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优选习题知识专题2古代中国的重大经济现象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2古代中华经济文明发展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2古代中华经济文明发展

古代中华经济文明发展一、选择题1.商代已能酿造不同种类的酒,有用稻造的酒,有用黑黍造的酒;殷墟墓葬中,有很多酒器。

这反映了商代()A.农业生产力发展 B.贵族奢靡的生活C.已经使用铁农具 D.后世作物已具备【答案】A【解析】商代能够酿造不同种类的酒,出现很多酒器,说明粮食产量得到提高,这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力得到发展,故选A项;商代并非只有贵族能够饮酒,排除B项;商代农具主要是石质或木制,铁农具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使用的,排除C项;“已具备”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2.根据已发表的考古报告,在江苏地区共发现春秋时期铁器3件,包括农具用铲1件,杂用器具丸1件、条1件;发现战国时期铁器6件,包括农具铁锸1件、2件、镰刀2件,日用器具鼎1件。

据此推断当时()A.铁农具的体系齐全 B.铁器逐步取代了青铜器C.冶铁技术得到普及 D.农业生产水平有所提升【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农业生产水平提升与材料中“发现春秋时期铁器3件”“发现战国时期铁器6件”相符,故选D项;体系齐全,与材料中“3件”“6件”仅仅9件不符,排除A项;仅仅9件,不可能取代了青铜器,排除B项;仅仅9件,不能说明冶铁技术得到普及,排除C项。

3.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使黔首自实田”,即土地所有人向政府呈报占有土地的数量,政府根据呈报数额征收田租。

这反映了()A.秦朝准确核查了全国土地的总量 B.秦朝实行沉重的赋税征收政策C.全国范围内土地私有制得到确认 D.秦始皇好大喜功导致财政困难【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使黔首自实田”即政府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并依此征收田租,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得到确认,故选C项;占有土地的人向政府自报占有土地的数额,不能准确核查全国土地的总量,排除A项;材料是承认土地私有合法化的法令,不涉及“沉重的赋税征收政策”,排除B项;材料强调土地私有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确认,材料既不涉及“好大喜功”,又未体现“财政困难”,排除D项。

2020-2021版高考历史二轮优选习题知识专题2古代中国的重大经济现象

2020-2021版高考历史二轮优选习题知识专题2古代中国的重大经济现象

训练2 古代中国的重大经济现象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 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

2.下表是《汉书》中有关政府赐牛的文献记载(部分)。

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汉代( )A.政府注重推广牛耕技术B.政府鼓励百姓养牛C.牛成为重要的食物品种D.牛具有重要的价值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朝时期,政府多次赏赐牛给百姓,以达到鼓励百姓的作用,说明牛在汉朝具有重要的价值,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政府多次赏赐牛给百姓,没有体现政府重视牛耕技术的推广,A项错误。

材料反映政府多次赏赐牛给百姓,没有体现政府鼓励百姓养牛,B项错误。

牛作为古代重要的劳动和生产工具,不可能成为百姓日常的食物品种,C项错误。

3.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经营相对独立。

但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间资本的经营方式较为落后B.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加重C.国家垄断经营和实施专卖制度D.私营工商业承担高额赋税答案 C解析根据“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结合所学,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和实施专卖制度,使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故C正确;A是材料信息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加重”,排除B;D属于重农抑商政策的一个表现,不属于最主要原因,排除。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
土地制 隋朝和唐朝前期继续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保证了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 度的变 的恢复。但唐朝后期,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以国家掌握大量荒地为前
化 提的均田制崩溃,地主庄园经济迅速发展
在均田制基础上,隋唐政府也沿用了北魏的租调制,并发展为租庸调制(租即田租,调为户税, 纳绢代役为庸),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 赋税制 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随着唐朝后期均田制的破坏,唐朝政府开始以两税法代替租 度的变 庸调制,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依据土地和资产划分 化 户等,一年分两次征税。这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 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同时简化了税目和手续。这对于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 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知识 整合
ZHISHI ZHENGHE
考点4 ▶ 宋代商业领域的新变化
(1)商品交易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坊市”制、“日中为市、日落而散”的规定逐步消失,草市、 夜市更加普遍。 (2)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可以读书并参加科举考试,考中可以做官。 (3)城镇大量涌现,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出现“四大商业名镇”。 (4)纸币出现:北宋的“交子”,南宋的“会子”。 (5)商税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源。 (6)宋代手工业部门已有很强的商标、广告意识。
知识 整合
ZHISHI ZHENGHE
考点3 ▶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 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过程
战国时期
租佃方式产生
汉代 宋代
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七大时政热点聚焦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doc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七大时政热点聚焦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含解析.doc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高频考点呈现】考点一古代农业的发展与繁荣考点二古代手工业的辉煌考点三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突破考点四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高频考点剖析】考点一古代农业的发展与繁荣[考点回顾]1.耕作方式: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汉代耦犁和一牛挽犁法;隋唐出现曲辕犁。

2.基本特征: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铁农具;翻车、筒车、耧车。

(2)生产技术:牛耕,都江堰、白渠,耕耙耱技术。

(3)耕作方法:垄作法、代田法。

3.基本模式:小农经济(1)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影响: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制。

(2)夏商周:以井田制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国有制。

(3)封建社会:战国时期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推行的土地国有制。

[考点深化]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特点(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使用铁犁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可以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赈灾救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灾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征收的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2.古代中国农业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1)现代科学、现代装备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及优势。

(2)稳定的政治局面及合理的政策,是农业发展的前提。

(3)要把发展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大结构下思考,三大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发展。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2.古代中国的经济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2.古代中国的经济Word版含答案

古代中国的经济1传统观点认为汉代田庄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很少与外界有商品往来,即使有商业活动,也是在田庄内部闭门成市”。

也有些学者认为:“闭门成市’不过是形容田庄产品的自给程度很高,而非不需要同外部市场联系,也绝非仅把内部消费之余才拿到市场出卖。

”这表明()A. 新的观点依赖于史料的新发现B•同一历史现象会有不同的解释C•历史研究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D.史学争鸣使历史更接近于真实2、南宋前期的鄂州,因是江防重地,故城市建筑规模不大。

但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在城外发展起了南市。

这个南市列肆如栉”,使鄂州成为一大都会。

各地州县也有类似鄂州的现象。

这类现象的出现表明()A. 市场交易不受政府监管B.南宋政府推行抑商政策C.城市坊市制度逐渐瓦解D.草市发展助推城市繁荣3、元代时,中国的棉纺织技术与近代英国一样都进行了技术革新,但在中国没有引发与英国相同的革命性效应,反而为自闭创造了条件,其根源是中国()A •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B •农民的购买力低下C.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 •长途贩运呈现萎缩4、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 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

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穡,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6、 汉代田庄主在地方拥有相当大的社会势力, 出现了 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 的局面,时人有宁负两千石,无负豪大家”之说。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

2020届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

考点5 考点6 考点7 考点8
试题类编
12.(2013·海南,8,2分,难度★★)右图反映的是( B )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解析这枚邮票的上半部分反映的是铁犁牛耕,下半部分体现了女子 在织布,综合起来,其反映的主题是男耕女织,这符合小农经济的基 本特征,故选B项。小国寡民是原始社会末期的生活状态,当时不可 能有牛耕现象,排除A项。邮票主题反映的是男女分工不同,体现不 出男女各自在家庭中的地位,故C、D两项错误。
自耕农与佃农 自耕农: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进行 农业经营的个体农民。条件好的自耕农雇用他人务农,身份有可能 转换为地主。
佃农:没有土地,耕种地主的土地,但有一定的劳动工具、生产资 料和生活资料,有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家庭经济。这种身份的人 与地主具有人身依附关系。
试题类编
试题类编
考点5 考点6 考点7 考点8
3.(2018·北京,13,4分,难度★★)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
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
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
正确的是( B )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
考点5 考点6 考点7 考点8
试题类编
2.(2019·全国2,24,4分,难度★)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 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 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D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解析本题考查秦国中央权力增强的影响。题干材料的主旨是战国 时期秦国兴修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 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当时秦国通过 商鞅变法,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因此秦国具有强大的组织能力, 足以完成这些任务,故D项正确;战国时期,公田制度已经遭到破坏, 故A项错误;铁制工具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经开始使用,所以只是 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还要考虑秦国的国情,故B项错误;交通运输网 络的通畅与水利工程建设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

2020年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测试卷-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2020年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测试卷-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乾隆年间,太湖地区出产的“湖丝”经由商人之手大量出口,致使国内市场丝价日趋昂贵。

于是,乾隆帝谕旨:“申明限制(出口),俾裕官民织衽”。

后在商民呼吁之下,朝廷宣布废除上述规定。

上述现象反映了( )A.清政府顺应民意实行了短暂的开放 B.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经济侵略C.清政府限制湖丝出口保护国内市场 D.商贸活跃地区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2、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渐渐地应运而生了。

“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根据材料可知,纸币的发展()A.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B.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D.有注重其“防伪”功能3、明末清初,在景德镇常驻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瓷器的商人,他们按籍贯、按销地划分共有八帮。

其中以宁、绍、关、广四帮势力最大,其他如行商、水客和小商、小贩来去频繁,无数可计。

材料现象说明A.景德镇是全国制瓷中心 B.商帮出现于明初期C.明代制瓷业利润非常高 D.景德镇制瓷业发达4、2016年11月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汉《四民月令》中说:“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

”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 A.古代农业生产方法合理有效 B.古人据节气探求最佳耕作时机C.古代历法与水利事业关系密切 D.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5、李根蟠在《翻车与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文指出:“(两宋)水车、尤其是龙骨车的推广是圩田发展的前提,也是江南地区稻麦复种的前提之一。

龙骨车、圩田、稻麦复种三者是紧密相连的,而在这三者的发展中,龙骨车的发展是领先的。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A.精耕细作是农业发展的首要基础 B.科技进步大大提升农业发展水平C.耕作技术提高是农业发展的前提D.水利设施是农技改进的重中之重6、据考古资料显示,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考古中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也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说明A.我国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 B. 铁农具已在农业产生中占主导地位C.东北地区耕作技术超过河北地区 D.战国时期铁农具已在全国普遍使用7、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性B.图二可作为汉代丝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C.图三反映了东汉政府对水利灌溉工具的重视D.图四是西汉时期海昏侯刘贺曾发行的五铢钱8、赵冈在《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写道:从14世纪一直到19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人工操作生产的记载,惟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上篇板块一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人民版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上篇板块一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人民版

3.考向: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016·10 月浙江选考,T2)下图信息,最能体现古 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 C。①反映的是鼓风冶铁的装置——水排,属于手工业领域的成就;②③反映
的是农业领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特点;④反映的是文化领域的内容。故②③符合题
2.古代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及灌溉工具 (1)战国时期:李冰和郑国分别主持修建__都__江__堰___和郑国渠。 (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井渠”,至今流行于新疆;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 (3)隋唐五代:北方以_立__井__水__车__作为提水灌溉工具,长江流域发明了_高__转__筒__车__。 (4)宋代:出现以水力为动力的水转翻车。 (5)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再后来以固定 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时,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出现。
4.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出现逐渐与生产以及自由的雇 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5.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 期的晋商和徽商。 6.商人地位的变化: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古代士农工商等级 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意。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古代中国的纺织业 (1) 新 石 器 时 代 : 纺 织 技 术 已 经 萌 芽 , 纺 织 原 料 最 初 是 用 麻 和 葛 , 出 现 人 工 育 蚕 和 _丝__织__技__术__。 (2)商周时期: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在出土的商代遗物中发现玉蚕。 (3)汉代:品种多、技术高,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地中海地区,有“_丝__国_____”之称。 (4)唐代:官营纺织业规模大,__私__营__纺__织__作__坊____兴起。 (5)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6)元代:___黄__道__婆__革新纺织工艺,_棉__布______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7)明代: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了手工工场和自由劳动力市场,标志着__资__本__主__义__萌__芽____ 开始产生。

(江苏专版)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

(江苏专版)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

答案 A 徽商富裕,但他们的弟子却纷纷赴京考试,这主要与当时的重农抑商 政策有关,A项正确;商人勤俭持家和南方经济发展情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D 两项错误;徽州山多地少是徽商形成的主要原因,不是“赴京试”的主要原因,C 项错误。
高频命题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
1.(2019江苏无锡1月)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 三寸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材 料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 A ) A.精耕细作的重要 B.粮食产量的稳定 C.生产技术的成熟 D.生产效率的低下
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地主 常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收取田租,这说明江南地区农户收入多依赖“桑蚕”, 也就是家庭副业,故选C项。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 谷物收入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虽然降低,但农耕技术(种桑、采桑技术仍属于 农耕技术范畴)依然在发展,并非衰退,B项错误;“蚕罢米”只是说明地主因 农户的收入构成变化而调整了收租时间,剥削程度并未减轻,D项错误。
答案 B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淮北农耕经历了从唐宋时期的“稻垄泻泉 声”“水阔人间熟稻天”到清代“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的变化。这一 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农田水利工程的破坏和人们对土地的过度开发,这折 射出政府的作为不合理,由此判断B项正确。A、C两项与题意无关,D项表述 过于绝对,排除。
5.(2013 江苏单科,1,3 分)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 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 农具占58件, 期(B)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讲义)(解析版)-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讲义)(解析版)-202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专题02 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目录考情分析1网络构建2考点一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3核心提炼·真题研析3知识点1 古代中国的农业的发展3知识点2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6知识点3 古代中国的商业8题型特训·命题预测13考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及经济现象16核心提炼·真题研析16知识点1 经济政策16_Toc751知识点2 经济重心南移19知识点3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20题型特训·命题预测22考点三古代中国的居住环境、交通、人口迁徙与医学成就25核心提炼·真题研析25知识点1 古代中国的居住环境和民居25知识点2 古代中国的水陆交通27知识点3 古代中国的人口迁徙28知识点4 古代中国的疫病防治中医药学的成就28题型特训·命题预测29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跳转到对应内容考点一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知识点1 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核心提炼1.古代中国的农业的发展核心提炼2.古代中国重要的农书及特点【难点突破】中国古代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的措施?①强调以农立国,视农业为“本业”。

②奖励耕织,劝课农桑,鼓励生产。

③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

④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轻徭薄赋。

⑤重视兴修水利,治理水患,利于农业的发展。

⑥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改革赋税制度。

【真题研析】1.(2023·江苏卷)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

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

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B.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C.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D.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

根据材料“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斤,东北输入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用粮”可知,清朝时,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手工业较北方发达,农业产量高,需要较多大豆和豆饼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因此北方生产的大豆就大量运输至南方,A项正确;材料还提及了运河运输,不能说明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排除B项;C 项与史实不符,北方粮食亩产不及南方,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排除D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2 古代中国的重大经济现象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 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且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家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

2.下表是《汉书》中有关政府赐牛的文献记载(部分)。

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汉代( )记述出处“朕初即位。

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汉书·文帝纪》“(始元元年)秋七月,赦天下,赐民百户牛酒”《汉书·昭帝纪》“太后所至属县,辄施恩惠,赐民钱帛、牛酒。

岁以为常”《汉书·元后传》A.政府注重推广牛耕技术B.政府鼓励百姓养牛C.牛成为重要的食物品种D.牛具有重要的价值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朝时期,政府多次赏赐牛给百姓,以达到鼓励百姓的作用,说明牛在汉朝具有重要的价值,故D项正确。

材料反映政府多次赏赐牛给百姓,没有体现政府重视牛耕技术的推广,A项错误。

材料反映政府多次赏赐牛给百姓,没有体现政府鼓励百姓养牛,B项错误。

牛作为古代重要的劳动和生产工具,不可能成为百姓日常的食物品种,C项错误。

3.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经营相对独立。

但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间资本的经营方式较为落后B.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加重C.国家垄断经营和实施专卖制度D.私营工商业承担高额赋税答案 C解析根据“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结合所学,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和实施专卖制度,使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故C正确;A是材料信息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加重”,排除B;D属于重农抑商政策的一个表现,不属于最主要原因,排除。

4.在“吐鲁番地区发现了不少唐代前期的租佃契约,表明立契租佃制当时已经十分流行。

宋代租佃关系的第一个特征,是土地出租者与租佃者之间广泛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第二个特征,是在租佃制下,客户已经有了迁移的自由。

”这说明唐宋时期( )A.均田制的广泛实行B.庄园经济的发展C.土地经营方式的改变D.自耕农经济的发展答案 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租佃制打破了自耕农经营的模式,使土地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即土地经营方式出现了变化,故C项正确,D项错误;均田制存在的时间是北魏到唐前期,故A项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庄园经济盛行于东汉,故B项错误。

5.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答案 A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前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 项正确;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

6.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答案 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在整个封建社会政府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监管商业活动,故A、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 项错误;“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

7.到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清代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优良棉种的引入种植B.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C.先进棉纺技术的推广D.劳动人民的勤劳创造答案 C解析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棉纺织技术的推广有密切关系,故C正确;优良棉种的种植大大提高了棉花的产量,但这和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没有直接关系,故A错误;明之前的政府也鼓励手工业发展,但棉布并未因此而发展起来,故B错误;明代以前,中国人民就是以勤劳著称的,故D不是主要原因。

8.据明李乐《见闻杂记》记载:湖州府乌青镇“里中有中人之家,贷钱开油饼坊,其雇工人与市上一人剧饮而醉相殴,雇工人推其人堕水死,主不知也。

事闻于官,官不诘责下手之人,主人费六七十金,半偿死者之家,半赂衙门人,事竟得寝”。

材料主要反映了( )A.雇佣关系下仍有封建隶属关系B.雇佣关系下自由劳动力的生活C.明清社会治安混乱和官场腐败D.农业手工业生产的日益商品化答案 A解析从材料来看,主人与雇工之间并非只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还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整个社会和官府也接受这种认识,因此材料主要反映出雇佣关系下仍有封建隶属关系,故答案为A项。

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且单一事件难以反映当时治安混乱,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日益商品化”的趋势,排除D项。

9.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答案 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材料意思是蚕桑养殖获得的利润高于种地,故大多农户发展蚕桑,没有体现农耕技术衰退,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以及地主在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些说明了养蚕缫丝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主的剥削程度减轻,故D 项错误。

10.明人章潢论中国经济地区差异时说:“秦汉以前,西北壮而东南稚也。

魏晋而下,壮者之齿益衰,稚者之年方长。

至于宋朝,而壮者已老,稚者已壮矣!”造成以上经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地区经过长期开发而资源耗竭B.人口和生产技术向南方的不断迁移C.政治中心由西北地区转向东部地区D.海上丝绸之路取代了西北丝绸之路答案 B解析由材料“秦汉以前,西北壮而东南稚也。

魏晋而下,壮者之齿益衰,稚者之年方长。

至于宋朝,而壮者已老,稚者已壮矣!”可以得出所述为南方经济的发展逐渐超过北方,究其原因在于,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带去了北方先进的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符合题意。

11.汉唐以来,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而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开创了由东向西大移民的先例。

上述材料表明( )A.古代后期经济重心有西移之势B.经济格局影响人口分布C.清前期四川比湖南、广东更稳定D.集权制度决定移民走向答案 B解析材料“大规模移民经常呈现由北到南的格局”现象的出现在于江南经济的开发;“湖广填四川”也是由于长期的战乱导致四川残破不堪,为了利用四川“千里沃野”的自然条件,恢复和发展经济,清廷实行了一系列招民垦荒、鼓励湖广人入川开垦和发展生产的措施,由此可以得出,人口的分布受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B符合题意;A与史实不符;C与材料主旨无关;D说法不正确。

12.“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

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

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也与倭寇相勾结。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朝贡贸易的弊端B.外贸无利可图C.倭寇日益猖獗D.“海禁”政策的恶果答案 D解析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与“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也与倭寇相勾结”有因果关系,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个题,其中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业初兴之时,只有现在所谓定期贸易。

《易经·系辞传》说:神农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指这一事实。

所运销的,多数是奢侈品,所以专与王公贵人为缘。

“子贡(卫国大商人、孔子弟子)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以与之抗礼”(《史记·货殖列传》),“交通王侯,力过吏势”(《汉书·食货志》),此等商人,看似势力雄厚,其实和社会的关系,是比较浅的。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从农村上市的绝大部分货物进入定期集市或正规市场,通常这类集市或市场为周围20到30个村服务。

也有例外,但是这种格局直到19世纪后期是普遍的,因为当时城镇人口较少集中于少数大的中心城市,较多在有定期集市的地方。

大多数农户居住在离集市半天路的范围之内,在阴历规定的日子里,大批商人、掮客和小贩轮流到这些集市上来。

众多的买主和卖主为价格争执不休,这表明价格竞争是激烈的。

每一个县有许多商人在竞争,以致没有哪一个买主能垄断市场。

——摘编自《剑桥中华民国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早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及中国近代商业出现的新变化。

(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古代商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比较浅的”与近代商业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13分)答案(1)特点:商业兴起较早;交易时间有限制;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僚、贵族;拥有雄厚资财的商人出现,并对国家政治产生影响。

新变化:集市规模扩大,且分布在农村集中地附近;交易的主要是农产品;市场开放;竞争激烈。

(2)古代原因:古代中国商业一开始由官府垄断和控制,商业主要由官办官营;重农抑商思想及政策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