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四张图,陈春花把要命的管理难题讲透了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ppt课件

Chen Chun Hua 2010
金钱是最重要的激励措施 (有效的激励手段)
1、重要性
员工重视吗? 符合个人的需求?
2、可见度
可见度高? 报酬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明显可见? 可见度高的报酬可以满足职工的需求: 得到赏识 自尊
3、公平
内部:职工认为公平? 外部:本公司的报酬与其他公司的报酬的 对比?
Chen Chun Hua 2010
Chen Chun Hua 2010
我提倡的管理观:
1)用绩效说话;
管理观之一 :管理只对绩效负责。实际运作中就是要 功劳,不要苦劳;要关注能力,不要关 注态度;要关注才干,把品德作为基本 的条件。
2)等边分配法则;
管理观之二:管理是一种分配,把责任、权力和利益分成 等边三角形。
3)经营大于管理 ;
Chen Chun Hua 2010
什么是激励?
涨工资并不会带来满足 感,只会降低不满。
Chen Chun Hua 2010
人为什么要工作?
赚钱 消耗能量 社会交往 成就
社会地位
Chen Chun Hua 2010
涨工资并不会带来满足感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理论:
激励因素 工作满足感 保健因素 对工作不满 两个截然不同的层面 激励因素 缺乏 存在 低 高 满足感 保健因素 缺乏 存在 高 低 不满 但是:保健因素不等于满足感 满足感 绩效
创业阶段
成长阶段
职能型
专业人士引进
发展阶段
事业部制
职业经理人、所有权经营权分离
持续发展阶段
董事会制
非一人领导,部分所有权经营权结 合
Chen Chun Hua 2010
什么是领导
陈春花老师华南理工大学管理论坛上的演讲实录

陈春花老师华南理工大学管理论坛上的演讲实录(2)(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陈春花老师华南理工大学管理论坛上的演讲实录(2)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陈春花老师华南理工大学管理论坛上的演讲实录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陈春花老师华南理工大学管理论坛上的演讲实录所以目标并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实现目标的行动,也就是寻找资源的行动要合理,只有行动合理了之后,目标才会实现,行动合理是计划的第二个特性。
某种意义上讲,计划就是行动的安排。
二、市场份额的重要性远大于市场本身我们在持续划小经营单元,其目的就是要我们有能力贴近市场,贴近顾客,获取市场份额的增长。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只是关注到销售实现,只是关注考核指标的完成,但是没有真正关注到市场以及市场格局的规划和变化。
我们所处的行业,在最近几年里会发生一些根本性的变化,比如行业资源的集中度会更高,行业总体规模发展会遇到瓶颈,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转变等等,这些改变对于企业能力的要求具有极大的挑战,但是同时也是一个行业调整和重塑的机会。
能够在这样一个行业变化时间里,居于有利地位的企业,一定是拥有市场地位的公司,正如彼得·蒂尔说的那样:市场有可能被低估,但是份额代表着一个团队对市场的掌控力。
因此,我需要每一个区域市场的同事理解到这一点,我们不仅仅是要完成销售任务,更重要的是要获得市场份额;我们不仅仅是要服务顾客,更重要的是服务顾客的增长;我们不仅仅是要实现考核,更重要的是拥有规划市场的能力。
三、离开竞争才可超越竞争互联网技术让很多人焦虑,其焦虑的原因是因为大家认为互联网技术会颠覆和淘汰传统企业。
但是,我没有因此焦虑,因为在我看来,这不是根本原因,因为淘汰经营者的不是技术,而是顾客,忘记顾客,注定失败!技术只要你愿意投入总会有人来帮助你解决技术问题,因为拥有技术的.人总是有的,而最终只有顾客需求的技术才是有价值的技术,才是我们每一个经营者真正需要追求的东西。
陈春花管理演讲稿:不怕有问题,问题都有解决的方法

陈春花管理演讲稿:不怕有问题,问题都有解决的方法改变的确会带来阵痛、不安和未知,这是改变的基本特点。
如果我们感受到痛苦、不安和未知,那么也就会一样感受到机会、可能和奇迹。
我反复思考,公司的战略和团队成员到底应该如何发展?对于团队而言,实现公司的战略和推动公司成长是我们职责和价值所在,这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承担的。
经历与大家一起全面投入工作,发现公司有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既有战略的问题,也有执行的问题;第二、并不是公司能否实现战略的问题,而是管理团队如何认同战略并保持一致的问题;第三、并不是能不能成长的问题,而是用什么方式成长的问题;第四、并不是我们能不能保持领先位置的问题,而是我们是否能够真正拥有竞争力的问题。
这四个问题的解决,需要管理团队整体来承担。
如果不具备调整资源来推动彻底解决这四个问题的能力,就会陷入到停滞甚至落后的地步;如果管理团队不具备开放和的心态来推动这种改变,就会陷入被行业领先阵营淘汰的境地;如果公司成员不具备上下同欲,超越自我的文化来实现这种改变的共识和决心,就会陷入自我封闭、内部消耗以及丧失发展的窘境。
过去的历史证明,我们的是由我们自己的创造获得。
我们要推行变革,不仅要对过去历史负责,也要对今天依赖于我们的合作者、伙伴和家人们负责。
我绝不允许我们或者自己被淹没在平庸的氛围中。
仅就当前而言,因为组织变革和战略转型,的确给大家带来了困扰和不安,也的确让同事们在经历变化中感受到压力。
我也很想分享这些交流所总结的观点,帮助我和大家一起调整心态,拥抱变化,并享受变化。
第一,不要在意别人的评价,而要在意对自我的要求。
我们工作的评价并不来源于其他人的看法,而是来自于工作品质本身,如果我们谨守工作品质,谨守价值贡献,就可以对自己问心无愧。
第二、变革就是给了每个人画图的机会,我们可以自己规划属于自己的未来。
改变的确会带来阵痛、不安和未知,这是改变的基本特点。
如果我们感受到痛苦、不安和未知,那么也就会一样感受到机会、可能和奇迹。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读书笔记

在阅读陈春花教授的《管理的常识》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关于管理的深刻见解和实用建议。
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入门读物。
首先,陈春花教授强调了管理的重要性。
她指出,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有效的管理能够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绩效,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核心地位。
其次,陈春花教授详细阐述了管理的核心概念和原则。
她强调了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管理的核心框架。
她还指出,管理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沟通顺畅、激励有效等。
这些原则对于我理解管理的本质和内涵非常有帮助。
此外,陈春花教授还分享了许多实用的管理技巧和方法。
她介绍了如何制定有效的计划、如何合理地组织资源、如何有效地领导团队、如何实施有效的控制等。
这些技巧和方法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非常实用,能够帮助我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应用管理知识。
最后,陈春花教授强调了企业文化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她指出,企业文化是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于组织的成功和发展至关重要。
她建议我们要注重培养积
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总之,《管理的常识》这本书让我对管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为我提供了许多实用的管理技巧和方法。
我相信这些知识和经验将对我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积极的影响。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向上管理,向下负责,管理者发展下属的四个建议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向上管理,向下负责,管理者发展下属的四个建议文:陈春花来源:春暖花开导读:很多管理者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管理是向下管理,向上负责。
其实应该反过来,是向上管理,向下负责。
因为下属往往是能力不足并且缺少资源的,需要管理者对他负责,让他能得到成长并顺利工作。
我们一直在探讨如何进行管理。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核心在于管理者如何面对员工,如何对待员工。
正确的答案是:管理是向下负责,即管理者要对员工负责。
01 向下负责是管理者的核心职责相对于管理者而言,员工是缺少资源,能力不足的,如果管理者不对他负责,他根本无法取得绩效。
在我看来,领导者就应该为员工营造一个安心工作的环境,就应该让员工可以喜欢自己的工作。
相对于管理中的所有资源来说,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对人的激励也是最重要的。
对于这个方面的认识,管理者都不会缺少,缺少的是对于下属成长的安排和支持。
让管理产生绩效,最终体现在下属的成长中。
只要管理者了解到下属的长处,并能够按照其长处设计下属的工作和职能,绩效会自然得到。
用一句话说就是,下属的成长和绩效是管理者设计出来的。
因此,向下负责是管理者的核心职责。
负责是一种能力的表现,也是一种工作方式。
当我们说会对一个人负责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把这个人放在自己的生存范畴中。
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向下负责:为了给你、你的下属和公司取得最好成绩而有意识地带领你的下属一起工作的过程。
所以向下负责就包含了三个内容:第一,提供平台给下属;第二,对下属的工作结果负有责任;第三,对下属的成长负有责任。
02 发展下属的四个建议向下负责的核心是发展下属,为下属提供机会。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发展下属是由四个方面组成的,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1.提供工作团队清楚的方向与努力的目标协助人们了解其工作对于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性是非常关键的。
很多员工不能符合企业的管理要求或者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没有与下属沟通工作团队的方向和目标。
你不能够有技巧地与下属沟通新的见解与观察,使得下属根本无法了解目标与方向,自然就无法得到好的结果。
《经营的本质》读书笔记

创业者: 一定要搞懂经营本质作者: 清雨9陈春花教授是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管理学教授, 原新期望六和集团董事长、CEO。
陈教授有深厚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 在华南理工大学担任MBA教授时, 深度研究中国企业经营管理问题, 从不一样角度和视角来剖析企业及企业家们碰到管理问题。
《经营本质》从“用户价值”“成本”“规模”“利润”四个企业经营基础元素来解析日常经营过程中种种问题。
用户价值是用户能感知并取得价值总合, 是产品、服务、品牌最终成效。
产品是企业与用户沟通和价值联络媒介与桥梁, 传输了企业对用户需求了解, 并以用户期望方法展现出来。
服务是一个强有力用户关系和价值纽带。
企业提供服务不能是企业产品瑕疵填补, 更不是一般社会社交性造访。
服务应该以用户愿意付费为标准, 提供用户真正想要处理方案。
服务应该以用户为中心, 深入了解用户需求, 从用户目前短期需要, 到中长久需要都要考虑。
企业应该综合分析用户产品需求、决议体系、用户竞争对手、用户用户、用户价值链需求传输机制多个方面来深入分析, 提出长久处理方案, 为用户提供额外价值, 帮助用户取得独特竞争优势。
以用户为中心服务体系建立, 第一步就是要从销售部门开始。
重新调整销售策略, 指导全体销售人员和管理层, 树立倾听用户心声, 梳理用户价值链条, 提供用户超额价值营销战略。
在目前买方市场中, 仅仅依靠价格是极难取得用户长久认可。
我们必需先人一步构建适应市场环境和用户改变运行机制, 这才是用户愿意服务, 也愿意长久深度合作根本原因, 这么, 企业就从供给商转变为战略性合作伙伴, 共同分享成长带来长久利益。
相关“成本”, 是企业从始至终都关注关键元素。
成本是企业基石, 也是企业价格和利润分界线。
企业经营过程中, 成本应该定义为: 为提供用户所需产品及服务所需支付全部代价之和。
这个成本包含了原材料、生产过程损耗、人力资源、管理支出、隐形支出、声誉、时间成本、机会成本等。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第三章读后感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第三章读后感这一章一开头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讲目标管理。
我之前就觉得目标这东西,不就是领导在年初开个会,喊几句“今年我们要做到啥啥啥”就完事儿了嘛。
但陈春花老师告诉我,没那么简单。
目标可不是随便定的,它得是明确的、可衡量的、可达成的、相关的、有时限的。
这就像我们小时候玩游戏,得知道游戏规则是啥,目标是啥,要不然就是瞎玩。
比如说,一家餐厅说要提高顾客满意度,这听起来很笼统。
但如果说要在三个月内把顾客好评率从80%提高到90%,这就是一个符合那五个标准的目标了。
而且,目标还得从上到下层层分解,不能老板在那喊着要冲业绩,员工却不知道自己该干啥。
这就好比一支足球队,教练说要赢球,那前锋、中场、后卫都得有自己的小目标,前锋要进球,中场要组织进攻,后卫要防守。
再说到绩效管理,我以前一直觉得这就是每个月看看谁干得多、谁干得少,然后给点奖金或者扣点钱。
老师却让我明白,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循环,从目标设定、绩效辅导、绩效考核到绩效反馈,缺了哪一环都不行。
就像种一棵树,你不能只看最后结了多少果子,你得关注从种下种子开始的每一个环节。
绩效辅导这个环节对我来说很新鲜,原来管理者不是在旁边干看着员工干活,而是要在过程中给员工支持和引导,就像教练在运动员训练的时候不断纠正动作一样。
而且绩效考核也不是为了挑刺儿,而是为了发现问题,帮助员工成长。
还有激励这一块,可太有趣了。
我一直以为给员工多发点钱就是最好的激励了。
老师却告诉我,激励是个多元化的事儿。
除了物质激励,还有精神激励呢。
就像我以前工作的地方,有个同事特别希望能得到公开表扬,每次领导在大家面前夸他几句,他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干活可带劲了。
这就是精神激励的力量。
而且激励还要因人而异,对于那些刚毕业的小年轻,可能给他一个学习成长的机会比给他多发几百块钱更让他兴奋;但对于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老员工,可能奖金更实在一点。
这就像不同的人喜欢不同口味的菜,你得投其所好。
陈春花的管理不能大于运营

陈春花的管理不能大于运营一、引言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一个有效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对于陈春花来说,她的管理却不能大于运营,这就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陈春花的管理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二、陈春花的管理问题陈春花作为一名管理者,她的管理不能大于运营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过度干预运营陈春花经常过度干预运营工作,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过多的指示和安排。
她认为只有她亲自参与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给员工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影响了工作效率。
2. 缺乏信任和授权陈春花往往缺乏对员工的信任和授权,她更倾向于亲自完成工作,不愿意将任务分配给员工。
这导致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抑制,无法发挥出最佳的工作能力。
3. 缺乏沟通和反馈陈春花很少主动与员工进行沟通,也缺乏定期的反馈和评估。
这样一来,员工无法及时了解领导的期望和要求,容易产生误解和不适应。
三、解决方案针对陈春花的管理问题,我们可以考虑以下解决方案:1. 建立信任和授权机制陈春花可以通过与员工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逐渐建立信任和授权机制。
她可以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发展机会,让员工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同时,她也应该适度放权,将一部分工作交给员工负责。
2. 优化沟通和反馈机制陈春花可以定期与员工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了解员工的工作情况和意见。
同时,她也应该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帮助员工成长和改进。
这样一来,员工就能更好地理解领导的期望和要求,并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陈春花可以组织一些团队建设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她可以鼓励员工之间的互助和合作,让他们意识到团队的力量。
通过团队合作,员工能够相互支持,共同完成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四、总结陈春花的管理不能大于运营给企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然而,通过建立信任和授权机制、优化沟通和反馈机制以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我们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注意:以上内容为纯粹虚构,与实际情况无关。
陈春花管理的法则(协同管理的挑战不在技能)

陈春花管理的法则(协同管理的挑战不在技能)导读:2023年的春天,人们忽然懂得在线化、数字化是个必选项。
管理者如何引领组织具有数字化能力,并在协同中获取系统整合效率?4月7日,陈春花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与思爱普SAP联合主办的“CXO数字化行动力系列活动”,第一场CXO云端对话“引领与协同,在变化中持续新生”中,分享了管理者如何引领与协同,在变化中持续新生。
很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数字化进程中,管理者需要接受或者调整的一些管理行为和管理效果。
以前很多人认为数字化是一部分企业、一部分领域需要的技术能力,还有一些行业和领域不着急应用数字化,但这次非常特殊的疫情危机让我们突然明白,在线化、数字化是个必选项,会对每一个组织管理行为和组织效率带来很大的变化。
01数字化的本质我想跟各位先分享我们怎么理解数字化的本质。
这个研究我持续了很久,我一直试图让大家理解到底什么叫数字化,因为这个概念现在变得非常时髦,但实际上很多人还是没有非常深入地去理解它。
数字化最初是一个技术概念,即把模拟信号转化成二进制代码,这一概念已经存在很久。
今天讨论数字化的时候,它是指通过“连接”实现的各种技术创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把现实世界在虚拟世界中重建。
事实上,我们讨论数字化的时候已不再是技术层面的概念,而是指重构现实世界成为数字世界。
如果这样去理解数字化定义,我们就很明确地知道它有三个非常独特的特征,我把它定义为本质特征。
第一,连接大于拥有。
我是个特别喜欢书的人,我去任何一个地方要住一段时间的时候,我第一件事是买一个书架放很多书,让我随时随地去看它。
以前没有数字技术的时候,你必须拥有这本书才可以看到它,但今天你会发现当我们拥有数字技术的时候,你不需要拥有任何一本书,你只需要跟它发生连接就可以看得到。
从我自己喜欢看书这个角度去理解,你就会发现在线连接远大过于你拥有任何一样东西。
第二,数字孪生,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是同时存在,而且是完全融合的。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读书笔记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读书笔记在工作的过程中,我阅读了陈春花教授的《管理的常识》这本书。
这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了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者的角色、管理的基础、管理的过程、以及管理的关键,让我对管理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管理的定义和目的。
管理是通过协调资源,使组织能够更有效地实现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追求效率或者利润,而是通过协调资源,使组织能够更好地实现其使命和目标。
这让我意识到,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提升。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管理者的角色和职责。
管理者是组织中负责制定决策、分配资源、协调活动和实现目标的人员。
他们的职责包括规划组织的目标和战略,制定预算和计划,招募和培训员工,监督和评估工作绩效,以及与外部环境保持。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承担起领导和指导员工的责任,同时也要对组织的整体绩效负责。
这本书还介绍了管理的基础和过程。
管理的基础包括组织结构、规章制度、流程和系统等。
管理的过程则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个阶段。
这些阶段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管理的基本框架。
这让我意识到,管理需要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同时也要遵循一定的过程和步骤。
这本书强调了管理的关键在于人。
在组织中,人是最大的资源,也是最重要的资产。
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及如何满足员工的需求和期望。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员工的成长和发展,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关系和沟通渠道,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从而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
《管理的常识》这本书让我对管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提升。
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承担起领导和指导员工的责任,同时也要对组织的整体绩效负责。
管理的关键在于人,我们需要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这本书的阅读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知识和经验将对我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陈春花《高效管理》读书笔记

陈春花《高效管理》读书笔记
一、高效管理-管理的认知
1、管理是决策的制定者,应该让下属明白做什么最重要,管理就应该直截了当,讲话变指令(不要让员工揣摸你的心思。
)
2、管理是一门学问,我们该知道学问是做什么的,工作和培训分开。
学习不是为了拥有知识,而是为了解决问题。
3、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才能解决问题,管理是结果评价,不是对错评价。
4、管理其实是一个过程。
管理只管事不管人,人必须是理解和尊重。
5、管理没有对错,但有好坏,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合二为一。
6、管理真正要做的事情就是让一线员工拿到资源,并使用资源。
二、高效管理-我所提倡的管理观
1、管理只对绩效负责,能力产生绩效所以最重要。
2、管理最重要的是分配责任,拥有责任的人,权力最大。
3、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三、企业的七个不安:
1、企业经营是不是有泡沫,增长是缘于自己能力增长还是市场增长。
2、经济增长是不是稳定、可持续。
3、有没有能力大规模作战。
4、你凭什么活下来,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5、什么竞净才能应全球化。
6、企业对服务理解是真理解还是假理解。
顾客最需要的服务有没有被满足。
7、企业中所有人的学习能力、激情能维持多久。
陈春花:管理无法发挥绩效,是因为你不懂这6点

《陈春花:管理无法发挥绩效,是因为你不懂这6点》摘要:管理须用问题做导向勿用成就做导向首先要强调是做管理不能用成就做导向只能用问题做导向,管理核心价值是激活人对管理身而言确是处理有关人与事、人与关系而事或者都是由人激发价值所以管理核心价值是激活人让人与事、人与组合候产出化, </什么是管理?管理以什么做导向以什么检验?这是每管理者都要面对和回答问题所以管理实践存如多误、偏差以及浪费是因管理问题上依然验导向依然按照己性做发展依然相信管理者己技能所以我想就几关键认识再界定清楚些管理须用问题做导向勿用成就做导向首先要强调是做管理不能用成就做导向只能用问题做导向管理对每人挑战就是它永远问题当而不是成就当所以每优秀管理者都会告诉你“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有我很讨厌做管理因它总是完成目标就会有新目标完问题还会有下问题没有可以终止管理者定义是——让你上司和下属获得绩效如你发现因你存你上司没有成就下属没有成就那你就不是管理者从这义上讲管理者己是没有绩效你绩效上司与下属管理具有两属性实践与验属性;知识(理论)属性很多管理者没学管理却做得很因管理有实践和验属性而有人从没做管理比如我己教管理教着教着六和创始人让我当总裁我没当总裁真正做候发现也还可以因你具有管理知识储备管理这两属性看似对立实则不然任何事情只要能到规律就能变知识那么就可以复制可以学不要把“人”与“事”混谈管理所面临主要容是——处理“人”与“事”但国人常常把二者混淆该面对事候却面对了人该面对人候却面对了事比如企业了很多老师讲课老师们讲完课这企业我反映说其老师讲得很烂不能让其再上课奇怪是我看到给这老师评分却很高我问什么对方说“这老师人不错挺刻苦;课也挺谦虚;也写得挺漂亮我们觉得也不能砸了人饭碗所以我们给他打了89分”这件事让我感到哭笑不得这就是管理把人和事混淆了管理关键问题发掘是否准确到位如说上面是糟糕管理那下面案例就堪称出色管理了南京剑光学与他们伙伴们设立了励志阳光助学基金期目标是建0所希望学并持续责续师、校舍建设投入等志愿者们看到受助孩子冬天还穿凉鞋想让这些孩子穿上棉鞋如靠捐赠只能问题励志阳光就了世界知名制鞋品牌商他们有以旧换新促销活动这样不断收集了很多城市孩子穿不完鞋然把这些鞋送给残障人士进行清洗修补给他们支付0元双鞋残障人士很开心因他们到了存义能社会创造价值清洗干净鞋送给山区孩子孩子们也开心品牌商也乐见其成因以旧换新活动身就其带了销售额显著增长管理目标对问题发现上述案例起孩冬天穿凉鞋励志阳光基金就设立了目标如何让没有鞋孩子可持续性地有鞋穿做管理人要问题当设立目标用人与组织把目标组合起如实现目标程没有办法触动组织背人推动它那么可能是因管理者对问题身发掘不够管理进步还要极地提升现代管理学父彼得·德鲁克认0世纪人类伟发明创造就是管理成科学管理作用体现哪里?先从持续增长角看地区、国或组织想要是持续增长国今天挑战就是持续增长济增长率劳动投入贡献+投入贡献+全要素生产率()所谓全要素生产率是用衡量生产效率指标它有三是效率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近0年世界公认保持持续增长国有美国和国但样投入美国产出比国更高国这么多年了发展济手段、金融手段用了很多唯独效用发挥不是管理手段说得夸张几十年国管理没有进步这就是我们现要研究管理原因從管理角用现有、现有能力如何提升产出;而不仅仅是从人口红利、规模谈怎么保证国济快速增长管理是结检验和外部评价怎么检验管理坏?管理其实是结检验和外部评价不由你己评价你与你行比是不是利润高、增长快、销售额高?如是那就是管理有老总说前30年我不懂管理公司照样发展很快那是因外部环境直高速增长你赶上了国改革开放机供不应你怎么做都行不用多管理不要因认管理不重要也不要因认己懂得管理很多候是外部增长原因现外部环境发生了巨改变甚至很多行业产能剩所以什么很多老板吐槽赚钱难因市场对企业要提高了新常态核心词是产能剩、顾客稀缺、供企业如再不管理很难做下近有关什么样才是话题引发了很多争论我没有直接回答这问题因是否胜任其所责企业营结已给出了评价和答案并不要我们再做额外评价人们所以对这话题感兴趣究其根还完全理对管理评价是由结检验和外部评价人们还是习惯用己感受以及己验做评价我非常希望形成用结检验习惯与氛围这样管理才能够做到简单有效管理核心价值是激活人对管理身而言确是处理有关人与事、人与关系而事或者都是由人激发价值所以管理核心价值是激活人让人与事、人与组合候产出化我看管理具有三重价值重价值是发挥员工价值让管理产生绩效终体现下属成长因企业绩效是员工特别是线员工他们完成定额实现成水平保障产品质量并直接与顾客沟通如没有他们不会有企业绩效也就不可能产生管理价值二重价值是激发员工潜力我人管理实践直发现每人所具有潜能是超乎想象不要认没有合适人也不要简单认人是否胜任部分情况下只要能够激发并配给相应人们是可以产生绩效并胜任岗位也正是因我直认如发现员工不胜任或者做不够先要探讨是我们是否激发了他潜能是否可以给予他足够助并让其到发挥效能途径和方法如我们愿这样努力会看到成效三重价值是激发团队潜力我曾参加了十届商学院戈壁挑战赛这是天戈壁徒步0公里项目我戈壁前会认己是完全不可能参与到这项目因无论是是体力还是精力似乎我都无法胜任但是新加坡国立学商学院班学激发了我与起训练和准备程我发现这班不断释放出超乎想象能量从这班子成立了戈0管理团队整体上就完全不了从完全不了戈壁挑战赛到成功组建B三队到创造新国商学院历史上参赛队再到完全走出戈壁每人都完成了己人生跨越这里也包括我这就是团队力量组织管理能量而组织管理核心价值就是让不能胜任人可以胜任管理有着己独特功能有着己独特使命与价值德鲁克先生说“管理是种实践其质不『知』而『行』;其验证不逻辑而成;其唯权威就是成就”期待这些关键认知可以你日常管理贡献价值相关热词是因不懂绩效。
向上管理 向下负责

向上管理向下负责
陈春花
【期刊名称】《商界:评论》
【年(卷),期】2010(000)009
【摘要】我常常听到管理者这样说:“我要对我的上司负责”“我要管理我的下属”等等,这些本身也没有什么错误.但是一旦形成行为选择的依据,就会导致很多管理行为的错误。
正确的逻辑应该是:向上管理,向下负责。
【总页数】2页(P96-97)
【作者】陈春花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0
【相关文献】
1.向上管理向下负责 [J], 陈春花
2.当前高校干部教育与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坚持向上级负责和向… [J], 刘世琦;王勇
3.管理者要学会向下负责 [J], 陈春花
4.陈春花:管理就是向下负责 [J],
5.管理者要向上管理、向下负责 [J], 风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这四张图,陈春花把要命的管理难题讲透了6月15日下午,在正和岛2016岛邻大会“解决当下组织最重要的问题”专场论坛上,著名管理学者陈春花用了整整两个小时,与百余位岛亲展开了一场全方位的闭门对答。
在这个特别不确定的年代,陈春花老师指出企业家需要更加重视激活个体价值,培养千军万马上战场。
当下,中国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太复杂,变化特别快,面对管理运营的难题,首先要跳出自我框架,回归到商业基本面去思考。
正和岛智库和正和岛内容运营中心为各位汇聚本场精华之余,将后续同步全实录地呈现此次高浓度私塾。
8000字,10分钟有效阅读,果断收藏。
1中国领先企业的管理之道:中国理念,西方标准问:作为互联网金融企业,一方面是互联网企业,需要快;另一方面是金融企业,需要管控风险,得稳。
二者的矛盾性,怎么靠企业文化统一起来?陈春花: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不光是互联网企业,很多传统企业甚至所有企业都会遇到企业文化的问题。
在管理研究中一直以来有两个重要的话题:如何让组织保持活力应对变化;公司健康运营地核心是做好风控。
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讲,通过激活组织内的个体面对变化,领导者要花工夫做四件事:一,根据变化去打破组织结构。
如果结构固定容易僵化形成官僚,个体很难被激活。
二,主动引导组织发生流动。
老板其实很怕人员流失,但面对时代变化,你不让动,员工自己会动,如果是组织内的系统流动,员工可以尝试新东西,老板就不会太被动。
三,引领企业文化。
有人说员工几十年不走,是不是这个公司就好了?我没有完全同意。
在管理学中有话,员工因为舒服留在组织里,那组织竞争力无疑在下降。
打破内部平衡时,价值观明确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组织的健康运营,同时保持开放,不断吸收接纳内外的包容合作。
四,做好风控,或者说避免组织受到致命伤害。
我建议,公司里应该有一组人不跟绩效挂钩,他们跟安全风险挂钩,这需要早期的设计和投入。
很多企业做不好风控的原因是信息封闭,所以要建有非常好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确保让大家有共同的工作习惯,让行为痕迹可追溯,实现开放性地协作。
此外,风控的标准体系需要设定。
举个例子,回到新希望六和,我与行业内全球领先的公司进行大量交流,没有一个人跟我谈,“谷物卖多少钱,玉米卖多少钱,谈的是自己拥有最好的风控体系,合作的安全性有保障。
”要把风控体系变成公司的业务构成要素,而不是职能要素。
只有大家在一个共同可预期的平台上,合作伙伴才会更多。
最后,领导者要旗帜鲜明,减少例外。
问:2003年从美国回来,我一直做支付,相对美国更开放、透明,基于信任和自律的结合。
我尝试在中国去落地,但效果差很远,是应该坚持还是妥协,希望您给一些建议。
陈春花:为什么在美国可以推行?西方的环境,你面对的更多是职业人,有好的职业习惯,以及职业道德的训练与契约约束。
对比回到国内,你可能面对的多数是社会人,这是最大的区别。
前者对职业的道德操守、基本规范是有训练的,管理者可以按照理想状态去落地。
我个人认为,国内企业在一块领域有所缺失,就是职业培训。
所以,要按照社会人的逻辑去把握。
尤其当下,中国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要复杂得多,发展速度又非常之快,这些都是西方企业所没有经历过的。
我的建议是,要坚持。
我曾经研究过中国先锋企业的成长,寻找他们之所以能够领先的原因,结果发现:这些行业领先的企业,在管理方法上不约而同地具有相同特点——中国理念,西方标准。
他们遵循这套逻辑思维,坚持背后是清楚地认知,再设计到企业的标准和法则,完善和达到各种组织“标准”。
华为就是中西管理融合的典型案例。
而对你最大的挑战是“中国理念”怎么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核心是以人为本。
现在遇到的难题是人变了,注重以人为本,但似乎对人越好,结果却并不好呢?“好人反而不得好报”。
所以“以人为本”改为“以能力为本”才更实用。
比如“岗位”这个概念,在社会人的背景下,出发点不是以岗位为本出发,要以责任出发。
因为员工到岗位时,很少关心责任,更多地是关心岗位所带来的权力。
所以,要跟大家谈责任,而不是谈权力,关注的点转向价值贡献。
可以预见,在未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会将中国式管理与西方管理进一步融会贯通。
那么,他们该从哪里入手?中西管理融合的关键在于三个转变:从“以人为本”向“以执行为本”转变;以“岗位为本”向以“目标为本”转变;以职能导向转向以流程导向转变。
2轻资产、重资产都不是核心,盲信不得!问:现在流行轻资产,作为大型制造业,资产重转型升级困难,升级目标是冲向最高端,我准备再投入50亿,这会导致资产更重。
在产业链投入高技术生产,风险似乎更大,特别纠结。
陈春花:企业涉及的背景材料不全面,我尝试地回答看看,其实轻资产或者重资产都有重要的前提条件,企业家心里对两点要有数:一是产业链的价值分配,如果重资产的价值分配最高,可能要偏向做重。
如果价值分配中,轻资产的价值更大,要偏向做轻。
不是所有企业都要谈轻资产,按照价值分配的前提逻辑去布局,不需要羡慕别人轻,也许在你的产业当中,重是最有价值的。
二是做企业战略,要关注那些所谓的能承受或者不能承受的压力。
企业经营中,给钱的人可以决定你的生死,即取决于你和客户之间是什么关系。
追加投资,调整转型,都要回到顾客那一端思考。
你的客户在哪里?跟他是什么关系?如果我有时间继续探讨的话,我会问:你的企业有多少客户?行业内最优质的客户在不在你的手里?那些客户跟你的黏性如何?投50亿冲到行业最高端真的是目标吗?先回到客户一端思考,这样做决定就不会太纠结。
如果行业内最重要的客户需求在于此次技术投入升级的话,投下去可以跟同行拉开差距,让客户跟你的联接更深,那就去干。
风险不在于轻重,取决于客户的要与不要。
3“混沌时代”,企业家该怎么做战略和文化问:最近关于企业边界模糊化的讨论很火,企业内部以产品为导向将形成无数多个生物化的组织,甚至在硅谷出现很多奇葩的组织,还有战略仿佛也进入“混沌”的阶段。
学界有新的解读吗?陈春花:企业的基本结构看三块:战略,运行(执行力),文化。
文化是对二者的重要支撑,所以在最底层。
当前的挑战是战略设定的时间轴变短了,以前做十年战略,逐渐缩短到五年,三年,现在甚至有人说一年一次,半年回调,三个月赶紧检讨。
滚动速度变快,导致对执行力的要求,对文化支撑力的要求都提高了。
高度不确定性导致求变更难了,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看,战略决定企业的生死,文化对战略是强支撑,仍然没有变。
不同的是,今天对文化的要求变了,最核心的作用还是激活。
以前讲文化,更多强调保持一致性和服从,当下求变的重点是融合、包容和开放。
以下几点请企业家特别关注:一,关注个体价值,尤其他们对于文化形成的影响。
二,外部环境对文化的冲击。
以前领导讲什么别人就信,现在在信息量巨大冲击下,要主动去外部交流,从封闭走向开放。
我以前不愿意出来站台,在新希望六和之后,出席各种场合,我发现“你就是企业的最好的代言人”。
这对企业家的要求比较高,因为你就代言企业甚至文化。
三,文化是通过讲故事来落地的,这点比较难,尤其要学会讲好故事。
传承需要开放和包容,还要不断讲好故事,尤其在多元化的当下,让人信真不容易。
今年正和岛岛邻大会的主题“敬畏与相信”非常好,要做到挑战非常高。
4为什么中国茶文化最久,企业卖不过立顿?问:我们是做茶叶的,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行业,卖了很多茶但是效果不如预期,我们遇到的困惑就是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品牌文化和领导者文化,这四个文化到底如何统一?陈春花:类似文化的问题,我挺怕去谈,因为涉及到文化基本无解,而一讲到没办法,就只能信命了。
我本人很喜欢中国的茶和瓷器,有一段时间特别想做这两个行业,后来调研我发现太难了,难在什么地方?就是太有“文化”了(全场笑)。
我们先把茶文化拿掉,回到商业属性来研究问题,立顿在全世界卖茶的销量总量比中国所有茶叶年产总和还多,喝茶的人说它不是“茶”,为什么我们的茶文化历史最悠长,就卖不过立顿呢?我个人认为,一说茶先从源远流长开始,这就没办法“卖”了,不论行业文化还是品牌文化,有竞争力先活好,再来谈文化。
那企业文化、领导文化有没有可能速成?如图,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创业初期,最重要的是活下来。
建议大家不谈文化,这是很奢侈的。
第二阶段,发展壮大以后,企业家代表企业文化。
文化的重要特征是规则,在西方社会规则是显性的,而中国更多是“社会经验”或者“潜规则”,只有显性规则确立时,文化才有稳定的基础。
为什么我们做不好呢?有时候,企业家自己在破坏规则。
比如规定所有人都必须穿工装,有一个人不穿,那肯定是老板;规定所有人都打卡,只有一个人不按规则办,还是老板,大家不要小看这两件事,自己破了规则,文化就做不了。
第三阶段,管理团队代表企业文化。
核心要素是通过绩效凝聚团队,老板可以用人格魅力凝聚人心,但管理团队通过绩效会让企业内部更加透明公平。
第四阶段,员工代表企业文化。
此时最重要的要素是创新,很多优秀企业能保持成功,源于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员工可以不断地创新。
到了这个阶段,企业文化才算形成。
第五阶段,当文化可以成为企业竞争力之时,核心要素是愿景。
但很多企业一开始就讲愿景,其实是没有坚实的基础。
当然也有一些老板个人很厉害,可以做到让别人都相信。
5提升整体效率,领导者必知两个原则问:我们想提升公司效率,组织架构该怎么系统去梳理呢?有时候,职能和业务部门经理处理事务,感觉和公司基本战略方向有违背,造成部门协同很难,具体职能和流程该怎么设计?陈春花:有两个问题先梳理清楚,整体效率提升,要以客户为结果导向;内部职能和业务部门的架构要以低成本,专业性为导向,要提前设计。
如图,组织以职能线划分,在横向和纵向中,职能线更像公司的成本线,不直接产生绩效,最重要的贡献是专业性,保证公司资源有效运营。
要提升整体效率,有两个重要原则:首先,职能部门消耗成本越低越好,能合并尽量合并,先让后台轻起来,把公司的钱、人都用好,专业性是核心。
整个系统上更重要的这条线,是公司绩效的直接担当者,保证效率和决策快,这条线上的人要参与决策。
会议要纵向开,不是横向开。
总经理跟职能部门开会做决策,让业务部门的人去执行,冲突必然。
领导者特别注意,谁扛企业绩效就应该听谁的,要找真正扛任务的人。
而不是拿起电话和直接开会就找财务和人力主管,很多中国企业的财务和人力办公室是离老板最近的。
第二,部门协调很大程度上需要设计。
首先职能部门头衔设计要小,大了服务做不好;保证业务部门参与决策,职能部门给予专业意见。
比如财务叫总监,业务叫经理。
后台服务前台就做不到了,张经理从一线回来,要求财务部门配合,头衔上决定了,是小张你回来了,心理情况马上就变了。
再怎么讲文化都没用。
内部不协调,很可能是设计让他们不协调。
优秀的人一定要上一线,如果安放在职能部门,优秀的人习惯做太多的事,造成了内部成本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