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材料题(含答案)
【历史】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材料题(含解析)
【历史】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材料题(含解析)一、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材料辨析论述题1.林肯在1858年6月的一次演讲中说:“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
我相信这个政府不会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
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
”①文中的“房子”指什么?“半奴隶”和“半自由”分别是指什么经济?②双方矛盾的焦点是么?内战爆发后,颁布哪部文件解决此矛盾?③南北战争的性质是什么?【答案】①美国;南方种植园经济;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
②奴隶制的废存问题;《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③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解析】【分析】【详解】①依据材料“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
我相信这个政府不会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
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
”的信息可知,文中的“房子”指的是美国,当时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日益尖锐,即南方的使用黑奴劳动的种植园经济和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林肯当选总统后,南方种植园主集团发动了叛乱,企图分裂国家。
因此“半奴隶”和“半自由”分别是指南方种植园经济;北方资本主义经济。
②当时南北双方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废存问题;内战爆发后,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废除叛乱各洲的黑人奴隶制,调动了广大黑人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支持北方平叛,扭转了南北战争的形势,解决了矛盾。
③南北战争是继独立战争之后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战争的结果是平定了南方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扫清了障碍。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宣布“废藩置县”,全国分为3府72县,由中央直接治理,加强中央集权……兴办工商业,引进西方技术……文化教育上采用欧美学制,设立新式学校——川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材料二 1887年,日本的军事部门在广泛调查后提出《讨伐清国策案》,要求在5年内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待可乘之机,对中国采取突然袭击。
最新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答案)
最新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答案)一、第六单元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围绕“21世纪联合国的作用”进行了深入讨论,虽然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矛盾,但在维护联合国的地位和权威、加强它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上,就在新形势下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联合国作用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形成了共识。
会议通过的《联合国千年宣言》,把“自由、平等、团结、容忍、尊重大自然和共同承担责任”作为21世纪国际关系中的基本价值观,强调《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永不过时和普遍适时的。
”材料二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国际社会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经贸领域的贸易战也日见频繁。
在解决国际经济贸易纠纷方面,世界贸易组织自成立以来就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给经济全球化带来严峻挑战,但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依然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大势,经济全球化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既是全球范围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今时代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1)依据材料一及结合相关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安理会担负的主要责任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当今时代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3)依据上述材料,归纳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即国际组织)。
(4)面对当前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给中国经济带来严峻挑战,谈一谈你的认识。
【答案】(1)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2)经济全球化(3)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4)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依然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大势。
是当今时代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面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挑战,我们既要牢牢守住底线、积极有效应对,又要保持耐心和定力,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与世界各国一道,坚定不移地维护自由贸易原则和多边贸易体制。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就在新形势下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联合国作用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形成了共识。
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附答案)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1)两幅图共同反映哪一历史事件?(2)对工商业改造的形式是什么?(3)谈谈你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答案】(1)三大改造。
(2)公私合营。
(3)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解析】【分析】【详解】(1)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幅图共同反映的事件是三大改造;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公有制经济已经取代私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
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完成,使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下,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为我国社会生产力开辟了迅速发展的道路。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已经建立起来。
同时,农业基本建设和运输建设都取得很大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最新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附答案)
最新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附答案)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探究问题。
材料中国是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起步,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
既缺乏经验,又缺乏资金和必要的技术,要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的困难不难想象。
但它有几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人民大众成了国家的主人,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长期蕴藏着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力像火山一样突然喷发出来,这是无穷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提出正确的奋斗目标,并且有着强大的动员和整合能力,能够把全国的力量集中起来,办成几件前人无法做到的大事;经过前三年的准备,遭长期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政治上已经形成统一而稳定的局面,这是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必需的环境;当时也得到苏联很大的帮助,特别是有许多技术专家来到中国参加建设工作。
没有这些条件,要在如此落后的基础上开展大规模建设是难以做到的。
(1)结合所学,我国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国际背景是什么?(2)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经济建设胜利完成的世界影响是什么?根据材料,归纳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展的有利因素有哪些?(提示:需答出4点)【答案】(1)美苏冷战或两极格局对峙局面形成。
(2)影响: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鼓舞了亚非拉民族独立与振兴;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促进了全球工业化的进程等均可。
因素:新中国的成立调动了人民大众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正确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有强大的动员和整合能力;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政治上已经形成统一而稳定的局面;得到苏联很大的帮助。
【解析】【分析】【详解】(1)结合所学,我国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当时的国际背景是二战结束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走向瓦解,美苏冷战或两极格局对峙局面形成。
(2)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经济建设胜利即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其世界影响从政治上来看,有利于壮大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鼓舞亚非拉民族独立和振兴运动,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从经济上来看,促进了全球工业化进程等。
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
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战后不稳定的最后一个主要原因是存在着这样一个掉手的事实,即:“德国问题”不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更加难以处理和更加紧张了……当巴黎和约条款带来了更多的耻辱时,大多数德国人都纷纷对这一“奴役性条约”和同意这些条款的魏玛民主政治家们进行谴责。
——摘编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材料二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并不满意在华盛顿会议上得到的利益,美国依旧是日本在亚洲的主要对手,两国的矛盾有增无减。
192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新的移民法,排斥日本移民入境,使日本爆发了反美抗议浪潮,甚至有人叫嚣要用战争解决问题。
英国在华盛顿会议后就认定今后与日本之间必有一战,并开始在新加坡扩建海军基地,修建防御工事,与日本的关系骤然紧张。
——摘编自刘长敏《国际关系体系与格局理论框架与历史变迁》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较快恢复和发展,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1)“巴黎和约条款”是在哪次会议上签订的?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德国人对这一条款的态度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对华盛顿体系不满的原因。
(3)依据上述材料,归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世界影响。
【答案】(1)巴黎和会。
态度:反对、厌恶。
(2)华盛顿会议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独霸的局面(没有消除美日矛盾;美日矛盾有增无减);华盛顿会议后,美国限制日本移民入境;英国对日进行军事戒备(英加紧和日本在亚洲的争夺)。
(3)暂时缓解了列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但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埋下了新的世界大战的隐患。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约条款”是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大多数德国人都纷纷对这一‘奴役性条约’和同意这些条款的魏玛民主政治家们进行谴责。
【历史】人教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答案)
【历史】人教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答案)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乏沉痛的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 1958年10月25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认为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材料三“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请完成:(1)材料一出自建国初期的哪部法律文献?据此我国掀起了什么运动?(2)材料二中“新乐园”在当时指什么?简要分析它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体现了农村实行怎样的经济体制?这产生了什么影响?(4)对比以上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2)人民公社。
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4)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制定政策要适合本国国情,走自己特色的道路。
【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题干“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结合所学知识,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材料题(附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仔细观察下图后回答问题。
(1)此图人物是谁?(2)你怎样评价他的事迹?【答案】(1)郑成功。
(2)评价: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解析】【详解】(1)依据图片关键信息:“旗帜上的郑字”并结合所学可知,此图人物是郑成功。
(2)依据所学可知,1661年,郑成功率领大军从金门出发,跨海作战,打败荷兰殖民者。
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至此,被荷兰殖民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的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了保护作用。
郑成功对台湾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台湾社会的发展。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3世纪火药是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
火药武器是通过战争传到阿拉伯国家。
成吉思汗西征,蒙古军队使用了火药兵器,公元1260年元世祖的军队在与叙利亚作战中被击溃,阿拉伯人墩获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药武器,以而掌握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
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火药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摘编自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1)指出火药武器广泛用于军事的时期。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答案】(1)宋元。
(2)观点: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
论述: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指南针发明,用于航海,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明的时代。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历史】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
【历史】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一、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校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能料科学方面新是加此警....中国的科技发展到突代,已里巅峰状态。
——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二下图反映了18-20 世纪世界的变化。
有人说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
材料三邓小平曾说:“如果六十年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材料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宋代居世界前列的科技成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哪些发明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各举一例)(3)根据材料三,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国防尖端科技领域取得了什么成就?(4)材料四反映了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的认识。
【答案】(1)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
(2)第一次工业革命:火车和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和飞机;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网络的发明和广泛使用。
(3)原子弹爆炸成功,氢弹爆炸成功,成功发射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
(4)环境问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发展科技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能料科学方面新是加此警……中国的科技发展到突代,已里巅峰状态”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项宋代居世界前列的科技成果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
(2)根据材料二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了火车和轮船,促进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了汽车和飞机,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密切了人们之间的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中计算机网络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
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材料题(含解析)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材料二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摘编自《简明宋史》材料三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上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
南宁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
——摘自《中外文化交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宋代经济哪方面的发展?这句谚语说明了什么?(2)材料二指的是宋代哪个部门的繁荣发展,除此之外,南方还有哪些手工业部门也比较发达?(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
(4)归纳以上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主题。
【答案】(1)农业;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2)丝织业;棉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任写两个即可)(3)工商业发达;谋求广开财源;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
(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或宋代经济发展【解析】【分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宋代农业方面的发展;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这句谚语说明了宋朝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2)依据材料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可知,材料二指的是宋代丝织业的繁荣发展;除此之外,南方的棉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等手工业部门也比较发达。
(3)依据材料三“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上贸易有所发展”可知,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是工商业发达;据材料“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可归纳出为了谋求广开财源;据材料“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可知,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是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
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word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1.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
这里的“工作”是指()A. 创建新中国B. 实现祖国统一C. 进行土地改革D. 恢复国民经济2.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会议的内容()A. 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B. 制定并通过《共同纲领》C. 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D. 将北平改名为北京3.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接着,受检阅部队以海军的两个排为前导,步兵师、炮兵师、战车师、骑兵师依次通过主席台,空军14架飞机在会场上空飞行受阅。
与上述材料相关的史实是()A. 开国大典B. 抗美援朝C. 土地改革D. 三大改造4.下面邮票纪念的事件是()A. 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B. 封建土地制度的摧毁C.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D.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夜,人民解放军所到之处,驻扎在那里的外国军队被迫完全撤走,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各种特权被一一取消。
这直接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A. 提高了人民地位B. 完成了国家统一C. 加速了民族独立D. 建成了社会主义6.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标志性事件是()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 西藏和平解放C.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D. 土地改革的完成7.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50年10月上半月多次召开会议,毛泽东指出:“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
”“上述积极政策”是指()A. 土地改革B. 抗美援朝C. “一五”计划D.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8.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
”此话表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是()A. 促进朝鲜统一B. 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C. 为了保家卫国D. 防止朝鲜战争的爆发9.下图中的纪念馆坐落在朝鲜平壤,馆内展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的有关图片和实物资料,介绍了志愿军官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最新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附解析)
最新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附解析)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于一系列战时的经济措施在战后没有得到调整,使苏俄国内矛盾迅速激化,经济生产也陷于停滞。
1920年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
农民不堪忍受愈来愈严厉的无偿征购,有意缩减生产。
1921年的播种面积只及1913年的86%,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最起码的物品都十分缺乏。
1921年3月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苏联的国民经济逐渐恢复。
1925年,人物总产量接近战前水平,达到7247万吨,工业生产总量为战前的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总周围量为战前的80%,国内商品流转总额大约是战前的70%,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1925—1926年,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达到战前的93.7%——摘编自龚勋《世界通史》(1)根据材料,指出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时苏俄的国家领导人。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主题提炼观点,结合材料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1)列宁。
(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世界近代史上,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都使两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快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日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而近代中国闭关锁国,思想保守,极力维护封建统治,最终导致列强入侵,被动挨打。
由此可见,改革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前进和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在原有制度上加以改革,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使国家更加强大,否则就会落后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我国要坚持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开放,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经验,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解析】【详解】(1)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时,国家最高领导人是列宁。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人教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答案)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1)1953—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想进行了哪三大改造?(2)三大改造分别采取了什么方式?(3)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是什么?(4)我国在这一重大举措中的伟大创举是什么?【答案】(1)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农业、手工业:参加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4)赎买政策。
【解析】【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从1953年开始,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的改造,目的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1956年底完成。
所以1953—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依据所学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的道路。
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因此对农业、手工业改造的形式是:建立生产合作社。
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因此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是:公私合营。
(3)依据所学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材料题(含解析)
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材料题(含解析)一、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材料辨析论述题1.19世纪中叶,美国上空翻滚着不安的阴云。
《走遍全球》栏目组来到了美国,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时刻关注着美国。
(名人点评揭秘美国)材料一:“当前南部与北部之间的斗争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
”——马克思(1)材料一中所说的“两种社会制度”分别指的是什么?美国当时的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什么战争的爆发?(关注大选聚焦林肯)材料二:林肯当选了,但他明白,等待他的,绝不是就职仪式上的万民欢呼,而是一场大规模的腥风血雨的搏杀。
(2)用史实证明林肯当选导致了“一场大规模的腥风血雨的搏杀”。
(绝境废奴解读政策)材料三:从1863年1月1日起,凡在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解放黑人奴隶宣言》(3)这一政策出台后,对当时的美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青史留名众说纷纭)材料四:马克思评价林肯:“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
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道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4)材料四中的“倒下去”指的是什么事件?马克思认为林肯是一位英雄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答案】(1)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
(2)林肯就任美国总统,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直接引发了美国内战的爆发。
(3)影响:调动了黑人奴隶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扭转了战局,使南方陷入了绝境。
(4)事件:南北战争结束后,林肯遇刺。
依据:因为林肯为解放黑人奴隶和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析】【分析】【详解】(1) 依据所学可知,美国独立战争后,形成了两种经济制度,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的种植园经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不可调和,最终导致了南北战争的爆发。
【历史】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附答案)
【历史】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附答案)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探究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在工业发展中,中央还提出了“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和不新建”的方针,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摘编自郑有贵《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材料二“一五计划”是我们党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
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才结束,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1954年10月才全部确定,这些因素使计划编制受到很大制约,且中国共产党首次编制中长期建设规划,没有经验,材料缺乏,国家大,情况复杂,又处于新旧社会变迁、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我国“一五计划”编制过程长的原因。
【答案】(1)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大对内地的建设投资;注重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
(2)当时抗美援朝战争还在继续;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缺乏认识;缺乏编制长期计划的经验;资料不全;基础设施薄弱等。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可知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根据“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和不新建”“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可知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加大对内地的建设投资;根据“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可知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引进苏联技术的同时也注重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
(2)根据材料二“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才结束,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1954年10月才全部确定,这些因素使计划编制受到很大制约”可见当时抗美援朝战争还在继续;根据“中国共产党首次编制中长期建设规划,没有经验,材料缺乏,国家大,情况复杂”可见当时缺乏编制长期计划的经验,资料不全;根据“又处于新旧社会变迁、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可见当时处于建国初期,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缺乏认识,再结合所学知识,还有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
【历史】人教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材料题(含解析)
【历史】人教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材料题(含解析)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1.观察图片及阅读文字,回答问题图一: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文章尖锐地指出、“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没有完全解脱,对“四人帮”设置的禁区“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邓小平、叶剑英、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同志和大多数地方领导人都支持这篇文章的观点。
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
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邓小平的讲话,实际上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图二: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169人,候补中央委员112人。
会议由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主持。
全会的中心议题是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1)两幅图片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A.第一手资料B.第二手资料(2)根据图片及解说文字你可以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点?(写出三点即可)信息点一:信息点二:信息点三:(3)根据图片及解说文字写出图一和图二有什么关系?【答案】(1)A。
(2)可以从文章(会议)内容、(文章)会议名称、(发表)召开时间、召开地点、主持人等符合题意即可。
(3)图一是图二的思想基础。
【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两幅图片属于史料类别中的第一手资料,故选A。
(2)依据图片及解说文字我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信息点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时间:1978年12月18日22日;信息点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地点:北京;信息点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中心议题: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指示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最新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附答案)
最新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附答案)一、第六单元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围绕“21世纪联合国的作用”进行了深入讨论,虽然在一些问题上存在矛盾,但在维护联合国的地位和权威、加强它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上,就在新形势下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联合国作用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形成了共识。
会议通过的《联合国千年宣言》,把“自由、平等、团结、容忍、尊重大自然和共同承担责任”作为21世纪国际关系中的基本价值观,强调《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永不过时和普遍适时的。
”材料二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国际社会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经贸领域的贸易战也日见频繁。
在解决国际经济贸易纠纷方面,世界贸易组织自成立以来就发挥着重要作用。
虽然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给经济全球化带来严峻挑战,但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依然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大势,经济全球化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既是全球范围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今时代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1)依据材料一及结合相关所学知识指出联合国安理会担负的主要责任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当今时代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3)依据上述材料,归纳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即国际组织)。
(4)面对当前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给中国经济带来严峻挑战,谈一谈你的认识。
【答案】(1)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2)经济全球化(3)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4)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依然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大势。
是当今时代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面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挑战,我们既要牢牢守住底线、积极有效应对,又要保持耐心和定力,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与世界各国一道,坚定不移地维护自由贸易原则和多边贸易体制。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就在新形势下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联合国作用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形成了共识。
【历史】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
【历史】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中国(1952年产量)印度(1950年产量)美国(1950年产量)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4千克538.3千克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10.9千瓦时2949千瓦时材料二:到1956年年底,全国87.8%的个体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91.7%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合作社,私营工业户数的99%和私营商业户数的82.2%实现了公私合营。
”——《川教版·八年级下册》材料三:毛泽东为第一汽车制造厂题词的奠基石(1)材料一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党和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了哪两方面的探索?(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两方面的探索之间的联系。
(3)据材料三,谈谈这一时期党和政府的探索对我国工业发展的意义。
【答案】(1)问题:新中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探索: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或:三大改造)。
(2)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对“一五”计划的完成起了推动作用。
(3)“一五”计划的完成,是我国初步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表可知,体现新中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为了改变状况,1953年-1957年党和政府编制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一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对“一五”计划的完成起了推动作用。
(3)根据材料三图片毛泽东为第一汽车制造厂题词的奠基石,体现了一五计划的成就,“一五”计划的完成,是我国初步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
部编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练习题(含解析)一、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材料辨析综合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说:“不改变兰考面貌,我绝不离开兰考。
”材料二兰考县委掌握了“沙区没有林,有地不养人”的基本情况,采用了“以林促农,以农养林,农林相依,密切配合”的方针。
造林防沙,上翻淤泥固沙、压沙……以挖河排水为主,排、灌相结合的多方面措施,并与黄河上下游地区充分协商,坚持共赢的原则,防止水害上移或下移。
“三害”调查队坚持“分清轻重,区别对待”的方针,把淤泥上翻覆盖盐碱地,并引进或种植耐碱作物……(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被授予什么称号。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兰考县委治理“三害”的办法。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兰考县委治理“三害”遵循了哪些原则。
【答案】(1)①“他”:焦裕禄②称号:党的好干部(2)办法:①植树造林,防沙固沙;②排、灌结合,共同协商解决问题;③淤泥覆盖盐碱地,引进耐碱作物(照抄材料不得分)(3)原则:①求真务实(实事求是);②发挥本地优势资源,因地制宜;③合作共赢;④分清轻重缓急;④调查实践(答出两点亦可得分)【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信息“不改变兰考面貌,我绝不离开兰考。
”可知,材料一中的“他”是焦裕禄;焦裕禄是河南兰考县县委书记。
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切,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被誉为“党的好干部”。
(2)依据材料信息“造林防沙,上翻淤泥固沙、压沙……以挖河排水为主,排、灌相结合的多方面措施,并与黄河上下游地区充分协商,坚持共赢的原则,防止水害上移或下移。
“三害”调查队坚持“分清轻重,区别对待”的方针,把淤泥上翻覆盖盐碱地,并引进或种植耐碱作物……”可知,兰考县委治理“三害”的办法有植树造林,防沙固沙、排、灌结合、共同协商解决问题、淤泥覆盖盐碱地,引进耐碱作物等。
最新人教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材料题(含解析)
最新人教中考历史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材料题(含解析)一、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马克思指出:“当前南部与北部之间的斗争不是别的,而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
材料二:列宁诊断这场战争具有“极伟大的、世界历史性的、进步的和革命的意义,……为了推翻黑奴制度为了推翻奴隶主的政权,就是使全国多年进行内战,遭到同任何战争分不开的无穷的破坏、摧残和恐怖,也是值得的”。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两种社会制度指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战争”指的是哪一次战争?(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此事件的影响?【答案】(1)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2)美国南北战争。
(3)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扫清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为美国经济迅速超过英、法等国家创造了条件。
【解析】【分析】【详解】(1)材料一中的两种社会制度分别指:南方的种植园奴隶制和北方的资本主义制度。
美国独立战争后,东北部地区的工业资本主义兴起并逐渐获得发展;南部地区是种植园奴隶制经济,南方的奴隶制严重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中相关信息“为了推翻黑奴制度为了推翻奴隶主的政权,……进行内战……”可以判定该战争为美国南北战争。
由于南方的奴隶制严重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南北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最终导致了内战的爆发。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宣告结束,经过这场战争,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扫清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为美国经济迅速超过英、法等国家创造了条件。
2.阅读村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下半叶,日本一批有能力的领导人,构想并落实了最有政治风范的成功改革。
他们心中的目标是使日本成为一个不容小觑的强国,他们用政府经费投资建造了他们认为国家需要的产量,但明治政治家们不是打破传统者,因而没有抨击者摧毁封建阶级,他们意图在现代社会中保留遵循“各就其住”的优势,并且维护等制习惯.日本人不敢要求过那种心理压力较轻的生活,结果则被军国主义者引上一条牺牲累累、漫无止境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内容“李冰”“公元前256年,历时十四年之后,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建成竣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惊世之作”指的是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观点从材料内容中归纳,符合题意即可。如: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再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来举例论证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创新促进社会发展的史实,如都江堰的建造、造纸术的发明等,最后要注意扣题,写出结论即可。
——摘编自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
(1)指出火药武器广泛用于军事的时期。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宋元。
(2)观点: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
论述: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指南针发明,用于航海,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明的时代。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3)我认为现在很多孩子不重视传统节日却热衷于过西方人的洋节的做法不好;因为一味过洋节会淡忘传统节日,而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传统节日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所以我们要过自己的传统节日。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摘自人教版请回答:
(3)这种做法不好。一味过洋节会淡忘传统节日.而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重传统节日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所以我们要过自己的传统节日。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所学可知,中国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中秋节。
(2)依据所学可知,第一小问:在传统节日可以选择的娱乐场所、观看演出的场所是瓦子,勾栏;第二小问:该场所产生的背景是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中国网
(1)你知道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吗,请至少列举其中三个。
(2)假如你生活在宋代,在传统节日可以选择的娱乐场所、观看演出的场所是哪里?请说出该场所产生的背景。
(3)现在很多孩子不重视传统节日却热衷于过西方人的洋节,请你对此发表看法。
【答案】(1)春节,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中秋节等。
(2)瓦子,勾栏。背景: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3世纪火药是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火药武器是通过战争传到阿拉伯国家。成吉思汗西征,蒙古军队使用了火药兵器,公元1260年元世祖的军队在与叙利亚作战中被击溃,阿拉伯人墩获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药武器,以而掌握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火药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2)根据材料“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中“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是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 公元907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成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公元916年始建年号,建国号“契丹”,定都上京临潢府,947年,辽太宗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辽”。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拒敌篇)
(1)如果让你追寻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航迹,你能说出当年郑和下西洋最主要的客观因素是什么?郑和船队与外国交流的中国丝织品和饮品是什么?
(2)郑和下西洋是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有什么重要影响?
(3)此人所说的“海波”指什么?为平息“海波”,在何处取得九战九捷?结合所学用一句恰当的话评价此人。
(1)材料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2)根据材料指出,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澶渊之盟?
【答案】(1)契丹
(2)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3)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是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无论是远洋航行,还是抗 击外来侵略,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人所称颂。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远航篇)
历史将记住这个日子,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是抢掠,是很不简单的。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
【答案】(1)经济繁荣,国力雄厚。丝绸 茶叶
(2)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3)倭寇。台州。戚继光不计个人功名得失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解析】
【分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当年郑和下西洋最主要的客观因素是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第二小问,1405—1433年,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的瓷器、上等茶叶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因此郑和船队与外国交流的中国丝织品和饮品是丝绸、茶叶。
(2)依据所学可知,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3)依据题目材料“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戚继光的诗句,所以材料中的人物是戚继光,他所说的“海波”指的是倭寇;为了平息倭寇之乱,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地区的倭患,又到福建、广东地区抗倭,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为了保卫祖国海疆的安宁,不计个人功名得失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时期,那时还没有发明火药,也没有更多的先进工具。要把大山劈开,就只能依靠钢钎和石锤旷日持久地凿打。李冰想出了一个奇妙的方法。决定对岩石使用火烧水浇的方式。公元前256年,历时十四年之后,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建成竣工。开始了它对四川平原持续至今的影响……水通过宝瓶口持续稳定地流入成都平原,灌溉的便利使辽阔的乡村五谷丰登。人们在栽种粮食的同时,还利用多余的水来蓄塘养鱼。水又作为动力带动水轮水磨和水碾用来加工各种农产品。农业不断发展,手工业也得以繁荣。盆地之内犹如天之府库,物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被世人誉为天府之国。以至于后世的历代王朝都把成都平原视为重要的战略和粮食基地
(2)背景:卫所兵制逐渐崩溃;倭寇侵略中国东南沿海。作用: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有利于抗击倭寇,维护国家利益。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戚继光清醒地认识到,倘若再不从改革兵制上寻找出路,编练新军,抗倭斗争就难以取得胜利……一是活动在义乌县南、仙霞岭山区的矿夫,二是以陈大成为首的义乌县地主武装……训练中坚持把纪律训练与战术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训练达到严格纪律、严格节制、统一号令的目的……”可知,戚继光军事改革的特点是,改革兵制,编练新军;以义乌“矿夫”和地主武装为主要招兵对象;把军事训练、思想教育和纪律训练相结合;训练系统性强,注重实战。
——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解说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惊世之作”指的是哪一项工程?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1)都江堰。
(2)论述示例:观点: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论述:材料讲述了战国时期,在没有发明火药和更多先进工具的情况下,秦国李冰想出一个奇妙的办法,通过对岩石使用火烧水浇的方式,历时14年建成都江堰。都江堰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它使四川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作用。这充分说明创新的重要,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选用粗布、麻头作为造纸的原料,大大降低了造纸的成本。使纸这样的书写材料得到广泛的传播,推动了中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解析】
【分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元朝发明了火铳。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军事。
(2)依据题干材料“13世纪火药是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火药武器是通过战争传到阿拉伯国家。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火药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可以提炼的观点: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论述:结合材料涉及的宋元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火药传入欧洲起到的作用,结合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指南针起到的作用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如: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指南针发明,用于航海,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明的时代。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