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聚居环境学释意

合集下载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1
世界文化遗产——水城威尼斯 水城威尼斯
2
牧村
渔村
农村
林场
乡村聚落1
乡村聚落2
城市聚落1
城市聚落2
思考
不同的自然环境下的房屋为何不同,主要考虑何种因素? 在这些自然环境下的房屋应该设计成什么样?
热带雨林地区
黄土高原地区
内蒙古草原地区
点 击 图 片
沙漠地区
寒带地区
聚落的形成
思考
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哪些地区聚落分布较密集? 优 越 的 地 理 环 境
土壤肥沃 地势平坦 水源充足 交通便利 资源丰富
落的神经。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人们总是通 过建筑的各种形式来表达各种文化理念因此,因而 任何聚落不论怎样简单或多么复杂,民居就成为一 个聚落最有其特色的代表 。
富有特色的北京民居——四合院 富有特色的北京民居
2
因纽特人的住所——雪屋
热带雨林地区的民居
东 南 亚 地 区 的 高 架 屋
民居
聚 落
传统聚落的保护
♦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
结果,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民俗等信息,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
丽江古城
安徽黟县西递村
(点击图片观看更多资料)
水城威尼斯
富有特色的北京民居——四合院 富有特色的北京民居
♦ 房屋是聚落的细胞,道路是聚落的血管,住民是聚
热带地区的
草原地区的住房——蒙古包
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
沙漠地区的村庄
世界文化遗产——安徽黟县西递村 安徽黟县西递村
1
世界文化遗产——安徽黟县西递村 安徽黟县西递村
2
世界文化遗产——云南丽江古城 云南丽江古城

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

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

人居环境概论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人居环境:就是人类聚居生活得地方,就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得地表空间,就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得基地,就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得主要场所,就是人类聚居得地方或场所或空间,在空间上它包括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

2、规划理念:设计师在空间作品构思过程中所确立得主导思想,赋予作品文化内涵与风格特征。

3、聚居结构:指一个城市或者村落得总体骨架组合,表现为路网形式与各部分功能得关系。

4、聚居形态:指聚居得外观形象,主要表现为城市平面得形式以及城市在空间高度上得形态。

5、力动体:6尺度: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得空间或时间单位,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与时间上所涉及得范围与发生得频率。

7、范式:某些重大科学成就形成科学发展中得某些模式,继而形成一定得观点与方法得框架。

8、邻里:指家庭所在乡里得或就是互相邻接得一些街道9、聚居:人类生活直接使用得、任何形式得,有形得实体环境及聚落周围得自然环境,且为自身做出地域安排来满足生存需求,及其活动所构成得社会。

10、明堂:指穴前得地气聚合之处。

11、斑块:12、基质:13、馕道14、案山:又称迎砂,指穴山与朝山之间得山。

15、朝山:又名朝砂,指前方与穴山遥相对应得高大秀丽之山。

16、田园城市:由城市居住区得城市群通过铁路与道路连接起来得“社会城市”,使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相互吸引,共同结合,形成新得城市形态。

17、动态城市:城市每年得人口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与>1、2%;最大特点就是连续不断地增长,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总就是没有规则地不断向乡村扩展,破坏自然状态得城市。

18、城市肌理:街道、街块、广场三者之间关系在宏观上得表象。

19、整体式城市设计:指在一个地理范围较大得区域内,由一个相对固定得设计团队,完成从区域总图到局部地块分图、甚至到建筑单体与景观得全套城市设计,并在建设阶段严格按照此设计实施。

二:问答题1、简述田园城市理论得理念与内容:一、理念:为安排健康得生活与工业而设计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托人为社区代管二、内容:1、分析了城乡得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城乡之间开创性得组合,用城乡一体得新得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得旧得社会结构形态2、认为“田园城市”将成为一个融生动活泼得城市与美丽、愉悦得乡村环境为一体得“磁体”3、随着时间得推移,“田园城市”从空间形态将形成一组城市群体——“社会城市”2、简述人居环境得概念与内涵:一、概念:1、就是人类聚居生活得地方,就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得地表空间,就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得基地,就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得主要场所2、就是人类聚居、居住生活得地方或场所或空间,在空间上它包括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二、内涵:1、人本性2、自然性3、媒介性4、复杂性3、简述人居环境五大系统之间得关系:(1)、“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就是两个基本系统(2)、“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就是人工创造与建设得结果(3)、任何一个聚居环境中,五个系统都综合得存在着(4)、一个良好人居环境得取得,不能只着眼于各个部分得存在与建设,还要达到整体得完满(5)、人、自然与社会要协调发展——“天人合一”(6)、五个系统都有如何面向持续发展得问题4、简述人居环境建设得五大原则。

人居环境学与居住建筑设计解析

人居环境学与居住建筑设计解析

人居环境学与居住建筑设计解析摘要: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活动主要地表空间。

居住建筑是指供人们日常居住生活使用的建筑物。

人们对于居住环境不断提出新的设想与要求。

将居住建筑的环境放置于城市环境中综合考虑,以人为本,进行全盘打算,实现生态平衡,城市才能真正做到宜居。

关键词:人居环境;居住建筑;设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的也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在现代城市之中,工薪阶层的人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忙于应酬,进而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身体出现了健康危机。

相关数据显示,广东省人们生活节奏相对于其他城市较快,而高血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也相对较多,并且逐渐呈现出低龄化趋势。

由此可见,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人居环境内涵分析人居环境主要指人类聚居生活之地,也是人类生存活动主要地表空间。

人居环境不仅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而且也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依据对人类生存活动的功能作用和影响程度的高低划分,在空间上,人居环境又可以再分为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

从城市与建筑的领域角度分析,人居环境可具体理解为人的居住生活环境。

二、人居环境理论发展分析人居环境学的先驱、希腊人道萨迪亚斯,曾经对人类聚居学进行过相对比较完整的研究。

然而,他的理论主要针对二十世纪西方国家的现实,几乎没有对亚洲国家进行研究。

同时,吴良铺先生也对我国人们居住空间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总体理论框架。

三、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范围居住建筑是指供人们日常居住生活使用的建筑物。

包括:住宅、别墅、宿舍、公寓等。

其人居环境的主要范围为住宅单元、建筑个体、建筑群落以及住宅小区。

居住建筑的人居环境包含了自然环境(包括生态、气候、地理等)和人文环境(包括商业、社会和文化等)两个方面。

四、居住建筑人居环境要求分析现代城市人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工作压力也在逐渐增大。

同时,城市中单身族也在不断增多,家庭小型化以及工作的流动性也在不断增加。

初一地理上册 第四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初一地理上册 第四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文化遗产:聚落中的文化遗产也是其文化特色之一,包括历史建筑、古迹、传统手工艺等。这些文化遗产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是聚落文化特色的重要体现。
添加标题
聚落的历史文化价值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介绍聚落的形成背景、历史演变和现代发展
聚落的历史遗迹:介绍聚落中的历史遗迹,如古建筑、古村落等,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
聚落的发展趋势
新型聚落形态的出现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乡村聚落的逐渐消失
聚落发展的可持续性
03
聚落的分布与特点
聚落的分布规律
分布地区:平原、盆地、河谷等地区
分布特点:沿河流、山麓、海岸线等分布
影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交通等
分布规律:不均匀分布,城市多分布在平原地区,乡村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
聚落的特点与优势
聚落的保护与传承: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聚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聚落的文化特色:分析不同地区聚落的文化特色,如建筑风格、民俗风情等
聚落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聚落文化的影响:分析聚落文化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聚落文化的形成:介绍聚落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特点
聚落文化的传承:探讨聚落文化如何传承、发展和演变
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如气候、地形、水文等
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环境,选择适合生存的地点定居
聚落的形成还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聚落的分类
乡村聚落: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聚落
乡村城市融合型聚落:兼具乡村和城市
城市聚落:以非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聚落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初一地理上册第四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居环境学导论

人居环境学导论

人居环境学导论人居环境学: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

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人的生产活动以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活动都离不开更为广阔的自然背景。

人居环境的构成: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

自然系统:自然指气候、水土地、植物、动物、地理、地形、环境分析、资源、土地利用等。

自然系统侧重于与人类居住有关的自然系统的机制、运行原理及理论和实践分析。

人类系统:主要指作为个体的聚居者,侧重于对物质的需求与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等有关的机制及原理、理论的分析。

(人的基本需求: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系统:主要指公共管理和法律、社会关系、人口趋势、文化特征、社会分化、经济发展、健康和福利等。

居住系统:主要指住宅、社区设施、城市中心等,人类系统、社会系统需要利用的居住物质环境及艺术特征。

支撑系统:主要指人类住区的基础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系统——自来水、能源和污水处理;交通系统——公路、航空、铁路;以及通讯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物质环境规划等。

支撑系统是为人类活动提供支持的服务于聚落,并将聚落联为整体的所有人工河自然的联系系统、技术支持保障系统,以及经济、法律、教育和行政体系等。

“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的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

道氏提出人类聚居的分类框架,即根据人类聚居的人口规模和土地面积的对数比例,讲整个人类聚居系统划分15个单元。

人居环境学科学范围简化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村镇)、建筑等五大层次。

(67)生态观、经济观、科技观、社会观、文化观,是发展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五项原则。

人居环境科学学科体系的构成:建筑、地景、城市规划、地理、环境、生态、哲学、艺术、民俗、历史、土木、心里、社会、经济、交通等。

人居环境学

人居环境学

人居环境学一.名词解释1.人居环境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城市人居环境:指以人为中心,由自然实体、社会实体和建筑物共同构成的城市环境。

3.地理位置:指某一实体,包括社会实体如区域联盟、国家、城市、村落等和自然实体如山脉、河流、湖泊、盆地等在地球表面所处的位置。

4.裂点理论:指由交通干道连接起来的两个城市中间,会出现一个断裂点,断裂点上最容易产生新的城市。

5.城市气候:指城市人居环境对大区域范围的气候条件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小地域的特殊气候现象。

6.自然资源:指作为生产原料和布局场所的天然存在的自然物,是自然界中一切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要素,包括矿物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等。

7.特区城市:指改革开放后,我国为引进技术、外资、先进管理经验而制定的,以城市为依托、专门从事特殊类型经济活动的新型城市。

8.科学城:指近年来兴起的以大学或研究机构为核心,产学研紧密结合、完全按照规划理论建设起来的新型城市。

9.首都城市:具有单纯政治中心职能的城市,一般是一国或地区的政治中枢,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10.绿色通道:专指城市中沿河流、海岸等设置的,被自然或半自然植被覆盖,中间一条狭窄步行道穿过的滨水绿化带,是引入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

11.居住区:泛指不同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5万)象对应,配建有一套较完整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的。

12.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1.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13.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14.大环境:指居住区外部的周边环境,包括居住区四周的山脉、建筑、河流、道路等。

第7章 人类聚居学概说

第7章 人类聚居学概说
“人类聚居正在走向灾难”
7.1 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 于是,道萨迪斯提出的 建立一门以人类聚居 环境为完整研究对象 的综合学科—人类聚 居学( Ekistics )的
设想,便成为我们今天颇 为重视的“人居环境学” ( Science of Hunan Settlement )的源头。
• 一门以建设美好人类 生活环境为目的的学 科---Ekistics
• 自然:指整体的自然环境,是聚居产生 并发挥其功能的基础;
• 人类:指作为个体的聚居者; • 社会:指人类相互交往的体系; • 建筑:指作为人类及其功能和活动提
供庇护所的所有构筑物; • 支持网络:指所有人工和自然的联系
系统,其服务于聚落并将 聚落联为整体,如道路、 供水和排水系统、发电和 输电设备、通讯设备、以 及经济、法律、教育、和 行政体系等 。
• 一方面要建立一套科学
的体系和方法,了解和 • 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
掌握人类聚居的发展规 律;
等各方面,全面,系统,综 合地加以研究,而不能如城
• 一方面要解决人类聚居 市规划,地理学,社会学那
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创 样只是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
造出良好的人类生活环 个部分或是某个侧面。
境。
7.1 思想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 1955年,创办《人类聚居学》(Ekistics)杂志.该杂
志一直发行至今,对促进全世界的人类聚居研究起了很大的作 用. • 1963年7月,发起组织一次有关人类聚居问题的国际讨论会,希 望这次会议能起到同“雅典会议”相同的划时代的影响.讨论会
在希腊古城台劳斯举行,会后发表“台劳斯宣言".此后,
7.2.1 人类聚居的定义
• 道氏的阐述: • “人类聚居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活而使用

人居环境学

人居环境学
强调“建筑——地景——城市规划”旳融合, 其目旳主要在于:
1.提醒人们正确处理“人——建筑——城市— —自然”旳关系;
2.第二,以便将对良好旳人居环境旳追求落实 到物质旳建设上,以发明舒合适人旳居住环境 ;
3.正因为有关人居环境旳各个学科各个方面旳 研究必须落实在物质建设及空间布局上,所以 ,“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理所当然地 处于关键旳位置。
——北京菊儿胡同
4案例分析
亮点:
“有机更新”:按照城市内在 旳发展规律,顺应城市之肌理, 在可连续发展旳基础上探求 城市旳更新和发展"新四合院" 体系;非生硬替代维护古城 整体风格与肌理。
城市肌理:城市肌理是街道 、街块、广场三者之间关系 在宏观上旳表象;肌理图案 是由许多支路、小路和填其 间旳建筑物产生旳。
——城市:城市问题最为集中,必须 抓住整体性。
——小区(邻里):城市与建筑之间 旳中间层。
——建筑:为“遮风雨”而建造旳庇 护所。
——五大原则
——生态观:以生态发展为基础,加 强区域城乡发展整体协调,维持区域 范围内旳生态完整性,增进土地利用 综合规划,形成土地利用旳空间体系; 建立区域空间协调发展旳规划机制与 管理机制;提倡生态建筑。
“整体环境”与“普遍联络”是人居环境 科学旳关键,它是开放动态和变化旳。
3人居环境科学旳基本框架与学科体系
——人居环境科学旳学科体系
小结:
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 构成人 居环境科学旳大系统中旳“主导产业” ps:建筑——广义建筑学;地景——landscape architecture;城市规划——区域规划
• 9.为邻里交往营造合理旳认知规模、交
流距离和半

公共空间;

人类的居住地与环境

人类的居住地与环境

人类的居住地与环境1.聚落及其分类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它不只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一般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聚落和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非常密切。

2.乡村的形成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

形成条件: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进;村落形成反映了地理环境对村落形成的影响。

3.城市的起源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的起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使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这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第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于是就出现了固定交易的场所集市,集市进一步扩大就演变为城市。

世界第一批大城市多数诞生于河流中下游平原上,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和中美洲等。

这是因为,这里的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先进,为城市的形成打下了物质基础。

4.城市的区位选择城市区位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从宏观上看,是指城市总体的分布(即哪儿多、哪儿少)。

从微观上看,是指每个城市的具体定位(即在哪里)。

(1)地形与城市区位。

世界上的城市大多数位于平原地区。

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山区的城市一般分布在沿河谷地或比较开阔的地区。

(2)气候与城市区位。

气候条件较好的中低纬度地带,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密集。

气候条件恶劣的荒漠地区、高寒地带、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则少有城市分布。

(3)河流与城市区位。

世界上一些主要河流的两岸城市密集,尤其是河流下游,城市更为密集,因为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影响了城市的区位。

沿河分布的城市有以下几种区位类型:①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②两条河流的会合处;③过河点的位置;④河口位置;⑤古代城市选择适宜安全防卫的河心岛、河流弯曲度较大的河岸等处建址。

《人居环境概论》讲义简本

《人居环境概论》讲义简本

《人居环境概论》讲义简本《人居环境概论》讲义简本第一讲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引言:人生活于天地之间,一刻也离不开环境。

1. 环境的概念: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

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

环境:围绕人类生存的各种外部条件或要素的总体,包括非生物要素和人类以外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科学概论》: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保护法中》中第一章第二条的环境概念:“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的构成:自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对人类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人工环境:人类根据生产、生活、科研、文化、医疗、娱乐等需要而创建的环境空间。

需要指出,关于环境系统,各组分和过程间的相互关系。

3.环境要素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因素。

环境要素:大气、水、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自然环境要素。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土壤与岩石圈,宇宙外圈(阳光)?人们一般把环境要素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两大类。

通常指的环境要素是自然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岩石、生物、阳光和土壤等。

一些环境要素的特点:最差(小)限制率:(比较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桶的长度,而不是最长的那块。

但是马队赛马成绩的好坏却并不取决于最慢的那匹马!人的才能展示,扬长避短!);等值性:任何一个环境要素,对于环境质量的限制,只有当它们处于最差状态时(什么是最差?),才具有等值性。

4.环境分类有不同的一些分类方法,如主体、范围、要素、利用、功能等。

我们介绍一种按环境的范围由近及远的分类: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七年级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知识点讲解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知识点讲解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知识点讲解新人教版知识点聚落的形成人类为生存而聚居,居所由流动到稳定,逐步确立了乡村聚落。

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①圆形或多边形村落②带状村落古代城市出现的基本条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②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古代城市的分布特点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农耕业发展早的地区。

著名古代城市发源地①美索不达米亚平原②尼罗河谷地③印度河谷地④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大多数在平原②热带在高原③山区在谷地或低地美国三大城市带①波士顿-纽约-华盛顿②芝加哥-匹兹堡③旧金山-圣迭戈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地区①60°N以南的欧洲地区②东亚③美国东北部城市分布与气候的密切关系①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②干旱、高寒、湿热区为稀少区中国特大城市分布①最多的省②没有特大城市的省③与自然条的关系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供水②运输③军事防卫矿产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矿业城市:①煤炭②铁矿③石油④有色金属交通对城市区位的影响①现代:沿海、沿江、沿线②古代:河流、大道的汇合处政治、军事、宗教对城市发展的影响①经济中心②政治中心③军事中心④宗教中心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①军事、宗教②交通、自然资源③旅游、科技城市化的含义指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的作用①带动区域经济发展②缩小城乡差别城市化的主要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①产业革命前②二战前③二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①起步早②城市化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①起步晚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①环境质量下降②交通拥挤,居住条差③就业困难上海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交通和居住条③治理环境后练习1关于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聚落就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B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D乡村聚落在地域上没有差异答案:人类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聚落,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乡村聚落在地域上有差异,选项ABD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2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A村庄与集镇B集镇与乡村城市与乡村D城市与集镇答案:A试题分析: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称为聚落,聚落可分为两大类——乡村和城市。

论人类聚居环境的发展_于亚琴

论人类聚居环境的发展_于亚琴

126专题研究职业技术职业技术201105129人类聚居环境泛指所有人类集聚或居住的生存环境,特指建筑、城市、风景园林等认为居住环境。

人居环境是一个整体,是城市大景观中的子系统,由环境中各类形象构成,这些形象相互联系又能使人们有多种多样的感受,是在规划设计中整体思维与综合创造的具体体现,正如吴良镛先生提出的:“走向园林、城市规划、建筑的融合”。

与以往不同,当今世界各国人类聚居环境的建设容量在扩大,空间在膨胀;更具大尺度、区域性;时间在压缩,周期短,速度快;涉及的方面和内容更为复杂。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一方面,城市化为国家、区域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而另一方面,因为开发了在国土、区域等更多规模范围的土地、水域、交通,使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要重新布局,使社会文化的保持和发展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和弊端。

今天的人居环境系统变得愈来愈复杂和趋向多元化,不能孤立、片面地强调单独部门的专业系统,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也要求各部门的专业人员具备学科的综合知识,除了我们经典的园林、建筑、规划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还有其它与现实社会相关的各类知识。

在更为宏观的尺度上,更为综合的学科范围内,根据更为细化定量的数据资料,实行系统、量化、动态的分析与综合,这正是包括建筑设计、城乡规划、景观环境规划在内的建筑学科在可持续发展大潮中所面临的空前的挑战。

人类聚居环境的研究实质上正是面对这种挑战应运而生的。

与以往相比,作为建筑规划界新生的学术理论及专业实践,人类聚居环境的研究实践,在价值观念、理论基础、方法原理、技术手段等各个方面,从思想观念到实际操作,都需要一系列的变革。

一、人类聚居环境建设的研究人口、环境、生产是当今人类生存的基本制约,与之对应,社会文化、生态资源、经济发展问题的加剧,人们已开始体会到,这三大难题不仅是相互制约、跨越地域国界,而且是超越代际、左右后辈的。

将三大难题综合平衡,并以全球的范围和几代人的生存兴衰为价值尺度,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也是人类走向21世纪的发展观。

七年级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知识点讲解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知识点讲解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知识点讲解新人教版知识点聚落的形成人类为生存而聚居,居所由流动到稳固,慢慢确立了乡村聚落。

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①圆形或多边形村落②带状村落古代城市显现的大体条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②劳动分工增进了城市的显现古代城市的散布特点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农耕业进展早的地域。

闻名古代城市发源地①美索不达米亚平原②尼罗河谷地③印度河谷地④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形对城市区位的阻碍①大多数在平原②热带在高原③山区在谷地或低地美国三大城市带①波士顿-纽约-华盛顿②芝加哥-匹兹堡③旧金山-圣迭戈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地域①60°N以南的欧洲地域②东亚③美国东北部城市散布与气候的紧密关系①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②干旱、高寒、湿热区为稀少区中国特大城市散布①最多的省②没有特大城市的省③与自然条的关系河流对城市区位的阻碍①供水②运输③军事防卫矿产资源对城市区位的阻碍矿业城市:①煤炭②铁矿③石油④有色金属交通对城市区位的阻碍①现代:沿海、沿江、沿线②古代:河流、大道的汇合处政治、军事、宗教对城市进展的阻碍①经济中心②政治中心③军事中心④宗教中心城市区位因素的进展转变①军事、宗教②交通、自然资源③旅行、科技城市化的含义指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地域转变成城市地域的进程。

城市化的作用①带动区域经济进展②缩小城乡不同城市化的要紧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①产业革命前②二战前③二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①起步早②城市化水平高③显现逆城市化现象进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①起步晚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进展不合理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要紧问题①环境质量下降②交通拥堵,居住条差③就业困难上海市爱惜和改善城市环境的要紧方法①成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交通和居住条③治理环境后练习1关于聚落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聚落确实是衡宇建筑的集合体B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D乡村聚落在地域上没有不同答案:人类集中居住在一路,就形成聚落,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硕、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域,乡村聚落在地域上有不同,选项ABD表达错误,不符合题意2聚落的要紧形式包括A村落与集镇B集镇与乡村城市与乡村D城市与集镇答案:A试题分析:人们的集中居住地称为聚落,聚落可分为两大类——乡村和城市。

地理学中的人居环境研究

地理学中的人居环境研究

地理学中的人居环境研究人居环境,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地方,包括了房屋、社区、城市以及周边的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

地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对于人居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居环境首先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深刻影响。

气候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

比如,在炎热潮湿的地区,房屋的设计通常会注重通风和散热,以保持室内的舒适;而在寒冷干燥的地区,保暖则成为建筑设计的重点。

地形地貌也会对人居环境产生显著影响。

在山区,人们可能会选择在山谷或山坡相对平缓的地方建造房屋和发展聚落,因为这样更便于交通和农业生产。

水资源的分布同样重要,靠近河流、湖泊等水源充足的地方往往更容易形成大规模的人类聚居地。

除了自然条件,人文地理因素在塑造人居环境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质量。

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能够提供更完善的交通、教育、医疗等设施,从而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文化传统也会在人居环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不同的民族和地域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居住习惯和社区布局。

例如,在中国的一些传统村落,四合院的布局体现了家族聚居和长幼有序的文化观念。

在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给人居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了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地理学家们通过研究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提出了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

比如,建设多中心的城市结构,分散城市的功能,减少人口过度集中在市中心;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以缓解交通压力;合理规划工业园区和住宅区,避免工业污染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此外,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生态环境在人居环境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地理学家们关注城市绿地的布局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环境。

通过研究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的设置,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稳定性,提高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

三元论——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哲学基础

三元论——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哲学基础

三元论——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哲学基础刘滨谊摘要:以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的专业为背景,针对二元论的不足,首次提出三元论的规划设计哲学,从专业范围、价值观念、专业组成、环境感受、规划设计过程、方法技术等方面,论证了三元论作为人类聚居环境学哲学基础的充分性和必要性。

关键字:二元论;三元论;规划设计哲学;人类聚居环境学1 人类聚居环境与世界观、规划设计哲学在以往的教育中,谈及世界观、哲学,我们会想到“社会”、“文化”、“精神”等字眼儿,也知道“存在决定意识”这一真理,但是却很少想到人类聚居环境与我们的世界观、规划设计哲学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我们有过这种尝试[1]:把那些经过哲学抽象了的、高层次的、精神信仰的东西与日常生活世界、与人类聚居环境联系来看,从这些环境现象中得出的结论是:人类聚居环境也影响人类世界观的形成。

例如,我们现代中国人所熟悉的围墙,我们已习惯于处处皆墙的聚居环境,但若来到上海交通大学没有围墙的新校园,则会有另一种感觉。

那种处处是围墙的单位、校园、小区、城市对于形成我们条块分割、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意识观念、活动行为不能说没有作用。

假如有朝一日,所有的围墙都不复存在,我们的观念肯定会有大的转变。

这方面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我们目前所处、所需规划的聚居环境对于人类的感觉,对于每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起着作用。

反之,人类聚居环境学、聚居环境的规划设计也直接受到了我们的世界观、聚居环境观的左右。

其实,我们制作的规划设计文本说明都与世界观、哲学有关,任何一项实际工程的规划设计的目标、原则都体现着我们的世界观和规划设计哲学。

2 二元论的聚居环境观考察中国古代的聚居环境,很容易将之分成山、水两部分。

由这种二元的环境现象导致了二元论的聚居环境观。

即,对于生存环境的看法是非山即水。

山本身亦是如此,非阴面即阳面。

“我们都是山里人”这话意味深长,中国的山水聚居环境,对于我们中国人两分法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根深蒂固、潜移默化、不为察觉的重要影响。

第8章人居环境

第8章人居环境

第8章人居环境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

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城镇、都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其目的是要了解、把握人类聚居发生、进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第一节人居环境的进展和类型一、人居环境的进展历程(一)人居环境的形成人居环境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的进展引起人类的生存方式不断变化的结果。

在那个过程中,人类从被动地依靠自然到逐步地利用自然,再到主动地改造自然。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最初以采集和渔猎等简单劳动为谋生手段。

为了不断获得天然食物,人类只能“逐水草而居”,居住地点既不固定,也不集中。

为了利于迁徙,人类或栖身于可随时抛弃的天然洞穴,或栖身于地上陋室、树上窠巢,这些极简单的居处散布在一起,就组成了最原始的居民点。

随着生产力的进展,显现了在相对固定的土地上猎取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农耕与饲养,而且形成了从事不同专门劳动的人群:农民、牧人、猎人和渔夫。

农业的显现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劳动分工向人类提出了定居的要求,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乡村人居环境。

这种真正的人居环境最早显现于新石器中期,如我国仰韶文化的村庄遗址。

随着生产工具、劳动技能的不断改进,劳动产品有了剩余,产生了私有制,推动了又一次大规模的劳动分工——手工业、商业与农牧业的分离。

手工匠人和商人寻求适当的地点集中居住,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商品交换,因此,距今大约5500年前,以担负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城镇应运而生。

尼罗河下游的底比斯、孟菲斯,两河流域的伊立、巴比伦,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莫哼卓达罗,黄河流域的亳、殷、镐京等,确实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城镇。

(二)人居环境的进展作为人类栖息地,人居环境经历了从自然环境向人工环境、从次一级人工环境向高一级人工环境的进展演化过程,并仍将连续进行下去。

人居环境学期末复习要点

人居环境学期末复习要点

人居环境学期末复习要点第一讲绪论1、人居环境学(概念)概念:人居环境学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分支。

2、任务1、利用仪器和已有的科学资料对人类的聚居环境进行监测、评定和改造,判断其促进和制约人类发展的因素,研究影响人类健康的环境原因。

2、借鉴前人对人居环境研究的精华,去其糟粕,用于改善现代人居环境的研究。

3、对现存居住环境的人口、职业、以及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进行探讨,提出改造措施。

3、道萨迪亚斯(希腊建筑师):20世纪50年代提出人类聚居学1、他从单纯的建筑与城市问题中跳出来,将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研究包括城市、城镇和乡村在内的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人类聚居环境问题。

2、道氏强调把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住区作为一个整体,从人类住区的“元素”(自然、人、社会、房屋、网络)等进行广义的系统的研究,扩展的研究的领域。

3、他认为人类聚居环境由5个基本因素构成:自然环境、人、社会结构、建筑与城市、交通与通信网络。

提出研究人类生产与城乡建设活动的规律,寻求实现理想、美好的人居环境的途径。

4、人居环境学发展的主要趋势1、城市作为一种人居环境,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2、人类聚居的可持续发展3、全球一体与地域差异5、城市人居环境及其学科体系城市人居环境(狭义):是指城市居民和社区环境。

城市人居环境(广义):是指城市中各种维护人类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非物质结构的有机结合体,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环境。

概念:城市人居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由自然实体、社会实体和建筑物共同构成的城市环境,它既是第二、第三产业布局场所,更是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其质量好坏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6、城市人居环境研究兴起的原因1、21世纪是一个城市化的世纪2、人类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3、城市问题日益严重,人居环境令人堪忧4、城市规划的失误和教训太多7、聚落聚落的认识是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一个最基本的启示点和切入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聚居环境学释意 一、从传统建筑学走向人类聚居环境学人类关于生存空间的活动包括居住和聚集两大类型,居住与建筑对应,聚集则与环境场所相关。

“安得广厦千万间”,对于“居”大家都能理解,对于“聚”,我们可以形象化地把它理解为当人们走出自己的住房之外,走出带有屋顶的建筑之外,在开敞的空间环境里的活动聚集。

经历了数千年的建设,人类不仅解决了造房筑屋、遮风避雨的基本需求而且从结构材料到体量形态,已是无所不能。

“居”,对于人类早已不成问题。

然而,尽管同样经历了数千年,对于“聚”,人类却只是刚刚开始介入。

许多规律有待寻找,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其中,一是众所周知的生存环境问题,也就是那些远比建筑大得多的开敞空间环境的保护、拓展问题,二是“以人为本”的问题,包括如何解决人口众多、需求各异、要求日益提高的人类空间活动等。

这些难以一时解决的问题困扰着人类,与此同时,人类聚居环境的大背景又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恶化和严峻的未来。

全球温室效应导致冰山溶化,现在每年海平面都在上升,按目前数字统计,如果人类还继续不顾生态环境地操作下去,那么到2500年时,整个海平面将上升8 米,这意味着许多沿海城市将被淹没,目前人类的生存地带至少有一半要被毁灭,因人口剧增已相对减少了的陆地生存空间将急剧缩减。

如此险恶的前景对建筑界如何解决聚居环境问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目前,建设规模的加速扩大导致对土地的加速占用、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极度破坏,而同古人的生存空间活动相比,现代人对于建筑及其环境的要求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挑剔。

从传统的建筑观来看,人们注重的是建筑实体本身。

由于古代社会建设规模不大,环境和资源消耗并不显著,那时人口不多,对于建筑和环境的要求也不高。

现代的建设连带着环境问题,以及如何满足众多人口的需求问题。

因此,现在建筑界的必然趋势是要把传统建筑学的概念、传统建筑思考的范围扩大,不仅要修路筑桥、栽花种树、造几座房子,还要考虑环境保护,考虑建筑所引起的空间、材料、资源的消耗。

此外,从环境生理行为到人的精神需求,人类总在发展,人的要求总是越来越高,要仔细研究和考虑人们对于环境行为的要求。

当然,建设本身也需要革新发展。

如此这般,建设、环境、行为三者构成了当今建筑界的建筑观,这也就是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基本思想。

这三方面就好比建筑界的三原色。

蓝色是大背景问题——环境和资源,红色是人的行为活动问题——如何满足人的需求,黄色是建筑界传统的规划设计问题。

蓝色,作为人类聚居环境的大背景,包括自然环境、农林环境和生活环境,其内在的表现是人类的聚集和居住活动,其外在的表现则集中表现在建筑规划师们所熟悉的建筑、城市和景观等方面。

大背景中,包含了资源、环境、生态等维持人类基本生存的要素,可称之为聚居背景;红色,作为人类聚居环境的主体——聚居活动,既与常规的建筑、城市、景观直接相关,更取决于基本的生存要素;在建筑、城市、景观中,与人类聚居环境最为密切的是有关建筑、城市、景观的建设,即黄色,可称之为聚居建设。

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人类聚居环境的总体架构。

在这一基本概念中,聚居背景的核心是资源、环保的观念:要把人类聚居环境理解为一种资源,诸如空间资源、时间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聚居活动的核心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及人类生存的价值取向问题,是要引入价值判断:识别、判断人类聚居环境的优劣及其发展建设的导向;聚居建设的核心是标准量化:面对当今一系列的建设开发,诸如用地、建筑密度等问题,确定合理可行的量化、细化的标准,从而达到控制建设效果的目的。

二、人类生存环境演化的大势所趋 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化,存在着这样的时间序列及其相应的形态:史前时期的聚落,农耕文明时代的村庄、集镇、城市,工业文明时代的村庄、集镇、城市、城乡一体地带,后工业文明时代的村庄、集镇、城市、城乡一体地带,以及后工业文明之后的远景。

这些不同时代下的聚居环境构成了所谓人类聚居环境的拓扑形态,它具有十八种要素,从聚居背景来看,包括资源消耗、聚居地点、聚居环境;从聚居活动来看,包括生活方式、交通联系、时间尺度、时间分配、空间尺度、空间分配、时空观念、理想追求、价值取向;从聚居建设来看,包括建设规模、聚居单元、聚居布局、聚居密度、建造材料、建造方式。

以这些拓扑形态的要素为指标,我们对西安半坡村、福建永定土楼、江苏周庄、埃及卡洪城、义乌下楼宅村、常熟支塘镇、上海康乐小区、厦门黄厝农民新村、新加坡原型新镇、上海浦东锦华小区等进行了调查和量化统计,从中可以看出人类聚居环境发展演变的大势所趋——在聚居背景方面,资源消耗: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不断提高,已从大量地、掠夺性地利用少数原生资源(土地、水源、动植物)发展到有组织、有选择地利用多样的自然资源,进而发展为利用次生自然资源(农田、水库中的水、培植的动植物) ,资源利用也加入了较多的加工与替代,改变了以往直接攫取的方式。

聚居选址:随着资源利用能力的增强,人类在选择聚居地的时候,逐步从自然条件的束缚中挣脱出来,从海滨、平原、山川谷地等扩延为所有可聚居的区域,甚至开山、填海、上天、入地直至到宇宙太空中扩展人类可聚居的区域。

与以往相比,人类对于聚居地的选择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聚居环境:从史前文明到工业文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口的增长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相对滞后,聚居环境呈总体恶化态势,而到了后工业文明时期,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生态技术发展,环境恶化势头呈下降趋势,但除非特别治理,环境仍然恶化。

横向来看,聚居环境农村优于城镇,城镇优于城市。

在聚居活动方面,生活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生活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单纯的为生存忙碌逐步向工作、休闲、娱乐、旅游、度假相结合的多样化生活转变。

交通联系:人类的交通工具经历了人力- 畜力- 机械- 电力的动力转变过程,越来越趋于自动化、多样化,交通联系从单纯的平面型转向立体型,为人类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

时间尺度:从只有昼夜之分到一天十二时辰,继而一天二十四小时,计时方式的改变可见人类单位时间效率增大,时间尺度逐渐增长。

现在已有人提出将一天划分为二十五小时,这似乎也不是不可能的。

时间分配:基本生存时间减少,文化娱乐时间增多。

空间尺度:从单位房间的尺度逐渐增大可得人类空间尺度的逐渐增大。

空间分配:总的趋势,私密空间所占比例减少,公共活动空间所占比例增大。

可见人类正一步步地迈向社会化。

时空观念:从几个人的团体到整个宇宙,从不知生老病死为何故到纵横几千年,人类的时空观念不断扩大,越来越清楚自己在整个时空中的位置。

理想追求:注重的范围越来越大,从家庭与个人逐渐扩大到苍生社稷,即老子的“己欲达而达人”的意识。

价值取向:逐渐由维持个体生存转向群体情感的联络。

在聚居建设方面,建设规模:由于人口的增长以及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长,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但到一定程度之后停止增长,这与人的认知能力、活动能力有关。

由此,一定的建设规模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不能盲目求全求大。

聚居单元:经历了氏族- 血缘家族- 家族- 家庭- 邻里的发展过程,逐步从血缘关系转向地缘关系。

目前大多数国家处于以核心家庭为主的阶段,但由于安全、归属的心理需求,人类寻求和谐、亲和的邻里单元。

聚居布局:存在着一有趣的周而复始的循环:集中(始前文明)- 分散(农耕文明)- 集中(工业文明)- 分散(后工业文明)。

聚居密度:现代高于古代,城市高于乡村,但是,我国城市人均用地面积从古至今,大多在100 平方米左右,大城市不到100 平方米,中小城市超过100 平方米,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均用地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

建造材料:人类构筑自身的居住社区的材料,已从泥巴、茅草、木材等自然材料,转变为加入了人工劳动的砖、瓦等人工材料,进而转化为玻璃幕墙、珐琅板、铝合金钢板等高科技材料。

材料性能越来越好,并呈多样化趋势。

建造方式:从肩挑背扛的人工方式转化为系统化的机械施工方式。

建造速度加快,建设工期缩短。

三、未来的生存空间与资源利用 未来人类如何利用生存空间?回顾历史,远古时代人口稀少,聚居基本上呈点状布局;农耕文明时代人口增加,村庄增多,聚居空间的利用发展基本上呈水平向布局,没有高层(那时的宝塔算是高层,但不住人,而是作为景观标志);工业文明时代人口骤增,以大都市为标志,聚居空间向垂直方向发展。

那么,我们正在经历和面临的后工业文明时代将是什么样呢? 后工业文明的建筑也好、城市也好,肯定要有一个更大的变化:要向水平和垂直结合的空间发展。

垂直方向意味着向空中发展的高度和向地下开拓的深度。

论高度,东京的建筑师们正在建造1000米的高层,英、德等国正在联合试验3000米的高层。

这些不是为“高”而高。

为了什么?为了节约土地资源。

3000米高层计划,实际上最后可以形成一个空中城市。

它是利用空气动力学的原理,就像飞机的翅膀一样。

利用风力产生负压,减轻高层荷载。

这并非天方夜谭。

而水平方向则意味着向海洋寻求聚居空间。

除了垂直和水平,未来的聚居环境还要向太空发展,如美国太空总署2030年将要实现的万人太空城计划。

除了生存空间,聚居环境与其它资源也有关联。

古代聚居环境建设几乎全是利用自然资源。

农耕时代则以自然资源为主,人工因素为辅。

什么叫做自然资源呢?对于聚居环境,阳光、风、地形、自然的河流湖泊,这些都是自然资源。

与之相对,人工资源相当于自然的二次资源或三次资源,如发电、空调、降温、加热。

聚居环境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很多,例如,将自然的溪水引进建筑室内及其周围环境来降低温度,最后演变成了园林中的规则式水道,这是四百年前印度莫卧儿王朝就已采用的做法。

到了工业文明时代,这个做法就反过来了,导致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

那么未来呢?通过各行各业的努力,我们还是要提倡尽量利用自然资源。

四、对于建筑界具有更深远意义的低技术 利用自然资源有高技术和低技术之别。

对于时髦的高技术人们也许并不陌生,诸如3000米的高层、宇宙太空城市等。

那么所谓低技术又是什么呢?聚居环境的低技术就是前面提到的对自然风向、阳光的利用,这是一种常规技术。

如一屋坐北朝南,门前有水流过,多少年后,河床移动,门前的土地就增加了。

遵循这种自然的空间规律,利用自然资源,这就是常说的“风水”. 风水本质上是建筑界最为典型的低技术应用。

古代匠人往往借助于风水来追求建筑的节能、城镇的通风和环境的顺畅,而现代的建筑规划师几乎把这些低技术忘得一干二净。

对于21世纪的聚居环境建设来说,提倡应用低技术意义极为重大,生态化的手段往往与低技术相对应,而高技术一般都是人工性的、非自然化的。

当然,面向未来,开发应用低技术并不意味着完全回到古代,这里有一个低技术与高低技术相互结合利用的现代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