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秋兴、登高(其一、二)教学目的: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领会诗歌奔放磅礴的气势和宏伟豪迈的情感基调。

2、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白诗歌特点的理解。

3、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从诗歌的语言、结构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是本课教学的重点;2、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是本课教学难点;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讨论。

一、解读诗歌。

如果大家不了解什么叫做“困顿”,就一起来读读杜甫的这两首诗。

这两首诗分别写于公元766和767年。

765年的5月,颠沛流离的杜甫一家人又出发了。

他打算坐船先到夔州(奉节附近),再向荆州。

船过眉州(今眉山市)、嘉州(今乐山市)、渝州(今重庆),孤舟千里,顺江而下,走了四个月。

眉山乐山风光好,他多半滞留过,却没有留下一首诗,可见心情郁闷。

他瞄准郁闷写诗,留给我们的是千古名篇《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是杜甫的自画像。

叹息的声音是巨大的,如明月掷入大江。

古人针对这类大情绪发明了一个词,叫浩叹。

杜甫在夔州待了两年,没钱,走不动。

他种地卖药糊口,全家总动员,能填饱肚子,只是不停地换地方,两年搬了五次家。

大儿子宗文非常能干,养了六十多只乌鸡。

杨氏种莴苣,却长出一地野苋菜。

杜甫醉后骑马逞能,从白帝城驰下三峡之一的瞿塘峡,坠下马来。

杜甫缓得一口气,投入生活的热情立见高涨。

他在夔州写了四百多首诗,各种体裁都有。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作者整理了4篇《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

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特别重要的一部分。

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

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

(课件显示)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课时设计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三《诗歌鉴赏》(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节课,全课时为40分钟。

二、课程目标1、理解杜甫的三首代表性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2、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包括诗歌表达的感情,意象和声音。

3、培养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杜甫的三首诗歌:《登高》、《春望》和《登高壮观》。

2、教师准备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流程一、热身(5分钟)1、播放音乐:唐代乐曲《阳春白雪》。

2、请同学快速朗读《春望》。

二、教学(25分钟)1、导入(5分钟)请同学口头说说他们对杜甫的认识和他的代表作品。

2、讲解分析方法(5分钟)教师讲解分析诗歌的方法,包括诗歌表达的感情,意象和声音。

3、教学杜甫诗歌(15分钟)教师依次讲解《登高》、《春望》和《登高壮观》三首诗歌。

讲解时,教师要突出诗歌的感情、意象和声音,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诗歌主题和思想。

三、归纳(5分钟)1、教师总结三首诗歌的主题和思想,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诗歌的前进方向。

2、让同学们总结课堂所学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四、作业(5分钟)请同学每人选取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鉴赏,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课是一堂鉴赏杜甫诗歌的课,内容紧凑,设计得当。

在课堂中,教师通过讲解和探讨鉴赏方法,使学生对杜甫的三首代表性诗歌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而且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组合使用了听、说、读和写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听、思考、交流和写作中逐渐掌握了课堂所学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很好地展示了如何鉴赏杜甫的诗歌。

教师的讲解探讨方法很直观,涵盖了诗歌的表达方式、意象和声音等多个方面,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和主题。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交流和总结所学,同时写作作业梳理课堂所得,使得课堂效果得到了优化。

必修三《杜甫诗三首》 教案

必修三《杜甫诗三首》  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的诗风。

2、掌握诗歌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3、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4、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情感;5、背诵。

过程与方法诵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讲授点拨相结合情感与价值观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家国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忧国爱民之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难点】:如何鉴赏诗歌;如何把握诗人之情感;掌握其中表现手法。

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不深)(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杜甫诗三首》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学目标:1、了解写景抒情诗和怀古诗各自的特点,掌握鉴赏借景抒情、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方法2、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教学重点难点:诗歌鉴赏的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教学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一、导入:杜甫有关知识(学案)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2、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高中杜 甫诗三首教案

高中杜 甫诗三首教案

高中杜甫诗三首教案《高中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及诗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并背诵杜甫诗三首,包括《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体会诗人在困境中仍坚守理想的高尚品质,激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领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引导学生将诗歌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字词含义、艺术特色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视频,引出杜甫这位生活在唐朝动荡时期的伟大诗人。

提问学生对杜甫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杜甫简介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其家族世代为官。

他年轻时游历四方,希望能一展抱负,但仕途坎坷。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历经战乱,生活困苦,却始终心系国家和人民。

他的诗歌广泛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成就,被后世誉为“诗史”。

2、诗歌创作背景(1)《秋兴八首(其一)》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 年),当时杜甫寓居夔州。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随着高中教育的不断深入,文学知识与阅读素养的提升也成为一种必要的追求。

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学生们必须要深入研究的。

在高一阶段,人教版《必修》系列中的《唐诗宋词元曲选》是一本很好的经典诗歌集。

同时,杜甫的诗歌自然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本书中,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正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

本文将针对这个学习单元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让学生们明白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史之一。

2.理解杜甫的《登高》、《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首诗歌的意义,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掌握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归纳杜甫的主旨思想。

3.培养学生对于诗文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同时,让学生了解杜甫的人生境遇,体会到诗歌与人生的哲学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1)杜甫的《登高》、《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首诗歌的含义和特点。

(2)诗歌语言的鉴赏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由于杜甫的诗歌创造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非常丰富、复杂,为了让学生对杜甫的诗歌怀有更大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导入:(1)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李益登高题壁》。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李益如何在场上登高,创作了《陋室铭》这首著名的诗歌,从而引出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歌。

(2)《出塞》这首著名的古典诗歌。

让学生通过阅读这首诗歌,了解到唐朝大兴安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边塞区域,阐述唐朝盛世的兴起和衰落。

进而引出杜甫的《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首诗歌,讲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2.整体阅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整体阅读,必需带上课文中的注释,了解杜甫的创作背景、文化背景和创作特点。

逐一分析三篇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优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本篇文章旨在分享一份《杜甫诗三首》的优秀教学设计,适用于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本次教学设计以“感受杜甫诗意”为核心,注重学生对杜甫诗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杜甫诗歌的情感表达,感受其内在情感。

2.学生掌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点,词汇运用等语言技能。

3.通过三首诗的分析,以及诗人的人生经历等多维度的解读,加深学生对杜甫的背景和作品的理解。

4.锻炼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艺情趣。

二、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节课:杜甫的人生经历在第一节课中,老师首先通过多媒体资料的介绍,向学生展示杜甫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杜甫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进而感受杜甫诗歌的内在情感。

在展示中,老师可以穿插一些优美的杜甫诗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杜甫的艺术风格。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以下问题:1.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2.杜甫早年生活的艰辛和人生经历。

3.杜甫创作的思路和创作风格。

第二节课:《春夜喜雨》在第二节课中,老师让学生阅读杜甫的诗歌《春夜喜雨》,进一步感性地理解杜甫的情感表达和诗歌意境。

在阅读之前,老师先简单介绍诗歌的背景与意义,引起学生对诗歌内涵的关注。

然后,老师通过一些问题的提问,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杜甫诗歌的构思以及情感表达,如:1.诗歌中雨声、吟哦、霁后景象的描绘和有情人独自听雨的情景表现。

2.结合杜甫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天街夜归子规声,秦岭雪深马hoofing”一句的寓意。

通过这样的分析与交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感受杜甫诗歌的情感表达。

第三节课:《登高》在第三节课中,老师再次让学生阅读杜甫的另一首著名诗歌《登高》。

在阅读过程中,老师同样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与意义,引起学生的思考。

然后,老师针对诗歌中的词语、句式、表达手法等方面展开解读,引导学生掌握杜甫诗歌的语言特点。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杜甫诗教案篇1教学要求:1、了解诗人生平。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岳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 “造化”两句。

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

大意已见注释。

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杜甫诗三首教案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教案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教案必修三教案标题:杜甫诗三首教案(必修三)教案目标:1.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培养学生对杜甫的兴趣和欣赏能力;2. 分析和理解杜甫诗歌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模仿杜甫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杜甫的画像和简要介绍,引起学生对杜甫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杜甫,了解他的诗歌创作特点。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包括他的家庭背景、历史背景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 分析并讲解杜甫诗歌的主题和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3. 分析杜甫诗歌的语言特点,如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诗歌欣赏(20分钟)1. 选择三首杜甫的著名诗歌,如《登高》、《月夜忆舍弟》、《春望》。

2. 分析每首诗歌的主题、情感以及诗歌结构和语言特点。

3. 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模仿创作(20分钟)1. 选择其中一首杜甫的诗歌,让学生模仿其写作风格,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帮助他们选择适当的词语和修辞手法。

3. 学生互相交流并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鼓励他们分享和欣赏彼此的作品。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杜甫诗歌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

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杜甫的诗歌,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杜甫的画像和相关图片)2. 杜甫的诗集或选本3. 学生的诗歌创作材料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对课堂讨论和诗歌欣赏的参与程度。

2. 诗歌创作:评估学生创作的诗歌是否能够模仿杜甫的写作风格,并表达出自己的主题和情感。

3. 口头回答问题:提问学生关于杜甫的生平、创作背景和诗歌特点的问题,评估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高中杜甫诗三首教案

高中杜甫诗三首教案

高中杜甫诗三首教案教案标题:高中杜甫诗三首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杜甫的三首诗,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杜甫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

2. 《登高》、《月夜忆舍弟》、《月夜忆舍弟》三首诗的文本分析和理解。

3. 杜甫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方式的探讨。

4. 杜甫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的分析。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兴趣。

第二步:文本分析(15分钟)1. 分发《登高》、《月夜忆舍弟》、《月夜忆舍弟》三首诗的文本给学生。

2. 学生阅读诗歌并回答以下问题:-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诗歌中有哪些意象和修辞手法?- 诗歌中的文化内涵是什么?3. 学生交流讨论他们的答案。

第三步:主题和表达方式的探讨(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杜甫诗歌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他们的观点。

3. 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观点,并进行全班讨论。

第四步:意象、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的分析(15分钟)1. 通过诗歌的例子,引导学生分析杜甫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并尝试解释其意义。

3. 教师提供必要的补充说明和解释。

第五步: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对于杜甫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资源:1. 杜甫的三首诗的文本。

2.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 学生讨论和分享的工具。

评估方式:1.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 学生对于杜甫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的书面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杜甫诗歌的文章或写一首仿杜甫风格的诗歌。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阅读更多的杜甫诗歌,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文化展览或演出,加深对于杜甫和他时代文化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一、导入语在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元曲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

唐诗,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将中国的诗歌成就推向历史的顶峰。

李白、杜甫的成就又标志着唐诗的鼎盛。

如果说,盛唐的礼赞一半来自李白的话,那么,哭唐的泪水,则有一半源于杜甫。

就让我们走进杜甫的诗歌,走进杜甫的灵魂深处,走进历史的那份沉重。

(板书:杜甫诗三首)二、学习目标1.初步把握鉴赏诗歌中知人论世的方法。

2.多读诗歌,试着理解杜甫后期诗作中“沉郁顿挫”的风格。

3.掌握通过赏析意象品味意境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三、作者介绍1.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

2.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只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唐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3.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4.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这三首诗就是他漂泊西南的11年间写就的伤感之作。

四、初读诗歌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三首诗,分别用一个字概括每首诗的情感,整体感知。

五、品读诗歌以登高为例重点讲解。

1、提问:初读咱总结出《登高》这首诗的情感可以用这一“悲”字来概括,那么诗人所悲何事呢?过渡到对这首诗后两联的学习。

你能总结出这四句诗中作者悲伤的事由吗?放手自由的让学生发挥想象去寻找,去品味,咀嚼。

接着抛出古人罗大经对这两联的解读。

再读,体会杜甫诗歌“沉郁”的诗风。

2、提问:人这一生,有这么一种或两种愁苦已使人痛苦不堪了,更何况老诗人重重悲情一齐袭来呢?那么诗歌的前两联有没有对这些悲情的体现?过渡到对前两联的学习。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

杜甫诗三首教案范文五篇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内容及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准确流畅地背诵这首诗歌。

3、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唤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中的景与情、事与情,领悟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突破方法:在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知诗歌的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1、朗读法2、合作探究法3、活动式教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组有关战争题材的*,感受到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疾苦。

反映战争的文学作品自古就有,古代文学作品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甫的诗歌。

他的诗歌立足于现实,广泛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品。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1、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浓郁悲壮、语言瑰丽,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在文学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

着有《杜工部集》。

2、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动起来。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见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着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的。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三、出示目标1、熟读、背诵全诗。

2、体味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四、朗读诗歌,感悟内容。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感情的表达。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9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9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9篇)杜甫诗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3.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5.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方法】朗诵法、点读法、探究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

韩愈曾推崇说:“李杜__在,光焰万丈长。

”?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

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今天我们学习杜甫的诗三首,通过他的诗来体会一下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知识积累1.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

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

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

?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曾自负地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但杜甫一生却在苦难和穷困中度过,这更使他更接地气,“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

高中必修3杜甫诗三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课设计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1、累积文学知识,认识杜甫的诗风。

2、掌握诗歌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怀,用典,借古讽今等;3、学会经过意象掌握作者的感情;4、学会联合作者平生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解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感情;5、背诵。

过程与方法朗读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讲解点拨相联合感情与价值观体会杜甫伤时感事的情怀和对家国想念之情,培育学生的忧国爱民之感情,提升学生的文学涵养。

教课重难点:如何鉴赏诗歌;如何掌握诗人之感情;掌握此中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3 课时第 1 课时《秋兴八首(其一)》一、新课导入: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奇特的境地。

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古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册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

今日,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其实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也被称为“诗圣” ,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怜悯人民疾苦,创作了大批的反应基层艰辛生活的诗篇。

闻一多先生以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威严、最瑰丽、最永远的一道光彩”。

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此刻,让我们经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威严、最瑰丽、最永远的一道光彩”——如何读懂一首诗?第一一定要知人论世。

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平生,认识作品生活的时代背景。

其次,一定要认识诗歌的特别性。

诗歌是用最精练的语言来表达心里深处的感情的。

王国维先生说全部景语皆情语。

因此我们还得悉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光景,也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包含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杜甫(公元712--770 ),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 年,这一年杜甫 54 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

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快要五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期间,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 755--762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快要十分之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杜甫的诗风。

2、掌握诗歌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借古讽今等;3、学会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4、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情感;5、背诵。

过程与方法诵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讲授点拨相结合情感与价值观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家国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忧国爱民之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难点:如何鉴赏诗歌;如何把握诗人之情感;掌握其中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3课时第1课时《秋兴八首(其一)》一、新课导入: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

在古典悠悠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

今天,向我们走来的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

闻一多先生认为他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他就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现在,让我们通过《秋兴八首(其一)》,走近这“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活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

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

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

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三、鉴赏诗歌1、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后再齐读,感受诗文。

2、听朗读带,正音,明节奏,抽学生起来朗诵再齐读。

3、介绍鉴赏诗歌的步骤和方法: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借助课文注解,平时积累的知识);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然后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挖掘诗歌的内涵,体味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

4、根据以上介绍的方法步骤,试着分析鉴赏诗歌,思考如下问题:问题1: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兴”就是《诗经》中“赋比兴”的“兴”,即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问题2:诗句的字面意思明确: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

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

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

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故园情怀。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问题3:找出诗歌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明确:意象有: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波,塞上秋风,阴云,菊花,孤舟,泪,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等,特点:凄凉,萧瑟,阴沉,萧条、残败等。

问题4:挖掘意象的深刻内涵(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

明确:(1)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2)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

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3)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山。

暗指国家)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

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

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

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

(4)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5)孤舟一系故园心:“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

“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6)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

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

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

问题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抒发了诗人家国之悲,羁旅之愁,思乡之情。

问题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手法?明确(1)对偶颔联颈联。

[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丛菊]对[孤舟];[两开]对[一系] (2)借景抒情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景,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悲,羁旅之愁。

5、齐读或背诵。

四、作业:1、阅读杜甫的《江汉》,完成第(1)小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明确: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结合,营造了一个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2、背诵第2课时《咏怀古迹》教学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一、新课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漂泊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板书)二、题解及背景介绍《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美读诗文(读):1、自由朗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

2、欣赏课文录音。

3、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体味情感,读出韵味,再齐读。

4、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诗文,不懂得地方做标记。

5、学生齐读后,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四、诗文鉴赏。

1、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明确:怨恨2、阅读诗文,思考问题:问题(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明确:写景问题(2)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问题(3)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明确:引出歌咏对象昭君,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问题(4)诗歌中间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明确:对比、反衬,用典等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

有“去”和“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古国,留在了不该留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前”可以“识”却没有被“识”,“死后”不能“归”却“魂归来”,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紫台”对“青冢”对比,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通过“紫台”,“朔漠”,“黄昏”,“青冢”等这些对比,反衬出了王昭君生前的不幸与孤苦和死后的孤寂与冷落,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画图省识春风面”用了一个典故,写王昭君生前在汉宫不被赏识的寥落。

问题(5)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明确:不是。

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问题(6)“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问题(7)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

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

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问题(8)《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诗歌是不是含有什么深刻寓意呢?1、简介写作背景(为下文归纳寓意做准备。

略)2、讨论、归纳。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