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案】人教版2017-2018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21+曹刿论战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九下第21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4a6cf07c281e53a5902ff17.png)
人教版语文九下人教版语文九下《《曹刿论战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课题 《曹刿论战》 单元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 目标 1、理解掌握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练。
2、学习课文的结构的详略安排。
3、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难点正确理解曹刿关于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的思想. 教学导入主席号140“但最多年一下听用引出学内学生趣初读听法体会曹刿(guì)又何间(jiān)肉食者鄙(bǐ)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shì)视其辙乱(zhé)夫战(fú)旗靡(mǐ)小惠末徧(biàn)3曹刿为什么要为鲁庄公出谋划策?(用文中原句回答)点拨:因为他觉得“肉食者鄙,末能远谋”。
作者介绍丘明(姓姜,氏丘,名明),春秋末年鲁国中都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
丘穆公吕印的后代。
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
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
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关于《左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四书五经”中的《春秋》传说就是孔子依据《左传》编写的,后来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ed4aed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4d.png)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 理解《曹刿论战》的内容和作者杜预的写作意图。
2. 掌握叙事的写作方法,能够写出有条理、情节连贯的叙述文。
【教学重难点】:1. 掌握叙事的写作方法。
2. 能够分析《曹刿论战》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思想。
【教学方法】:1. 形式多样的阅读2. 问答式讲解3. 分组讨论【教学准备】:1. 课件2. 书籍材料3. 小白板、彩笔4. 学生填写的书面作业【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5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思考“曹刿论战”这个话题。
2. 教师询问学生对“曹刿论战”一事的了解情况,采用问答的形式进行自由交流。
二、阅读与分析环节(25分钟)1. 教师向学生讲述古代典故《曹刿论战》的故事,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发言。
2. 学生小组讨论,或自己进行文字记述,总结出故事中各个人物的形象特征。
3.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杜预描绘的“曹操为什么会败?”这一论据的表现形式及人物形象。
(建议采用即兴演讲或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讨论)三、写作环节(25分钟)1. 教师向学生讲解写作手法,指导学生以“曹刿论战”的故事为蓝本创作叙述文,具体要求:需要有清晰的开头、有意义的事件内容、连贯的情节和有意思的结尾,并根据自己的写作完成量进行修改和完善。
2.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修改意见和建议,促进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补充和完善。
四、展示与总结(5分钟)1. 学生随机展示自己的书面作业,评选优秀作品。
2.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教学要点,并为下一次课的学习预备知识继续导入新的阅读材料。
【板书设计】《曹刿论战》教学互动板块。
【教育目标】能够理解这个古代典故的具体情节和杜预的写作意图。
能够分析人物形象和论据表现方式,掌握叙述文的写作手法。
【今天你学会了吗】1. 能够描述《曹刿论战》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能够分析杜预的写作意图和论据表现方式。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21课《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第21课《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6869f2172ded630b1cb6cc.png)
《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相关知识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积累文言文重点的字词。
3、诵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学习曹刿“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优秀品质和卓越的军事才华。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重点的字词。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学习曹刿“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优秀品质和卓越的军事才华。
教学难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回顾历史,导入课文1、导入:同学们,大家通过两年的历史学习,对中国历史也有了大致的了解。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战役,他们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你知道有哪些?(学生举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论述战争的文章。
(板题:曹刿论战)2、解题:曹刿,曹沫,春秋时鲁国的大夫,论长勺之战。
二、检查预习1、熟悉课文背景,介绍《左传》相关知识(学生介绍,教师补充)1)、背景:公元前682年,齐国国君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但最后却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齐桓公对鲁庄公怀恨在心,即位后便两次发兵攻鲁,本文所记述的便是齐鲁两国间的第二次战争──长勺之战。
2)、《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读准下列字词。
刿、间、鄙、弗、徧、孚、勺、辙、轼、靡、盈3、字词解释: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 ) .何以战( )小惠未徧( ) .牺牲玉帛()必以情()小大之狱()公将鼓之()望其旗靡( )4、句子翻译: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夫战,勇气也。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课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精选10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216016fd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f9.png)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精选10篇)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篇1一、课前检查1、重点实词2、思考:A、文中说“肉食者鄙”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些方面?B、你如何评价曹刿、鲁庄公这两位人物形象?二、写作特色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
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
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
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第三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
而且,段落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度到第二段的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题得承接自然,一气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
曹刿论战教案3、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
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
而全文却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
三、拓展延伸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
如: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彼竭我盈——恶贯满盈小信未孚——不孚众望惧有伏焉——危机四伏故克之——克敌制胜攻无不克三而竭——弹精竭虑精疲力竭观其辙——南辕北辙重蹈覆辙放逐之一——逐鹿中原追亡逐北难测也——莫测高深心怀叵测未能远谋——足智多谋深谋远虑四、背诵课文五、板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篇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曹刿论战》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曹刿论战》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29da7122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22.png)
•••••••••••••••••《曹刿论战》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时安排:共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1自然段。
学习过程: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尘埃,在时间的长河中逆流而上,走进硝烟弥漫的古战场,去看春秋战国时发生在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
同学们,你们知道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齐国,又是谁在这场战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吗?今天我们所要学得这篇课文就是关于这场战役的,学完这一课你们就会明白的。
(板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读准字音。
1、师:首先请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比谁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XX你先开始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更正。
2、生轮流读课文,有错即停,指名正音,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师及时表扬声音响亮、读得正确流利的同学。
3、可能读错的字词刿见鄙孚徧靡4、生齐读板书字词两遍。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译讲课文。
1、指导自学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边小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运用书下注释解释重点词,并练习翻译,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第1自然段。
(如有疑问可问同学,也可举手问老师)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3、检查自学效果。
师:自学暂停,下面译讲课文。
XX,你译讲第一句,译讲方法请看投影: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词,最后连起来翻译。
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错,请帮助更正。
依次一人译一句。
(若有错,指名更正,生不会,师更正)估计有疑难的词:鄙古: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今:轻视,看不起牺牲古: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的事业舍弃生命何以战:凭,靠必以分人:把比以信:按照,根据必以情:按照,根据可以一战:可以凭借生齐读第1自然段。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d74f255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ec.png)
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设计1.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教案设计篇1教师寄语:位卑未敢忘忧国。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相传是时期的所作,是根据史编写的(体)史书。
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的著名战例。
本文通过对比塑造了曹刿和两个人物形象。
2、为下面加点字注音。
小信未孚()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彼竭我盈()夫大国,难测也()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小惠未,民弗从也。
通4、解释下面的古今词语(1)牺牲玉帛古:今:(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古:今:(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今:(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古:今:(5)一鼓作气,再而衰古:今:(6)忠之属也古:今: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
故公问其故()之故克之()故逐之()忠之属也()肉食者谋之()6、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弗敢加也(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将鼓之(7)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既克(8)望其旗靡7、翻译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4)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二、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2、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三、合作探究1、鲁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2、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3.从齐鲁“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怎样的性格?四、拓展延伸谈谈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试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
![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https://img.taocdn.com/s3/m/547e149e25c52cc58bd6befe.png)
新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版权全部@新世纪教育网2 1《曹刿论战》教课方案设计人:杨顺利使用人:教课内容阅读教课教材地点17 页 /173页知识、1.掌握文言实词和“之”、其”、“以”的用法。
教能力、2.剖析古汉语句子的省略现象, 会正确的翻译。
学情感3.认识曹刿的战略思想。
目态度与4.学习课文环绕中心,突出要点,详略适当的写作特色。
标价值观教课要点:累积文言常用词语及语法现象。
教课重、教课难点:曹刿的战略思想。
难点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增添栏教第一课时学一、介绍历史散文体例知识。
(幻灯依据幻灯提示内容环1)进行朗诵,并作简节(国别、纪传、编年体三种)要记录。
二、作家作品介绍。
(幻灯2)同上三、背景介绍。
(幻灯3)学生朗诵四、听读课文:听读,并在课本上要求:①注意听准字音,听出节奏。
做必需的标注。
②注意认识本文叙事过程,弄清层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添加栏五、检查听读掌握状况。
1.依据幻灯提示,读准部分字词的读音。
(幻灯4)教2.依据幻灯提示,谈谈部六、朗诵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分词语的意思。
(幻灯5)集体、个别朗诵。
七、口头翻译。
逐段进行翻译,其余同学做学教师按学生翻译进度一边指导翻译,增补、校正。
一边依序打出幻灯。
(幻灯6.7. 8. 9)八、思虑:沟通议论并作答。
环课文的三个段落是按什么次序来组织资料的?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幻灯 10)九、研究性学习:(幻灯 11.12.13.14)节1.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由是什么?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依据幻灯提示,逐个议论并谋”二字是此文的要点,贯串全文。
从曹沟通议论结果。
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拥有什么样的品质?3.村夫劝止,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5.为何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能够一战”的主要条件?6.概括鲁军取胜的原由。
7.总结曹刿的形象特色。
8.概括中心。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 曹刿 论 战》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 曹刿 论 战》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4054d57f242336c1eb95e54.png)
《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教学重点:1、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2、曹刿、庄公的人物形象;3、曹刿的“远谋”和庄公的“鄙”。
教学难点:1、巧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2、“论”战的意义。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背景,把握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分析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语:大家也许会想到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也许是人心所向吧?正义永远会战胜邪恶的。
但是有这么一场战役比这几场还要早,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的战争,也许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那就是长勺之战。
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如此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险个究竟吧!请看课文《曹刿论战》。
2、解题:《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3、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二、默读课文,(亦可分角色朗读)理清文意。
1、对照课文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待交流。
2、交流难词难句,并翻译课文。
3、师归纳:重点实词:间、信、孚、福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三、整体感知。
1、概括故事情节:提示: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也可以以事件发展过程为线索概括。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fe5c4b763231126edb1176.png)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曹刿论战》教案内容预览:21 曹刿论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二、资料助读1.《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
《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ad9a45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79.png)
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一. 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九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选自《左传》。
本文记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
文章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展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同时也表现了鲁庄公的鄙陋无知。
本文的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对学生理解古代战争和军事策略具有一定的帮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由于本文涉及到一些古代军事术语和战略思想,学生可能对此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分析课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军事术语和战略思想,并能够进行适当的解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曹刿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远见,使学生认识到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面前,要有人文关怀和责任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军事术语和战略思想,并能够进行适当的解读。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军事术语和战略思想的解读,以及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在讲解课文内容时,运用讲授法进行详细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自主学习法: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合作学习法:在课堂上,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曹刿的身分怎样?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 什么样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 几方面的准备呢?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3、小结: 第 3 段写曹刿论述 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
(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4 、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5、鲁国能够以弱治强的原因?
6 、课外收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了解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与同学交 流。
曹刿论战
教师寄语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 原因。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自主、合作、探究 教 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 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 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 》或《 》,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 所 学 过 程
。 。 。
【 4 】辙(zhé): 【 6 】轼: 。
。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3)、小结: 第 2 段叙述的是 打下伏笔。曹刿 研读课文第三段。 (1)选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 【 1 】既克: 【 3 】一鼓作气: 【 5 】竭: 【 7 】靡( (2)提问: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 。 。 【 2 】故: 。 【 4 】再: 【 6 】盈: 。【 8 】测: 。 。 。 , 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 突出写了曹刿 “ 谋 ” 的作用, 为下文 “ ,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
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有《国语》和《战国 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 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 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 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三、生字新词预习。 刿( ) 又何间焉( ) 鄙( ) 弗敢专也( )
教
学
反
思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 不能察,必以情”是 “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小结:第 1 段,写的是 的胸怀。 研读课文第二段
,显示了曹刿
、
的品质以及鲁庄公
(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 1 】鼓: 。 【 2 】败绩: 。
【 3 】驰: 【 5 】未可: 【 7 】遂逐: (2)提问: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体史书。 《史记》 和 《汉书· 艺文志》 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
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 记事起于鲁 隐公元年(前722 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 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 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 、 、 三体。
小惠未编( 辙( )
) 玉帛( 夫战( )
)
小信未孚( 轼( )
)
公与之乘( 旗靡( )
)
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 1】肉食者: 【3】鄙: 【5】安, 【7】徧( ): 【9】加: 【11】孚, 【13】狱: 【15】情: 题探究。 。 。 。弗, 。 。 。 。 【 2】间( 【4】何以战: 。 专, 。 。 【8】牺牲, 【10】必以信: 【12】福: 【14】察: 【16】。忠: ): 。 。 。 。 。 。属, 。 3.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