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死亡诗社的观后感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死亡诗社的观后感5篇
电影死亡诗社的观后感(1)
在《死亡诗社》中,罗宾·威廉姆斯把这句梭罗的诗宣讲给他新一届的学生。
名字容易让人误解,其实这不是一部充满死亡气息的电影。在那里,没有普拉斯那样的女人故事,也没有阴冷刺骨的文字。相反,这应当归类于学校青春剧。在这个严谨的威尔顿教会学校(男校)有着这样的四个口号,传统,荣誉,纪律,优秀。学校里,有这样一群俊美如阿波罗的男孩。他们的眼中闪着好奇的光芒,对爱和异性的憧憬,挣扎着奋起的力量,向往一次不计代价的独立的飞翔。
这是七个男孩的故事,他们是:托德,尼尔,查理,诺克斯,米克斯,皮茨和卡梅隆。托德是个不敢表达自我的男生,他的哥哥十分优秀,所以他总是显得有那么些自惭形秽。尼尔是一群人中的首领,为人直爽性格热情。查理是一个肆无忌惮的人,没有他不敢说的话也没有他不敢做的事。诺克斯爱上了一个女孩,在三番两次的胆怯中最终鼓起勇气捧着花束去了女孩子的学校。基丁的出现,似乎改变了他们的未来,但他们眼中闪耀的光芒,又证明了他们内心的期盼。
第一堂课,基丁叫大家撕去了教科书上对诗歌评判与赏析规定那一页,并努力告诉他们青春的活力和诗句的甜蜜,让大家都叫他“船长”,大家都笑了。早慧的尼尔干脆的撕去那一页,懦弱的托德怯怯的撕去那一页,认真的卡梅隆工整的撕去那一页。学生不一样的表现并没有让基丁感到奇怪
第二堂课,基丁站在讲台桌让大家上讲台来换一个眼光看这个世界,让他们朗诵自我的诗歌,让他们用诗句唱出心底的感受。尼尔很骄傲的展示自我的杰作,卡梅隆写得规规矩规矩,胆小的托德在基丁的逼迫下也喊出了他心中的惠特曼,博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
第三堂课,基丁耐心的告戒大家,梦想是不能对抗现实的,他们必须在现实的天空下放飞自我的梦想,他鼓励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梦想,又着实为他们的现实担忧。尼尔爱好戏剧,可他父亲并不期望儿子和戏剧沾上边,基丁不止一次的鼓励尼尔把自我的想法说给父亲听,尼尔办不到。尼尔瞒着父亲参加了学校戏剧团的演出,父亲意外出现,冰冷的拽走了尼尔,还严肃的说要把尼尔转送军校。尼尔一声大叫,然后独自说:“我演得真好。”
最终一堂课,一个戏剧爱好者,一个诗人,一个学生,一个活生生的灵魂死了。无奈的尼尔最终拿起了父亲书桌里的手qiāng,指向了自我……托德的难以置信,在白雪皑皑的雪地中,托德不断奔跑却又不断摔倒,还有他那撕心裂肺的哀嚎,他无法理解这一切,他无法原谅这一切。当七个男孩中唯一一个依然严谨依然只懂得明哲保身的卡梅伦报告了学校关于基汀教师鼓励他们组织死亡诗社之后,基汀只能选择离开。忍无可忍的查理在揍了卡梅隆一拳后也被学校开除。可在他身后一个接一个的灵魂站了起来。即使是校长也不能把这些孩子从课桌上拉下来,他们独立、骄傲、自信。
他们反复吟唱着惠特曼的诗句:“啊,船长,我的船长。”应对这个世界,他们做了第一次发自内心的选择,一个愿意承担后果的选
择。基丁最终的笑容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了,他们已经长大,已经独立了,他们已经学会怎样在这个世界和自我的梦想一齐生存了。
影片依然有美国电影的一贯风格——艳丽的色彩,逗人的桥段,戏剧的冲突,煽情的故事。然而,导演并没有所以而让影片止步于此。
浪漫的诗人走向了死亡,无法理解现实,仅有把自我捏碎。
勇敢的斗士离开了,他会用他的一生去战斗去向现实挑战。
理性的哲人留下了,他从生命和死亡的对话中透彻地理解了人生的智慧,他会独立地承担自身的命运。
无畏的船长被放逐了,他注定是一个流浪的游吟诗人,也注定是他船员们一辈子的老船长。
影片名为<死亡诗社>,也许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义。仅有让不属于自我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灵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属于心灵的那部分生命。开始真实的生,清醒的生,有意义的生!
电影在一群站在课桌上的孩子深情的注视下划了句号。可生活还在继续,看电影的人还在继续。我是否有一天也能那样独立的站着?
电影是门遗憾的艺术,她界于创作与未完成之间。她象一盏灯,照亮你心灵的一条小路,启发你,引导你,让你独立的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去完成,去实现。看电影也是一件很独立的事,在那流光幻影之中,你欢乐,你悲伤,你愤怒,你感悟。在电影里,所有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我的,都是独立的。
我们的独立精神应当植根于生命的野性,梦想和勇气,生命是
对于这个世界的狂野的爱。或许生命有时会是痛苦的,但不要忘了灵魂深处面向生的勇气和对生的渴望。
电影死亡诗社的观后感(2)
这是一部干净而纯粹的电影。
校园、青春、成长、人生,这些在无数电影中用滥了的主题,却在彼得•威尔的《死亡诗社》中再一次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一个传统教条的预备学院。1959年,美国威尔顿预备学院。广袤的原野,清澈的河流,茂盛的树木,古老的钟楼,金色的霞光中像暴雨一般席卷天空的鸟群,洋溢着欧陆风情的建筑,明丽而富有山野气息,而这里恰恰却是一个古老、传统以凝重严格教学风格著称的教会式学校。
一群怀揣梦想的学生。他们有着良好素质,他们有着优良血统,他们纯真、高贵、英俊。在他们文质彬彬、循规蹈矩、成熟老到的外表下,藏着的是内心的激情与骨子里的离经叛道。“传统、荣誉、纪律、优秀”的校训被他们篡改成了“嘲弄、恐怖、颓废、排泄”。隐隐的,一场反叛蓄势待发。
一位心怀自由的老师。基丁老师的到来给学院带来一丝生气。他是威尔顿的荣誉毕业生,回校接替退休的老师。他提倡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他崇尚以自由的心灵选择人生,他教学方式的大胆改革,亦是一种对传统教育理念的背叛,却让学生们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与震撼。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幸运还是不幸?
影片的前半部轻松欢畅,颇有喜剧味道。“船长,我的船长”,基丁老师以惠特曼的诗句开始了他的第一堂课。他带领学生在校史楼聆听“卡匹迪恩”的教诲,他让学生们在绿茵场上诉说自己的梦想,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以全新的视角去俯瞰世界,他向学生介绍那一首首有思想的诗歌,在他的启发下,学生们重建了基丁老师当年在校时曾积极参加的一个秘密团体——死亡诗社。于是我们看到,学生们点燃了自己的青春激情,自由、智慧、勇气、激情一点点注入他们的心灵,他们开始勇敢的面对自己新的人生,开始成为真正的人。
如果仅仅到这里,浪漫主义者的斗争似乎胜利了,可现实却是残酷无情的,四处碰壁撞的是头破血流,影片的后半段并没有采用好莱坞惯用的大团圆结局,而是将悲剧的内涵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死亡诗人致力于吸取生命的精华”,浪漫诗人以死亡作为了惨痛代价。尼尔的《仲夏夜之梦》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成功上演,他面对的仍旧是拒绝,来自他威严顽固的父亲的义正严词,像专制的国王,权威不容挑战,残酷而现实地拒绝。尼尔脸上的狂喜和激情僵硬黯淡,被沮丧和颓废所取代,走投无路的他面对父亲缓缓坐下,眼中闪烁着泪光和绝望。沉闷的夜里,枪声响了,尼尔用父亲的手枪让自己的灵魂飘向了遥远的天国。“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尼尔的死讯震惊了整个威尔顿。校方迫于压力,决定调查导致尼尔自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