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四制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望天门山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第【1】篇〗知识目标:1、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的能力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悟品味诗中表达的意境。
教具准备:《望天门山》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导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诗人李白吗?你会背诵他的哪些诗呢?(指名背诵)2、看来,大家都很喜欢李白。
那你对他有多少了解呢?(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回答),师出示课件1。
3、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歌:《望天门山》》。
当年25岁的诗人李白朝气蓬勃,乘舟沿江而下,欣赏到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诗性大发,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游览长江,欣赏天门山那美丽的景色吧!(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播放朗读课件,听诗歌朗读。
2、多媒体显示自学要求(齐读):(1)把诗读正确、流利。
(2)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3)提出自己的疑问。
3、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4、小组里交流、讨论疑难问题。
5、展示学习成果。
(1)谁来读读这首诗?(2)说说你在刚才的学习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教师通过点拨、提示、借助课件等方式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三、朗读古诗,品味诗境,体会诗情师: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我们怎样去有感情的朗读呢?(生自由发言)师归纳:这首诗应该用高昂、奔放的情感去读,才能读出天门山的豪迈气势。
(播放《望天门山》朗读课件)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品味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
生: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模仿古人诵读古诗)—→配乐朗读师:这么美的古诗,你们能背一背吗?(学生背诵古诗)四、课时小结,课外拓展1、诗配画: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人教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望天门山PPT课件

课文赏析
1.文章的每一联分别写了什么?
答:本诗第一句中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 一、二句中“开、回”二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
的水势; 二、三句中“碧、青”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尾句写帆
船与日落的奇观。
课文赏析
2.诗句中有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
答:这首诗通过断、开、流、回、出、来,这六个动词, 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天门山壮观的美景。
望
XX
授 课 老 师 :
天 人
教 版 部
门 编
版 三 年
山 级
语 文 上
册
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 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 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 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 喜交友。代表诗作收集在《李太白 全集》里。
课文早知道
望天门山①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②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总结
红日照临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边上扬帆而行,驶 过夹峙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多么美 好的图景。诗人紧扣一个“望”字,借助笔下一派雄 丽的景色,不仅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将宽阔 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出来。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放眼望去
天门 断 碧水 回 青山 出 孤帆 来
楚江 开
课
XX
授 课 老 师 :
程 人
教 版 部
结 编
版 三 年
束 级
语 文 上
册
①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 与西梁山的合称。两山隔江 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所以 叫天门山。
②楚江:即长江,长江中下 游地带在古代属于楚地,所 以叫楚江。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公开课教案第【1】篇〗《望天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写“孤、帆”等四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默写。
2.理解全诗的意思,体会全诗意境,及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并培养此种感情。
二、重难点重点: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难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意境三、课前准备《望天门山》生字词卡片、诗中所描写画面的PPT、有关诗的音频四、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有谁去看过长江吗?有什么感受呢?是不是觉得很雄伟壮观?今天我们来看看大诗人李白是如何描写它的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有谁还读过李白的其他诗吗?恩,对呀,李白的诗读来总是那么耐人寻味,看来大家都对李白的诗比较感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他描写长江的诗(板书“望天门山”)(这样,既能巩固学生之前所学,又能为今日所学做铺垫,鼓励学生自信心,增加其学习的兴趣)2、读全诗,感受意境播放音频,及PPT,大体感知其意境。
用自己的方式找出诗中不懂不会的字词句,读通读懂全诗,无法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分小组交流阅读感悟;指名让学生谈谈对全诗的理解;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大家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一步步指导学生说出全诗大意,并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帮助学生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试着体会诗所表达的意境。
找出诗中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诗中共描述几个画面都是什么样的画面?(四个画面,“天门中断楚江开”描绘了汹涌奔腾的长江冲破天山东流而去的壮阔气势;“碧水东流至此回”描绘的是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和反作用;“两岸青山相对出”是作者远望天门山所看到它的雄姿;“孤帆一片日边来”道出了作者远望天门山的地点)标题是“望天门山”为何不见诗中有望字?(细细品味全诗,四句诗句句都是作者遥望天门山的所思所感,这种方法更显其神韵。
)3、赏读全诗并背诵再次播放音频、PPT,学生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人教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 两岸青山相对出, •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两岸青山:指东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 的远方驶来,好像来 自天边。
• 为什么两岸的青山突然
出现呢?它不是一直都 耸立在长江边上的吗?
• 山顶? • 江边? • 船上?
• 静止着看? • 边走边看?
如果是站在岸上 某个固定的立脚点 “望天门山”,那大概 只会产生“两岸青山 相对立”的静态感。 反之,舟行江上,顺 流而下,望着远处的 天门两山扑进眼帘, 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 身姿时,“两岸青山 相对出”的感受就非 常突出了。
•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感 受一下李白笔下山依水立, 水由山出,山水相连,山为 水开,水为山回宏阔壮观的 天门山吧!
两岸青山相对出
“出”字不但逼真地 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 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 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 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 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 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 上来客的欢迎。青山既然 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 自当更加兴会淋漓。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最后一句承前第二句写 长江江面的远景。穿过天门 山的滔滔江水,奔流东去浩 渺无际,从红日冉冉升起的 天边,一条帆船朝天门山驰 来。“日边来”,极言船来 处之高远。写江水的绵远不 直接点出水,而是写水上的 船,让人们从“日边来”中 去想象江水的渺远。
• 在作者笔下,楚 江(长江)仿佛 成了有巨大生命 力的事物,显示 出冲决一切阻碍 的神奇力量,而 天门山也似乎默 默地为它让出了 一条通道。
碧水东流至此回
碧水东流至此回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 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 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 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 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 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 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 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 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 的奇险。
部编版五四制三年级语文上册《望天门山》

激趣导入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激趣导入
李白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写 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 贵的诗歌。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 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 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 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 术效果,被后世称为“诗仙” 。
激趣导入
断duàn 楚 chŭ 至 zhì 孤 gū 帆 fān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新知讲解
自读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新知讲解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中都画了些什么呢?
天门 楚江 碧水 青山 孤帆 红日
本诗通过对天门山壮丽景色 的描写,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 势,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和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以及 乐观豪迈的情怀。
布置作业
作业: 熟读诗文,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谢谢
中断:从中间断裂开来。开:撞开。
新知讲解
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 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 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 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 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 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
新知讲解
根据注释,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诗人欣赏着青山相对而出的奇观, 孤帆一片日边来: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出的方向驶来。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课件(完美版)

字词学习——字
认字组词
duàn- 断 —— 中断 断开
chǔ - 楚 —— 楚江 楚国
zhì - 至 —— 至于 至今
ɡū - 孤 —— 孤独 孤单
fān - 帆 —— 帆船 风帆
1、望—— 看,往远处看 2、开—— 断开 3、至—— 到 4、此—— 这里 5、回—— 回旋 6、孤—— 单独 7、帆—— 船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教师课堂用语在学科专业方面重在进行“引”与“导”,通过点拨、搭桥等方式让学生豁然开朗,得出结论,而不是和盘托 出,灌输告知。一般可分为:启发类、赏识类、表扬类、提醒类、劝诫类、鼓励类、反思类。
此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和壮丽的天门山,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 中,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 美好河山的歌颂。
课后作业
熟背并默写《望天门山》
人教部编版 语文 三年级上
古诗三首
1. 说得太好了,老师佩服你,为你感到骄傲! 2. 你的设计(方案、观点)富有想象力,极具创造性。 3. 我非常欣赏你的想法,请说具体点,好吗? 4. 某某同学的解题方法非常新颖,连老师都没想到,真厉害! 5. 让我们一起为某某喝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敢于猜想,善于猜想,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表扬类
一、启发类
1. 集体力量是强大的,你们小组合作了吗?你能将这个原理应用于生活吗?你的探究目标制定好了吗? 2. 自学结束,请带着疑问与同伴交流。 3. 学习要善于观察,你从这道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4.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5. 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看谁想出的解法多? 二、赏识类
三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望天门山》李白

望 山险水涌 天门中断 楚江开
天
碧水东流 至此回
山水相映
长江 灵秀浩荡
门
青山
山 山出帆来 孤帆
相对出 以动写静 日边来
孤帆 乘风破浪
《望天门山》写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 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 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天门中断楚江开,
“中断”和“开”两词形 象地写出了天门山的雄伟
和长江水的奔腾不息。
碧水东流至此回
碧水东流至此回。
“回”这个字,把江水翻
滚回旋、变化无穷的状态全 表现出来了,借水势衬托出
了山的奇险。
两 岸 青 山 相 对 出
两岸青山相对出,
这里的“出”字使本来静止不 动的山有了动态美,不但逼真 地表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有 的姿态,而且蕴含了诗人的喜
悦之情。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个“来”字使画面顿显活跃,在浩 瀚茫茫的长江之上,一叶小舟正乘风 破浪向天门山驶来。“来”字既给画 面增添了动感,也蕴含了诗人的喜悦
之情。
语文要素
诗的前两句:前两句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 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诗的后两句:点出了诗人望天门山的地点,诗人并非站 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而是站在从“日边来” 的一片孤帆上。孤帆是动的,因此诗人的视角也一直在变。
望
天
门唐
•
山
李 白
开:冲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至此回:指江水流 到这里回旋澎湃。
诗意:天门山从中间断开是楚江把它冲开的,碧绿 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回旋澎湃。
这是课后第2题哦!
出:出现。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备课教材解读 文本细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备课教材解读文本细读《望天门山》文本细读碎思二则在金文伟教授的指导下,我对汉字学与古诗教学的关系有了一点新的思考,于是选择李白的《望天门山》体现我的思考。
这首古诗人教版教材编排在三年级上册,长春版编排在四年级下册,语文版编排在五年级上册。
我以四年级学生的实际学情作为备课的依据。
碎思一:关于解读中争议较大的三个问题确定了执教内容,才发现这首诗不好教,最主要的原因是关于这首诗的文本细读争议太大了。
比如:1.李白之“望”,立脚何处?是“孤帆”上还是江岸边的某处?2.“至此回”的“回”是“回旋”还是“回转,改变方向”?3.“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孤帆”是李白乘坐的船还是李白所望之船?经过文本细读,请教有关专家之后,我对这三个问题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第一个问题:要分清观察点是“孤帆”上还是江岸某处,必须从作品本身研读,寻找答案,而真正的名作,对模糊的境况,往往在材料的组合和结构安排上,是有暗示的。
这首诗也有“草蛇灰线”,但“不在千里之外”(金圣叹语)。
这个暗示,应该是“两岸青山相对出”。
两边的山景不断地扑入眼帘,只有舟行水上才会有这个感觉。
第二个问题:“回”解释为“回旋”,是楚江水撞击天门山产生的漩涡,是不对的。
理由有二,一是“至此回”在传世的两种宋本(蜀刻本和当涂本)中,都作“直北回”,这应是诗的原貌,“直北”两个字因为形近被误写为“至此”。
二是《舆地志》记载,“博望、梁山,东西隔江相对如门,相去数里,谓之天门。
”既然“相去数里”,可见这里江面并不窄,江流在此不可能形成如瞿塘峡口那样的回旋。
第三个问题:关于“孤舟”的解读。
诗题叫“望天门山”,可见“孤舟”是李白望见他人乘的小船。
如果“孤舟”是李白坐的船,那诗题中用“望”就不恰当了。
再结合李白诗作的特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的诗作想象奇特、大气磅礴,但道的大多是“眼前景”,妙就妙在“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所谓“意新语工”(梅尧臣语)是也,但并不隐晦、难懂。
《古诗三首》PPT课件望天门山|人教部编版 (共19张PPT)

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空想会想出很多绝妙的主意,但却办不成任何事情。
开阔的胸襟与豪放不羁的精神。
平凡的脚步也可以走完伟大的行程。
归纳总结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 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 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 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 诗歌不仅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展现 了李白宽阔的胸襟。
课堂小练
全诗四句共两层意思,前两句为第一层,着重写___江_____和 ____山____。后两句为第二层,“两岸青山相对出”,一个“___出_____” 字,逼真地写出天门山夹江对峙,而且由两岸伸出江心的态势,给 人以“___动_____”态美的感受;“孤帆一片日边来”是___远_____望, 一个“____来____”字,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一片”由远而近,由小 而大的情景。
望天门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思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这幅画里都画了哪些景物?
要求:朗读诗歌第四句。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思考:哪个字最传神?
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看到楚江水势很猛。 听到滔滔的楚江水的轰鸣。 想象到这江水排山倒海,冲破险阻的气势。
课文讲解
要求:朗读诗歌第三句。 思考:“两岸青山相对出”中,那个字极具表现力?
“出”字极具表现力。“出”字表现了舟行 过程中诗人看到的天门山特有的姿态,包含了 诗人的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 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写教案不能千篇⼀律,要发挥每⼀个⽼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师的教案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因材施教。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7课《古诗三⾸》课⽂原⽂ 望天门⼭ 【唐】李⽩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东流⾄此回。
两岸青⼭相对出, 孤帆⼀⽚⽇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 【宋】苏轼 ⽔光潋滟晴⽅好, ⼭⾊空蒙⾬亦奇。
欲把西湖⽐西⼦,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两相和, 潭⾯⽆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翠, ⽩银盘⾥⼀青螺。
【篇⼆】部编版⼩学三年级上册语⽂第17课《古诗三⾸》教案:望天门⼭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观赏图⽚,揭⽰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河壮丽。
⼤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图⽚) 2.师:⼤家知道这是哪⾥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被叫做天门⼭,谁来说说⾃⼰看了这些图⽚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家都说了⾃⼰看了天门⼭的图⽚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李⽩也去到了天门⼭,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这⾸诗。
5.下⾯请⼤家齐读课题--《望天门⼭》(教师板书课题)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由朗读,要求读准字⾳,读通诗句。
2.指导⽣字的读⾳。
3.全班齐读,分⼩组读,反馈读。
4.教师出⽰节奏划分,指导学⽣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望天门山》PPT课件

望天门山
• 波涛汹涌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间冲 开,成为东西两山,碧绿的江水浩 浩荡荡向东流去,在这里激起回旋, 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当孤帆顺流 而下,远处的天门山一下子扑进眼 帘。
诗中描写的景物: 青山、碧水、孤帆、日。
• 诗歌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天门山壮丽景色的描写,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 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
• • • • 孤帆: 帆:船上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常被用来代指船。 孤:单独、一个。 孤帆指一只小船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出现,
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 日边迟来。
•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 两岸青山相对耸立,一会儿出现一叶小舟, 正从天边驶来。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 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 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 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 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 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 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 边来”的“一片孤帆”,即是说诗 人是坐在孤帆上。
天门山:在安徽省 和县与涂县西南的 长江两岸,在江北 的叫西梁山,在江 南的叫东凉山,两山 诗人写到天门山 隔江相对,形同门 犹如被江水冲击 户,所以叫天门山。 而隔断似的,这 么雄伟这么有气 势,大自然真是 鬼斧神工哪!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 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水 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 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 了。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清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朗读这首诗时,一 定要感情地读出“磅 礴,雄壮,充满阳刚 之气。”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练习全知识点走近作者:李白(701-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代表诗作有《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代表作有《赠刘景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刘禹锡(772- -842) 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定州)。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难点探究: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的?从“孤帆一片日边来”可以知道,作者是在行进的小船上“望”天门山。
他正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此时他看到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情景。
2.《望洞庭》的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望”洞庭的?与《望天门山》不同,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望”洞庭的。
先近望,看到了水月交融、湖平如镜的景象;接着“遥望",看到了山水青翠、君山如青螺的景象。
潭面如镜,湖水如盘,君山如螺,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主题归纳:主题:《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望洞庭》用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感悟:美丽的景色比比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再普通的景色也能生出不一样的风情。
乘一叶孤舟,顺流而下;坐湖中小亭,笑赏烟霞。
让我们记下心中的感悟,成就新的诗篇。
课后习题答案: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点拔:背诵古诗前,要熟读古诗。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要求:知识与能力1.会写“断、楚、至、孤、帆”五个生字。
2.了解古诗的大意,会背会默写古诗。
3.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文字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采用范读、自读、齐读等方式鼓励学生思考问题,体会诗意。
3.指导学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古诗动画朗读、古诗范唱及伴奏教学过程:【课前】:1.谈话老师知道大家古诗背得特别好。
上课前,我们来背背诗,好不好?背李白的,不过有个小要求,要和诗。
知道什么是和诗吗?和诗就是别人在背的时候,恰好你也会这首,你就插进来轻声和着背。
老师先来背一首《静夜思》……(老师,学生一起背李白的诗)2.了解李白和他的诗(1)师:刚才我们背的诗都是唐朝诗人——(学生:李白)的,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2)学生说一说在学生谈到李白喜欢饮酒,有李白自己的诗为证,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3.课件出示李白的简介课件: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开课】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师:李白,在中国人的眼里,不再是一个简单、普通的名字,它和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连在了一起,许多外国人都知道,在中国的唐朝有一个伟大的诗人叫李白。
李白的诗奔放炽热、豪气回荡,深受百姓的喜爱,千年传唱不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他写的诗。
三年级上册语文人教部编版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教案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才能和形象思维才能。
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自制演示文稿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出示各种字体的“山〞及?望天门山?的草书作品,初步感知书法魅力。
一、激趣导入,提醒课题1.引出课题,板书课堂,理解课题。
师:咱们先来认一个字,有点难度,因为是甲骨文。
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吗?师:刻在龟甲上的。
看清楚了,这是什么字?〔老师板书甲骨文“天〞,指导学生观察分析。
〕师:再看这什么字?〔老师板书:甲骨文“门〞〕对,你看左边一扇右边一扇。
〔指导学生观察。
〕师:再加一个字,〔老师板书:山〕读一读。
师:咱们汉字是表意的,就这“天、门、山〞三个字,你想一想应该是一座怎样的山?师:公元727年,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曾经游览天门山,写下了?望天门山?。
〔老师板书:望〕师:什么叫“望〞?怎样看才叫“望〞?向远处看就是望。
2.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1.学生自读古诗。
师:李白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呢?拿出你们的课文纸,自由读几遍。
注意字音读准确,节奏读清楚,读完了结合下面的注释和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诗的意思。
2.汇报自读成果,老师相机指正。
3.初步指导读诗。
师:谁再来读读这首诗?我们要听听字音读准了没有,节奏读清楚了没有。
师:听出她的停顿了吗?你给了大家很好的提示这叫“二二二一〞,老师还有给你提个建议,读得再慢一点,你跟着老师的手势来。
〔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古诗第一句。
〕师:我们一起看老师的手势读后三句,感受一下诗的节奏。
注意不要跑到老师手势的前面。
师:有味道吧。
诗歌读起来就有歌的味道,唱歌时,我们有时要重唱,今天我们读诗就来叠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句,老师依你们的节奏读后三个字,把握好节奏,我们一起来。
〔师生合作读诗〕师:咱们换一下,老师读一句,你们依着老师的节奏来,老师读一句,你们重复后面三个字。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课件

课后作业: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画一幅自己心目 中的天门山,并把这首诗工整的默写在画上。
描写江水的词语: 波涛汹涌 惊涛拍岸 浩浩荡荡 滚滚东流
风号浪吼 奔腾不息
描写天门山险峻的词语: 坚不可摧 牢不可破 铜墙铁壁
我喜欢,我想:
尝试着背一背古诗; 尝试说说古诗中描绘的画面;
小组合作学习
1、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2、展示交流,合理分工: 善于诵读——朗读或背诵全文
善于表达——结合关键词想象这首诗描绘的画面,用 自己的话说一说。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
望天门山
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 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 所以叫天门山。
自读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2.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借助课文注释、插图等方法,试着理 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回: ① 报答。 ② 回旋,回转。 ③ 返回。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上李邕》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人教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课件

课后研讨 感谢各位同仁的积极参 与,望批评指正,提出您 的宝贵意见!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望天 门山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唐代伟 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 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 《行路难》《蜀道难》等多首。
背景介绍
解诗题
在江北的 叫西梁山
山
在江南的 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 所以叫“天门山”
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 西南的长江两岸,
抓字眼,明诗意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回漩,回转。
诗意: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 向北流去。
抓字眼,明诗意
两岸青山相对出
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 出:突出,出现。
这句诗的意思是: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 景难分高下。
抓字眼,明诗意
孤帆一片日边来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 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诗意: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在描绘天门山雄 伟景色的同时,突出 了诗人豪迈奔放,自 由洒脱的形象,表达 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 山河的感情。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背诵诗
知诗人
抓字眼
想诗境
解诗题
明诗意
悟诗情
拓展积累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学习方法指导
同学们,天道酬勤,一个人学习成绩的优劣取决于他 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三个要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趣导入
2019/11/23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2
激趣导入
李白
2019/11/23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写 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 贵的诗歌。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 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 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 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 术效果,被后世称为“诗仙” 。
2019/11/23
14
新知讲解
领悟诗情
自己再读读诗句,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
作者从“望”字着眼,前两句先描写山 川气势,乘舟顺流而下,当望到孤帆从远处向 天门山驶来,在阳光的映衬下,景色优美怡人, 令作者无比惊喜激动。
2019/11/23
15
新知讲解 你知道哪些关于李白的诗歌呢?
2019/11/23
2019/11/23
11
新知讲解
2019/11/23
诗意小结:
天门山从中间割断,引奔腾的长江水从 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 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雄奇秀丽的天门山夹 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 帆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轻捷而来。
12
新知讲解
探究讨论
思考问题:天门的“中断”和楚江的“开”有什么联系?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拓展积累
16
新知讲解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019/11/23
17
课堂小结
2019/11/23
天门中断楚江开: 浩荡东流的长江在冲破天门奔腾而去。 碧水东流至此回: 夹江对峙的群山激起了江水一片回旋。
2019/11/23
中断:从中间断裂开来。开:撞开。
8
新知讲解
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 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 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 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 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 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
2019/11/23
9
新知讲解
根据注释,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诗人欣赏着青山相对而出的奇观, 孤帆一片日边来: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出的方向驶来。
相对出:相对着突出来。
日边来:从日出的方向驶来。
2019/11/23
10
新知讲解
第三句写远望天门山所见的雄姿,第四句则点明由于两山夹峙, 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 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 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诗人形 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 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 的壮丽风光。
2019/11/23
天门 楚江 碧水 青山 孤帆 红日
6
新知讲解
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
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为博望山,西为梁山,两山夹 江对峙,就像一座门户,合称天门山。 楚江:安徽在古代属于楚地,所以诗人把流经这个地段的长洒称为楚江。
2019/11/23
7
新知讲解
根据注释,说一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20
•谢 谢
过对天门山壮丽景色 的描写,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 势,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和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以及 乐观豪迈的情怀。
18
布置作业
作业: 熟读诗文,默写古诗。
2019/11/23
19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2019/11/23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 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 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这两句所 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 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
2019/11/23
13
新知讲解 探究讨论
如何理解诗句中“出”这个字的含义?
“出”表示的是动作,在这里,天门山虽然不会动,但作者想 象力非常丰富,他认为天门山有情,为迎接远方的来客,它屹立江 边,开门候客。
3
激趣导入
断duàn 楚 chŭ 至 zhì 孤 gū 帆 fān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2019/11/23
4
新知讲解
自读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2019/11/23
5
新知讲解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中都画了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