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四张图,陈春花把要命的管理难题讲透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这四张图,陈春花把要命的管理难题讲透了
6月15日下午,在正和岛2016岛邻大会“解决当下组织最重要的问题”专场论坛上,著名管理学者陈春花用了整整两个小时,与百余位岛亲展开了一场全方位的闭门对答。
在这个特别不确定的年代,陈春花老师指出企业家需要更加重视激活个体价值,培养千军万马上战场。当下,中国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太复杂,变化特别快,面对管理运营的难题,首先要跳出自我框架,回归到商业基本面去思考。
正和岛智库和正和岛内容运营中心为各位汇聚本场精华之余,将后续同步全实录地呈现此次高浓度私塾。8000字,10分钟有效阅读,果断收藏。
1
中国领先企业的管理之道:中国理念,西方标准
问:作为互联网金融企业,一方面是互联网企业,需要快;另一方面是金融企业,需要管控风险,得稳。二者的矛盾性,怎么靠企业文化统一起来?
陈春花: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不光是互联网企业,很多传统企业甚至所有企业都会遇到企业文化的问题。在管理研究中一直以来有两个重要的话题:如何让组织保持活力应对变化;公司健康运营地核心是做好风控。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讲,通过激活组织内的个体面对变化,领导者要花工夫做四件事:
一,根据变化去打破组织结构。如果结构固定容易僵化形成官僚,个体很难被激活。
二,主动引导组织发生流动。老板其实很怕人员流失,但面对时代变化,你不让动,员工自己会动,如果是组织内的系统流动,员工可以尝试新东西,老板就不会太被动。
三,引领企业文化。有人说员工几十年不走,是不是这个公司就好了?我没有完全同意。在管理学中有话,员工因为舒服留在组织里,那组织竞争力无疑在下降。打破内部平衡时,价值观明确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组织的健康运营,同时保持开放,不断吸收接纳内外的包容合作。
四,做好风控,或者说避免组织受到致命伤害。我建议,公司里应该有一组人不跟绩效挂钩,他们跟安全风险挂钩,这需要早期的设计和投入。
很多企业做不好风控的原因是信息封闭,所以要建有非常好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确保让大家有共同的工作习惯,让行为痕迹可追溯,实现开放性地协作。
此外,风控的标准体系需要设定。举个例子,回到新希望六和,我与行业内全球领先的公司进行大量交流,没有一个人跟我谈,“谷物卖多少钱,玉米卖多少钱,谈的是自己拥有最好的风控体系,合作的安全性有保障。”要把风控体系变成公司的业务构成要素,而不是职能要素。只有大家在一个共同可预期的平台上,合作伙伴才会更多。最后,领导者要旗帜鲜明,减少例外。
问:2003年从美国回来,我一直做支付,相对美国更开放、透明,基于信任和自律的结合。我尝试在中国去落地,但效果差很远,是应该坚持还是妥协,希望您给一些建议。
陈春花:为什么在美国可以推行?西方的环境,你面对的更多是职业人,有好的职业习惯,以及职业道德的训练与契约约束。对比回到国内,你可能面对的多数是社会人,这是最大的区别。前者对职业的道德操守、基本规范是有训练的,管理者可以按照理想状态去落地。
我个人认为,国内企业在一块领域有所缺失,就是职业培训。所以,要按照社会人的逻辑去把握。尤其当下,中国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要复杂得多,发展速度又非常之快,这些都是西方企业所没有经历过的。
我的建议是,要坚持。我曾经研究过中国先锋企业的成长,寻找他们之所以能够领先的原因,结果发现:这些行业领先的企业,在管理方法上不约而同地具有相同特点——中国理念,西方标准。他们遵循这套逻辑思
维,坚持背后是清楚地认知,再设计到企业的标准和法则,完善和达到各种组织“标准”。华为就是中西管理融合的典型案例。
而对你最大的挑战是“中国理念”怎么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核心是以人为本。现在遇到的难题是人变了,注重以人为本,但似乎对人越好,结果却并不好呢?“好人反而不得好报”。所以“以人为本”改为“以能力为本”才更实用。比如“岗位”这个概念,在社会人的背景下,出发点不是以岗位为本出发,要以责任出发。因为员工到岗位时,很少关心责任,更多地是关心岗位所带来的权力。所以,要跟大家谈责任,而不是谈权力,关注的点转向价值贡献。可以预见,在未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会将中国式管理与西方管理进一步融会贯通。那么,他们该从哪里入手?中西管理融合的关键在于三个转变:
从“以人为本”向“以执行为本”转变;
以“岗位为本”向以“目标为本”转变;
以职能导向转向以流程导向转变。
2
轻资产、重资产都不是核心,盲信不得!
问:现在流行轻资产,作为大型制造业,资产重转型升级困难,升级目标是冲向最高端,我准备再投入50亿,这会导致资产更重。在产业链投入高技术生产,风险似乎更大,特别纠结。
陈春花:企业涉及的背景材料不全面,我尝试地回答看看,其实轻资产或者重资产都有重要的前提条件,企业家心里对两点要有数:
一是产业链的价值分配,如果重资产的价值分配最高,可能要偏向做重。如果价值分配中,轻资产的价值更大,要偏向做轻。不是所有企业都要谈轻资产,按照价值分配的前提逻辑去布局,不需要羡慕别人轻,也许在你的产业当中,重是最有价值的。
二是做企业战略,要关注那些所谓的能承受或者不能承受的压力。企业经营中,给钱的人可以决定你的生死,即取决于你和客户之间是什么关系。追加投资,调整转型,都要回到顾客那一端思考。
你的客户在哪里?跟他是什么关系?
如果我有时间继续探讨的话,我会问:
你的企业有多少客户?行业内最优质的客户在不在你的手里?那些客户跟你的黏性如何?投50亿冲到行业最高端真的是目标吗?
先回到客户一端思考,这样做决定就不会太纠结。如果行业内最重要的客户需求在于此次技术投入升级的话,
投下去可以跟同行拉开差距,让客户跟你的联接更深,那就去干。风险不在于轻重,取决于客户的要与不要。3
“混沌时代”,企业家该怎么做战略和文化
问:最近关于企业边界模糊化的讨论很火,企业内部以产品为导向将形成无数多个生物化的组织,甚至在硅谷出现很多奇葩的组织,还有战略仿佛也进入“混沌”的阶段。学界有新的解读吗?
陈春花:企业的基本结构看三块:战略,运行(执行力),文化。文化是对二者的重要支撑,所以在最底层。当前的挑战是战略设定的时间轴变短了,以前做十年战略,逐渐缩短到五年,三年,现在甚至有人说一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