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 结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
结题报告
临江高级中学
陈秀登
一、研究背景
1、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偏重于教师的教,对于学生的学,特别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性学习明显地忽视了,理念的错位导致了学生语文自读、自学能力的低下,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的产生。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提出了高中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
2、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言文阅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且难度相当大,尤其从初中到高中,跨越性很大,学生普遍反映难以适应,教师也普遍感到难以入手,文言文阅读教学难以进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瞄准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展开教学研究,试图打破僵局,有所突破。
3、语文学科性质也呼唤人文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从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取向去社会、人生,在交往中学习捕捉、筛选、加工和再生信息。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也是时代的要求。
二、研究依据
1、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更象动词,即一种探究的活动。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2、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的特征。其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研究性学习。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应该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它要求学习者通过阅读研究的实践,从阅读对象中自主选择主题并对主题进行主动探究,总结归纳适合于自身特点的阅读方法。
3、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增加了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的要求,主张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并建议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了课题学习、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策略,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水平,增强发展性能力,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4、素质教育也要求把教学活动的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关心、学会生存。
三、研究内容及目标
1、尝试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抛弃以往字、词、句、章的程式,消除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恐惧感,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因素。
2、找到突破口(例如文言句式等),重点研究,寻求突破,使学生阅读水平得到实质性提高,使文言文阅读教学水平整体上一个台阶。
3、注重学生的阅读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
究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
四、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归纳发现法、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在掌握文言文阅读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各人形成符合自身特点且行之有效的个性化阅读方法。
五、研究过程
(一)心理调试阶段(2008年4月---2008年5月)
通常学生学习文言文,尤其在初中阶段,都是在疏通了字、词及难解的句子的基础上,再理解文意。一般意义上来说,这也符合阅读的一般规律。然而,进入高中以后,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幅变长,涉及的内容复杂,有些教材是从先秦散文开始的,离现在年代比较久远,阅读理解的难度陡然增加:许多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都很独特,更有不少特殊的文言句式。这种现状使学生一下子很难适应,普遍反映文言文阅读很困难。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就失去了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即使有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教材上的文言文勉强过了关,但遇到课外文言文阅读,马上又犯愁了,离开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尚有很大一段距离。文言文阅读成了高中学生学好语文的拦路虎。长此以往,容易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在学生心理上造成障碍:很多学生对阅读文言文彻底失去信心,遇到文言文阅读的练习,还没动手做,已经在心理上暗示自己:我不行。因此,如何调试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走好这第一步,闯过这一难关,成了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性学习必须做好的先期工作的重心。在这一阶段,我们调整教学思路,做了这样几步工作:
首先,鼓励学生自学。指导学生在课前充分利用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自己读课文,但不提出硬性的要求,对课文的理解能达到怎样的程度视各人的情况而定。
其次,着眼整体理解。忽略难解的字、词、句,鼓励学生从整篇课文的主体事件、主要情节、主要人物活动、人物的主要思想等角度各自来阐述,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整体把握。
第三,强调诵读。有了整体把握的基础,再来读文章。读错的词,读破的句读,由学生来发现,并提出改正意见。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阐明为何要这样读的依据,将自己的思维过程主动呈现出来,共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有不少的字、词、句的含义就自然而然地被学生理解,不少难点迎刃而解。
第四,练习反馈。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编制练习,一方面巩固学习所得,另一方面检测效果。练习题适当控制难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成就感:离开老师的串讲,我们通过自己的阅读讨论,也可以读懂文言文,效果还不错。
第五,及时指导。最后,教师才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份子直接介入,对学生在阅读文言文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在师生的面对面交流中达成教学目标。
经过这一个阶段的努力,达到了消除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心理障碍的目的,学生基本上不会感到太大的压力。
(二)重点突破阶段(2008年6月---2009年4月)
学生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慢慢地暴露出一些共性的问题,例如对词类的活用、特殊的文言句式等的理解普遍感到困难。这时就需要集中力量展开攻坚战。在这一阶段,我们也尝试了各种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有两个:
1、归纳发现法
首先,由教师将相关的文言现象(如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归类整理,然后将原始的材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发现其中的规律。接着,教师提供相关的辨析异同的练习,巩固对某一文言现象的理解。有了如此充分的酝酿,然后彻底放开手脚,鼓励学生深入到所有教材中的文言文中去(包括已学过的和未学过的),把相关的文言现象找出来,逐个作出分析。经过几个轮回,诸如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等文言现象,学生基本能独立作出分析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