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苏教版)上册(基础模块)第27课《警察与赞美诗》word教案1

合集下载

《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

《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
2、苏贝六次“胡作非为”都以失败告终,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的巧合,怎样理解这些巧合?
明确:苏贝一次次地努力都因一次次的巧合而没有能实现“理想”,为了最终实现到布克来威尔岛过冬的愿望,他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犯罪”,作者正是通过巧合为苏比多次“犯罪”提供了可能,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但他一次又一次地被“宽恕”了,而这一次次的反常的结局,巧妙地、全方位地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现状,则更充分地表现了美国社会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本质。
三、问题思考:
苏贝在听了教堂的赞美诗后,准备重新做人,却被莫名其妙地送进监狱,为什么?
明确:这个结局可以说是出人意料之外,这个结局也是与上面六种行为一样充满了巧合,不是偶然,是偶然中有必然。小说写苏贝闹事,有多次巧合。作者为了渲染苏贝为入狱而作的煞费心机的努力,有意安排这一次次巧合,以显示入狱的不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苏贝在教堂旁忏悔反遭拘捕也是一种巧合,巧就巧在他若有所思的忏悔神态正好出现在教堂旁。作者屡次追求“监狱”得不到,转而追求“自新”而又未能实现,被送入监狱,这展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剧。
第二部分:发展阶段(6—39段)主要内容:写苏贝为了进监狱过冬而胡作非为,却一次次遭遇失败。
第一次(6—10段)主要内容:苏贝图谋在百老汇餐馆白吃,被见多识广的侍者识破,苏贝被撵到人行道。(折射出都是人的势利)
第二次(11—14段)主要内容:苏贝在闹市用大圆石砸玻璃橱窗,警察却不认为是他干的。(挖苦纽约警察的蠢笨)
一、情节梳理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3、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这类题型的提问形式主要有: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4、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1.1 小说背景介绍时代背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背景:贫富差距大,流浪汉问题严重1.2 作者简介姓名:欧·亨利生平介绍: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被誉为“美国短篇小说大师”第二章:小说情节梳理2.1 故事梗概主人公:苏比苏比因寒冷进入教堂,躲避警察教堂里响起赞美诗,苏比产生共鸣苏比决定改过自新,去餐馆吃饭苏比被捕,因为之前偷过东西2.2 情节分析分析苏比进入教堂的原因探讨教堂赞美诗对苏比的影响分析苏比决定改过自新的心理变化讨论苏比被捕的命运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苏比性格特点:流浪汉,贫穷,懒惰,道德沦丧心理变化:从逃避现实到产生改过自新的想法3.2 警察形象描述:代表法律和秩序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表现社会现实第四章:主题探讨4.1 贫富差距分析小说中所表现的贫富差距现象探讨这种现象对人物命运的影响4.2 人性的救赎讨论教堂赞美诗对苏比的影响分析苏比心理变化的过程第五章:教学目标与方法5.1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阅读兴趣,提升语文素养5.2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情节、人物形象等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主题的看法六章:重点句子解析6.1 句子选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如描述苏比心理变化的句子、表现社会现实的句子等分析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6.2 句子解析分析句子的含义,揭示句子背后的寓意探讨句子在小说整体情节中的作用七章:小说艺术特色分析7.1 小说结构分析小说的篇章结构,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等探讨小说结构对情节发展的影响7.2 艺术手法分析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如讽刺、幽默、象征等讨论这些手法在表现主题、塑造人物等方面的作用八章:拓展阅读与思考8.1 拓展阅读推荐与《警察和赞美诗》相似的作品,如欧·亨利的其他小说、其他表现社会现实的文学作品等让学生阅读这些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8.2 思考题结合拓展阅读,提出思考题,如比较不同作品在表现社会现实方面的异同、探讨作家对人性的探讨等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和思考,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九章:课堂实践与作业设计9.1 课堂实践设计课堂活动,如分角色朗读、情景剧表演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和主题9.2 作业设计作业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十章:教学反思与评价10.1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等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10.2 学生评价对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语文素养十一章:比较阅读11.1 比较对象选择另一部与社会现实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骆驼祥子》、《悲惨世界》等。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

(3)能够欣赏小说的语言美和结构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小说中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同理心。

(2)认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关注社会公平正义。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小说基本情节的掌握,人物形象的把握,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的分析。

2. 教学难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社会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引发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小说基本情节。

(2)学生自主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

(2)学生通过实例阐述自己的观点,进行互动交流。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小说主题思想,强调作品的社会意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发表对作品价值的评价。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梳理小说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选取一个角度,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小说主题思想的认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小说象征手法和幽默讽刺风格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和价值观的树立。

4.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曲折、巧妙的故事情节;2、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3、理解小说主题,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小说情节与人物形象,深入理解把握小说主题,培养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习惯与能力。

2、品味小说幽默的语言特色,体会“欧·亨利手法”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运用语言作文实践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教学重点:在小说戏剧性的情节中探索小说主题,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难点:从人物反常的状态中分析正常的社会体制。

课时安排:2课时课型:新授教法:设疑讨论法讲授法相机点拨法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2、梳理情节,感知环境课前循环播放赞美诗相关音乐一、导入(5’)请学生由音乐谈感受,介绍赞美诗,是宗教音乐,信仰宗教的人认为它能够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精神境界,能使人拥有纯净的灵魂,远离犯罪。

而警察,是用以维护生活和社会安定的国家工具。

两者的结合从逻辑上讲,应该是很完美的,甚至应该是“人间天堂”,但是,在19世纪的美国,当警察遇到赞美诗,带来的却是意想不到的结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看一看流浪汉苏比的生活和命运吧,看看警察与赞美诗给苏比带来的是什么?二、作者介绍(幻灯片展示)(3’)欧·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和莫泊桑、契诃夫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

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

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7课《警察与赞美诗》word教案1

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7课《警察与赞美诗》word教案1
2.解释加点词语指代的对象
名片;树叶
老住户:老流浪汉
露天公寓:广场
房客:栖息在广场的流浪汉
单人财务委员:着手考虑个人冬天的吃住问题。
(三)阅读下面几个自然段思考:1.苏比的冬居计划是什?到布莱克威尔监狱过冬.
2.苏比瞧不起慈善事业名下对地方上穷人做得布施,说明苏比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着重表现苏比高傲的性格。说明他是北\'生存危机\'逼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采取当\'法律的客人\'。他的\'高傲\'也不可以完全非议的,但与社会格格不入也是不可取的。
随着情节的发展苏比的自尊一次又一次地丧失。品行越来越恶劣。小说让我们看到社会是如何将一个原本有自尊、很自傲的青年一步一步推向罪恶的深渊。
5.联系课文,说说苏比的性格特征
⑴最舒服的莫过于在那家豪华的餐馆美美吃上一顿,然后声明自己不名一文。
他骗吃骗喝是在走投无路情况下故意去干的。作恶并非他的本意,犯罪是他找到\'逍遥过冬\'的\'安乐窝\'的途径和手段,我们应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
1.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略)
2.联系课文句子说明苏比的性格特征(略)
二、讲析课文第三部分。
1.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幽静的地段、柔和的灯光、动人的音乐、光辉、静穆的明月………--古朴、肃穆、亲切,
作用:这时的景物描写紧紧扣住了文题中的\'赞美诗\',极细腻的衬托了苏比此时的心情,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他不仅对人物的刻画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在结构上呼应了文题和情节。。
3.苏比所认为的布莱克威尔岛真的是天堂?
在苏比看来,这是一个不愁食宿,伙伴们意气相投,没有北风老儿,和警察老爷纠缠不清的令人神往的地方,事实上我们仍可感到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监狱的冷酷,严厉的管制、失去自由的痛苦,却成了苏比的天堂。(这里用的是反语)

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

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

《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张渚职业高级中学语文教研组:陈佳 上课班级:11商务一、设计思想《警察与赞美诗》是一篇传统教材,过去在教学上非常强调它的思想性,而在肯定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的同时要看到它是一篇小说,在教学中应该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作品的艺术上,让学生从这篇小说去了解传统小说的情节艺术,如矛盾冲突,偶然性的运用,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的对比等,特别是小说结尾的艺术,含泪的笑,只要学生掌握这些,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教材分析《警察与赞美诗》是苏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6单元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是现代小说单元,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要对短篇小说的功能和文体特点有所了解,学习作家在刻画人物、设计情节、描写环境上的技巧。

《警察与赞美诗》代表了现代短篇小说描写社会、批判现实的现实主义传统,又是现代文学讽刺幽默的代表性作品,而欧·亨利式的结尾文学史上非常有名,因此,这篇课文不管是思想内容,还是小说艺术都值得学习。

三、学情分析作为中职一年级的学生,完全能够读懂小说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对小说中的苏比的形象也可以做出一个大致的判断。

不过学生阅读小说,正如朱光潜所说的那样,只注重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恐怕对小说不能进行深入的阅读。

我想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挖掘更深层的东西,在此过程中塑造人格。

对于一些较难解决的问题,教师可采用激疑质疑的方法,部分理解能力较高的学生可能有所知解,这样在课堂上可以带动其他同学一起思考,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最终难以解决的问题。

四、教学目标结合本文特点和中职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基础,依据新大纲对本学段的要求,我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能力:概括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2、过程与方法: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风格”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繁荣背后的贫富悬殊和社会黑暗。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教案标题:警察与赞美诗教学目标:1. 了解警察的职责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警察工作的尊重和赞赏。

3. 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赞美诗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警察的职责和重要性介绍。

2. 警察工作的案例分析和讨论。

3. 赞美诗的欣赏和理解。

教学步骤:引入:1. 呈现一张描绘警察工作场景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警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他们对警察的印象和了解。

探究:3.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分享他们对警察工作的认识和看法。

4. 教师提供一些案例,如警察保护社区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警察的工作和责任。

5.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警察的职责和重要性。

展示:6. 教师播放一些赞美诗的录音或视频,让学生欣赏和感受赞美诗的美妙。

7. 学生分组朗读或背诵一首赞美警察的诗歌,展示给全班同学。

拓展:8. 学生根据自己对警察工作的理解,创作一首赞美警察的诗歌,并与同学分享。

9. 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警察局或邀请一位警察来学校进行交流,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警察的工作。

总结:10.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警察的职责和重要性,以及赞美诗的特点和作用。

评价:11. 教师布置一份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警察工作的短文,并附上一首赞美警察的诗歌。

教学资源:1. 描绘警察工作场景的图片。

2. 赞美诗的录音或视频资源。

3. 警察工作案例的资料。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朗读或背诵赞美诗的表现。

3. 学生创作的赞美警察的诗歌和短文的内容和质量。

备注:1.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

2.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案例资料。

3.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创作,激发学生对警察工作的兴趣和赞赏。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1.2.2 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表现手法和艺术价值。

1.2.3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能力培养。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的掌握。

2.2 教学难点: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表现手法和艺术价值的理解和鉴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们认为警察和赞美诗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警察和赞美诗》。

3.2 自主学习1) 课文讲述了哪个时期的故事?2) 主人公是谁?他有哪些特点?3) 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他们与主人公有什么关系?3.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关系,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

3.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深入剖析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3.5 课堂小结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参与程度、收获等。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分享、互助等情况。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警察和赞美诗》。

5.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作品背景等方面的信息。

5.3 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5.4 作业布置: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警察与赞美诗__教案第一课时

警察与赞美诗__教案第一课时
《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作品,本课教案重点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主角苏比的性格,并深入体会小说独特的结尾魅力。故事围绕苏比展开,他是一个性格复杂的流浪汉,在19世纪的美国社会中,尽管外表看似人间天堂,但他却想方设法进入监狱。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梳理出苏比从失败到“成功”进入监狱的情节脉络,探讨了他为何选择这条道路。同时,教案还引导学生思考警察与赞美诗在故事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通过这一标题所揭示的社会现实。此外,教案还穿插了对作者欧·亨利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整节课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与交流,加深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苏教版语文上册第27课《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苏教版语文上册第27课《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2.解释加点词语指代的对象
名片;树叶
老住户:老流浪汉
露天公寓:广场
房客:栖息在广场的流浪汉
单人财务委员:着手考虑个人冬天的吃住问题。
(三)阅读下面几个自然段思考:
1.苏比的冬居计划是什么?
到布莱克威尔监狱过冬.
2.苏比瞧不起慈善事业名下对地方上穷人做得布施,说明苏比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着重表现苏比高傲的性格。说明他是北\'生存危机\'逼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采取当\'法律的客人\'。他的\'高傲\'也不可以完全非议的,但与社会格格不入也是不可取的。
2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一种凄清、寒冷的环境,为苏比营造了生活窘迫的氛围。②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③暗示了情节的发展:苏比的冬居计划刻不容缓了,④同时从侧面刻画了人物,点明了苏比在后文中六次为非作歹的缘由。⑤展示了美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下层人们的痛苦生活。
(二)阅读第二自然段
一张枯叶飘落在苏比的膝头。这是杰克·弗罗斯特的名片,杰克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招呼。他在十字街头把名片递给\'露天公寓\'门公佬\'北风\',好让房客们有所准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
1.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略)
2.联系课文句子说明苏比的性格特征(略)
二、讲析课文第三部分。
1.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幽静的地段、柔和的灯光、动人的音乐、光辉、静穆的明月………--古朴、肃穆、亲切,
作用:这时的景物描写紧紧扣住了文题中的\'赞美诗\',极细腻的衬托了苏比此时的心情,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他不仅对人物的刻画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在结构上呼应了文题和情节。。

警察与赞美诗公开课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公开课教案

警察与赞美诗公开课教案一、课题二、教学内容1. 了解警察的职能:分享警察的基本职能,保护城市的安全,捍卫公共秩序;2. 探讨警察的角色:讨论警察由于其在社会当中的抚养者与守护者的角色;3. 了解赞美诗:通过几首赞美诗让学生分析诗歌,让其了解一些书面表达方式,提高文学艺术认知;4. 创作赞美警察的赞美诗:让学生根据上述内容创作赞美警察的诗歌,提高学生写作表达能力。

三、教学目标1. 使学生充分认识警察的职能、角色,感恩警察的付出;2. 使学生理解赞美诗的书写特点、分析方法,并根据学习内容创作出自己的赞美诗;3. 总结课堂学习,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觉学习能力,提高责任心和创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情景导入:(1)播放一段视频,展示警察在和民众的接触,在现场解决了很多问题;(2)老师带着问题引导:观看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有没有什么想要表达的?2. 了解警察的职能:(1)老师传授警察的基本职能,让学生分层理解全面;(2)学生角色扮演警察的行为,熟悉警察的岗位;(3)同学分组讨论警察在社会当中扮演抚养者和守护者的角色,了解警察付出的精神和物质劳动。

3. 了解赞美诗(1)老师准备几首关于警察的赞美诗,让学生认真观察;(2)学生分组利用文言文的理解方式,进行分析解说;(3)学生感受赞美诗的表达,体会美的魅力所在。

(1)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写出自己的赞美诗;(2)让学生之间交流交流思考,激发出更新的思维;(3)教师以鼓励的态度,和学生交流思考,根据学生的自身技巧,完善学生作品。

五、教学结束(1)总结课堂学习,将警察和赞美诗之间的关系罗列一番;(2)师生活动,让学生一同凝视一段视频,表达感恩之情。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幽默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增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2)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主要内容介绍。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幽默风格。

3. 探讨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启示。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主要内容。

(2)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幽默风格。

2. 教学难点:(1)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

(2)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作者背景。

(2)引发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幽默风格。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分享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4. 课堂总结:(1)总结课文《警察和赞美诗》的主要内容。

(2)强调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启示。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警察和赞美诗》,谈谈你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2. 选取一篇社会现实题材的作文,分析其中的象征手法和幽默风格。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设定具体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主题。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中职语文教案:警察与赞美诗(全3课时)

中职语文教案:警察与赞美诗(全3课时)
二、自习课文,自主整理基础知识(字音、字形、字义)。
组内交流,资源共享。教师展示,查漏补缺。
(一)注音
梦寐游弋棕榈掸去
绯色轻佻啁啾醍醐灌顶
煊赫忿忿冬蛰荟萃
肇事摇曳忖度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二)词语
衣冠楚楚:形容穿戴得十分整齐漂亮。冠:帽子。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
不名一钱:一个钱也没有,非常贫穷。名:拥有,占有。
三、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1.苏比的冬居计划是什么?他是如何实施计划的?实施计划的结局如何?
2.故事情节
第1-5自然段:(开端)
(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自有一位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内容及组织过程
个案补充




识相的推事来料理),苏比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第6-38自然段: (发展)
江苏省XY中等专业学校2021-2022教案编号:
备课组别
语文
上课
日期
主备教师
授课教师
课题:
警察与赞美诗(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理解分析苏比的人物形象。
2.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风格,体味“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
3.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重点
1.正确理解分析苏比的人物形象。
2.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风格,体味“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
反映ZBZY社会世风日下。
2.两家饭店对苏比的态度怎样?说明什么?
第一家:侍者领班的眼光落在它的旧裤子,和破鞋子上,粗壮利落的手把他推了个转身,悄悄而迅速的把他打发道人行道上。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
仿写:
有心从善反被抓。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以对联的形式再行高度概括。
三、




苏贝为什么要到监狱去?
1.过渡引申:在听同学们叙述故事情节时,我产生疑问:即使在人间天堂里,监狱也是个最差的去处。为什么苏贝不选择自由自在的生活呢?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监狱:有失去自由的痛苦,要强制劳动,有严格甚至很冷酷的纪律,可能监狱里还要受欺负)
2、品味“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3、实践中学会创造性阅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祖国的真挚感情。





●重点:
1、把握故事情节。
2、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风格,体味“欧·亨利手法”的艺术风格。
●难点:
正确理解分析苏贝的人物形象。




文本为教学的载体,激“活”学生联想思维,让学生设身体验,迸发创造性潜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采用“读”“研”“点”“练”“悟”五环节教学模式。具体有“情景导入——整体感知(分角色朗读)——研习探究(适当点拨)——练习拓展——感悟提升”五个步骤,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
高二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
短篇小说选读
教材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课题
警察和赞美诗
年级
高二
学期
上学期
课时
第2课时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故事情节,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警察和赞美诗》是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的作品,发表于1905年。

小说以纽约市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流浪汉在冬天寻求温暖和食物的故事。

1.2 作者简介简要介绍欧·亨利(O. Henry),原名威廉·悉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之一,以其幽默、诙谐和出人意料的结局而闻名。

第二章:小说情节梳理2.1 流浪汉波普闯入一家餐馆,想偷窃,但被餐馆的主人抓住。

2.2 波普与餐馆主人和警察周旋,表现出他的机智和聪明。

2.3 波普听到教堂里传来赞美诗,心生感悟,决定改过自新。

2.4 波普在教堂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夜晚,但第二天醒来时,发现警察已经将他当作流浪汉抓走。

2.5 波普被送往监狱,度过了寒冷的冬天。

第三章:人物分析3.1 波普波普是一个典型的流浪汉,他贫穷、饥饿,但仍然保持着善良和机智。

他在面对困境时,不断寻求改变命运的机会。

3.2 餐馆主人餐馆主人是一个善良的人,他虽然抓住了波普,但并没有严厉对待他,而是给了他食物和住宿。

3.3 警察警察在小说中代表着社会秩序,他们对流浪汉进行抓捕和惩罚,但在波普改过自新后,他们并没有给予他宽容。

第四章:小说主题探讨4.1 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通过波普的故事,让学生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况,了解他们的困境和挣扎。

4.2 人性的善良与罪恶小说中波普在听到赞美诗后,决定改过自新,表现出人性的善良。

但他在改过自新后,仍然被警察抓走,揭示了社会对罪恶的宽容度。

通过学习《警察和赞美诗》,使学生了解美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认识到人性的善良与罪恶,并思考社会对罪恶的宽容度。

5.2 拓展让学生阅读欧·亨利的其他作品,如《礼物》、《黄道十二宫》等,进一步了解他的写作风格和主题。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以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5篇范文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5篇范文

《警察与赞美诗》教案5篇范文第一篇:《警察与赞美诗》教案《警察与赞美诗》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2、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3、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本质。

教学难点: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体味“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在自读前做一道特殊的数学题。

)已知条件:①背景十九世纪的美国社会②警察维护生活秩序和社会安定的国家机器③赞美诗宗教音乐,能净化人的心灵,升华人的精神境界问:警察┼赞美诗═?一个国家在生活方面拥有维护正常秩序和社会安定的警察队伍而在精神方面拥有净化人的灵魂的宗教音乐,从逻辑上讲,应该是很完美的,甚至应该是“人间天堂”。

二、作者介绍欧亨利,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出生于医师家庭。

他的一生非常具有传奇色彩。

当过牧牛人、办事员、新闻记者、银行出纳员,后因一笔银行短款,为避免审讯,流亡到国外。

为探视生病的妻子而被捕入狱。

后在狱中为给女儿买礼物而用欧·亨利为笔名发表小说。

他的作品风格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最为著名,他把那儿的街道、小饭馆、破旧的公寓气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支称;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尾常常出人意外。

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黄雀在后》等,这些作品为他获得了世界声誉,欧亨利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成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三、快速阅读课文,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明确:这是一个令人觉得可笑的故事,主人公苏比在冬天即将到来的时候,开始为进入她的冬季寓所——监狱而努力,使尽各种方法想让警察逮捕他,钧为获得成功。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的叙事手法和艺术特色。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剖析小说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将阅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升自身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认识社会现象的多样性。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性关怀与社会责任。

(3)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欧·亨利,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被誉为“美国短篇小说之父”。

(2)作品背景: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贫富差距明显,流浪汉现象严重。

2. 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理解主人公苏比的性格特点。

(2)解读小说的叙事手法,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3.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小说中警察与赞美诗的象征意义。

(2)如何从多个角度审视作品,提出有深度的见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主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基本情节。

(2)填写人物关系表格,梳理小说脉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主人公苏比的性格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剖析:(1)解读小说的叙事手法,如悬念、转折等。

(2)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联系现实生活。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警察与赞美诗的象征意义。

2. 请从多个角度审视这部作品,提出你的见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小说叙事手法、创作意图的理解程度。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警察和赞美诗》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主题。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体会诗人对警察和赞美诗的深刻思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思考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警察和赞美诗的认识和看法。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主题。

4. 欣赏与品味:(1)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欣赏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和特点,提高审美能力。

5. 拓展延伸:(1)请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警察和赞美诗》。

2. 写一篇关于诗歌欣赏的心得体会。

3. 收集其他有关警察和赞美诗的诗歌或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在的教学中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该课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欣赏能力。

3. 学生对诗歌背后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警察和赞美诗》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辅助手段时间分配
第一课时
一、作者介绍
二、关于《警察和赞美诗》
1.故事梗概:请同学根据预习复述。
《警察和赞美诗》是他优秀短篇小说之一,作品写到流浪汉苏比在冬天来临之际,想方设法到监狱过冬,他六次犯事,为非作歹,可是都没有如愿,正当他听到教堂赞美诗,决定重新做人时,却被莫名其妙逮捕了,小说的矛头直指当时美国社会,真实的反映了不明是非,颠倒黑白的社会的现实。
2..写作背景
三、分析课文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端部分(1-5自然段)主人公出场并介绍他的冬居计划。
第二部分:发展部分(6-38自然段)写书比为进监狱,想方设法干违法的事情。
第三部分:结局部分(39-48自然段)写苏比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准备到麦迪生广场露宿,在赞美诗感召下,幡然醒悟,却被逮捕。
四、阅读课文,结合课文,找出生字、生词。
2.苏比在赞美诗的感召下,决定\'把自己拉出泥坑,重新做一个好样的人\',说明苏比是怎样的人?这样安排是否合乎情理?
苏比毕竟是一个能够自知的人,他早年有良好的品德和操行,他性格高傲,只是在被生存危机彼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决定去当\'法律的客人\',只是后来沦为浑浑噩噩、游手好闲的流浪汉的。正因为这样。他才会在赞美诗的感化下,从善意识被唤醒,而决定自食其力,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作者这样刻画合情合理,符合人物发展逻辑的。
思考:
1.这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拟人
比喻:把\'枯叶\'比作\'名片\';把树叶的飘落比作打招呼\'\';把广场比作\'露天公寓\';把北风比作\'门公\'。
借代:以\'杰可弗罗斯特\'代称\'霜冻\';以\'老住户\'、\'房客们\'代称\'流浪汉们\'。
拟人:\'打招呼\',\'递给\'。
第二家:侍者认为不用惊动警察,两位侍者干净利落的把苏比往外一叉,正好让他左耳朵贴地摔在铁硬的人行道上.
说明: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强势至上,没有严格的法律可言。
3.砸玻璃、大吵大闹都让警察看到却都宽容了他,说明什么?
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本质。
4.随着情节的发展,苏比的行为越来越恶劣说明什么?
阅读这一段思考:苏比为进监狱过冬干了哪些违法的事情?结果如何?
苏比在街上有意作出一连串的恶行,都没有实现其被捕、进监狱的目的,说明什么?
1.他作恶的对象也是心术不正的人,如女子、捡雨伞的人,说明什么?
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世风日下。
2.两家饭店对苏比的态度怎样?说明什么?
第一家:侍者领班的眼光落在它的旧裤子,和破鞋子上,粗壮利落的手把他推了个转身,悄悄而迅速的把他打发道人行道上。
2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一种凄清、寒冷的环境,为苏比营造了生活窘迫的氛围。②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③暗示了情节的发展:苏比的冬居计划刻不容缓了,④同时从侧面刻画了人物,点明了苏比在后文中六次为非作歹的缘由。⑤展示了美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下层人们的痛苦生活。
(二)阅读第二自然段
一张枯叶飘落在苏比的膝头。这是杰克·弗罗斯特的名片,杰克对麦迪生广场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招呼。他在十字街头把名片递给\'露天公寓\'门公佬\'北风\',好让房客们有所准备。
5.小说结构上别出心裁,结尾完全出人意料,这样的构思是否符合逻辑?这样构思的好处是什么?
在这个是非颠倒的资本主义社会,它是符合社会生活逻辑的。这样写突出了苏比愿望与现实的矛盾,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黑暗现实。
6.你对文题\'警察与赞美诗\'是如何理解的?
标题是一个并列结构的短语。\'警察\'、\'赞美诗\'都是主人公苏比在小说中所追求的事务,然而两者又是矛盾的,因为他们各自代指的是\'监狱\'和\'自新\'。苏比在幡然醒悟准备\'自新\'时,却又被判以莫须有的罪名送往监狱。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剧。
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语文
专业班级
12中护
授课教师
授课序次
8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学时
3
授课题目(章节)
警察和赞美诗
教学目的与要求
分析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作品主旨
教学重点
与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作品主旨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
使用教材
及参考书
中职语文第三册(倪文锦版高教出版社)
教案续页
教学内容
2.解释加点词语指代的对象
名片;树叶
老住户:老流浪汉
露天公寓:广场
房客:栖息在广场的流浪汉
单人财务委员:着手考虑个人冬天的吃住问题。
(三)阅读下面几个自然段思考:1.苏比的冬居计划是源自么?到布莱克威尔监狱过冬.
2.苏比瞧不起慈善事业名下对地方上穷人做得布施,说明苏比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着重表现苏比高傲的性格。说明他是北\'生存危机\'逼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采取当\'法律的客人\'。他的\'高傲\'也不可以完全非议的,但与社会格格不入也是不可取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警察与赞美诗》的作者及其主要作品?
2.生字生词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开端部分(1-5自然段)主人公出场并介绍他的冬居计划。
(一)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段,思考:
1.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的那条长凳上,辗转反侧\'。说明了什么?
苏比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我们可以通过想象体味他当时的处境---衣服破烂、食不果腹、冻饿交加,无安身之所,在我们眼前会出现一个在寒冬的风里蜷曲着身体靠报纸御寒流浪汉形象
3.\'他要把自己拉出泥坑,他要下决心甘心做一个好样的人,他要征服那已经控制了他的罪恶,时间还不晚,他还算年轻,他要重新振作当年的雄心壮志,坚定不移的把它实现。\'。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四个\'他要\'是排比,\'泥坑\'是比喻。
4..当苏比改邪归正的时候,警察逮捕了他,说明了什么?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本质。。
3.苏比所认为的布莱克威尔岛真的是天堂?
在苏比看来,这是一个不愁食宿,伙伴们意气相投,没有北风老儿,和警察老爷纠缠不清的令人神往的地方,事实上我们仍可感到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监狱的冷酷,严厉的管制、失去自由的痛苦,却成了苏比的天堂。(这里用的是反语)
三、讲析第二部分:发展部分(6-38自然段)写苏比为进监狱,想方设法干违法的事情。
第三课时
一、复习提问:
1.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略)
2.联系课文句子说明苏比的性格特征(略)
二、讲析课文第三部分。
1.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幽静的地段、柔和的灯光、动人的音乐、光辉、静穆的明月………--古朴、肃穆、亲切,
作用:这时的景物描写紧紧扣住了文题中的\'赞美诗\',极细腻的衬托了苏比此时的心情,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他不仅对人物的刻画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时也在结构上呼应了文题和情节。。
随着情节的发展苏比的自尊一次又一次地丧失。品行越来越恶劣。小说让我们看到社会是如何将一个原本有自尊、很自傲的青年一步一步推向罪恶的深渊。
5.联系课文,说说苏比的性格特征
⑴最舒服的莫过于在那家豪华的餐馆美美吃上一顿,然后声明自己不名一文。
他骗吃骗喝是在走投无路情况下故意去干的。作恶并非他的本意,犯罪是他找到\'逍遥过冬\'的\'安乐窝\'的途径和手段,我们应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⑵苏比调戏女子的举动,你怎样理解?
在街头调戏妇女的行为,并非他品质恶劣,而是他自投罗网的一种能够无奈的办法,苏比不是\'下流、讨厌的流氓\',在一定意义上说,苏比还有令人怜悯和同情的一面。
6.通过次要人物的语言行动,结合苏比谈谈你看到了美国社会怎样的社会现实?
在这一部分,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正。在美国的警察在法律面前,许多罪恶,许多恶行,他们是允许的,不予过问的,是可以让它们蔓延滋长的,甚至有些他们还认为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如果衣衫破烂者不能走进豪华饭店,普通饭店对吃白食者犯不着惊动警察等等。再如街头游荡着的妓女,年轻人在马路上像酒鬼似的乱嚷嚷,这些都是纽约闹市区司空见惯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