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民俗风情 诵读欣赏 对联六副》研讨课教案_2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诵读欣赏对联六副我也来对对子苏教版教案
我也来对对子活动目标1、进一步掌握对联的结构形式和一般的创作方法,能对简单的对子。
2、感受对联文化的源远流长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活动重难点对联的结构形式,写对子。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收集对联;制作多媒体课件活动过程一、引入激趣1、《本命年的回想》课文插图中的伯伯正在贴对联,他只贴好上联“满园春色浓”,你能帮他对出下联吗?引出课题2、简介对子的由来。
由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旧符”对联的起源。
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最早的一幅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3、对联趣谈 ppt①金圣叹“生题死对”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②秀才与地主的故事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③北京潭柘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④武昌黄鹤楼古今最长联。
⑤猜数字联,并说说此联的含义。
快过年了,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一个穷得快揭不开锅的老秀才为自己写了一副对联。
横批:南北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
答案:没有东西,缺(一)少(十)⑥学过古诗词的对联句示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二、欣赏揣摩指导练习一)对子的形式特征及要求(对联特点及类型在《对联六副》已了解。
)1、从前面欣赏的对联《对联六副》来看,对子形式特征及要求是怎样的?交流,提示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谐(仄起平收)这是“对”分享一下你积累的对子2、提示“对”形式白---黑、红-----颜色对颜色白云----黑土、蓝天、红日----事物对事物西湖----东海、南山、-----方位对方位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数词对数词、书----书3、欣赏对联体会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对联六副教案苏教版
春联六副1授课目标知识目标 : 理解每副春联的含义, 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 : 认识春联的知识, 学会赏析春联的方法。
感情目标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异文化的感情。
2学情分析春联的特点中波及词性相对、平仄相同等知识 , 这些对初一的学生来说很难 , 也不可以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讲透 , 所以 , 依照学情 , 本节课重点放在了对书上的六副春联的赏析。
3重点难点重点 : 理解每副春联的含义, 熟读成诵。
难点 : 认识春联的一些知识, 学会赏析春联的一般方法。
4授课过程活动 1【导入】激趣导入显现几组春联 , 创立喧杂的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
过年了 , 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以此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 ?春联其实就是春联的一种。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六副春联。
活动 2【讲解】赏析春联:请同学们先自由地高声地朗诵这六副春联, 关注一下预习作业中的 4 个字 , 特别是第四副对联的读音。
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一副你最喜欢的春联, 与大家一同来赏析一番。
1、《湖南岳阳楼春联》“周围”登高望远, 视野广阔。
“归”举目四望, 所有湖光山色一目了然。
“万家忧乐”让人联想到范仲淹的“天生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 因为他, 岳阳楼名扬天下。
后辈写这副春联, 巧妙地把名句镶嵌其中, 以此来赞美范仲淹的宽广胸襟, 此情与上联的广阔弘大的情况一脉相承, 相互响应。
同时该联也代表了千万有志之士的共同心声, 远大的理想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杭州岳墓春联》找到本联的亮点“有幸”“无辜” , 青山、白铁本不该有感情 , 是后辈将自己的感情加在了青山、白铁上 , 以此来表达对奸臣的歧视厌弃 , 对忠良的崇拜之情。
建议朗诵时读出青山的幸福 ,好运感 , 读出白铁的委屈感。
3、《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春联》对春联的内容加以理解, 特别是下联。
出示峭壁的图片 , 便于学生感觉绝壁绝壁的硬朗, 刚正 ,理解峭壁之所以能够直立千丈, 是因为它没有过分的欲望, 不向其他地方倾倒。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民俗风情 诵读欣赏 对联六副》研讨课件_2
三、对联的“六要素”
1、 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依然明媚山川,苍霭白云,人世几回伤往事; 自笑婆娑风月,绿蓑青箬,江湖满地一渔翁。
---田云龙题大观楼
突兀见楼台,到此开怀,洗净俗尘几许; 晶莹连水月,自他补过,应增智慧三分。
---王继文题大观楼
中国人民万岁,袁世凯千古。
--挽联
时出云烟铺下界; 夜来钟磬彻诸天。
尘劫中不昧本来,朗月生性海; 迷阵里能开觉路,青莲净孽根。
--陈圆圆墓
试一试
上联:清风明月本无价; 下联:近水遥山皆有情。
3.描绘法
点半盏残灯,替诸生改之乎者也; 剩一支秃笔,为举家谋柴米油盐。
品字三坊,金马、碧鸡、忠爱。 砣名四两:火腿、洗沙、白糖。
4.比拟法
护门惟遣白云,听钟声何处; 倚仗却分青霭,话竹色当年。
--昆明圆通山圆通寺
四、对联的创作
1.正对法
古刹居闹市,车水马龙,看 你如何安身,触目均为纷扰相;
佛缘注心灵,游客观众,是 谁能够歙意,随机所到极乐园。
--圆通寺
试一试
上联为:良缘一世同地久; 下联为:佳偶百年共天长。
2.反对法
贝叶三车,悟后本无文字; 昙华一现,空中偶有楼台。
--赵藩题昙华寺
昆
对明
联 漫
传 统 文
谈化
之
对联的意义 对联发展简史 对联的“六要素” 对联的创作 对联“滇男子”
一、对联的意义
孙行者 胡适之
“对对子有益处,可 以考出虚实字,懂得 平仄声,还可以看出 读书之多寡,语藏之 贫富,思想之条理。”
---陈寅恪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 平仄协调,形式短小,文辞 精炼,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 是一种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文 艺形式,是汉语言艺术的集 大成者。”
七年级语文上册《对联六幅》教案 苏教版
能运用所学对联知识对简单对子。
教学方法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对联导学:
1、对联的来龙去脉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就是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在左右门,用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宋代以后,在民间,新年悬挂春联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的诗中有这么一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对联盛况的真实写照。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4、对联的特点:
(1)字数相等,句式一致。(2)词性相对,结构相同。(3)内容相关,不能重复。
(4)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此外,张挂对联,传统作法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不能颠倒。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上联是:春水船如天上坐;下联是:。
(二)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古都南京,历史名城。南朝旧事、明代遗韵、民国风雨,都在这座古城留下了深深地印痕,浸染出浓浓的意蕴。玄武湖舒展,鸡鸣寺空灵,秦淮河的桨声灯影,夫子庙的热闹繁华,无不让人流连忘返。不少地名还可以组成比较工整又非常有趣的对子。例如:
石头城对燕子矶朝天宫对阅江楼凤凰台对麒麟门
4、学海无涯勤可渡
教学反思
下联:炼钢铁意志
2、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
3、上联:《朝花夕拾》忆亲人师长,
下联:。
(六)据前写后
仔细揣摩甲句的特点,找出规律后,在括号里选出恰当的词语,组成与甲句对应的句子,填在乙后的横线上。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民俗风情 诵读欣赏 对联六副》研讨课件_4
⑵注意对象、环境、时 间,做到内容贴切,有针对性。
⒋下列对联里含有哪些作家或名人?
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⑵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⑶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据,中原帐内, 令土木金刚挂爻,水上偏能用火功。 ⑷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⑸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远,惟有几篇新乐府;
⒉对联在语言形式方面主要有以下特点: ⑴对联的字数不限。 ⑵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能完全对称。 ⑶上下联的语句结构相同、词性相同。 ⑷上下联相对应的字还要求平仄相对。 ⑸对联的修辞技巧与诗文中的对偶句修 辞相似,但又别具特色。
岳飞墓
我能行
⒈判断下面四副对联哪是上联?哪 是下联?
⑴山山人语竞耕田;处处莺声忙织柳。 ⑵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 ⑶往来不过须臾间;消息瞬通万里外。 ⑷种花、栽花、莫忘浇花;
生子、养子、重在教子。 ⑸多读有用书;要问天下事。
⒉判断下面对联各属于哪种对联?
⑴春回大地春光好;春满人间喜事多。 ⑵云汉桥成牛女渡;春台箫引凤凰飞。 ⑶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⑷想见音容空有泪;欲闻教诲杳无声。 ⑸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⑹板凳要做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⑺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⑻寿比萧伯纳;功追高尔基。 ⑼户外一峰秀;窗前万木低。 ⑽群山披素,玉梅含孝意; 众水悲吟,杨柳动伤情
大家讲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初中语文】诵读欣赏:对联六副教案3 苏教版
《对联六副》教案设计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文通中学scl教学目标:1、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梳理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等知识。
2、能对自己喜欢的对联进行赏析。
3、能运用所学对联知识对简单对子。
重点难点:重点:有关对联的知识。
难点:赏析对联、自己对对联。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点拨教学步骤:一、检查导入同学们,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几副优秀的对联,并学习与对联相关的知识。
前几天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对联的知识,大家交流一下。
(1-2位学生答)1、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2、小组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或评价。
3、展示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等知识。
二、整体感知1、对联的起源:宋代诗人王安石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2、对联的类型(指明学生可以参考资料,介绍两个)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春联: 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用在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
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
寿联:当老人过生日时,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名胜联:用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
行业联:贴在门旁,使人对其行业特点一目了然,起到行业广告的作用,是楹联中不可小视的一个品种。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对联六副学案苏教版
《对联六副》
【学习目标】
1.了解关于对联的一些常识。
2.理解每副对联的含义。
3.熟读成诵。
【学习重点】理解每副对联的含义。
【学习难点】能用所学的对联知识对对子。
一、默一默
1.湖南岳阳楼对联
2.杭州岳墓对联
3.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对联
4.山海关孟姜女庙联
5.集句联
6.方志敏卧室联
二、读一读
结合课下注释,说说每副对联的意思。
1.
2.
3.
1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2word 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4. 5. 6.
三、想一想 1. 通过学习,同学们能说说对联该怎样来对吗?
2.在掌握了对联的基本要求之后,下面我们就来对几副对联:
(1)上联:水浒传,传梁山好汉,杀富济贫,梁山聚义。
下联:西游记, , ,。
(2)这副对联出自我们的课文《幼时记趣》
耳闻夏蚊如雷
(3)这副对联出自我们的课文《寓言二则》
楚子刻舟求剑,舟行丢剑。
,
四、课后作业
1.读名著写读书笔记
2.背诵《春》。
七年级语文上册《诵读欣赏对联六副》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讲述一个有关对联的趣味故事,如“唐伯虎对联招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结束后,提出问题:“你们觉得对联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对联的定义和特点。
(2)情境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对联的实物图片和相关故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对联的魅力。
(3)实践性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对联创作和展示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教学策略:
(1)注重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2)强化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对联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古诗文有一定的了解和感悟。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对联这一传统文学形式充满好奇,但可能对联的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对对联的欣赏和创作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发现对联的魅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掌握对联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此外,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教学活动应注重趣味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升他们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2.学生分享自己对对联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对联的基本概念和要素,如字数、断句、平仄、对仗等。
3.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习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诵读欣赏 对联六副教案 苏教版
河南省安阳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对联六副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在学生课前学习的基础上梳理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要求等有关对联的知识。
能运用所学对联知识对对子。
(二)过程与方法:对自己喜欢的对联进行赏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凝练语言背后的深刻内涵和深远意境。
教学重点:对自己喜欢的对联进行赏析。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对联知识对对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本课,查找有关对联的资料:如对联的起源、类型、形式、要求,并摘录自己喜欢的对联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质疑自探1.情境导入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
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
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
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
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执教鞭责问晓岚。
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
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
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看了这副对联,大家都会哑然失笑,都很佩服纪晓岚的聪明机智,这副对联既对得工整,又痛骂了石先生。
新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诵读欣赏 对联六副 导学案
《借你一个微笑》(杨保中)(有改动)
①李俊是个性格内向的学生,试卷一发下,我发现他的眉头又锁到一起了,他只得了58分。
②一个学习成绩从来不及格的学生,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
③我走出教室,李俊跟了上来,他喉头动了一下,然后眼泪就要掉下来了。我站住,等他说话。同学们也围了上来,他的脸涨得通红。我静静地站着,希望他能开口,但他的嘴唇好像紧紧锁住了似的。
检测板块
《乡音》(龙应台):1985年,台湾人到大陆仍旧是违法的,但是我去了,去看看湖南那个被落在火车站长我的四岁的哥哥。
清晨,还在半睡半醒中,宾馆窗外流进此起彼落的人语声,不外乎日常的招呼,“哪里去呀?”“早啊!”人来人往。我蜷缩在被窝里,耳朵却野狼一样竖起来。这窗外的人,怎么回事,竟然全说着我父亲的话;那声音、腔调,熟悉而亲切,像条睡暖了的旧被,像厨房里带点油腻的老钟。我冲坳得想趴上窗子看这些人的面貌——他们和父亲可长得也相似?在台湾,父亲的乡音总惹人发笑,“听莫啦!”人们摇摇头。他得费好大的力气才能让人弄清他要的是锄头、芋头还是猪头。而在这扇窗外,每一个人——厨师、公安、服务员、书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说着父亲的话,说得那么流利顺畅,说得那么不假思索、那么理直气壮,好像天下再大也只有这么一个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语言。
⑥“你每天借给我一个微笑,好不好?”
⑦他很困惑地看着我。我等待着,他终于眼噙泪花艰难地咧开嘴笑了,尽管有些情不由衷。
⑧第二天上课,李俊抬头注视我,我微笑着,但他把脸避开了……我让全班一起朗读例题,然后再让他重读一遍。他没有感觉我为难他,大方地站起来读了。也许想起了对我的承诺,读后,很困难地对我笑了笑。见他这样,我心生一计,又给他设置了一道障碍。我说,你复述一下题目的要求,他为难得快要哭了。不少同学对他的无能表现得很不耐烦……我制止住了大家。他终于张口了,语无伦次。我笑着让他坐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六副——对联漫谈》教案【教学目标】1、在课文六副对联学习的基础上,了解对联的特点及基本知识。
2、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美,尝试写作一些简单的对联。
3、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对联平仄、对仗等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尝试拟写对联。
【教学方法】赏析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教学时数】一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两姊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面红光,年年报吉祥!大家猜猜谜底应该是什么呢?(打一种文学形式)学生答,教师强调:确切点说应该是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们对它并不陌生。
大年三十,家家贴对联,户户挂对联,商场卖对联,春晚节目中还能看对联。
但关于对联我们又有多少真正的了解呢?什么是对联?它有哪些基本特点?怎样写简单的对联?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对联这个奇妙的世界吧!二、整体认知:(一)对联的含义:对联往往书写或镌刻、悬挂于门壁、楹柱或其他器物上,所以又叫对子、楹联、楹贴,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化样式。
它是用上下两联形式相对、内容相关的语句结构组成的一种汉语言艺术和装饰艺术,是社会生活高度凝练化、艺术化的反映。
正所谓是:对地对天,天地有情皆可对;联古联今,古今无事不成联!(二)对联的起源: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对联由“桃符”演化而来。
“桃符”是一种画有神像的桃木板,在门两边贴这种桃木板被认为有避邪的作用。
说到“桃符”,我们之前学过王安石的一首诗,有哪位同学能回忆起来?(提示: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后来,人们又在“桃符”上书写相对称的字,就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的对联。
(三)对联的特点:1.学习大观楼长联,初步感知家乡对联文化之美咱们家乡昆明历史悠久,风景名胜众多,楹联佳作也极为丰富,这已成为昆明传统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最为有名的当属拥有“古今第一长联”美誉,由清代名士孙髯翁所作的什么对联?(大观楼长联)。
我们来分角色读一下(男生读上联,女生读下联),注意读出感情。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雾鬟风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a.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大观楼长联的理解?(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分析)上联描写了滇池及周围的风光景物(提问:分别是哪些景物?),歌颂昆明大好河山及人民的辛勤劳动,(提问: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四围香稻”)只有劳动人民的业绩(四围香稻)永久存在。
下联联想云南历史,(提问:得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卷不及暮雨朝云”)认为封建王朝都是不能长久的幻影,一个接一个都衰亡了,连帘幕都拉不及(卷不及暮雨朝云),最后只剩下些断碣残碑横卧在苍烟落日之中(都付与苍烟落照)。
刚才有同学回答下联联想云南历史,哪些语句体现出来?写了云南的哪些历史?(汉习楼船:指汉武帝为了开辟西南到印度的通道,派遣人出使西域,南方的一支队伍来到了云南洱海地区,与当地人发生冲突,双方开打,由于中原汉军不识水性,打败了,回去之后上奏给汉武帝,汉武帝于是派人仿照洱海在长安挖凿昆明湖,操练水军。
唐标铁柱:是指唐中宗打败吐蕃后,派兵收复了洱海地区,立下一根铁柱记载这件事。
宋挥玉斧:是说当时赵匡胤灭掉后蜀以后,手下问他是否趁机打到云南那边去,赵匡胤吸取前朝“天宝之祸”起于南诏的教训,手挥玉斧(玉斧为文房古玩,作镇纸用)在地图上的大渡河敲了敲,说此地以西非吾所有,将西南划在大宋版图之外,所以两宋时期云南是独立的。
元跨革囊:是指忽必烈灭大理时,渡不过金沙江,当地人教了他一个办法,让他把牛羊皮做成筏子渡过金沙江。
于是元世祖率大军跨革囊及皮筏渡过金沙江,统一了云南。
)b.同学们,大观楼长联是不是中国字数最多的对联呢?显然不是。
比较有名的长联就还有:[清]刘玉山,贵阳市甲秀楼长联,206字;[清]潘炳烈,武昌黄鹤楼长联350字;[清]李善济四川青城山庙门长联,392字; [清]钟耘舫,江津临江楼长联,多达1612字。
c.那大观楼长联为什么会有“海内第一长联”、“古今第一长联”、“天下第一长联”等美誉呢?内容:上联描写滇池风光,下联写出云南历史,寓情于景,情景交隔,浑然一体,堪称千古佳作。
技巧:长联对仗工整,气势宏大,观物写情,内涵深刻,脍炙人口,所以才会流传不衰。
2.简析对联特点昆明有很多风景名胜,下面哪位同学来说说这是我们昆明那个风景名胜区的对联?两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
(黑龙潭)通过这幅家乡的名联,你发现了对联具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回答,教师归纳)a.对仗工整:对仗是指词句的对偶,具体要求为四个“相”:(1)字数相等(2)词性相当(3)结构相称(4)内容相关b.提问:“柳”、“水”,“霜”、“云”分别是第几声?平仄协调:上联末尾一字必须用仄声(三声、四声),下联末尾一字必须用平声(一声、二声),对联讲究“仄起平收”,这也是判断上下联的重要标志。
对仗是对联最重要的特点,在古代学习对联都要熟记“对子歌”,我们也来了解一些简单的对仗歌谣。
(大家来齐读感知一下对仗歌谣)对仗歌谣(节选)天对地,地对天。
日月对山川。
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
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溪对谷,水对山。
峻岭对狂澜。
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
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3.传统对联写作的常用方法通过这些朗朗上口的对仗歌谣,我们又加深了对对联的了解。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非常有趣的对联。
举例:数字联: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叠字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顶针联: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
拆字联:踢倒磊城三块石;剪断出字两重山。
合字联:蚕为天下虫;鸿是江边鸟。
双关联:莲(怜)子心中苦;梨(离)儿腹内酸。
同音联:无山得似巫山好;何水能如河水清。
回文联:斗鸡山上山鸡斗,龙隐岩中岩隐龙。
这些有趣的对联使用了传统对联写作的一些常用方法,如:叠字、顶真、析字(拆字、合字)、双关、同音、回文、比喻、夸张、数字等。
三、对联故事趣谈在传统文化的发展长河中,还有着很多有趣的对联故事,下面就是一个:相传清代才子纪晓岚,有一次非常想家,情不自禁吟了这么一个上联:心口十思,思子思妻思父母;你们也来读读这个上联,看看发现了什么?(这里心口十打一字就是“思”字,上联中一共用了四个思字,真是思家心切呀!)那你们想想,下联会有什么特点?好,恰恰这个时候,被皇帝听到了,皇帝看纪晓岚愁眉苦脸的,于是,呵呵笑了两声,右手一挥,说:“爱卿,朕恩准你回家探亲”。
同学们,想想纪晓岚怎样对出下联呢?(提示:你们想想,纪晓岚此时会有什么样的动作?会说什么样的话?可以做做看。
)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谢字可以让生猜一猜。
提示:寸身言三个部分组成一个什么字?)四、对联活动相邻2-3个同学组成一个活动小组,参与我们的对联活动,看哪些小组回答得又好又快!(可以不按顺序)(一)猜对联活动猜地名:a.请大家根据对联所写内容,来推测一下这几幅对联应该属于昆明的哪些风景名胜区:1.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
(大观楼)2.与岳阳、黄鹤相衡,一样雄奇,各有大名垂宇宙;揽昆海、碧鸡之胜,同来眺赏,莫将佳日负春秋。
(大观楼)3.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佛楼台。
(翠湖)4.高山仰止疑无路;曲径通幽别有天。
(西山龙门达天阁)b. 根据对联所写内容,请大家来推测下面的对联应该属于我国哪些风景名胜区:1.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成都杜甫草堂)2.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黄鹤西来。
(武汉黄鹤楼)3.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滁州醉翁亭)猜人物: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清湘应识九歌心。
(屈原)2.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云霄;幽思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司马迁)3.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诸葛亮)4.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曹植、李白)下面两位是咱们昆明人,请大家也推测一下:5.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
(明代云南大航海家郑和)6.风月湖山,是五华胜地;刚严贞介,为一代伟人。
(清代名臣、“反腐第一人”,昆明人,大书画家钱南园)猜行业:1.酿成春夏秋冬雨,醉倒东西南北人。
(酒店)2.悬将小日月,照澈大乾坤。
(眼镜店)3.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满面生。
(理发店)4.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书店)5.寒衣慰出春风暖;彩线添来瑞日长。
(裁缝店)6.前程远大脚根须站稳;工作浩繁步骤要分清。
(鞋店)7.美味招来云外客,清香引出洞中仙。
(饭店)(二)对联练习对联连线: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江河不洗古今恨天地能知忠义心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补充对联:地——天雪——风花好——月圆虎头——蛇尾万水——千山辞旧岁——迎新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望梅止渴——画饼充饥学问藏今古——文章贯中西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总结:同学们,对联是一朵美丽的浪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片汪洋,那里有着无尽的宝藏,等待我们去追寻。
希望不久的将来,能看到你们乘风破浪的英姿。
最后,以孙中山先生自勉联送给大家: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