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北人家》展现了藏北牧民措达一家人在草原上非常普通的一天的生活。再现了他们的现实生活,是一段完整的故事。通过片子我们能够感受到藏民族在与自然的抗争和适应中建立起的一种和谐关系,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情感心理和他们创造出的独特的游牧文明。这样一种主题的表达蕴含在所有的声画形象中。例如在阐述藏北牧民的人生观时选择了措纳在草原上独自一人放牧、纺线时的生活场景。这种安静的放牧环境是一个思考的好环境,用它来表现藏北牧民的人生观比较合适。
从表面看起来,解说中并没有直接提到价值观,而是选择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说“藏北牧民之间的相互帮忙是不计报酬的”,而这种“相互帮忙”和“不计报酬”恰恰是藏北牧区的特点,与沿海地区的情形大相径庭。解说词利用这个有意义的细节画面,使观众很自然地领悟了片子的深层意义,透过事实了解了藏北牧民的价值观。
接下来影片又巧妙地选择了一个有趣的细节讲述了藏北牧民的婚姻观。婚姻是涉及男女双方两个人的事情,利用罗追帮助措达洗头这个细节,正好表现了两个人的通力合作与配合。用这段画面来讲述婚姻观,特别是讲述稳固的婚姻关系,是比较合适的。
纵观上面三段影片,讲述的都是地地道道的理念。从人生观、价值观讲到婚姻观,阐述每一种观念时皆精心选择了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细节,借助于这个细节把观念阐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时甚至只字不提观念本身,选取典型意义的画面细节,不着痕迹的给我们传递藏北牧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婚姻观。透过这些,让我们感受到藏北牧民那恬静淡远、和谐安宁的生存状态。只是饶有兴味地描述事实,但观众透过事实所体会到的则是观念。
透过藏北牧民那恬静淡远、和谐安宁的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纪录了藏北牧民始终与自然环境保持着和谐一致的劳动与生活。它给予观众的是一种文化品质。首先,他的主题是人,是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积淀、人的性格和命运、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对宇宙和世界的思维。主题更趋向于深层、永恒的内容。
《藏北人家》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高晓虹
电视片是以视觉为主、视听结合的艺术。谈到解说词与画面的配合,不论是什么题材、体裁的电视片,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就是解说词必须与画面有机配合。这里,让我们通过一部曾在四川国际电视节上获“金熊猫”奖的作品《藏北人家》来进一步讨论画面与解说的配合方法与技巧。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的配合方法,对我们从事电视新闻报道和各类电视片的创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电视画面往往是具体的,解说词为了与画面相配合,一般应从具体的事物逐步写到抽象的概念。从看得见的事实逐步写到看不见的道理、思想和观念【(画面)羊群走进画面。从走动的羊群拉摇到沐浴在晨光中的帐篷,画面连续展现了若干个羊群的镜头。】
解说词就从羊说起。这段画面始终没有出现牛和马的镜头,解说词便只轻轻一点,一笔带过。谈及羊、牛、马时,解说词写得切实、具体,接下来告诉人们,“这些财产属他们个人所有”。一句话点出了藏北牧区的现行体制。
在那遥远的藏北草原,在那片不为人们熟悉的土地上,这些财产也归到了个人名下,不属于集体和国家的,也实行了包产到户、责任到人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与沿海地区的大政方针步调一致。
接下去一句“措纳家的财产在藏北属中等水平”,把措纳的牛、马、羊这些个人财产拿到藏北这个大环境中去比较。使我们从画面上的羊群了解到藏北牧区的体制和藏北牧民的整体生活水平。
一般情况下,谈到体制和整体生活状况时,往往容易空话连篇。而这段词从具体的羊、牛、马写到抽象的体制和藏北牧区的整体生活水平;从看得见的牲畜写到看不见的道理和观念,这不仅使解说词严谨地与画面相互配合,而且在事实的基础上阐述道理也显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二、数字的表达应选用合适的视听元素
【(画面)重复上一段羊在画面上走动的几个镜头。】
这段解说在谈到措纳家牲畜的数量时是这样写的:“措纳家有将近200只绵羊和山羊,40多头牦牛和1匹马。”解说词为什么不把准确的牲畜数量清清楚楚地告诉观众呢?比如,把上段词改成:“措纳家有196只绵羊和山羊,48头牦牛和1匹马。”
人们不会怀疑主人对自家牲畜的确切数字的了解,更不会是记者数不清楚。一般说来,数字的报道有其自身的规则和报道方式,不按科学方法报道数字,不仅使观众记不住数字的内容,而且一连串的数字还会成为有害的干扰元素,影响的收视效果。
例如,我们从国家统计局得到一组数据,截止到12月31日,2001年某某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938516427元。这个数字报道得十分准确,但观众很难记住全部数字,甚至因为数字太长、太复杂,连最重要的前面几位数字都记不得了。观众看电视时,一般处于休闲、放松、随意的状态,并不处于精神高度集中、头脑积极运作的状态,所能记住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更何况数字的出现往往是在观众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播报出来的,观众并不知道后面将有重要数字出现,也就不会刻意去记忆它。
这就要求数字的报道应遵循客观规律,应按照数字报道的辩证法去做。用解说词报道数字时宜粗略不宜精确。粗略简单的数字便于记忆,有可能在观众脑海中留下程度不同的印象。而精确复杂的数字只靠播报一遍,是无法被大多数观众记忆的。没有被观众所记住,报道者的苦心也就白费了。报道的目的和效果无法统一,报道的初衷也就无法实现了。
倘若,在新闻片报道中,有一组数据确有意义,有必要被观众了解和记忆,通常的做法是借助于视觉元素。用字幕形式将复杂数字逐一打出,呈现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可依据其重要的程度和被记忆的难易程度而定夺。时间长度是一种表现手段,字幕停留的时间越长,被观众看清并记忆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字幕则像过眼烟云,片刻便被观众淡忘了。
在有些报道中,也可以根本不报枯燥数字本身,而用打比方的方式描述数量。这时侧重于传达的是数量可能带给人的震撼和感受,而数量多寡的本身似乎并不十分重要。我们常常把一位模范工人30多年利用业余时间接起来的绳子头儿的长度描述为可围绕着地球赤道绕行三周;把纺织女工每天走的路合计为在北京的十里长街上走五个来回;把京九铁路江西段铁轨的数量描写为京九全线每七根铁轨中就有一根铺在了江西的土地上。这类描写注重的是数字背后的意义,旨在传达多或少带给观众的慨叹。只要观众意识到了“那么多”或“那么少”,表现的目的就达到了。许多观众在接受枯燥数量信息时,往往需要有个演算和推理的过程,才能进而体会数量的意义。可电视片纷至沓来、接踵而至的信息,使观众无暇细细地品味数量的含义,多数人也就糊里糊涂地把“数量”这个信息舍弃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描写数量,就可以使观众直接感悟出“数量”的意义和价值。
三、解说词应引导观众观看和思考画面上的重要内容
【(画面)摇拍。从广袤的草原,到每一顶帐篷上方有一个通风口,下雨的时候可以盖上。】
在这段影片中,每一位观众在解说词的引导下都不约而同地用眼睛在画面上寻找树,但在草原上几乎找不到树的踪影。观众之所以会用眼睛搜寻树,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