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材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作业考核

《中小学语文教材研究》

满分100分

一、简述下列各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语文教材对学生的价值。

答、语文教材的直接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因而语文教材的价值首先是对学生而言。在学校教育中,能够给学生影响的因素很多,但最直接、最主要的影响应来自于教材,因为这是帮助他们成长的最主要、最丰富的营养源。

2.当前的语文教材呈现出的不同风格。

答、(1)不同的性质观呈现的不同风格“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语文学科性质观已为多数人所接受。而在二者的主次关系上大家认识不同,因而也呈现在教材中。有以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为体系来编写教材的;也有以课文的主题(人文精神)划分单元编写教材的。这两种不同的编法呈现出不同的风格。(2)不同的教学观体现的不同风格“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点在业内已达成了共识。有人认为既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因而教材中较少提供助读材料,提倡学生自己去收集;也有人认为学生要达到无师自通的程度,要靠教材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因而教材用大量的笔墨编写助读系统。这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催生了两种教材的不同风格。(3)不同的选文观形成的不同风格在课文的选择上,历来存在不同看法。有人主张用传统的、已有定评的名家名篇为主;有人认为应编入大量的时文和实用文体类文章。这两种不同的选文观即在语文教材的编写中呈现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两种不同的风格。

3.如何分析记叙文的语言特色。

答、记叙文的语言特色体现在修辞方法的选用、词语选择的基调等方面。确定文章语言风格的依据体现在是否选择新词、文言词语、成语、俗语、书面语、口语、模糊语言和婉曲语言及是否使用个性化的语言如诗化(学习古代诗词语言的隽永精致,化用诗词名句入文,以使文章语言形象蕴藉。)、雅化(学习文言书面语表达的典雅精练,吸收文言雅词入文,以使文章语言简洁凝练。)及幽默化(运用反语、比拟、夸张、自嘲、仿词、变形等手段,以使文章语言幽默化。)的语言等方面,多种修辞格综合运用可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并体现在语言风格上即朴实生动、豪放婉约、清新凝重、直白含蓄、幽默风趣等格调。

4.如何分析议论文的结构。

答、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就是分析作者的思路,分析作者怎样用论据证明或反驳论点的,因此要重点学习论证方法,以了解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是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来安排的。全文分作绪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绪论就是文章的开头,有领起全文的重要作用,或提出论题、点明论点,或概述议论范围、交代写作目的,或摆出错误的论点等,绪论常写得比较简要,用几句话就引入本论。本论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对提出的论点进行论证和分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主要体现在本论部分。结论是文章的结尾,或归纳出论点、总结全文,或明确任务、发出号召等,结论应与绪论相呼应。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共九个自然段,一至二自然段属于绪论,三至八自然段属于本论,第九自然段属于结论。在分析议论文的结构时,可依据其结构的基本方式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但文章的结构与作者的思路密切相关,因此不一定每篇文章都有绪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加之有些议论文内容繁复,结构也较为多变,在分析结构时应从具体情况出发。先大处着眼看全文,然后看局部,层层深入。分析结构时,还应注意分析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对过渡段、过

渡句、过渡词等应有明确把握。

5.如何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

答、情节是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小说内容描写的主要部分。情节由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以及人物自身的矛盾冲突构成。因此分析情节首先要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分析情节展开的过程,接着要分析情节的组成部分――场面。分析情节,要与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起来,因为小说的任何一个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中心思想)服务的。分析人物性格已经在上文阐述;分析情节展开的过程要重点把握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全面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在分析时不能对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平均用力,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分析场面主要是指:细致地研究每个场面中人物的关系以及事件过程,研究场面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一个场面在完整情节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答、在进行阅读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写作实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的真谛,使学生自觉把阅读作品与写作实践结合起来。六册教材中的作文训练话题与立意无论大小都是从课文中生发而来,从内容上看都与课文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设置不但可以使作文训练有利地促进课文内容的消化,而对于作文训练来说,毫无疑义的是,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理解,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文训练的内容,拓展作文训练的思路,丰富作文训练的素材,从而促进作文训练的开展。作为教师,应充分尊重这种安排设置,在备课的过程中就应有意识地将课文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有机结合,找出二者之间的共通之处,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搜集与两者相关的素材,使学生也意识到二者的相通,能够从课文中借鉴精彩之处,再加上自己的思路和语言,从而完成作文训练。(学员可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来完成此题的论述)

2.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进行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方法。

答、“万丈高楼平地起,得基础者得天下”.初中语文教师一定不要忘记中小学是“基础教育”,无论课程教材怎么改,打牢基础始终是中小学阶段的首要任务.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成绩,夯实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教育学生全面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并灵活运用,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在此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认识语文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不管怎么语文实践,都会涉及最基本的字、词、句、篇、语、修、文等基础知识.在新课改形势下,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改变以往教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审慎地选择语文基础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现代的观点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在教学中,摒弃以语文基础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但同时也不能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免走向另一极端.

三、阅读下面课文,完成文后各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斧子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穷孩子。一天,他上山去砍柴,走在一座独木桥上,不小心把斧子掉进河里。没有斧子怎么砍柴呢?他急得直哭。

突然,哗哗的山涧里走出来一位老爷爷。他捋捋白胡须关心地问:“谁家的孩子啊,哭得这么伤心?”

孩子说:“老爷爷,我的斧子掉进河里了,不能砍柴啦!”

老爷爷说:“孩子,你别哭,我来帮你捞。”说着钻进水里。不大一会儿,老爷爷钻出水面,手里举着一把金斧子,问:“这是你的斧子吗?”

孩子说:“这不是我的斧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