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国住宅百年变迁的资料28页PPT
合集下载
《房子的演变》课件

高科技智能房屋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 普及和人性化,它将为人们提供更加 舒适、便捷和安全的居住环境。
高科技智能房屋配备了各种智能设备 ,如智能照明、智能安防、智能温控 等,以及各种高科技材料和节能技术 ,以实现高效节能和环保。
05
未来房子
绿色建筑
总结词
绿色建筑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采用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减少对 环境的负面影响。
转。
庄园的建筑风格和装饰也随着 时代和技术发展而变化。
城市房屋
中世纪城市房屋通常是狭窄的、多层 建筑,以适应城市空间限制。
城市房屋内部通常包括卧室、厨房、 客厅和卫生间等设施,有些还有地下 室或阁楼。
房屋通常由石材或砖块建造,结构坚 固,能够承受地震和火灾等灾害。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房屋 的建筑风格和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房子的演变》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古代房子 • 中世纪房子 • 现代房子 • 未来房子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介绍
01
房子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 随着社会和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 演变。
02
本ppt课件将通过历史和现代的视 角,探讨房子的演变过程及其背 后的原因和影响。
房子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绿色建筑在设计、建造和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 方面,力求降低对环境的负担。常见的绿色建筑技术包括太阳能、风能等可再 生能源Biblioteka 用,建筑保温隔热,雨水收集利用等。
可持续性建筑
总结词
可持续性建筑不仅关注建筑本身的节能环保,还关注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及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 性。
06
结论
古代建筑住宅的演变-PPT

(一)北京四合院
特征:
1)平面上的对称与外观上的封闭——基本特征 2)适用范围广,可做成多种利用形式,满足各
种需要(如宫殿、官衙、佛寺)——最基本 的建筑形式 3)历史悠久,分布范围广
分类: 一进四合院 :四面房屋构成一个四面封闭的院落
二进四合院、三进四合院、四进、五进 东西跨院
二进四合院组成: 1)外宅(隔墙外面长条形的院落和倒座房) 2)内宅(正房、东西厢房构成的空间)
伞状撑杆外—篷毡; 顶பைடு நூலகம்上—可开启的顶毡
适形而止与盖取大壮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 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吕氏春秋》
紫禁城平面图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太和殿
养心殿
住宅
(一)北京四合院 (二)客家土楼 (三)西北窑洞 (四)藏式碉楼 (五)西南干阑 (六)蒙疆毡包
梁柱共同承重的巨型居住建筑。 分布:闽、粤、赣 特点:
1)出于防卫要求,土筑外墙高大厚实 2)地处南方,为了减少日晒出檐较大 3)建筑物内部采用活动式隔扇、屏门,空间开敞 4)以祠堂为中心,供奉祖先的中堂位于建筑正中央 5)无论是圆楼、方楼、弧形楼,均中轴对称,保持北方四合
院的传统格局
6)土楼各户居住条件相等,无贵贱、辈分、等级之别
后罩房 厢房
倒座房
耳房 正房
大门:
位置:北方—东南、西北(风水学说,“西北 为乾、东南为坤” ) 南方—中轴线
等级分类: 1)屋宇型:广亮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 2)墙垣型:随墙门
广亮门
影壁
大门及倒座
垂花门内侧
住宅游廊
内庭院
《精品》房子的演变.ppt

经过不断进化,古人开始营建房屋。据目前考古发掘
证明,我国最早的房屋建筑产生于距今约六七千年前
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房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陕
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的北方建筑模式——半地穴式
房屋和地面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多圆形,地穴有深有
浅,以坑壁作墙基或墙壁;坑上搭架屋顶,顶上抹草
泥土;有的四壁和屋室中间还立有木柱支撑屋顶。一
房子的演变
最新.课件
1
最早的房屋首推原始社会的元 谋人、山顶洞人。原始人类为避寒 暑风雨,防虫蛇猛兽,住在山洞里 或树上,这就是所谓的“穴居”和 “巢居”(树上筑巢)。这种房屋, 来自于天然的形成。
最新.课件
2
最新.课件
3
最新.课件
4
• 人类在学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后,在可以填饱肚子的情
况下,也想到了应该为自己创造一个舒适的栖息环境。
上金粉,使得房屋变得金碧辉煌,
光彩夺目。这些建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无论从结构
还是外观,都远远超过了古代房屋。 而且在房屋的样式上更见一般。
最新.课件
9
最新.课件
10
最新.课件
11
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建造房屋。各种各样的
砖、瓦广泛应用于房屋的建造。于是经过人们
精工雕凿、科学拼接的各种形式的房屋,大量
建筑起来,以至发展为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
和寺庙建筑群。由于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不
同,不同民族的人们又创造了各式样子不同的
房屋。云南傣族的竹楼,上下两层,上层住人,
下层拴马,方便安全凉爽卫生,而且可以防备
种是以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长江流域及以南
地区的建筑模式——干栏式建筑;一般是用竖立的木
桩或竹桩构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
历史课题ppt百年生活变迁(住房)

通过这位老警察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新中 国成立后人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凸显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而改革开放以来,人均住房面积更是显著 而改革开放以来, 提升。 提升。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年 6.7平方米,约有 平方米, 平方米 约有47.5%的城镇居民家庭缺房 的城镇居民家庭缺房 或无房。 或无房。我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提高到 2008年的 平方米以上(按户籍人口计算)。 年的28平方米以上 年的 平方米以上(按户籍人口计算)。 特别是1998年以来,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 年以来, 特别是 年以来 面积年均增加1.07平方米,保持了较快的发 平方米, 面积年均增加 平方米 展速度。 展速度。
中国人民生活 百年变迁
——住房
中国人自古便有着安土重迁的思想 观念,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衣食住行 永远是不变的话题,而“住”更有着 特殊的地位,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 也是“家”的代名词。从古至今,中 国的住房一直在探索中改变与进步, 而近百年来随着中国民生的变迁,住 房文化更是得到的了长足的发展。
①20世纪初 ——居住条件极差
房子从无到有,从只讲生存到考虑享受,从每月一包烟钱的 租金到水费电费网费“大出血”,顺德100年来经历了诸多 变化。
变化一:公房变私房 变化一: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形成了公有制住房独霸天下的所有制格局。 到2008年底顺德城镇居民拥有私有住房的家庭比例达到99.0%。 据统计,2002年底顺德24%的城镇居民家庭拥有两套以上住房(含 两套), 2008年底已上升到29%。
变化三: 变化三:生存到享受 人们更加讲究住房宽敞、明亮、舒适,环境幽雅、舒适的小区不断涌 现;居民从平房搬进楼房,小房换成大房,同时花钱去精心装饰。到 2008年底,顺德城镇居民家庭户均住宅建筑面积达148.78平方米,人 均住宅建筑面积达45.78平方米,已经超过上世纪90年代初中高收入 国家住房水平,接近高收入国家水平。2008年底,顺德平均每百户城 镇居民家庭拥有淋浴热水器142台,有18%的城镇居民家庭使用管道 煤气或天然气,81%的家庭使用液化石油气,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 庭中拥有空调258台。 变化四: 变化四:不花钱到花大钱 20世纪80年代,大多数年份城镇居民 人均全年房租支出都在5元左右,人均 月房租支出仅相当于一包香烟的价格。 进入20世纪90年代,居民对水电燃料 的支出直线增长,除支付房款外,购房 家庭还会花费相当于房款36%的资金用 于住宅装修。 变化五: 变化五:小区生活更方便 20世纪80年代居民小区建设刚刚起步, 各项服务功能比较欠缺,仅限于如小卖 部、小食店等最基本的服务,小区绿化、 物业管理处于空白。进入20世纪90年 代,活动站、幼儿园、理发店、饭店、 商店、维修站、绿化队等各项社会功能 一应俱全,一个小区就是一个小型的社 会,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生活。
新中国以来住房的变化ppt课件

农民居住的草房
4
一、住房只为遮风挡雨的时期(1949-1969)
即便是在大城市,人们的住宅也是显示出一片经济衰败的景象。 这其中的代表便是当时“遍地开花”的上海弄堂和北京的排子房,四 合院。
上海弄堂
北京的排子房
北京的四合院
5
一、住房只为遮风挡雨的时期(1949-1969)
进入六十年代,土房的出现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农民不必再居 住“四面透风,冬冷夏热”的草房了。但是这样的土房仍然无法摆脱面 积小、取暖困难等等问题,居住环境仍然是十分艰苦。
新中国以来住房的变化
1
目录
一、住房只为遮风挡雨的时期(1949-1969) 二、企事业单位分配住房的时期(1970-1989) 三、商品房高速发展的时期(1990-1999) 四、追求高质量房产的时期(2000-今天)
2
一、住房只为遮风挡雨的时期(1949-1969)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人民刚刚从“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解
放出来,因此对住房的要求也十分简单:只要能遮风挡雨的,什么都能 改造成房子住人。因此,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什么都能住,只 要有的住。
50年代的“住房”
3
一、住房只为遮风挡雨的时期(1949-1969)
在农村,没有一间完全由砖瓦砌成的房子。在那个时代, 农民多是住只有茅草苫盖屋顶的“草房”。简单的木窗木门, 加上碎石堆砌的墙,可谓是凸显出了新中国的“一穷二白”。
六十年代中期的土房
6
二、企事业单位分配住房的时期(1970-1989)
筒子楼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住房样式,是七八十年代中国企事业单位住 房分配制度紧张的产物。当时城镇居民解决住房仍停留在“等、靠、要” 的地步,即: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筒子楼”建筑又 称为兵营式建筑,一条长走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因为长长的走廊两端通 风,状如筒子,故名“筒子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