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心理学基础复习题245678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问答题:

1.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①感知运算阶段(出生后至1.5岁、2岁):这一阶段婴儿只有动作的智慧,而没有表象与运算的智慧。他们依靠感知运动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

②前运算阶段(2-6、7岁):此期儿童的思维特点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很难从别人的观点(角度)看事物。

③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这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开始进行心理运算,能在头脑中依靠动作的格式对事物的关系系统进行逆反、互反、传递等可逆运算。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后):这阶段已经达到了成人的成熟思维,是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能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能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

2.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

1)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的生理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成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明显表现在发展的方向顺序和发展速度上。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生理前提。

3)遗传素质奠定了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不同个体的遗传素质是不会完全相同的。遗传差异是指由遗传基因的不同而引起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差别。

(二)环境因素

2.环境的作用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外在的客观基础和特定条件,是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基础。

(三)学校教育因素

①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第一,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第三,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②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的表现:第一,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第二,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第三,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第四,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人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3.简述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根据这条曲线,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从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而是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在学习停止以后的短期内,遗忘特别迅速,后来逐渐缓慢。

组织复习:1)复习要及时。根据遗忘进程先快后慢的规律,组织复习一定要及时,即当天的功课一定要在当天就安排复习。各次复习的安排应“先密后疏”:2)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适当变换复习形式,并力求生动,形象,富有情趣。3)

复习量要适当,既要避免过度疲劳,又要适度提倡“过度学习。另外,学习内容之间要组织好,避免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4)复习时要对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1)问题表征

问题表征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信息记载,理解和表达的方式。解决一个问题,不仅有赖于个体分解该问题的策略,也有赖于个体对该问题如何进行表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

大量的有关专家和新手问题解决的研究表明,知识经验在问题解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

3)定势

思维定势是由先前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做准备的状态。定势常常是无法被意识到的,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5.青春期学生情绪有什么特点?

1)爆发性和冲动性

青少年情绪激荡强烈,容易感情用事,遇事好激动,不易自控。

2)情绪不稳定,两极性明显

青少年学生情绪容易波动,很不稳定,两极性明显,容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

3)外露性和内隐性

儿童期情绪具有明显的外露特征,喜形于色,内心的体验和外部表情动作较为一致。

4)心境化和持久性

青少年学生的情绪体验呈现明显的心境化色彩。

材料分析题:

1.

一.请分析学生不注意听讲的原因

(1)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2)教师教授方法单一,依然是传统的讲授法;(3)教师过度依赖教材,缺乏生动性和灵活性;

(4)课堂上学生和老师缺乏互动,依然是传统的“你讲我听”的角色,学生学习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运用注意规律,教师如何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到上课内容?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学习材料要具有科学性与趣味性;(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4)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5)适当开展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

前运算阶段(2-6、7岁):此期儿童的思维特点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很难从别人的观点(角度)看事物。

3.

1)转移注意力2)合理宣泄3)认知调节4)升华5)代偿6)幽默

第四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问答题:

1.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主动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

2)社会互动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通过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助来完成。

学习共同体的协商,互动和协作对知识构建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1)智慧的分布和共享2)认知整合和思想改进3)思维的外显化和精致化

3)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具体体现:1)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2)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3)学习和理解的关键是形成对具体情境的“所限”和“所给”的调适。

2.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一、观察学习理论

(一)、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其基本涵义是人们能够仅仅由观察他人的行为而学习。包括:(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生过程(4)强化和动机过程。

二、交互决定论

这一观点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的、彼此联系的。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

三、自我调节理论

人的行为不仅受外界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受自我引发的行为结果的影响,即自我调节的影响。自我调节主要是通过设立目标、自我评价,从而引发动机功能来调节行为的。

四: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也就是个体在面临某一任务活动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

材料分析题:

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社会学习理论分析:

1)经典条件作用就是原本不能诱发反应的中性刺激,与能够诱发反应的刺激多次配对后,使中性刺激也能够诱发同类反应的过程。王某平时是个害羞的孩子,所以在讲台上,这个刺激出现的时候,又发了王某非常紧张的情绪反应。这属于经典条件作用。李老师让王某在座位上讲,离开了讲台这个高诱发刺激,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王某的紧张情绪。2)操作性条件作用是指行为之后的及时的结果会改变行程再次发生的频率。李老师在王某回答完问题后,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她下次对在公众面前讲话的行为有所改进。3)社会学理论认为,并不是所有行为的获得都需要直接的强化,个体的很多行为学习是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即观察学习。李老师说自己刚当老师的时候也很紧张,就是给学生树立了一个成功的榜样。而王某虽然紧张,最后也成功地回答了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这对其他学生是一个榜样,起到了替代强化的作用。

第五章;学习动机

名词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