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学习要点(第二节)——劳动力供给与需求

合集下载

第四章第二节劳动力需求与供给分析

第四章第二节劳动力需求与供给分析
AP
MP MP >AP,AP ;MP <AP,AP ;MP=AP,边际产量为负 , , ,AP=MAX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如技术要素不变,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如技术要素不变,增加某一要素的投 AP= Q /L 入量(劳动或者资本),产量的增加量递减。 ),产量的增加量递减 入量(劳动或者资本),产量的增加量递减。
25
第三、存在着一个无差异曲线组合图,在 该组合图中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 越远的无差异曲线具有更高的效用。 第四、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不会相交。 第五、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无差异曲线具 有不同的形状。
26
如下图所示,两个无差异曲线形状不同,它们分别 代表两个消费者对闲暇和收入的态度不同,对于A, 区县较为平坦,B较为陡峭,表明A消费者要比B消 费者更重视收入,或者说更重视工作。
2.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 2.完全竞争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
: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完全竞争企业对劳动地需 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求量L与劳动价格W之间的关系。 求量L与劳动价格W之间的关系。 单个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与其边际产品价值(VMP) 单个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与其边际产品价值(VMP) 曲线重合,并且向右下方倾斜。 曲线重合,并且向右下方倾斜。
W
VMP=P·MP=d
W0
0
L0
L
10
边际产量和总产量的关系: 边际产量和总产量的关系:
边际产量递减, MP >0,TP边际产量递增, TP 边际产量递减, , 边际产量递增, ;MP <0, , ;MP=0,TP ,
Q
总产量增加
总产量增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MAX
总产量减少 平均产量减少
TP

劳动经济学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社会保障等制度的完善程度:退休年龄也会影响老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 性别对劳动力参与率存在重要影响:女性越来越多的参与劳动。 宏观经济状况:经济周期中的繁荣与衰退的交替对劳动力参与率有影响, 经济长期处于衰退状态,失业者长期找不到工作,打击个人信心就会使 他们退出劳动力群体。 从整个国民经济来考察:人口的年龄构成与劳动力参与率之间有密切的 关系,人口老龄化使总人口中老年人 比重增加,必然会使劳动力参与率 下降。
失业人员: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 并以某种方式寻求工作的人员。
2019/4/12
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
6
二、劳动参与率
是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 的指标。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所占的比率,一定范围内地人口可以 进行多种分类,例如总人口的,不同年龄组人口或是不同性别人口等等。 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总人口×100% 年龄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总人口×100% 劳动力参与率只是一个测度和反映人口参与劳动程度的指标,它本身并不是 影响人口参与劳动的因素,但是它是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一个重要工具,而且 也会对失业率等指标的核算提供依据。例如,某年龄组,有20%的人失去了工作, 如果不考虑他们的工作愿望,很容易把这些人全部视为失业人口,这样算出的失 业率高达20%,是经济无法承受的。但是,如果把劳动力参与率这个指标考虑进 去,情况就改观了。劳动力参与率为60%,失业率为12%,劳动力参与率为40 %,失业率为8%,劳动力参与率为20%,失业率就是4%,美国的自然失业率 是5.5%。
2019/4/12
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
8
2019/4/12
劳动经济学 张立颖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总结——考研、期末考试必备!!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总结——考研、期末考试必备!!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总结——考研、期末考试必备!!第一章1、劳动力: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产生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劳动力资源: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的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其平均质量的乘积。

3、劳动力需求: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4、长期与短期劳动力需求长期:指企业的一切生产要素,无论资本、技术还是劳动力要素都是可变的,即任何条件都可能变化。

短期:指资本存量不变,唯一可变的因素是劳动投入量,即把在资本投入量不会变化,技术条件也不变的条件下对劳动力的需求称为短期需求。

5、劳动力需求、供给曲线(图1-1)劳动力需求曲线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反向联系。

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π=R-C=QP-(L w+K r)7、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图4-2):在短期定义中,生产的其他要素固定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

当把可变的劳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其他生产要素上时,最初劳动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都先增后减/AP与MP的交点是AP的最大值/MP=0,总产量最大)8、假设企业的产量X增加,价格P不变(完全竞争),总收入与总成本曲线(盈亏平衡点)。

9、单个企业的产量决定:当边际收入MR=MC边际成本时,产量X*,获得最大利润。

10、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边际收入=产品的边际生产力*产品价格。

11、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工资。

12、整个市场的劳动力需求函数L*W=L1W1+L2W2+…。

13、在长期劳动需求中,资本成为可变的生产要素。

14、等产量曲线:表明不同的生产技术和方法,资本和劳动投入的不同组合,其产量相等。

15、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替代效应: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效应。

(w↑,等产,劳动L1-L2被资本K2-K1取代,等产量曲线曲率越小,替代的可能性加大)。

劳动经济学 重点知识 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 (吐血整理)

劳动经济学  重点知识  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 (吐血整理)

第一章导言一、劳动经济问题的重要地位:例: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显性就业?首先,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解决自然失业是无能为力的;其次,在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调节的周期性失业方面,由于宏观经济政策所引导的投资方向往往是就业密集度较低的行业,进而导致反周期措施拉动就业的能力大为降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就业增长主要是通过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以及非正规经济,通过逐渐发育起来的劳动力市场机制所创造的/另一方面,城镇实际失业率也持续提高,劳动参与率逐年下降,政府主导投资带动的就业增长效果不显著,从而导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没有显性的就业增长。

目前的高失业率,有很大的部分是自燃失业率,主要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和各种不利于就业扩大的规制而产生。

这个失业组成部分并不能通过宏观反周期政策予以消除。

而在宏观经济政策可以有所作为的范围内,又由于政策导向不是就业最大化,以致当宏观经济政策刺激起经济增长时,就业增长效果并不显著。

三、现实中的劳动经济现象和问题:2)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联合国的相关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

首先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劳动力供给将会逐步萎缩。

劳动力是社会再生产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下降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的短缺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我们把研究方向指向未来劳动力供求状况。

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我们将人口按年龄分为三个年龄段得到了未来40年的劳动力供给数据,经作图发现劳动力供给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其次在将未来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一同作图后我们发现我国在2020年之前劳动力供求状况一直都是供大于求,而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减少与需求的增加,在2020年后劳动力供给缺口将不断扩大。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市场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关系的一门经济学分支。

下面是一些劳动经济学的知识点:
1. 劳动供给与需求:劳动供给是指一定时间内,愿意为工资而提供劳动力的人数;劳动需求是指雇主愿意支付工资雇佣劳动力的数量。

劳动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决定了劳动市场上的工资水平。

2.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供给和劳动需求相互作用的地方。

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包括劳动力的异质性、信息不对称、工资刚性等。

3. 工资决定理论:工资的确定有多种理论解释,包括边际生产力理论、劳动力市场博弈论、工资刚性理论等。

4.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和培训等方式所获得的对劳动力的提升,从而提高劳动力的生产力和市场价值。

5. 技术进步与劳动力需求: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复杂的,它可以提高某些领域的劳动力需求,但也可能降低其他领域的劳动力需求。

6. 劳动力市场不平等:劳动力市场存在性别、种族、地区等差异,这种不平等现象会影响就业机会、收入分配等方面。

7. 劳动移民与劳动力市场:劳动力移民对劳动力市场也会产生
影响,移民可以填补某些行业的劳动力缺口,但也可能导致本地劳动力的失业率上升。

8. 政府政策与劳动力市场:政府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可以包括最低工资法、劳动法规、培训补贴等,这些政策旨在改善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保护劳动者权益。

劳动经济学是一个广泛且复杂的领域,以上只是其中的一些核心知识点。

进一步学习这个领域可以深入研究这些知识点,并结合实证研究和政策分析来加深理解。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类劳动行为和劳动市场的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它主要关注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劳动力的收入分配,并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以及劳动力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下面是关于劳动经济学的一些知识点。

一、劳动供给和需求1.劳动力市场:包括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两个基本要素,劳动力供给来自于劳动者,劳动力需求来自于用人单位。

2.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劳动人口规模、劳动者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健康状况等。

3.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技术变革、劳动生产性、资本密集度等。

4.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劳动市场达到供求均衡时,实现充分就业和有效劳动力配置。

二、劳动力市场的不对称信息问题1.失业:指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劳动者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寻找合适的工作。

2.隐藏性失业:指一些劳动者表面上没有失业,但实际上存在结构性失业或失业潜力。

3.劳动市场歧视:指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因种族、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等因素遭受不公平对待。

4.劳动力市场的契约问题:指雇佣双方在劳动合同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合同约束的难以实施。

三、劳动力市场的弹性1.工资弹性:指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变动对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弹性反应。

2.劳动力弹性:指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对工资变动的弹性反应。

四、技能与教育1.人力资本理论:指个体的受教育程度、技能水平以及健康状况等因素对工资和就业的影响。

2.教育与收入分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体往往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教育对于降低收入差距、改善收入分配具有重要作用。

五、劳动力市场的福利问题1.最低工资政策:国家通过立法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以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水平和劳动权益。

2.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以减轻个体或家庭因意外和疾病等不可预测风险带来的经济压力。

3.劳动力市场的贫困问题:指一部分劳动者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获得适当的就业机会,导致在经济上处于贫困状态。

劳动经济学重点

劳动经济学重点

劳动经济学重点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劳动报酬与福利等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对于理解和解决劳动领域的各种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将为您介绍劳动经济学的几个重点方面。

一、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众多,包括个人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个人因素方面,年龄和性别是重要的考量。

一般来说,年轻人在刚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劳动力供给相对较低,随着年龄增长和经验积累,供给逐渐增加,到一定年龄后又会下降。

女性由于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其劳动力供给往往受到生育、照顾家庭等因素的影响。

教育和培训也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影响。

接受更高水平教育和培训的人,往往更倾向于追求高质量的工作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劳动力供给的时间和意愿。

社会经济因素中,工资水平是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

当工资水平提高时,劳动力供给可能会增加,但达到一定程度后,由于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劳动力供给反而可能减少。

此外,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文化和习俗等也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影响。

二、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数量。

它是一种派生需求,取决于产品市场的需求。

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会影响劳动力需求。

采用先进技术和自动化设备的企业,可能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劳动密集型企业则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

产品市场的需求状况也是关键因素。

当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时,企业会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反之,产品市场需求疲软时,劳动力需求会减少。

宏观经济状况对劳动力需求也有重要影响。

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投资和生产增加,劳动力需求上升;经济衰退时,企业收缩业务,劳动力需求下降。

三、劳动力市场均衡劳动力市场均衡是指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等时的状态。

在均衡状态下,工资水平和就业量都达到了稳定的值。

劳动经济学 重点知识 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 (吐血整理)

劳动经济学  重点知识  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 (吐血整理)

第一章导言一、劳动经济问题的重要地位:例: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显性就业?首先,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解决自然失业是无能为力的;其次,在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调节的周期性失业方面,由于宏观经济政策所引导的投资方向往往是就业密集度较低的行业,进而导致反周期措施拉动就业的能力大为降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就业增长主要是通过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以及非正规经济,通过逐渐发育起来的劳动力市场机制所创造的/另一方面,城镇实际失业率也持续提高,劳动参与率逐年下降,政府主导投资带动的就业增长效果不显著,从而导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没有显性的就业增长。

目前的高失业率,有很大的部分是自燃失业率,主要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和各种不利于就业扩大的规制而产生。

这个失业组成部分并不能通过宏观反周期政策予以消除。

而在宏观经济政策可以有所作为的范围内,又由于政策导向不是就业最大化,以致当宏观经济政策刺激起经济增长时,就业增长效果并不显著。

三、现实中的劳动经济现象和问题:2)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联合国的相关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

首先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劳动力供给将会逐步萎缩。

劳动力是社会再生产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下降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的短缺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我们把研究方向指向未来劳动力供求状况。

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我们将人口按年龄分为三个年龄段得到了未来40年的劳动力供给数据,经作图发现劳动力供给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其次在将未来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一同作图后我们发现我国在2020年之前劳动力供求状况一直都是供大于求,而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减少与需求的增加,在2020年后劳动力供给缺口将不断扩大。

劳动经济学(全)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全) 第二章 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
48
.
第四节 社会劳动力供给
二、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如果劳动力市 场是个开放的市场,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 线就一定是一条从 左下方向右上方倾 斜的曲线。
劳动经济学
49
.
第四节 社会劳动力供给
三、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
W S
C
W2
W0
A
B
W1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
在同一条劳动力供
给曲线上的移动。
0
(罐)
(个)
0
100
0
1000
50
90
100
900
100
80
200
800
150
70
300
700
200
60
400
600
250
50
500
500
300
40
600
400
350
30
700
300
400
20
800
200
450
10
900
100
500
0
1000
0
总支出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劳动经济学
5
.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概述
一、劳动力
就业者(E):有工作可以做并且至少获得1个小时工资 支付的劳动者,或是从事非支付性的工作至少达到15个小时。
失业者(U):从某一工作岗位暂时下岗,或是没有工作, 但在参照周的前4周里一直在积极地寻找工作。
劳动经济学
6
.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概述

《劳动经济学》2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2劳动力供给
人口稠密程度——人口密度
一定时期、一定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与面积之比, 即单位面积的人口数量。一般以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 表示。
• 人口密度越大越穷(人均GDP)?人口密度越小越富 (人均GDP) ?
1 人口的相关概念
人口性别结构——人口的性别比
由对应100名女性的男性人数来表示。根据国际上的 经验数据,一般在103-107之间。
LF participation rates of females in the US over 16 years of age, 1900-95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88 1995
22.2 23.2
22.9 20.0
20.5 20.8
17.9 18.1
16.7 18.9
17.4 17.7
16.5 17.2
14.9 15.1
2 我国的人口转变
我国人口的再生产类型转变
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 第一阶段:由于高出生率,少年儿童抚养比高。 • 第二阶段:出生率降低之后,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
2 我国的人口转变
我国老龄化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定义:
• 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时,称为“老龄化社 会”(Ageing society),达到14%时称为“老龄社 会”(Aged society),如果老年人口比例达到20%时,则 称为“超高龄社会”(Hyper-aged society) 。
• 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的快速老龄化阶段。第 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第三 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

劳动经济学学习要点——劳动力供给与需求

劳动经济学学习要点——劳动力供给与需求

劳动经济学学习要点——劳动力供给与需求1.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概念:-劳动力供给指的是劳动者愿意并能够参与劳动市场的总量。

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劳动力参与率、劳动者的教育水平、行业结构等。

-劳动力需求指的是企业、组织或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雇佣劳动者的总量。

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包括企业用工需求、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等。

2.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与制约的关系。

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会对劳动力的报酬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劳动力需求的变动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例如,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可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市场,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3.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是指劳动力供给与需求达到匹配状态,即劳动市场出现了“充分就业”的状态。

在均衡状态下,劳动者的收入与劳动的供给量相等,企业的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相匹配。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决定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安排、技术进步等。

4.劳动力市场的失衡:-如果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即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过剩”现象,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劳动者工资的下降,劳动力的流失等问题。

-如果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即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不足”现象,会导致企业用工需求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紧缺等问题。

5.劳动力市场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政策来调节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例如,通过教育政策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政府还可以通过就业政策、劳动法规等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调整劳动市场的供需关系。

总之,劳动经济学的学习要点包括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概念、相互关系,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失衡,以及劳动力市场政策等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要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劳动市场的运行机制,预测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并为劳动力市场的与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知识点

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知识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着劳动力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本文将系统介绍一些经济学中的劳动经济学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劳动力市场。

一、劳动力供给与需求1.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指个体或群体愿意参与劳动市场并提供劳动力的数量。

供给劳动力的决定因素包括个体的人口数量、教育水平、健康状况、工资水平等。

供给曲线的变动可以受到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变化、教育政策的改革等因素的影响。

2. 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或组织需要雇佣的劳动力数量。

需求劳动力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工资支出等。

需求曲线的变动可以受到经济增长、技术创新等因素的影响。

二、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决定1.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以劳动力供求关系为基础的市场。

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通过出售劳动力赚取报酬,雇主通过购买劳动力来获得生产力。

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点包括竞争性、不完全信息、异质性等。

2. 工资决定工资是劳动者为出售劳动力而获得的报酬,工资的决定因素主要有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工会谈判、最低工资政策等。

在理论上,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平衡时,工资将达到边际产出与边际成本之间的平衡点。

三、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与失业1. 不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通常表现为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两种形式。

不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包括存在壁垒、信息不对称、劳动力的异质性等。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工资决定力量将由劳动力与雇主之间的博弈关系所决定。

2. 失业失业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有能力工作但暂时找不到工作的人数。

失业率是衡量失业现象的重要指标之一。

经济学中的失业类型包括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总需求不足性失业。

四、劳动力市场政策1. 最低工资政策最低工资政策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收入,提高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

然而,最低工资政策也可能导致就业机会的减少和劳动力市场的扭曲。

2. 工会与劳资关系工会是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集体组织的一种形式,通过集体谈判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劳动经济学(二)

劳动经济学(二)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P5(一)劳动参与率的概念劳动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

劳参率计算公式: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年龄(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二)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P6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趋势:15-19岁年龄组青年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女性劳动参与率呈上升趋势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下降25-55岁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参与率保持高位水平(三)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假说 P71.附加性劳动力假说经济总水平下降时,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二级劳动力寻找工作劳动参与率与失业率成正比。

2.悲观性劳动力假说就业率下降,一级失业率上升并滞留在市场,二级也因悲观退出市场。

参与率下降,与失业率成反比。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二、劳动力需求 P7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定义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

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着如下关系:工资率上升,劳动需求减少,工资率下降,劳动需求增加。

计算公式: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P9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1、需求无弹性 E d = 02、需求有无限弹性 E d →∞3、单位需求弹性 E d= 1 4、需求富有弹性 E d > 1 5、需求缺乏弹性 E d < 1MRP=VMP=MP*P=MC=WMRP: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VMP: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MP:边际产量P:价格MC:边际成本W:工资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P11(一)劳动力市场的含义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

劳动力市场的客体:劳动者的劳动力,即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能力。

一、劳动力供给与需求

一、劳动力供给与需求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现状经济学上一般用金融资产总额/GDP(戈氏指标)这一指标来衡量一国的金融深化程度。

根据有关数据,可以看出这一指标在大部分年份是逐年提升的。

虽然因资源、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结构、发展阶段、金融制度等诸多影响金融深化的因素不同,各国的金融深化程度缺乏可比性,但从提升速度和提升幅度看,我国金融深化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

从1979年到2000年21年内,我国金融深化程度从53.6%上升到171.5%,提升幅度为118个百分点。

韩国金融深化从57%(1967年)提升到167%(1992年)用了25年时间;泰国从5o%(1973年)提升到169%(1997年)用了24年时间。

因此,就金融资产规模与GDP规模看,与韩国和泰国相比我国金融发展并不滞后。

与历年我国金融深化程度与日本1976年、韩国1992年、泰国1997年和美国1999年的金融深化程度相当。

,仅从金融深化程度的数值来看,我国的金融发展并不滞后。

但是从金融结构和金融体系的功能上,我国的金融发展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

目前,我国金融业正以空前的速度在成长,从事金融业的劳动者数量也在逐年递增。

金融业可以细分为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三大产业以及以信托业、基金业、租赁业等新兴的其他金融行业。

二、中国劳动力供求情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和政治文化均得到前所未有的进步,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的各个层面不断显露出有待改善和完善的问题。

其中劳动力供需均衡问题就是一个必须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劳动力供需均衡与否不但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和发展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能否稳定发展的问题。

1、劳动力相关概念。

劳动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总和,是能够为总人口创造财富、提供生存发展条件的积极人口,在整体人口中居于极为重要的地位。

而适龄劳动力是指国家规定的劳动年龄界限内的人口。

目前大部分国家把居于15-64 岁之间的人口称为劳动适龄人口。

劳动经济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劳动经济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劳动经济学期末知识点总结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重点总结劳动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劳动力市场1.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概念: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进行劳动力交换的场所和过程。

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提供劳动力,用工单位支付工资并雇佣劳动者。

2. 劳动力市场的参与者:劳动力市场的参与者包括劳动者和用工单位。

劳动者是指提供劳动力的个体或群体,用工单位是指雇佣劳动者的企业、机构等。

3. 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劳动力市场具有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特点。

供给方面,劳动者的供给受到人口规模、劳动者教育水平、劳动力参与率等因素的影响;需求方面,用工单位的需求受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4.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包括就业结构、职业结构和地域结构。

就业结构是指不同产业和部门的用工比例;职业结构是指不同职业的用工比例;地域结构是指不同地区的就业状况。

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1.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

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包括人口规模、劳动力参与率、劳动者教育水平等。

2. 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用工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和质量。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

3.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是指劳动力供求量相等的状态。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受到供给和需求双方作用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劳动力市场制度、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三、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1. 边际生产力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一个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应该等于他的边际生产力。

边际生产力是指一个劳动者增加到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附加产出。

2. 市场竞争力量的作用:在竞争市场中,用工单位之间的竞争会影响工资的水平。

如果劳动力供给充足而需求不足,工资水平会下降;如果劳动力供给不足而需求充足,工资水平会上升。

3. 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劳动力流动成本高等因素,导致劳动力市场不完全竞争。

劳动经济学之劳动力需求(PPT 41页)

劳动经济学之劳动力需求(PPT 41页)

H
E K*
Q3
F Q1 Q2
o
L*
B
L
成本最小化与劳动力需求(产量既定)
三、工资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1、替代效应 在工资上升后可以用资本替代劳动以改善投入
要素结构
2、规模效应
在工资上升后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 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 少。
工资率提高,在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的共同作用 下,劳动力需求下降;反之,如果资本的价格不 变,工资率降低了,同样会产生上述两种效应, 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第二节 企业劳动力需求
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假设 1、生产技术的假设:技术条件不变 2、组织目标的假设:利润最大化 3、市场环境的假设:完全竞争性市场 4、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一、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
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MR=MC MC :每增加一单位劳动投入所增加的成本W MR:每增加一单位劳动投入所引起的总收益的 增加

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 错儿。 00:31:3 400:31: 3400:3 1Monday, December 21, 2020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 者强。 20.12.2 120.12. 2100:3 1:3400: 31:34D ecembe r 21, 2020
▪ (1)该种劳动的自身工资弹性值为( );
▪ (2)该种劳动的需求曲线是缺乏弹性的;( )
二、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将A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B类劳动力的工资率 变动的反映程度为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
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引起另一类劳动力需 求的增加,这两类劳动力称为总替代。

第2章 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2 PPT课件

第2章 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2 PPT课件
第2章
2.1 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2.1.1 劳动力概述
1.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2. 劳动力是存在于人体之内的,是活的人体
中的一种能力,不能离开人体而独立存在。 3. 劳动力是体力与智力的总和。 4. 劳动力和劳动不同。
2.1 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劳动非经济活动人口
图2-9 预算约束线(二)
2.2 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 2.2.3 主体均衡:在约束条件下效用最大
所谓主体均衡,就是指在资源约束 的条件下,闲暇与收入的组合能使主体 获得最大效用的状态。
W=MRS (2-8)
图2-10 主体均衡
2.2 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 2.2.4 约束条件变化与最佳时间结构的调整
表2-2劳动力供给弹性
种类
取值
经济含义
劳动力供给无弹性
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在劳动力市场分析的实际可能范围 Es=0 内),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劳动力供给有无限弹性 劳动力供给单位弹性 劳动力供给富有弹性 劳动力供给缺乏弹性 劳动力供给负弹性
Es→∞ 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零 Es=1 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Es>1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0<Es<1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Es<0 随着工资率的上升,劳动力供给量减少
2.2 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
图2-11 纯收入效应
图2-12 存在非劳动收入条件下的工作决策
2.2 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
图2-13 替代效应
2.2 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
图2-14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汇总劳动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劳动力的配置与利用、劳动报酬与福利、劳动就业与失业等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学科。

它对于理解和解决现实经济中的劳动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以下是对劳动经济学一些关键知识点的汇总。

一、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偏好:个人对于工作和闲暇的偏好会直接影响劳动力供给决策。

有些人更倾向于工作以获取更多收入,而有些人则更重视闲暇时间带来的享受。

2、经济因素:如工资水平、财富总量等。

一般来说,工资水平越高,劳动力供给越多,但当工资达到一定高度后,可能会出现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

3、社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税收政策等会影响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劳动力供给。

例如,优厚的社会保障可能会使一些人减少工作时间。

二、劳动力需求劳动力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主要取决于其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生产技术水平、劳动力价格等因素。

1、产品需求:产品市场的需求状况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规模,从而决定劳动力需求。

当产品需求增加时,企业通常会扩大生产,增加劳动力需求;反之则减少。

2、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可能会导致劳动力需求的变化。

一方面,新技术可能会替代部分劳动力,减少需求;另一方面,新技术也可能创造新的工作岗位和需求。

3、劳动力价格:即工资水平。

工资提高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从而可能导致企业减少劳动力需求;反之则可能增加。

三、劳动力市场均衡劳动力市场均衡是指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相等时的状态。

在均衡状态下,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水平和就业量都达到了稳定的水平。

1、局部均衡分析:只考虑单个市场的均衡,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

这种分析方法简单直观,但不能全面反映经济系统的相互关系。

第2章 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课件_382

第2章  劳动力供给 劳动经济学课件_382

2.1 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2.1.2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供给曲线
2.1 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2.1.3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2.2 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
2.2.1效用与无差异曲线 1.效用 2.无差异曲线
2.2 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
2.2.2预算约束线
2.2 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
2.4.3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
本章结束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专业性、开放式、国际化的财经教育出版机构
2.3 家庭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
2.3.2不同条件下的家庭劳动力供给 1.收入效应
2.3 家庭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
2.家务劳动的影响
2.3 家庭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
3.制度劳动时间长度的影响
2.3 家庭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
4.教育、培训对劳动参与的影响
2.4 劳动力供给的实证分析
2.2.3主体均衡:在约束条件下效用最大 2.2.4约束条件变化与最佳时间结构的调整
1.纯收入效应
2.2 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
2.替代效应
2.2 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
3.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2.3 家庭劳动力供给分析的基本模式
2.3.1家庭劳动力供给的选择——就业与非就业选择
21世纪高等院校经济学类教材新系
第2章 劳动力供给
2.1 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2.劳动参与率 一般来说,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 第二,社会保障等制度的完善程度 第三,性别对劳动力参与率有重要影响 第四,宏观经济状况 第五,从整个国民经济来考察,人口的年龄构成与劳 动力参与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经济学学习要点(二)
——从看懂劳动力市场数据图标说起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先看下面3张图标。

若要了解我国2019年劳动力市场状况,判断宏观经济走势,就要具备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扎实的理论功底。

这3张图是2019年中国劳动力(人口、失业率、工资)数据统计表,从中反映出了劳动力参与率以及劳动力供给、需求弹性指标。

二、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1、劳动力和劳动参与率的概念
——劳动力: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劳动力。

——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

劳动参
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以总人口计算的劳动参与率(简称劳参率),即总人口劳参率;以某年龄组计算的劳参率称为年龄劳参率;以某以性别计算的劳参率称为性别劳参率。

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100%
年龄(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
2、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供给弹性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变量变动时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为劳动力供给弹性。

ES=(△S/S)/(△W/W)[ (△S/S)表示供给变动百分比,(△W/W)表示工资变动百分比]
——劳动供给弹性分类:
供给无弹性ES=0: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供给有无限弹性ES:趋向正无穷,工资率给定,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单位供给弹性ES=1: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供给富有弹性ES >1:劳动力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供给缺乏弹性ES <1:劳动力变动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劳动力参与由一定的生命周期,表现为一定的劳动参与率的变动趋势:
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
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25-55岁年龄阶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不存在显著的趋势性变化。

三、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
1、经济周期概念。

所谓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2、两种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两种假说前提是男性成年人的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敏感的反应性。

他们的流动表现为就业者和失业者间的流动,而不表现为劳动力与非劳动力的流动。

这个劳动力称为一级劳动力。

而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其劳动参与率与经济运行周期存在着较敏感的反应性。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

在经济总水平下降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

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的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

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即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就业率下降、失业率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二级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的前景持悲观态度,因而宁愿退出劳动力市场而不愿作为失业者。

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反
向关系,即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研究证明,在经济衰退时附加性劳动力效应与悲观性劳动力效应同时存在,由于两种效应作用方向相反,所以在经济周期中,劳动力参与率表现为不同的波动状况。

当附加性劳动力效应的作用更强一些时,即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数大于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数时,劳参率与失业率存在正向关系。

当悲观性劳动力效应的作用更强时,劳参率与失业率存在反向关系。

但总的来说,在经济衰退时期,多数情况下劳参率下降,即悲观性劳动力效应更强一些。

四、劳动力需求
1、劳动力需求概念。

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2、劳动力需求变化规律。

若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着反向关系,即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

3、用劳动力需求弹性表示劳动力需求变化程度。

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设Ed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D/D表示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用△W/W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根据定义,其公式为:
因为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存在反向关系,故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值为负值。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一般关注它的绝对值。

4、根据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的不同取值,可将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为五类:
——需求无弹性,即Ed=0
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量固定不变。

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如图1-2中的A。

——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

工资率不变,而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绝对值大于零。

有无限弹性的劳动力需求曲线与横轴平行,如图1-2中的B。

——单位需求弹性,即Ed=1。

此时,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相等。

劳动力需求曲线与横轴的夹角为45o。

并向右下倾斜的曲线,如图1-2的C。

——需求富有弹性,即Ed>1。

这种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平缓的曲线,如图1-2中的E。

——需求缺乏弹性,即Ed<1。

此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陡峭的曲线,如图1-2的F。

5、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规律。

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的变动引起的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

此类变动表现为在同一条劳动力需求曲线上的移动,如图l-3所示。

上图横轴为劳动力需求量,纵轴为工资率,D为劳动力需求曲线。

当工资率为wo。

时,劳动力需求量为lo,在需求曲线D上为a 点。

工资率由wo提高到w1时,需求量由lo下降到l1,在需求曲线D上由a向左上移动到b点。

工资率由wo下降到w2时,劳动力需求量由lo增加到l2,在需求曲线上由a向右下移动到c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