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袖清风的历史典故
【语文知识点】两袖清风的故事
【语文知识点】两袖清风的故事
明朝有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名叫于谦,他在明宣宗、英宗、景宗各朝,都做过不小的官。
当时官场黑暗,营私舞弊贪赃受贿成风,于谦抱定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
明朝有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名叫于谦,他在明宣宗、英宗、景宗各朝,都做过不小的官。
当时官场黑暗,营私舞弊贪赃受贿成风,于谦抱定'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出淤泥而不染,清廉奉公,颇有政绩。
据说,于谦当兵部侍郎时,有一次巡抚河南。
当时朝中宦官王振专权,骄横跋扈,贪赃纳贿,无所不用其极。
地方官进京或京官奉差外出回京,都须向他献纳金银珠宝等贡品礼物,如若不然,就会遭到种种非难、打击和排挤。
于谦对王振的不法妄为,早已十分厌恶。
这次回京之时,有人私下劝他带些绢帕、蘑茹、线香之类的土特产品?送给权贵们作个人情。
于谦听了哈哈一笑,当即展纸挥毫,赋诗一首:
绢帕茹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然后,他果然不带一物,两袖清风地上路了。
由此,清风两袖(或两袖清风)这个成语便常常被用来形容正直、清廉的品行。
释义: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
比喻做官廉洁。
成语举例:他一生为官两袖清风,深受群众爱戴。
近义词:洁身自好、廉洁奉公
反义词:贪得无厌、贪赃枉法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偏正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两袖清风的典故_两袖清风的典故故事
两袖清风的典故_两袖清风的典故故事两袖清风是一个汉语词汇,意为两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
比喻做官廉洁。
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
现多数比喻为官清廉、不贪赃枉法严于律己的人。
想知道两袖清风的典故是什么吗?接下来店铺给大家介绍两袖清风的典故,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两袖清风的典故一、其实早在元朝文学家魏初的《送杨季海》一诗中就已出现了“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
魏初,字太初,号青崖,著有《青崖集》五卷,曾任元朝中书省掾吏、监察御史、南台御史中丞等官职,品性清廉,颇有政声。
二、此外,元朝陈基在《次韵吴江道中》一诗中也有这样的句子:“两袖清风身欲飘,仗藜随月步长桥。
”只不过当时这一词语还没有与为官清廉这一意思联系在一起。
到了明朝吴应箕的笔下,“两袖清风”这一成语就已被用来表达清贫之意了:“入计时,止于两袖清风,欲送其老母归楚,至不能治装以去。
”从此以后,“两袖清风”(亦作“清风两袖”)才逐渐演变成为官清廉的意思。
如明朝另一位清官况钟(1383~1443年)在出任苏州知府任满赴京考绩时,为拒收群众送的礼物,就曾作诗云:“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绵。
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
”三、古往今来,凡为官清廉、不贪钱财者,常以“两袖清风”自誉。
说起它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明人都穆的《都公谭纂(zuǎn)》记载了下面的故事。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
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
于谦作风廉洁,为人耿直。
于谦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
当时各地官僚进京朝见皇帝,都要从本地老百姓那里搜刮许多的土特产品,诸如绢帕、蘑菇、线香等献给皇上和朝中权贵。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
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
两袖清风成语典故
两袖清风成语典故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出自明代都穆《都公谭幕》。
明代的地方官赴京朝见皇帝时,常常带一些任职地方的土特产去,既可作为献给皇帝的贡品,又可送给朝廷里的其他大臣。
但是,当时的著名英雄和诗人于谦却反对这一套。
他从河南当巡抚回京城时,一点东西都没带,还作了一首诗表示自己的态度。
诗中说:当地虽然有缉帕、麻菇和线香等土物产,但它们是百姓的生活依靠,搜刮这些物产只会使百姓遭殃。
所以,他这次去朝见皇上,什么也没带,只有“清风两袖”(两只袖筒里的清风)。
为的是不让老百姓骂他。
“两袖清风”比喻做官清正廉明两袖清风的故事: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得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
41岁前曾作过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一类的官吏;41岁时由彭泽令辞职归田,从此和官场断绝关系,隐居田园,直到老死。
陶渊明身处社会动荡的东晋时代,他为官清廉,生活简朴;作为诗人、文学家,造谓极深。
他为人正直,品格高洁;生活简练、闲雅。
在他留下的珍贵文学遗产中,我们可了解到他一生中的许多方园。
他的著名诗篇《归园田居》,可使我们了解到他一生淡泊明志,两袖清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他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偷柳萌后裕,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城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任小吏的陶渊明,生活窘迫时粮缸里往往没有一点储备粮,锅碗常常空无用处,天气已寒,他仍穿着用绳穿连,打着补丁的短衣,脚上穿着自己结扎的草鞋;他居住的是空荡荡的,屋内无像样的生活用品陶渊明官至彭泽令时,按东晋政府的规定,每个地方官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公田,以补充伟禄的不足。
陶渊明分得的“公田,他都全部种上粳稻米酿酒,因为他酷爱喝酒。
别人间他为何只种这一种粮时,他回答说:“我能有酒喝便满足了。
由于考虑到生活,他妻子坚决主张分出一部分田来种高梁。
两袖清风的成语故事
两袖清风的成语故事
两袖清风是中国成语,形容为官清廉,没有留下任何财富或资源。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明朝时期,现在被广泛用来形容那些清廉自守、不贪污受贿的人。
在明朝时期,有一个名叫况钟的官员,他担任过苏州知府,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清官。
在况钟担任苏州知府期间,他勤政廉政,深受百姓爱戴。
在他离任的时候,苏州百姓舍不得他离开,希望他能够继续留任。
但是况钟不愿意贪污受贿,也不想给百姓带来任何负担,因此他只带了两袖清风离开了苏州。
后来,况钟的清廉形象被传颂千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典范。
这个成语也因此而来,被用来形容那些为官清廉、不贪污受贿的人。
在现代社会,两袖清风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
它不仅是一种道德追求,也是对那些廉洁奉公、为人民服务的人的一种赞扬和肯定。
无论是在政治、商业还是其他领域,那些能够保持清廉、不谋私利的人都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扬。
总之,两袖清风这个成语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通过这个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历史上的优秀官员况钟的故事,也可以感受到现代社会对廉洁奉公、为人民服务的人的崇敬和肯定。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两袖清风_7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两袖清风_750字"两袖清风"这个典故源自于古代中国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明代宰相海瑞。
海瑞是明代中期的一位官员,他以廉洁公正而闻名于世。
当时明朝政府清廉品德颇为稀缺,许多官员贪污受贿、腐化堕落,面对这种情况,海瑞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坚守廉洁之道。
据传说,海瑞在担任官员期间,一次他得知一个镇上的官员经常收受贿赂,而且兼任推举城隍之职务。
城隍是土地神,大家对城隍的崇拜非常虔诚,而这位官员利用了这一点敛财。
于是海瑞决定要去查看这个官员的所作所为。
他带着几个侍从,身着朴素的衣服,没有亮丽的犒赏,悄悄地来到镇上。
当地的官员并不知道他们是海瑞和他的侍从,于是用他们的真实丑恶的嘴脸向他们炫耀自己的财富以及恶行。
海瑞看了之后,没有发一言,只是默默地观察着这个镇上的官员,然后离去了。
当地的人们对这个故事传为佳话,纷纷以“两袖清风”来形容海瑞。
意思是说海瑞身上没有污秽之物,像两袖都是清风一般纯洁无暇。
这个故事反映了海瑞的廉洁高风和他对侯廉洁之道的坚持。
他不为名利所动,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影响,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品行。
他用自己的榜样鼓舞了后代官员们要时刻保持诚信正直的态度,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两袖清风"这个典故也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它寄托了人们对廉洁奉公的追求和对清廉政风的向往。
也提醒着人们,时刻保持自己的清正品行,做一个为社会、为人民负责任的公仆。
至今,“两袖清风”这个典故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仍然深受人们喜爱。
它象征着一种高尚纯洁的品质,鼓励人们以清廉自持的态度来面对社会的诱惑和挑战,培养廉洁奉公的意识,为社会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之一,对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两袖清风的历史典故
两袖清风的历史典故从前啊,有个朝代叫明朝,那时候的官场上啊,风气可不怎么好。
有个大太监叫王振,他仗着皇帝的宠爱,在朝廷里那是横行霸道,谁见了他都得低头哈腰的。
文武百官为了巴结他,每次开会都得带点金银财宝去,不然啊,那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可就在这乌烟瘴气的官场里,有个叫于谦的官儿,他就像一股清流,跟那些贪官污吏可不一样。
于谦这人啊,正直得要命,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
他当官不是为了捞钱,而是为了给老百姓办实事。
所以啊,他从来不搞那些歪门邪道,也不跟王振那种人同流合污。
有一次,于谦要从外地回京城开会,他的手下就劝他:“大人啊,您这次回去,怎么着也得带点礼物给王公公吧?不然他老人家一不高兴,咱们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于谦一听,哈哈大笑,说:“我有什么好怕的?我带两袖清风回去就够了!”手下人一听,都愣住了,心想这大人是不是太清高了点儿?可于谦就是这么个脾气,他觉得自己当官就应该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
于是啊,他就真的只带着两袖清风回了京城。
到了开会那天,他往那儿一站,那些贪官污吏们一个个都拿着大包小包的金银财宝往王振跟前凑,唯独他啥也没带。
王振一看他这架势,心里头那个气啊,可又拿他没办法,毕竟人家也没犯法啊。
于谦呢,他不仅自己清廉,还经常教育手下人要廉洁奉公。
他说:“咱们当官的,就得为老百姓着想,不能光顾着自己捞钱。
要是咱们都贪了,那老百姓还怎么活啊?”手下人听了都点头称是,心里头也暗暗佩服于谦的为人。
后来啊,于谦还写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首诗啊,一下子就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老百姓们都夸于谦是个好官儿。
从此以后啊,“两袖清风”就成了清廉正直的代名词。
每当人们提起于谦和他的故事啊,都会感叹不已。
他们说:“瞧瞧人家于谦啊,那才是真正的清官啊!咱们要是都能像他那样啊,这世道可就清净多了!”所以啊朋友们啊咱们在日常生活中啊也要学习于谦的这种精神啊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啊不受金钱和权力的诱惑啊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啊!。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两袖清风_7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两袖清风_750字
“两袖清风”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成语,指的是一个人清心寡欲,不贪图名利,不沉迷
于欲望,不追求享受,过着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大概在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名叫晏婴的官员,他非常清廉和勤恳。
他不喜欢奢侈和名利,也不喜欢与人结交,只是过着简朴的生活,每天都专心工作,才能够得到上司和人民的尊重和信任。
他的衣袍经常穿了很长时间,甚
至被穿破,但他也不会去修补它们,只是拿起斧头,把袖子斩掉,然后继续工作。
后来,这个故事传到了晋国的齐宣公耳中。
齐宣公非常敬佩晏婴的品德,便从中看出
了“两袖清风”的含义。
他认为,这样的人不受俗气所累,不受现实所摆布,只是专注于
自己的工作和责任,才能够真正地回报社会和人民。
从那时起,“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就开始在中国的文化中流传开来,成为了一个褒义词,用来形容那些高尚的人格和纯粹的道德观念。
自那时以来,“两袖清风”这个成语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并被演变为一种生活方式
和价值观念。
人们发现,过于追求名利和享受会使人失去纯粹和清醒的思考,沉迷于物质
也会磨灭精神的锐气和生活的意义。
因此,许多人开始问自己:“我究竟想要什么?我对
自己的人生有什么理想和追求?”这就是“两袖清风”所倡导的简朴和高尚的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两袖清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价值观念,它让人们发扬自己的精神,追求自己的梦想,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之路。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清风两袖_4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素材:清风两袖_450字清风两袖是一个出自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它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
据传,齐国有一位名叫颜回的学者,他天资聪颖,好学不倦,深受孔子的重视。
一天,孔子和弟子们一起在山林中讨论学问,突然风起云涌,狂风呼啸。
弟子们纷纷抱怨风大雨疾,独有颜回却平静自若,两袖轻摇。
孔子观之,微笑说:“风起者,清风也,尔何为而两袖皆浩然如是?”颜回答道:“清风彼两山间,吹去落叶,犹如吾之感,则心无挂碍,故两袖皆清风也。
”这个典故寄托着古人对待内心世界的一种态度,昭示了人应当如何调整内心状态,以保持清醒的头脑。
风起之时,清风徐徐,原本应该随着风起而飘舞的落叶,却在清风的吹拂下被携走,如同颜回的内心一样,变得无挂碍、清澈明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会像清风两袖一样,始终保持内心的清净,不被外界风雨所干扰。
清风两袖的典故还启示了人们应该如何处事。
在世间纷扰之中,人们应当以一颗平常心面对世间的得失,不被外物左右自己的内心。
清风两袖的精神,告诫人们在接受成功和失败时,不要沉迷得意,也不应沮丧失落,要始终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明。
只有在清风两袖的心境下,人们才能真正明晰自己的处境,不受外界的困扰,保持清醒的头脑。
而在社会交往中,清风两袖的精神也告诫着人们要保持真诚、平和的态度。
在人际交往中,做一个心地善良,清静宽容的人,待人接物也如同清风拂面,让人心情舒畅,使得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交流更加融洽。
清风两袖是一个体现了古人崇尚清净内心和处事不惊的精神境界的典故,它告诉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明,在成功与失败中不失淡定,在与人交往中保持真诚与宽容。
这个典故教诲了我们如何在世间求得安宁与自在,同时也提醒了我们心灵境界的重要性,因而历久而新。
两袖清风·典故·小故事
两袖清风·典故·小故事
两袖清风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明史》,形容官员清正廉洁,两袖中不留一物。
后来,这个成语被广泛运用,成为了人们形容一个人廉洁奉公,不贪污不受贿的形象。
这个成语的典故故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于贫苦家庭,当上皇帝后,他对于贪污腐败的行为深恶痛绝。
他曾经下令,如果有官员贪污受贿,一律处以重刑。
有一次,朱元璋的一个亲信官员收受了别人的贿赂,被人告到了朱元璋那里。
朱元璋非常生气,下令将这个官员处以极刑。
这个官员临死前,大喊道:“我虽然死了,但是我的两袖中却不留一物,这就是我的清白啊!”
朱元璋听了这话,深受感动,于是下令,以后官员如果不贪污不受贿,就叫做两袖清风。
从此,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人们形容一个人廉洁奉公的形象。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廉洁奉公,不贪污不受贿,两袖中不留一物。
两袖清风的成语故事内容
两袖清风的成语故事内容
两袖清风现多数比喻为官清廉、不贪赃枉法严于律己的人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两袖清风的成语故事内容,欢迎查看。
比喻为官清廉,除了两袖清风外一无所有。
明·都穆《都公谭纂》: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
他二十四岁中进士,不久就担任监察御史。
明宣宗很赏识他的才能,破格提升他为河南、山西巡抚。
尽管身居高官,他过的生活非常俭朴,吃住都十分简单。
明宣宗去世以后,九岁的太子朱祈继位,史称明英宗。
因皇帝年少,宦官王振专权。
王振勾结内外官僚作威作福,大臣都叫他为“翁父”。
于谦看不惯他专擅朝政,从不逢迎他。
为此,王振对于谦非常忌恨。
当时外省官员进京朝见皇帝或办事,都要贿赂朝中权贵,否则寸步难行。
于谦在担任巡抚从外地回京时,他的幕僚建议他买些蘑菇、绢帕、线香之类的土特产孝敬权贵。
于谦不这样做。
他甩了甩两只宽大的袖管,说:“我就带两袖清风!”
回到家里,他写了一首题为《入京》七绝诗。
他在诗中写道:“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
两袖清风典故
两袖清风典故两袖清风的意思是指比喻穷得一无所有。
那大家知道两袖清风的典故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两袖清风典故,供大家阅读!两袖清风典故明代的地方官进京见皇帝时,要送礼物给皇帝及权贵,以博取他们的欢心。
兵部侍郎于谦对此事非常反感,他从外地进京时,不但没有带西,还作了一首诗以表示自己的态度。
诗中说,虽然当地有绢帕、麻菇、线香等土产,但它们是百姓的生活依靠,当官的要是去搜刮,那百姓可就遭殃了。
所以他见皇上什么都不带,只有两只袖管里的风。
这个成语比喻为官非常清廉。
两袖清风解析出处】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
元·陈基《次韵吴江道中》诗【解释】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
比喻做官廉洁。
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为官清廉【相近词】洁身自好、一贫如洗、廉洁奉公【反义词】贪得无厌、贪赃枉法【示例】他自己做了几十年的官,依然是两袖清风。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十二回两袖清风的成语故事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
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
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
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
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
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
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
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两袖清风造句1.郑板桥为官,一生两袖清风。
2.王市长任内,奉公守法,两袖清风,值得敬佩。
3.一颗丹心染粉笔,两袖清风立乾坤,三尺讲台扬激情,四季桃李开满门,五颜六色描蓝图,七彩梦想绘人生,八方敬意如潮生,九月祝福情意真,十分敬意献给您。
[作文素材]两袖清风的来历故事
[作文素材]两袖清风的来历故事两袖清风的来历故事于谦是明朝浙江钱塘人,二十四岁中进士,不久做了监察御史。
他同情百姓疾苦,在任期间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明宣宗很赏识他。
于谦被破格提升为河南、山西巡抚后,衣食住行仍很俭朴。
明宣宗九岁即位,宦官王振专权。
他以权谋私,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坏蛋。
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
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
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他曾作过《入京》诗一首: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绢帕、蘑菇、线香都是他任职之地的特产。
于谦在诗中说,这类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
只因官吏征调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祸殃了。
他在诗中表明自己的态度:我进京什么也不带,只有两袖清风朝见天了。
诗中的闾阎是里弄、胡同的意思,引申为民间、老百姓。
后来,王振把于谦陷害下狱,终在群臣的保护和压力下,把于谦放了出来。
许世友:两袖清风的人民将军民国时期,在我国中部的一个小镇子上,一个小和尚到药铺里去抓药。
药店老板看到小和尚还少两文钱,说什么也不给药。
小和尚焦急地说:“师父生病了,这药是拿去救命的啊!”老板还是不肯。
这时,有一个洋人陪着太太走在街上。
洋太太要骑马,但因为马太高,洋太太骑不上去。
洋人骄横地说:“谁给我太太当脚垫,我就给谁两个铜钱。
”小和尚想到了正在生病的`师父,立刻说:“我来!”于是,小和尚在马下当肉垫子,让洋太太踩着上了马。
洋人扔下一把铜钱就要走人,小和尚看着地上乱滚的铜钱,气愤地睁大双眼瞪着洋人。
洋人一看小和尚敢用眼睛瞪自己,回过头来就给了小和尚几个耳光。
小和尚想反抗,但又想到了正在生病的师父,便默默地忍受下来。
回到寺院里,小和尚给师父喝了药后,忍不住讲了当天发生的事。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两袖清风_8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两袖清风_800字
两袖清风,是源自于中国唐代的一则典故。
当时有一位名叫贾岛的文学家,他不喜欢
与人争斗,也不喜欢与人交往,而是倾心于自己的学问。
每当有客人来访,他总是看似很
和气地迎接,但其实他把双手插在袖子里,只顾自己思考问题,完全不与客人交谈,而且
送客时也不会送出门,直到客人自己自便。
后来,这种不与世间琐事纠缠的处君子之道就被称为“两袖清风”,意为心境清净,
不受外界干扰,专心于自己的学问与事业。
“两袖清风”这个典故不仅表现了一种文人的品质,更具有大智慧,可以引领我们如
何处世。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人生无法避免与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交往,但如何平静地
面对它们呢?可以说是需要一颗淡泊的心。
淡泊,不是漠视,而是净化自身,摆脱妄想和
不必要的情感,从而以平和的心态和情感面对生活。
人生苦短,时间有限,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这宝贵的时间,用心去经营和发展自己,
不被事物所困扰,不被小事所干扰,不浮躁,不轻浮,只追求自己所想要的,实现自己的
人生价值。
而“两袖清风”也不是要我们与世隔绝,跟社会割裂开来,而是表现出一种垂范,一
个可以借鉴的思考方式,让我们尽可能地保持独立,心态平和,沉淀自身,做到心中清净,面对困境更聚精会神,为生命的逐梦添彩。
总之,无论面对周围环境如何变化,在生活里,无论我们在遇到困境和挑战时怎么应对,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学会“两袖清风”,保持淡定和清醒,面对人生的一切,从容自在。
这或许是一种境界,不断精进,追求它,或许可以有所启发,并在我们自己选择的道
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成语典故《两袖清风》
成语典故《两袖清风》
拼音:
liǎng xiùqīng fēng
典故:
古往今来,凡为官清廉、不贪钱财者,常以“两袖清风”自誉。
说起它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
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
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他曾作过《入京诗》一首:,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绢帕、蘑菇、线香都是他任职之地的特产。
于谦在诗中说,这类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
只因官吏征调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祸殃了。
他在诗中表明自己的态度:我晋京什么也不带,只有两袖清风朝见天了。
诗中的闾阎是里弄、胡同的意思,引申为民间、老百姓。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两袖清风_75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两袖清风_750字两袖清风,是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句名言。
相传楚国将领蔺相如与秦国将领廉颇在战场上最终成为了朋友,而蔺相如有一次回到楚国乡里,被关东上层人物招揽,他却表示要保持清正廉洁,不受贿赂,时人因此称他为“两袖清风”。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了两位楚国与秦国将领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
当时,秦国不断进攻楚国,蔺相如因为不满楚国政府的徇私舞弊,横征暴敛,最终离开楚国,前往秦国。
在秦国,他受到了秦将廉颇的热情招待,二人结为知己。
后来楚国派使者前来秦国谈判,廉颇非常感激蔺相如的友谊,毅然放人蔺相如,使其得以返回楚国。
当蔺相如回到楚国之后,却受到关东上层人物的招揽,想让他举荐自己为官。
蔺相如却清正廉洁,不受贿赂,坚持“两袖清风”,远离了尘世诱惑,并且劝说关东人不要染指楚国政权。
蔺相如以身作则,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信任。
楚国的百姓为了感激蔺相如的忠诚,主动为他铸了半个鼎,以表敬意。
蔺相如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一心一意为楚国效力,终于在一片清风中完成了自己守正不阿的人生旅程。
“两袖清风”这句成语不仅仅表示了蔺相如清正廉洁的品质,更表达了他用心去努力,其高尚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也让这成语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象征。
这句成语也在后来的社会中广泛流传,并成为人们称颂清廉正直人格的标志。
今天,“两袖清风”的典故仍然影响深远,不仅是对清正廉洁品质的称赞,也成为了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象征,成为中国社会崇高的道德楷模。
这句成语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对后人的激励。
希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够铭记这句成语,做一个正直廉洁的人,行走在纯洁的道德风尚中。
两袖清风的典故两袖清风的事例
两袖清风的典故两袖清风的事例两袖清风的意思是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
你们对两袖清风的典故理解吗?下面是WTT给大家整理的两袖清风的典故,供大家阅读!两袖清风的解析【注音】liǎng _iù qīng fēng【出处】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
元·陈基《次韵吴江道中》诗【解释】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
比喻做官廉洁。
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为官清廉【相近词】洁身自好、一贫如洗、廉洁奉公【反义词】贪得无厌、贪赃枉法【例如】他自己做了几十年的官,仍然是两袖清风。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十二回两袖清风的典故其实早在元朝文学家魏初的《送杨季海》一诗中就已出现了“父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
魏初,字太初,号青崖,著有《青崖集》五卷,曾任元朝中书省掾吏、监察御史、南台御史中丞等官职,品性清廉,颇有政声。
此外,元朝陈基在《次韵吴江道中》一诗中也有这样的句子:“两袖清风身欲飘,仗藜随月步长桥。
”只不过当时这一词语还没有与为官清廉这一意思联络在一起。
到了明朝吴应箕的笔下,“两袖清风”这一成语就已被用来表达贫寒之意了:“入计时,止于两袖清风,欲送其老母归楚,至不能治装以去。
”从此以后,“两袖清风”(亦作“清风两袖”)才逐渐演变成为官清廉的意思。
如明朝另一位清官况钟(1383~1443年)在出任苏州知府任满赴京考绩时,为拒收群众送的礼物,就曾作诗云:“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绵。
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
”古往今来,凡为官清廉、不贪钱财者,常以“两袖清风”自誉。
说起它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明人都穆的《都公谭纂(zuǎn)》记载了下面的故事。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
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
于谦作风廉洁,为人耿直。
谦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
当时各地官僚进京朝见皇帝,都要从本地老百姓那里搜刮许多的土特产品,诸如绢帕、蘑菇、线香等献给皇上和朝中权贵。
儿童成语益智故事-两袖清风的故事
⼉童成语益智故事-两袖清风的故事 两袖清风是⼀个成语,读⾳是liǎng xiù qīng fēng,意为两袖中除清风外,别⽆所有。
⽐喻做官廉洁。
现多数⽐喻为官清廉、不贪赃枉法严于律⼰的⼈。
明代况钟、于谦均曾使⽤此语作诗。
下⾯⼩编给⼤家带来⼉童成语益智故事-两袖清风的故事,请⼤家阅读欣赏。
两袖清风 于谦是明朝浙江钱塘⼈,⼆⼗四岁中进⼠,不久做了监察御史。
他同情百姓疾苦,在任期间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明宣宗很赏识他。
于谦被破格提升为河南、⼭西巡抚后,⾐⾷住⾏仍很俭朴。
明宣宗九岁即位,宦官王振专权。
他以权谋私,是⼀个贪得⽆厌的坏蛋。
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
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些着名的⼟特产如线⾹、蘑菇、⼿帕等物,送点⼈情呀!” 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
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他曾作过《⼊京》诗⼀⾸: 绢帕蘑菇与线⾹,本资民⽤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绢帕、蘑菇、线⾹都是他任职之地的特产。
于谦在诗中说,这类东西,本是供⼈民享⽤的。
只因官吏征调搜刮,反⽽成了百姓的祸殃了。
他在诗中表明⾃⼰的态度:我进京什么也不带,只有两袖清风朝见天了。
诗中的闾阎是⾥弄、胡同的意思,引申为民间、⽼百姓。
后来,王振把于谦陷害下狱,终在群⾂的保护和压⼒下,把于谦放了出来。
——《⼊京》 【求解驿站】原指两袖迎风⽽起,飘飘扬扬的姿态。
后⽐喻做官的时候,⼗分清廉,除⾐袖中的清风之外,别⽆所有。
现也指清贫,没有财产。
【活学活⽤】当官,就应该~,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觉接受⼈民的监督。
【妙语点拨】于谦每次进京,不屑于⾏贿⽽是两袖清风,光名正⼤地去奏事,堪称清廉为官的楷模。
那些送奇珍异宝给王振的官吏,只会“肥”了⾃⼰,“瘦”了百姓。
“吃、拿、卡、要,打官腔”是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的具体表现,不可不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袖清风的历史典故
两袖清风的历史典故
两袖清风:正气内存,洁身自好
【出处】(元代)魏初《送杨季海》诗。
【释义】袖:袖子。
两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
原指人迎风潇洒的姿态,后指穷得一无所有。
比喻做官廉洁。
【历史典故】
于谦,字廷益,明朝名臣。
他在没有调入京城前,一直担任地方官。
他为官清廉,对下属的各级官员要求都十分严格,坚决禁止受贿、贪赃,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则。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他作威作福,以权谋私,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
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
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
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否则,人家会对你有看法,还会找你的麻烦的。
”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风趣地说:“只有清风!我当官是为国为民,不是为了某一个人。
只要我为官清廉,认真做事,又何需担心他人?”
为此他曾作过一首《入京》诗以明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绢帕、蘑菇、线香都是他任职之地的特产。
于谦在诗中说,这类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征调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祸殃了。
他在诗中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进京什么也不带,只有两袖清风朝见天子了。
【成长心语】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无疑是对于谦最好的评价了。
这是一种潇洒,同时也是一种气节。
自古以来,官场都是个大染缸,能在里面洁身自好就已经难能可贵。
在保证自身的廉洁之外,还能够以一人之力,澄清官场这缸浑水,更是难上加难了。
正因为如此,于谦能够成为廉洁的典范,为世人所敬仰。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从现在开始以于谦为榜样,以崇尚美的心态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慎独”,将廉洁看做是一种境界、一种修养、一种对自我的约束,将来即便不能青史留名,也要让自己问心无愧。
【两袖清风的历史典故】
1.「历史典故」
2.请君入瓮历史典故
3.历史典故汇总
4.历史典故:请君入瓮
5.历史典故大全
6.精选历史典故
7.历史典故故事
8.历史典故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