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研究(读帖与临帖)

合集下载

少儿书法知识:读帖、摹帖与临帖

少儿书法知识:读帖、摹帖与临帖

这篇关于少⼉书法知识:读帖、摹帖与临帖,是特地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学习书法,必须从读帖⼊⼿,进⽽摹帖、临帖,然后再进⾏⾃我创作,这是学习传统书法必经之路。

那么⾸先要有⼀本⾃⼰喜爱且适合⾃⼰的程度的字帖进⾏练习。

要想将字帖中的好字学到⼿,就需要懂得怎样读帖、摹帖和临帖。

⼀、读贴所谓读帖,就是在摹临之前⾸先要把字帖上的字学会认读,然后对帖上每个字的点画、结构、笔意、神采及相互间的关系,进⾏⼀番细⼼地观察和分析,也就是要多看、多想、多⽐较。

看点画位置是怎样安排、穿插和搭配的;琢磨书写者在⽤笔、运腕上怎样动作的;仔细⽐较⾃⼰摹临之后的字与帖上的字的差别在什么地⽅。

通过读帖,对帖上的字的整体做到⼼中有数,笔下有法。

在读帖的过程中,除了认真思索之外,不妨运⽤⼿指或笔进⾏“空临”,以加深印象,帮助记忆。

读帖严格的说是⼀种对帖进⾏鉴赏的过程,这是⼀项很重要的基本功,如果缺乏鉴赏能⼒,读帖很难产⽣效果。

所以,初读帖,也要向⽼师或有经验的⼈请教。

⼊门以后,便可以⾃⼰独⽴对帖进⾏玩味了。

⼆、摹⼱占摹即摹写的意思。

摹写有三种⽅法:⼀是⽤透明纸覆在字帖上,⽤笔钩出字的边线,然后再把笔画填实,这种⽅法俗称为“双钩法”。

它是通过运笔⼿势,熟记笔画⾛向及其组合,进⽽掌握帖上字的风格、特点和结体法则。

这需要⼼灵⼿巧,⼜需要沉静,有这性格,通过摹帖来培养和发扬字帖的笔风,使学书者体会到原字的笔画组合、问架结构的微妙之处,达到“准”和“神”的境界。

⼆是描红,也称描朱,它是运⽤笔墨依着事先印在纸上的红字⽽直接描写,使红字变成⿊字。

描红是⽐较省⼒的摹帖⽅法。

描红⼀定要做到⽤墨均匀,笔画完整,并要注意⼀笔写成,不可重笔。

是写影,也叫写仿或照格,即⽤选好的字帖作底,上⾯覆以不渗⽔的透明纸,依照映出来的字影直接描写,这种⽅法有⼀定难度,须做到⼿要把稳,眼要贯注,脑要专⼀,于朦胧中追求清晰,进⽽做到眼中虽朦胧,脑中却清晰,由感觉到感知,以加印象,挥毫准确。

书法教学中的读与临

书法教学中的读与临
• 继而再以背临、意临的方法深入练习,达到突破重 点,以点带面的学习效果,做到循规律而渐进,举 一反三,事半功倍,以避免临摹取法的盲目与机械 。
临习时将字的尺寸放大,避免与原帖 字一样大或较字写小。古代碑帖文字以 实用为初始,一般字较小,现代人用古 法书写创作,多以艺术表现为目的。对 艺术而言,技法只是书写手段,用古法 书写是基本原则,故取法时将碑帖字放 大有利对古法的认识理解,放大书写也 利于技法手段的强化猎取,反之,则效
对于初学者而言,从他接触书法的那一刻起, 首先面对的就是碑帖范本的选择。面对中国历史 上浩如烟海的碑帖,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 想,初学者往往见异思迁、浮光掠影、浅尝辄止, 到最后一事无成、徒费岁月。所以选择字帖是学 习书法的第一步,来不得半点马虎。笔者认为选 择字帖必须遵循如下原则。第一、个性化原则。 第二、经典性原则。第三、顺序性原则。
2、曲直刚柔,统观全局
读帖的第二个任务是在通篇字迹的曲直刚柔,阴阳疏密, 错落奇正,擒纵收放中,领会作品的倾向和意趣,进 一步探索作者写此作品的内心活动。就象钟子期听俞伯牙 奏琴那样,辨别那一曲是“巍巍乎志在高山”,那一曲“觞 觞乎意在流水”。但这非有深刻的修养是很难办到的,并 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要求。对初学者来说,还是着 重于读帖的第一步——书法的形质。对于第二步-----书法 的情性,可以留待以后慢慢来体会。
晋代楷书名作临摹(1)
钟繇《宣示表》的临写 1、版本说明
《宣示表》的考证:一是传为钟繇所作。二 是据说:“右军从叔王导携之渡江,后归右 军,又借与王敬仁。敬仁于永和十三年卒, 仅廿三岁,其每以此表为敬仁平生所爱,竟 以入棺,真迹遂绝,世所传者只右军临本。” 此表为小楷,共十八行,备尽法度,被誉为 “正书之祖”。

读帖和临帖

读帖和临帖

读帖和临帖
作者:
来源:《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2015年第05期
读帖即看帖,就是要像分析文章的要领和义理那样,去认真揣摩、分析、领悟碑帖的用笔方法、结构特征以及章法布局等,做到心中有数。

临帖是将字帖放在旁边,仿照帖中运笔技法,结构特征,转折、提按、顿挫、起收、藏露以及章法布局而练习书写。

人们经常采用的有对临、背临和意临。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很多书家都临写过。

有的基本忠于原作,比如赵孟頫;有的则是加入了较多自己的书风,比如王铎。

大书法家都会坚持临帖,一来通过实践体悟古人笔法,二来借此与前辈气息相通。

读帖和临帖,都是学习书法的好方法,只要持之以恒,一定会事半功倍,不断进步。

坚持“三到”,学会读帖、临帖

坚持“三到”,学会读帖、临帖

坚持“三到”,学会读帖、临帖练习书法实际上是习字者用眼睛感受美,用练习探求美,用心领悟美,用手创造美的过程。

读帖、临帖是练习书法的重要手段,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

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会从初步的模仿中体会前人的书写法则,学习他们的运笔方法和结构规律,由无知到感知、由模拟到突破、由吸收到创新。

正确的学习方法应该是三到:即眼到、手到、心到。

(一)、眼到:即学会读贴,对字帖中的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要详察细审,既要在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又要在动态上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

(二)、手到:是临帖过程中最具基础性的环节,是学生把眼所看到的字的运笔、结构如实客观的写出来。

手到是学生较难跨越的境界,主要原因有:一是在临帖之初没能做到“眼到”,二是太浮躁,手底的临摹功夫尚未下到。

正确有效的“手到”方法是:运用多种方法,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

1 、教师让学生在书法练习的时候做到目无全字:即把字帖里的每一个字按笔画、按笔顺一笔笔拆开来认真临写。

学生因为不用留意字的结构,所以可以很轻松的书写,练习的效果也很好。

2、当学生把每一个笔画练好以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笔画象造房子一样组合起来,在保证每一笔每一画的同时,还要注意结构特点和主笔的运用,保证比例好看、布白均匀各个部分都美观大方,主笔保证字的重心平稳。

3、举一反三法:当学生通过临摹练习已经掌握了新字的写法时,可用此法继续练习,此法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对于学生巩固和提高书写水平有明显的效果。

(三)、心到:包括两个方面:1、通过一段时间的眼到、手到的练习,学生可以很自然的把读帖时看到的笔锋、结构记在心里,同时把手到(即书写过程)中的提按顿挫也牢牢记住。

2、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心到更是一种思维的习惯:看到一个字,心里会很自然的去分析每一个笔画的形状、写法、这个字的结构、特点、主笔和通过这个字又会想到哪些类似的字的书写等等。

书法学习临帖顺序

书法学习临帖顺序

书法学习临帖顺序(摘⾃⽹络)个⼈获得⼀点点⼼得,仅供志趣相图者⼀起探讨。

书法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做到宁静致远,从基础学起,稳扎稳打,⽅可写出底蕴浑厚的字来。

学书⽅法不⼀,各有⼰见。

从古⼈学起,有时为⼀些年轻⼈所不齿。

若想长期研究学习,得其意蕴精髓,当从古书学起,且须选帖(尽量选专业⼀点的字帖,可以上⽹查,或者学习书法之前先看看书法发展史之类的书,看看各种书法荟萃之类的书,帮助⾃⼰寻找⾃⼰喜欢的字帖)精良,纸笔合适。

古⼈留下的绝世书法相当浩瀚,究竟该如何选帖,系统学习?下⾯简要介绍⼀下各种书体临习顺序。

今天结课了,这是⽼师最后给的建议,暂且收录⾄此,仅供参考学习。

1、直接冲⾪书学起:从左到右的顺序选帖学习,⽽且是⼀个帖能脱帖后再换贴。

⾪书:史晨碑张迁碑礼器碑⽯门颂汉简篆书篆刻2、从楷书学起到⾏书:从左到右的顺序选帖学习,⽽且是⼀个帖能脱帖后再换贴。

分为两个派别,欧褚赵(继承⼆王书法发展⽽来)和颜真卿①欧褚赵柳(从左到右的顺序选帖学习,⽽且是⼀个帖能脱帖后再换贴。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赵孟頫《临兰亭序》神龙本《兰亭序》褚遂良临本兰亭定武本兰亭②颜真卿(从左到右的顺序选帖学习,⽽且是⼀个帖能脱帖后再换贴。

)《勤礼碑》(与褚遂良只有字形的区别,⽤笔没有区别)《颜家庙碑》《东⽅朔画赞》王羲之⼩楷《东⽅朔画赞》⼆王《集字雁塔圣教序》《兰亭序》3、草书的学习(从左到右的顺序选帖学习,⽽且是⼀个帖能脱帖后再换贴。

)章草《急就章》(帮助认字)王羲之《⼗七帖》孙过庭《书谱》怀素《⾷鱼帖》《⾃叙帖》张旭《肚痛帖》清代王铎、傅⼭。

俗话说,冰冻三尺⾮⼀⽇之寒,学习书法更是如此。

若想在书法上有浑厚的造诣,就在于平时的⼀点点积累。

按照这样的顺序学习,可能是五年,⼗年甚⾄更长时间。

但这样⼀个按部就班的⽅法还是值得参考的。

个⼈学习书法⽬前还停留在临习阶段,之前⾃学过⼀段时间,基本在乎形,不得笔法要领,进步不是很⼤,在⽼师的指导下,进步很快,个⼈认为最值得分享的⼀点是,临习楷书,起初不要过于追求字形,⼀定要先掌握笔法,这⼀点上,中锋⾏笔和捻管⽐较重要。

学习书法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学习书法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学习书法的具体方法有哪些书法艺术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还是养生保健的有效方法,那么学习书法的具体方法有哪些?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学习书法的具体方法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学习书法的具体方法(一)练眼。

王羲之一本字帖,两千多年来,大家都在看,都在学,但成功的屈指可数,当然有悟性的成分。

大家在参考上古经典时,每个人的着眼点不同,理解的深度不同,所以抓住的信息也不一样,这从临作中都能表现出来。

尽量一个字一个字看,一笔一笔看,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不要放过。

要练就差别人所不能察的本领,对观察到的东西最好用不同彩笔涂一下,临帖的时候多注意,要准、狠。

(二)体会手势。

手势决定了一个字起始转换,决定了行气的贯通,决定了整幅作品的气场。

一笔一势,顾盼生情,不理解这个关系,作品就会支离破碎,形成气阻,或各自为政,既没有道理,也不合生理,即使有性情,也是低级的小趣味。

(三)把握节奏,变速行笔,找准发力点。

大家每谈行笔节奏,必谈提按,这其实是最简单的一种见解,古人的东西不只提按所能解决的。

(四)关于形象和意象的关系。

开始阶段最好形象,学一家重点在找规律,特质的东西,然后再参入其他东西,当对点画有了相当深的理解后意象就自然出来了,不能刻求,一味谈感觉,有时感觉会害人。

(五)举一反三,临创结合。

在精临阶段对每个字都要深入地去研究,不能走马观花,从头到尾写,像鸭子吃蜗牛,直接吞到肚里。

我的方法是当临帖时,遇到一个字不好写就反复写,有时写几十遍,写像了后通过记忆想一想这个字在其他字帖中的写法,凭记忆想到几个写几个,当然也可以在原来基础上进行改造,这其实就是一种创作和临帖的很好结合。

(六)临帖效果检验。

提供三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1、临帖时可以适当加入别的内容,一个字、几个字、一段话,假如和原帖风格接近,不唐突,说明字法基本过关。

2、可找来一篇和所临字帖字数相近的一段文字,最好是古人手札(千万不要古诗词,因为那是古人创作时为了平仄凑的字,很多字不好写),按原帖的形制、感觉临出来,如果像,就算章法过关。

浅谈书法教学的读帖、临帖、背帖

浅谈书法教学的读帖、临帖、背帖

浅谈书法教学的读帖、临帖、背帖作者:徐华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年第11期摘要:書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学习书法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完善人的综合素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书法学习能使人养成细致、专注、沉着、持久的优秀品质。

笔者以楷书的读帖、临帖、背帖,谈中学的书法教学。

关键词:书法教学读帖临帖背帖汉字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古文字,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2011年起,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旨在弘扬民族传统艺术,加强学生的写字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凸显了书法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读帖读帖的“读”和语文中的“读”不同,不是朗读,而是按照一定的方法,观察、揣摩碑帖上每个字的点画、结构和神韵等。

读帖是临帖的基础,读帖的工夫决定着临帖的效果。

因此,在书法教学初期,教师教授学生怎么读帖尤为重要。

1.对比法观察书体的整体风格初中生属书法初学者,以楷书为主。

教学中以欧、颜、柳三种字帖为例,教师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三种字体给你们什么感受?经过讨论,学生总结出结论:欧体笔力劲挺,方正严谨;颜体笔力雄强圆厚,庄严雄浑;柳体均衡瘦硬,骨力遒劲。

了解了三种字体风格特征,学生临帖时就有了基本概念。

2.辅助线法观察字的间架结构辅助线观察是借用米字格中的红线,将笔画确定各自的方位,及笔画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横线来判定点画的上下位置,借助竖线来判定点画的左右位置。

通过米字格的辅助线,很容易判定点画位置,观察能力便得到很好提升。

3.局部放大法观察笔画形态《书谱》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道出观察细致的重要。

有了整体感知、结体意识之后,学还缺少细致入微的观察,所临写的字外貌很像,却缺少一点内在的骨力,这就是没有把握笔画中细微处的变化。

如下图所示,学生习作中,将“九”字的撇写成向外的笔势。

经过放大观察,原帖的撇画走势向下,是不是作者的败笔?两者比较下,同学一致认为原帖好。

浅谈临帖与读帖

浅谈临帖与读帖
中师生 谈书 法
浅 谈 临 帖 与 读 帖
{ 鬓 灌
我 是
怎 样 练

临帖与读 帖 是 学 书 过程 中 至 关 重 要 的 两 个 环


临 中 有读
,
读 中有 临
,
,
二者 相 辅 相 成
,
也只有
,
把 二者有 机 地 结 合 起 来 书 艺 才 会 有较快 的 长 进
根 据 不 同 的 情 况 各有 侧 重

、 、
要 对 所临

一 要 问题 是 选 一 本 你称 心 如 意
楷 书 字帖
颇 带 艺 术 风味 的 字 帖
, , ,
写 好 毛笔 字 的 基 础


,
习钢笔 字也同样

最适 合你练 习 的 钢 笔

写 的 范 本 的 用笔
点画
,
笔势
意趣
,

结构 形态
,
( 例 如庞 中华 的 描 红 楷书 字帖 等 )
系 偏傍容 让
,
一 点画开 始 练 习

待 笔 画 书写 规 范后
,
,
进 一 步掌
,
横 竖 平 直 比 例适 当
,
疏 密关
古 人 又称 之 为
,
神摹


这 里讲 的读 帖
,
点画 呼 应
重 心 平 稳等等
,
,
还应 注 意
并不 是 象 读 文 章 一 样
和 用意 琢磨 空

, 。
而 是 观 赏体 味
,
领会其 点画
事 倍功 半
也 只 能是 纸 上 谈

粤教版书法五年级上册《第2课读帖与临摹》优质课课件

粤教版书法五年级上册《第2课读帖与临摹》优质课课件

B.临摹要明确目标
每一遍临习要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侧重,存在哪些问题,可用分解式临摹, 有侧重结构、侧重用笔,章法。因为刚开始临摹很难顾全大局容易顾此失彼.
C.临摹的速度 初级阶段速度宜慢,熟练程度提高以后 深入的准确临摹全过程是慢的,但时间主要是消耗在多次、反复、深入
的观察上,而不是行笔上,观察是慢的,行笔是快的。
五、临什么?
临关系:
1、字——字组
2、 行——行
轴线(单字轴线.行轴线 转换)
3、对比关系
粗细、轻重、长短、 收放、疏密、欹侧、 大小、远近)
线形:
形状、提按、方圆
线质: 质感、枯湿
线方向: 方向、角度
六、学书要会变通
学书者在临帖一段时间或临过几本帖后,要不满足于极似原帖, 临写中要求与原帖有“不同”之处。临习一帖相当一段时间后,可从 以下途径找变化: 1.是先挑出帖中所有感兴趣的“字”,反复临写寻找感觉,再把这种 感觉放入原帖,以此改造所不喜欢“字”的写法。 2.是把原帖字放大写或变小写,通过改变笔法寻找改变。 3.是改变原帖章法临习如:把“空灵”的写“茂密”,反之亦可。在 学过两本以上字帖后,可通过“复合法”求变通,或看着甲帖临乙帖; 或把甲帖笔意与乙帖结构相结合;或以甲帖章法改造乙帖;或把甲帖 中自认为不喜欢的笔画,换成另一帖中运用熟练的笔画,然后注意检 验效果。以上方法,在学帖的较高阶段运用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对临 帖的深化,也是初级创作向高一级的过渡。
另一类是已经具有自我相对的风格,临古时以己意为主,同时吸 收一些古的感觉。如何绍基临《争座位帖》,已完全是其自我的风格, 但我们也可看出他取法《争座位帖》的痕迹。当然,也有纯粹以自我 风格写古帖内容的临古方法,如沙孟海写《书谱》,启动临古帖等等。 不求局部点画的逼肖,注意力放在对帖的大关系上和神韵的把握上。

临帖才是学习书法最好方法

临帖才是学习书法最好方法

临帖才是学习书法最好方法书法学习怎么才能“入帖”,临帖到什么程度才能叫“入帖”学习书法没有捷径可言,临帖是学好书法的唯一途径。

说到临帖,可能有的书法爱好者有一些困惑,觉得无从下手。

其实挺简单的,做好以下四步,你就可以把临帖这件事做好。

临王羲之兰亭序一、在选定一家帖后,对这个帖和相应的情况做深入的了解和学习。

如果我们选了《圣教序》,我们就应该学习王羲之的生平,了解一下魏晋时期书法史的发展情况,知道当时的书法家钟繇和王献之是什么情况。

看一下王羲之的其他作品的情况,比较一下和《圣教序》有什么不同。

临王羲之圣教序二、要认真读帖。

要认真看《圣教序》这个帖上的字,它的起笔行笔收笔是怎么做的,要看清它的结体有什么特殊性。

只有把这些最基本的情况了解清楚,临帖才有针对性。

临初月贴三、初临。

临帖时,我们要把帖上字的笔画、结体看清楚,然后进行刻苦的练习。

临帖绝不是抄帖,不要大篇幅地临,这样你对帖上的字没有任何理解,写了一大篇,徒劳无益。

不要听有些人说,临帖临个大概就可以了,而应该临得尽可能像。

临王铎行书四、精临。

要把自己的字和原帖上的字的每一个笔画、结体都做好对比,查找问题,进一步改进。

要让自己的字和原帖至少要达到百分之七八十的像。

同时,要加快行笔速度,让每个字的笔画之间有承接,而不是画字,这点非常重要,使自己写的字具有原帖字的神韵。

在临帖的过程中,如果你能做到以上四步,加上你的临池不缀,你的临帖一定会取得很大的进步。

临苏轼寒食帖第一条标准就是要像,越像越好一、笔法像。

看起笔、运笔和收笔像不像,看方笔和圆笔的运用是否合理,线条的力度和质感是否符合要求。

是否以中锋为主,而用侧锋增加书法的灵动。

是否合理运用转笔和折笔,以充分表现字体的雄强和柔美。

临颜真卿祭侄文稿二、结体像。

要看临摹的字在结体上是否和原贴相一致,是否做到了平正和欹侧相依。

要看笔划的倾斜角度、曲率、粗细长短变化是否与原贴一致,是否做到了笔划的有让有就、穿插呼应。

读帖与临帖的重要性

读帖与临帖的重要性

读帖与临帖的重要性在练字方法与技巧多种多样的今天,人们渴望的是找寻到正确的练字方法,有人说正确的练字方法是学会临帖,也有人说正确的练字方法是读帖,在我看来正确的练字方法就是读帖与临帖技巧的相结合体。

正确的练字方法之临帖临帖,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将字帖置于案前,观察字的形态、结构、笔划,领会其精神,再下笔仿写。

临帖,容易掌握字帖的笔意,但对把握字的结构位置不足。

选帖以后,即开始临帖。

如何临帖,应有步骤,特别是没有教师指导而靠自学的人和中小学生,应循序渐进,即从钩摹或影格开始,再进入对临、背临。

正确的练字方法之读帖读帖就是要学会观察。

不要“埋头写字”。

写字从感觉途径上说是一种视觉艺术。

古今书法家大多倡导练字先练眼力。

所以在写字指导中,我还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也即学会读帖。

读帖技巧一、是写前观察学会观察字的点画形态和结构布局的特点。

学会“看”。

例如学写“地”字。

要让学生观察到“地”字中的土字旁和“土”字在写法上是不同的(一个是“提”,一个是“横”);“食”字的最后一笔是“长点”而不是“横”……等等。

这种“看”就是写前的准备,写前观察越仔细,范字在头脑中的印象就越深刻,书写起来自然就准确,规范了。

练字的七类基本笔画是:点、横、竖、撇、捺、提、钩。

其中点有四个:右点、左点、相向点、长点;横有三个:长横、短横、斜横;竖有三个:垂露、悬针、短竖;撇有四个:平撇、斜撇、竖撇、短撇;捺有两个:平捺、斜捺;提有两个:平提、斜提;钩有五个:竖钩、弯钩、斜钩、卧钩、竖弯钩。

这样共计23个基本笔画。

在练习之前,我要求学生学会仔细观察,找出它们的规律和特征,使他们了解到其他的笔画及偏旁部首都可以通过这些基本笔画变化而来的,这样掌握起来就简单多了,而且方便记忆,更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读帖技巧二、是写中观察书写中我指导学生力求把范字点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看清楚,在书写时做到眼到手到,不要写一笔,看一笔。

在写字练习中,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有助于他们逐步养成严谨的学风,敏锐的眼力。

浅谈中小学书法教育之如何教学生读贴临贴择贴

浅谈中小学书法教育之如何教学生读贴临贴择贴

关于 读帖 、临帖 、择 帖 的话题在 许 多有关的 书法文献 中都有 所涉及 , 而且就 其 中某一话题 已经有 了比较详 细 的论 述 ,但是从将 其与书 法教学过 程相 结合这 一角度 出发 ,进 行叙述 的 文章并 不 多 ,因 此 ,笔者选择 从这 一 角度来对这一话题进行重新叙述 。 如何教学生读帖 “ 读帖】书法创作继承论用语。 【 不 日临帖而 日读 帖 ,意思是 要象分析 文章 的要领 和义理 那样 ,去 分析碑 帖 中用笔的意 图和 方法。要 看的细 ,特 别是 发笔 、收笔 、行笔 、过 笔 以及 用 墨 的浓淡枯 湿 ,点画的形 质感等 ,体 味其用笔的方法 ,加深对此帖的理解 , 并提 高 自己审美 能力 ,方 能更有效 地 指导 自己的书法 实践 。 ”① 读 帖方法有三种 :1 、欣赏式 I 、 2 分析式 ,3 、记忆式。下面对这三种方 法一一介绍 。 1 、欣赏式 ,欣赏式读帖有浅层次 和深 层次之 分 。浅层次 的欣 赏式 读帖 就 是在教 师的带领 下让学 生对字 帖中 所 反映 的不 同书 体能有一 个大致 的了 解 ,做到 学生随 手翻开一本 字帖 就能 准确的说 出它是 属于正 、草 、隶 、篆 、 行 中的哪种 书体 。所谓深 层次欣 赏式 读 帖 ,是 建立在 临帖基础之 上 的。作 为 教 师 只 有让 学 生 通 过 对 字 帖 的 临 习,他们才会对 字帖有所 了解 、熟悉 。 然 而在通 常情况 下 ,学 生在临 帖时最 容 易把握 的是其 中的字形 、结构 ,但 是对于通篇书法 的气 息、格调 、韵味 、 章 法 、行气等这 些很难 用语言解 释清 楚 的问题 ,只有 反复的 阅读 、浏 览 、 熏 陶 ,用 心去体 会每一 次从字 帖 中带 来 的不 同感受 ,才会在 不知不觉 中有 所领悟 与理 解。 2 分析 式 。分 析式 是一种研 究性 . 的读帖 方法 。就 是说 ,在读帖 的时候 定要 开动脑筋 ,先从 一点一 画进行 分 析 ,如在讲 “ 点” 画的写法 时 ,先 让 学生观 察 “ 点”画的 特征 ,然后再 让 学生 说说它像 什么 。同学们 的热情 下子 高涨起来 ,争先 恐后 的举 手发 言,有的说 “ 像豆芽” ,有的说 “ 像蛇 头 ”……之 后,再进一步研 究其用 笔、 结构 的特 点 ,同时还可 以与其他 字帖

察之者精,拟之者贵似—书法艺术学习中“读帖”探究

察之者精,拟之者贵似—书法艺术学习中“读帖”探究

图1-1 礼器碑(碑阳 局部)图1-2 礼器碑(碑阴 局部)图2 书谱(局部)图3-2 丧乱帖·奔图3-1 丧乱帖·毒图4勒、努、趯、策、掠、啄、磔八个基本笔画;行草书的则笔法丰富,例如《书谱》(图2)中的字起笔的时候大都不是直入的,它有一个很小的细尖,这是入笔后轻微的捻管所致,笔画迅速地由侧锋转到中锋,这样的入笔笔画的形态显得含蓄而有力度。

再如王羲之的《丧乱帖》中的入笔的角度变化很多,需要仔细观摩,几乎各个角度都有,如“毒”和“奔”字(图3)。

无论是,赵孟书法学习中结构的重要性。

结构就是将笔画合理搭配,使字重心平稳,各具姿态,具有书法艺术性。

结构是书法学习的一个关键点。

笔者在书法教学实践中经常用两条不同箭头的长度相等的横线(图4)作为结构教学阶段课前的提问,大多数学生的回答都是错误的,从而说明准确的观察具有一定的难灵动的气息。

欧体结构变化非常丰富,如果我们不认真读帖,想当然地,就会走向馆阁体。

再说行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中的字结构也活泼丰富,就是上下两部分重心的角度明显变化,角度的不一致。

比如“盖”下面的“皿”要向右错动,“愚”下面的“心”向左错动,而“圣”上面的“耳”向右倾斜,下面的“王”向左倾斜,“墨”字变化姿态则更加丰富。

(图6)如果读帖不了章法。

当然,书法学习中,这些因素是需要观察到的。

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7]。

察,观察,只有观察精细,才能精准临摹。

宋代书法家黄庭坚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

”[8]把古人的书法作品张挂在墙壁上,神地观察,这里相继出现的“察”和“观”都是古代书法巨匠读帖的体现。

对于读帖和临摹说得比较深入的莫过于清代包世臣了,他说“先能察而后能拟,拟既精而察益精”,通过点画、结体、章法的特征感受书法书写的过程。

读帖的过程,是精准的研读,是想象的过程,是学习者与经典作品精神的融合。

读帖“三味”:追寻有深度的书法课堂——五年级软笔书法课《读帖

读帖“三味”:追寻有深度的书法课堂——五年级软笔书法课《读帖

读帖“三味”:追寻有深度的书法课堂——五年级软笔书法课《读帖》教学设计作者:李新杰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8年第8期【作者简介】李新杰,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书法专职教师,一级教师。

江苏省书法教育先进个人、江苏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苏州市青年教师双十佳、苏州市十佳班主任、苏州工业园区学科带头人。

自幼学书,主攻楷、行、草。

系启功先生直系再传弟子,师从秦永龙、倪文东、于丹等诸位学者。

近10年来,不断探索实践“儿童深度”书法课堂。

【设计理念】宋代书家黄庭坚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

”读帖,即在临帖之前或临帖之余,详观和揣摩帖中字的点画用笔、结体取势、章法布局和格调神韵等,将它们观之入眼、铭记于心,然后进行临习。

《读帖》一课,我聚焦“什么是读帖”“怎么去读帖”两个主问题,引导学生知“读帖”、学“读帖”、悟“读帖”。

其一,追寻书法味——聚合“扶”与“放”。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书法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从教学内容看,“读帖”这一类贯穿学书始终的书法专用术语不再难懂;从教学策略看,“以一带整”“归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从教学方式看,需践行扶放结合。

本堂课,着力指引学生领会一项学书理念——“读帖”,掌握一串读帖方法——“布白相等”“争让相宜”,激发一种读帖智能——从儿童的视角发现书法的规律,让课堂充满书法的味道。

其二,追寻儿童味——融合“学”与“思”。

《论语·述而》中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本堂课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基于“儿童深度”,让学生在书法课上真正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读帖、习得方法。

教者基于“儿童深度”化整为零,真正立足儿童立场、依托儿童视角,学、思结合,让学生习得“拿得走”“留得下”的学书方法,让课堂充满儿童的味道。

其三,追寻翻转味——整合“主”与“次”。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还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维我有一种思维,我们彼此交流就有了两种思维,甚至更多。

临帖的基本知识

临帖的基本知识

临帖的基本知识学习书法,必须从临摹碑帖入手,这是继承传统书法的唯一途径和根本方法,是书法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否则不以碑帖为师,只能是徒劳无功,难以提高。

一、选帖:书语说:“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

学书如走路,须先从楷书起步,后学行再学草。

因为楷书笔画规范,笔法丰富,便于为初学打下扎实基础。

选帖应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各自喜欢的字帖。

一般应以晋唐碑帖为范本。

二、临帖:学书的关键在于临帖。

只有经过临帖,才能使视觉形象与动觉结合起来,得到书写技能的目的。

临帖又分摹写与临写两步,一般应先摹后临。

先入后出。

摹帖,就是在字帖上描摹,也称描红。

摹帖要求:“心摹手追”,下笔肯定,行笔自然,点画规范,字不走样。

摹写练习的重点应放在连笔流畅,掌握字的间架结构上,点划一笔而成不要涂改,通过描摹掌握用笔的按、提、顿、挫。

以便习惯成自然。

对临,就是把字帖放在面前,按照字帖上的范字,模仿着写,要求先看清整个字的笔画间架,结构、神韵,意在笔先,下笔则一气呵成,看一个字写一个字。

如果看一笔写一笔,则会笔划不畅,风神俱损。

背临:在摹帖和对临,熟悉了范字的笔法间架、神韵之后,进行背临练习。

即是:不要字帖,凭记忆默写。

默写成后,再与字帖相对照,找出差距,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反复练习。

以求得到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可以乱真的地步。

背临既可加深对范字的理解和记忆,又可随时检验自己临帖的效果。

经过背临练习之后,逐渐的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字写得形神兼备,即达到“入帖”的地步。

读帖:即在临摹的同时,必须对选定的字帖进行观察,分析。

读帖是临摹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读帖来分析古人在作书时的动作,用笔力度。

读帖不仅要精心揣摩分析字的点划,用笔,结构布局特点,还要从整体观察,玩味贴中每字的神韵、气势。

如点划用笔的轻重、间架结构、字体特点、大小、笔画长短、粗细、高低、宽窄、俯仰、向背、疏密等。

只有看得仔细,才能临得相似,眼观神会,心摹手追。

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得到心手一致。

书法读帖要领

书法读帖要领

书法读帖要领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读帖一、培养观察的主动、持久性。

同学在临习过程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临写前不读帖,临写时边看边临,有的看一笔写一笔,写得生硬做作,有的甚至纯粹抄字。

他所看到的,只是一个什么字,至于笔画、结构如何,他都视而不见——这便是缺乏观察的主动性所造成的。

这种练字方法是事倍功半的——做无用功!临帖有效方法:一看,二写,三比较……四改写即在动笔临写之前,一定要先对所临的字进行详细地观察、记忆后再写,写后不是马上再写第二遍,而是应将自己所写的字与字帖中的范字,再一次进行细致的比较,找出不足之处后,再临第二遍改正。

如果自己脑中没有范字的形象,宁肯不动笔临写,要逐渐养成先读帖再摹临的好习惯,这便是主动持久的观察。

法帖犹如老师,沈尹默先生说“字外无法,法在字中”。

但这个老师是不会开口的,方法全在其中,要你自己主动去请教,这就是“读帖”。

读懂一点,做一点。

不断地懂,不断地做。

这样顺序渐进,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否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抄写式地临帖,是很难入门的。

如果方法对头,才能达到读帖的要求。

那么怎样读帖呢?大家知道,前人留下来的手迹,如今虽然是静静的躺在纸面上,但当时却都是由动的过程形成的。

既然如此,读帖就必须对每一点,每一画,每一行以至通篇认真细致地读,对其中任何细微的动作,都不轻易地放过,怎样藏锋下笔,怎样换锋行笔,怎样回锋收笔,怎样翻转,怎样顺势连接,何处应提,何处应按,何处行笔快,何处慢,何处中锋,何处侧锋,联系手腕应如何地动作,把静的字迹逐渐演绎起来,象放电影一样,使他在你的脑际,眼前动起来。

也就是说把前人由动而静的痕迹,再在正确的想象中回复到动。

只有逐渐正确理解这些痕迹,是由何种动作形成的,再重复这种动作来临写,才有可能与字帖逐渐合拍。

二、培养观察的广度。

由于个性及认识水平的不同,不同的学生往往偏于某一方面的观察。

如有的学生对字的结构安排观察敏锐;有的对每一笔画的形状观察细致;有的则对整篇的安排感知迅速。

临帖 读帖 默帖 棱帖-最新资料

临帖 读帖 默帖 棱帖-最新资料

临帖读帖默帖棱帖初学书法,从何入手?我们强调先临摹碑帖。

它是书法初学者入门的必由之路。

学习书法,首先要掌握它的基本技法,包括用笔、结体、章法、取势等。

学会基本技法,方可“技进乎道”。

技法,是历代书法家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书法艺术的规律。

我们借鉴传统的碑帖,在临摹实践中由浅入深地悟得书理,才能有目的、有方向、有步骤地学会并掌握书写技法。

因此,临摹碑帖对于初学书法的“门外汉”就犹如一把钥匙,通过它才能打开书法书术的大门登堂入室。

临摹前,选帖至关重要。

在选帖时,我们要选择有法度且风格上较适合自已性情的碑帖。

临帖有哪些方法呢?临写古代碑帖,主要有摹、临两法:所谓摹,即把透明纸覆在字帖上,映照着范字,一笔笔地摹下来,所谓临,即置字帖在旁或搁在架上,对照着范字一个个地临写。

摹字易把握字形,临书易领会笔意,两者兼施并用,是学习书法的有效方法。

一般地说,初学者应先摹后临,在掌握了字形的基础上,再求其笔意神趣,这样循序渐进,收效才会更快。

当然,摹帖与临帖,重点应放在临上,这样才能更多地培养学书者的眼力和用笔的控制力。

临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临帖者理解力和功力相加的总和。

但要更进一步,使临书者能辨别范字中的细小变化,领略到该帖的精神风貌,这就要读帖。

所谓读帖,即临书者通过阅读来加深对所临碑贴的理解。

形象地说,它是联接古人与今人心灵的桥梁。

读帖,应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对该帖风格特点的认识上。

对其用笔、结构、章法、气势、墨韵等的变化,都要留神细看,默记于心。

要在把握原帖外表特征的基础上,对该贴内在的精神气质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所谓“心领神会”,就是说通过对范字的气韵、神态、笔意等的观察,得其大略,这样不但能陶冶笔性,涵养气势,还能领悟到原帖的凤神。

帖读得愈熟,理解就愈深,临写也就愈容易得心应手。

默帖与校帖,即一本帖临了数十遍,乃至数百遍后,为了检验一下自己对原帖的掌握和度,可离开该帖去默帖,默帖以后就进行校帖,即将自己写的字同范字放在一起比较,检查不足之处,从中找出问题。

“选帖”、“读帖和“临帖”

“选帖”、“读帖和“临帖”

“选帖”、“读帖和“临帖”“选帖”、“读帖和“临帖”说到书法学习,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选帖。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墨宝”(碑帖)可谓多矣,字体不一,章法不一,千姿百态,各有千秋。

一踏进“书法殿堂”,真有点头晕目眩,不知东西南北的感觉。

我觉得:如果是初入门,且是自学,那在学习“中国书法史”的同时,就应该随着对书法史的发展了解,对不同时代、不同的书家、不同书体的碑帖,要有个基本全面的了解。

第二步,根据你的性格、喜好,觉得自己偏爱哪类书体;又感觉得哪个帖好,看着即舒服又美观。

那你就学它~当你选准了帖后,则进入了如何读帖的阶段。

我在开始学书法时,选择的是墨皇本《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和《唐摹兰亭序三种》两个帖。

我首先把这两个帖本用复印机进行了再加工。

一是放大,放大到能挂到墙上,坐在一米开外,能欣赏的程度就行了。

再就是缩小,把这两个帖本缩小到能时刻随身带着走,到哪里都方便拿出来看的程度。

这样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很方便的“读帖”了。

古人讲:学习要用“三余”。

我呢,则效法行之。

一是早上入厕,坐在马桶上看;二是上下班的通勤车上看,每天上下班有一个多小时可以利用哦。

中午午饭后,有半小时休息时间,我就抓紧看。

下了班或是星期天,只要家里没客人了。

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了。

坐在书房里,把大帖挂出来去看。

那种“美”是语言无法形容的。

那时的我,是忘乎所以、得意忘形啊~如何读帖,有人说“看”帖和“读”帖一样,其实不然,一字之差,却相隔万里之遥。

看,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读,才是体味其中奥妙。

读帖不能像看小说,不动脑,更不能不动手。

动脑,就是要琢磨“帖” ,也就是专业术语里讲的“ 形质”,帖上的字的点画、结构和章法,都是看得到的。

对于“字”,看它的提按、顿挫、疾徐、藏露、方圆的用笔技巧。

着重体会书家的“ 笔力”。

古人对此又叫“骨力”或“ 骨气”。

但是,我们在“ 三余” 动手在宣纸上“临” 有困难,那就用手指在空中比着画。

临帖十遍,不如精读一遍,书法临帖要领解读

临帖十遍,不如精读一遍,书法临帖要领解读

临帖十遍,不如精读一遍,书法临帖要领解读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大勇书法社群已经涵盖了各个书体有颜体,欧楷,柳体,圣教序,赵体,行草、小楷,篆隶等书法社群,大勇欢迎喜欢书法的朋友加入大勇书法,在这里可以结识更多的书法老师,可以向他们学习,同时可以提高自己书法水平,还可以和全国的书法爱好者进行交流互动,大勇欢迎你的加入。

在书法的学习过程中,要说哪个阶段必不可少,估计很多书法爱好者都会说“临帖”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学习书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总是被很多人忽视,刚开始学习一本书法字帖的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都是先抄上几遍再说。

如果要是问你这个字帖的特点是什么?具体在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上表现如何呢?能不能写出几个字运用的十分精彩呢,细节上又能注意到多少呢?估计很少有人能脱口而出吧,只是临帖不读贴,往往是很多书法爱好者共同犯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比如宋朝的朱长文就在《续书断》中说:'询师法逸少,尤务劲险,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

去数里复返,及疲。

及布坐,至宿其傍,三日及得法,其精如此'。

从上面这段话里,足见欧阳询读碑是十分的仔细认真的。

“思其用笔理,然后可以临摹。

”宋·姜夔《续书谱》“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

”宋·黄庭坚'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帖中来,然后能成家数'。

清·冯武《书法正传》可以所从实践上看,学书法能不能认真读得进去帖,也是看一个学书者是否安下心来,是否真想学习书法的重要标志,特别是零基础的同学,刚开始接触毛笔,三分钟热度,练习一个横笔画,练习5天还是写不好,就开始烦躁,心不静,试想一下一个横画你才练习5天啊,你就承受不了学习书法的第一苦(寂寞乏味),后面的苦何止5天啊。

对于刚入门的同学来说基本都会经过这个过程,所以学习书法第一件事情你的静下心来,只有心静下来,你才能好好去钻研,去临,去读,去学习。

临帖和读帖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缺失,都是对书法学习的懈怠,也是造成临帖效果“并没有那么好”的重要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研究(读帖与临帖)说到书法学习,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选帖。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墨宝”(碑帖)可谓多矣,字体不一,章法不一,千姿百态,各有千秋。

一踏进“书法殿堂”,真有点头晕目眩,不知东西南北的感觉。

我觉得:如果是初入门,且是自学,那在学习“中国书法史”的同时,就应该随着对书法史的发展了解,对不同时代、不同的书家、不同书体的碑帖,要有个基本全面的了解。

第二步,根据你的性格、喜好,觉得自己偏爱哪类书体;又感觉得哪个帖好,看着即舒服又美观。

那你就学它!当你选准了帖后,则进入了如何读帖的阶段。

我在开始学书法时,选择的是墨皇本《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和《唐摹兰亭序三种》两个帖。

我首先把这两个帖本用复印机进行了再加工。

一是放大,放大到能挂到墙上,坐在一米开外,能欣赏的程度就行了。

再就是缩小,把这两个帖本缩小到能时刻随身带着走,到哪里都方便拿出来看的程度。

这样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很方便的“读帖”了。

古人讲:学习要用“三余”。

我呢,则效法行之。

一是早上入厕,坐在马桶上看;二是上下班的通勤车上看,每天上下班有一个多小时可以利用哦。

中午午饭后,有半小时休息时间,我就抓紧看。

下了班或是星期天,只要家里没客人了。

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了。

坐在书房里,把大帖挂出来去看。

那种“美”是语言无法形容的。

那时的我,是忘乎所以、得意忘形啊!如何读帖?有人说“看”帖和“读”帖一样,其实不然,一字之差,却相隔万里之遥。

看,是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读,才是体味其中奥妙。

读帖不能像看小说,不动脑,更不能不动手。

动脑,就是要琢磨“帖”,也就是专业术语里讲的“形质”,帖上的字的点画、结构和章法,都是看得到的。

对于“字”,看它的提按、顿挫、疾徐、藏露、方圆的用笔技巧。

着重体会书家的“笔力”。

古人对此又叫“骨力”或“骨气”。

但是,我们在“三余”动手在宣纸上“临”有困难,那就用手指在空中比着画。

也有叫“空临”。

这样更易于反复体会每个字的用笔。

二是看每篇的章法,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首尾相应,上下承接,左右顾盼,递相映带,参差错落,伸缩抑扬及和谐统一。

其次,就是要熟记每一个字它的笔法。

每周起码要记住一个字。

这样时间久了,每个字都达到相当熟悉时,你再临帖或创作时,就会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了。

除此之外,就是逐渐领会和掌握碑帖的主人在写帖时的“气”和“神”。

这里的“气”也就是专业术语里的“贯气”;一看“形连”,即字与字之间的有形连接;二看“引带”,即上个字的末笔与下个字的首笔锋芒是如何呼应的,也叫“意连”;三看“势连”,即字与字之间的俯仰顾盼,笔断意连是如何衔接的。

至于“神”,由于才疏学浅,不敢妄谈。

只能说一点点体会,就是书法史上每个书家都有每个书家的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康有为讲过一句话“观千帖,方能帖”。

我很赞同这个观点。

一定要多看。

看得多了,你的视野就开阔了。

中国有句古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不断的相互比较,眼睛就会锐利起来,眼力自然就会增长。

读帖从一点一画入手, 仔细研究和琢磨古人用笔、结字、章法及气势、韵味之妙处。

通过阅读,眼观神会, 潜移默化, 以加深理解, 锻炼视觉记忆,丰富、积蓄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有句话叫“帖临一本,书观百家”。

读帖不仅限于一两本, 古今许多书法家的实践经验证明, 读帖胜于临帖。

学习古人,首先要继承和领略书法大家的各人风格,在这个基础上,再去逐步寻求变化。

在领略的基础上去寻变化,时而久之日积月累,你的书技定会有所变化。

读帖时,眼睛就是摄像头,心灵是消化器,手才是“毛笔!”以指代笔来勾画,是最有效的。

读帖观察不细,从中也就悟不到运笔和用笔所在,就是没有读好!读帖,一定要做到字在心中,烂熟于心才行!“读帖”,是学习书法的基础,只有“读”好“帖”。

才能为“临帖”做好铺垫。

有些碑帖, 我们不一定都去临, 但可以阅读, 从阅读中深刻领会古人书法作品中的基本技法(如用笔、结字、章法、韵味等), 积少成多, 逐渐地吸收消化, 才能奔汇腕底, 充实于纸面, 自然会手随眼高, 眼使手灵。

入于眼, 融于心, 出于手, 心手相应,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今天的我们,不可能像古人那样,也不可能像有些专业的书法家那样,整天在书房里或工作室里“又读又临”再“创作”。

所以说,只能是我们根据个人的自身条件去学习书法。

“读帖”方法很重要。

方法对头,再加上你爱好书法,你就会去想尽一切办法、挤出一切时间去“读帖”的。

只要你爱书法,就会持之以恒。

只要你去想,你去做,把读帖读好了,那么你书法学习就一定会有成效的。

下来就是如何“临帖”了。

对照原帖临,万万不可心急。

一定要有耐心、慢慢来!!坐着和站着写都可以。

我的体会是:临小楷,宜坐着;写拳头大的及以上的字,宜站着写。

小楷最好也悬肘写。

开始不要怕笔画写的不像。

“临帖”先练的是手力、腕力和臂力。

练到手拿起笔写起字来不抖后,再往“像”处去临。

就是求“形似”了!每天能坚持1小时左右足矣!关键是能否坚持。

临帖一练毅力;二练字;三练心性!开始悬肘把握不好轻重,是在所难免的。

只有练一段时间就自然可以了。

临帖需用功力,功力需要积练,积练需要臂力,而臂力又来自于实践与理念的积累。

在练的过程中要不断琢磨怎样能想办法让笔听你的使唤,这是至关重要的!临帖时关键是掌握好“运腕”。

腕力与指力的配合运用极为关键。

此力来之于“心”,通过“肩”、“肘”、“腕”、“指”达于笔毫!其次必须要力求忠于原字形,不能随意加减。

用心对待每一笔,并尽可能让每一笔的心态保持一致,万不可浮躁,须等心跳慢下来,再息神凝气片刻,方可开始。

我在的办法是:坐下来不提笔就写。

而是细读将要临的帖半小时左右之后,再濡笔蘸墨临之。

临帖之始,当“专一”不移。

临到能掌握好了,“背临”也都能有模有样了,这叫“入贴”。

之后再去选临名家;再去“意临”已临之贴,以多家补一家,形成自己的风格,则为“出贴”。

临帖之初,就怕“朝三暮四”!不能见“好”就临,三天两头换帖。

我在多年前就是如此,结果到头来一无是处,谁的也学不好!临摹法帖,泛览一周必然感觉有“得”有“失”。

便握管拟作,技痒不已。

然后再阅,会心处则喜不胜收。

临帖时,起至宜分明,点画要圆满,笔形要完成,用笔要精到。

仔细分析,身体力行,收获则会日积月累。

关键是要找到一种“感觉”!临帖,自己心里无数,则不易把字写好!学习书法,夯实基本功很重要。

但基本功从哪里来?就是要从“读帖”和“临帖”中来!要从一笔一画的长年累月的积累中锤炼而来!学习书法不可能一蹴而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笔力、臂力和腕力也非几个月可达到,绝对要有一至三年或更长时间才能达到。

“读帖”和“临帖”就是“练好心性”。

字如其人,心若浮躁,临帖时的字里行间就会暴露出来。

通过一定时期的“磨练”,才会达到“不温不火”。

有人说写字属于“童子功”。

此言差矣!学习不分老幼!写字不就是书法吗?否!书法不同于写字。

书法是艺术,而写字则不是。

学书法,天分要有三分,悟性占到五分。

余下的两分就是“刻苦与勤奋”了。

学书法,应抱着“陶冶性情,自我修为”的心态。

只有如此,方会“有成而不骄,无功而不馁”。

还要排除杂念和干扰。

“轻身静心”乃“读帖”和“临帖”的关键!心无杂念,思无邪念,笔墨之处自有一种豪放和正气,写出的字定会洒脱自如,端庄挺拔。

“心清可除却妄念。

神清可拒邪欲”。

习字之人,心神不能专一,受缤纷的世界的干扰,杂陈五味入耳入脑,字则会随之走形,前功将尽弃尔!临帖能够认识到“由眼而心,由心而手,悟而达物,物而启物”则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我们知道:任何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书法更是如此,只有“临帖”,才能继承传统!只有继承,才能创新!读和临,既然是个“修心养性”的事情。

那就愿意写,情愿写,坚持写,必有益处!说到“过程”,其实一个人在世上,不论做什么,获得愉悦快乐都是在过程里得到的。

如同爬山,只有在爬的过程中,方感到山路弯弯,坡陡坎坷。

才会悟到人生也不过就如此。

真的到了山顶,那种所谓的“胜利”瞬间即逝,留在脑海里的最深刻的记忆,是爬山过程的体会与乐趣!读帖和临帖,就是要长期和“枯燥”打交道的。

“苦”与“乐”是参半的。

要想得到“乐”,必须先要“吃苦”。

愿与“苦”相伴,“乐在其中”!古人曾就学书法的苦衷总结了“五苦”,说得是:初学之始,苦无师授,乃辗转相托,寻师访友,尚未逢知己,则不免遭冷遇。

此一苦也。

即学之后,笔墨纸砚,碑帖资料自不可少。

虽行囊空涩,也要节衣缩食,以为临池之资。

此二苦也。

志学之年,人士应酬,家务社交,往返操劳。

业余制暇,要忙中偷闲,用功于鸡鸣灯影之中。

此三苦也。

及稍有所成,丰才啬遇或不为世人所理解,见嗤与当今,命乖于一时。

此四苦也。

当其书成,久蛰思动,不甘寂寞,奔走于名人权威之间,冀得青睐,若事与愿违,数十年寒窗之苦,一旦付之东流,则五内交焚,回肠九转,忧心百结。

此五苦也。

今日读来,还是如此之贴切。

学书法“读帖”与“临帖”首要的是要坚定信心。

一个人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自信心。

其次就是学做人。

学书法“读帖”与“临帖”,是有志于献身书法人一辈子的事,来不得半点的急躁,更不可半途而废。

有个好的“心态”,加上有长期作战的打算;能耐住寂寞;慢慢来!这是学习书法的一剂良方。

根据本人的读帖和临帖实践,有几点体会:一,临帖绝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想起来临习几个小时,想不起来了几天都不动笔,那是绝对不行的。

老话说的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要自己给自己定个时间表。

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有所得有所获。

二,在临帖之前,一定要仔细认真的“读帖”。

很多人往往都不习惯读帖。

拿来帖就临,根本不去分析和琢磨每个字的笔画和结构。

古语道:“意在笔先”。

不仅说的是创作,临帖也当如此。

你连字的哪一笔是粗是细?哪边大哪边小?它的特征是什么?全然不知,怎么能把这个字临好?三,在坚持临帖的基础上,切忌“贪多”。

建议每日一字,记住记牢!能够达到熟记字形、结构,能背临下来最好!这样,基础就会越来越牢固。

一年下来,三百多字哦!三年下来,底子就不是一般的咯!四,建议找个好的“老师”。

老师有二:一是身边的书法老师。

可及时指出你的不足和毛病,以免积重难返。

二是“帖”和书法理论。

现今很多人只注意“帖”,而忽视了“理论”的学习。

古代和当今的书论以及书法杂志、报刊和书法网站等一定要多去浏览。

从古今的说法和实践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更好的指导正确“读帖”和“临帖”。

五,学习书法是要有个过程的,由生到熟,再由熟到生,是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练的。

千万不要“急功近利”!把学习当成步入“书法家”的阶梯就不好了。

如果真修炼到了“书法家”的地步,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就是了。

现在就给自己先定个框框,把包袱背起了,负担太重!喜欢书法,坚持数年,必有益处。

喜不喜欢书法?能否坚持下去?有否学习的时间?具备这三点,就有了扎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