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神经系统

合集下载

内脏神经的总结知识点

内脏神经的总结知识点

内脏神经的总结知识点
1. 内脏神经系统的概念
内脏神经系统是一种自主神经系统,负责调节和控制内脏器官的功能。

它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促进反应性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促进安静时的活动。

这两个系统共同协调和支持人体内部的生理功能。

2. 内脏神经系统的结构
内脏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主要分布在脊柱神经节和腰部,而副交感神经系统主要分布在头部和颈部。

这两个系统分别起到调节和控制内脏器官的功能。

3. 内脏神经系统的功能
内脏神经系统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和神经激素,调节调和各种生理功能,包括心脏的收缩和扩张、肺部的通气、消化和排泄等。

4. 内脏神经系统的调节
内脏神经系统通过联合感觉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以维持人体内部的平衡和稳定。

交感神经系统通过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加速心脏的收缩和扩张,提高血压,增加血液中的糖和脂肪含量,加速新陈代谢和消耗体内的营养物质。

副交感神经系统通过释放乙酰胆碱,降低心率和血压,增进消化和吸收,增加能量和储存体内的营养物质。

5. 内脏神经系统的疾病
内脏神经系统的疾病主要包括交感神经系统的高血压、心动过速、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等,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低血压、心动过缓、胃肠道功能紊乱等。

总之,内脏神经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通过调节和控制内脏器官的功能,以维持人体内部的平衡和稳定。

它与感觉神经系统和运动神经系统一起协调和支持人体的生理功能,是人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名词解释内脏神经

名词解释内脏神经

名词解释内脏神经
内脏神经,又称自主神经或非意志神经,是指位于非意识控制下的自主神经系统中的神经部分。

它主要负责调节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如心脏、肺、胃等器官的自动调节。

内脏神经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分别是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负责维持人体的应急反应,也被称为“战斗或逃
跑反应”。

它通过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来增加心跳、
提高血压、扩张肺部气道以增加肺活量,并抑制消化系统的功能。

这一系统在应对急激的情况时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当人体遇到紧急的危险或面临高度压力时,交感神经系统会迅速启动,以增加机体的生存能力。

副交感神经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相反,它能缓解紧张和应激,并在身体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发挥作用。

副交感神经系统通过释放乙酰胆碱来降低心率、减慢呼吸、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和促进胃肠道的蠕动。

这一系统在身体处于安静、休息或消耗较少能量的状态时发挥主导作用,帮助身体进行恢复和修复。

内脏神经与脑和脊髓之间主要通过一对位于颈部和胸部的神经束,即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是副交感神经的主要神经,它从脑干延伸到胸部和腹部的内脏器官,控制心脏、肺部、胃肠道和其他内脏器官的功能。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神经如交感神经的胸腔神经和腰腹神经,它们通过脊髓与内脏器官相连。

内脏神经的功能对于人体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它们通过调节心率、血压、呼吸、消化、代谢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维持人体
的内部平衡和稳定。

当内脏神经发生紊乱或失调时,会导致许多疾病和健康问题,如心律不齐、胃病、输尿管结石等。

因此,了解内脏神经的基本原理和功能,对于维护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内脏神经系统

内脏神经系统

内脏神经系统1.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植物神经系统vegetative nervoussystem)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的功能和腺体的分泌,通常不受人的意志控制,是不随意的,所以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又因为他主要是控制动植物共有的物质代谢活动,并不支配动物所特有的骨骼肌的运动,所以也称为植物神经系统。

2.牵涉性痛 referred pain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的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这种现象称为牵涉性痛。

牵涉性痛优势发生在患病内脏邻近的皮肤区,有时发生在离患病内脏较远的皮肤区,其发生的机制是:发生牵涉痛的体表部位与病变器官往往受同一节段脊神经的支配,体表部位和病变部位的感觉神经进入同一脊髓节段,受同一节段脊神经支配,并在后角内密切联系,因此从患病内脏传来的冲动可以扩散或影响到邻近的躯体感觉神经元,从而产生牵涉性痛。

其形态学基础是:一个脊神经节神经元的周围突分叉到躯体和内脏器官。

(临床上将内脏患病时体表发生痛觉过敏以及骨骼肌反射性僵硬和血管运动,汗腺分泌等障碍的部位称为海德带head zones)3.试述与脑神经有关的副交感神经节的名称及各节,节后纤维的分布1)由中脑动眼神经副核发出随交感神经走行的副交感节前纤维进入眶腔后到达视神经后段外侧的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其节后纤维分布于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2)由脑桥的上泌涎核发出的随面神经走行的副交感节前纤维:一部分经岩大神经至翼腭窝内的翼颚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分布于泪腺、鼻腔、口腔及腭粘膜的腺体;一部分经鼓索加入舌神经,再到舌神经下方的下颌下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分布于下颌下腺、舌下腺。

3)延髓下泌涎核发出岁舌咽神经走行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经鼓室神经至鼓室丛,由丛内发出岩小神经至卵圆孔下方的耳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经耳颞神经分布于腮腺4)由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发出的随迷走神经走行的副交感节前纤维,随迷走神经的分支达胸腹腔脏器附近或壁内的副交感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分布于颈胸腹部的心肌、平滑肌、腺体(结肠左曲以上腹腔脏器)5)由脊髓S2-S4的骶副交感核发出副交感节前纤维出骶前孔,又从骶神经分出组成盆内脏神经加入盆丛,分支分布到盆腔脏器,在脏器附近或脏器壁内的副交感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支配结肠左曲以下消化管和盆腔脏器。

人体解剖学:内脏神经系统

人体解剖学:内脏神经系统

→效应器
4
副交感N
节前N元
节后N元
植物性N节
节前纤维 节前N元的胞体
节后纤维 节后N元的胞体
5
内脏运动神经
薄髓(节前纤维)和无髓纤维(节后纤维) 节后纤维形成N丛,再分支至效应器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6
7
躯体运动神经与内脏运动神经比较
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1.支配器官 骨骼肌
平滑肌、心肌、腺体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心脏 心跳加快、血压上升 心跳减缓、血压下降
瞳孔
散大
缩小
支气管
平滑肌松弛, 口径加大
平滑肌收缩、 口径缩窄
胃肠
蠕动减慢
蠕动增强
膀胱
逼尿肌松弛、尿道括约 逼尿肌收缩、括约肌松
肌收缩(贮尿)
弛(排尿)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比较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1.低级中枢 脊髓T1-L3节段灰质 脑干副交感核(4对)
36
肠系膜 下N节
(4)盆部节后纤维的分布 ①经灰交通支返回骶、尾N→下肢和会阴部血管、
汗腺和竖毛肌 ②加入盆丛→盆腔器官
37
交感神经分布概况: 瞳孔开大肌, 胸、腹、盆腔内脏平滑肌, 心肌, 全身血管, 竖毛肌, 腺体
交 感 神 经 功 能
“fight-or-flight”
39
对同一器官所起作用比较:
内脏神经系统
内脏神经系统概述
中枢部 大脑、间脑、脑干、脊髓 包括 周围部 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
内脏感觉神经 周围部 内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
一、内脏运动神经
3
内脏运动神经
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内脏神经

内脏神经
脑啡肽(ENK)、生长抑素(SOM)等。
副交感神经
1.低级中枢:(节前N元) A.脑干副交感核
动眼N副核 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 迷走N背核 B.脊髓骶2~4节段骶副交感核
2.周围部
器官旁节,颅部有睫 状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 翼腭神经节,耳神经节
器官内节,位器官壁内, 肉眼不可见。
3、颅部副交感N的来源、行程、分布
下腹下丛
二、内脏感觉神经
1. 初级神经元 脑N节(膝神经节、舌咽N下N节、迷走神经下神经节) 脊N节
2. 周围突 随舌咽N、迷走N、交感N、骶部副交感N分布于内脏器官。
3.中枢突 一部分随舌咽N、迷走N入脑干,止于孤束核。 一部分随交感N、盆内脏N(副交感N)进入脊髓后角。
4.内脏感觉在中枢内传导 ①通过中间N元,完成内脏——内脏反射 ②通过中间N元,内脏——躯体反射 ③上传到大脑皮质、产生内脏感觉
内的椎前N节和肠系膜下N节。节
后纤维分布于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
管、盆腔脏器、及下肢血管。
盆部: 骶交感神经节2~3对,奇N节
1个。 分支有: 1)借灰通支连于骶N和尾N,
分布于下肢和会阴部血管、汗腺、 立毛肌。
2)从骶N节发出小支加入盆 丛,分布于盆腔脏器。
灰交通支
骶尾神经
奇神经节
骶交感神经节 加 入 盆 丛
人的意志控制,是不随意的,故又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同时又因 它主要控制和调节动、植物共有的物质代谢活动,也称为植物神 经系统。
• 内脏感觉神经如同躯体感觉神经,其初级感觉神经元也位于脑神 经节和脊神经节内,周围支则分布于内脏和心血管等处的内感受 器,把感受到的刺激传递到各级中枢,也可到达大脑皮质。
一、内脏运动神经
骶神经

内脏神经系统介绍

内脏神经系统介绍

颅 部 副 交 感 神 经
16
脊髓S2-4副交感核—节前纤维—盆内脏神经—器官内/旁节—节后纤维 ——盆腔脏器、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
(2)
骶 部 副 交 感 神 经
17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部位 神经节位置 节前后纤维长度 分布范围不同 T1~L3 脊髓 T1-L3侧角 椎旁节、椎前节 节前短、节后长
① 发自椎旁神经节的节后纤维,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 随脊神经分布于全身血管、汗腺、立毛肌。 ② 攀附动脉走行,形成丛,随动脉分布到所支配的器官。 ③ 直接分布于器官。
12
(二)副交感神经
1、中枢部
•颅部: 动眼神经核 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骶部: 骶髓2~4骶副交感核
13
1、中枢部
→内脏器官
特点:
1. 痛阈较高。
2. 弥散的内脏痛,定位不准确。
20
三、牵涉性痛
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这种 现象称为牵涉性痛。
医学全在线
21
22
23
10
(3)交感神经走行
节前纤维: 中间外侧核 — 前根 — 脊神经干 — 白交通支 —交感干 ① 终于相应椎旁神经节,交换神经元 ② 在交感干内上行或下行后,终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神经节,交换神经元 ③ 穿过椎旁神经节后终于椎前神经节,交换神经元。
11
节后纤维:
医学全在线
低级中枢
(1)脑干内的 副交感核 (2)脊髓S2-4的 骶副交感核
14
2、周围部:副交感神经节+节前后纤维
(副交感神经节位于器官的近旁或壁内,包括器官旁节、 器官内节;副交感神经分为颅部、骶部副交感神经。)

系统解剖学.内脏神经系统

系统解剖学.内脏神经系统
动眼N副核—节前纤维—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内括睫肌 面N(上泌涎核)—节前纤维—翼腭神经节—节后纤维—泪腺、鼻黏膜腺 下颌下神经节—节后纤维—唾液腺 舌咽N(下泌涎核)—节前纤维—耳神经节—节后纤维—腮腺 迷走神经背核—节前纤维—器官内/旁节—节后纤维—胸腹腔脏器 (除左曲以下的消化管)
08
而习惯上的自主神经或植物性神经,仅仅指
09
内脏运动神经,而不包括内脏感觉神经。
自主神经系统
一、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结构、功能的区别◆
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支配器官
骨骼肌
平滑肌、心肌、腺体
行径特点
脑干、脊髓中枢发出后,直达而不交换神经元
中枢发出后,交换神经元后达到效应器:(1)节前神经元——胞体在中枢,轴突 , 称节前纤维。 (2) 节后神经元——胞体在内脏神经节, 轴突称节后纤维。
神经节位置
椎旁节、椎前节
器官旁、内节
节前后纤维长度
节前短、节后长
节前长、节后短
分布范围不同
分布范围广泛
较局限
机能上: 对同一器官所起作用不同,即相互拮 Fra bibliotek 抗又相互协调
作用比较:
二、内脏感觉神经
孤束核
中枢突
膝神经节 舌咽神经下节 迷走神经下节
———面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内脏器官
周围突
脊髓后角 (中间内侧核)
中枢突
脊神经节
周围突
———交感神经 ———骶部副交感神经
特点: 1. 痛阈较高。 2. 弥散的内脏痛,定位不准确。
→内脏器官
三、牵涉性痛
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这种现象称为牵涉性痛。

人体形态学课件内脏神经(很完整)

人体形态学课件内脏神经(很完整)
自主调节功能
内脏神经能够在没有意识控制的情况下,自动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以适应机体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 化。例如,当人体处于紧张或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会兴奋,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而当人体处 于安静或休息状态时,副交感神经会兴奋,使心跳减慢、血压降低。
05 内脏神经在临床医学中的 应用
内脏神经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关系
内脏神经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关系
1 2
心脏节律调节
内脏神经通过调节心脏的节律和传导系统,影响 心脏的跳动和血液输出,与心律失常、心绞痛等 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血管张力调节
内脏神经可调节血管的舒缩和张力,影响血压和 血流量的变化,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有关。
3
心血管反射调节
内脏神经参与心血管反射的调节,如压力感受性 反射、化学感受性反射等,维持心血管系统的稳 态平衡。
04 内脏神经的调节机制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相互作用
01
02
03
神经调节
通过内脏神经纤维传递神 经冲动,快速、精确地调 节内脏器官的活动。
体液调节
通过激素等化学物质在血 液中传播,间接地影响内 脏器官的功能。
相互作用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在维 持内环境稳态中相互补充, 共同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
内脏神经的反射弧与反射机制
内脏神经可调节肺血管的舒缩和张力,影响肺动脉压力和肺血流量,与肺动脉高压、肺栓 塞等疾病有关。
06 内脏神经的研究进展与未 来方向
内脏神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早期研究
早期的内脏神经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 学描述和生理功能方面,如内脏感觉 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分布、传导通路等。
现状
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 的交叉融合,内脏神经的研究已经深 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对内脏神经的 生理、病理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周围神经系统—内脏神经(人体解剖学课件)

周围神经系统—内脏神经(人体解剖学课件)
内脏神经: 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 和腺体。
按性质可分为: 内脏运动神经(自主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的运动和腺体 的分泌,以控制和调节动、植物共有的物质代谢活 动,通常不受人意志控制,又称自主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将来自内脏、心血管等处内感受 器的感觉冲动传入中枢,通过反射调节这些器官的 活动,从而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稳定和保障机体 正常生命活动。
干或脊髓内,其轴突称节前纤维。 ②第2级神经元:称节后神经元,胞体位于内
脏运动神经节内,其轴突称节后纤维。
3.神经元数目不同: 躯体运动神经:低级中枢→骨骼肌 1个 内脏运动神经:低级中枢→内脏运动神经节→ 支配器官。 2个神经元 ①第1级神经元:称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脑
干或脊髓内,其轴突称节前纤维。 ② Nhomakorabea2级神经元:称节后神经元,胞体位于内
一、内脏运动神经 (一)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 1.支配器官不同:
躯体运动神经→骨骼肌,受意识支配。 内脏运动神经→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2.纤维成分不同: 躯体运动神经:1种 内脏运动神经:2种: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3.神经元数目不同: 躯体运动神经:低级中枢→骨骼肌 1个 内脏运动神经:低级中枢→内脏运动神经节→ 支配器官。 2个神经元 ①第1级神经元:称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脑
脏运动神经节内,其轴突称节后纤维。
4.分布形式不同: 躯体运动神经:神经干→效应器 内脏运动神经:节后纤维攀附脏器或血管 →神经丛→效应器
5.纤维种类不同: 躯体运动神经:较粗,有髓纤维 内脏运动神经:薄髓—节前纤维 无髓—节后纤维

内脏神经

内脏神经

*节后纤维 :由交感神经椎旁节或
椎前节的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
有3种走向: ⅰ返回脊神经形成灰交通支, 随脊神经的前、后支分布至 头颈、躯干和四肢的血管、 汗腺和立毛肌。 ⅱ攀附于动脉干上,形成神 经丛,并随动脉干的分支分 布到器官。 ⅲ单独形成脏支,直接到达 所支配的器官。但是,脏支 多在器官附近与副交感神经 的分支交织成丛,然后共同 支配该脏器。
骶副交感核
骶N 盆内脏N、加入盆丛 器官内节
3、副交感神经小结
两个低级中枢:脑干副交感核 核和迷走神经背核)和骶副交感核
(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
两种换元部位: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
四对肉眼可见的器官旁节:
睫状N节、翼腭N节、耳N节和下颌下N节
(四)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比较
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 副交感神经 脑干4对副交感核 T1-L3侧角 S2-4节段副交感核 颅部:加入 交感干、内脏大神经、 Ⅲ、Ⅶ、Ⅸ、Ⅹ 内脏小神经 骶部:S2-4加入盆N丛
(1)特殊内脏感觉:味觉、嗅觉(略) (2)一般内脏感觉:牵拉感、膨胀感、痛觉等 2、内脏感觉的特点:与躯体感觉比较可见: (1)感受器接受的适宜刺激不同:内感受器对切割、冷热等刺激 不敏感,而对牵拉、缺氧、缺血、炎症、肿胀等刺激非常敏感; (2)痛觉阈值较高; (3)疼痛感传入弥散,定位不准确。原因是:
组成
内脏运动神经 交感神经 内 (自主N、植物N)副交感神经
脏 神 经
一般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牵拉感、膨胀感、痛觉等)
特殊内脏感觉神 经(味觉、嗅觉)
二、内脏运动神经 (visceral motor nerve)
(一)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区别 内脏运动神经也是在大脑皮质和皮质下各级中枢的控制和调节 之下进行活动。但它与躯体运动神经在结构和功能都有很大的差别。

内脏神经

内脏神经
19
20
21
22
交感神经 sympathetic nerve 颈部
颈上神经节 superior cervical ganglion: 颈上神经节 位置:位于第2 3颈椎横突的前方 颈中神经节 分支:C1~C4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 颈胸神经节 颈内动脉丛 交感干 颈外动脉丛 心丛 心上神经:加入心丛 肺丛 颈中神经节 middle cervical ganglion 胸神经节 位置:位于第6颈椎横突处 分支:C5、6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心中神经:加入心丛 颈下神经节 inferior cervical ganglion 位置:位于第7颈椎处,在椎动脉起始处的后方,常与第1 胸交感神经节合并成颈胸神经节 cervicothoracic ganglion(又 称星状神经节) 分支:C7、8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 锁骨下动脉丛;椎动脉丛;心下神经:加入心丛
上泌涎核
岩大神经 翼腭神经节 鼓索 下颌下神经节 36 下颌下腺、舌下腺 泪腺、鼻颚腺体
副交感神经 parasympathetic nerve
一、颅部副交感神经 3. 随舌咽神经:下泌涎核舌咽神经耳 神经节换元,节 后纤维控制腮腺的分泌
下泌涎核 岩小神经
腮腺
耳神经节
4. 随迷走神经:迷走神经背核迷走神经胸、腹腔脏器 附近或器官壁内的副交感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分布于胸、 腹腔脏器(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盆腔脏器等除外)
31
副交感神经 parasympathetic nerve
低级中枢:位于脑干的副交 感神经核和脊髓骶24节段 灰质的骶副交感核 周围部:自副交感核发出的 节前纤维;副交感神经节, 称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由 节发出的节后纤维 周围部的副交感神经节共有 4对:睫状神经节、翼腭神 经节、耳神经节和下颌下神 经节

《内脏神经》课件

《内脏神经》课件

如胃酸倒流、消化不良等与 内脏神经相关的疾病。
某些神经损伤可以导致神经 性痛,包括内脏神经。
总结
内脏神经系统是人体调节内脏器官功能的关键组成部分,对身体健康至关重 要。
《内脏神经》PPT课件
《内脏神经》PPT课件将带您深入了解内脏神经系统的奇妙之处,并揭示其在 人体中的重要功能。
背景介绍
了解人体内脏神经系统的发现和发展历史,以及相关研究的重要性。
内脏神经的定义
解释内脏神经是指那些与控制内脏器官相关的神经系统。
内脏神经的功能
自主调节
内脏神经系统控制着自主神经系统的各个方面,如心跳、呼吸和消化。
感知
内脏神经帮助我们感知和适应体内的不同生理状态。
响应
它们使我们能够对内外部刺激做出适当的生理反应。
内脏神经系统的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
脑和脊髓组成了内脏神经系统的中 枢。
自主神经系统
负责控制内脏器官的活动以及体内 的平衡。收 过程。
内脏神经的调节
1
神经冲动传递
神经信号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传递,使
神经递质释放
2
内脏器官产生适当的响应。
化学物质通过突触传递,影响内脏神经系
统的功能。
3
自动调节
内脏神经系统可以自动调节内脏器官的活 动,以保持体内的稳态。
内脏神经的疾病
1 自主神经失调
2 胃肠道疾病
3 神经性痛
一些疾病会影响内脏神经系 统的正常功能,导致自律神 经失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节位置
椎旁节、椎前节 器官旁、内节
节前后纤维长度 分布范围不同
节前短、节后长 节前长、节后短
节分布前范短围.节广后泛长 节前较长局.限节后短
分布范围广泛
较局限
机能上: 对同一器官所起作用不同,即相互 拮抗又相互协调. 机能上: 对同一器官所起作用不同,即相互拮抗又相互协调
18
作用比较:
交感神经
9
2、周围部:交感神经节、节前/后纤维
(2)交感神经的分布(脊髓T1-L3侧角) 脊髓T1-T5侧角细胞
——头颈胸腔脏器 上肢血管、汗腺和竖毛肌
脊髓T5-T12侧角细胞 ——肝脾肾等实质性器官 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
脊髓L1-L3侧角细胞 ——盆腔脏器 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 下肢血管、汗腺和竖毛肌
10
功能
受意识支配
随意性
中枢发出后,交换神经元后达到效应器: (1)节前神经元——胞体在中枢,轴突 称节前纤维。 (2) 节后神经元——胞体在内脏神经节, 轴突称节后纤维。
神经丛分布于效应器
两种纤维成分,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 神经,双重支配多数内脏器官。
不受意识直接支配 非随意性
3
4
1、中枢部
低级中枢
内脏神经系统
内脏神经系统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腺体, 包括内脏感觉(传入)神经和内脏(传出)运动神 经。
●由于这些器官的活动是不随意的,似乎是自动 进行的,所以也命名为自主神经系统。
●因为本系统的功能主要是控制和调节动、植 物共有的新陈代谢活动,并不支配动物所特有的骨 骼肌活动,所以也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迷走神经背核—节前纤维—器官内/旁节—节后纤维—胸腹腔脏器
(1)
(除左曲以下的消化管)







16
脊髓S2-4副交感核—节前纤维—盆内脏神经—器官内/旁节—节后纤维 ——盆腔脏器、结肠左曲以下的消化管
(2)
骶 部 副 交 感 神 经
17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部位 脊髓T1T~1L-3L3侧角 脑脑干干、S脊2~髓4S2-4
② 攀附动脉走行,形成丛,随动脉分布到所支配的器官。
③ 直接分布于器官。
12
(二)副交感神经 1、中枢部
•颅部: 动眼神经核 上泌涎核 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骶部: 骶髓2~4骶副交感核
13
1、中枢部
低级Hale Waihona Puke 枢(1)脑干内的 副交感核
(2)脊髓S2-4的 骶副交感核
14
2、周围部:副交感神经节+节前后纤维
(副交感神经节位于器官的近旁或壁内,包括器官旁节、 器官内节;副交感神经分为颅部、骶部副交感神经。)
15
动眼N副核—节前纤维—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内括睫肌
面N(上泌涎核)—节前纤维—翼腭神经节—节后纤维—泪腺、鼻黏膜腺
下颌下神经节—节后纤维—唾液腺
舌咽N(下泌涎核)—节前纤维—耳神经节—节后纤维—腮腺
迷走神经下节
•脊髓后角 (中间内侧核)
中枢突
—周—围—突交感神经 脊神经节 ———骶部副交感神经
→内脏器官 →内脏器官
特点: 1. 痛阈较高。 2. 弥散的内脏痛,定位不准确。
20
三、牵涉性痛
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这种 现象称为牵涉性痛。
21
22
23
(一)交感神经
脊髓T1—L3 节段的侧角内
侧角细胞发出的 轴突即节前纤维。
5
2、周围部:交感神经节、节前/后纤维 (1)交感神经节分类 A、椎旁神经节(交感干神经节) 19-24成对节、尾部1个单节。 交感干神经节+交感干神经节=交感干 交感干上自颅底,下至尾骨,两干下端合于奇神
经节。 ★颈部交感干神经节——3对 ★胸部交感干神经节——10-12对 ★腰部交感干神经节——4-5对 ★骶部交感干神经节——2-3对 ★尾部交感干神经节(奇神经节)——1个
副交感神经
心脏 心跳加快、血压上升 心跳减缓、血压下降
瞳孔 支气管
胃肠 膀胱
散大
平滑肌松弛, 口径加大
蠕动减慢
逼尿肌松弛、尿道括 约肌收缩(贮尿)
缩小
平滑肌收缩、 口径缩窄
蠕动增强
逼尿肌收缩、括约肌 松弛(排尿)
19
•孤束核
二、内脏感觉神经
中枢突
膝神经节
—周—围—突面神经
舌咽神经下节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6
交感干神经节借交 通支与相应的脊神经 相连,交通支分为: ●白交通支:
脊髓侧角细胞发出 的节前纤维离开脊神 经进入交感干神经节, 存在脊髓T1-L3节段。 ●灰交通支:
交感干神经节发出 的节后纤维进入脊神 经,存在全部交感干 神经节与脊神经之间。
7
8
B、椎前神经节
在脊柱前方,包括: 腹腔神经节(成对)——腹腔干根部两旁 肠系膜上神经节(单个)——肠系膜上A根部 肠系膜下神经节(单个)——肠系膜下A根部
(3)交感神经走行
节前纤维: 中间外侧核 — 前根 — 脊神经干 — 白交通支 —交感干
① 终于相应椎旁神经节,交换神经元 ② 在交感干内上行或下行后,终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神经节,交换神经元 ③ 穿过椎旁神经节后终于椎前神经节,交换神经元。
11
节后纤维:
医学全在线
① 发自椎旁神经节的节后纤维,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 随脊神经分布于全身血管、汗腺、立毛肌。
●而习惯上的自主神经或植物性神经,仅仅指 内脏运动神经,而不包括内脏感觉神经。
2
一、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结构、功能的区别◆
躯体运动神经
支配器官
骨骼肌
内脏运动神经 平滑肌、心肌、腺体
行径特点 脑干、脊髓中 枢发出后,直 达而不交换神 经元
分布 神经干形式分布 形式
纤维 只有一种,一般为 成分 较粗的有髓纤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