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文言虚词用法汇总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虚词包括:
1. 之:表示所属关系或动作的结果,如之所以、之一、之外等。
2. 乎:表示疑问和反问,如何乎、安乎等。
3. 者:表示人或事物的属性或身份,如各位读者者、明者不说暗话等。
4. 也:表示肯定、强调或转折,如说也奇怪、见人见智也、三人成虎
也等。
5. 而:表示转折、递进、并列或补充,如不敬而议、欢笑而散、亲切
而真实等。
6. 乃:表示推断、结果、原因或目的,如若不然,何乃如此等。
7. 兮:表示加强语气或表示疑问,如声兮甚、黄河之水天上来兮。
8. 与:表示并列、与人或物的关系,如与其如此、唯利是图与。
9. 其:表示所指的事物或对前文事物的转述,如其人、其余等。
10. 而已:表示说明事物的范围或限度,如尽人事听天命,勤劳而已。
人教版七年级文言虚词用法汇总
七年级文言虚词用法汇总1、安:疑问代词表疑问,可译为“怎么、哪里”。
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彼:第三人称代词,他彼其受之天也3、但:○1范围副词,可译为“只、仅仅”。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2连词,表示轻度的转折,可译为“只是”、“只不过”等。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4、而(1)连词。
○1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马无故亡而入胡丁壮者引弦而战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怒而触不周之山○2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而楼上人往来屑(xiâ)屑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堕而折其髀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3表并列。
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使之冲烟而飞鸣任重而道远妇拍而呜之○4表修饰。
可译为“地”,或不译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道渴而死。
○5表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而”。
○6放在主谓之间,起连接作用。
(2)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城市依稀而已。
得为众人而已耶?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俄而雪骤*既而儿醒*俄而百千人大呼5、耳:用于句尾,表限止、肯定和反诘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已”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止增笑耳。
6、夫:(1)指示代词,念“fú”,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2)语气助词①用于句尾。
表感叹,相当于“啊”。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总结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总结本文总结了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词类活用情况。
实词实词是表示实在意义的词语,即具有具体内容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具体的实词活用情况如下:名词名词在文言文中可以表示人、事、物等具体对象。
名词的活用形式主要包括:1. 单数和复数形式:名词的单数形式一般用于表示单个对象,复数形式用于表示多个对象,复数形式常在名词后加"们"表示复数概念。
2. 谓语修饰:名词可以作为主语或宾语,在句子中可以由谓语动词、形容词等修饰。
动词动词在文言文中表示动作、状态等。
动词的活用形式主要包括:1. 时态变化:动词可以根据不同的时态表达不同的动作或状态,如过去、现在、未来等。
2. 语态变化:动词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态,如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3. 方式变化:动词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示动作的进行方式,如直接、间接等。
形容词形容词在文言文中用于描写人、事、物的性质、特征等。
形容词的活用形式主要包括:1. 级别变化:形容词可以根据事物的不同特征使用不同级别,如比较级、最高级等。
2. 修饰变化: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通过副词修饰动词。
虚词虚词是表示虚拟意义或具有辅助作用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等。
具体的虚词活用情况如下:介词介词在文言文中用于连接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介词的活用形式主要包括:1. 位置变化:介词的位置可以在句首、句中或句末,根据句子结构和语境变化。
2. 搭配变化:介词通常与特定的动词、名词搭配使用,表示特定的意义。
连词连词在文言文中用于连接词与词、短句与短句之间的关系。
连词的活用形式主要包括:1. 并列关系:连词可以表示两个词、短句之间的并列关系,连接相同语法成分。
2. 转折关系:连词可以表示两个词、短句之间的转折关系,连接相反或对比的语法成分。
助词助词在文言文中用于辅助动词、形容词等进行语法上的变化。
人教版初中文言虚词用法
一、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二、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三、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虚词汇总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虚词汇总以下是七年级上册语文中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及其解释:1. 之:助词,的。
代词,他、她、它(们)。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 于:介词,在。
介词,从。
介词,向。
3. 以:介词,用。
介词,因为。
连词,而。
4. 其:代词,他的、她的、它的(们)。
代词,他、她、它(们)。
语气词,表推测、表感叹。
5. 而: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顺承。
6. 则: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转折。
7. 乃:副词,才。
副词,却。
8. 因:介词,通过。
连词,于是。
9. 于:介词,在。
介词,从。
10. 若:代词,你。
代词,这。
11. 是:代词,这。
形容词,正确。
12. 非:否定副词,不。
形容词,错误。
13. 何:代词,什么。
副词,多么。
14. 若夫:句首语气词,用在句首或段落的开始,表示另提一事。
15. 尝:副词,曾经。
16.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17. 以至:相当于“以至于”。
18. 而此:至于此。
至:及、至于。
表另提一事或转另提一事。
19. 乃复:又再。
乃:副词,于是、才。
副词,却、反而。
副词,才、方才、竞、竟然。
副词,乃(仍)旧、还是、反而、才刚等义。
多用于强调或列举等语境中,“乃复”中“乃”即强调“复”即再、又之意。
“乃复”用于强调某事是第二次发生或再次发生。
“乃”相当于“又再”、“反而”、“才刚”、“才”、“才望”、“竞”、“还”、“方才”、“仍旧”、“依旧”、“才刚”、“依然”等义项均可成立。
“乃复”可翻译为“反而”、“却”、“又”、“再”等义项均可成立。
也可翻译为“又再次”等义项均可成立。
“乃复”是“于是”、“才再”的误写,“乃”无“才”之义,“复”也无“再”之义,“乃复”应是“乃覆”,意义也发生了变化,“覆”即倾覆、颠覆义,“乃覆”意即“于是颠覆”,应与后文“而此乃复君之本意也”呼应,“君之本意也”即“颠覆周室”,则“乃复君之本意也”即“于是又秉承了颠覆周室之本意”。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一.之1、“之”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例如: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代人。
他,指吴广。
)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指代前面的“骨头”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代前面的狼。
)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城)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
(代齐军)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2、“之”作动词,“去”“往”“到”。
例如: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之”作助词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爱莲说》)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核舟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于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臣以王吏之攻宋《公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总结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之1、用作代词(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A、问所从来,俱答之。
《桃花源记》——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B、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代指这件事2、用作助词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例句: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B、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C、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句: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D、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F、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者/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略也。
《满井游记》G、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专诸之刺王僚也/聂政之刺韩傀也/要离之刺庆忌也.《唐雎不辱使命》F、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I、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J、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者。
K、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③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句:A、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B、宋何罪之有?(《公输》)④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A、马之千里者。
《马说》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⑤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例句: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C、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D、公将鼓之/3、用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例句:A、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而主要作连词用,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递进、修饰等关系。
初一文言虚词归纳总结有哪些
文言文虚词在初中语文阶段是一个比较难的部分,同时也是中考占分较大的重点。
那么初一的文言虚词有哪些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初一文言虚词归纳总结,希望可以帮到你!初一文言虚词归纳总结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
例: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4、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陋室铭》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为学》注:此处作实词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狼》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
《曹刿论战》④译为:根据,按。
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⑤译为:因为。
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②也可译为:以致。
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
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例: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
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人教版七年级文言虚词用法汇总word精品文档18页
七年级文言虚词用法汇总1、安:疑问代词表疑问,可译为“怎么、哪里”。
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彼:第三人称代词,他彼其受之天也3、但:○1范围副词,可译为“只、仅仅”。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2连词,表示轻度的转折,可译为“只是”、“只不过”等。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4、而(1)连词。
○1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马无故亡而入胡丁壮者引弦而战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怒而触不周之山○2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而楼上人往来屑(xiè)屑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堕而折其髀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3表并列。
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使之冲烟而飞鸣任重而道远妇拍而呜之○4表修饰。
可译为“地”,或不译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道渴而死。
○5表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而”。
○6放在主谓之间,起连接作用。
(2)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城市依稀而已。
得为众人而已耶?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俄而雪骤*既而儿醒*俄而百千人大呼5、耳:用于句尾,表限止、肯定和反诘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已”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止增笑耳。
6、夫:(1)指示代词,念“fú”,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2)语气助词①用于句尾。
表感叹,相当于“啊”。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类词语,它们在句子中没有独立的意义,主要起到一些语法和语用的作用。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一定数量的虚词,因此对虚词进行总结和归纳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是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的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
一、副词1. 了: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结束。
如:已经完了。
2. 得:表示程度。
如:跑得快。
3. 地:表示方式、程度。
如:高兴地笑。
4. 处:表示情况、状态。
如:悲痛之处。
5. 却:表示转折、让步。
如:困难重重,他却决心不放弃。
6. 还:表示退还、回复,也可表示让步。
如:还我钱!二、介词1. 于: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相当于“在”。
如:于乎!2. 乎:表示疑问、反问。
如:何乎?3. 之: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
如:书之密乎?4. 以:表示手段、依据等。
如:以道德约束自己。
5. 在:表示处所、时间等。
如:在官位上人才得以表现。
6. 为:表示目的、原因等。
如:为学而来。
7. 自:表示动作的起始点、来源等。
如:自杀。
8. 为:表示动作的对象、目标等。
如:为人民服务。
9.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三、连词1. 而: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
如:假借而已。
2. 乃:表示原因、结果等。
如:巧为乃工。
3. 无:表示否定。
如:无效。
4. 使:表示目的、结果等。
如:使之成为现实。
四、助词1. 也:表示转折、让步。
如:虽然如此,也要坚持。
2. 之:表示动作的主体、客体等。
如:天地之间。
3. 乎:表示疑问、反问等。
如:哪乎?4. 辞:表示离开。
如:辞世。
5. 焉:表示状态、动作等。
如:副篇罗裳,焉得哉?6. 所:表示所受的动作影响。
如:所知若何?7.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五、语气词1. 呜呼:表示惊叹、悲伤等。
如:呜呼哀哉!2. 咄:表示怒斥、责备。
如:咄咄逼人。
六、其他1. 嗟:表示叹息、感叹。
如:嗟乎!吾心也。
2. 且:表示又、还要。
(人教版)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_0
---------------------------------------------------------------最新资料推荐------------------------------------------------------(人教版)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初中常见文言虚词 1 .之zhī ①动词,去、到、往吾欲之南海《为学》寡助之至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二世杀之《陈涉世家》钟鼓乐之(窈窕淑女 ) 又数刀毙之《狼》莫不奇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名之者谁左右采之(代荇菜) ③ 助词,的嗟来之食《乐羊子妻》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在河之洲山之僧智仙也④结构助词,(不译) 人之立志《为学》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 3. 者①结构助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②结构,的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指代人,物,事,宜多应者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孟子二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④的原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⑤语气词,不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 夫①成年男子(名词)此庸夫之怒也《唐睢不辱使命》1 / 2②发语词,无义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睢不辱使命》夫环而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③那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④丈夫,女子的配偶夫齁声起《口技》 5. 其① 人称代词,自己、我、我的,他、他们,它而不知太乐之乐其乐也(自己的)《醉翁亭记》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他)② 指示代词,这,那专其利三世(这种)3.副词,表推测或委婉语气,大概,也许,难道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其真无马邪道(难道)6. 而①转折连词,但是,却人不知而不愠《论语述而》而不知其所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未有问而不告《送东阳马生序》 ...。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虚词及一词多义分册完全归纳总结整理
部编版七上文言文重点虚词及一词多义分册完全归纳之一、 1 .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名词性短语 + 之 + 名词定语 + 者。
如:夫君子之行2 .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格式:主语 + 谓语 + 名词 + 之如:两狼之并驱如故3 .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4 .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格式:名词 + 之 + 谓语动词 / 介词。
如:何陋之有5 .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格式:名词 + 之 + 形容词。
如: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二、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格式:之 + 地点名词。
“(某人)去某地”。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三、作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格式:动词+之。
“之”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
如:曲肱而枕之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求闻之若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有闻而传之者曰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夫君子之行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名词性短语 + 之 + 名词定语 + 者。
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格式:名词 + 之 + 形容词。
因往晓之,晓之者曰复投之又数刀毙之亦毙之下车引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曲肱而枕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左将军王凝之人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音节助词。
用来凑足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于闻之于宋君向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对于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在【则】(一)连词1 .连词,表示因果。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实词虚词词性活用汇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实词虚
词词性活用汇总
本文旨在汇总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所涉及的文言文实词与虚词
及其常见词性活用,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一、实词
1. 名词
(1)主要用法:主语、宾语、状语等;
(2)常见的名词有:山、水、人、马、天、地、日、月、年、家等。
2. 动词
(1)主要用法:谓语、状语等;
(2)常见的动词有:行、坐、飞、游、饮、食、立、坚、知、生等。
3. 形容词
(1)主要用法:定语、补语等;
(2)常见的形容词有:美、好、大、小、长、短、高、低、新、旧、明、暗等。
4. 副词
(1)主要用法:状语等;
(2)常见的副词有:已、未、徐、疾、缓、急、迟、速、便、遽等。
二、虚词
1. 助词
(1)用法:用于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或变化动态;
(2)常见的助词有:之、乎、其、焉、也、者、矣、欤、哉、耳等。
2. 介词
(1)用法:介词后面通常带有名词、代词等;
(2)常见的介词有:于、乃、从、自、至、以、为、因、于、及等。
3. 连词
(1)用法:连接词汇、短语、从句等;
(2)常见的连词有:而、却、也、于、若、因、所以、虽然等。
以上是本文对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所涉及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及其常见词性活用的汇总,希望能够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7个常见文言虚词复习
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则一、作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又数刀毙之。
⑤君将哀而生之乎?(译为“我”)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二、作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时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如: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A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B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格式为:中心语+之+定语。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去”。
如:①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作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③其一犬坐于前。
二、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测、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相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文言文中的虚词包括“之、乎、者、所、其、而、乃、焉、以、为、於、若、与、也、者、之、者、乎”等等。
这些虚词在古代汉语中起着连接句子成分、标注语气、引导句子结构等作用。
举例如下:1. 之,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是为之大勇也”(《孟子·尽心上》)。
2. 乎,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的句末,如“何谓也乎?”(《庄子·逍遥游》)。
3.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4. 所,用于句中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所恶乎人之为恶”(《庄子·逍遥游》)。
5. 其,用于句中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其为人也孝弟”(《论语·雍也》)。
6. 而,连接两个并列的动作或状态,如“民之生也,独立而已矣”(《庄子·逍遥游》)。
7. 乃,表示因果关系,如“非其鬼而谁之鬼乎?”(《庄子·大宗师》)。
8. 焉,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何以明之焉?”(《庄子·逍遥游》)。
9. 以,表示手段、方法,如“是以圣人不行而知”(《道德经》)。
10. 为,表示目的、结果,如“为天下者谓之天下”(《庄子·大宗师》)。
11. 於,表示处所,如“於是民大乐”(《庄子·逍遥游》)。
12. 若,用于条件句中,如“若夫乐与丧”(《庄子·大宗师》)。
13. 与,表示并列关系,如“与天地参其德”(《庄子·逍遥游》)。
14. 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强调,如“人之生也直”(《论语·雍也》)。
15.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16. 之,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是为之大勇也”(《孟子·尽心上》)。
17.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18. 乎,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的句末,如“何谓也乎?”(《庄子·逍遥游》)。
初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人教版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文言文18个虚词归纳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归纳整理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非常广泛,而常用的虚词数量并不局限于18个。
然而,为了简化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选取一些最常见的虚词进行归纳整理。
以下是文言文中的18个常见虚词及其基本用法的归纳:1.之:·用作代词,表示“他”、“她”、“它”或“这”、“那”。
·用作助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修饰关系。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用作动词,表示“去”、“到”等意义。
2.乎:·用作介词,相当于“于”,表示处所、时间等。
·用作助词,表示疑问、感叹或反问。
3.者:·用作代词,表示“……的人”、“……的事物”。
·用作助词,表示提顿,引出下文。
4.所:·与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事物”、“所……的人”。
5.以:·用作介词,表示工具、凭借、原因等。
·用作连词,表示目的、结果等。
6.而:·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转折等关系。
7.则:·用作连词,表示条件、假设、因果等关系。
8.乃:·用作副词,表示转折、承接等关系。
9.且:·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并列、选择等关系。
·用作副词,表示暂且、将要等意义。
10.于:·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等。
11.或:·用作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者”。
·用作副词,表示有时、或许等意义。
12.虽:·用作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
13.然:·用作代词,表示“这样”、“如此”。
·用作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14.与:·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
·用作介词,表示对象、共同行动者等。
15.因:·用作介词,表示原因、依据等。
·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文言虚词用法汇总1、安:疑问代词表疑问,可译为“怎么、哪里”。
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彼:第三人称代词,他彼其受之天也3、但:○1范围副词,可译为“只、仅仅”。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2连词,表示轻度的转折,可译为“只是”、“只不过”等。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4、而(1)连词。
○1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马无故亡而入胡丁壮者引弦而战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怒而触不周之山○2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而楼上人往来屑(xiè)屑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堕而折其髀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3表并列。
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使之冲烟而飞鸣任重而道远妇拍而呜之○4表修饰。
可译为“地”,或不译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道渴而死。
○5表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而”。
○6放在主谓之间,起连接作用。
(2)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城市依稀而已。
得为众人而已耶?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俄而雪骤*既而儿醒*俄而百千人大呼5、耳:用于句尾,表限止、肯定和反诘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已”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止增笑耳。
6、夫:(1)指示代词,念“fú”,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2)语气助词①用于句尾。
表感叹,相当于“啊”。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十则②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夫”与“今”连用,还带有“今”的意思,可译为“现在说到”。
7盖:(1)连词。
作连词一般放在句首,连接一分句或句子,表示前一事物产生的原因或理由,可译为“原来”“是因为”等。
盖一癞虾蟆。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语气词。
①用于句首,起提示作用,引出下文,可以不译。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核舟记》②用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推测,估量的语气,相当于“大概”“也许”。
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盖余之勤且艰苦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8故: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
故时有物外之趣。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sì),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温故而知新。
马无故亡而入胡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9何(1)疑问代词①什么白雪纷纷何所似?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②怎么此何遽不为福乎?此何遽不能为祸乎?③为什么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④怎么样如太行、王屋何?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2)副词。
表程度,可译为“多么、很”。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龟虽寿》*无何,见宫殿(diàn)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10乎:语气助词。
(1)用于疑问句末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或“呢”。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由,诲女(rǔ)知之乎!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2)用在反问句末尾,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或“呢”。
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此何遽不为福乎?(3)用在祈使句末尾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命令、请求、催促、禁止或劝阻等语气,相当于“吧”“呢”。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4)表推测语气。
句中常有“其、无(毋)、乃、得无(毋、微、非)”等表委婉语气的词语搭配。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表感叹语气。
相当于“啊”大兄何见事之晚乎!(6)介词,相当于“于”。
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对象。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7)词尾。
附在形容词后面,作形容词的词尾,给形容词增加形象化的色彩。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11或:(1)无定代词。
作句子主语,可译为“有的人”“有的”等,所指代的人、事、物没有确定的对象。
①有的人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②有的或凭或立,不一状。
③有时而或长烟一空。
《岳阳楼记》(2)副词。
用在谓语前面,作状语,表示不敢肯定。
可译为“大概”“也许”“可能”。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12即:(1)连词,表承接,两件事情紧接着,可译为“随即”“马上、就”。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副词,表示事情发生得早或结束得早。
可译为“就”。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3乃(1)连词①表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相因,时间上一前一后。
可译为“(于是)就”“(于是)才”“终于”等。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蒙乃始就学。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②表条件关系,前一分句提出条件,后一分句说明具备了这种条件的结果。
政通人和,百废待兴,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2)副词。
①表示对事物或事情的确认。
可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等。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表出乎意料之外。
可译为“竟然”。
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14其(1)代词①通常做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有时在句子里作定语。
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恐前后受其敌②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作定语。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③特殊:第一人称代词。
蹲其身,使与台齐。
(“其”代表作者自己,第一人称。
)(2)语气副词。
表劝告、祈使、命令。
可译为“就”“一定”等。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15且(1)连词。
表层进关系,及后面一句提出比前一句更进一层的内容。
可译为“而且”“况且”等。
不受之人,且为众人(尚且)(2)副词。
姑且、暂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16然(1)指示代词,常用来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含有“这样”的意思,常常充当谓语,也可单独成句,偶尔还作状语。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由代词演化来做词尾,常常附在动词、副词、象声词、形容词等后面,一起充当状语或谓语,以模拟声响或描绘事物、动作、状态,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泯然众人矣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3)连词。
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却”。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4)连词。
“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果然鹤也为之怡然称快忽有庞然大物不觉呀然一惊高垣(yuán)睥(pì)睨(nì),连亘(gè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17虽:连词(1)用在复句前一个分句,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即使......也......”。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2)用在复句前一个分句,表转折关系,可译为“虽然......但是......”。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18遂(1)副词,于是,就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2)副词,终于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suì)不可见。
21所(1)“所”是一个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词组,才能做句子成分。
“所”经常位于动词前和动词组成“所”字词组,“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的人、事、物。
这种词组是名词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语、宾语、补语、定语。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白雪纷纷何所似?(“所似”即“相像的东西”,作宾语。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所思”“所忆”都是“所”字词组,即“想的人、事、物”,作宾语)可汗问所欲(“所欲”即“想要的东西、赏赐”,作宾语)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2)“所以”,这是“所”字词组后来慢慢发展成的,“以”是介词,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见宫殿(diàn)数十所19为(1)介词①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
为人谋而不忠乎?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②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为之怡然称快③介绍动作的主动者,可译为“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2)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语尾助词。
夫子何命焉为。
《公输》#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始悟为山市。
此何遽不为福乎?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卒之为众人且为众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以为妙绝。
弃其杖,化为邓林。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20惟:范围副词,单单、只。
惟危楼一座,直接霄(xiāo)汉。
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
21焉(1)语气助词。
①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可不译。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②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