴和精宁穴:手背外劳宫两侧(食指与中指,无名指与小指正中)6 五指节:手指各关节处手臂重要穴位1 天河水:前臂尺桡骨之间,从腕横纹正中到肘横纹正中2 退六腑:前臂内侧,从肘横纹头推到腕横纹头3 上三关:前臂桡侧,从腕横纹头推到肘横纹头胸腹腰背重要穴位1 天突:胸骨上窝正中2 膻中:两乳头连线中点3 中脘:脐上4寸4 天枢:神阙旁开2寸5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6 定喘: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7 肺腧: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8 七节骨:第4腰椎到尾骨端9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10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11 涌泉:足底人字缝重要补充1 补法:(补)-向心推。
2 泻法:(清)离心推(例外:清天河水,向心推也为泻)。
3 清补:(清补)来回推。
当你搞不清楚该补该泻时,就来回推,这就是推拿和针灸的双向调节功能,也叫平补平泻。
4 人体从上向下为泻,从下向上为补;从四肢根部向手脚指尖方向推拿为泻,反之为补。
小儿推拿穴位
老龙
位置:中指甲根正中后1分处 操作:掐老龙 次数:掐5次 或醒后即止 功效:醒神开窍 (用于急救)
端正
位置:中指甲根两侧赤白肉际处 桡侧:左端正 尺侧:右端正 操作:掐端正,揉端正 次数:掐5次,或揉50次 功效:揉右端正:降逆止呕 揉左端正:升提 掐端正:醒神开窍
五指节
桥弓
位置:在颈部两侧,沿胸锁乳突肌成一线 (翳风至缺盆) 操作:推桥弓 拿桥弓 次数:推桥弓20-30次 拿桥弓3-5次 主治:小儿肌性斜颈 降血压(成人)
第二部分 胸腹部穴位
胸腹部穴位:10个
天突
膻中 乳旁 胁(胁肋) 中 腹 脐 天枢 丹田 肚角
天突
位置:胸骨上窝正中 操作:按天突 揉天突 勾天突 次数:10-15次 功效:理气化痰,降逆平喘,止呕 催吐
内八卦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 处为半径所作的圆周 操作:运内八卦(运八卦) 次数:100-300次 功效:宽胸利膈 理气化痰 行滞消食
小天心
位置: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操作:揉小天心 掐小天心 捣小天心 次数:揉100-300次 掐、捣5-20次 功效:揉:清热镇惊,利尿明目 掐、捣:镇惊安神
五经穴的定位
脾经:拇指末节罗纹面 肝经:示指末节罗纹面 心经:中指末节罗纹面 肺经:环指末节罗纹面 肾经:小指末节罗纹面
五经穴的操作
五经皆如此 推五经:补+清 在罗纹面上:旋推为补 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
五经的补泻应用(一)
小儿推背的手法
小儿推背的手法
小儿推背的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供参考。
1.推脊法:让孩子取俯卧位,暴露后背脊柱正中位置,先涂抹滑石粉或爽身粉,然后用右
手食指和中指的指腹自孩子颈部脊柱的位置循着脊柱向下直推至腰椎处,推至孩子后背微微发热、发红即可。
2.捏脊法:让孩子取俯卧位,暴露后背脊柱正中位置,先涂抹滑石粉或爽身粉,然后用双
手食指和拇指对应同时捏起皮及皮下组织,左右手交替地从下往上一直捏到颈部。
反复从尾骨捏起皮和皮下组织,双手交替从下往上共捏6次,捏至后背微微发红。
3.揉法:让孩子取俯卧位,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的指端,或者用掌根,在选定的穴位上贴
住皮肤,带动按揉部位的皮肉筋脉作旋转回环运动,一般每个穴位轻轻按揉300-600次即可。
以上三种手法都可以帮助孩子舒缓背部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
在操作过程中,要保持手法轻柔、舒适,避免过度用力造成孩子不适。
同时,也要注意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孩子着凉。
小儿推拿常见腰背部穴位
小儿推拿常见腰背部穴位1.脊柱【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医者用食中指指腹自上而下做直推法,称为推脊。
双手用捏法自下而上称捏脊,每捏三下将背脊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
捏之前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
【次数】推100~300次;捏5~10遍。
【功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壮身体等。
【主治】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便秘等。
2.肩井【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
属足少阳胆经。
【操作】用拇指与示、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肩井,称拿肩井;用指端按其穴,称按肩井。
【次数】拿3〜5次,按揉10〜30次。
【功用】疏通气血,发汗解表。
【主治】感冒,惊厥,上肢抬举不利。
本法为诸法推毕的结束动作,称为总收法。
3.肺俞【位置】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用两手拇指或示、中指指端揉,称揉肺俞;两手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推动,称推肺俞或分推肩胛骨。
【次数】揉50〜100次,推100〜200次。
【功用】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
【主治】咳嗽,痰鸣,胸闷,胸痛,发热等。
小儿推拿常见胸腹部穴位1.膻中【位置】在胸骨上,平第四肋间隙处,相当于两乳头连线之中点,属任脉。
【操作】医者用中指指端揉,称揉膻中;两手拇指自穴中向两旁分推至乳头,称分推膻中;用示指、中指自胸骨切迹向下推至剑突,称推膻中。
【次数】100〜300次。
【功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主治】胸闷,喉鸣,气喘,咳嗽,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2.中脘【位置】脐上4寸,胸骨下端剑突至脐连线的中点,属任脉。
又指中脘部。
【操作】用掌根或拇指、示指、中指指端按揉,称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称摩中脘;自中脘向上直推至喉下或自喉往下推至中脘,称推中脘,又称推胃脘。
【次数】揉或推100〜300次,摩5分钟。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化滞。
【主治】胃脘痛,腹痛,腹胀,食积,呕吐,泄泻,食欲不振,嗳气等。
3.腹【位置】在腹部。
小儿推拿补肾水操作方法
小儿推拿补肾水操作方法
小儿推拿补肾水是一项常用的中医养生方法,可以促进小儿肾脏功能的恢复和加强。
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1. 准备工作:洗手并保持手部清洁,小儿脱去上衣,令其暴露背部。
2. 细心观察:观察小儿的舌苔、面色以及脉搏等情况,对于有问题的宝宝,需要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推拿。
3. 按摩穴位:选取位于小儿后背的推拿穴位,如肾俞穴(位于腰椎第六椎间隙旁开1.5寸),肾俞穴是补肾水的主要穴位,同时也可以选择其他穴位如腰阳关、腰音穴等。
4. 手法技巧:用中指、无名指并拢,以顺序交替的方式按揉穴位,力度要求适中,不宜过重或过轻,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
5. 注意事项:在按摩过程中,注重观察小儿的反应,如出现疼痛、不适或其他异常症状应立即停止推拿,并咨询专业医生。
另外,小儿体质脆弱,需要谨慎使用力道,以避免造成伤害。
小儿推拿补肾水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效果才会显著。
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推拿的效果,还应注意孩子的饮食健康和作息规律。
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
解,建议及时就医。
小儿推拿特定穴腰背骶部穴位
脾俞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形状:点状。操作:常用按法或揉按法,100~200次作用: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益气统血应用:消化系统疾患,如呕吐、噎嗝、胃痛、泄泻、厌食等。
肾俞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形状:点状。操作:常用按法或揉按法,100~200次作用:滋阴壮阳、补益肾元应用:体质虚弱、腹泻、便秘、遗尿等。
腰背部穴位主治归纳:
1.主理气活血、调整阴阳:如推上七节骨可温阳止泻,推下七节骨可泻热通便;捏脊可舒筋理气活血。2.主治穴位内应脏腑系统疾病:如揉肺俞可调肺气,按脾俞可健脾。
配合清天河水退六腑推涌泉清热效好
操作: 推脊,用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推100—300次;捏脊,用三指捏或二指捏,自下而上,捏3—5行。作用: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应用:捏脊法是小儿常用保健法。主治疳积、腹泻等。
二指捏
三指捏
操作注意事项:连贯,双手用力对称,不能拧转三捏一提法
七节骨定位: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形状:线状。作用:温阳散寒、补益气血
操作:揉龟尾,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揉100—300次。应用:腹泻、便秘、脱肛。
肺 俞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形状:点状。作用:温阳散寒、补益气血、调肺气、补虚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操作:1.推肺俞,两拇指分别自肩胛内缘从上向下推动,又称分推肩胛骨。推100-200次。2.揉肺俞,用两拇指或食中二指端揉,揉50-100次。应用:主治咳嗽、痰鸣、胸闷、胸痛等。
操作: 推上七节骨,自下向上直推;推下七节骨,自上向下直推。推100—300次。应用: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主治泄泻;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主治肠热便秘。《幼科推拿秘书》:“七节骨,水泻,从龟尾向上擦如数,立刻即止;若痢疾,必先从七节骨往下擦之龟尾,以去肠中热毒,次日方自下而上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推拿常用腧穴之腰背部穴位
◆腰背部穴位
【肩井】
点状与面状结合穴位。
位置: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部位。
操作:①用手指按其穴位,称按肩井;②用拇指与食、中二指对称用力作拿法,称拿肩井(图215)。
次数:按30~50次;拿3~5次。
主治:感冒、惊厥、上肢抬举不利等。
临床应用:①感冒,可与常例手法,拿风池等穴合用;②上肢痹痛可结合局部相应的成人手法医治;
③可用于治疗结束后的总收法。
【大椎】
位置:第七颈椎棘突下间隙。
操作:用中指揉,称揉大椎。
次数:20~30次。
主治:项强、发热、咳嗽。
临床应用:①感冒发热项强可与常例手法推天柱等穴合用;②咳嗽,可与揉乳房、乳根等穴合用。
【风门】
位置:第二胸椎与第三胸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1寸5分。
操作: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称揉风门。
次数:20~30次。
主治:感冒、咳嗽、气喘。
临床应用:本穴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可与拿风池、清肺经、揉肺俞、推揉膻中等穴合用。
【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1寸5分。
操作(图216):①以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称揉肺俞;②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侧缘从上向下推动,称推肺俞或称为分推肩胛骨。
次数:揉50~100次;推100~300次。
主治:喘咳、痰鸣、胸闷、胸痛等症。
临床应用:本穴多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可与推揉膻中、清肺经、揉丰隆等穴合用;对久咳不愈者,指揉操作时可蘸少量精细盐,效果会更好。
【脾俞】
位置:第十一胸椎与第十二胸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l寸5分。
操作:以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称揉脾俞。
次数:50~100次。
主治:腹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疳积、四肢乏力等。
临床应用:本穴主要用于消化系统疾病。
可与揉中脘、推脾经,按揉足三里、捏脊等穴合用。
【肾俞】
位置: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1寸5分。
操作:以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称揉肾俞。
次数:50~100次。
主治:腹泻、便秘、少腹痛、下肢痿软乏力等。
临床应用:①对肾虚所致腹泻、便秘的患儿,可与补牌经、补肾经、揉上马等穴合用;
②对下肢痿软乏力,可与捏脊、肢体手法治疗合用。
【腰俞】
位置:第三腰椎与第四腰椎棘突之间,左右各旁开3寸5分凹陷中。
操作:①可以食、中两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②亦可双手拇指分别置于左右穴位揉动,都称为揉腰俞。
次数:50~100次。
主治:腰痛、下肢瘫痪。
临床应用:可配合肢体手法推拿治疗。
【脊柱】
线状穴。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是小儿身体上最长的线状穴。
操作:用食、中二指螺纹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图217)。
若加天柱骨一起自上而下直推,就称为大推脊,其清热作用更强。
②用捏法自下而上,称捏脊法(见上周捏脊法)。
次数:推300~500次或更多;捏3~5遍。
主治:发热、惊风、疳积、腹泻、便秘等。
临床应用:①能清热,在推脊时可蘸少量冰水或酒精,是一种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多与退下六腑、清天河水、推涌泉等穴合用;②捏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是小儿保健常用主要手法之一。
多与补牌经、补肾经、推上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治疗先、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病症,均有一定的效果。
【七节骨(七节)】
线状穴。
位置:第四腰椎棘突向下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挠侧面或食、中二指螺纹面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作直线推动,分别称为推上七节和推下七节。
次数: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
临床应用:①推上七节能止泻,可与揉龟尾、摩腹、揉脐等穴相合用。
推上七节还可治疗气虚下陷的脱肛、遗尿可与按揉百会,揉丹田等穴合用;②推下七节能通便,可与揉膊阳池穴合用。
【龟尾】
位置:尾椎骨端(即督脉经长强穴)。
操作:以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图218)。
次数: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临床应用:本穴能通调督脉之经气,调节大肠(具有双向性)的功能。
①对泄泻、便秘可与推七节、摩腹、揉脐等穴合用;②对脱肛、遗尿可与揉丹田、按揉百会等穴合用。
【腰背部常用穴位小结】
1.按揉肺俞、脾俞、肾俞能调治肺、脾、肾本脏器及其相关的疾病,能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2.推脊、揉大椎、揉风门均能清热。
前者清热作用较大,后两者以解表平喘为长。
3.龟尾、七节具有双向调节大肠功能的穴位,一起应用,形成一组合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