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意义观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意义观研究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其涉及到人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而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表达方法。
它关注人们使用语言来交流、表达、沟通以及构建关系的过程和方式,探究语言的作用和意义。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深入了解语言的本质和作用,还在于增强人们对他人和自我表达的理解和认识,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使用语言不仅仅是在传达信息,还涉及到一系列言语行为,包括指示、提问、承诺、请求、抱怨、赞扬等各种形式。
这些行为是通过语言实现的,能够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行为和关系的发展。
因此,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行为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言语行为理论的意义观研究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行为的分类和特征。
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语言行为的分类和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表达各种不同的语言行为,例如问询、提议、支持、疑问、反驳、承诺等等。
这些语言行为的特征和分类对于人们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至关重要。
2. 语言行为的意义和功能。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行为不仅是交流传达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影响他人行为和态度的手段,从而构建关系和塑造身份。
例如,一个人的询问可能是为了获得信息,但同时也可以建立与他人的联系和好感。
因此,言语行为理论的意义观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语言行为的深层意义和功能,从而更好地运用语言。
3. 语言行为与社会关系的建构。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行为可以影响个体之间的社会关系。
例如,一次询问可能表达了尊重和探究的态度,从而增加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
而批评和指责可能导致关系紧张和对立。
因此,言语行为理论的意义观研究有助于人们基于语言行为构建积极的社会关系。
4. 语言行为与身份认同的关系。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行为有助于实现个体在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和塑造。
通过语言表达,人们可以传递自我形象、价值观和态度等信息,进而获得社会认同和尊重。
言语行为理论的分析与应用
言语行为理论的分析与应用摘要:言语行为理论为我们重塑语言及其运作方式的观念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而“言语行为的语用分析从‘说话’和‘行事’与意义和效力的双重功能上看待所有的话语”。
言语行为反映了说话者在发出话语时的交际意图,并且可以被看作语义意义和语用意义的结合。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言外之力;语用等效言语行为理论的实质是句子不仅传递信息,而且完成行为;人们不仅发出有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而且还暗示发出这些语言单位的目的以及期待这些语言单位以何种方式被理解。
换言之,以言施事行为有着某种效力,即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force)。
言外之力是语言使用者想让他的行为产生的交际价值或这个行为意欲产生的功能。
相同的言外之力可以由许多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例如“不要到那里去”和“如果我是你,我就不到那里去”表达了同样的言外之力,虽然前者是直接的劝阻而后者是间接的建议。
因此,解释话语字面含义的以言表意行为应当服从于言外之力。
在言语行为理论中,言外之力是被最广泛讨论的,因为它表现了话语的交际用意,与语言使用者的意图相一致。
事实上,“言语行为”这个术语通常在狭义上仅仅被理解??为话语的言外之力。
语言交际是由一系列的言语行为构成的,所有的话语除了有意义之外,事实上还有着作为交际中动态成分的交际用意。
Austin探讨了在何种意义上说话就是行事,并区分了说话即行事的三种基本意义,也就是人们说话时同时发出的三种行为:以言表意行为(locutionary?act)、以言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act)和以言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act)?。
以言表意行为是产生有意义的语言表达的行为;以言施事行为是人们在说话的时候所实施的行为,如命令、提议、许诺、威胁、感谢等;以言取效行为是对听者施加影响的行为。
实际上话语的表意是它的字面意义;话语的施事是话语发出者的交际意图;话语的取效是表意对话语接受者产生的相应影响。
乔姆斯基言语行为述评中文
乔姆斯基言语行为述评中文一、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概述乔姆斯基(Noam Chomsky)作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一直在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该理论关注的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所发挥的功能,即言语行为。
1.理论背景:乔姆斯基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背景是对传统语言学观的反思。
他认为,语言研究应关注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功能,而不仅仅是语言的结构和形式。
2.理论核心:乔姆斯基将言语行为分为三类,即表达性行为、施为性行为和认知性行为。
这一分类揭示了言语行为的多样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的分类1.表达性行为:指通过言语表达说话者的心理状态、情感和意图,如陈述事实、表达意见等。
2.施为性行为:指说话者通过言语行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如请求、命令、承诺等。
3.认知性行为:指通过言语交流获取或传递信息,如提问、回答、讨论等。
三、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的实践应用1.教育领域:乔姆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对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师可以运用该理论指导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沟通习惯。
2.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言语行为理论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治疗师可以运用该理论分析患者的沟通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3.社会交往领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乔姆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沟通场景,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四、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的局限性与挑战1.理论本身的局限性:乔姆斯基的言语行为理论主要以英语为研究对象,忽视了其他语言的特性,可能导致理论在其他语言中的应用产生偏差。
2.实践应用的挑战: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将理论具体化、操作化,以适应不同语境和个体需求,是研究者面临的挑战。
五、总结与展望1.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我国学者在引进、消化、吸收乔姆斯基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汉语特点,开展了丰富的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 言语行为理论举例说明.doc
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言语行为理论举例说明摘要:言语行为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Austin提出该理论以来,已经对语言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众多专家、学者先后对其合理性、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进行了大量考究。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言语行为理论的实际应用: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广告语、言语篇分析和外语教学。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以言行事;应用作者简介:马娜娜,1986年7月出生,汉族,河北邯郸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1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2--02Ⅰ、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作为兄弟学科的语言学和翻译学,语言学的理论不仅可以深化翻译研究,还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论述翻译,不仅要求译者正确领会原作者的动机意图,并力求在译文中对等地传达这种动机与客观效果,以使接受者对于原作与译作信息的接受是一致的。
以下是《红楼梦》中选段的翻译:宝钗独自行来,顺路进了怡红院……不想步入院中,鸦雀无闻。
…The courtyard was silent as she entered it. Not a bir d’s cheep was to be heard. --Hawkes译…To her surprise, his courtyard was utterly quiet.──杨宪益夫妇译翻译时,译者要在充分领会原作者写作意图的基础之上,即理解“施为性言语行为”的话语,并结合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把文化差异影响降到最小,再加以翻译策略,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信息及其文化语境。
根据Hawkes的译文,可以推断:虽听不到声音,但是院子里是有鸟儿的。
而杨宪益夫妇的译文却丝毫未提到鸟儿,但却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原作信息:周围一片寂静。
“鸦雀”是不存在的,是虚的,因此可以在译文中省略掉。
字面意思传达的往往并不是作者的本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结合真实语境去辨别原文的隐形意义及其重要。
国内言语行为理论应用研究10年综述
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即哲学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作为自己探讨研究的对象,从哲学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62年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如何以言行事》中正式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之后,他的学生,美国哲学家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使其成为语用学的支柱理论。
我国对该理论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自1979到1989年为理论引入阶段,著名语言学家许国璋、何自然、顾曰国和何兆熊等将该理论介绍到中国来;从1990年至今为应用研究阶段,更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也投入到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研究中。
本文以2002-2011这10年来中国学者在核心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为依据,对言语行为理论的最新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检索页面输入关键词“言语行为”,共检索到2002-2011年中国学者在核心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40篇;其中标注基金项目4篇,主要是言语行为理论应用到哲学研究中的课题。
这些文章从总体上代表了2002-2011十年来中国学者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体现出中国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所达到的水平。
一、对言语行为理论在哲学界的研究简述言语行为理论在哲学界的应用研究涉及到真值理论、关联理论、交往行为理论等哲学理论。
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通过分析言语行为理论与哲学理论的联系,揭示了一个言语行为无处不在的哲学世界。
罗伊娜(2009)在《言语行为理论的语言哲学反思》一文中以真值理论、真诚性为基本参数,阐述了“语言是人的语言”这一重要命题。
贺春英(2009)在《功能视野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建构》中结合哈贝马斯的哲学著作《交往行为理论》,把言语行为中的意向行为作为表示说话人目的意向的主观意义予以考察。
表明语言学是语言哲学的基础,语言哲学对人及人的世界的研究又可以反过来提升语言学研究工作的高度和深度。
曹若男(2011)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梳理》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对言语行为理论自诞生之初到后期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进行整理归纳,指出言语行为研究对探索“人类—语言—世界”三元关系的巨大作用,论证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种种影响力。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语用功能
功能
1、促进师生交流
1、促进师生交流
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语用功能之一是促进师生交流。教师通过提问、讲解、反 馈等言语行为,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交流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 能力,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学习。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分析
1、语调
1、语调
英语教师的语调可以传达出很多信息,例如教师的态度、情感和意图等。通 过使用不同的语调,教师可以实现多种言语行为。例如,教师可以用升调来表示 疑问、惊讶等情绪,或者用降调来表明自己的肯定和信任。此外,教师还可以通 过调整自己的语调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学习的目的。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英语教 师课堂话语语用功能
01 引言
03 分析 05 反思
目录
02 背景 04 功能 06 结论
引言
引言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由美国语言哲学家约翰·塞尔 (John Searle)提出的一种语言哲学理论,该理论的是人们如何通过语言来行 使权力、建立关系和解决问题。在英语教学领域,教师课堂话语语用功能的研究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运用言语行为理论, 对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语用功能进行分析,以期为英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2、语音
2、语音
英语教师的语音对学生有很大影响。标准的语音有助于学生正确发音,提高 其口语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类型的语速和音量等来实现不同的 言语行为。例如,当教师想要强调某个知识点时,可以适当提高音量或减缓语速。 这些语音特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词汇
3、词汇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以及其在语言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和影响。
言语行为理论,自20世纪中叶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以来,已成为语言学和哲学领域的核心理论之一。
本文首先将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研究范围和对象。
接着,将系统回顾言语行为理论的历史沿革,从奥斯汀的初始构想到塞尔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展现其理论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深化。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言语行为理论的三大分类: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并探讨它们在实际交流中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本文将总结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应用成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言语行为理论,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主要探讨的是语言的使用和理解过程。
该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由其学生塞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奥斯汀认为,人们在说话时,不仅是在传递信息,同时也在实施某种行为。
这种行为可以是直接的,如请求、命令、承诺等,也可以是间接的,如询问、建议、警告等。
这种通过语言实施的行为,被称为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指的是说话本身,即字面上的语言行为,如陈述、疑问、感叹等。
言外行为则是说话者通过言语所实施的行为,如请求、命令、道歉等,这是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部分。
言后行为则是指言语行为对听者、说话者或双方关系产生的影响,如信息的传递、行为的改变、关系的建立或破裂等。
言语行为理论还提出了“合适条件”和“真诚条件”两个重要概念。
合适条件指的是言语行为得以实施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境条件,如请求行为的合适条件包括请求者具有请求的权利,被请求者有能力执行请求等。
真诚条件则是指言语行为得以实施的内在心理条件,如承诺行为的真诚条件包括说话者真心愿意遵守承诺等。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简介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科恩(Robert Cone)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基础上的。
它认为,人们的行为是由他们的环境和历史经验决定的,而不是由他们的思想或感受决定的。
科恩认为,人们的行为可以通过间接言语行为来改变,这种间接言语行为包括肢体语言,言语表达,语言表情,言语行为,以及情绪和情感表达等。
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英语句子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英语句子,让学生以身体的动作来实现英语句子的语言表达。
例如,学生可以用手势来表达“What are you doing?”这句英语,以此
来增强学生对英语句子的理解。
2、让学生用言语表达英语句子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言语表达英语句子,以此来增强学生对英语句子的理解。
例如,学生可以用言语表达“What are you doing?”这句英语,以此来增强学生对英语句子
的理解。
3、让学生用语言表情来表达英语句子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语言表情来表达英语句子,以此来增强学生对英语句子的理解。
论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
论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引言言语行为理论是20世纪初出现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它主要研究语言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探讨语言是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和思维的。
在翻译实践中,言语行为理论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其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同时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阐述翻译实践中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价值。
一、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概念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语言学家奥斯汀在20世纪初提出的,主要研究言语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和思维。
奥斯汀认为,言语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行为,它能够引起人们的行为和反应。
他将言语行为分为三种:表示性言语行为、承诺性言语行为和指导性言语行为。
表示性言语行为是指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如陈述、描述等;承诺性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语言做出承诺和承诺约束,如承诺、命令等;指导性言语行为是指用语言指导或影响他人的行为,如建议、命令等。
这三种言语行为在翻译实践中都会对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产生影响。
二、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1. 帮助理解原文的言语行为意图在翻译实践中,理解原文的言语行为意图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理解了原文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和目的,才能准确地将其翻译出来。
言语行为理论通过对原文的言语行为进行分类和分析,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图,从而更准确地进行翻译。
2. 帮助选择合适的译文策略根据言语行为理论的分类,翻译者可以更好地选择合适的译文策略。
比如对表示性言语行为的原文,翻译者可以选择对等或近似的译文;对承诺性言语行为的原文,翻译者则需要更加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承诺意图;对指导性言语行为的原文,翻译者需要更加关注译文的指导性和规范性。
言语行为理论能够帮助翻译者在选择译文策略时更加科学和准确。
三、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案例1. 案例一原文:Please close the door when you leave.根据言语行为理论的分类,这句话属于指导性言语行为,即对听话者的行为进行指导。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和运用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和运用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语用学理论,它对于英语教学的渗透和运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和运用:对教学目标的影响和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首先,言语行为理论对于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达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学目标在英语教学中是非常关键的,它直接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
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语言的功能性,即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言语行为,而非仅仅是语言结构和语法的学习。
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言语行为理论促使教师将语言学习与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否在真实情境下正确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
以此为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其次,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语言教学的具体操作中,言语行为理论提供了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首先,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语境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创造真实的语境,引入真实的语言场景,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授购物用语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个实际的购物场景,让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进行购物对话,从而进行语言练习。
其次,言语行为理论强调“意图(intention)”,即说话人言语行为背后的目的和意图。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授不同言语行为的表达方式和常用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实现他们的交际目标。
例如,在教授请求的用语时,教师可以提供不同的表达方式,如“Can I borrow your pen, please?”、“Could you lend me your pen, please?”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不同表达方式的含义和语用差异。
最后,言语行为理论提供了对话技巧和交际策略的指导。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对话练习,培养他们的社交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试论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英语教师课堂话语
试论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教师话语英语教学论文摘要:教师话语(teacher talk)是教师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在第二语言/外语学习的课堂上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所使用的语言。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语用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
运用该理论分析英语教师话语,不仅能从理论的角度揭示教学中的教师话语存在的问题,并且可以为改进和评价教学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下,对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提高教师课堂效率。
一、研究教师话语的重要性教师话语(teacher talk)是教师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在第二语言/外语学习的课堂上为组织和从事教学所使用的语言。
Nunan 早在1991年于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一书中就指出:“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学生的语言习得两者都是至为关键的,这不仅因为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的组织与传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因为它本身还起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使用的示范作用,是学生语言输人的又一重要途径。
”教师话语是英语课堂的重要交际媒介,它既是目的语的来源,也是管理课堂的手段。
教师话语的数量和质量会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
Krashen的“输入法”认为,人们只有获得可理解的输入信息,才能习得外语。
”在第二语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话语(teacher talk )是学习者“输人”的最大、最可靠的来源。
适当的教师话语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语言输入,从而提高其交际能力,直接影响语言的产出。
因此,研究中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认真研究教师话语可以促进英语教师对教学的深层次理解,从而有效指导教师的课堂英语教学实践活动。
二、教师话语研究现状三、Austin-Searle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由英国牛津学派分析哲学家Austin1955年在哈佛大学所作的系列讲座《论以言行事》( How to DoThings with Words)时首先提出的,后由Searle ,Grice等人加以修正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语用学理论。
专业的社会语言学理论
专业的社会语言学理论社会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在社会环境中运用和交互作用的学科,它结合了语言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
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中,涉及到各种语言现象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例如语言变体、方言、社会身份、语言规范等。
本文将探讨社会语言学的一些重要理论。
一、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将语言视为一种行为,强调语言的目的和效果。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使用语言不仅仅是为了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为了实施特定的行为。
例如,当我们使用语言表达请求、承诺、道歉等特定的意图时,我们所说的话语本身就具有行为的特性。
言语行为理论对于研究语言交际的目的和效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框架。
二、认同建构理论认同建构理论是社会语言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关注语言在社会身份认同中的作用。
根据认同建构理论,人们通过使用特定的语言风格、词汇选择和语法结构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
例如,某些方言和口音可能与特定地区或社会群体的认同相关联。
认同建构理论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在特定场景中选择使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并能够揭示语言与社会身份认同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社会网络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在社会语言学中被广泛应用,它研究了语言使用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
根据社会网络理论,个体的语言使用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会网络结构的影响。
例如,人们在与家人、朋友、同事等紧密关系的社交网络中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词汇选择。
社会网络理论对于揭示语言在社交关系中的功能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四、语言规范理论语言规范理论关注语言规范化和规范认同的形成过程。
根据语言规范理论,语言规范是由社会群体内的权威人物和机构所推动和维持的。
这些规范通常涉及词汇、发音、语法等方面的约定,以及对于正确和错误的定义。
理解语言规范的形成和影响对于研究语言变化和语言使用的社会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社会语言学的理论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框架。
言语行为理论在汉英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言语行为理论在汉英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导言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心理学、哲学领域中的一种理论,它主要研究语言的行为方面,包括言语的结构、功能、意义和语用等方面。
现代翻译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翻译过程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语言、文化背景和翻译策略等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在汉英翻译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
言语行为理论简介言语行为理论是由美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 (John Austin) 和英国哲学家 J. R. Searle (约翰·罗杰·西尔) 等人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表达意图的工具。
而这种意图则通过言语行为来传达。
言语行为包括语言行为与语用行为,它们在语言学、哲学、逻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汉英翻译教学中言语行为的应用在汉英翻译教学中,言语行为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 理解目的语言的意图和含义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言语行为的目的性和意图性,这对于翻译教学来说尤为重要。
当学生理解了目的语言的意图和含义后,就能够更加准确地翻译出源语言的意思。
例如,“我不想吃肉”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指“我饿了”,而是表达了说话人对于这种肉的厌恶和拒绝。
只有当学生能够理解这个意图后,才能够更加准确地翻译出源语言中的意思。
2. 分析源语言的语言行为在汉英翻译教学中,言语行为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源语言的语言行为。
例如,面对一句包含“Thank you” 的英文句子,学生需要意识到它是一种感谢的语言行为,并在翻译过程中用适当的语言行为来表达其意思。
如果仅仅翻译成“谢谢”,则无法达到表达感谢的真正含义。
3. 分析目的语言的语用行为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在具体语境中使用的,翻译教学需要注意目的语言的语用行为。
汉英翻译中要注意表达相应的语用行为,如礼貌、感谢和请求等。
例如,在汉语中,“请进”是一种礼貌用语,而在英语中,“Come in” 则是更为常用的用语,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将其正确地表达出来,并同时考虑到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和语用差异。
专业的语用学理论
专业的语用学理论语用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主要探讨语言在实际交际过程中的意义和功能。
在语用学研究中,有一些重要的理论被广泛应用并对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专业的语用学理论。
一、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由剑桥学派的思想家约翰·奥斯汀和西尔斯·西尔贝弗利等人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用来表达事实的,同样也是用来通过进行言语行为来影响和改变现实世界的。
言语行为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解读他人的话语意图以及合理运用语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会话分析会话分析是一种通过详细研究对话交际细节的方法,旨在揭示人类交际的基本规律。
会话分析关注对话中的语言现象、对话结构以及交际参与者的角色扮演等方面。
通过分析对话中的转移、追问、暗示等言语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言语行为的方式以及交际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说话人意图理论说话人意图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在使用语言时的意图及其背后的目的。
依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分析和推断他人的言语行为所包含的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需求。
说话人意图理论的运用在语言学习、语言教学、翻译以及跨文化交际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四、语用推理语用推理是指通过分析文本和说话人的背景知识,来推断文本中的意义和信息。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常常根据上下文的线索来推断话语的含义。
而在实际应用中,语用推理也被广泛用于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以及语义理解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中。
五、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是由美国语用学家嘉德·利夫科夫提出的。
礼貌原则认为,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倾向于使用礼貌语言,以维护和改善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根据礼貌原则,人们可以更好地选择言辞、运用语言策略,并在交际过程中遵循一定的交际规范和礼貌方式。
总结以上介绍的专业语用学理论只是其中的几种,每种理论都在不同的领域和实践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无论是在日常交际还是在学术研究中,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语言意图,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
对言语行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
[ 键词] 语言哲学; 言游戏说 ; 关 语 言语 行 为理 论 [ 金 项 目]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科 学研 究规 划基 金 项 目( 号 :1 3 4 l 9 。 基 编 1 Y A7O 1 ) [ 者 简 介 ] 纪 燕 (9 9 ) 女 , 苏 科 技 大 学 外 语 学 院 讲 师 , 要 从 事 系统 功 能 语 言 学 研 究 。 作 17一 , 江 主
V o124 N o. . 01
Jn 2 1 a .O 2
口 中外 语 言 学 研 究
对言语行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
纪 燕
( 江苏 科 技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苏 镇 江 2 2 0 ) 江 10 3
[ 摘 要 ] 二 十 世 纪初 西 方 哲 学发 生 了“ 言 转 向” 产 生 语 言 哲 学 。作 为 语 言 哲 学 的奠 基 人 , 特 根 斯 坦 的语 言 语 ①, 维
第2 4卷 第 1 期 21 0 2年 1月
长 春工 业 大 学 学 报 ( 社会 科 学 版 )
J u n lo a g hu iest fTe h oo y S ca in e iin) o r a fCh n c n Unv r i o c n lg ( o il e csEdto y Sc
深 刻 揭 示 了人 类 语 言 的根 本 功 能 , 用词 做 事 、 言 取 效 , 即 以 阐释 了 人 、 言 和 世 界 之 间 的 辩 证 关 系 , 语 言 哲 学 研 究 的 转 向起 语 对
到 了推 动 作 用 。在 奥 斯 汀 的基 础 上 , 尔尽 可 能全 面地 分 析 言 语 行 为 与 语 言 意 义 的 共 生 性 和 规 约 性 , 也 正 是 构 成 “ 事 理 塞 这 行 论” 学思想的理论体系 。 哲 从 思 想 启 蒙 , 建 构 理 论 雏 形 , 到 理 论 的 诞 生 乃 至 逐 步 发 展 , 语 行 为 理 论 历 经 了漫 长 的 发 展 过 程 , 终 能 够 深 刻 地 阐 到 再 言 最 释“ 人类 一 语 言 世 界 ” 元 辩 证 关 系 。本 文从 言语 行 为 理 论 的 发 展 轨 迹 及 主 要 思 想 、 国 内 的 研 究 与 应 用 及 主 展 开 论 述 。
论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对日常会话的指导作用
论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对日常会话的指导作用
言语行为理论是当今社会心理学中流行的一种新的认知策略,它提出了认知心
理学家们极其重要的思考范式,它旨在帮助人们检查自身的语言行为,关注与另一个人的交流,以及找到有用的技巧和有效的策略,以及有效的行为对对方的影响。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在日常的会话中,我们的言行,尤其是涉及到言语方面的,不单独是一个表达,表达的类型会直接影响到另一方的感受。
例如,当我们与别人谈话的时候,如果我们使用的是冷酷的话语,可能会使对方感到冷漠或情绪低落;如果我们使用乐观对对方回应,可能会使对方感到自信、希望,以及乐观。
言语行为理论能够为日常会话提供指导,它将现文化的视角用于心理学中,从
而更加深刻地了解人们之间的差异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趋势。
因为我们的言行是有效的,因此积极的态度也会对我们的心理状态造成有利的影响。
其实,日常会话应该贯彻“有礼貌”和“关注他人”的态度,从而获得有效的
交流效果,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有效的交流技巧和策略,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更具有责任性地和其他人会话。
此外,我们也可以在言语行为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合理的言谈、恰当的反馈以及有限的解释等,有效地获取到信息,获得我们想要的结果。
总的来说,言语行为理论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改善我们的交流技巧和策略,使
我们能够更有效、真诚、有礼貌地与其他人进行一对一的会话。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综述
名称:认知心理学*名:**学号: 201141000144 学院:心理学院班级:应用心理学一班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综述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末首先提出的,后来哲学家塞尔(Searle)在批判奥斯汀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最终使其成为语言学以及学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本文将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概述,总结了言语行为理论存在的不足,并对我国近几年来言语行为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关键字:言语行为理论应用综述自从语用学被确认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以来,作为语用学研究中心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就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兴趣,它旨在回答语言是怎样用之于“行”,而不是用之于“指”这样一个问题,体现了“言”则“行”这样的语言观。
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研究重点,自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了广泛关注并起到极大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言语行为理论不仅在理论上越来越完善,取得不少新的发展和成就,同时它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
如今,言语行为理论已被应用于研究语言中的多种现象,并且都取得了不菲的成果。
一言语行为理论概述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思想,他“把语言视为一种游戏,是对语言的分析从语形和语义的层面转向于语用层面,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使用,语言只有在使用中才有价值”[1]。
奥斯汀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和“意义使用论”的启示下,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经历了两个阶段:在初始阶段,奥斯汀划分了“表述句”(constatives)和“施为句”(performatives) 。
奥斯汀把表达有所述之言的句子称为“表述句”,而把表达有所为之言的句子称作“实施行为句”,简称“施为句”。
表述句的目的在于以言指事,而施为句的目的是以言行事[2]。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的应用语言作为一种行为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交际中,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对言语行为的关注有助于提高我们语言使用的语用意识。
在此,我对“请求”、“拒绝”和“撒谎”的言语行为进行一个讨论。
2.1 “请求”言语行为“请求”是一种使役性的言语行为,它的使用涉及到面子的威胁也就是礼貌及其程度问题。
因此,人们在运用表示请求的言语时为了顾全面子,通常都不会直截了当的发出请求,而是借助一定的辅助性话语和间接性话语,以降低请求所产生的使役性,或减少该行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例如:(1)嗨,小张,我的自行车坏了,可不可以借用一下你的?我明天一定还你。
例(1)是一个请求借用自行车的言语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此类的话语随处可见。
例(1)这一长串话语所表达的中心就是“借一下你的自行车”这一中心行为,其他部分都是服务于该中心的附加性话语,其中“嗨,小张”是一种称呼语,用于打招呼,表示友好,引起对方注意;“我的自行车坏了”是一个信息的陈述,是提供请求原因的辅助性话语,为之后所实施的请求的言语行为创造条件;“可不可以,? ”是人们实施请求行为时采用的委婉形式,有助于降低请求产生的驱使性;“我明天一定还你”则是实施请求的后置辅助性话语,它可以推动促成该行为的顺利实施。
由此可见,言语行为在具体运用于请求时,根据语境添加大量的附加性话语请求功能的顺利完成。
2.2 “拒绝”言语行为“拒绝”言语行为是针对对方的请求、邀请或建议之后,说话人做出的一种“不合作性”选择,有时候也就是我们汉语所指的“婉言谢绝”、“断然拒绝”、“一口回绝”等说法,拒绝言语行为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而且形式多种多样。
例如,(2)女儿:妈妈,我去逛街了母亲:不可以,写作业!(3)小王:小明,你把橡皮擦借我用下吧小明:上次你都不借我(4)甲:明天下午去打球吧!乙:我明天有课(5)甲:请问考试是在什么时间啊?乙:你上网查查就知道了6)售货员:就买这件吧,挺合适的顾客:贵了点,看看别的吧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拒绝”言语行为在具体应用时是各种各样的:例(2)是直接拒绝,(3)是批评性的婉拒;(4)是提供原因或借口的婉拒;(5)是提供建议的婉拒;(6)则是提供借口,再建议,表示婉拒。
剖析言语行为理论
跨文化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应用于不同文 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研究。通过 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进 行比较和分析,可以揭示言语行 为理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进一 步丰富和发展该理论。
应用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可以应用于语言教 育、翻译、跨文化交际等领域。 这种应用可以促进言语行为理论 的实践应用和发展,提高其对语 言使用的指导意义。
人物塑造
言语行为理论关注语言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言 外之意和性格特点。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01
言语行为理论关注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挑战。
交际策略
02
言语行为理论提供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策略和技巧,有助于
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中更好地沟通和交流。
文化性
言语行为具有文化性,它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密切相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语行为可能存在 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传统语言学
传统的语言学研究主要关注语言的语法和词汇方面,对于言语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一些语言学家开始关 注语言的交际功能和社会意义,推动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未来研究展望
加强实证研究
01
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加强实证研究来进一步验证言语
行为理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拓展到非口语交际
02 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将言语行为理论的框架拓展到非
口语交际领域,以更全面地描述人类交流的本质。
发展评估工具
03
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开发新的评估工具,以更准确地
评估学生在使用语言时所表现出的行为。
电子媒介言语
电子媒介言语是指通过电子媒介方 式表达的言语行为,例如电话、短 信、社交媒体等,它具有便捷性和 实时性。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探析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探析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是20世纪初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提出,他认为语言的使用既不仅是传达信息,而且是行为本身。
这个理论不仅影响了语言学,而且深刻影响了认识论、心理学、哲学等多个学科。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塞尔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探析,并举出5个例子证明。
塞尔认为,言语行为可以分为表示性言语行为和表现性言语行为两种。
表示性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言语传达信息,如陈述、建议、命令等。
而表现性言语行为是指通过言语来达到某种目的,如请求、承诺、威胁等。
这种行为与言语本身的意义紧密相关,可以改变造成的社交、心理和情感效果。
为了更好地理解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例子进行说明:1. 表示性言语行为当我对你说:“今天天气不错啊”,那么这句话就是一个表示性言语行为,它的目的是提供天气信息。
从信息的角度,这句话的事实陈述是正确的,但如果我们关注更多的是社交效果,那么它在不同的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如果这句话是在工作环境中说出的,那么它可以被理解为简单的信息传达,但如果在浪漫的氛围中说出,它就可能暗示着一种邀请或建议。
2. 表现性言语行为当我们对朋友说:“我帮你搬家吧”,这个句子就是一个表现性言语行为,它的目的是展示我的友谊并表现出自己的大公无私。
在这种情况下,这句话并不是为了传达某种信息,而是为了表现出一种态度和情感。
这种言语行为呈现出一种更为复杂的社交效果,发起者需要通过语言、声音、肢体语言等多种手段来表达他的动机和态度,以达到更为细致和丰富的效果。
3. 承诺当我们对某个人说:“我将会按时完成这个任务”,这个句子涉及到一个承诺。
承诺是一种表述,它表达了承诺人对监督者的义务和责任,其表现性含义在于承诺人认为自己应该承担起某种责任,并公开地表态。
这种言语行为对双方都具有约束力,一旦出现违约行为,将会对关系和信任产生不可逆的损害。
4. 命令当我要求你采取某些措施,提出一些条件,或者让你做一些事情时,这种言语行为就是命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
作者:马娜娜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2期
摘要:言语行为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Austin提出该理论以来,已经对语言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众多专家、学者先后对其合理性、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进行了大量考究。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言语行为理论的实际应用: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广告语、言语篇分析和外语教学。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以言行事;应用
作者简介:马娜娜,1986年7月出生,汉族,河北邯郸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1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2--02
Ⅰ、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
作为兄弟学科的语言学和翻译学,语言学的理论不仅可以深化翻译研究,还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指导。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论述翻译,不仅要求译者正确领会原作者的动机意图,并力求在译文中对等地传达这种动机与客观效果,以使接受者对于原作与译作信息的接受是一致的。
以下是《红楼梦》中选段的翻译:
宝钗独自行来,顺路进了怡红院……不想步入院中,鸦雀无闻。
…The courtyard was silent as she entered it. Not a bird’s cheep was to be heard. --Hawkes译
…To her surprise, his courtyard was utterly quiet.
──杨宪益夫妇译
翻译时,译者要在充分领会原作者写作意图的基础之上,即理解“施为性言语行为”的话语,并结合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把文化差异影响降到最小,再加以翻译策略,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信息及其文化语境。
根据Hawkes的译文,可以推断:虽听不到声音,但是院子里是有鸟儿的。
而杨宪益夫妇的译文却丝毫未提到鸟儿,但却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原作信息:周围一片寂
静。
“鸦雀”是不存在的,是虚的,因此可以在译文中省略掉。
字面意思传达的往往并不是作者的本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结合真实语境去辨别原文的隐形意义及其重要。
译者在充分理解原文言内、言外和言后行为的基础上,还要使原文与译文在以上三个层面上达到等值。
所以,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弄清原作的论述方式,原作者动机意图和预期的读者反应,又要尽量采取等值的语言表达,忠实地将原作者的动机意图传达给读者,使译文在读者身上产生相近或相似的效果。
原文:娘,他们……是要剥我们中国人的脸皮啊,你知道吗?骄阳下,柳树上,回答他的是一片“知了,知了”的蝉声。
──(毛炳甫:《剥皮香蕉》)
译文:Mother, what they asked me to do was not but to lose face for all Chinese !Don’t you see ? Under the scorching sun, from the willow tree,came the conforming reply of the cicada’s chirrup:“See , see,… ”
──(夏乙琥译)
借助于“知了,知了”,该例传递两层不同的意义,表层指蝉的鸣叫声,里层指的却是“知道了”。
译文借用“see,see”巧妙而又兼顾了原文双关的表里两层不同意义,构成了相同类型的双关,与原文双关在内容、形式以及效果方面基本保持等值。
双关的理想翻译就是在译文中既保留原文双关的结构形式,又要译出其动机意图以及语用效果。
但是,在言内、言外、言后行为都做到对等的情况是极其有限的。
Ⅱ、言语行为理论与广告语
在广告语的设计表达中,广告商需运用一定的语用原则,使消费者不仅理解并且接受广告所表达的内容,以此达到广告交际的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基于言语行为理论,去探讨公益广告中的“以言行事”功能,并揭示公益广告语言的积极性在传播效果上的反映。
为了你和家人的健康,请不要吸烟。
该例子属于典型的“以言行事”的话语,通过运用劝谏类的语言警告公众吸烟对于自己及家人的健康是有害的,并提醒他们采取积极措施抵制吸烟。
这类话语就属于典型的隐形施为句,通过祈使句的形式向人以施以压力,以达到公益广告“教育、启发公众”的预期目的。
同样地,把礼貌原则与言语行为理论相结合,然后应用到化妆品广告中,也可以达到广告商的预期推销目的。
挥别皱纹,青春亮眸。
以上这则广告通过对消费者做出承诺,即“青春亮眸”,来引起消费者的关注。
与策略准则相结合,不难发现:广告商以“使他人受惠最大”为准则,对消费者作出了承诺和保证,让其对该化妆品产生积极的印象,从而实现商品推销的目的。
Ⅲ、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
Ⅰ言语行为理论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
1962年,Austin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1952年Harris又提出了“语篇分析”的术语。
之后众多语言学家又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到语篇分析上。
比较成功的研究是Sinclair 和 Coulthard共同建立的课堂会话描写体系,通过对课堂会话语篇的分析,他们提出了一个语篇分析模式:课、课段、回合、话步以及话目。
Edmondson,Labov和Fanshel结合言语行为理论与美国民族方法论者的会话分析理论,并试图建立语篇分析的言语行为模式。
Van Dijk以及Ferrara则讨论了言语行为序列的组合方式以及在语篇宏观结构的建构中,言语行为所起到的作用。
我国学者苗兴伟将言语行为理论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总结为以下:前者为后者提供功能解释的理论基础,前者在说明语篇结构和语篇连贯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揭示语篇连贯的机制。
Ⅱ语篇分析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语篇分析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理论基础,而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又得益于语篇分析。
言语行为是出现在一定序列中的,不是孤立存在的。
言语行为又通过关联关系来构成更大的单位,并以此实现语言交际目的。
每个言语行为序列都有一个言外之的来作为整个言语行为序列的中心意图。
言语行为在序列中有着不同的作用,有的言语行为起主导作用,而有的则起着辅助性的作用。
言语行为与语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前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言语行为和语篇分析的发展过程中,语篇分析基于言语行为理论所提供的理论基础,同时言语行为理论的长足发展又得益于语篇分析。
Ⅲ其他学者的研究
陈海庆,张绍杰则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针对当前国内外语言学界对语篇连贯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的现象,对语篇的连贯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语篇在言语行为不同层面上连贯的有形性、隐形性和无形性的理论模式。
语言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对言语行为理论是否可以运用到会话分析持不同的态度。
项成东通过分析其中的分歧所在,认为在言语行为理论运用到会话分析之前,必须解决两大问题:序列组合和解释性问题。
他认为,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语用学都不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只有借助于语用学理论才能有效地解决。
Ⅳ言语行为理论与外语教学
Searle提出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就是言语行为,而说话就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规则去行事。
交际教学法便运用而生了,它强调:语言教学的重点应从结构转向功能,从单纯向学生灌输语法知识变成发展他们的综合言语交际能力。
针对现在的外语教学,郑志进则提出要介绍言语行为的理论,并突出强调其在言语交际中发挥的重要性,让学生逐步了解目的语的语用原则,注重区别母语和目的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尽量减少语用失误,能够准确、得体地运用外语进行交际。
陈成辉、刘绍忠通过介绍和评价言语行为理论,探讨了这个理论在外语教学中可能起到的作用,尤其是该理论引发的语言观和交际观,以及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所应采取的措施。
他提到我们应学会辨别并区分言内和言外行为,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说话人的所传达的信息以及交际意图。
随着“汉语热”的兴起,吴丽君、宋薇也论述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
她们探索运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有效地理解汉语话语中言外之意的方法,以此消除间接言语行为所带来的理解障碍。
对外汉语教学中,单纯进行节奏、语音、语调、基本词汇和句法的教学是行不通的,还要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了解汉语间接言语行为的特点,增加他们对间接言语行为的认识。
另外,借助于语境、背景知识、文化知识等其他间接言语行为知识,尽量消除间接言语行为所带来的交流障碍。
Ⅴ、结语
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外语教学、广告语以及翻译探讨的都是以语言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准确把握它们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语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艾琳,言语行为理论与英汉双关翻译[J].上海翻译, 2010: No.1
[2]陈海庆,张绍杰,语篇连贯:言语行为理论视角[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11):Vol36, No.6
[3]陈成辉,刘绍忠,言语行为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3):Vol.18, No.2
[4]苗兴伟,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J]. 外语学刊, 1999: No.1
[5]辛斌,言语行为理论与外语教学[J]. 山东外语教学, 1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