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合集下载

死亡报告管理制度

死亡报告管理制度
(2)报告不及时1例扣2分;
(3)错填、错报1例扣2分;
(4)漏填、字迹不清、填写不规报数量与开具的《死亡医学证明》不相符的扣5分;
死因监测培训制度(制度六)
一、每年定期对医院医护人员进行死因监测知识的培训考核.成绩登记入册,对于不及格者,进行补充学习直至考试及格。
死因监测专职管理人员职责(制度二)
一、每天负责收集各科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并对其进行审核、登记、编码、盖章、上报;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填写不清或不完整、死因填写不规范或存在逻辑错误等)应及时向诊治医生进行核对并予以纠正.
二、负责于每月10日前将上月填写的《死亡医学证明》第二联送往银川市疾病控制中心;
二、对死亡的病例及时登记在医务科《死亡登记本》中,并对死亡病例进行编号。
三、对死因监测管理专职人员进行编码培训,并由专人管理.
四、死因监测管理专职人员要对无法编码的《死亡医学证明》进行核查,若是住院死亡以病历为依据;急诊死亡及来院时已死亡,应根据救治医生、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进行死因调查.
死亡报告管理制度(制度一)
一、死亡报告应在病人死亡后由当班医师完成,并由当天参加救治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复核后签字。
二、病人死亡后要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一式四联,第一联存于病历或门诊留观病历中;第二联计算机录入后报送市疾病控制中心;第三联为户籍管理部门注销户口凭据;第四联为殡葬火化凭据。
三、科室出具的《死亡医学证明》,应按照规范要求填写,字迹工整,易于辨认,项目填写完整、正确,死亡者的性别、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主要致死原因(不明原因死亡的应填写主要病史和症状体征)、诊断依据等。
一、临床科室在医疗过程中,凡遇死亡病例,应在死亡后一周内进行死亡病例讨论。遇有特殊病例(尤其是有医疗纠纷的病例)要及时讨论(原则应在72小时以内)。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篇一: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法库县中心医院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一.为规范公民死亡证明书的管理和使用,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根据《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要求,特制订本院死亡证明报告制度。

二.公民死亡证明书是判断死者性质的基本法律依据,同时也是进行死亡原因统计的基本信息来源,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凡在我院发生的死亡(包括来院已死,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我院应出具《死亡医学证明书》。

四.《死亡医学证明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书,必须由诊治医师认真如实填写,不得缺项和涂改,不得使用铅笔及红色笔填写。

死亡主要疾病诊断要准确,勿填写症状体征,对死亡原因不明者,应填写《公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调查记录。

五.所有《死亡证明书》必须有诊治医生签名,盖本人印章,加盖我院预防科专用章。

六.诊治医师必须在死亡后3日内开具证明书,第一联由医疗机构长期保存,第二联由预防科网报后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长期保存,第三联由公安部门办理户口注销手续后,由公安部门保存,第四联用于办理尸体火化手续后,由殡仪馆保存。

七.网络直报人员在死亡后7天内完成死因编码及网络直报工作。

八.病案室做好原始医学证明书的保存和管理,协助市疾控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九.预防科对每张报告卡片都要进行先审核后登记而后录入,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每月对网络直报和登记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十.如有5岁以下儿童死亡,应分别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和儿童死亡卡,在网络直报后应报交我县妇幼保健站和报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十一.对不履行职责,有死亡病例漏报者,按医院有关奖惩办法予以考核。

二○一二年二月二九日修订篇二:死亡病例报告制度死亡病例报告制度死亡病例报告制度是指我院根据国家死亡病例必须进行网络直报的规定,在患者临床死亡后,按规定进行报告的相关规章制度。

1、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小组成立以医院医务科科长为组长、急诊科和各病区主任、医务科职能人员为组员的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小组,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死亡病例登记报告、讨论制度

死亡病例登记报告、讨论制度

死亡病例登记报告、讨论制度一、引言在医疗机构中,死亡病例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总结经验教训,降低死亡率,有必要对死亡病例进行登记报告和讨论。

本文将探讨死亡病例登记报告与讨论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其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性。

二、死亡病例登记报告制度1. 定义死亡病例登记报告制度是指对医疗机构内发生的死亡病例进行登记、报告和分析的制度。

通过对死亡病例的详细记录和分析,可以了解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医疗服务提供依据。

2. 目的(1)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通过对死亡病例的登记报告和分析,可以发现医疗服务中的不足和问题,从而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2)总结经验教训:死亡病例登记报告制度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诊疗水平。

(3)促进医疗安全:通过对死亡病例的登记报告和分析,可以发现医疗安全中的隐患,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3. 内容(1)登记:医疗机构应设立死亡病例登记簿,对死亡病例进行详细登记,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入院原因、诊疗经过、死亡时间、死亡原因等。

(2)报告:医疗机构应建立死亡病例报告制度,要求医护人员在患者死亡后及时向医务部门报告。

医务部门应在规定时间内对死亡病例进行审核,并提交给相关科室进行讨论。

(3)分析: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死亡病例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三、死亡病例讨论制度1. 定义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是指对医疗机构内发生的死亡病例进行讨论、分析的制度。

通过对死亡病例的讨论和分析,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诊疗水平,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2. 目的(1)总结经验教训: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诊疗水平。

(2)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通过对死亡病例的讨论和分析,可以发现医疗服务中的不足和问题,从而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3)促进医疗安全:通过对死亡病例的讨论和分析,可以发现医疗安全中的隐患,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3. 内容(1)讨论时间:死亡病例讨论应在患者死亡后的一定时间内进行,一般为一周内。

急诊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急诊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十一、宣传与教育
1.科室应加强对死亡病例报告制度的宣传教育,提高医护人员对制度重要性的认识。
2.医院应通过内部培训、会议等形式,广泛宣传死亡病例报告制度,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3.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强化医护人员对死亡病例报告制度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医疗安全意识。
十二、跨科室协作
1.急诊科与其他科室之间应建立有效的沟通协作机制,对于涉及多科室的死亡病例,共同进行分析讨论。
二十三、总结
急诊死亡病例报告制度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急诊救治水平、减少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明确报告流程、加强跨科室协作、数据分析与应用、家属沟通与心理支持、监督与评价等多方面的措施,确保了制度的全面、高效实施。同时,医院在资源保障、法律责任、推广与交流、制度更新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急诊死亡病例报告制度的不断完善提供了有力支持。
2.对于跨科室的死亡病例,应由主导抢救的科室负责组织讨论,相关科室参与并提供必要的病例资料。
3.跨科室协作应遵循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原则,以提高死亡病例讨论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十三、数据分析与应用
1.科室应定期对死亡病例报告进行数据分析,总结抢救成功率、死亡原因分布等关键指标。
2.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存在的不足,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3.医院应鼓励将死亡病例分析结果应用于临床教学和科研,提升整体医疗水平。
十四、家属沟通与心理支持
1.医护人员应在尊重家属意愿的前提下,及时与其沟通患者病情及抢救过程。
2.对于患者死亡,医护人员应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家属度过难关。
3.科室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沟通技巧及心理支持培训,提高家属满意度。
十五、应急预案
2.通过收集医护人员、家属及社会各界的反馈,不断完善制度内容。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1、成立由院领导、防保科、各相关科室主任及具体专业工作人员组成的管理班子,认真做好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工作。

2、死亡医学证明书的管理:本单位有死亡病例时,及时到防保科领取死亡医学证明书,临床医师按死亡医学证明书要求,及时、准确、字迹清楚地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内容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姻、文化程度、住址、死亡地点、根本死亡原因、死亡日期、诊断单位、诊断依据、死因编写等,盖医务科公章后,7天内上报防保科。

3、急诊、住院死亡病例登记的管理:建立急诊病例登记本,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就诊日期、疾病诊断、转归情况(是否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日期等)基本内容。

住院登记:建立住院登记、住院死亡病例登记本,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名、就诊日期、死亡原因、死亡日期等须填写完整。

4、防保科管理工作:有死亡医学证明书接收与报告登记,卡片保存完整。

医院网络直报人员应在临床医生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后7天内按照ICD-10要求统一完成死因编码,并由专人负责进行网络直报,实行双人双岗负责制。

按月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本单位的死亡医学证明书报告卡导出后,以电子文档形式保存。

5、质控和奖惩管理制度:每季进行一次质控检查,有反馈、改进措施。

每漏报一次,漏报者和科室负责人各扣150元,同时全院通报,使死亡病例的漏报率为0%,规范各项管理工作。

6、培训:每年进行一次死亡病例报告的培训,并有登记。

医院防保科
2006、2、6。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1)死亡证明书由专人管理,并认真填写做到不漏项。

(2)凡来办理死亡证明书者,须持有死者的身份证或户口,同时携带证明书,在医院死亡的要有医生证明,在家中死亡的要有街道办事处的证明,并要求把死亡时间、死因填写清楚。

(3)做好死亡病例报告登记,做到不空项、准确填写。

(4)做好网络直报工作,要在一周内上报到上级管理部门,做到及时准确。

(5)开具死亡证明书的工作人员在存根栏下,写下自己的名字,以便核对。

死亡原因栏要填写疾病名称,不得填写症状(如呼衰、肾衰、心衰等)。

死因登记报告工作制度

死因登记报告工作制度

死因登记报告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规范死因登记报告行为,提高死因监测水平,预防和控制疾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死因登记报告工作应当坚持科学、规范、及时、准确的原则,实行单位负责、个人负责和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

第三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是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死因登记报告工作。

第四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殡葬服务机构、公安派出所等有关单位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做好死因登记报告工作。

二、死因登记报告第五条死因登记报告范围包括:(一)医疗机构死亡的病人;(二)家庭死亡的病人;(三)其他需要进行死因登记报告的病人。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并按照规定将死亡信息报告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第七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对收集到的死亡信息进行登记、核实和分析,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间将死因信息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第八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实现死因信息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报告。

三、死因调查与核实第九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定期对死亡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死因信息,并对异常死亡情况进行分析、报告。

第十条对于疑似传染病病人死亡的情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立即进行调查,核实死因,并按照规定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十一条对于非正常死亡的情况,公安机关应当及时进行现场勘查,查明死因,并将调查结果报告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四、资料保存与利用第十二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殡葬服务机构、公安派出所等有关单位应当妥善保存死因登记报告相关资料,确保资料的完整、真实、准确。

第十三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死因登记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为预防控制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五、培训与宣传第十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十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宣传,提高公众对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例会制度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例会制度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例会制度背景医院是生命健康的守护者,但是在医院还是难免会发生死亡事件。

面对患者死亡,医务人员需要积极处理和及时汇报。

因此,建立及时有效的死亡病例报告例会制度对于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迅速发现日常工作中的问题,迅速识别并研究出病人死亡原因;•培养医院内科医生的技能,提高医生的运用临床知识解决病人问题的能力;•改善病人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医疗服务意识,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内容•建议每月定期组织死亡病例报告例会,由科主任主持;•会议内容包括死亡病例报告、病例讨论和病例总结三个环节;•会议采取专家组的形式进行,由主教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研究生等医疗专业人员参加;•在病例总结环节中确定会议讨论的重要问题和需要明确的措施,形成运作管理措施;•会后组织相关科室按照会议讨论的要求进行整改和落实所确定的措施;•通过对死亡病例的讨论,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知识和业务能力,增强对疾病的认识和对治疗方案的理解,使医护人员熟悉操作规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经验总结一项良好的死亡病例报告例会制度具有以下几条经验总结:•会议的主题应该以病情复杂或难以处理的病例为主;•会议应该及时进行,以便对病例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会议目标应该清晰明确,意义明显;•会议应该在讨论过程中秉持公正公平、尊重人性、关注患者等基本原则。

•会议应该形式多样化,采用随机点名、小组讨论、PPT报告等方式,以便提高医护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结论医院死亡病例报告例会制度是一个十分好的医疗管理方式,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做到预防和治疗死亡病例的问题,有助于医疗卫生工作的质量提高和病人生命安全的保障。

因此,建立完善的死亡病例报告例会制度对于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医院死亡病例检测报告制度

医院死亡病例检测报告制度

医院死亡病例检测报告制度简介医院死亡病例指患者在医院内因病情不可逆转或治疗无效等原因最终不幸离世的情况。

死亡病例检测报告制度是指医院成立死亡病例检测小组,通过对死亡病例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发现可能存在的医疗过失或管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该制度是保障医院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死亡病例检测报告制度的目的死亡病例检测报告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障患者的安全,减少可能存在的医疗过失,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通过有效的检测报告制度,可以及时了解医院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为改进和提高医院的管理和治疗水平提供有利的条件。

死亡病例检测报告制度的实施成立死亡病例检测小组医院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成立死亡病例检测小组。

该小组应由医院资深医生、护士、病案质控专家等组成,具体负责死亡病例的审核、病例分析、原因查找和对策制定等工作。

审核死亡病例该小组应当每个季度对本季度发生的死亡病例进行审核。

其中,死亡病例的数量与比例应被公开,向公众透明。

对死亡病例进行分析在审核死亡病例之后,该小组应当对死亡病例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死亡病例的基本情况、医院治疗方案、医疗过程、医学鉴定结果等方面的分析。

查找原因并制定对策分析完毕后,该小组应当找出可能存在的医疗过失或管理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报告和实施该小组应当将分析报告上报医院领导,并把采取的措施上报到各个科室和部门进行实施。

医院领导则应当对报告表示支持,并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医院的管理和监督。

死亡病例检测报告制度的意义死亡病例检测报告制度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提高了医院的医疗质量通过死亡病例检测报告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医疗过失或管理问题,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促进了医院的管理和治理死亡病例检测报告制度可以促进医院各科室和部门的合作与协调,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医院的管理和治理。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一、出现死亡病例,经治医生首先填写死亡病例登记簿,再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分析根本死亡原因,报公共卫生科进行编码。

二、死亡时间到报告时间不得超过五天。

三、在公共卫生科完成死因编码后,送医务科进行审核盖章。

第一联作为存根,并将该联送交公共卫生科网络直报员进行网络直报,第二、三、四联交给病人家属。

四、网络直报员接到死亡医学证明书后,在收、审、报卡登记簿上进行登记,24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

五、出现不明原因死亡病例时,网络直报员及时与病案室、经治医生进行沟通,并详细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

六、网络直报员做好原始《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管,保存期至少三年。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一、住院病人死亡应及时报告医务科,并在24小时内填写死亡报告单一式三份,一份送医务科,一份存入病历,一份交病人家属或单位。

二、涉及到医疗纠纷的死亡病例,须马上报告医务科或总值班,科主任负责组织全科认真分析讨论,并将结论性意见以书面材料报医务科。

三、涉及刑事案件的人员死亡后,及时报告主管的职能科室及院领导。

四、孕产妇死亡、婴儿死亡严格按照妇幼卫生信息报告制度填写相关信息表。

五、死亡病例由预防保健科负责网络直报。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范文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范文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范文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准确掌握死亡原因和流行病学特征,改进公共卫生服务,提高死亡病例报告的准确率和及时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第三条对于本制度所涉及到的术语,以及涉及的流程、表格、时间等相关具体内容的定义和解释,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细化和解释。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本制度的宣传和培训,确保全体医务人员能够认真遵守和执行本制度,提高死亡病例报告管理水平。

第二章:报告对象和责任单位第五条死亡病例报告的主体责任单位为医疗卫生机构,其主治医生应当负责报告相关信息。

第六条下列死亡病例应当报告:(一)为疾病病因所导致的死亡病例;(二)为外部原因所导致的死亡病例;(三)疫点和重点监测地区发生的非正常死亡病例;(四)疾病病因或治疗效果评价需要的死因病例。

第七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等有关部门应当做好死亡病例报告的接收和管理工作。

第八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严格监督和检查医疗卫生机构死亡病例报告工作的质量和及时性。

第三章:报告流程第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通过电子系统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死亡病例信息,并提交相关报告和材料。

第十条医疗卫生机构在死亡病例发生后的24小时内,应当填写死亡病例报告表,其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等;(二)死亡时间和地点;(三)死因(包括病理和非病理死因);(四)死亡病例报告书;(五)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一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填写完整的死亡病例报告表和相关材料提交给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在提交后的72小时内完成材料的核查和确认工作。

第四章:报告标准和要求第十二条死亡病例报告的标准和要求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和要求。

第十三条死亡病例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要求:(一)死亡时间和地点的准确记录;(二)死亡病因的准确填写,包括病理和非病理死因;(三)死亡病例报告书的填写要求;(四)其他相关材料的准备和提交。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1(1)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1(1)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11. 引言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对于记录和统计死亡病例数据以及及时报告的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档旨在规范和明确死亡病例报告的管理流程和责任,并且提供相关的指导措施和建议。

2. 目的和应用范围2.1 目的•确保准确、全面、及时地记录和报告死亡病例;•提高死亡病例报告的质量和可信度;•为病例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促进死亡病例相关工作的标准化和连续性。

2.2 应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需要进行死亡病例报告的科室和人员。

3. 主要职责和流程3.1 主要职责3.1.1 医院管理层•负责制定和修订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落实相关政策和法规,并对病案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组织开展死亡病例报告相关培训,并督促检查执行情况;•对死亡病例报告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3.1.2 各科室负责人•负责组织和监督本科室内的死亡病例报告工作;•指导相关人员正确填写和报告病例信息;•定期汇总和归档死亡病例相关资料。

3.1.3 医疗人员•及时、完整、准确地记录和填写病例信息;•配合科室负责人完成病例报告工作;•积极参与培训,提高病例报告的质量和水平。

3.1.4 质控科•监督和评估死亡病例报告质量;•配合医院管理层进行病案质量评审;•组织对病例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处理。

3.2 流程3.2.1 死亡病例登记1.医疗机构负责人通过规定的途径向各科室负责人发出死亡病例登记通知;2.科室负责人在接到通知后,指派医疗人员登记死亡病例,并填写相关表格;3.医疗人员根据病例信息、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准确填写病例登记表。

3.2.2 死亡病例报告1.医疗人员在完成病例登记后,按照规定的时间要求提交病例报告;2.科室负责人对提交的病例报告进行审核,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3.科室负责人将审核通过的报告进行汇总,并发送至质控科。

3.2.3 报告分析和反馈1.质控科对接收到的病例报告进行质量评估和分析;2.医院管理层根据质控科的报告,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3.医院管理层将改进措施和建议反馈给各科室负责人,并监督其执行。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一、引言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是指针对医疗机构内发生的死亡病例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报告的制度。

有效的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有助于医疗机构及时了解和评价病例治疗效果,以改善医疗质量、提高患者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包括公立医院、私立医疗机构等。

对于发生于医疗机构内的所有病例死亡,都需要按照本制度进行管理和报告。

三、管理流程3.1 死亡病例定义死亡病例指经医疗机构确认的病患经过一系列救治措施后死亡的情况。

3.2 报告义务医疗机构对发生的死亡病例有报告的义务,必须按照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完成报告。

3.3 报告内容死亡病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病例基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疾病诊断和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和效果;•死亡原因评估。

3.4 报告责任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负责死亡病例报告管理的岗位,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3.5 报告时限死亡病例报告应在患者死亡后的24小时内完成,确保报告的及时性。

3.6 报告流程死亡病例报告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医务人员发现病例死亡后,立即通知相关责任人员;2.相关责任人员在规定时限内填写死亡病例报告表格;3.报告表格通过内部的审批流程,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合法性;4.完成报告后,将报告表格归档,留存备案。

四、报告分析与改进4.1 报告分析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死亡病例报告进行分析,深入分析病例的死亡原因、治疗效果等指标,为进一步改进医疗质量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4.2 改进措施通过分析死亡病例报告,医疗机构可以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例如优化病例监测和干预机制、提升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强化患者安全意识等。

五、总结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是医疗机构规范管理病例死亡事件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机构应严格遵守相关制度,在死亡病例报告的管理和分析中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以不断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死亡病例报告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死亡病例报告制度成为一个重要的机制。

该制度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地报告和统计各类死亡病例信息,以便评估健康风险、制定预防措施和改进公共卫生服务。

本文将对死亡病例报告制度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背景、目的、实施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背景死亡病例是指人体完全失去生命活动的状态,其原因可能是自然因素、外部伤害、疾病或其他因素导致。

为了追踪和评估人群健康状况以及防控疾病,死亡病例报告制度应运而生。

该制度旨在建立一套全面的报告和监测系统,将死亡病例的有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应用。

目的死亡病例报告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监测疾病死亡率、研究疾病的流行趋势、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及加强社会对健康和安全问题的认识。

通过及时准确的报告和统计,政府和相关卫生部门可以更好地了解人口死亡率及其分布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疾病预防措施,改进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管理。

实施方式死亡病例报告制度的实施方式涉及多个环节,包括死亡病例的报告、信息的收集和分类、数据的分析和应用。

首先,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需要及时向卫生部门报告发生的死亡病例。

其次,卫生部门负责收集报告的信息,包括死亡人员的基本信息、死亡原因、疾病类型等。

然后,卫生部门将信息进行分类和归档,建立完善的数据库。

最后,卫生部门和相关研究机构利用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和科学研究,为健康管理和决策提供指导。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在实施死亡病例报告制度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不同地区和医疗机构之间的死亡病例报告标准和流程存在差异,导致数据不一致和不可比较。

为此,建议建立统一的死亡病例报告标准和流程,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其次,死亡病例报告缺乏全面性和实时性,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地区。

建议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培训和支持,提高其报告能力和质量。

此外,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以更好地支持公共卫生决策。

总结死亡病例报告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机制,旨在及时准确地报告和统计死亡病例信息。

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死亡病例报告制度死亡病例报告制度,俗称“报告制度”,是指要求医疗机构将每一例死亡病例详细情况报告给相关部门的制度。

其目的在于及时准确收集、统计和分析死亡病例的情况,为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追踪疾病流行趋势、总结教训提供有力的依据。

本文将从报告制度的重要性、效益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死亡病例报告制度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全面收集和分析死亡病例的数据,可以及时发现和掌握疾病流行情况,为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另外,通过对死亡病例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医疗事故和差错的原因,为改进医疗质量提供有效措施。

同时,报告制度还有助于加强疾病死因的监测和分析,为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死亡病例报告制度的实施可以帮助医疗机构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实施报告制度可以促使医疗机构加强对死亡病例的记录和分析工作,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并加强内部沟通与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对于改进医疗质量以及减少医疗事故和差错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现实中死亡病例报告制度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医疗机构对于报告制度的重视程度不一,有些机构缺乏有效的报告制度和管理机制,导致部分死亡病例未能及时报告。

其次,由于疾病诊断和死因判定的复杂性,确立正确的死因并非总是容易的事情,这也给死亡病例报告制度的实施和分析带来一定的困难。

此外,在涉及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上也需要进行合理的平衡,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匿名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死亡病例报告制度的全面实施。

其次,需要推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相关程序和责任,确保个人信息的保护和匿名性。

此外,还需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死因判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同时,通过加强跨部门的协调和合作,提高死亡病例报告制度的实施效果。

总之,死亡病例报告制度在保障公众健康和提高医疗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死亡病例报告制度篇一: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法库县中心医院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一.为规范公民死亡证明书的管理和使用,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根据《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要求,特制订本院死亡证明报告制度。

二.公民死亡证明书是判断死者性质的基本法律依据,同时也是进行死亡原因统计的基本信息来源,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凡在我院发生的死亡(包括来院已死,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我院应出具《死亡医学证明书》。

四.《死亡医学证明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书,必须由诊治医师认真如实填写,不得缺项和涂改,不得使用铅笔及红色笔填写。

死亡主要疾病诊断要准确,勿填写症状体征,对死亡原因不明者,应填写《公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调查记录。

五.所有《死亡证明书》必须有诊治医生签名,盖本人印章,加盖我院预防科专用章。

六.诊治医师必须在死亡后3日内开具证明书,第一联由医疗机构长期保存,第二联由预防科网报后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长期保存,第三联由公安部门办理户口注销手续后,由公安部门保存,第四联用于办理尸体火化手续后,由殡仪馆保存。

七.网络直报人员在死亡后7天内完成死因编码及网络直报工作。

八.病案室做好原始医学证明书的保存和管理,协助市疾控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九.预防科对每张报告卡片都要进行先审核后登记而后录入,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每月对网络直报和登记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十.如有5岁以下儿童死亡,应分别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和儿童死亡卡,在网络直报后应报交我县妇幼保健站和报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十一.对不履行职责,有死亡病例漏报者,按医院有关奖惩办法予以考核。

二○一二年二月二九日修订篇二:死亡病例报告制度死亡病例报告制度死亡病例报告制度是指我院根据国家死亡病例必须进行网络直报的规定,在患者临床死亡后,按规定进行报告的相关规章制度。

1、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小组成立以医院医务科科长为组长、急诊科和各病区主任、医务科职能人员为组员的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小组,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组长: 王洋郁组员:陈信西、叶华、白萍、张祥捷、杨钟惠、毛旭升、廖张刚2、报告程序:报告对象:在我院内死亡的就诊患者(包括门诊和住院)、120院前急诊的死亡病例。

报告人:参加抢救的本院主治以上医师---填写死亡病例报告卡和医学死亡证明书医务科---负责网络直报。

空白死亡证明书由急诊科负责统一加锁保管,由每天值班人员负责管理,防止遗失。

发出空白单时应及时登记领出科室、医师和日期。

临床医师持填写完整的死亡病例报告卡,到急诊科领取死亡证明书填写。

医师应认真核对病人身份证及户口簿,开立医学死亡证明书,并将死亡证明书后两联交由家属,死亡病例报告卡及死亡证明书的前两联交由急诊科负责保管,医务科每周检查并补充空白证明书,及时进行死亡病例网络直报。

3、报告质量规范:临床科室填写死亡病例报告卡应做到内容完整、准确、规范,填写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死亡时间、患者常住地址、患者户籍所在地、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根本死亡原因、填卡医师、填卡日期等。

特别要强调的是死亡时间、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根本死亡原因这三项必须填写准确、完整。

死亡病例登记本应填写完整、准确、规范,主要填写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日期、致死疾病名称、死亡原因、死亡日期。

医务科应根据死亡病例报告卡和死亡证明书,确定患者直接致死的疾病以及根本死亡原因,按ICD-10进行统一编码;根据患者身份证及户口簿,确定患者户口地址以及生前常住地址,进行网络直报。

报告及时性:临床医师应在根本死亡原因及直接致死疾病已明确的前提下,及时填写死亡病例报告卡和死亡证明书,医务科应在患者死亡后7天内完成网络直报。

4、报告质量管理及监督检查科室应以医疗质量自查为依托,按照报告质量规范,由各科室质控员负责对本科室死亡病例报告质量进行自我检查,向科室主任负责,对责任人进行批评指正,检查内容记录在科室质控自查记录中。

医务科定期进行检查,在接收到死亡病例报告卡和死亡证明书后,对填写质量进行检查,有问题的应责令填写医师改正,严重质量问题者应进行处理。

医务科接受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改正,并将检查结果对相关临床科室通报。

5、奖罚措施:医院对死亡报告完成准确及时的科室,应给予积极鼓励,结合每年的传染病报告情况,可以考虑对个人进行适当奖励。

对临床科室迟报、漏报的,每一例发现后扣相应科室质扣分1分,发现死亡证明及死亡病例报告卡有缺漏或严重填写错误的,每一例发现后扣相应科室质扣分分,相关检查结果随质控总结上内网向全院公布。

篇三: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1Xxxxxxxxxx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制度一、为规范公民死亡证明书的管理和使用,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根据《佛山市居民死亡证明书》的填写要求,特制定本院死亡证明报告制度。

二、公民死亡证明书是判断死者性质的基本法律依据,同时也是进行死亡原因统计的基本信息来源。

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凡在我院发生的死亡(包括来院已死,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我院应出具佛山市《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四联单)。

四、《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书,必须由诊治医师认真如实填写,不得缺项和涂改,不得使用铅笔及红色笔填写。

死亡主要疾病诊断要准确,勿填症状体征。

对死亡原因不明者,应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调查记录。

五、所有《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必须有诊治医生签名,加盖我院医疗专用章。

六、诊治医师必须在死亡后7日内开具证明书,第一联由区疾控中心定期收取保存,第二联由填报单位保存,第三联由户籍管理部门保存,第四联由殡仪馆保存。

七、网络直报人员在死亡后7天内完成死因编码及网络直报工作。

八、病案室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协助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九、医务科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并对公卫科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十、如有5岁以下儿童死亡,请分别填写佛山市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和儿童死亡卡。

由公卫科收集、整理。

分别网络直报和报交我区妇幼保健院预防保健科。

十一、对不履行职责,有死亡病例漏报者,按医院有关奖惩办法予以考核(/例)。

Xxxxxxxxxxxxxxxxxx《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管理制度一、领用、发放制度㈠《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领用、发放、收集由公卫科负责管理,公卫科设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㈡建立《公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领用、发放登记记录。

㈢各相关科室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使用完后,请电话或院内即时通与公卫科联系,公卫科医师会及时补充发放。

㈣各科室对领用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专项管理,不得遗失。

二、使用登记制度㈠在我院发生的死亡(包括来院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应出具成都市《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㈡各临床科室建立《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登记记录。

㈢记录内容包括死者姓名、性别、年龄、死因诊断、死亡时间、开具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编号等内容。

㈣医务科及临床科室对登记记录进行检查、审核,进行考核。

xxxx死亡证明书的填写基本要求一、按照xxx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基本格式及填写要求,逐项认真填写,不能漏项或错项。

二、应用黑色、蓝黑色钢笔或签字笔书写、字迹清楚,不能用圆珠笔、红笔或铅笔书写。

三、死亡证明书正面内容不得涂改,必须有医生签名及医院公章。

四、实足年龄,按照周岁填写。

如为婴儿,可填写实际存活的月、日、小时。

五、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填写要求,可分两部分报告。

1、在第Ⅰ部分(a)中填写最后造成死亡的那个疾病诊断,或损伤、中毒的临床表现,如肺心病、脑出血、颅骨骨折(不要填写呼吸循环衰竭等情况);(b)中填写引起(a)的疾病或情况,如肺气肿、高血压、损伤中毒的外部原因(骑自行与汽车相撞、跳楼自杀等);(c)中填写引起(b)的疾病或情况,如慢性支气管炎。

2、在第Ⅱ部分中填写那些与第Ⅰ部分无关,但促进了死亡的其他疾病或情况。

3、依顺序填写(a)、(b)、(c)、(d)各项,以便寻找造成死亡的源头(原始)原因,即“根本死因”六、死亡证明书如死因不明,必须当时填写调查记录。

内容包括死者生前病史及症状体征、被调查者姓名、与死者的关系、联系住址或单位、联系电话、死因推断、调查者姓名及日期。

七、发生对死亡原因有怀疑(他杀、自杀)的,应向医务科、总值班报告,并及时报告辖区派出所,协助确定死因。

凡填报意外损伤、中毒死亡,死亡证明书上应进一步报告意外事故的外部原因。

xxxx《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特殊项目的填写要求一、致死的主要诊断,请填写具体的疾病名称,勿填写症状体征。

第I部分:是《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主要内容,需要填写导致死亡疾病原因,是必须要填写的部分。

1、按照导致死亡的顺序填写,(a)由(b)引起,(b)由(c)引起,(c)由(d)引起;2、每行只能填写一个疾病或情况;3、(a)行至少要填写一个疾病或情况;4、发病距死亡的时间间隔应尽量填写,(a)到(d)的时间长度一定是从短到长。

5、不能只填写临死方式/情形,例如“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全身衰竭”等。

第Ⅱ部分:是对第Ⅰ部分内容的补充,用于填写促使死亡,但与导致死亡的疾病或情况无关的其他有意义的情况,应根据具体情况填写。

1、填写所有促进死亡,但与第Ⅰ部分死亡原因顺序无关的疾病;2、按照严重程度依次填写,无数目限制二、发病到死亡的大概时间间隔:指第Ⅰ部分报告的疾病从发病到死亡之间的间隔时间(时间单位为:分、小时、日、周、月或年),如询问不清,可以不填。

三、死者生前疾病的最高诊断医院:指第Ⅰ部分报告的主要疾病最高级确诊的单位。

四、最高诊断依据:按实际确诊的各项依据划记;如实行诊断分级,取最高级别的诊断依据,B超、X光、心电图等特殊检查均放到“临床+理化”一栏;1、住院号:未住院就诊者不填;2、医师签名:由填写死亡证明书并承担法律责任的医师签名;3、单位盖章:由填写医师所在单位加盖公章;4、填报时期:指出具证明书的日期;一般应是死者死亡当日或随后几日内,如间隔过长予以说明。

xxxx 《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基础项目的填写要求一、死者住址基本情况,按照项目填写。

二、死者姓名:指现时用的姓名;如为婴儿,可同时填写婴儿母亲的姓名,尚未起名者可记录其母姓名,按“某某之子”或“某某之女”记录,已备调查;三、性别:填男或女。

四、民族:按汉、回、壮、维吾尔、藏、白族等填写。

五、主要职业及工种:按就职时间最长的职业填写,并尽可能同时填写职业和具体的工作。

不符要求的填写如:工人、干部、操作工或退休。

六、身份证编号:填写15位或18位身份证号码,注意与出生日期保持一致。

七、婚姻状况:按法定的婚姻状况分为未婚、已婚、丧偶、离婚、再婚不详6种情况划记。

八、文化程度:按死者的最高学历的填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