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辨证

合集下载

中医脾胃系病证

中医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胃痛·胃痛的概念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机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诊断要点(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胃痛的鉴别·胃痛的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胃痛的治疗原则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胃痛的辨证论治(1/2)·胃痛的辨证论治(2/2)·胃痛的转归胃痛还可以衍生变证。

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

若胃痛日久,痰瘀互结,壅塞胃脘,可形成噎膈。

·胃痛的预防调护患者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

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

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

患者胃部隐痛反复发作,口干咽燥,似饥而不欲食,五心烦热,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A.化肝煎合保和丸B.清中汤合黄芪建中汤C.香苏散合良附丸D.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E.失笑散合丹参饮『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胃痛胃阴亏耗证: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代表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患者,男,26岁。

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疗应首选:A.藿朴夏苓汤B.理中汤C.小建中汤D.黄芪建中汤E.香苏散合良附丸『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胃痛寒邪客胃证: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代表方: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减。

A.健脾化湿B.温中健脾C.温中补肾D.散寒止痛E.散寒除湿1.胃痛暴作,畏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脾胃病的中医辨证依据有哪些

脾胃病的中医辨证依据有哪些

脾胃病的中医辨证依据有哪些脾胃病是中医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疾病,包括胃痛、胃胀、呕吐、泄泻、痞满等多种病症。

中医在诊治脾胃病时,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患者进行综合辨证,以确定病因、病机,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那么,脾胃病的中医辨证依据都有哪些呢?首先,从症状表现来看。

胃脘疼痛是脾胃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疼痛剧烈,且疼痛固定不移,多为血瘀所致;若疼痛隐隐,喜温喜按,则多为脾胃虚寒。

胃胀也是常见症状,如果胃脘胀满,伴有嗳腐吞酸,多为饮食积滞;若胃脘胀满,连及胸胁,生气后加重,多为肝气犯胃。

呕吐方面,如果呕吐物酸臭,多为食积化热;若呕吐清水痰涎,多为脾胃虚寒,水饮内停。

泄泻的辨证,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多为脾肾阳虚;大便溏泻,臭秽,肛门灼热,多为湿热下注。

其次,观察患者的面色和舌象。

面色萎黄,多为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面色苍白,多为中阳不振,阳虚内寒。

舌象在脾胃病的辨证中具有重要意义。

舌淡胖,苔白滑,多为脾胃虚寒,水湿内停;舌红,苔黄腻,多为湿热中阻;舌有瘀斑瘀点,多为血瘀内阻。

脉象也是重要的辨证依据。

脉缓弱,多为脾胃虚弱;脉弦,多为肝气犯胃;脉沉细,多为肾阳不足,脾失温煦。

再者,了解患者的饮食和二便情况。

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多为脾胃虚弱;多食易饥,多为胃火亢盛。

大便秘结,多为胃肠积热;大便稀溏,多为脾虚湿盛。

小便短少,多为湿邪内阻;小便清长,多为肾阳不足。

此外,还要考虑患者的发病诱因和病程长短。

如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而发病,多为食积;因情志不畅而发病,多为肝气犯胃。

病程短,多为实证;病程长,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中医认为,脾胃病的发生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

因此,在辨证时,也要关注患者的情志状态。

另外,患者的体质因素也会影响脾胃病的辨证。

如阳虚体质的人,容易出现脾胃虚寒证;阴虚体质的人,容易出现胃阴不足证。

总之,中医对脾胃病的辨证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表现、舌象脉象、饮食二便、情志状态、体质因素以及发病诱因和病程长短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准确判断病因病机,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儿科脾胃病辨证治疗

中医儿科脾胃病辨证治疗
形指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 气指生理功能活动,如肺气、肾气、脾气等,表现为肺常不足
、脾常不足、肾常虚。
历史文献《灵枢·逆顺肥瘦》: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颅囟经·病证》:“孩子气脉未调,脏腑脆薄,腠理开疏” 《小儿药证直诀》:“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喜笑,变态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传变迅速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 易虚易实指一旦患病,邪气易实,正气易虚。
如外感风邪:感冒——肺炎喘嗽实证——心阳虚衰——阳气 暴脱 ;
泄泻: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的实证 -暴吐暴泻,津伤液脱 的伤阴虚证 。
易寒易热:稚阳稚阴,易向两极转化。
如风寒之邪可迅速化热传里,变为里热证 。 急惊风在实热证时,转瞬出现阳气外脱之虚证。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由于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活力充沛,组 织器官修复能力强,而且病因比较单纯。《景 岳全书·小儿则》:“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 。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 男妇损伤积痼痴顽可比。”
绝大部分的儿童骨折都不需要手术。
五脏 肝常有余
心常有余
肺常不足 脾常不足 肾常不足
状 去较易,不易出血
难擦脱,脱后出血
部 口腔内,舌上,多在两 多于扁桃体、咽、 位 颊内侧,少见于咽喉 腭或鼻腔处
一、鹅口疮
三、辨证治疗 (一)治疗原则
总属邪火上炎,治当清火。 实则清热泻火 虚则滋阴潜阳 均当配合外治疗法
一、鹅口疮
三、辨证治疗 (二)分证论治 1.心脾积热 证候:面红赤,脉滑数,大便干,小便短赤,
片状物,并可向咽喉处蔓延,甚至到食管、气管、肺 等。不宜擦去,强行剥离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 轻者无全身症状,不影响吃奶,重者可有低热、拒食 。 鉴别:白喉(全身症状重)、残留乳块。

脾胃辩证

脾胃辩证

脾胃辩证【要点精讲】(一)脾胃概述1脾①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脾主升清脾主统血②病理状态运化功能减弱运化水谷↓:消化功能↓食少,腹胀,便溏运化水液↓:浮肿,水湿痰饮清阳不升:头晕,困重;湿困;气陷,内脏下垂脾不统血:出血③主要症候虚证脾气虚脾气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脾阳虚实证:寒湿,湿热2 胃①生理功能: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②病理状态及主要症候:虚—胃气虚、胃阴虚、胃阳虚实—寒饮停胃、胃热炽盛、食滞胃脘、气滞胃脘(二)证型分析一脾病辨证1 虚证①脾气虚证●涵义: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病因病机:A寒湿侵袭,饮食不节损伤脾土B劳倦过度,忧思日久,吐泻太过C禀赋、年老、大病脾虚失养●临床表现:A脾虚水谷不运:纳少腹胀,食后尤甚;便溏;面色萎黄B水湿不化:浮肿,肥胖C气虚:形瘦倦怠●辨证要点:纳少,腹胀,便溏以及气虚症候②脾虚气陷证●涵义:指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又名脾[中]气下陷证。

●病因病机:A脾气虚进一步发展;B久泄久痢、劳累太过损伤脾气、清阳下陷C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调●临床表现: A脾气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呆B下陷:头晕;坠胀感;内脏下垂C二便:便意频数、久泻不止;小便浑浊●辨证要点:脾气虚症候以及脾气下陷所致的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为主要表现的症候③脾不统血证●涵义: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又名脾[气]不摄血证。

●病因病机: A脾气虚进一步发展B劳倦过度,损伤脾气统血无权●临床表现:A脾气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B慢性出血:口鼻、皮肤、二便、月经日久→气血两虚: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辨证要点:脾气虚(或气血两虚)症候以及慢性出血④脾阳虚证●涵义: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又名脾虚寒证。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第四单元脾胃病证脾胃病证胃痛腹痛痞满泄泻呕吐痢疾噎膈便秘呃逆脾胃病证胃痛胃痛的概念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因病机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

病机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位——胃,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病理因素——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变化比较复杂。

1.胃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

2.若因寒而痛者,寒邪伤阳,脾阳不足,可成脾胃虚寒证。

3.若因热而痛,邪热伤阴,胃阴不足,则致阴虚胃痛。

4.虚证胃痛又易受邪,如脾胃虚寒者易受寒邪。

5.脾胃气虚又可饮食停滞,出现虚实夹杂证。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1.胃痛与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绞痛、闷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

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证候。

2.胃痛与胁痛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吞腐。

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3.胃痛与腹痛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

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胃痛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虚实寒热2.辨在气在血实——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中医)脾胃病辨证

(中医)脾胃病辨证

(中医)脾胃病辨证脾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运化、升清功能失常和统摄血液功能的障碍方面。

胃的病变主要反映在升降失常等方面。

1.脾气虚证临床表现: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气短懒言,四肢倦怠,食少纳呆,头目昏花,甚则小腹坠胀、阴挺、脱肛,大便稀溏,或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

舌淡苔薄,脉细弱。

病因病机:本证多因饮食不节,思虑、吐泻太过伤脾;或劳累过度、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年老体衰、病后失养,耗伤脾气所致。

辨证要点:以脘腹坠胀,久泻久痢,肛门坠胀,内脏下垂,伴气虚症状为辨证要点。

2.脾胃虚寒证临床表现:面色萎黄,脘腹隐痛,喜按喜温,腹胀纳呆,形寒肢冷,大便稀溏,或尿少,浮肿。

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无力。

病因病机:本证多由脾(胃)气虚发展而来,也可因外寒直中,或过食生冷或苦寒药物用之太过伤损脾阳,或肾阳虚衰累及脾阳所致。

辨证要点:以脘腹胀满,冷痛绵绵,喜温喜按,伴脾胃气虚之症为辨证要点。

3.脾不统血证临床表现:鼻衄、齿衄、肌衄、吐血、尿血、便血,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

伴见面色萎黄苍白,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因病机:本证多由久病脾虚,过劳伤脾,损伤脾气而致统血无权所致。

辨证要点:以各种慢性出血症,伴气血两虚症状为辨证要点。

4.食滞胃脘证临床表现:脘腹胀痛,厌食呕吐,或嗳腐吞酸,或兼肠鸣矢气,泻下不爽,泻下物酸腐臭秽。

舌苔垢腻,脉滑。

病因病机:本证多为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所致,也可因脾胃虚弱,运化失司等原因导致。

辨证要点:以胃脘胀痛拒按,厌食,呕吐或泻下酸腐为辨证要点。

5.胃阴虚证临床表现:胃脘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咽干燥,或干呕呃逆,胃痛嘈杂,大便干结,小便短少。

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病因病机:本证多为外感热病后期津液受损,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郁结,气郁化火伤津耗液,或温燥药物用之太过,或胃病迁延不愈所致。

辨证要点:以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伴阴虚见症为辨证要点。

辨脾病证候

辨脾病证候

脾胃功能 失调
运化失司 胃气上逆
土壅木郁
脘痞或痛,纳少便溏 泛恶欲呕
面目肌肤发黄
寒湿 困扰
阳气被遏,温化失司 肢体浮肿,小便短少
寒湿下注,带脉失约 妇女白带量多
寒湿重浊,阻遏清阳
头身困重
口淡不渴,舌体胖,苔白滑或白腻 脉缓弱或沉细为寒湿内盛之象
辨证要点:脾胃纳运功能障碍及寒湿内盛。
湿热蕴脾证
湿热蕴脾证是指由于湿热内蕴中焦,脾胃纳运失职所
气虚机 体功能 低下
不能充养机体 面部失荣 宗气亦虚
肢体倦怠,形体消瘦 面色萎黄 少气懒言
舌淡苔白,脉虚弱脾气虚弱之征
辨证要点:纳呆,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并见
脾虚气陷证
脾虚气陷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脾虚 升举无力
内脏失于固托 清气下陷
脘腹重坠作胀,食后更甚
肛门重坠,或久泄不止 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
寒邪伤阳 津血凝滞
恶寒肢冷,口淡不渴,面白 或青,苔白润脉弦或沉紧
辨证要点:脘腹冷痛,发病急剧与实寒症状并见。
类证鉴别:胃阳虚证与寒滞胃肠证
食滞胃肠证
饮食停滞胃肠,以脘腹胀满疼痛,呕泻酸馊腐臭为主
症的证候。
食滞胃肠 气失和降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
食阻气机,通 降、传导失职
食积于内 拒于受纳 食滞肠道 阻塞气机
舌红苔黄,脉滑数为火热内盛之象
辨证要点: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饥与实热见症并见。
类证鉴别:胃阴虚证与胃热炽盛证
寒饮停胃证
寒饮停胃证:是指寒饮停积于胃,胃失和降,以脘腹痞 胀、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水等为主要表现的症候。
寒饮停胃 胃失和降
气机阻滞 胃气上逆
脘腹痞胀

脾胃病的辨证用药

脾胃病的辨证用药

能 降 低 游 离 酸 和 总 酸 度 ,降低 胃
蛋 白酶 的 活 性 。特 别 是 柴 胡 对 抑
制 胃酸分 泌 更 为 明 显 。白芍 、 甘 草 怒 , 嘈杂 吞 酸 , 口干 口苦 , 舌 质 红 有 很 好 的 解 痉 作 用 , 可 抑 制 小 肠 苔 黄 和 脉 弦 数 等 ,适 用 于 急 性 胃
( 2 )舒 肝 止 痛 丸 :该 药 由柴 胡 、 香附、 白芍 、 甘草 、 郁金 、 元胡 、

实 证
白术 、 川 I 楝 子等药 物组成 , 与 气 滞 胃痛 冲 剂 相 比 , 其偏重于止痛。
1 、 肝 胃 气 滞 型
( 6 ) 元胡 止痛颗 粒 : 肝 郁 气 滞
日久 , 从 气入血 , 导 致 气 滞 血 瘀 而 出现 的 胃痛 者 , 应酌加此药 。 ( 7 ) 木香 顺 气 丸 : 夏秋 季 节 ,
腹泻后加重 ; 妇女伴 有月经 不调 ,
名 购 药 或 以病 选 药 ,效 果 往 往 不
够 理 想 或 产 生 副 作 用 。现 对 此 病 常 用 的 中 成 药 做 一 概 述 , 以便 按 照 中 医 辨 证 施 治 的 原 则 有 针 对 性 地 应 用 , 以提 高 治 疗 脾 胃病 的 疗
肝 止 痛 丸 相 比 ,其 侧 重 于 疏 肝 理 湿 气 弥 漫 , 困 阻脾 胃 , 阻 滞 气机 , 气 , 而 和 胃之 力 偏 弱 , 多 用 于 两 肋 胀满疼 痛 , 兼 有 胃脘 疼 痛 , 嘈 杂 吞
酸, 恶心呕吐等症。
凡胸膈 痞 闷 , 脘腹胀 满 , 恶 心 呕 吐 者 , 可选用 此 药 , 以行气 化 湿 , 健 脾 和胃。 ( 8) 九 胃泰 : 该药 用 于治疗

12脾胃病辨证

12脾胃病辨证

四、寒滞肠胃证
含义:寒邪侵袭肠胃,阻滞胃肠所表现的实寒证侯。 成因:①过食生冷 ②脘腹受冷 表现: ①主症:脘腹冷痛,得温则减,遇寒加重 ②兼症: ——————胃气上逆 恶心呕吐,口泛清水 ——————寒伤中阳,水湿下注 腹泻清稀 ——————寒凝气机 腹胀便秘 恶寒肢冷,舌苔白润,脉弦或沉紧
——————阴寒内盛 ——————寒袭肠胃,凝滞气机
二、胃阳虚证
含义:胃阳不足,胃失温煦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胃虚寒证。 成因:①过食生冷②过用苦寒③素体阳虚④久病失养⑤他脏影响 表现: ①主症 胃脘冷痛(喜温喜按,食后缓解)— 胃阳虚衰,寒凝气机 食少脘痞———————————— 受纳、腐熟功能下降 泛吐清水或夹有不消化食物 ——— 胃气上逆 ②兼症:畏寒肢冷,舌质淡嫩胖,脉沉迟无力。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脾的生理功能
脾病临床表现
脾主运化 水谷 —————— 纳呆食少、腹胀 水湿 —————— 便溏、水肿 脾主升 升清:水谷精微 —— 头晕目眩 升举内脏 ———— 内脏下垂
脾主统血————————— 出血 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脾病常见证候:
六、湿热蕴脾证
含义:湿热内蕴、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①外感湿热 ②过食肥甘 表现: 湿热阻滞,脾失健运 ①主症 同寒湿困脾证— ②兼症 阳黄————— 湿热蕴脾,肝胆疏泄失职,胆汁外溢 小便短黄——— 水湿不运,热蒸于内 湿热下注 带下黄稠———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湿热内盛
辨证要点:纳呆、腹胀、便溏、身重、湿热表现
脾气虚弱 健运失权 脾气虚 阳虚生寒,水湿内停+阳虚证 (腹痛,浮肿,小便不利) 升举无力,内脏下垂 (坠、下垂 ) 脾气虚弱,统血失职 (出血)

小儿脾胃病证的辨证与治疗

小儿脾胃病证的辨证与治疗

小儿脾胃病证的辨证与治疗脾胃是后天之根本,也是气血化生之源,小儿脾胃在人一出生时就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医诊病时,不论年龄大小,均需要观舌象、问饮食、查大便、诊脉象,因此脾胃的重要性显现无遗。

一、常见的小儿脾胃病症小儿常见的脾胃病症主要以呕吐、泄泻、脘腹痛、厌食、积滞、疳病、滞颐为主。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引起的,导致乳食从胃、经口而出,是小儿脾胃病症中常见的一种病,我国古代医学认为,小儿呕吐,有寒、有热、有食伤,然寒吐热吐,未有不因饮食者,其病总属于胃,说明呕吐和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泄泻则是小儿常见病中典型的以大便次数、大便量增多为特征的疾病,粪质稀薄,甚至呈水样状态,泄泻可分缓急两种。

脘腹痛主要的疼痛部位是胃脘、脐之四旁以及耻骨之上的位置,可根据不同位置分为胃脘痛、脐腹痛、大腹痛、小腹痛、少腹痛。

胃脘痛指的是胃脘部位的疼痛,脐腹痛指的是肚脐周围部位发生疼痛,大腹痛指的是肚脐以上、胃脘以下部位发生的疼痛,小腹痛指的是肚脐以下、腹部正中发生的疼痛,少腹痛指的是小腹部两侧出现疼痛或一侧疼痛。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有些患儿无法描述具体的疼痛位置,常常会出现叙述含糊的情况,因此需要由医生进行判断,将此类疼痛统称为脘腹痛。

厌食指的是小儿长时间的见食不贪,发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病症,小儿厌食和脾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积滞指的是由于内伤乳食,使小儿出现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畅的脾胃病症,此类疾患会使小儿不思乳食,腹部胀满,食而不化,以便秘或大便酸臭为典型的特征。

疳病是由于喂养方式不当或受到其他多种疾病的影响,使小儿的脾胃处于长期受损的状态,导致小儿的气液发生耗伤,引起了一种病症。

滞颐指的是在小儿口中不由自主地有涎液流出来,也就是俗称的流口水,由于涎液会浸渍在颐下位置,甚至可使颈部发生糜烂甚至对小儿胸前位置形成影响。

二、小儿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分析小儿脾胃病的病因通常是由于外感六淫或秽浊之气直中脾胃导致的,或是受到乳食所伤、饮食不节、喂养不当等因素的影响,过度食用生冷、油炸类食物,对小儿脾胃造成了损伤。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脾胃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脾胃病辨证

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脾胃病辨证中医诊断学之脏腑辨证脾胃病辨证脾位居中焦,与胃相表里。

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水谷、水湿,输布精微而藏营,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

脾又主统血,其气主升,喜燥恶湿。

胃居中焦,与脾相表里。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

胃气以降为顺,喜润恶燥。

脾的病变主要以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致使水谷、水湿不运,消化功能减退,水湿潴留,化源不足,以及脾不统血,清阳不升为主要病理改变。

因此,临床以腹胀或痛,纳少,便溏,浮肿,困重,内脏下垂,出血等为脾病的常见症状。

胃病以受纳、腐熟功能障碍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主要病理改变。

临床以食少,脘胀或痛,呕恶,呃逆,嗳气等为常见症状。

脾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

虚证多因饮食、劳倦、思虑过度所伤,或病后失调所致的脾气虚、脾阳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实证多由饮食不节,或外感湿热或寒湿之邪内侵,或失治、误治所致的湿热蕴脾、寒湿困脾;实证多由饮食倍伤,或误食不洁之品,或寒邪、热邪犯胃而成的脾之特性:(1) 六腑之氣皆降,唯脾性上升。

(2) 喜燥惡濕。

氣下陷之病歸屬脾,濕之證亦常屬於脾。

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病變範圍:(1) 運化遲鈍(脾者運化),水和穀,出現1.吃的東西不消化,吸收不良,水穀不化,化源不足,水詩瀦留。

2.營養不足,出現營血虧損,生血無源。

脾氣升,然清陽不升。

清陽為何?混濁之物不會升,清的陽氣(指好的物質,有營養的物質)。

清陽不升,統血失職,脾主統血。

脾的功能還包括小腸的吸收。

脾有問題常出現的症狀:(1) 腹脹隱痛,肚子脹。

脾的功能可能主要指小腸的吸收消化功能。

小腸分清別濁。

小腸即在肚臍周圍。

小腸(脾)功能減退可出現腹脹,隱痛。

不欲食而納少(納少除了與脾有關,也與胃有關)。

由於消化吸收不好,胃納減退,或腹瀉便溏(不是新起腹瀉,新起的屬腸的問題)。

長期慢性的腹瀉便溏,浮腫,身重,乃因脾主濕,運化水濕,喜燥惡濕,所以浮腫(嚴格說是濕,不是腫),身重。

脾胃病常见症状及

脾胃病常见症状及

四、牙龈肿痛
“齿为骨之余”,肾主骨,故牙齿属肾,牙龈则属 齿为骨之余” 肾主骨,故牙齿属肾, 齿为骨之余 牙龈肿痛乃胃中蕴积湿热,上浮于牙龈而致。 胃。牙龈肿痛乃胃中蕴积湿热,上浮于牙龈而致。方 用牙痛立效散。药物组成: 用牙痛立效散。药物组成: 生地10g 生石膏 生石膏10g 细辛 细辛3g 升麻 升麻6g 生地 防风6g 龙胆草 龙胆草3g 夏枯草 夏枯草6g 冰片 冰片3g 防风 生甘草5g。 生甘草 。 上药共研极细末, 上药共研极细末,分12包,每服 包,一日三次含 包 每服1包 服。亦可水煎服。 亦可水煎服。
用于阴虚火旺,中气虚弱之呃逆,精神萎靡,呃声低微, 用于阴虚火旺,中气虚弱之呃逆,精神萎靡,呃声低微, 口干舌红,舌体胖,苔焦躁。多见于手术后患者。方药: 口干舌红,舌体胖,苔焦躁。多见于手术后患者。方药: 生晒参12g 生晒参 刀豆子12g 刀豆子 石斛30g 石斛 芦根30g 芦根 麦冬15g 麦冬 枇杷叶10g 枇杷叶
牙龈肿痛的西药治疗: 牙龈肿痛的西药治疗: 红霉素(或阿奇霉素、罗红霉素) 红霉素(或阿奇霉素、罗红霉素) 甲硝唑(或替硝唑) 甲硝唑(或替硝唑) 维生素B2 维生素B2 维生素B6 维生素
五、口渴与不渴
渴与不渴是临床上鉴别寒热的要点。口渴是胃热的特征, 渴与不渴是临床上鉴别寒热的要点。口渴是胃热的特征, 然必须渴喜冷饮。大渴饮饮,为胃中热极;渴饮而不能止渴, 然必须渴喜冷饮。大渴饮饮,为胃中热极;渴饮而不能止渴,为 津液已伤;口干而不欲饮,但欲漱水不欲咽,为胃中蓄血( 津液已伤;口干而不欲饮,但欲漱水不欲咽,为胃中蓄血(瘀); 口渴多饮而尿多为消渴;口渴而喜热,量不多,为饮留中焦, 口渴多饮而尿多为消渴;口渴而喜热,量不多,为饮留中焦,津 不上承。凡脾胃寒湿诸证,口均不渴。寒饮留中,口不渴, 不上承。凡脾胃寒湿诸证,口均不渴。寒饮留中,口不渴,且口 中长流清涎。 中长流清涎。

√脾胃

√脾胃

第七章脾胃病证第一节胃痛一、概念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不适。

二、病因病机①感受外邪②内伤饮食③情志失调④体虚久病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电子胃镜、上消化道造影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二)鉴别诊断1.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

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

正如《灵枢,厥论》日:“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其病变部位、疼痛程度与特征、伴有症状及预后等方面,与胃痛有明显区别。

2.胁痛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

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

3.腹痛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

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胃痞,又称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二、病因病机①感受外邪②内伤饮食③情志失调④体虚久病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以胃脘痞塞,满闷不舒为主症,或伴纳呆、早饱、暖气,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无胀形的特点。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3.多由饮食、情志、寒温等因素诱发。

电子胃镜、X线钡餐检查、B超、腹部CT、病理组织活检、幽门螺杆菌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

脾胃功能失调的中医辨证治疗

脾胃功能失调的中医辨证治疗

脾胃功能失调的中医辨证治疗背景介绍脾胃功能失调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泛酸、便溏等症状。

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其功能失调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饮食不规律、生活作息不良、情绪波动等。

中医辨证分析根据中医理论,脾胃功能失调的辨证可以分为虚实两种情况:1. 脾胃虚弱: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弱。

虚弱型脾胃功能失调一般是由于饮食不当、过度劳累、忧思郁怒等因素导致脾胃气虚,消化吸收功能减弱所致。

2. 脾胃湿热:主要表现为口苦、口干、纳差、大便黏滞等症状。

舌苔黄腻,脉滑数。

湿热型脾胃功能失调一般是由于饮食不洁、湿邪侵袭、情绪不稳等因素导致脾胃湿热内蕴。

中医辨证治疗方案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脾胃功能失调的中医治疗方案如下:脾胃虚弱型1. 调理饮食:饮食宜规律,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稀粥、粥面、绿叶蔬菜等。

少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2. 增强脾胃功能:可选用补益脾胃的中药调理,如党参、白术、炙甘草等,具体用药需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3. 调理生活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

脾胃湿热型1. 饮食调理:宜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烟酒等刺激性食物。

多喝水,帮助排除体内湿热。

2. 清热泻湿:可选用清热泻湿的中药,如黄连、苦参、赤芍等,具体用药需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3. 调理情绪: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舒畅。

适当进行舒缓放松的活动,如散步、瑜伽等。

注意事项1. 中医辨证治疗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建议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2. 辨证治疗需要坚持一段时间才能见效,不宜急于求成。

3. 在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的同时,还需注意饮食和生活惯的调理,以增强脾胃功能。

希望上述内容对您有帮助,如还有任何疑问,请及时咨询专业中医师。

4中医执业——中医内科脾胃系病症

4中医执业——中医内科脾胃系病症
400-8299-120
患者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 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舌苔白 厚腻,脉沉滑。治疗应首选 A. 保和丸 B. 泻心汤 C. 二陈平胃汤 D. 越鞠丸 E. 补中益气汤
400-8299-120
A. 枳实导滞丸 B. 保和丸 C. 越鞠丸合枳术丸 D. 二陈平胃散 E. 香砂六君子汤 • 3. 治疗痞满饮食内停证,应首选 • 4. 治疗痞满肝胃不和证,应首选
辨证
• • • • 7、脾胃虚寒 典型症状:胃痛隐隐,喜温喜按,便溏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蓍建中汤
400-8299-120
证型
寒邪客胃 饮食伤胃 肝气犯胃 湿热中阻 瘀血停胃 胃阴亏耗 脾胃虚寒
400-8299-120
主症
胃痛,暴作,喜暖,脉紧
方药
良附丸
胃痛,胀满,拒按,味腐臭 保和丸 胃痛,情绪变化,叹息 柴胡疏肝散
400-8299-120
脾胃病症—呕吐
400-8299-120
辨病
1、基本病因—— 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病位—— 2、诊断要点——物出于胃 3、病证鉴别 呕吐: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 反胃:脾胃虚寒,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4、治则:和胃降逆
400-8299-120
辨证
• 一、脾胃病证
• 细目一:胃痛 细目二:痞满 细目三:呕吐 • 细目四:噎膈 细目五:呃逆 细目六:腹痛 • 细目七:泄泻 细目八:痢疾 细目九:便秘
400-8299-120
脾胃病证—胃痛
400-8299-120
辨病
1、基本病因—— 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2、诊断要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 3、病证鉴别 胃痛与腹痛:病位不同,相互影响 4、治则:理气和胃止痛 “胃以通为补” • 实证:痛剧,固定不移,拒按 虚证:痛缓,痛处不定,喜按

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

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

中医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
脾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脾胃功能失调,会引起一系列疾病。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脾胃病讲究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如对于脾虚胃弱型,可以给予益气健脾的中药治疗,如党参、黄芪等;对于湿热胃病型,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如黄连、黄柏等。

二、调节饮食
脾胃病的患者应该注意饮食调节,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易于消化的清淡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同时,还应该注意饮食的规律性,定时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三、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脾胃病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脾胃功能,增强体质。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关元等穴位。

四、生活调节
脾胃病的患者应该注意生活调节,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

此外,还应该多参加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脾胃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小儿脾胃病的中医辨证

小儿脾胃病的中医辨证

⼩⼉脾胃病的中医辨证脾胃病中医辨证⼀.脾胃对⽣长发育⾄关重要⼈体的后天之本是脾胃,脾胃之⽓左升右降,阴阳相交是为中⽓,脾胃不和,脾湿过旺使胃⽓敌不过,该升不升,该降不降会造成很多疾病。

脾能升清,胃能降浊,肺⽓降⽓顺畅。

正常下降,这样,⼼⽓在下,肾⽓在上,⼼⽕下降,肾⽔上升,⼼肾相交,⽔⽕济济。

胃能纳⾕,脾能运化,运送精微物质到达⼩肠,糟泊排送到⼤肠,营养⼈体百骸五脏,肺⽓下降,肝肾的功能都能正常运转,这就是健康的⼈。

⼆.临床常见的脾胃病症1.呕吐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胃⽓上逆所致的以饮⾷、痰涎等胃内之物从胃中上涌,⾃⼝⽽出为临床特征的⼀种病证。

对呕吐的释名,前⼈有两说:⼀说认为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声谓之吐,⽆物有声谓之⼲呕;另⼀说认为呕以声响名,吐以吐物⾔,有声⽆物⽈呕,有物⽆声⽈吐,有声有物⽈呕吐。

呕与吐常同时发⽣,很难截然分开,因此⽆细分的必要,故近世多并称为呕吐。

2.泄泻泄泻是以⼤便次数、⼤便量增多,粪质稀薄,甚⾄如⽔样为特征的⼩⼉常见病。

以⼤便溏薄⽽势缓者为泄,⼤便清稀如⽔⽽直下者为泻。

明万全《幼科发挥·泄泻》云:“泄,谓⽔⾕之物泄出也;泻,谓胃肠之⽓下陷也。

”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两季为多。

发病以婴幼⼉为主,6个⽉~2岁的⼩⼉发病率最⾼。

本病轻预后良好,重极易伤津耗液,导致⽓阴两伤,甚⾄出现阴竭阳脱之危候;久泻迁延不愈,可导致疳证,或慢惊风。

3.脘腹痛脘腹痛包括腹痛和胃脘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以上部位发⽣疼痛的病证。

明代秦景明《症因脉治·卷四》云:“痛在胃之下,脐之四旁,⽑际之上,名⽈腹痛;若痛在胁肋,⽈胁痛;痛在脐上,则⽈胃痛,⽽⾮腹痛。

”根据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腹痛、脐腹痛、少腹痛和⼩腹痛。

胃脘以下、脐部以上疼痛为⼤腹痛,脐周围疼痛为脐腹痛,脐下腹部正中疼痛为⼩腹痛,⼩腹两侧或单侧疼痛为少腹痛。

胃脘痛,⼜称为胃痛,是以上腹部近⼼窝处经常发⽣疼痛为主,⼩⼉胃脘痛虽不及成⼈多见,但近年来随着⽣活⽔平的提⾼、膳⾷结构的变化,⼉童胃脘痛逐年增多,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消化不良系统常见病、多发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一 寒饮停胃证
机制
概 念 寒邪犯饮胃食,生胃冷府失和之证 脘腹受凉
精品课件
表现·分析
胃脘冷痛拘急,痛势急剧,得热痛减
--- 寒盛胃络拘急
呕恶 --- 胃失和降 吐后痛减 --- 吐后气机得畅 实寒证:面白肢冷,口淡不渴,或泛吐清水
舌苔白滑,脉沉紧或弦 ---寒饮停胃证
辨证要点 胃脘疼痛 + 实寒见症
精品课件
表现·分析
脘腹胀痛,纳少便溏 -- 脾运不利 呕恶身重 -- 寒湿中阻,脾胃失和 或身目发黄,晦暗如烟薰 -- 寒湿中阻,胆汁泛溢 或浮肿、尿少 -- 寒湿内盛,气化不利 或妇女白带清稀量多 -- 寒湿下注,带脉失约 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 寒湿
辨证要点 脘腹胀痛、便溏呕恶 + 寒湿见症
精品课件
二 脾虚气陷证
概 念 脾气不足,升清失职之证,又名 脾[中]气下陷证。
机制
脾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
详见“脾气虚证”
精品课件
表现·分析
头晕目眩 --- 脾虚清阳不升 久泄久痢,便意频数 --- 脾虚清阳下陷 脘腹坠胀,胃下垂, 子宫脱垂,脱肛等 --- 脾虚举托无力 脾气虚证辨:证症要、点舌内、脏脉下垂 + 脾气虚见症
频数,肛门坠重, 甚则脱肛,或子宫 下垂等脏器脱垂表
面色萎黄。

舌质淡胖或 边有齿痕,
苔白滑
舌质淡,苔 薄白
脉沉迟无力 脉缓弱
脾不统 脾气虚弱,不能
血证
统摄血液
便血,尿血,鼻衄, 或妇女月经过多、 崩漏等各种出血证
精品课件
舌淡苔白
脉细弱
五 寒湿困脾证
概 念 寒湿内盛,困阻脾阳之证
机制
外感寒湿 饮食不节
精品课件
寒湿困脾证与脾阳虚证鉴别
证候 寒湿困脾

脾阳虚证
病机
寒湿内 侵,中 阳受阻
脾虚失 运,寒 生湿阻
性质
相同 症
纳呆 实寒 食少 证 腹腹
部冷
痛,
畏寒
喜温 虚寒 便溏 证
不同症 舌象 脉象
脘腹痞胀, 泛恶欲呕, 舌苔白腻,
脉濡缓
四肢不温, 神疲乏力
舌淡 苔白 腻
舌淡 胖苔 白滑
脉濡缓
脉沉迟 无力
实证
食滞胃脘
气滞胃脘
精品课件
脾病辩证
精品课件
一 脾气虚证
概念
禀赋不足 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之证
饮食不节
机制
劳倦过度 思虑太过
精品课件
表现·分析
纳少腹胀,便溏 --- 脾虚失运 面色萎黄,消瘦 --- 脾虚气血不足,机体失养 或浮肿 --- 脾虚水湿泛溢 气虚证 舌淡苔白辨,证要脉点缓弱纳-少--腹脾胀胃便气虚溏 + 气虚见症
精品课件
二 胃热炽盛证
概 念 胃火亢盛,胃失和降之证
嗜食辛辣 机情制志不遂 (火)热 胃 和降失职
外感
精品课件
表现·分析
胃脘灼痛,拒按 --- 胃火亢盛,气血壅滞 口 臭 --- 胃火熏蒸浊气上犯 或消谷善饥 --- 胃纳腐能力过亢 或齿衄,牙龈肿痛 --- 胃火灼伤龈络 实热证 : 渴喜冷饮,便秘尿赤,
辨证要点 脘腹痞闷、纳呆口苦 + 湿热见症
精品课件
胃病辨证
精品课件
一 胃气虚证
概 念 指胃气虚弱,胃失和降之证
机制
饮食不节,饥饱失常 劳倦过度,久病失养
精品课件
表现·分析
A胃气虚,受纳腐熟功能减退:食少,胃脘隐 痛喜按,痞胀、食后尤甚
B胃气失和,不能下降,反而上逆:嗳气,恶 心,泛呕
C胃虚及脾,脾失健运,化源不足:面色萎黄, 气短辨懒证言要,点神胃疲脘倦痞怠满。、隐痛喜按,食少与气虚
精品课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表现·分析
腹痛喜暖喜按 --- 阳虚腹部失煦 纳少腹胀,便溏 --- 脾失健运 肢冷 --- 阳虚失煦 或浮肿,小便不利 --- 脾虚水湿泛溢 或带下清稀量多 --- 寒湿下注,带脉失约
舌淡胖苔辨白证滑要,点脉沉纳迟少无腹力胀--便- 阳溏虚+,寒阳水虚内见盛症
精品课件
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虚气陷证、脾不统血证鉴别
精品课件
六 湿热蕴脾证
概 念 湿热蕴结脾胃,纳运失职之证
机制
外感湿热 饮食不节
精品课件
表现·分析
脘腹痞闷,纳呆便溏 -- 运化失职 呕恶口苦 -- 湿热中阻,胆气上犯 头身困重,身热不扬 -- 湿性重浊,湿遏热伏 或面目身黄,鲜明如橘皮 -- 湿热熏蒸,胆汁外溢 尿短黄 -- 湿热下注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 湿热
症状共见。
精品课件
二 胃阴虚证
温病后期 概 念 胃阴情不志足化,火虚热内扰之证
机制
剧烈吐泻 嗜食辛辣
精品课件
表现·分析
胃脘隐隐灼痛 ---- 虚火灼伤胃络 饥不欲食,或嘈杂 ---- 胃失濡养 干呕呃逆 ---- 虚热内扰,胃失和降 阴虚证:口燥咽干,便秘,尿短赤
舌红少津,脉细数
辨证要点 胃脘隐隐灼痛、饥不欲食 + 阴虚见症
证候 病机
相同症状 不同症状
舌象
脉象
脾气虚 脾气亏虚,运化

失职
或浮肿,或消瘦
舌质淡或胖 嫩有齿痕,
苔白润
脉缓弱或沉 细弱或虚大
脾阳虚 证
中气下 陷证
脾阳虚衰,失于
腹痛喜温喜按,肢
温运,阴寒内生
冷尿少等
纳呆腹胀,
食后尤甚, 脘腹坠胀,或便意
脾气亏虚,升举 无力而反下陷
便溏肢倦, 食少懒言, 神疲乏力,
精品课件
三 脾不统血证
概念 机制
脾气不足,血失统摄之证
脾气虚证的进一步发展 详见“脾气虚证”
精品课件
表现·分析
出血症: 便血、尿血,衄血,
崩漏,或月经量多
-- 脾虚血失统摄
脾气虚证:症、舌 脉象:细弱
辨证要点 出血症 + 脾气虚见症
精品课件
四 脾阳虚证 概 念 脾阳不足,温运无力之证
机制
脾胃气虚 饮食生冷 攻下太过
Client
제작 목적/현재상황
Agency
조사/분석/ideation
Agency
Concept추출
精品课件
Client
제작물 컨펌
实证
寒湿困脾证
湿热蕴脾证
精品课件
概述
胃的生理功能: 仓廪之官 水谷之海 主受纳, 腐熟水谷;
主降、喜润恶燥
精品课件
胃气虚
胃阴虚
虚证
胃阳虚
精品课件
寒饮停胃
胃热炽盛
精品课件
二 胃阳虚证
饮食失调,嗜食生冷 概 念 指阳过气用不苦足寒,、胃泻失下温之煦品之证
脾胃素弱,久病失养
机制
精品课件
表现·分析
A受纳腐熟功能减退:食少,脘痞,泛吐清水 或不消化食物 B胃阳虚衰:胃脘冷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 C阳虚证:胃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
辨证要点 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
脾与胃病辨证
双流县中医医院 刘春艳
精品课件
概述
脾的生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5、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与胃相表里 6、主升、喜燥恶湿
精品课件
脾病的主要症状
1、运化失常 2、清气不升 3、有统血 4、四肢失充
精品课件
脾气虚
脾虚气陷
脾不统血
脾阳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