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痤疮
中医辨证施治在痤疮中的应用
中医辨证施治在痤疮中的应用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发生在青春期,特点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
中医辨证施治在痤疮中的应用已有悠久历史,通过辨证施治能够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痛苦。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出发,介绍中医辨证施治在痤疮中的应用。
一、中医理论对痤疮的认识中医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体内湿热蕴结、气血不调所致。
湿热蕴结会阻塞毛囊,导致毛孔堵塞,形成粉刺。
气血不调会导致毛囊供血不足,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使炎症难以消退。
因此,治疗痤疮首先需要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方案。
二、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一)清热解毒法清热解毒法适用于痤疮初起、症状严重的患者。
常用的草药有黄连、黄柏、连翘等,可以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此外,还可以配合中药汤剂,如白虎汤、龙胆泻肝汤等。
(二)祛风化湿法祛风化湿法适用于痤疮病情较轻,伴有湿热症状的患者。
常用的草药有薏苡仁、泽泻、车前子等,可以祛风利湿、清热解毒。
此外,还可以搭配中药方剂,如败毒散、龙胆泻肝汤等。
(三)活血祛瘀法活血祛瘀法适用于痤疮有明显瘀斑、疮口难以愈合的患者。
常用的草药有当归、赤芍、桃仁等,可以活血化瘀、消散疮痕。
此外,还可以选用中药方剂,如血府逐瘀汤、逍遥散等。
(四)调理气血法调理气血法适用于痤疮伴有气血不调的患者。
常用的草药有黄芪、党参、当归等,可以益气养血、调理气血。
此外,还可以搭配中药方剂,如四物汤、血建汤等。
三、中医辨证施治的注意事项(一)个体化治疗中医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草药。
因此,在进行中医辨证施治时,医生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情、生活习惯等,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二)调节饮食中医治疗痤疮还需要调节患者的饮食。
根据中医理论,痤疮与湿热蕴结、气血不调有关,因此,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煎炸等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三)合理护肤中医治疗痤疮还需要患者合理护肤,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用手挤痘痘,以免感染加重。
中医辩证论治在痤疮中的应用
中医辩证论治在痤疮中的应用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多发生在青春期,主要表现为面部、胸背等皮肤部位出现粉刺、炎性丘疹和脓疱。
中医辩证论治在痤疮治疗中有着独特的应用,通过辨证施治,全面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愈痤疮的目的。
一、中医痤疮辩证分类根据中医理论,痤疮可以被分为热证、湿证、瘀血证和虚证四个辩证类型。
热证主要表现为粉刺多、痛痒明显;湿证以多痤疮、痤疮色暗、炎症较重为特点;瘀血证则表现为色素沉着及瘢痕形成;虚证则以痤疮数量少、疗程较长为主要表现。
二、痤疮中医辩证论治原则1. 清热解毒对于痤疮属于热证的患者,首要原则是清热解毒。
常用中药材有黄连、连翘、石膏等,能够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缓解痤疮炎症症状,加速愈合。
2. 祛湿化痰对于湿证型痤疮患者,需要祛湿化痰。
中药材如半夏、陈皮、藿香等,可以清理湿热,解除湿邪的困扰,改善痤疮湿疹。
3. 活血化瘀痤疮瘀血证患者,重点应该是活血化瘀,常用中药材如红花、当归、川芎等,能够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瘀血经络阻塞,加速痤疮结痂愈合。
4. 益气养阴对于虚证型痤疮患者,重点在于益气养阴。
中药材如黄耆、白术、天冬等,能够调节免疫功能,增强体质,提高皮肤的抵抗力。
三、中药常用方剂1. 黄连清瘢痕饮组成:黄连、玄参、地龙、黄芩等。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活血,适用于痤疮热毒阳盛、炎症明显的患者。
2. 知柏清痤疮汤组成:知母、黄柏、青黛、泽泻等。
功能:清热燥湿、解毒祛痤,适用于痤疮湿热内盛的患者。
3. 川芎茶调散组成:川芎、红花、当归、桃仁等。
功能:活血化瘀、调经化痰,适用于痤疮血瘀经络阻塞的患者。
4. 六味地黄丸组成:山药、山茱萸、熟地、枸杞子等。
功能:益气养阴、滋阴清热,适用于痤疮体质虚弱、肺胃经火亢盛的患者。
四、中医辩证施治实例1. 热证型痤疮患者,可采用黄连清瘢痕饮为主要方剂,搭配芦荟胶外用,能够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同时,要避免油腻食物的摄入,多喝绿茶,保持皮肤清爽干净。
2. 湿证型痤疮患者,可采用知柏清痤疮汤为主要方剂,配合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一、痤疮的病因病机分析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
好发于男女青春期的颜面及胸背皮脂腺丰富的部位,临床上以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征,易反复发作.本病属于中医学“肺风粉刺”病的范畴。
中医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先天素体肾之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不足,相火天癸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调,肺胃火热上蒸头面,血热淤滞而成。
1.肾阴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人之生长发育与生殖。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丈夫…。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若素体肾阴不足,会导致女子二七和男子二八时相火亢盛,天癸过旺,阴虚内热而脸生粉刺。
2。
肺胃血热面部皮肤主要有肺经和胃经所司.〈〈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和皮也,其荣毛也”.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若素体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
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若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大肠积热, 上蒸于肺胃。
合而导致肺胃血热, 脸生粉刺、丘疹、脓疱。
3。
痰瘀互结肾阴不足,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为瘀。
痰瘀互结于面部而出现结节、囊肿和瘢痕。
4。
冲任失调肾阴不足,肝失疏泻,可使女子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不调,则血海不能按时满盈,以至女子月事紊乱和月经前后脸部粉刺增多加重.西医认为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的皮肤附属器疾病,其详细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
已知内分泌失调,皮脂分泌旺盛以及毛囊内微生物感染是痤疮发病的主要因素。
1.内分泌失调目前已经公认内分泌雄性激素在痤疮的发生、发展和持续状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雄性激素主要由性腺和肾上腺分泌,其中以血清睾酮作用最强。
睾酮在皮肤中经与5α还原酶作用转变为组织活性更强的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的细胞周转和脂类合成。
血清或皮肤组织中雄性激素水平过高,或毛囊皮脂腺单位的雄性激素受体过多,或雄激素与雌激素受体之间的比例失衡,或雄激素受体对正常血清雄激素的敏感性增加均认为与痤疮的发生有关。
中医辨证治痤疮
三、其它疗法
1.皮损内注射疗法:去炎松混悬液0.05~O.1ml(10mg/ml),加普鲁卡因少量,作结节、囊肿损害内注射,每次间隔1~2周,注射数次。
2.紫外线(红斑)照射,或液氮冷冻(喷雾法或点涂)适应于结节性或囊肿性痤疮。
5.结节:炎症较深时,脓疱之壁加厚,形成淡红或紫红的结节,或隆起呈半球或圆锥形,可长久存在,亦能逐渐吸收,亦有溃脓结疤或成窦道者。
以上诸种皮损,可数种同时存在,亦能互相转化,多数病者伴有皮脂溢出。多数病者无自觉症状,若炎症明显时可引起疼痛及触痛。
西医诊断依据
临床诊断 1.多发生于青年男女,常伴有皮脂溢出。 2.好发于颜面、胸背及肩部,分布对称。 3.皮肤有黑头粉刺、白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脓肿及疤痕等。
2.抗雄性激素:①安体舒通片,每次20mg,每日3次,连服1个月。②甲氰咪胍片,每次0.2g,每日3次,连服1个月。
3.皮质类固醇激素:强的松片,每日30mg逐斩减量,或强的松与女性激素或强的松与抗雄性激素联合使用,治疗囊肿性及聚合性痤疮。
(五)锌制剂
目前有甘草锌胶囊每次0.5g,每日3次饭后服,连服1个月。硫酸锌片2片/次,日3次,口服。葡萄糖酸锌片每次35mg,日3次,饭后服,连用1个月等。
二、外用药
1.硫黄和雷琐辛制剂:常用的有复方硫黄洗剂,5%硫黄霜、硫新霜和2%雷琐辛酊剂。
2.抗生素类:1%红霉素酒精,肤炎宁搽剂,1.5%红霉素洗剂或溶液,1%氯霉素雷琐辛酒精,2%氯霉素水杨酸酒精等,连用1~2月。
3.过氧化苯甲酰:5%~10%过氧化苯甲酰乳剂,连用1~2月。亦可与维甲酸或抗生素类联合外用,既可增强疗效,又可减少副作用。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得中医辨证论治一、痤疮得病因病机分析痤疮就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得慢性炎症。
好发于男女青春期得颜面及胸背皮脂腺丰富得部位,临床上以面部得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征,易反复发作、本病属于中医学“肺风粉刺”病得范畴、中医认为痤疮主要就是由于先天素体肾之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不足,相火天癸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调,肺胃火热上蒸头面,血热淤滞而成、1。
肾阴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人之生长发育与生殖。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与,故能有子”。
若素体肾阴不足,会导致女子二七与男子二八时相火亢盛,天癸过旺,阴虚内热而脸生粉刺。
2.肺胃血热面部皮肤主要有肺经与胃经所司。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与皮也,其荣毛也"。
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若素体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
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若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大肠积热, 上蒸于肺胃、合而导致肺胃血热, 脸生粉刺、丘疹、脓疱。
3。
痰瘀互结肾阴不足,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为瘀、痰瘀互结于面部而出现结节、囊肿与瘢痕、4.冲任失调肾阴不足,肝失疏泻,可使女子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不调,则血海不能按时满盈,以至女子月事紊乱与月经前后脸部粉刺增多加重、西医认为痤疮就是一种多因素得皮肤附属器疾病,其详细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
已知内分泌失调,皮脂分泌旺盛以及毛囊内微生物感染就是痤疮发病得主要因素。
1.内分泌失调目前已经公认内分泌雄性激素在痤疮得发生、发展与持续状态中起着非常重要得作用。
雄性激素主要由性腺与肾上腺分泌,其中以血清睾酮作用最强。
睾酮在皮肤中经与5α还原酶作用转变为组织活性更强得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得细胞周转与脂类合成。
血清或皮肤组织中雄性激素水平过高,或毛囊皮脂腺单位得雄性激素受体过多,或雄激素与雌激素受体之间得比例失衡,或雄激素受体对正常血清雄激素得敏感性增加均认为与痤疮得发生有关。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痤疮的辨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病程辨证:病程短,发病急骤者多为热证;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多夹瘀、夹痰、夹湿,或为虚证。
②性别辨证:男性多热证,女性多阴虚内热证。
③皮损辨证:丘疹色白者多夹湿、或热象不重,色红者多为热证,脓疱疹较多者多为热毒证。
丘疹细碎而小者,分布于面部者,多为肺经郁热;丘疹色红而大,自觉疼痛,遍布颜面、胸、背者,多为胃肠湿热证;丘疹色暗,或为结节、囊肿者,多为痰瘀互结证。
④经络辨证:皮损主要位于鼻部及周围,多为肺经风热证;皮损遍布颜面,多为胃肠湿热证;皮损位于面部两侧,多为肝经郁热证。
一般将痤疮分为以下几型:1. 肺经风热型:表现颜面细小红色丘疹,以额头多见,有的伴有痒感,鼻翼两旁皮肤发红、油腻、脱屑,病程较短,单纯痤疮或伴有脂溢性皮炎,炎症较明显,舌质红,苔薄,脉浮数。
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15g,桑叶30g,荷叶15、黄苓9g,桑白皮12g,侧柏叶12g,连翘12g,芦根30,花粉10,生甘草6g。
加减:如丘疹质硬难消者,加天冬12g,象贝母9g,玄参12g ;如面部痒甚者,加白藓皮12g,白蒺藜12g;心烦急躁者加丹皮12g,栀子12g ;脓疱较多者,加败酱草30g,蒲公英30g;面部出油多者,加苡米30g、白花蛇舌草30g。
2. 胃肠湿热型:颜面、胸背较大的红色丘疹,有的呈结节、脓疱,按之疼痛,伴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苓9g,黄连6g,黄柏12g,山栀9g,土茯苓15g,全瓜蒌18g,白花蛇舌草15g,丹皮15g,生川军(后下)6g,生甘草6g。
加减:如脓疱较多者,加重清热解毒药的剂量,并加用蒲公英15g,金银花15g,野菊花9g;皮损出现红肿者加连翘15g、银花30g;疼痛者加乳香10g、没药10g ;皮疹作痒者,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
3. 热毒型:以脓疱型多见,分布在颜面、胸背,以脓疱、炎性丘疹为主,局部有疼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中医辨证治疗痤疮
中医辨证治疗痤疮苏丹(四川省珙县宜宾市矿山急救医院中医科)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多见于青春期男女,青春期过后大都可自愈,故俗称“青春痘”。
痤疮好发于面部,常伴有皮脂溢出.挤压可见黄白色半透明性蠕虫样脂栓排出,消退后遗留瘢痕或瘢痕疙瘩。
现代医学认为青春期雄激素分泌增加,使皮脂腺合成和排泄皮脂增多,造成毛孔堵塞,致使皮脂淤积形成脂栓,产生炎症,引起丘疹、脓疮结节或囊肿。
痤疮在中医学中称为“粉刺”。
中医认为年轻人血气方剐,气血充盈,乃生此病。
青年人紊体阳热偏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窒,体表络脉充盈,气血郁滞,因而发病,故有“年少气充,而生寇疮”之说。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嗜食辛辣油腻肥甘之品,或酗酒,伤及脾胃,使中焦运化失司,生湿生热,结于肠内,肺胃积热上塞,阻于肌肤,而诱发此病。
肺主气,调节全身的气机和血液的运行.又与皮毛相表里,不洁尘埃或粉脂附着于皮肤腠理,使玄府不通,气血凝塞;或冷水洗面,气血遇寒凉而郁塞。
以致粟疹累累。
肝主疏泄和藏血。
若思虑太过,情志失调.使肝气琉泄不及,气血郁滞,而发病。
若病情旷日持久不愈,使气血郁滞,经脉失畅;或肺胃积热,久蕴不解,聚湿生痰,痰血互凝,可致使粟疹日渐扩大,或局部出现结节,累累相连,使病情加重。
中医药治疗痤疮,应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随证加减治之。
①肺经风热:症见颜面潮红,皮疹隐臆,淡红或鲜红色,顶有黑头可挤出黄白色粉渣。
兼见I=1干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清肺散热。
方用枇把清肺饮加减:枇杷叶、桑白皮、黄芩、栀子、菊花、黄连、赤芍、白茅根、苦参。
②肺胃积热:症见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I/I臭,伴有便秘,尿黄、纳呆腹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通腑。
方用茵陈蒿汤加减:茵陈、栀子、黄芩、益母草、大青叶、白鲜皮、大黄、甘草。
③脾失健运:症见皮疹色红不鲜,反复发作,或结成囊肿,伴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舌红苔薄白,脉濡滑。
中医皮肤科关于痤疮的诊断标准
中医皮肤科关于痤疮的诊断标准
中医皮肤科关于痤疮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痤疮部位:痤疮通常发生在面部、颈部、胸背部等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部位。
2. 痤疮形态:痤疮形态多样,包括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等。
3. 痤疮色泽:痤疮的颜色可以是红色、黑色、白色等,其中以红色和黑色最为常见。
4. 痤疮伴随症状:痤疮患者可能伴随有皮肤油腻、毛孔粗大、皮肤瘙痒、皮肤红肿、疼痛、瘢痕等现象。
5. 痤疮病程:痤疮的病程较长,可能持续数月或数年,且容易反复发作。
6. 痤疮诱发因素:痤疮的发病可能与饮食、作息、情绪、内分泌失调、遗传、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
根据以上诊断标准,中医皮肤科医生会对痤疮进行辨证论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痤疮的方法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拔罐、刮痧等,同时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心理疏导和生活调理。
总之,中医皮肤科关于痤疮的诊断标准包括痤疮部位、形态、色泽、伴随症状、病程和诱发因素等方面,这些标准有助于医生对痤疮进行准确诊断和个性化治疗。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辨证治疗痤疮需要考虑以下方面:①病程,病程短,发病急骤者多为热证,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多夹瘀、夹痰、夹湿,或为虚证。
②性别,男性多热证,女性多阴虚内热证。
③皮损,丘疹色白者多夹湿、或热象不重,色红者多为热证,脓疱疹较多者多为热毒证。
丘疹细碎而小者,分布于面部者,多为肺经郁热;丘疹色红而大,自觉疼痛,遍布颜面、胸、背者,多为胃肠湿热证;丘疹色暗,或为结节、囊肿者,多为痰瘀互结证。
④经络,皮损主要位于鼻部及周围,多为肺经风热证;皮损遍布颜面,多为胃肠湿热证;皮损位于面部两侧,多为肝经郁热证。
一般将痤疮分为以下几型:1.肺经风热型:表现为颜面细小红色丘疹,以额头多见,有的伴有痒感,鼻翼两旁皮肤发红、油腻、脱屑,病程较短,单纯痤疮或伴有脂溢性皮炎,炎症较明显,舌质红,苔薄,脉浮数。
治疗可选用枇杷清肺饮加减,如丘疹质硬难消者,可加天冬、象贝母、玄参;如面部痒甚者,可加白藓皮、白蒺藜;心烦急躁者可加丹皮、栀子;脓疱较多者,可加败酱草、蒲公英;面部出油多者,可加苡米、白花蛇舌草。
2.胃肠湿热型:表现为颜面、胸背较大的红色丘疹,有的呈结节、脓疱,按之疼痛,伴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可选用黄连解毒汤加减,如脓疱较多者,可加重清热解毒药的剂量,并加用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皮损出现红肿者,可加连翘、银花;疼痛者,可加乳香、没药;皮疹作痒者,可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
3.热毒型:表现为脓疱型多见,分布在颜面、胸背,以脓疱、炎性丘疹为主,局部有疼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疗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口干唇燥者,可加玄参、天冬、沙参;大便干结者,可加枳实、生大黄;若结节久治不消,可加乳香、没药、山慈菇、皂刺。
多见于下巴、颈部和下颌部位,伴有月经不调、腰酸腹胀等症状,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归脾汤加减:当归12g,白芍12g,茯苓12g,白术12g,党参12g,甘草6g,川芎9g,熟地黄15g,枸杞子15g,山药15g,丹皮12g。
痤疮与中医辩证:
痤疮与中医辩证:复旦华山医王冰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注曰:“阳气发泄,寒水制之,热怫内余,郁于皮里,甚为痤疖,微作疿疮。
疿,风瘾也。
时月寒凉,形劳汗发,凄风外薄,肌腠居寒,脂液遂凝,蓄于玄府,依空渗涸,皶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一分,余色白黄而瘦于玄府中,俗曰粉刺,解表已。
玄府,谓汗空也。
痤谓色赤月真愤,内蕴血脓,形小而大如酸枣,或如按豆,此皆阳气内郁所为,待耎而攻之,大甚焫出之”。
《玉篇》曰:耎,“柔也”,“焫,焚烧”。
该注释进一指出寒、湿之邪蕴于肌表,导致阳气内郁是本病的病因病机,详尽描述了由玄府内粉刺、小热疮(丘疹脓疱)至小结(结节囊肿)的演变过程。
并提出“解表”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对内有血脓者,待其变软后“攻”之,使其血脓排外而愈;稍大的结节可以用火针烧之使其出。
提示治疗痤疮的丘疹、结节时,应借助祛邪之法,使其病理产物得以排出。
明·马莳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进一步指出:“人当汗出之时,玄府未闭,乃受水湿,则阳气方泄,寒水制之,热郁皮内,湿邪凝结,遂为痤疿。
痤则较疿为大,其形类疖;疿则较痤为小,即所谓风瘾是也。
又人于劳苦汗出之时,当风取凉,使寒气薄于玄府之中,始则为皶,(俗云粉刺)郁久则为痤,较皶则稍大矣。
凡若此者,皆阳气不固使然也。
”提出阳气不足,寒、湿、热邪外袭,均可蕴结而成痤疿。
明确提出:寒湿郁结,阳气被郁为发病的关键病机,即所谓“郁久乃痤”。
同时,阳气被郁,气化失司,进一步可产生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加重郁结之象。
“转发”是一种鼓励!大家有问题可以私信,或者评论区留言!#了不起的医生# #清风计划# #春季养生正当时##春天一起变美吧#。
痤疮中医辨证施治
痤疮中医辨证施治(一)内治法1。
肺经风热证证候:黑头或白头粉刺居多,伴红色丘疹,颜面潮红,鼻息气热,或有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肺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
加减:皮脂溢出多加生白术、生薏米、生枳壳;口臭加生石膏、栀子。
中成药:防风通圣丸等。
2。
脾胃湿热证证候:可见红色丘疹、脓疱,皮损红肿疼痛,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可伴口臭、便秘、尿赤。
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
治法:清热利湿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加减:脓疱多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冲任不调者,加益母草、当归、白芍。
中成药:桅子金花丸、连翘败毒丸、小败毒丸等。
3.痰瘀互结证证候:皮损主要为结节及囊肿,可见脓疱,反复发作,易形成瘢痕。
大便干结。
舌质淡暗,或有瘀点或瘀斑,苔腻,脉滑或脉涩.治法:清热散结,化瘀祛湿方药:海藻玉壶汤合桃红二陈汤加减。
加减:结节、囊肿多者加夏枯草、丹参、三棱、莪术等;脓疱多时加蒲公英、双花。
中成药:大黄虫丸、丹参酮胶囊等.(二)外治法1、中药湿敷马齿苋、紫花地丁、黄柏等水煎湿敷,每日2次,每次20分钟,用于炎性丘疹、脓疱,达到清热解毒,减轻炎症的作用。
2、痤疮面膜中医验方颠倒散(大黄、硫磺等量研细末),用蜂蜜调成稀糊状,涂于皮损处,30分钟后清水洗净,每晚1次。
用于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起到破瘀活血,清除油垢的作用。
(三)其他疗法1、耳穴贴压取内分泌、皮质下、肺、心、胃等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在穴位上,并嘱患者每天轻压1分钟左右,5日更换1次.2、耳尖点刺放血在耳廓上选定耳尖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耳尖穴上点刺,然后在点刺部位挤出瘀血6—8滴。
每周治疗1—2次。
中医根据四诊将痤疮主要分为以下三型
中医根据四诊将痤疮主要分为以下三型:1.肺经蕴热怔:主要表现为粉刺初起,红肿疼痛,面部瘙痒,可有口干,小便黄,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象浮数。
治疗以清肺凉血为主,常用的方剂是枇粑清肺饮,主要药物有:枇粑叶,桑白皮,知母,黄芩,银花,赤勺,生地,生石膏,生甘草等。
2.脾胃湿热证:主要表现为粉刺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可以挤出黄白色碎米粒样脂栓,或有脓液,颜面出油光亮,拌口臭口苦,食欲时好时坏,大便粘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疗以清利湿热为主,常用的方剂是芩连平胃散,主要药物有:黄连,黄芩,白术,厚朴,蛇舌草,茵陈,六一散,生甘草等。
3.血瘀痰凝证:主要表现为痤疮日久,质地坚硬难消,触压有疼痛感,或者颜面凹凸如橘子皮,女性可有月经量少,痛经,经期痤疮加重等症状,舌暗苔薄,脉涩。
型多见于长期的慢性痤疮患者。
治疗以活血化痰,软坚散结为主,常用的方剂是大黄蛰虫散,主要的药物有:大黄,蛰虫,水蛭,蛇舌草,桃仁,红花,益母草,陈皮,白术,生甘草等。
改善湿热型肥胖的方法荷叶茶荷叶15G ,山楂20G ,陈皮20G 每日一剂,煎水代茶,三个月一疗程。
荷叶能减肥轻身;山楂能够消减油腻,化肉积;陈皮能够健脾祛湿,让身体的湿气排出。
绿豆薏米茶将绿豆以及薏米浸泡1-2小时,大火水煮开,然后放豆子,再烧开后转小火,煮30分即可,适合湿热型肥胖。
玉米须茶玉米须10g,加水煮开后待用,喝时加热饮用。
这款茶具有利尿去湿的作用,能够排出体内的湿气,有效改善肥胖。
冰糖菊花茶取菊花10g,加入水中煮沸,喝时加入冰糖。
菊花茶本身具有去湿平燥的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湿热体质。
苦瓜茶苦瓜加水煮开,放入少许蜂蜜代茶饮,苦瓜中含有气味极苦的金纳霜,能抑制过度兴奋的体温中枢,起到解热作用,是平肝利胆、清解血热的妙品。
-蒲公英茶以蒲公英泡水250ml,代茶饮。
蒲公英本身就是泻胃火之药,既能泻火,又不损伤人体本身气息,可以长服。
中医痤疮诊断标准
中医痤疮诊断标准
中医痤疮的诊断主要依据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而非使用传统的西医病理学术语。
中医痤疮的辨证要考虑患者的整体症状、舌象、脉象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中医诊断痤疮的常见辨证要点:
1.湿热蕴结:中医认为痤疮多由湿热蕴结于肌肤所致。
患者可能
表现为痤疮部位红肿、有脓头,甚至有疼痛感。
2.气血不调:中医认为气血不畅通也是引起痤疮的原因之一。
患
者可能表现为面色不华、气色暗淡,甚至有月经不调的情况。
3.脾胃功能失调:中医强调脾胃为生化之源,如果脾胃功能失调,
可能导致湿邪内生,从而引起痤疮。
患者可能有食欲不振、腹
胀等症状。
4.舌象:中医诊断常包括对舌象的观察。
患者舌质可能出现红、
暗红等变化,舌苔可能厚腻。
5.脉象:中医医师还会通过脉象的感知来判断痤疮的辨证。
患者
的脉象可能表现为数、滑、弦等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的诊断是基于整体辨证的,不同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的辨证结果。
因此,对于中医治疗痤疮,建议就医于有中医资质的医师,根据个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辨证施治方案。
此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也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尝试。
中医辩证5种痤疮证
中医辩证5种痤疮证脾胃湿热、气滞血淤、痰湿瘀滞、肺经蕴热、湿热内阻...对照舌象,1分钟自查,调理推荐5个成方!中医认为:痤疮是血中有血热存在,血里的垃圾毒素是由五脏热量积聚,注入血脉所致。
1、脾胃湿热型痤疮——舌苔——舌质红、舌苔黄腻。
另外伴有:皮肤长粉刺、尤其是在额头、可以挤出像米粒般大小黄色或白色的颗粒、伴有脓液或血水流出、颜色出油光亮、口臭口苦等症状。
调理成方:黄连、黄芩、白术、厚朴、蛇舌草、茵陈、生甘草(清利湿热)。
2、气滞血瘀型痤疮——舌苔——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苔薄黄。
另外伴有:常年起痤疮不爱好、坚硬顽固、碰一下有疼痛感、颜色红或暗红、女子月经期间痤疮会加重、经后减轻、胸肋胀痛等症状。
调理成方::大黄、桃仁、红花、益母草、陈皮、白术、生甘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3、痰湿瘀滞型痤疮——舌苔——舌质暗红、舌苔黄腻。
另外伴有:脸上起痤疮、像橘子皮一样凹凸不平、粉刺冒白头、皮疹结节有瘢痕、腰酸腰痛、心里烦热、口干口渴、吃的少肚子胀、大便溏稀等症状。
调理成方: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除湿化痰)。
4、肺经蕴热型痤疮——舌苔——舌头泛红舌苔薄黄。
另外伴有:脸上的皮疹以红色为主、粉刺冒黑头、或起脓包、又红又肿、瘙痒难耐、总想用手挠、口舌生疮、口臭、心烦失眠、便秘等症状。
调理成方:枇杷叶、桑白皮、知母、黄芩、银花、赤芍、生地、生石膏、生甘草(清肺凉血)。
5、湿热内阻型痤疮——舌苔——舌质红、舌苔黄腻。
另外伴有:脸上起痤疮、红肿疼痛、或起脓包、头痛且沉重、眩晕、胸口发闷、厌食或吃饭不香、口干口苦、肚子胀、尿黄、大便粘腻等症状。
调理成方:黄连、黄柏、生地、赤芍、车前草、蒲公英、苡仁、苦参、生甘草、生大黄(清热祛湿、解毒)。
中医辨证论治痤疮的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痤疮的方法痤疮简介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发生在青春期,通常称为青春痘。
它主要表现为面部、胸部、背部等部位的毛囊被角质栓塞,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形成丘疹、脓疱等病变。
虽然痤疮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但它对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和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体内的湿热、肺热、气滞等病理因素,以及外界的风、寒、湿等外邪。
因此,在治疗痤疮时,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和病机的不同,采用针灸、中药内服和外用等多种治疗手段。
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辨证分型中医辨证论治痤疮的第一步是辨证分型。
根据患者的病情表现和体质特点,中医将痤疮分为湿热蕴结型、肺热炽盛型、气滞血瘀型、脾胃湿热型等不同类型。
不同类型的痤疮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有所区别。
湿热蕴结型湿热蕴结型的痤疮主要表现为面部油腻、发痒,伴有炎症反应明显。
针对此种类型,中医治疗主要通过清热解毒、祛湿燥湿的方法进行。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连翘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针灸疗法,如艾灸、激光针刺等,刺激经络,促进湿热排出。
肺热炽盛型肺热炽盛型的痤疮主要表现为面部痤疮丘疹较多,疼痛明显,伴有痰喘、咳嗽等症状。
针对此种类型,中医治疗主要通过清热泻火的方法进行。
常用的中药包括银翘、牛蒡子、板蓝根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针灸疗法,如太阳穴针刺、三阴交针刺等,调节气机、疏通经络。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的痤疮主要表现为面部痤疮较少,但瘀斑明显,伴有胸闷、胁痛等症状。
针对此种类型,中医治疗主要通过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方法进行。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川芎、赤芍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针灸疗法,如血海针刺、三白针刺等,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
脾胃湿热型脾胃湿热型的痤疮主要表现为面部痤疮较多,发痒不适,伴有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针对此种类型,中医治疗主要通过清热燥湿、健脾消食的方法进行。
常用的中药包括法半夏、黄连、茵陈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针灸疗法,如足三里针刺、神阙针刺等,调理脾胃,消除湿热。
长痤疮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一、概述痤疮,中医称为“粉刺”、“暗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
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湿热内蕴、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治疗痤疮,中医辨证施治,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辨证治疗方案1. 肺经风热型症状:面部出现粉刺、暗疮,伴有红肿、疼痛,伴有口干、口苦、咽喉肿痛、咳嗽、便秘等症状。
治疗方法:(1)内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剂:银翘散加减。
组成: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荆芥、桔梗、甘草等。
(2)外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剂:金黄散。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姜黄等。
2. 脾胃湿热型症状:面部出现粉刺、暗疮,伴有油腻、瘙痒、口臭、腹胀、便秘等症状。
治疗方法:(1)内治法:健脾除湿,清热解毒。
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
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甘草、扁豆、山药、泽泻、白芷等。
(2)外治法: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方剂:金黄散。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姜黄等。
3. 肝气郁结型症状:面部出现粉刺、暗疮,伴有情绪抑郁、胸闷、胁痛、月经不调等症状。
治疗方法:(1)内治法:疏肝解郁,清热解毒。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甘草、郁金、香附等。
(2)外治法: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方剂:金黄散。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姜黄等。
4. 肾阴不足型症状:面部出现粉刺、暗疮,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等症状。
治疗方法:(1)内治法:滋阴降火,清热解毒。
方剂:知柏地黄丸加减。
组成: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等。
(2)外治法: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方剂:金黄散。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姜黄等。
三、注意事项1. 饮食调养:避免辛辣、油腻、煎炸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
2. 日常生活:保持面部清洁,避免用手挤压痤疮,以免感染。
3.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痤疮
∙更多
∙来源:寻医问药社区
∙责任编辑:丞恩
∙时间:2012-08-17
中医认为痤疮是血中有血热存在,血中之毒是由五脏蕴热,注入血脉。
另外经络中血气不和,外来湿邪、热邪损伤人体血液,导致痤疮。
中医在临床上将痤疮分:湿热症,内毒血热症、血虚风燥症。
中医建议,湿热症一般油性、丘疹型建议使用中药配合治疗。
常用的如同仁堂皮肤病血毒丸,是纯中药制剂针对皮肤病病因,以连翘、双花,清热解毒;配以蝉蜕、紫草散风、除热、解毒透疹,共奏清血解毒、消肿止痒之功。
而达到清除皮肤病患者体内血毒之目的。
痤疮患者应避免喝酒、咖啡、辛辣刺激与油炸的食品,饮食应清淡,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榴莲、芒果、龙眼、荔枝等属热性水果少吃,以免病情“火上加油” 。
患者可多吃绿豆、冬瓜、莲子、苦瓜等清热利湿排毒食品。
还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规律的生活,因为情绪不良生活不规律会引起或加重青春痘。
中医解析痤疮病致病机理
中医认为,皮肤是五脏的镜子。
痘痘的产生主要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中国医学研究表明:痤疮虽生长在皮肤表面,但与脏腑功能失调息息相关。
中医认为引起痤疮的原因是:面鼻及胸背部属肺,本病常由肺经风热阻于肌肤所致;或因过食肥甘、油腻、辛辣食物,脾胃蕴热,湿热内生,熏蒸于面而成;或因青春之体,血气方刚,阳热上升,与风寒相搏,郁阻肌肤所致。
中医对痤疮的分类
1、肺经风热证:表现为颜面潮红,粉刺焮热、瘙痒,或有脓疱,苔薄黄,舌红,脉细数等症状。
一般面鼻及胸背部痤疮属肺,是由肺经风热阻于肌肤所致;
2、脾胃湿热证:皮疹红肿瘙痒,常伴有大便不畅,消化不良,腹胀,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
常由于过食肥甘、油腻、辛辣食物,导致脾胃蕴热,湿热内生,熏蒸于面而成。
3、肝气郁结证:多见于女子,皮疹反复发作,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联。
一般年龄偏大的女性,伴有月经不调,属于此类
4、肝肾阴虚证:多见于30岁以上的成年人,皮疹色红不鲜,常见面色晦暗,色素沉着,神疲乏力,苔薄白,脉濡滑等症状。
5、热毒血热型:青春之体,血气方刚,阳热上升,与风寒相搏,郁阻肌肤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