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期末论文).doc

合集下载

浅谈青春期逆反心理论文

浅谈青春期逆反心理论文

浅谈青春期逆反心理论文青春期是人的成长和成熟的重要阶段,一个人的身体素质、思想品德、理想情操、知识才能等等都在青春期基本形成。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青春期逆反心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青春期逆反心理论文范文一:试论青春期青少年逆反心理初探论文摘要: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逆反心理的表现是各种各样的,基于这些不舍常理的反应,给教师和家长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中增添了不少的麻烦,教育者也应正视学生自我意识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高,加强交流沟通,全面、客观地分析孩子们的言谈举止,从而有效预防和调节其逆反心理,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论文关键词:青春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青春期中的孩子常会发现个别人中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

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型”。

这种逆反心理.在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作为教育工作者,既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及时矫正和指导,也要正确对待,积极引导,把逆反心理和行为化为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谓“不听话”的学生背后往往隐含新奇的想法。

假如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科学开发,必将出现许多新的发明创造。

一、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特点少男少女青春期中逆反心理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校管理制度约束的逆反;对班主任教育管理的逆反;对班级管理规定和对班级多数人的排斥;对学科教师的逆反;对家长短时期教育行为的逆反;对成绩优秀者产生无以名状的逆反妒忌…。

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讲课时谈起某种现象,他们马上表现出你还没做到怎么能要求我做到,有的同学家长管教孩子学习,孩子却说:你是那个学校毕业的啊!你还没有我学的好呢!有的同学成绩不好,他却认为自己身后还有比着的呢?有的对理想、确立目标及政治教育不感兴趣,一听就反感,还有的就是当前社会父母离异后再婚的孩子反叛心理就更加严重,难以说教。

中学生叛逆心理综合性研究作文

中学生叛逆心理综合性研究作文

中学生叛逆心理综合性研究作文中学生,正处于一个独特的成长阶段,那叛逆的小情绪就像春天里的风,说来就来,让人摸不着头脑。

我有个表弟,正读初中,那叛逆的劲儿,可真是让家里人操碎了心。

有一回,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表弟吃得正香,姨妈看他头发有点长了,就随口说了句:“儿子,这周末去把头发剪短点,看着精神。

”就这么一句话,像是点燃了炸药包。

表弟把筷子一摔,大声嚷嚷道:“我就不剪!凭什么你们说剪就得剪!”那气势,把大家都吓了一跳。

姨妈也来了气:“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表弟脖子一梗:“我怎么不懂事了?我有自己的想法!”说完,转身跑进房间,“砰”的一声关上了门。

这还不算完,接下来的几天,表弟都绷着个脸,对姨妈爱答不理的。

姨妈让他帮忙做点小事,他要么装作没听见,要么极不情愿地敷衍一下。

我找机会和表弟聊天,问他为啥这么抵触剪头发。

他一脸倔强地说:“我觉得现在的发型挺好,同学们也都说好看。

他们根本不懂我,就知道按照他们的想法来要求我。

”其实仔细想想,表弟的这种反应也不是毫无缘由。

中学生嘛,开始有了自己的审美和想法,渴望被尊重和理解。

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能够为自己的事情做主,可在大人眼里,他们还是孩子,需要被引导和照顾。

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往往就导致了冲突和叛逆。

在学校里,这种叛逆心理也不少见。

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写自己的梦想。

表弟的同桌写的是想当一名歌手,可老师却觉得这个梦想不太“实际”,建议他重新考虑一个更“靠谱”的。

结果那同学当场就和老师争论起来:“为什么歌手就不靠谱?我就是喜欢唱歌,我就要为这个梦想努力!”这股子冲劲儿,虽然让老师有点下不来台,但也反映出了中学生对自己内心追求的坚定。

还有一回,班级组织活动,要选几个负责人。

老师指定了几个成绩好的同学,可一些平时比较活跃但成绩一般的同学就不乐意了,觉得老师不公平,没有给他们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

他们在课后聚在一起,商量着要向老师“抗议”,争取自己的权益。

青少年叛逆心理小论文

青少年叛逆心理小论文

青少年叛逆心理小论文论文关健词:逆反心理青年学生不良因素论文摘要:通过了解青年学生成长进步中的心理砚象来了解青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以便及时来取有效的措施来通免或减小固逆心理而产生的危容。

引语:青年学生大多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经不起太多的挫折打击。

在家经常和父母赌气,对父母的教海不屑一顾,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在学校又对老师的教导产生叛逆,不服从老师的管教。

长此以往,影响了身心健康、学习成绩,而且对个体成长也不利。

为了避免或减小这种危害性,了解青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以及调适的方法是必要的,下面我将就此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1.认识逆反心理的“知、情、意”逆反心理是人对某类事物产生了抵触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背道而弛的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时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的。

其中,认知是受教育者态度的基础,在对态度的作用中,认知主要是对逆反心理起准备和导向作用。

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指人们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内容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悦或烦忧、反感,它在逆反心理中起决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动力。

另一个构成要素行为意向,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

三者是辨证统一的,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

当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对象一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

充分认清逆反心理的构成及其关系,能加深我们对逆反心理实质的认识,对我们寻找途径,调适逆反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

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

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中学生时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阶段。

他们不仅经历身体上的变化,还要面对学业的压力和社交关系的挑战。

在这个特殊的阶段,中学生往往表现出叛逆的心理,这引起了许多家长和教育者的关注。

本文将就中学生叛逆心理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叛逆心理。

叛逆心理是指中学生在个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反抗和独立的心态。

这种心理常常表现为中学生与家长、老师和其他权威人士对抗,拒绝接受外部的规范和权威的指导。

他们可能表现出情绪波动大,冷漠和敌对的行为,以及追求自由和个性的冲动。

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身体发育的变化对中学生的情绪和行为产生了影响。

青春期的孩子们在生理上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的激素水平波动,导致情绪的不稳定。

这使得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压力和焦虑,进而表现出叛逆行为。

其次,家庭环境也是中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和家庭关系都对中学生的心理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家庭中存在过度控制、过分严厉或过分放任的行为,中学生就容易出现叛逆心理。

另外,家庭内部的紧张关系和冲突也会对中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感到不安和不满。

学校环境是中学生叛逆心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学业压力、同伴关系以及教师学生关系都可能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学校中,中学生需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包括成绩压力、升学压力和同伴压力。

这些压力可能使他们感到无力和沮丧,进而表现出叛逆行为。

然而,中学生叛逆心理并不全然是消极的,它也有积极的一面。

中学生叛逆心理也是他们个性独立和发展的一种表现。

通过反叛和独立,中学生探索自我,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和兴趣。

这种叛逆心理对于他们走向成熟和自我发展是必要的。

那么,在面对中学生叛逆心理时,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和理解。

与中学生进行坦诚的对话,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感受,帮助他们理解他们的情绪,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家长和教育者也应该为中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去探索和发展自己的个性。

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对中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的探讨

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对中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的探讨

对中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的探讨【摘要】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初期,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自我意识觉醒、独立性增强等原因导致逆反心理的出现。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极为明显,究其原因,不外乎自身因素(主观)和外在因素(客观)。

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形成根源,因人施教,对症下药,使中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字】逆反心理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对中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及对策的探讨在日常交往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一种现象,即某些人对正面宣传的东西表现了反感,而对另一些相反的言行都表示同情或支持,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通常被人们俗称为“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中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正确舆论的过程中常会发现个别人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育者“顶牛”、“对着干”。

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根据《心理科学》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中经常存在逆反心理的达32.6%,偶尔存在逆反心理的达89.4%。

有关专家将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归纳为“五性”:即冲动性、盲目性、从众性、执拗性和攻击性等。

在对中学生的施教中,老师、家长及专职中学生教育的工作者们,普遍感到当代中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现象,同时又表现出无计可施、无可奈何的状态。

逆反心理正在使很多教育者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和动摇。

为此,揭开逆反心理的实质、形成的原因、寻求解决它的良策的问题便撂在我们面前。

那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如何形成的呢?概括起来有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第一、客观因素。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错误的舆论氛围。

这种舆论氛围既能给中学学生认识活动造成困难,也能使他们同其他人的人际关系和所采取的行动带来不利的影响。

如有的学生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溜须拍马”,把向老师汇报情况帮助同学进步说成是“打小报告”、“出卖朋友”;把做好人好事讥为“傻瓜”等等,这样的认识一旦在班集体中形成一种错误的舆论氛围,就会导致学生认知障碍,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叛逆心理论文青少年犯罪心理论文

叛逆心理论文青少年犯罪心理论文

叛逆心理论文青少年犯罪心理论文:浅析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及对策摘要: 孩子出现问题常常是因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问题,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单方面盲目地要求孩子,形成“最亲的人却不最近”的局面。

文章分析了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及对策。

关键词: 中学生叛逆心理成因对策很多父母慨叹现在的孩子是越大越不听话,即便有事也不愿意告诉父母,令父母忧心如焚。

诚然,为了孩子,父母们付出了很多,也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可是孩子们似乎并不领情,甚至发生离家出走等恶性事件。

一、中学生叛逆的成因1.父母管教方式常常过激,侵犯了孩子的精神边界。

人在成长过程中,随着身体和心理的不断发展,逐渐塑造了自我,同时形成了自己的精神边界,精神边界受到打击,超出可承受的范围,就会感到被压垮或是被生活抛弃,都会让情绪处于失控状态。

部分父母常常采取批评、指责、讽刺、挖苦、唠叨、罗嗦、压制、强迫、暴力手段,以及用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比较等,严重侵犯了孩子的尊严和精神边界。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成就需求。

在生命和安全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人的需求就主要是精神需求或心理需求,而在精神需求中,最根本、最主要的就是尊重需求。

对尊严的伤害是让人最不能接受、最不能容忍的。

谁伤害了我的尊严,谁就是我的敌人。

这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是无条件成立的。

对尊严的伤害必然导致怨恨和愤怒情绪的产生,中学生长期积累的怨恨和愤怒如果不能通过正面对抗等方式及时疏导或释放,就会形成逆反心理。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说,据调查,从小反抗力越强的孩子越有判断力。

德国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追踪调查了100名2—5岁具强烈反抗意识和毫无反抗意识的两组儿童。

至青年期,发现反抗力强的孩子有85%成长为意志坚强、深具判断力的年轻人;而没有抬杠意识的孩子发展成为意志力强的只有24%,大多数则为无判断力而依赖他人生存的青年人。

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形成及对策论文

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形成及对策论文

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及对策【中图分类号】g444也不知是我教导有方,还是学生们自觉顺从,这个班每天出早操人数齐全,队伍整齐,多次受到学校表扬.惟有王强例外,每一个星期,六天早操,王强只能来两、三次.作为班主任,我跟他谈了多次,采取了许多措施,还是无效。

我实在忍无可忍了!家校联合,教育有效,我得找他家长解决这件事.到他家后,见到他爸,说明来意,对方皱了皱眉头:“怎么娃娃还得上操?我娃是去学习的,他不愿意上操就算了,只要学习学好就行”。

我很吃惊.完了,心凉了,失败了.本想通过家长解决问题,谁料竟有这样的家长!我不知自己是怎样走出他家门的.第二天到了学校,找见王强,我心虚得说:昨天见了你爸,他要我转告你,一定要出早操,锻炼身体.不然你就甭念了,回家种地.王强瞧了我一眼,点头答应了.我重新为自己高明的手腕而得意. 哪知道,事情结果比原来更糟糕.接下来的连续几周,他一次都没来出操.我恨得咬牙切齿!这孩子!我彻底失望了,把他叫到办公室,冷冷的说:“老实告诉你,你的父亲也不要你出早操,上次是我哄你的.你爸怎么能这样呢?有什么老子就有什么……算了,我也不强求你了,反正我们班少你一人也无妨大碍,允许你搞特殊.我告诉同学们,就说你请长假,永远不出操了。

好了,去吧.”王强低头出去了.谁知从第二天开始,王强每天都出现在早操的队伍里.以上是在班级管理中遇到的真实事件。

学生王强在出早操这件事上,多次反复和家长老师对着干,让他走东,他偏走西,让他走西,却要走东,也不管东对西错,还是西对东错。

逆反,是人们彼此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青少年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中,常常存在这种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的成因一、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与童年相比,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独立性。

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加,生长发育的加快和性意识的觉醒,他们发现自己变了,不再是小孩子了,是大人了。

叛逆心理研究性论文

叛逆心理研究性论文

造成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原因(一)研究目的和重要性:确切了解青少年长生叛逆心理和行为的原因,正确地面对这种普遍情况,从而更好地掌握解决此现象地方法,是青少年顺利度过青春期,健康成长。

主要内容:调查了青少年叛逆心理造成的危害、造成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原因、如何面对青少年叛逆心理和行为,主要通过网上、报纸上搜索资料;向身边的亲人、朋友和同学进行采问;向家长、老师咨询等途径进行研究。

获得研究成果:得出造成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1.家长的管教方法有误;2.老师的教育方法有误;3.受社会氛围影响;4.青少年在青春期本具有的心理特点及自身的防范意识弱。

(二)在大人们眼中,90后是叛逆的一代。

然而叛逆不只是90后独有的,而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

青春期是很美好的,在这个阶段时,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都会有很大程度上的发展,行为作风,意识形态和心理状况可能多会有很大的改变。

在这样的一个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时候可能会被眼前的景象所迷惑,导致有时会容易做出令自己出乎意料的事情,而就在这样的时候,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于是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因此,叛逆心理就这样产生了。

在叛逆的“作用”下,我们会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认为绝大多数规章都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如果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会使他感到厌烦;对于那些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大加赞赏;认为大人的话有漏洞,大人的批评常常引起他们反感和愤怒:一旦决定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越是不让他做的事,就越要去做。

近年来,我国有关“叛逆少年”的种种不良行为案件屡屡发生,如果不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和对应措施,那么整个社会则陷入严重的误区,后果将不堪设想。

但是“叛逆”是把双刃剑,虽然具有消极作用,使家庭教育不能顺利进行,进而转化为矛盾,严重者会造成事故,但它也具有求异思变的特点,而产生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

有关于青少年叛逆心理的研究报告(共5篇)

有关于青少年叛逆心理的研究报告(共5篇)

有关于青少年叛逆心理的研究报告(共5篇)第一篇:有关于青少年叛逆心理的研究报告有关于青少年叛逆心理的研究报告现如今青少年的反叛现状是越来越明显,这也是令家长,老师无比头痛的问题。

但我们必须要探讨的就是什么是叛逆心理?青少年什么会产生叛逆心理?产生了又如何去解决?家长,老师应该如何去对待逆反期的青少年?叛逆心理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变态心理了一.是叛逆心理?叛逆心理是指逆反心理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情绪色彩和内在的意识,具有对立性质或者否定性质的心理倾向。

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

这一时期又被称为“暴风骤雨时期”、“危机时期”。

这一时期的个体往往要经历较为激烈的内心冲突和外部冲突的磨练,情感两极化明显,也易出现挫折感、悲观等心理不平衡现象。

二.为么青少年会产生叛逆心理?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

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

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以上位者自居的方式抵消长辈对他们带来的威压感。

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1.孩子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一般叛逆心理都是出现在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在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并未完全成熟,但自身却认为自己已经足够成熟。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生理上身体迅速变化,生殖成熟。

认知发展上市具有抽象思维。

社会化发展上是人格独立,两性关系的建立。

同时在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的接触范围增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的丰富,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与父母,老师的价值观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在很多事情上的认识会有很大的不同,争执也就从此而来。

家庭教育的方式错误从上面可以看出,矛盾就这样出来了,可是大部分家长都无法了解孩子在心理生理上的变化,一味的要求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不允许反抗,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

初中生逆反心理疏导论文

初中生逆反心理疏导论文

浅谈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疏导摘要: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虽然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不加以引导,任其发展,将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一定要认清逆反心理的实质,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

关键词: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疏导我们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教师和家长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听话,往往对教师和家长采取一种强烈的对抗态度,这种现象就是逆反心理。

如果任其发展,将有可能造成学生的心理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将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一定要认清逆反心理的实质,帮助学生克服逆反心理。

一、正确认识学生的逆反心理首先,要认识到逆反心理是一种跨文化的社会心理现象,这种现象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出现。

只要根源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产生。

因此,对于青春期学生中出现的逆反心理,应泰然处之才是。

其次,要正确分析逆反心理的性质。

逆反心理虽是一种抵触性很强的态度,但是,积极的逆反心理却是一面明镜,如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进我们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对待青少年中消极的逆反心理应注意分析原因进行克服、矫正和教育。

教育处在青春期逆反状态的学生,是件很棘手的事,打骂不行,因为打骂只能增加孩子的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说教又被孩子当作了“耳边风”,放任不管更是不行,因为对学生们那并不成熟的个性和主见不加约束的话,难保他们不会出现行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

二、以人为本,因人施教1.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这就要求我们在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情况下,对症下药,采取多种方法,转变学生的不良心理,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键康心理、健全人格。

我班有位特别令所有任课教师头疼的男生,他的缺点太多,懒惰成性,随意打骂同学,成天惹是生非。

谈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论文

谈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论文

谈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论文逆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对中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害的,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谈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谈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论文篇一《论青少年叛逆》摘要:青少年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叛逆现象十分突出。

家长及老师面对青春期叛逆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感到十分困惑。

关键词:青少年叛逆原因应对一、青少年定义青少年,是人类发育过程中的一段时期,介于童年与成年(多指13周岁-20周岁)之间,也就是少年与青年相重合的阶段。

二、青少年叛逆定义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本质依然是幼稚心理),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希望通过自己的“标新立异”,来引起别人注意,试图改变别人和事物对自己原本看法的心理。

三、青少年叛逆表现青少年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认为绝大多数规章制度不合理;厌烦父母的再三叮嘱;佩服敢于顶撞老师的同学;喜欢与众不同的装扮;因违反规定而感到快乐;认为冒险是一种很酷的行为;越是禁止的东西,越要想办法得到.....四、青少年叛逆原因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内在和外在诱因。

青少年叛逆表现是自身内在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不平衡和外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共同导致的心理现象。

1.研究表明叛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生物变化过程,是人性的本质使然。

青少年心理成熟滞后于生理成熟,思维开始有独立性、批判性,但由于思维不全面客观会出现偏激、片面甚至极端化,把家长、教师的建议和督促都看成管教与约束而叛逆。

2.青少年叛逆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与个性。

由于年代差异,孩子与父母在思想上有强大偏差。

父母生长的时代几乎只有物质需求,而现代青少年却恰恰相反,物质盈余,精神需求更大,想找求寻精神上的依托和慰藉,而父母相对不太在意孩子的精神和情感需求的满足。

谈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论文(2)

谈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论文(2)

谈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论文(2)推荐文章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热度:青少年犯罪心理问题论析论文热度: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探讨论文热度:有关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学期末论文热度: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分析论文热度:谈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论文篇二《谈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成因与对策》【摘要】叛逆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对中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害的,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应进行叛逆心理方面的研究及加强调研,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从中让青少年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状况,使之健康成长。

【关键词】叛逆心理成因对策成长教育中学生阶段是少年时期向青年时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心理活动显得激烈、动荡,身心发展不仅速度加快,还伴随着质的变化与转折。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和教师会发现孩子不再像以前那么乖巧,对于长辈的教导和劝告不像以前那样听话,甚至会产生抵触、反抗的情绪,人们把孩子的这种现象称为叛逆心理。

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随着社会节奏愈来愈快,青少年的交际能力逐渐强大,信息来源渠道多,接收信息量大,知识面也较宽,但由于缺乏足够的鉴别力,不能对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合理筛选。

根据专业的分析研究,叛逆青少年具有厌学、辍学、休学、叛逆、网瘾、暴力倾向等行为特征,其中超过85%的青少年的叛逆期会体现在14~17岁这个年龄段。

调查表明,青少年的叛逆年龄呈低龄化与扩大化趋势。

一、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原因1.主观方面由于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精力充沛,探求能力和好奇心有了很大的发展,具有强烈的自尊心,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也日益增强,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阶段,在认识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因而易与家长的意向不同。

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希望得到承认、理解和尊敬。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自尊心是难以满足的,往往会采取怀疑和敌视态度看待周围事物。

浅谈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论文

浅谈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论文

浅谈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论文叛逆心理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给学校和家庭教育带来一系列问题,不但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有转化成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的倾向,应引起教师、家长的警惕。

下面我来谈谈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与对策:一、叛逆心理的成因1、个体本身的原因(1)神经和激素调控能力差。

中学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发育日趋成熟,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强列、敏感、快捷,但调控能力还很差,一遇到不顺耳的话或不顺心的事,肾上腺激素就会大量分泌,造成全身血液流动加快,神经过度兴奋,情绪波动,失去理智,行为失控,做出自己平时不敢想象的意料之外的叛逆行为,甚至会引起临时性即意犯罪或无意识犯罪,事过之后又懊悔不已。

(2)知识面狭窄、阅历不足。

由于中学生知识面狭窄,社会经验不足,无法体会师长的良苦用心和用意,以为师长的苦口婆心是理所当然或另有所图(为了面子、奖金等),从而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导致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

(3)心智不够成熟。

由于中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缺乏辨别真假和是非的能力,对善恶、是非、美丑等观念常作扭曲错误的评价,认为胆大蛮横就是“勇敢”、让人佩服就是“英雄”、讲哥儿们义气就是“友谊”。

(4)自我意识增强。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渴望被理解与尊重,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若按大人的意愿去做就感觉任人摆布,觉得很委屈、很不甘心。

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都持批判的态度,产生叛逆。

(5)精神需求提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需求不再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他们已开始关注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在生命和安全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人的需求就主要是精神需求,而在精神需求中,最主要的是尊重需求。

中学生普遍存在“谁伤害了我的尊严,谁就是我的敌人”的观念,若遇批评、指责、讽刺等有损其尊严的事就会产生对抗情绪,形成叛逆心理。

2、外界环境因素(1)落后的教育理念导致“禁果效应”。

论青少年叛逆心理 毕业论文.doc

论青少年叛逆心理  毕业论文.doc

论青少年叛逆心理摘要: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主要有青少年的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的“异时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等自身发展原因,也有青少年与上代人在思想观念上的代沟、学校教育中的不足等客观原因。

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

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为此,进行叛逆心理方面的研究,助其健康成长便是于必然。

关键词:青少年、叛逆心理、成长、教育一、逆反心理的实质迄今为止,逆反心理还没有一个达成共识的概念描述。

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对此作如此定义:“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另有人定义为:“逆反心理是指个人受到社会群体或其他个人的压力后,对其价值取向不予评价而表现出不满或反感,甚至不考虑原因后果而采取对抗行为。

”在理解这一定义时,我们必须把握:第一,逆反心理不等于逆反行为。

逆反心理虽然可能与一定行为相联系,但不能将两者简单地对应起来。

第二,逆反的实质是表现个性、突出自我。

心理学界将逆反心理称为“心理上的抗拒”。

目的是想确保行动的自由,而且这种自由对个人来说越重要,则心理上的抗拒越大。

也就是说,当个人发现外界压力或无视其自我时,为了保护或突出自我,产生了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与阻碍他自我的外界作对的心理行为,并在内心筑起一道“防感染层”。

所以,应该说一定独立意向的盲目性和突出自我是逆反心理的两个本质特征。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一般原因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2、1主观因素。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是和青少年时期非凡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

2、1、1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定、分析功能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

非凡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

浅谈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论文

浅谈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论文

浅谈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论文《青春期孩子逆反心理的分析与教育》[摘要]青少年最突出的心理表现就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

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教育者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现实态度。

要认识到逆反心理是一种跨文化的社会心理现象,只要根源存在,它就不可避免地产生。

对于青少年中出现的逆反心理,应泰然处之才是,正确分析逆反心理的性质。

逆反心理虽是一种抵触性很强的态度,但积极的逆反心理却是一面明镜,如能加以正确地利用和引导,既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又能促进我们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对待青少年中消极的逆反心理,应注意分析其原因并进行克服、矫正和教育。

[关键词]逆反心理青春期分析教育青春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年龄范围大约在十一二岁至十五六岁,经历这个时期的发展,青少年个体的生理发育、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日趋成熟。

这个期间,青少年的发展是非常复杂、充满矛盾的,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

因而就出现了“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它的具体表现就是:独立自主的要求是从外部因素深入到内在因素,从行为表现到要求人格的独立。

主要表现形式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冷淡相对;有时也迁怒于其他成人。

一、逆反心理的定义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值、单向、单元、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人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它往往是孤陋寡闻、妄自尊大、偏激头脑简单的产物。

表现形式常为强烈的好奇心和企图标新立异,言行与人的主观愿望相反,产生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

如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

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青少年叛逆心理的文献综述论文

青少年叛逆心理的文献综述论文

青少年叛逆心理的文献综述论文一、引言叛逆心理是不健康的一种心理,如果家长、教师方面不能及时给予矫正,将会对他们的发展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目前我国教育专家、学者们针对青少年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一般都是从家长、老师们转变思想,耐心与青少年沟通以及加强社会文化现象方面着手的。

而社会文化现象方面到底怎么去引导,并没有提出实质性的方法,而社会引导这一方面在我看来,恰恰与家长和教师对青少年所做的引导起着一样重要的作用。

所以说,矫正青少年叛逆心理的这条道路,依然很漫长。

二、正文(一)叛逆心理的概念至今为止,关于叛逆心理这个定义还没有一个唯一的概念。

不过学者们普遍认同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对叛逆心理的界定:客观环境与主题需要不相符合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二)叛逆心理的表现通常学者们认为青春期的孩子有2个主要方面在变化。

一个是从生理方面;另一个是在心理方面。

对于生理方面学者们一致都认为孩子在身体结构上在发育;心理上,青少年在得不到渴望的承认和理解时,常常表现为任性和耍小脾气,常常采用怀疑的眼光和敌视的态度来对待周围事物。

更严重者常常无视家长和老师的教育甚至用传播负能量来扰乱周围人的思维和态度,给自己和他人都造成不好的影响。

(三)叛逆心理的危害几乎所有青少年都会经历叛逆心理,它有什么危害呢?绝大部分学者对这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却没有给予确切的说明。

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他们的某些不恰当的行为和心理如果不加以纠正和引导,会导致其产生对抗社会、不合群等病态性格,甚至会进一步走向犯罪的道路。

也有无数案例也证明了严重逆反心理的危害。

如社会上多发的离家出走现象、自杀事件等都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不在叛逆初期给予正确的引导,会引起多么严重的后果。

(四)青少年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对于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是无一例外都提到了以下几种。

1.自身原因。

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发育时期脑功能越来越发达,思维发展也也越来越迅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中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郑亚周(宁波大学,浙江.宁波,315211, 106030028)摘要: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者则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

因此,研究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对促进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进行有效思想品德教育, 营造健全的集体典论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丈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特性以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具体调查数据的分析进一步对中学生逆反心理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逆反心理; 中学生;心理特点;逆反成因.引言:逆反心理,又称逆向心理或对抗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摸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具有对立性质或者否定性质的心理倾向。

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阶段,逆反心理非常普遍。

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学生本身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的显著时期,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

逆反心理具有负效应,轻者对学习、生活等构成消极影响,重者则导致过激行为,甚至危害家庭、学校及社会。

因此,认真研究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 对促进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学校有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营造健全的集体舆论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青春期的心理特点人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的特点,特别是青春期的心理特点,能使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少走弯路,并“不失时机”地发展和成熟起来。

一般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受到一定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

当婴儿刚出生时.基本不具备有人的意识,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是在后来的生活条件、经历以及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随着身体,特别是大脑的发育成熟而逐渐形成的。

因此,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就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人的年龄以及生理变化有阶段性,心理发展的过程也相应地具有阶段性,而且不同的阶段其心理活动有着不同的特点。

分析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首先要掌握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1)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以期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其独立的个性。

(2)好奇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作出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

那些“青少年不宜”的影视广告就是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从而达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去观看的目的。

(3)对立心理。

人与人之间一旦持有否定的态度,也会对他的观点、行为持否定态度。

比如老师对后进学生总是批评,后进学生就可能对老师说的话都听不进去而产生逆反情绪。

(4)偏激心理。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面还相当缺乏,看问题过于简单,甚至相当片面,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却为此沾沾自喜。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特性分析中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常常存在着一•些特殊心理活动现象,中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摸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具有对立性质或者否定性质的心理倾向。

归结起来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1)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和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们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

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

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

半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对象一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

(2)从特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与其它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肘,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

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应。

(3)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逆反心理是人脑对一部分客观事物的正常反映,任何-•个正常的社会成员都可能产生。

至于评价逆反心理的好与坏,一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抽象地谈它的积极与消极与否是不正确的,也没有多大意义,其判断标准是看某一逆反心理能否对客观事物进行正确反映。

例如,“你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吗?” 58%的同学认为:“对于一•些不公平或没有意义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我喜欢,因为别人说的不一定对”;“因为我不希望自己的路由别人铺好”;“一味听从别人,会迷失自己”等等。

这些同学之所以有这样的心理,因为他们信奉:一定意义上的逆反可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4)从存在来看,逆反心理是相对德定性与可变性的统一某种逆反心理一经形成,将持续较长时间不易改变。

每当对•象一出现,就以相同态度待之,从而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但是,逆反心理又是一种可变的社会态度,在导致逆反对象的条件根本改变后,原有的逆反心理也会逐渐淡化,直到消失。

二、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中学生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

中学生大脑也逐渐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 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他们认为自己巳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的一切。

但是中学生在心理上的发展却还是不成熟的。

这种生理的成熟与心理的不成熟产生矛盾,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不够成熟,加之中学生阅历和经验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认知的偏差较大,认识上容易产生片面性,看问题易偏激,固执己见,走向极端。

他们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啰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另外,学校因素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总结起来本次研究主要有三个要素,表格如下:(研究对象为100名中学生) 55 三个因素对学生的影响60 r口微弱口 •般口很强(1) 个体方面的因素中学生的身体发育较快,渐趋成熟,但心理却很不成熟。

这一时期充满了矛 盾,是一•个很不稳5 4753 47% 6 2278 22% 7 2080 20% 8 3070 30% 9 3367 33% 1O 595 5% 11 3565 35% 12 2476 24% 13 3169 31% 14 793 7%4852 48% 16 I 882 18% 17 3664 36% 18 2872 28% 19 4555 55% 20 4555 45% 21 1 882 18% 22 1O90 10% 23 3862 38% 24 496 4% 25 1585 15% 26 5644 56% 27 1O 90 1O% 28 148614% 29■ 26 7626% 301O 90 1O% 3936 234 64 4561 36% 55%39% 个人因素 家庭因素 学校因素定的时期。

首先,随着身心发展的加快,中学生自我意识有了新的飞跃,不再愿意接受教师和家长的“保护”,希望得到像成人那样的尊重。

但是,不少教师仍然只看到他们幼稚的一•面,仍然把他们当孩子看,还一味要求他们听话和服从。

老师认为学生不听话,学生认为老师不尊重他一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其次,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对成人世界的好奇,使得他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

尤其是对那些受到封闭禁锢的事物,向往之情更为迫切,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就越想知道的逆反心理。

最后,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使得他们开始喜欢争论,对生活中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总愿意独立地衡量是非、判断曲直。

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他们常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对书本上的一些定论也会提出质疑。

因此他们很容易把老师的劝说、告诫看成是“管、卡、压”,是吹毛求疵,是对自己的嘲弄,是对自尊心的伤害,继而产生逆反心理。

(2)家庭方面的因素首先,家庭的破裂或缺陷,特别父母生理有缺陷的,孩子以为很没面子,就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尤其不愿意在同学面前见到自己的父母,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群体的改变,从心理上形成了对父母的叛逆。

其次,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者居多。

由于父母及长辈们的过分溺爱或放纵,养成了孩子的任性、孤傲、依赖的性格,一旦在家中他(她)的需要长期无法得到满足,他(她)便会耍脾气,久而久之,形成对人对事的逆反心理。

再次,父母的教育方法。

现在有相汽一部分家长对子女寄予相当的厚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在教育方法上却秉承“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祖训,对子女管教过于严厉,使子女长期生活在恐惧的阴影当中,一旦他们的心理再也无法承受时,他们的所有积怨都会随之暴发而来, 由恐惧演变成为逆反,轻者不听父母的话,对着干;严重者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例如15题“你是否觉得父母和老师不该为一些小事大惊小怪,小题大做”就有48% 的学生选择是,这说明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喜欢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方式。

再如: 例3题,有45%的学生觉得父母反复提出的问题很烦很无聊,觉得父母唠叨。

(3)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是形成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诱因。

首先、有些教师的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是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强制甚至迁背学生个性的方式要求学生服从。

这样的做法,由于脱离学生的需要,超出学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其次、老师对•那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是比较关注的,对后进生也是比较关心的,而对大多数的中等学生就相对容易忽视。

由于教帅的冷漠或不公正,导致这部分学生的心理不平衡。

再次、有些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不能充分尊重学生,处理问题时常常未经深思熟虑,或是大发雷霆,或是•一味地讽刺、挖苦,造成学生内心的不服气。

三、解决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1)正确的认识是解决问题的思想基础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教育者应面对现实,应正确地引导其向创造性思维的方向转化和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