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篇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1.4测平均速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教涟源市伏口镇漆树中学一、教材分析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四节,这一节是学生分组实验课,教学设计一个课时。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启下: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尽管初二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但学生在知识层面已经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具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
五、教学准备乒乓球、斜面、木块、小车、金属片、停表六、教法与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与实验探究法。
学法:大胆猜测,探究实验,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合作学习。
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4 速度的测量
第4节速度的测量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会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速度的测量》是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
教材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了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为以后的实验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在前几节中已经给学生讲了速度的概念,学生对速度有了一定的理解,要求学生巩固学习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方法,测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
由于本节课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遵守实验室的要求,认真按照规则做好实验的习惯。
教学目标1.学会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核心素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难点: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掌握求平均速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续表中。
4.实验表格5.实验注意事项(1)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2)小车要从斜面顶端静止释放。
(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4)要保证每次测量都从同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小车。
(5)时间和长度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下面大家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开始实验。
实验完毕后,请说出你的实验结论。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实验及时指出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续表1.在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2.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3.测量路程时要注意什么?想想议议:某同学想测出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提出可以把小车从斜面的中部开始释放,进行测量。
想一想:这样测得的平均速度与上面的实验中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说明原因。
例1小明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将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内是小车到达A、B、C 三处时秒表的示数(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设计:第一章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设计: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一、教学目标1.了解在物理学中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用速度-时间图线来描述匀速直线运动;3.能够根据实验数据求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二、教学内容1.测量平均速度的定义及公式;2.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线。
三、教学准备1.实验装置:直线运动装置、计时器等;2.教学工具:教学演示PPT、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教师使用教学演示PPT,将课题标题展示给学生,并简单解释测量平均速度的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你了解什么是平均速度吗?为什么需要测量平均速度?”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解释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平均速度”的定义,并解释其含义:“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所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测量物体的速度,并判断其运动的快慢。
”3. 实验展示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展示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教师简要介绍实验装置的使用方法,并告知实验步骤。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内容为:将物体放置在直线运动装置上,并设置起点和终点。
学生使用计时器计算物体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并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4. 数据整理与分析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带领学生回到教室。
教师使用教学演示PPT,将学生测量得到的数据整理在黑板上。
然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数据,讨论实验结果,并帮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计算过程。
5. 速度-时间图线教师使用教学演示PPT,向学生展示速度-时间图线的例子,并解释图线的含义:“速度-时间图线是一张描述物体运动情况的图表,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物体的速度。
”教师让学生观察图线,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6. 小结与作业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作业:完成课本上相关习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实验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进行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操作。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4测量平均速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导入新课
1.以生活实例导入,如描述一辆汽车从学校出发到家的行驶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时间。
2.提问学生:“我们如何知道这辆汽车行驶的速度快慢呢?”引发学生对速度概念的回忆和思考。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要计算这辆汽车从学校到家的平均速度,应该如何进行呢?”激发学生对平均速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鼓励他们相互鼓励和反馈,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课堂总结和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4测量平均速度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四章第一节“测量平均速度”,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以及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对物体运动快慢有一定的理解。但平均速度的计算和实际应用,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速度的知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感知目标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 、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能力目标1、掌握用秒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纪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1、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2、根据数据求出平均速度。
3、计时,绘制表格。
4、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器材秒表、小车、长尺、木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备标注启动课堂课前感悟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________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2.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________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____速度快。
3.声音的速度是340m/s,人喊话后0.2s能听到回音,人离山多远?4.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min走了3km,停止5min后,又以240m/min的速度运动了5min求;前10min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在学生自学本章的基础上理解本章学习内容大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预习了本章内容,对本章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忆本章知识点引入新课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
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根据公式V=S/t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秒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停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学生讨论回答自学导航一、阅读课本并查阅资料,完成以下问题:1.实验原理: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哪些仪器?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
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tsv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
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一)钟表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
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 ,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 了,甚至1.0×10-6S 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tsv =计算出即可 (二)分组实验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2023-2024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测量平均速度》这一课的教学设计。
本课是物理学中运动学部分的重要内容,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并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以下是我对本课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测量平均速度》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速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实验操作来测量和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这一内容不仅巩固了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精神。
同时,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物理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对动手实验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但对于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应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相结合,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加深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掌握其计算公式v=s/t(s为路程,t为时间)。
2、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步骤和方法。
3、科学探究: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4、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正确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以及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首先通过讲授法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然后通过实验法引导学生亲自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最后通过讨论法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改进方法。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段物体运动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引出平均速度的概念。
讲授新知:详细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强调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在某段时间内运动快慢的平均值。
第一章第4节 速度的测量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从公式
可知
测算平均速度一般需要测量路程(s)和时间(t)两个物理量。 在公路一段固定距离的路段两端分别放置一个摄像头,当车辆经 过这两个摄像头时,都会被拍照。系统根据这两张照片的拍摄时 刻就能算出车辆通过这段距离的时间,从而算出车辆的平均速度。 这就是区间测速的原理。
课题体验
滚动的足球、下落的雨滴它们的速度有什么变化?
想想议议
1.滑滑梯时做什么运动? 2.滑滑梯时,从上到下速 度怎么变化?
3.怎样测量下滑的平均速 度呢?
课堂探讨
速度公式
刻度尺 (测量路程S)
停表 (测量出运动时间)
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 提出问题: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猜想与假设: 小车的速度越来越快。 实验原理:
器材: 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挡板。
算出小车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
车从斜面顶端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 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 上半段路程S2的平均速度v2.
某同学想测出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提 出可以把小车从斜面的中部开始释放,进行测量。想 一想:这样测得的平均速度与上面的实验中小车在下 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说明原因。
课堂小结
(教材27页)
1.要测量某同学从滑梯顶端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需要 测量哪些物理量?用什么测量工具?
答:需要测量的物理量:下滑的路程s,下滑的时间; 该测量中用到的测量工具:卷尺和停表。
(教材27页)
2.某同学利用如图1.4-5所示的装置测量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 速度。让小球从A点由静止开始沿斜面运动,并记录小球在A、 B、C三个位置的时刻。小球在AB、BC、AC各段运动的平均速 度分别是多少?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篇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1.4测平均速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教涟源市伏口镇漆树中学一、教材分析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四节,这一节是学生分组实验课,教学设计一个课时。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启下: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尽管初二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但学生在知识层面已经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具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
五、教学准备乒乓球、斜面、木块、小车、金属片、停表六、教法与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与实验探究法。
学法:大胆猜测,探究实验,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合作学习。
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课题测量平均速度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体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重难点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难点时间的测量,表格设计与平均速度的计算.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器材一组.学生每组需要:带刻度尺的长木板、机械停表、小车、金属片、小木块各一个.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激流勇进(如图1-4-1)图1-4-1同学们,你知道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吗?要比较速度的变化,就要先会测量平均速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测量平均速度.从生活中的游乐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动一: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新知学点1: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自学辅导】教师让学生阅读P23内容,对照实验器材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问题1:本节课我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答:测量小车在全程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判断小车速度的变化情况.问题2: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答:实验的原理是v=st,测量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通过这一公式计算物体在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问题3:实验中是如何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图1-4-2中小车从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是多少(不估读)?图1-4-2答:利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小车从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是80 cm-40 cm=40 cm.问题4:实验中金属片和木块的作用各是什么?答:金属片是为了确定小车通过的路程,同时也便于测量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木块的作用是使木板形成斜面.问题5:实验中斜面不能太陡,这是为什么?答: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实验中如果斜面太陡,小车运动时间太短,时间测量的相对误差就太大,所以实验中使斜面缓一点可以增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通过自学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提前提示路程测量应该注意的问题:两次读数都要看车头对应的刻度,以避免实验出错.活动一:探究新知的时间,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简单提示:假设时间的测量误差是1 s,如果运动时间是5 s,相对误差是20%,而如果运动时间是10 s,相对误差是10%)学点2: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进行实验】学生在熟悉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分工与合作,最后把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先测全程,再测上半段,最后计算.【成果展示】找几组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具体以学生记录和算出的结果为准.【典型数据示范】(计算速度时要确定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同一性)【议一议】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3的平均速度v3呢?答:小车通过下半段的路程s3=s1-s2=0.60 m-0.30m=0.30 m,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3=t1-t2=4 s-2.5 s=1.5 s,所以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33st=0.30m1.5s=0.2 m/s.【实验结论】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越来越快.【交流评估】问题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以选定的标准不同,物体运动静止的判断就不同为例,引入参照物,不但可以说明参照物的必要性,还为后面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做了铺垫.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提升的能力.活动一:探究新知答: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问题2:实验中什么环节容易出现误差?答: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产生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产生误差.问题3:如果小车碰了金属片后才停止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还是偏小.答:停止计时迟了会导致时间的测量值偏大,这样根据v=st计算出的速度值就偏小.问题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某同学将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答: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时间t3;正确的方法: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段BC段的时间.学点3:扩展性实验【播放视频】播放人教社配套的《用传感器研究物体的运动》视频,如图1-4-3所示,通过固定在斜面一端的位置传感器B、装有回声挡板的小车A,和计算机连接后,计算机屏幕可以直观显示小车A在斜面上运动速度的变化.图1-4-3【尝试实验】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2.测量人行走的速度变化.【读一读】让学生阅读课本P24阅读“超声波测了解高科技测速度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了解测量速度的其他方法,开阔视野.距”,了解测距的原理.活动二:运用举例活动二:运用举例类型一:实验原理、器材等例 1.利用刻度尺测出物体所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则可利用公式svt=计算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解析】实验的原理是v=st,实验中用刻度尺测量出物体运动路程s,用停表测量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用v=st计算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例 2.用斜面和小车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小车自斜面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1-4-4所示.在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B).图1-4-4A.10 cm/s B.9 cm/s C.8 cm/s D.7 cm/s【解析】小车运动路程是(两次都取车头位置)40cm+5 cm=45 cm,所用的时间是14 h 35 min 05 s-14 h 35 min 0 s=5 s,所以小车通过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st=45 cm5 s=9 cm/s.故选B.类型二:测量实验例3.图1-4-5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平均速度”的情景:(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svt=.以例题巩固所学,加深理解.活动二:运用举例图1-4-5(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填“大”或“小”).(3)BC段的路程是4.80 cm.(4)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是0.02 m/s.(5)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熟练地使用电子计时器,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填“大”或“小”).【解析】(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st.(2)实验中如果斜面太陡,会导致小车下滑速度太快,所测时间很短,难以准确计时,所以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3)C、B两点车头的位置分别是1.20 cm和6.00 cm,所以BC段的路程是6.00 cm-1.20 cm=4.80 cm.(4)AB段的路程是10.00 cm-6.00 cm=4.00 cm,时间是 2 s,所以平均速度是v=st=4.00 cm2 s=2 cm/s=0.02 m/s.(因为时间测量误差较大,这里速度值不必写成 2.00 cm/s)(5)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得的时间偏小,而路程的测量值准确,由v=st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检测反馈让学生完成《》“当堂小练”P5,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批改.课堂小结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实验中利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利用停表测量时间.2.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速度和路程、时间的同一性.通过实验可知,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布置作业【正式作业】教材P25“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4题【家庭作业】《》P12-P13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目的: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实验步骤: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全程和上半段的路程s1和s2,用停表分别测出相应的时间t1和t2,再用v=st分别求出小车通过全程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做变速直线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案设计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一、教学目标1.能用刻度尺测出物体运动的路程,能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能根据公式v =s/t计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能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三、教学用具斜面、木块、金属片、小车、秒表、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
四、相关资源【教学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视频资源、【知识解析】《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注意事项》视频资源、【知识解析】《平均速度》图片资源、【知识解析】《测量平均速度小结》(思维导图)图片资源、【物理时空】《超声波测距》图片资源。
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知识解析】《平均速度》我们已经学习了什么是平均速度,你能通过实验测出斜面上运动小车的平均速度吗?【新知讲解】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播放视频【教学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此图为视频资源截图, 请下载使用【教学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mp4看完视频后,请大家回答几个问题。
问题一: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是通过什么原理测出速度的?实验原理:v =s/t。
问题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哪些?分别用什么仪器测量?还需要其他什么辅助器材?测量的物理量:路程、时间;所用的器材是刻度尺、停表;还需要的其他器材有斜面、小车、长方盒子、金属挡板、铅笔。
问题三:哪一段是小车运动的路程?如图所示:小车车头运动的距离为小车运动的路程。
问题四:为什么斜面要保持很小的坡度?使小车能够顺利下滑,又不至于速度太快,便于准确测量时间。
问题五:请设计实验步骤。
1.调整斜面呈较小的坡度,并保持这个坡度不变。
2.用刻度尺测量小车的车头到车头的运动距离s1,并记录在表格中。
3.用停表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静止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1,并记录到表格中。
4.将挡板移至s1的中点,重复步骤2、3,测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运动距离s2和时间t2,并记录到表格中。
5.根据公式v =s/t,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和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1、v2。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3.针对练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进行集中讲解,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知识点的理解。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实验操作技巧。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4.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速度测量问题,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实践与探究能力:
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际测量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2.利用实验数据,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究,追求真理。
4.通过对速度测量实验的学习,使学生关注交通安全,提高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掌握了速度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速度计算。然而,对于平均速度的理解和应用,尤其是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技巧,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在此阶段,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实验操作充满兴趣。但同时,他们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沟通与协作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优秀教学案例
1.让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总结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与技巧。
2.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实验数据的可靠性,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发他们的自我提升意识。
4.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与评价,强调测量平均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运动场景,如运动员跑步、汽车行驶等,引导学生关注运动物体的速度。
2.邀请学生分享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物体及其速度,激发学生对测量平均速度的兴趣。
3.设计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如何计算公交车从一站到下一站的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解决方法。
4.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测量平均速度的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如如何准确测量距离和时间。
3.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的实验设计方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实验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总结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
2.强调实验数据的重要性,提醒学生认真记录实验数据。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测量平均速度有哪些方法?”
2.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如何提高测量平均速度的准确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
4.鼓励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如“为什么出租车计价器上的速度数值不稳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单元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的速度概念,并能够清楚区分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含义。
2.学会通过实验测量平均速度,并能够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计算方法。
2.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
2.教具:速度计、计时器、测量距离的器材。
3.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主题(5分钟)在开始本节课之前,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即什么是速度,了解速度的概念。
然后,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速度的注意。
步骤二:讲解概念(10分钟)1.通过板书或PPT,引领学生对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进行理解和区分。
–瞬时速度: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即速度的瞬时变化率。
–平均速度:物体在总时间内运动的位移除以总时间。
2.以示例和图表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速度公式。
步骤三:实验操作(15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2.实验要求:用速度计测量相同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位移。
3.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得到平均速度。
步骤四: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通过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并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数据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联系。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影响因素,例如距离、时间、速度计的精确度等。
步骤五:概念巩固(10分钟)利用课堂练习和问题解答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概念巩固和运算能力的训练。
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计算出相应的速度,并加以分析解释。
步骤六:小结与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学到的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学习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同时,可以提供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意义。
五、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实验操作的完成情况等进行实时评估。
2024-2025学年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一章第4节速度的测量[配套课件]
A.小李的平均速度更大 B.小明的平均速度更大 C.小明的平均速度更小 D.二人的平均速度一样大 答案:D
3.根据图中数据信息,可粗略了解小车下行过程中的速度变化 情况,选项图像能反映小车运动的是( )
t3=___2_._2___
(4)整理实验器材,多做几次.
平均速度/(m·s-1)
v1=0.32 v2=0.29 v3=___0_.3_6___
6.实验结论: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小车在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____不__同____ (填“相同”或“不同”),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 是____越__来__越__大______.
12.[实验方法、器材创新]做实验时其他步骤不变,仅将实验 装置改用带刻度尺的斜面,将小车从 A 处静止释放,用频闪相机 每隔 0.5 s 曝光一次,拍摄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请你写出一条用频 闪摄影的方法做实验的好处:_____方__便__记__录__测__量__时__间_____.则小车 在 AD 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5_0___cm/s.
6.(2023 年广州市二模)如图甲所示,小球从高处沿斜面由静止 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用刻 度尺测出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根据测量数据作出的 s-t 图像如乙所示,则( )
甲
乙
A.频闪照相机拍照的时间间隔为 1 s B.假设斜面足够长,t=2 s 时,E 点离 A 点 1.4 m C.小球在 BC 段的平均速度为 0.6 m/s D.小球在 CD 段的平均速度为 0.8 m/s 答案:C
பைடு நூலகம்
5.(2024 年深圳市开学考)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由同一地点出 发向南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第一章 第4节 速度的测量(教案)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4节速度的测量【2022年版课标要求】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实验、正确测量实验数据,计算小车运动的速度。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明确实验注意事项,组织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
【教法与学法】教法:用实验法教学,观察实验仪器,看各部分在实验中的作用,并分析实验过程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和如何测量该物理量,实验表格中的数据对应着哪步的测量结果。
学法:自主探究设计实验,小组分工合作,讨论交流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实验的改进设想。
【课前准备】斜面、木块、小车、刻度尺、秒表、金属片【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回答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根据计算公式,我们知道:只要知道了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我们就可以计算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亲自动手,学习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引入新课——《速度的测量》。
二、新知学习(一)实验前的准备教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实验器材、各个器材的作用和用法及实验过程。
利用课件展示相关的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后,回答实验的相关内容: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
3.实验器材。
学生解决了问题之后,教师强调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间接测量法;接着展示与实验相关的问题:如器材作用、使用方法、实验注意事项等。
1.刻度尺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2.秒表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3.金属片的作用。
4.斜面的坡度有什么要求?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概括总结,学生梳理要点,记忆。
要点:金属片的作用——阻挡小车,便于准确测量时间。
斜面的坡度要求——尽量小一些。
教师讲解并演示秒表的使用方法:使用秒表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测量范围和零刻线。
使用秒表的方法: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让学生练习使用秒表。
(二)学生实验: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1.教师演示说明实验器材的组装:(附:组装情景图)(1)斜面的放置(坡度既不能太陡,也不能太小,要根据小车运动的情况反复调节)。
初中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教案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复习法、阅读法、科学探究法、讨沦交流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球、木块、停表、刻度尺、卷尺。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要求学生能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二、新课教学[师]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
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
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网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
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这三个问题可以任选一个或两个,也可以三个都探究;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一起完成。
问题1: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问题2: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问题3:同学在lOO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交流:1.你要探究的问题2.你的猜想或假设3.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方法、仪器、步骤、收集的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在实验报告上。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测量平均速度》教案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重点: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教具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跑步比赛等计时场景的照片或描述,引导学生思考测量平均速度所需要的工具和物理量。
根据公式,我们需要测量物体运动过程中的路程和时间。
路程可以通过刻度尺测量,时间可以通过秒表测量。
今天我们将使用这些工具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研究探究点: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1、实验原理是什么?2、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并结合实验原理汇报所需的测量工具。
探究点:设计实验1、结合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2、在实验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小对实验有何影响?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学生结合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并思考斜面坡度对实验的影响和金属片的作用。
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试验前进行练测量。
探究点:进行实验1、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S2,并填写表格。
2、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1、t2,并填写表格。
小组分组实验1、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并巡回指导。
2、注意事项: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以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选两个优秀小组进行展示汇报实验过程。
探究点:分析论证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在不同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1、组织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论。
学生们进行了一项实验,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并进行了分组交流讨论,归纳出了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阶段内的平均速度关系。
在交流与评估环节中,学生们提出了一些问题,例如实验设计是否不合理、不充分或不完善,操作过程中是否出现了失误,以及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是否受到了影响。
八年级物理上册《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实例解释平均速度的定义,强调它表示的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2.实践作业: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观察并记录一个物体的运动过程,测量其平均速度,并撰写实验报告。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数据及结论。
3.提高作业:以下题目要求学生在理解平均速度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一辆自行车在平直道路上以10km/h的速度行驶,行驶过程中遇到一段上坡,速度降为8km/h,之后又回到平直道路,速度恢复到10km/h。求自行车全程的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给出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实例解释各参数的含义。
3.实验测量平均速度:介绍如何使用刻度尺、秒表等工具进行实验操作,测量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4.数据处理与分析:讲解如何处理实验数据,计算平均速度,以及如何分析实验结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内容包括:
-难点:如何将平均速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实用性的认识。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的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平均速度的概念。
-设计具有层次性的课堂练习,由浅入深地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计算方法的掌握。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将平均速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教具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
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
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探究点 测量平均速度(一)实验原理停表)(刻度尺+=t S v1、测量刘翔110m 栏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什么?2、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
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
(二)设计实验1、你能否结合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2、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
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
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试验前练习测量几次。
(三)进行实验1.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S2,填在表格内。
2、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1、t2,填在表格内。
小组分组实验1、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指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巡回指导。
2、注意事项: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主要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选两个优秀小组展示汇报。
学生在正式测量前,练习使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然后学生分组实验,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内。
最后展示汇报实验过程。
(四)分析论证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在不同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1、组织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论。
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然后分组交流讨论,并归纳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阶段内的平均速度关系。
(五)交流与评估1、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不充分以及不完善之处吗?2、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你们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值得别人借鉴的经验?3、测量结果是否可靠?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评估,提出各小组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宝贵经验,分析实验误差。
教学反思:三、板书设计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一、实验目的: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二、实验原理:v=s/t三、实验器材:轨道斜面、玻璃球、垫块、刻度尺、停表、挡板。
四、实验步骤:五、收集数据的表格: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大总结第一部分声现象1. 声音的发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 声的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V固>V液>V气)真空不能传声。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1)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
(3)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声纳系统)4.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 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6. 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7. 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 声音等级的划分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 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10.声的利用:(1)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如B超、声纳、雷达等)(2)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洁牙、超声波碎石、清洗精密零件等)第二部分光现象及透镜应用(一)光的反射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弯折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 m/s,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3/4C,玻璃中为2/3C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5、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反射7、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8、理解: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9、两种反射现象(1)镜面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2)漫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10、在光的反射中光路可逆11、平面镜对光的作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1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的像是正立的虚像(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的距离相等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13、实像与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
14、平面镜的应用(1)水中的倒影(2)平面镜成像(3)潜望镜(二)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
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
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4、透镜及分类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6、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7、凸透镜成像规律①虚像物体同侧;实像物体异侧;②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③离焦点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第三部分物态变化1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2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3温度计(1)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2)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3)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①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5.体温计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量程:35—42℃分度值:0.1℃用法:离开人体读数6.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7.熔点和凝固点(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2)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3)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8.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9.蒸发现象(1)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10. 沸腾现象(1)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11. 升华和凝华现象(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2)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雪、冰花)12.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