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课题报告
人文精神课题报告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报告————南京市竹山中学李照东课题界定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指通过各种人文学科知识(本研究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主)的吸取而形成的人格、气质、道德和思维方式。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担负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
人文精神体现在人格、信念以及道德规范之中,是对人的价值、人类命运、生存意义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它也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
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
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热情、信心与责任。
为学生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思想情操、高雅的文化品位、健全的人格魅力奠定基础,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课题的理论(政策)依据1、居里夫人理论。
语文渗透人文精神正如居里夫人所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
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
”好书,以它的健康的思想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
2、《论语》理论。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它集中体现了人文精神。
品味其中的“德”——诚信、正直、宽厚、谦虚、勤敏,正是重拾人性中淳朴善良品德最好的途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
3、孔子理论。
孔子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4、新课程标准理论。
《新课标》强调:“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正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理念,人文情操,人文精神,合理加以阐发,有效加以渗透,使学生的心智得以健全,灵魂得以净化,生命得以闪光,无疑是新世纪和《新课标》赋予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初中思想政史地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研究报告
初中思想政史地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研究报告丹阳市导墅中学黄春方镇江市“十·五”规划课题《初中政史地教学中人文精神研究》历时六年的实证性、应用性研究,提出了如下观点:初中政史地教学在应试教育的支配下,仅重视理论和知识点的传授和训练,忽视了以人文性为特征的德育功能。
针对初中政史地教学中的这一现状,我们提出,素质教育取向下的初中政史地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爱国情怀以及人口意识、环保意识、资源意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为目标。
也即在初中政史地教学中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并在实践中初步构成了初中政史地教学中弘扬人文精神的“启情—导读—讨论—明理”的四段教学模式。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在高歌科学理性主义的上个世纪,造成了人类对科学技术的依赖,并由此滋生了科学至上的教育价值观。
使得考虑问题,判断问题,只剩下一种标准即科学标准。
而本应重视人文价值取向的教育被瓦解了。
人类文明的进步必然会呼唤人文精神,需要人文关怀、人文教育。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政史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主要围绕考试指挥棒转,学科知识的人文性被浓烈的功利色彩严重地遮掩。
尽管教师们努力探索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想把每一节课都上得生动活泼。
但为了应对考试,不得不把追逐考分作为第一要务。
又由于课时紧张,大多数教师只好采取“三点一示”:划重点、讲难点、突出考点、典型示范的满堂灌方式,力求与中考的要求接轨。
初中政史地教学目标的这种偏差,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人文教育功能的缺失,从而造成了学生人文知识欠缺,人文精神贫乏的状况。
二.研究概况(一)研究主题为了纠正初中政史地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弱的人文陶冶”等不良现象,我们组织实施了这一课题研究。
本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发挥初中政史地学课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核心学科的作用,实现初中政史地学课教学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的追求。
根据假设,具体的研究内容可以提纲挈领的表述如下:(1)教学目标上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将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臵于课程目标的核心位臵。
中学化学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学化学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人们渐渐意识到只有依靠自我精神的获取和修养才能使人更加全面理解并把握自己生命意义的真相。
因此,教育在社会发展进步中变得更加重要。
而人文精神的教育因其强调“人”本身的不可替代性,具有时代性和现代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化学是现代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是解释大自然、改善人类生存条件、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学科。
化学教育对于塑造学生的理性、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教育者也应该注重对他们进行人文课程的教育。
二、研究目的从人文角度出发,探究中学化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呈现方式及其教育效果,提高教育者的人文意识和知识,并指导化学实践教学。
三、研究内容1. 中学化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概念、特点和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2. 分析目前中学化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3. 探究中学化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达方式,如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入人文元素,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柔韧性和适应性;4. 教育者的人文意识和素质的培养。
四、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调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中学化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定义、意义、表达方式和影响等方面的信息;2. 实地调研:通过参观、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实践人文精神的情况;3.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人文精神教育的认识和学习效果。
五、研究意义1. 人文精神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具备思辨、判断、表达,以及主动获取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是化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元素;2. 有助于指导教师如何设计、开展受学生欢迎的、有深度的、有气氛的人文化课程,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3. 学术上的积累,对于促进中学化学教育及人文精神教育健康运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预期成果本研究预期能为中学化学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实践和应用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和反馈意见,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全面展现中学化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实施状况,为相关教育决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用人类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哺育后代。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通过文本以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要使学生的情感世界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取得完美的一致。
同时必须提高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他们的多向思维,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个性化阅读与写作的平台,加强学生个性渗透的力度,促进其个性发展,形成完美的人格。
让高尚的情操,语文担负着,传授着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有着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在课堂教学上,要刻意让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发挥的机会,让他们的动力、能力、智力等多种素养迸发出自身的活力。
在阅读、思考、质疑、反馈中独立感悟,使之学中有悟,悟中有创,创中有异。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人文性渗透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1、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以及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义都涉及到“人文性”一词:“语文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存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标准》在前言中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我们认为,充分发掘和运用语文学科教学的人文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精神贯注和人格熏陶,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2、是为了发展学生健康的人格未来世界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将由片面强调语文教学要传授语文知识、技能,而忽略儿童人格发展,转向既重视传授知识技能又发展学生健康的人格。
《现代小学人文教育》上这样写着:人文精神教育是“振兴中华的必由之路,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
”还说:“人文精神的复归是世界性的课题。
”语文人格教育是传统教育的精华,学习吸收传统人格教育的有益经验,赋予符合今天时代要求的崭新意义,谱写语文人格教育的新篇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古典文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的开题报告
古典文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人文精神的需求越来越大。
古典文学作为人类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包含了许多生动的
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古典文学的学习,不仅能够了解文
化传承,还可以培养个人精神和人文素养,所以在今天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视古典文
学的教学,同时也需要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
二、选题意义
古典文学不是简单的文字串联,而是凝结了社会文化及历史沿革等方面的概念,它所涉及到的文化、人性、情感等因素为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精神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将探讨古典文学教学在人文精神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学生
才能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从作品中获得感性体验,深刻感受文学所蕴含的人文精
神内涵,丰富思想、提高素养,使得学生们丰富人文素质,进一步增强个人修养,实
现全面发展。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次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古典文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
我们将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实例分析等方法,探讨如何通过古典文学教学推进人文精神教育。
通过分
析古典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内涵,以及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研究古典文学作品对
学生人文精神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四、预期结果和意义
通过本次课题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典文学在人文精神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本研究可以为新时代中学生人文精神教育提供一些借鉴和经验,同时呼吁教师们
重视教学实践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并在教学中充分地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价值,提高
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优秀的综合素质人才。
职校在人文精神下探索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报告
职校在人文精神下探索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方法的报告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素质教育”并不对立于以高考为教学目的的教学,也不等同于职业教育。
它是一个教育理想,不是低层次的类别。
课题在此认识基础上,面对职业教育教学中的种种问题,试图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探索提高教学质量、构建良好教育教学的模式,为学生创造“人人适合、人人发展、人人得益、人人成才”的教育教学环境。
目前我校实施学区化管理已经一年多了,学区管理赋予每个学区德育与教学管理的职责,探索教育教学管理在学区内的优化管理模式成为各个学区面前的重要工作。
我们越来越发现,教育与教学是一举皆举、一损皆损的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任何的教育改革都必须同时考虑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而且我们职业学校在管理方法的历史积累和学生管理的现实难度上都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的综合管理模式上进行不断的探索。
去年下半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这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大力提倡对中职学生进行综和素质教育的方向。
我们中等职业教育美术类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成为以上人才的努力中,与其它专业一样,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这是因为随着“普高热”愈演愈烈,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也就越来越差。
有许多学生来读职业学校往往是上不了普通高中的无奈选择。
职校新生大多为初中成绩较差、行为习惯有问题、学习兴趣受到挫伤的学生。
由于他们在学习上的“失败”又加上现实社会的各种影响良莠不齐,他们或多或少地已把精力转向了与学业无关的一些地方上去了,这给职校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在时下职校甚至有不少的人不公开地认为:能管好学生不出事,就是很大的成功了。
这导致大多数职校采取了比较严厉的手段并用足够的力量和很多的时间来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运用了大量的量化考核(细化到学生一举一动的行为规范上)的手段。
化学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研究报告
化学课堂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研究报告摘要如何对学生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是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重大课题。
本研究根据普通初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的要求, 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和体验性的基础上, 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 探索了在九年级化学教育各环节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 并用事实证明本文介绍的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人文精神自我教育1、导言1.1问题的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其中浓缩了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与此相适应普通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列出的每一项都包含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具体要求,并特别指出:要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初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在课程目标中,也着力体现培养人文精神是化学教育目标体系中不可分割且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的课程改革要在昨天传统的化学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以往的化学教育一般都局限于化学知识的讲授,注重的是认知目标的实现,在应试的重压下,根本不理睬人文教育方面的内容,即使有所触及,也只是说教式的。
如今,我们要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必然要深入探讨在化学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方式方。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不能只是在化学教学的某些环节中附加一部分人文教育的内容, 也不应只是在化学教育中强调人文知识与化学教学内容的整合,而应当把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根本内涵,将其落实到化学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1.2概述查阅近年来初中化学教育各种核心期刊,很少有在化学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报告,相关报道也较少,这类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 即他们注重的都是如何将人文教育与化学教学进行有限整合, 而非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 把人文精神的培养落实到化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 他们更多的是强调认知, 而非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与自我评价, 故与本课题的研究是不相同的。
医学人文精神实训报告范文
一、摘要本次医学人文精神实训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增强医患沟通能力。
报告从实训背景、实训内容、实训过程、实训成果及实训反思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实训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人文精神在医疗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
医学人文精神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关爱、尊重、理解、包容等人文关怀精神。
我国《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保护患者的隐私。
因此,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训内容1. 医学人文精神理论课程:通过学习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相关课程,使学生了解医学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性。
2. 医患沟通技巧培训:邀请资深医生和心理咨询师进行授课,指导学生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
3. 医学人文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医院、社区等,了解医学人文精神在实践中的应用。
4. 医学人文案例研讨: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医学人文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阶段: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医学人文精神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2. 实践操作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医患沟通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3. 案例研讨阶段:引导学生分析医学人文案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意识。
4. 医学人文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医院、社区等,了解医学人文精神在实践中的应用。
五、实训成果1. 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对医学人文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 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得到提升,能够更好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
3. 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得到锻炼,能够将医学人文精神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4. 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为今后从事医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六、实训反思1. 实训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
人文精神培养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人文精神培养科研课题结题报告一、研究目的与背景本科研课题旨在探讨人文精神培养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多元化和科技发展的背景下,人文精神的培养变得尤为关键。
人文精神不仅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也关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人文精神培养的方法和效果,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和文献分析的方法。
首先,设计了一份问卷,用于调查参与者对人文精神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以及他们个人成长和社会参与的相关经历。
然后,针对所收集到的数据和相关文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比较,以了解人文精神培养的成效和可能的改进方法。
三、研究结果与发现研究结果表明,人文精神培养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与者普遍认为人文精神对提升个体素质和塑造健康人格有积极影响。
同时,人文精神的培养也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具体而言,参与者认为人文精神培养可以促使个人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提高亲社会行为的发生频率。
同时,人文精神的培养还能够激发个体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提升劳动效益和社会经济发展。
此外,人文精神的培养还有助于塑造个体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培养公民参与和社会责任感。
四、结论与建议结合研究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 人文精神培养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人文精神培养能够促使个体更好地理解他人,提高亲社会行为的发生频率;3. 人文精神培养对个体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具有积极影响;4. 人文精神培养有助于塑造个体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培养公民参与和社会责任感。
基于上述结论,针对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加强对人文精神培养的宣传和教育,提升社会对人文精神的认知和重视程度;2. 在教育体系中加大对人文科学和人文价值观的培养力度;3. 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开展人文精神培养相关活动,提供平台和机会供个体参与。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人文精神培养将为个体和社会带来更多积极和良好的效果,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和谐、繁荣的方向发展。
关于培育XX特色人文精神的调研报告
关于培育XX特色人文精神的调研报告XX区委宣传部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精神具有地域性特征,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传统,使得不同城市的人文精神具有个性化的内涵和地方特色。
城市人文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凝聚了一座城市的历史传统、精神积淀、社会风气、价值观念以及市民素质等诸多因素,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彰显着一座城市的特色风貌,引领着一座城市的未来发展。
当前,塑造和实践城市人文精神已得到普遍共识,我国各大城市在加快改革开放的同时,纷纷提炼并塑造各自的城市人文精神,如上海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苏州的“崇文、融合、创新、致远”,深圳的“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等。
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塑造已经被视为各城市间的一场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提高区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竞争。
XX 区作为直辖市的先进区,正处在这场竞争的风口浪尖上,培育XX特色人文精神已是当下我们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
一、培育XX特色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城市人文精神作为一个城市长期发展的文化积淀,是广大市民群众普遍认同的精神价值和共同追求,是城市形象的核心内容,是城市风气在精神层面的积淀与升华,为城市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环境支持。
(一)培育XX特色人文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当代人文精神最基本的内涵是以人为本,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这个意义来讲,培育城市人文精神与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内在联系和统一性。
而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正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总要求和基本特征的社会。
关于弘扬临朐人文精神的调查思考的调研报告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关于弘扬临朐人文精神的调查思考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关于弘扬临朐人文精神的调查思考一、调查目的和范围本调查旨在了解临朐人文精神的现状和对于弘扬临朐人文精神的认知情况,范围涵盖了临朐地区的居民和相关行业从业人员。
二、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设计了一份针对居民的问卷和一份针对从业人员的问卷。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了500份问卷,有效回收350份。
2.访谈调查:选取了10位临朐地区的知名人士和业界专家,进行面对面访谈。
三、调查结果1.临朐人文精神的认知情况:从居民的角度来看,85%的受访者表示有一定的了解临朐人文精神,其中认为临朐人文精神是一种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价值观的占比最多。
而从业人员中,90%的受访者对临朐人文精神有一定认知,其中有一些人认为临朐人文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
2.对于临朐人文精神的评价:对于居民来说,75%的受访者认为临朐人文精神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提升整体社区文化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而从业人员中,80%的受访者表示临朐人文精神在经济转型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使得临朐市场更具活力。
3.弘扬临朐人文精神的途径:从居民的角度来看,75%的受访者认为加强教育宣传、组织文化活动是弘扬临朐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而从业人员中,60%的受访者认为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改善劳动条件,提高员工福利也是弘扬临朐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潜在问题和建议:从调查结果来看,有一些受访者认为临朐人文精神传承不够深入,并提出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具有临朐特色的人文精神代表人物等建议。
四、调查结论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居民和从业人员认为临朐人文精神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升文化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也有部分人认为临朐人文精神的传承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弘扬临朐人文精神:1.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居民对临朐人文精神的认知度。
2.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居民对临朐人文精神的参与感和身份认同。
在阅读教学中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探索的开题报告
在阅读教学中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探索的开题报告题目:在阅读教学中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探索背景与意义:人文精神是指人们在生活、思维、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所持有的关注人类情感、智慧、意义和意识形态的积极品质,包括同理心、责任心、创造力和审美意味等。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字里行间的体悟与理解,可以培育自己的人文精神,如同理解一个人的内心一样,在阅读中,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外在的表面,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针对目前学生普遍阅读能力不高的情况,通过阅读教学的改革,开展一种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为重点的阅读教学,以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品格。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国内外阅读教学的现状和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深入调查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意愿,研究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方法与途径。
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需求,同时还可以查明目前国内外阅读教学的现状并提出改革建议,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文化品格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研究结构:本研究将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介绍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分析国内外阅读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阅读教学中培育人文精神的策略和方法研究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第四部分:结论总结研究的结果,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思考参考文献:作者信息,研究文章,作者常常需在其文章结尾列出参考文献,以方便读者探究相关的文献资料,深挖研究思路。
在引言后列出参考文献,其包含的内容有作者姓名,文献名,文献来源,出版时间等。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的开题报告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历史是一门人文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历史活动与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历史进程,对历史的研究不仅包括人类历史事件和物质文化遗产,更包括人文精神的发展。
作为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人文精神的培养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学历史人文精神的培养,本文将从中学历史教育的类型、历史教育的特点、历史教育内容的安排以及课堂中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提高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二、相关研究综述国内外学者对历史人文精神的培养已有较多的论述。
德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历史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和社会价值观。
英国教育家鲍德温则认为,历史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历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历史事件中发现人类的真善美。
中国历史学家陈寅恪强调,历史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让学生感知历史中思想、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理论分析1. 中学历史教育的类型按照学科特点区分,中学历史教育可分为文化史教育、社会史教育、政治史教育等几种类型。
既要保证各类历史教育的平衡发展,又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2. 历史教育的特点历史教育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人文科学,其研究内容涉及历史、文化、思想、政治、经济等多学科领域。
历史教育还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实现多元化的教育目标。
3. 历史教育内容的安排中学历史教育应当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同时还需要注重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历史中的思想、道德、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情感教育。
4. 课堂中的教学方法中学历史教育应以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学习为主,教师应该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此外,还应该组织学生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等具体活动,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历史的魅力。
四、研究设想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该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的开题报告
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中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其特点是紧密联系职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
然而,中职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职业专业的学习,而是涉及到学生人文素质、文化修养和人格培养等方面。
因此,中职语文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使学生具有更全面、更丰富的人文素质。
人文精神是指人们在面对现实中的伦理、情感、美感、哲学等方面的创造和实践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状态和精神品质。
它是中职教育中最重要的人文价值和目标之一,也是现代社会中公民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
因此,中职语文教育应该通过课堂教学和非课堂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人格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对中职学生人文精神的定义、内涵和特点进行梳理,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
2. 分析中职语文教学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例如重视职业能力而忽视文化素质的培养,缺乏人性关怀和情感教育等问题。
3. 探索中职语文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的研究。
4. 通过实践研究,验证具体的培养方法和效果,探索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调查问卷、实验教学等方法进行研究。
1. 文献研究: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研究资料,深入分析中职学生人文精神的定义、内涵和特点,了解国内外中职语文教育的相关研究和进展,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2. 调查问卷:通过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中职学生对于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认知和需求,分析目前中职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3. 实验教学:通过设计并实施不同的教学活动,验证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中职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效果,提出具体的教育教学策略和建议。
四、预期成果1. 对中职学生人文精神的定义、内涵和特点进行深入挖掘,为中职语文教育的人文化改革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性意见。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反思的开题报告
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反思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人文精神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中学教育也面临着多元化、功利化等问题,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受到了很大挑战。
语文作为传递文化,培养人文精神的主要学科,应该如何反思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实现情况,进一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是一项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意义1. 增强教师对人文精神的认识。
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反思,可以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认识到其重要性,使其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2.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借助反思这一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调整,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质。
3. 推动中学语文教学的改进。
中学教育是学生人格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对于发展良好的中学语文教育,非常需要在人文素质上重视和突出,反思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实现情况,有助于推进中学语文教学的进步发展。
三、研究方法1. 阅读相关文献,了解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教育目标和主要内容,引出研究问题。
2. 对中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内容进行分析,并采用问卷调查法等实证研究方法,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探究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现情况,找出问题所在。
3. 根据反思结果,结合自身实际经验和思考,提出提高中学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策略和建议,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改进和提高提供参考。
四、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期望能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实现情况上有所发现和改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为推进中学语文教育的进步发展作出一份积极的贡献。
高中理科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的开题报告
高中理科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高中理科班语文教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传授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也涉及到人文精神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因此,在高中理科班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理科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探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并在教学实践中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总结经验,提出对高中理科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育的建议。
三、研究内容1.人文精神与高中理科班语文教学的关系。
2.探究高中理科班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实践方法。
3.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提出有关高中理科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建议。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实验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书籍、报刊、网络等对高中理科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进行深入研究。
2.调查问卷法:制定调查问卷,对学生及教师进行调查,了解其对人文精神教育的认知和实际应用情况。
3.实验法:通过在高中理科班的语文课程中,采用多元化教育、多样化评价等方法,进行实践性探究,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五、论文结构本研究将包括以下几部分:1.绪论:介绍本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等。
2.人文精神的理论基础: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等角度探讨人文精神的来源和内涵。
3.高中理科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探究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阐述如何加强人文精神教育。
4.实验研究:介绍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5.对高中理科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建议: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对高中理科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建议。
6.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本研究的贡献,指出研究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中学历史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的开题报告
中学历史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是世界上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遗产。
历史教育作为重要的课程之一,是中小学生学习知识、了解文化背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历史教育既要讲究传授具体的历史知识,也要注重传递人文精神,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培养对人文精神的感悟和理解力,熏陶学生的性格和品德。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学历史教育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历史学科的教育应该如何创新,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合格的历史人才?如何将历史知识和人文精神相结合,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历史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以上的问题一直是中学历史教育需要面对的难点。
二、研究内容本文选题为“中学历史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旨在探讨中学历史教育需要关注的人文精神,并探讨如何将人文精神融入到历史教学中,更好地传递人文精神。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人文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人文精神是指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形成的一种包容、尊重、关怀和启发的精神。
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2.历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中学历史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通过研究历史,领悟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思辨和理解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3.历史教学的创新和转变。
历史教育的创新和转变是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发展的趋势,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历史并传递人文精神。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对中学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教学目标,进一步探索历史教育的创新与转变,推动历史教育融入到人文精神的体系中。
同时,研究中学历史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可以为历史学科的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德教育提供参考,对于中学历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渗透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渗透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中职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其中阅读教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然而,当前中职生中存在着阅读兴趣淡薄、阅读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加强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同时,在阅读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渗透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这是因为人文精神是当今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其中包含了人的尊严、自由、平等、和谐、公正等重要思想,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有责任感、有担当的重要途径。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成长与提高。
二、研究问题与目的1. 研究问题(1)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存在的问题是什么?(2)如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渗透?2. 研究目的(1)分析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2)探究如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内涵与特点;(2)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3)如何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渗透,包括教师教学策略、教材选用、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措施研究。
2. 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搜集相关文献和资料,深入掌握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内涵与特点、人文精神渗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加强人文精神渗透的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2)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中职学生对于阅读教学的需求、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及接受程度,为探究如何加强人文精神渗透提供依据。
四、研究预期结果与意义1. 研究预期结果(1)深入探究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精神渗透问题的本质及来源,为改进阅读教学提供依据和启示;(2)提出切实可行的加强人文精神渗透的措施和方法,对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3)为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塑造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报告————南京市竹山中学李照东课题界定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是指通过各种人文学科知识(本研究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主)的吸取而形成的人格、气质、道德和思维方式。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担负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
人文精神体现在人格、信念以及道德规范之中,是对人的价值、人类命运、生存意义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它也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
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
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热情、信心与责任。
为学生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思想情操、高雅的文化品位、健全的人格魅力奠定基础,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课题的理论(政策)依据1、居里夫人理论。
语文渗透人文精神正如居里夫人所说:“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
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
”好书,以它的健康的思想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
2、《论语》理论。
《论语》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它集中体现了人文精神。
品味其中的“德”——诚信、正直、宽厚、谦虚、勤敏,正是重拾人性中淳朴善良品德最好的途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
3、孔子理论。
孔子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4、新课程标准理论。
《新课标》强调:“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正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理念,人文情操,人文精神,合理加以阐发,有效加以渗透,使学生的心智得以健全,灵魂得以净化,生命得以闪光,无疑是新世纪和《新课标》赋予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问题的提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新课标和新课改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
由于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缺失,所以才有呼唤加强语文教学人文性的问题。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语文教师较多地关注文章的字、词、句、段落大意、篇章结构等,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时,也往往倾向于语句的斟酌。
又比如,语文教学方式理科化,机械地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偏重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得大量语文练习题充斥着课堂内外,练习题成了提高语文成绩的法宝。
还比如,课堂教学缺乏民主、平等意识,对学生进行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不够等。
现在提倡大语文教学,就是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在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培养,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人文精神培养,需要教师在学生心智的开发、个性的培养、理想的构建等方面付出极大的努力。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传递人文精神的最好媒介。
加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研究的目标1、探索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2、通过优化语文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批判性思考的形成,获得审美体验。
3、在课题研究中提高语文教师的情感素质和教学质量。
研究主要过程(时间、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准备阶段2011年6月——7月: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1、搜集与课题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分析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程度和参与度。
2、确定研究班级,对其进行观察分析,找出学生在人文精神培养上存在的不足,对学生讲解人文精神的相关知识及重要性,为研究做好准备。
3、学习相关理论,撰写研究方案和计划,申报立项。
实施阶段2011年7月——2012年4月:行动研究法、调查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在实施研究阶段,我注重实践反思,在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提高的行动研究中,落实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目标。
具体措施如下: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1、制定人文化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上,把“三维目标”有机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落实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
首先,构建一个必要的人文知识教育目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确立人文知识的功能定位,使人文知识在课堂上的渗透从无序走向有序。
其次,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主体性。
一是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就是给学生充分的心灵自由、议论自由、行动自由的空间,包括独立思考和互动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二是通过疏导和引领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自我改变。
让他们在学习中时时体验到他们的个性所能受到的尊重以及教师对他们的人文关怀。
使学生在充满尊重、理解和信任的人文关怀中,心情舒畅地学习。
2、建构人文化的教学环境(1)建构人文化的物质环境在教室环境布置上,发挥自我的主导作用,努力体现生动活泼,体现艺术风格与追求,可以设置名人名言栏,可以张贴名书名画,可以开辟图书角,可以设置园林角,甚至可以允许学生在墙上画上自己的创意画等等,使每一个专栏实际上都成为学生进行学习、探究、实践的课题和园地,让文化和艺术的理念深深地根植于每个学生的心田。
(2)建构人文化的精神环境人文的精神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产生,这种自由即精神的自由。
教学是生命体之间自由沟通的过程,因此,建构人文化的精神环境,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基础,也是关键所在。
3、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底蕴有人说,天下文章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理”。
这“情”“理”二字,共同筑成了人类文化的宝库。
因此,我们语文教育中不管是处理什么文体的文章,都不能撇开“情”、“理”而只对作品作毫无生气的语言解剖。
首先,要有人文教育的意识,在教每一篇文章前,教者先要仔细揣摩文章所蕴含的人文要素,教学要点中必须体现其要素,且将其分解到课文教学各环节中。
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去涵咏,去体悟,去感受。
语文教育的灵魂是变,是创新,对学生人文教育的方法也必须不断创新。
有的文章适合整体感知其精妙,就采用像陶潜的“观其大略”式读书法,把握好它的思想;有的文章适合字斟句酌,仔细推敲把玩才能感知其精髓;有的又将二者结合起来不可。
总之,我们在处理不同的课文时,必须因文而异,才能真正把其中的人文因素充分挖掘出来。
4、重视语文教学的文学性。
文学性,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1)朗读中感受美。
语文课本上所选的美文,都有很强的可读性。
如《春》一课,以优美的文笔、流畅鲜活的语言,呈现给我们一个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春天。
通过配乐朗读,学生脑海便会不断更迭一幅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这些图景都是可感可触可闻的。
学生流连其中,很自然地感受到作品中的自然美,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
又如《皇帝的新装》,可以分角色朗读,以夸张、讽刺的语调表现皇帝、大臣的虚伪、愚昧。
至于诗歌,因其句式整齐、音律和谐、讲求压韵、想象丰富等,更是具有无穷魅力,朗读中能感受音乐的美,想象驰骋,带来无穷的乐趣。
(2)人物性格中辨别美。
对一些文学作品,要注意分析人物性格,体会其内心情感,辨别真正的美。
如《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作为文章事件中的线索人物,他的思想感情变化贯穿全文,从厌学、逃学、怕老师,到爱学、爱老师、爱法语、爱祖国,是一种理性认识的深入,是感情的升华,他是一个不太懂事但心地善良的小学生。
因此,他是可爱的。
而韩麦尔先生,是文中的主人公,深怀爱国情感却承受着国土沦陷的煎熬。
文章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爱国者的形象,这形象是高大的、美好的,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学生在分析人物过程中,很自然感受到爱国的美好情感,从而会自觉地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
(3)语言中体会美。
优秀的作品都是以精妙的语言见长的,语言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要引导学生在语言中体会美。
老舍被誉为语言大师,他的名篇《济南的冬天》,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活脱脱地呈现给我们一个温暖、和煦的冬天。
他的语言鲜活,切入角度巧妙,读来令人兴味盎然。
例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里使用拟人修辞,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又如《春》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拟人和比喻的合用,描写出春天的艳丽色彩,愉悦了读者的视觉,树儿之间的争相开放,表现了一派热闹的图景,让人深切地感到春之美好,春之可恋。
5、营造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其乐融融的心理环境。
教者一定要将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与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心理氛围合理、有机、巧妙地整合,让学生“沉浸”其中,把学生内心最美好的东西激发出来,使他们的语言丰妙起来,让课堂韵味十足。
(1)教师走下来。
教师从神圣的三尺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卸下心理上的包袱,迸发出创造的潜能。
(2)教师退下来。
教师从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宰者的位置上退下来,改变自己无视学生人格,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的做法,容许学生自由活动,容许学生提问质疑,容许学生指出老师的错误,打破教师的“权威”,把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创造融合的人文环境。
6、提倡人文化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教育的要求、过程和效果等进行价值评判活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间的评价应体现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的评价主要表现为:(1)评价中有激励教育,首先是一种保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注意用心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用目光鼓励他们,切忌简单打断、插话或另请发言者,注意少用或不用否定性的语言。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用真挚的情感、朴实的语言振奋、感化他们。
然而,鼓励性的评语也并不是浮光掠影、轻描淡写地给学生廉价的吹捧。
给学生评价应该是从心底里发出的最真诚的肯定与建议,这样才能感动到学生心灵深处。
总之,评价应该以真诚的情感作基础,以有效的指导为后盾。
(2)评价中有交流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让孩子学会交往。
在学习中有交往,才会有合作。
评价这一环节也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让他们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但有时也需要教师的“点拨”来促进交流,体现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而不是简单的一评了之。
学生也可以评价教师,教师应该向学生敞开心扉,真正愿意与学生作心与心的交流。
相信在这种平等的交流中,师生都会有收获。
7、鼓励伸延,拓宽人文空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要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需要课内外结合,因为语文课的时间和空间毕竟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