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收缩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末梢AP→ACh+受体→EPP→肌膜AP 5、易受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影响:
影响N-M接头处兴奋传递的因素:
(1)阻断ACh受体:箭毒和α银环蛇毒,肌松剂 (驰肌碘)。
(2)抑制胆碱酯酶活性:有机磷农药,新斯的 明。
(3)自身免疫性疾病:重症肌无力(抗体破坏 ACh受体),肌无力综合征(抗体破坏N末梢Ca2+ 通道)。
(初长度)
(粗细肌丝重叠程度)
横桥数目
粗肌丝长1.6μm (中央0.2μm内无横桥)
细肌丝长1.0μm
在体的骨骼肌都是处 在最适初长度的状态 下。 (肌小节=2~2.2μm)
(二)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后负荷:肌肉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或阻力。
后负荷是肌肉作功的对象,肌肉收缩总是先肌张力 增加,当增加至克服后负荷时(肌张力=后负荷),再 产生肌长度的缩短。
前负荷:肌肉收缩前 遇到的负荷。
初长度 :肌肉收缩前 在前负荷作用下所处的 长度。
①在一定范围内初长度 与肌张力呈正变关系 ——升支
②初长度达一定程度时 产生最大张力 ——顶点
肌张力与初长度的关系 (长度-张力曲线)
③再增加初长度时肌张 力反而减小 ——降支
长度-张力曲线的发生机制
前负荷 决定 肌小节的长度 决定 参与收缩的
运动神经
肌原纤维 细胞核
神经-肌肉接头的微细结构
1、兴奋传递的基本过程
①AP到达末梢 激活 电压门控性Ca2+通道 Ca2+ 内流 ② 轴浆中的Ca2+ 触发囊泡中的ACh倾囊释放入间隙
量子式释放(quantal release)
每个囊泡中ACh的储存量相当恒定,释放时通 过出胞作用,以囊泡为单位倾囊释放。
(3)三联管结构
——中间的横管+两侧的终池
将肌膜的电变化(横管的AP)与终池 (纵管)释放Ca2+的过程耦联起来;再由 Ca2+引起肌细胞的收缩。(兴奋- 收缩耦联 部位)
纵管
横管
纵管及横管 三联管
(三)横纹肌的收缩机制
50年代初期由 Huxley 等提出的用肌节中粗、 细肌丝的相互滑行来说明收缩机制的肌丝滑行 理论(myofilament sliding theory) 。
后负荷影响
1 先产生张力,后出现缩短,缩短发生后张 力不再增加。(等长收缩在先,等张收缩在 后)
2 后负荷愈大,张力愈大,缩短出现愈迟, 缩短的初速度和总长度愈小
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蛋白质或横桥功能特性
缺氧 酸中毒 能源缺乏
降低收缩效果
Ca2+ 咖啡因 肾上腺素
提高收缩效果
(二)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4)接头前膜Ach释放↓:肉毒杆菌中毒。
(二)横纹肌的细微结构
主要特点:含有大量的肌原纤维和发达的肌管系统, 且在排列上是高度规则有序的。
1.肌原纤维和肌节:
肌节——指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
是肌细胞收缩、舒张的最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个肌节 = 1/2明带 + 中间的暗带 + 1/2 明带 每个肌节的长度可变 1.5 ~ 3.5 µm
250个ACh囊泡/ AP
③ ACh+终板膜上的N受体 激活化学门控式通道
( Na+ 内流为主,少量K+外流)
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
终板电位( endplate potential )
终板膜在运动神经末梢释放的ACh作用下产 生的去极化电位改变。
④终板电位触发邻近肌膜去极化 激活电压门控式Na+通道
源自文库
基本过程
1 肌膜AP
沿肌膜、T管膜传播 激活L型钙通道
2
激活的L 型钙通道
激活JSR钙 释放通道
3 胞质中〔Ca2+ 〕升高100倍
Ca2+进入胞质
肌钙蛋白与Ca2+结 合,肌肉收缩
4 激活LSR膜上的Ca2+泵
肌浆中〔Ca2+ 〕降低
Ca2+回收入肌质网 肌肉舒张
肌浆网上的钙泵将钙离 子主动转运回肌浆网中
细 肌 丝
滑行学说(sliding theory)
胞浆〔Ca2+〕↑→Ca2+与肌钙蛋白C 亚单位结合→原肌球蛋白构型改变→肌动 蛋白与横桥的结合位点暴露→横桥与肌动 蛋白结合→横桥摆动,拉动细肌丝向M线 滑动→肌节缩短
收缩的过程
滑行过程:
(四)骨骼肌的兴奋 — 收缩耦联
1.概念:将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 的中介机制,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2.结构基础:肌管系统,关键部位为三 联管结构。 3.媒介:Ca2+ (耦联因子)
肌细胞的收缩
肌肉的分类: 形态学:横纹肌
平滑肌 神经支配:躯体神经支配的随意肌
自主神经支配的非随意肌
一、横纹肌
(一)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
神经-骨骼肌接头 (Neuromuscular junction)
由运动神经末梢和与它接触的骨骼肌细 胞膜组成,是进行信息传递的特殊结构。
结缔组织
神经-肌肉接点 肌纤维
2、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
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而长度缩短(缩短 速度≠0)。如与关节屈曲有关的肌肉收缩。
(发生在负荷<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时) 特点:有位移,作功
在体情况下骨骼肌收缩多为混合式: 等长收缩在先,等张收缩在后。
作用于肌肉的负荷有两种:
(一)前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2)具有ATP酶的作用,可以分解ATP获得 能量,作为横桥摆动和作功的能量来源。
ATP与横桥结合后水解成ADP和一分子磷 酸,并将能量传递给肌球蛋白,使之活
化,同时横桥复位。
肌节长度变短
横桥前后摆动
(2) 细肌丝: 肌钙蛋白 肌动蛋白
原肌球蛋白
肌动蛋白:表面有与横桥结合的位点,静息时被原肌球蛋 白掩盖; 原肌球蛋白:静息时掩盖横桥结合位点; 肌钙蛋白:与Ca2+结合变构后,使原肌球蛋白位移,暴露出 结合位点。
1、单收缩(single twitch)
A.受单一刺激→一个AP→一次肌肉收缩; B.连续刺激的频率低(间隔>单收缩的时程)→多 个分离AP→连续分离单收缩
2、强直收缩(tetanus) 骨骼肌受到连续刺激时出现单收缩的
复合,肌肉表现为持续的收缩状态。
(1)不完全强直收缩 连续刺激→后续刺激落在前次收缩的舒张期
1、肌丝的分子组成
粗肌丝 肌凝蛋白(肌球蛋白)
收缩蛋白
细肌丝 ① 肌动蛋白(肌纤蛋白)
② 原肌凝蛋白
调节蛋白
③ 肌钙蛋白(原宁蛋白)
(1)粗肌丝:由肌球(肌凝蛋白)组成,
其头部有一膨大部——横桥
粗 肌 丝
横桥的特性
(1)可与细肌丝上肌动蛋白的结合位点呈可 逆性结合,并向M线方向摆动,完成横桥周期
(在体安静时 2.0 ~ 2.2 µm )
2、 肌管系统
包绕在每条肌原纤维周围的囊管状结构, 有两组来源和功能都不同的独立管道系统。 (1)横管系统(T管)
把肌膜上的AP传入肌细胞深部 (2)纵管系统(L管、肌质网)
对Ca2+进行储存、释放、再聚集 纵行肌质网(longitudinal SR,LSR) 连接肌质网(junctional SR,JSR) 终池(terminal cisterna)
终板膜对Na+、K+ (尤其是Na+)通透性↑
3、胆碱酯酶的作用 胆碱酯酶存在于接头间隙和接头后膜上
作用
ACh
胆碱酯酶 2ms
乙酸+ 胆碱
意义
防止终板膜持续去极化, 维持接头处的正常功能。
(三)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点
1 1、单向性传递:接头前膜→接头后膜 2 2、1:1 传递:一次神经AP→一次肌细胞AP 3 3、时间延搁 :0.5 ~ 1.0 ms(化学传递) 4 4、本质是电-化学-电的过程:
阈电位 肌膜爆发AP
2、 EPP的特征: 无“全或无”现象; 无不应期; 有总和现象; EPP的大小与Ach释放量呈正相关。
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
膜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向膜内流动
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 囊泡中的ACh释放(量子释放)
ACh与受终体板蛋膜白上分的子N构2受型体改结变合,
→多次收缩的总和。(虽产生多个AP,但AP时 程仅1-2ms,相当于不应期,而收缩时程比其长 得多,故收缩波融合,AP则否)
特点:①刺激频率较低; ②舒张不完全,呈锯齿状; ③幅度大于单收缩。
(2)完全强直收缩 (complete tetanus)
连续刺激频率再增加→后续刺激落 在前次收缩的收缩期→发生的多次收 缩的总和。
五、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主要因素
肌肉收缩效能表现为收缩时产生的张 力和(或)缩短程度,以及产生张力或缩 短的速度。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1、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
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缩短速度=0),而张力 增加。如颈后部肌肉的收缩。
(发生在负荷≧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时 ) 特点:无位移,维持姿势和体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