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概念整合理论解读新词“灰犀牛”
概念整合理论对社会新词的阐释力
龙源期刊网 概念整合理论对社会新词的阐释力作者:吴姜来源:《教育界·下旬》2017年第01期【摘要】新词作为词汇发展的风向标,层出不穷。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运用科学理论对其进行正确阐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文章首先回顾了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社会流行语的研究,接着结合概念整合理论对近两年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新词进行了分析。
这不仅拓宽了认知语言学与隐喻学的研究视角,也对语用者交际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社会新词;阐释一、引言新詞(neologism)即最近创造的词语,它也暗指原有词语义的新用法。
随着信息科技和网络媒体的发展,新词越来越融入人们的生活,也成为社会人际圈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新词一旦在公众或网络社交平台上推广,为大众普遍接受后,便衍变为流行语。
新词以其新颖、诙谐的表达方式及富有深意的内涵促进了词汇的发展,同时也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新词的构成方式较广,但主要的是源于词汇学中的修辞法,包括隐喻、转喻等。
长期以来,社会新词因其诙谐、创新、鲜活、意味深长的语言魅力,备受修辞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的青睐(沈梅英,2012)。
多年来,社会上对新词的研究大多是从词汇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进行探讨,主要涉及词语的结构和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日益兴起,更多的学者开始探究社会新词的认知理据和认知动因。
概念整合理论是继概念隐喻理论之后第二代认知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事物的形式意义及构建有着更广泛的适用性。
但是在目前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来对社会流行语的探究中,除了靳琰、王小龙(2006)、沈梅英(2012)和王晓玲(2012)等人的分析外,相关的研究著作甚少。
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中,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近两年中国社会的流行新词进行研究分析,为词汇流行语发展提供认知理据。
二、概念整合理论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源于心理空间理论,其正式提出可见于Fauconnier (1997)。
《灰犀牛》原创经典读后感汇编
《灰犀牛》原创经典读后感汇编《灰犀牛》读后感(一):思路不够清晰,行文啰嗦,作者所谓的“灰犀牛”跟“公地悲剧”有很大重合,提出的应对方案妖要么是老生常谈要么可操作性比较差。
作者尝试发明一个跟黑天鹅类似的概念来描述个人或集体视而不见的危机。
我的感觉是作者的洞察力不够,思路不够清晰,行文比较啰嗦,各个章节的内容有很多重复,说服力不强。
具体来说,作者提到的灰犀牛基本是这两类:1:集体或个人知道危机但是没有采取行动去解决,如公地悲剧,或民主制度下决策者需要重视短期行为没法顾及长远效应,或者人明知吸烟不好但是不愿意控制;2:机制不合理或失灵导致预警信号根本就没传达给决策者。
作者大部分的案例都集中在第1类中,其中的公地悲剧早有成熟的理论来解释,民主制度下决策者重视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利益也是已知的民主的弱项。
总体来说我的感觉是“灰犀牛”的概念没有比现有概念与理论更简洁更深刻。
书中一些信息的摘抄或概括:1:我们都明白,越早着手,就越容易解决问题,而且成本越小:未雨绸缪远胜于亡羊补牢。
#5222:这就是灰犀牛威胁论的核心矛盾:当我们可能遇到的危险还处于萌芽状态时,我们会感觉手头紧迫,无暇顾及,所以致使防范措施搁浅;当危险真正来临,损失已经不可避免,此时此刻,我们虽然有应对灾难的财力物力了,但无论我们是想减少损失,还是想事后收拾残局,其费用都会是天文数字。
#5443:2007年至2008年的那一场金融风暴对某些人来说是黑天鹅性质的事件,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它的出现一点儿都不奇怪:市场上的风暴完全是众多灰犀牛会聚的结果。
#5774:逆反效应进一步加强了集体思维、源头倾向和实证倾向。
听到与自己想法相左的观点时,我们会坚定自己的立场,更加牢固地坚持自己的固有想法。
#11495:组织理论学专家伊恩·米特洛夫(IanMitroff)认为,组织机构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要校正信号探测机制,发现正常信号和预示潜在危险情况的信号之间的区别,确保这些危险信号能传达到相关人士那里,以及那些有能力改变结局的人那里。
《灰犀牛》读书笔记
《灰犀牛》读书笔记《灰犀牛》是一本由[美]米歇尔·渥克(michelewucker)著作,从书名就看出作者的写作雄心:企图创造一个媲美“黑天鹅”的现象级词汇。
这本书是当代危机管理领域的一颗石子,其造成的涟漪效应或许现在定义还为时过早,但作者搜集了大量资料与案例,几乎囊括了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经济、金融危机,流行*疾病,颠覆*科技发展,城市基础建设,美国移民问题等等,研究大量案例后闪现出的危机预设、管理智慧,对个人和企业而言都极具指导意义。
本书旨在告诫读者跳出“当前”,提早审视未来。
好了,道理也许你早就懂,赶快进入正题吧!当一件大概率的危机向我们奔袭而来,我们是否预见?又应该如何去应对?这便是《灰犀牛》一书所讨论的核心观点。
概念定义:什么是灰犀牛?灰犀牛是指概率极大、冲击力极强的风险:一个我们应该意识到的风险就像一头两吨重的犀牛将牛角对准我们全速向我们进攻。
灰犀牛是比喻———明明如此醒目庞大的危机就在我们面前,却由于我们没能正确的认识、及时有效的回应而产生的高概率的破坏*极强的灾难发生。
拒绝承认明显的灾难*的威胁,就是灰犀牛理论所要探讨的现象之一,智者都非常明白,未雨绸缪总好过亡羊补牢。
新闻学行业有这样一个说法叫做“无流血、不头条”指的是不作为的或滥作为导致的危机升级为灾难。
换而言之正是未能消除的危机,才更易引起舆论*。
这个现象一语道破了灰犀牛理论产生的实际原因———人类趋利避害的心理。
我们的思维障碍致使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会对于潜在危险视而不见,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在崇尚整体一致*的思维意识里,首先发出清晰危险预*信号的聪明人会被群体归类为“唱反调”,谁也不愿意去做“他人的公敌”聪明人不会,普通人更甚。
关键词提炼灰犀牛的可预测*、抵触情绪、过度乐观、理智与情感混合的决策倾向普遍的应对方法:情绪变化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否认,不愿意接受;否认是一个深深根植在我们人类*格中的防范机制,是应对危机的典型行为的第一阶段。
概念整合视角下解读英语新词意义的构建——以2017年Word Spy英语新词为例
2222018年02期总第390期语言文化研究ENGLISH ON CAMPUS概念整合视角下解读英语新词意义的构建——以2017年Word Spy 英语新词为例文/卢俊【摘要】英语新词的创造层出不穷,丰富了语言,也反映出了新思想、新观点、新事物。
本文基于概念整合理论,以2017年Word Spy英语新词为考查对象,阐释英语新词的认知过程,揭示英语新词的意义构建。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英语新词;意义构建【Abstract】English neologisms enrich vocabulary, which reflect new ideas, new opinions and new concepts. Basedup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interpret cognitive process of English neologisms and reveal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neologisms, all the data derived from the 2017 English neologisms from a new wordswebsite “WordSpy” () .【Key words】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English neologisms; meaning construction【作者简介】卢俊(1985- ),女,湖北荆门人,荆楚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2016年荆楚理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解读英语习语”成果之一,项目编号:QN201612。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新词不断涌现。
这些现象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关注。
《2024年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对外交语用模糊的研究》范文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对外交语用模糊的研究》篇一一、引言外交语言作为国家间交流的重要工具,其特点在于其高度的策略性、精确性和模糊性。
外交语用模糊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外交场合和外交文本中,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外交策略和智慧的体现。
概念整合理论为分析这一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本文将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对外交语用模糊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二、概念整合理论简介概念整合理论是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主要研究的是人们如何在大脑中整合不同概念,以形成新的意义。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语言时,会通过心理空间中的概念整合过程,将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新的意义。
这一过程涉及到跨空间映射、突显、调整等认知操作。
三、外交语用模糊的概念及特点外交语用模糊是指在外交场合中,说话者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运用模糊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这种模糊性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说话者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政治环境,采取的一种策略性选择。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语言的间接性、含蓄性和多解性上。
四、概念整合理论在外交语用模糊中的应用(一)跨空间映射与外交语用模糊在外交语境中,说话者常常通过跨空间映射的方式,将某一概念与多个相关概念进行关联,从而使得语言具有更大的解释空间。
这种跨空间映射使得外交语言的含义变得更加模糊,也为说话者提供了更多的策略选择。
例如,在外交演讲中,经常使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词语或短语,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较为复杂或敏感的观点。
(二)突显与外交语用模糊突显是概念整合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使得某一概念在多个相关概念中脱颖而出,成为关注的焦点。
在外交语境中,突显常常被用来引导听者的注意力,从而使得某些观点或立场得以强调。
然而,这种突显也可能导致语言的模糊性增加,因为听者可能会根据自身的理解和背景知识来解读突显的内涵和外延。
(三)调整与外交语用模糊调整是概念整合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它使得不同心理空间中的概念得以相互关联和调整。
“灰犀牛”难认:系统性思维方有助于我们拨云见日
“灰犀牛”难认:系统性思维方有助于我们拨云见日“灰犀牛”是指发生概率极大且冲击力极强的事件。
我们必须采取系统性思维,提高认知能力,精准识别出金融系统中的“灰犀牛”,让金融系统有序运行。
作者:孙树强央行观察专栏作家正文灰犀牛生长于非洲大草原,体型巨大,反应迟缓,它就在远处,一旦发起冲击会让你猝不及防,后果十分严重。
美国作家米歇尔·渥克在《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中信出版社,2017年2月)一书中用“灰犀牛”来比喻发生概率大且影响严重的事件。
根据书中的定义,“灰犀牛”是指发生概率极大且冲击力极强的事件:我们本应该意识到的风险,就像是一头两吨重的犀牛,把牛角对准我们全速向我们攻击。
渥克分析了人们是如何在否认、拖延、被迫承认、紧急应对中付出巨大代价的。
米歇尔·渥克2017年最新英文演讲近期,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7月17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评论员文章《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中谈及我国未来面对的金融风险时,称既要防“黑天鹅”,也要防“灰犀牛”。
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种媒体和不同专家从多种角度对“灰犀牛”事件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并指出哪些领域的风险可能会成为冲击经济金融系统的“灰犀牛”,“灰犀牛”近期似乎成了人们口头最常提起的动物。
渥克分析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我们认识到了“灰犀牛”这种大概率事件,类似于说:看到没,“灰犀牛”就在不远处,它很可能会对我们发起冲击!但真的能认识这么清楚吗?3月份,我曾写过一篇小文章《知易行难?浅谈对经济金融危机的认识》(央行观察,3月19日),谈到认识危机实际上挺难的,这也导致了危机不时的不请自来,而送(采取行动应对危机)这些不速之客也不容易。
本文将延续这样的观点,针对《灰犀牛》一书的观点,提出一些浅陋的看法。
应该注意的是,我在这里的观点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某些“灰犀牛”事件的认识是困难的,即我们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不认为所面临的就是“灰犀牛”。
但并不否认渥克所说的确实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前方存在“灰犀牛”的风险,但由于否认、轻视、拖延,而导致“灰犀牛”发起了冲击并产生了严重后果。
(读书笔记)《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危机预警与应对
(读书笔记)《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危机预警与应对《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危机预警与应对读书笔记前言:《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是一本关于了解和应对危机的重要读物。
本书作者通过灰犀牛的比喻,将大概率危机形象化,旨在引起人们对潜在风险和危机的重视。
本文将总结并探讨书中提到的危机预警及应对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大概率危机。
危机预警的重要性:在深入探讨大概率危机之前,我们应该明确危机预警的重要性。
危机预警是指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手段,及时发现并分析潜在的危机信号。
危机的到来常常突如其来,如果我们没有预先感知到风险,那么一旦危机确实发生,将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危机预警意识,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
灰犀牛的概念:在书中,作者引入了“灰犀牛”这一概念,它代表那些容易被忽视,但具有潜在重大影响的危机事件。
与“黑天鹅事件”相比,灰犀牛更具预测性,即它们不是偶然事件,而是可能发展为大概率危机的现象。
正确认识和应对灰犀牛,成为每个个人和组织都应该重视的问题。
灰犀牛的识别:为了更好地应对大概率危机,我们首先需要学会识别灰犀牛。
当我们面对种种风险时,如何判断某一事件是否为灰犀牛?作者提供了以下几个指标帮助我们进行判断:1. 预测性:灰犀牛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即通过分析现有的情报和数据,我们能够较早地察觉到风险的存在,从而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
2. 可见性:灰犀牛并非隐形,而是有迹可循。
只不过,人们往往忽略了它们,或是对它们无视。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扩大信息渠道,提高对潜在风险的关注度,提高其可见性。
3. 可控性:与黑天鹅事件不同,我们在灰犀牛事件中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化解灰犀牛事件所带来的危机。
危机应对策略:除了灰犀牛的识别,我们还需要制定科学的危机应对策略,以应对大概率危机的到来。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危机应对策略:1. 预案设计:针对不同类型的灰犀牛事件,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预案。
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要素分析——“黑天鹅”与“灰犀牛”之变
第36卷 第6期2023年11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W u h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V o l .36 N o .6N o v e m b e r 2023收稿日期:2023-10-22作者简介:李弘扬(1986-),男,河北柏乡人,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宪法与行政法学研究㊂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要素分析黑天鹅 与 灰犀牛 之变李弘扬(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北京100081)摘 要:群体性事件作为社会冲突最为剧烈的表现形式,其成因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㊂针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曾是学界长期关注的热点,但近年来国内研究对此领域的关注度有所降低㊂为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应结合现代风险社会特点,从微观角度探赜其发生的成因要素,这包括事件参与者的形成㊁共同理念与行动目标的确立㊁普遍情绪的产生㊁共同行为方式的选择㊁诱发因素㊁社会治理效果等㊂运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对各成因要素之间的演化过程和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群体性事件是一个社会矛盾积累并经由冲突各方不断采取不同策略组合进行博弈导致最后事件爆发的动态过程, 黑天鹅 与 灰犀牛 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风险比喻,虽然其发生概率大小不同,但我们均应谨慎待之㊂应围绕 事件参与者的形成 这一核心要素,从提高 社会治理效果 的向度继续深化相关研究,为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实践提供学理支撑㊂关键词:群体性事件;成因要素;风险社会;价值累加理论; 黑天鹅 事件; 灰犀牛 事件中图分类号:C 912.6;D F 31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3963/j.i s s n .1671-6477.2023.06.001一㊁引 言总体来看,我国已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良好态势,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社会冲突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和化解㊂对于社会冲突,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R a l f D a h r e n d o r f )认为, 人类社会是由每个拥有自然天性的人组成,而人性的贪婪就会产生欲望;社会冲突在人类追求欲望的过程中似乎就成为必然现象,它成为正常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人类社会的本质就是在不断的冲突与达成内部动态均衡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1]㊂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也验证了社会冲突存在的必然性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之间的矛盾,但现实中,我国不同区域㊁不同行业领域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现象日益突显,贫富差距扩大,住房㊁养老㊁医疗㊁教育等民生重点领域问题依然突出㊂德国社会学家贝克(U l r i c h B e c k )认为,中国正处于 压缩的现代化(C o m p r e s s e d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它一方面在加速风险生产,而另一方面却没有给风险的制度化预期与管理留下空间和时间 [2]221㊂依据贝克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R i s k S o c i e t y T h e o r y ), 当社会进入调整和转型期,利益关系格局需要重塑,整个社会充满不确定性㊁复杂性;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对社会安全运行和稳定发展构成了威胁 [3]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高度指出: 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㊁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 黑天鹅 灰犀牛 事件随时可能发生[4]㊂学界曾长期以来将群体性事件作为研究中国基层政治生态的重要进路,然而近年来, 伴随群体性事件的衰变,其仿佛已经成为 过去式 ,理论研究的热情似乎正在渐趋冷却 [5]94㊂经由相关文献的梳理也印证了此种趋势①,这从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指导实践 的角度来说不无遗憾㊂同时,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以群体性事件发生领域的不同进行类型划分,比如环境[6]㊁农村[7]㊁网络[8]㊁邻避型[9]㊁特㊃2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殊群体[10]等,这是基于不同领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表现形式㊁激烈程度,以及应对策略的不同所实施的分类研究,而针对群体性事件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剖析其成因要素的文章较少㊂分类研究因囿于具体性问题的应对使得研究成果相较于发生机理研究来说,在为本领域一般原理生成方面的贡献性有所不足㊂群体性事件作为一段时期内社会冲突最为剧烈的表现形式,其成因要素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尤其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处于调整和转型期,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并存的时代背景下,理应立足于前一阶段的研究成果,结合风险社会特点,从其发生成因这一普遍性角度持续深化当前时期群体性事件治理研究的理论深度㊂综上,本文尝试寻找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成因要素,并深入剖析各个要素的演化过程及动态关系,以揭示事件发生的深层逻辑和共性规律,为 抓前端㊁治未病 ,预防和化解各种 黑天鹅 灰犀牛 事件提供参考,为持续书写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贡献力量㊂二㊁相关概念辨析概念是对事物不断重复出现的特征的概括,并对这些概括之间的关联进行抽象性阐释㊂而界定概念是为了清晰其边界,将其与其他概念相分离,目的是实现 通过联结各种概念,思维和理论得以发展 [11]的学术旨求㊂鉴于此,规范性研究的开展大多始于相关概念辨析,依托于定义准确㊁界定科学的概念㊂(一) 群体性事件 的概念近年来,受新冠疫情全球流行㊁国际政治环境变化㊁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抗议㊁游行㊁示威等事件㊂对于此类群体性行为,国外通常用 C i v i l D i s o r d e r C o l l e c t i v e A c t i o n M a s s E v e n t M a s s I n c i d e n t 等词汇来描述,直译为 民间骚乱 集体行动 群众事件 等,出于研究内容统一性考量,国内一般统称其为 群体性事件 ㊂理论界认为,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帕克(R o b e r t P a r k),其在1921年出版的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 t h e S c i e n c e o f S o c i o l o g y一书中认为,群体性事件是 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的集合行为 [12]㊂如前所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群体性事件,必然受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而 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由于社会结构㊁政治制度㊁价值观念的不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领域㊁表现形式㊁演变过程㊁激烈程度等都不一样;政府应对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理念㊁方法和能力也是有差异的 [5]91㊂鉴于群体性事件的复杂性特点,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学科角度审视之,会得出不同的概念性结论㊂为明确研究内容,本文选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党的建设辞典“一书中对 群体性事件 的定义,即 在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期间,由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局部范围的罢课㊁罢市㊁罢工,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集体上访,甚至集体械斗等非法集体活动 [13]398作为研究依据㊂(二) 成因要素 概念解析从系统论的角度理解 成因要素 一词,应对其进行结构化解读: 成因 意指造成某种局面或结果之原因,此处用以界定 要素 分析的目标范围㊂作为 成因要素 一词的核心字, 要 在这里属形容词性,取不可或缺之意; 素 在本语境中属名词性,其本义指未经加工的本色丝织品,后引申指本质㊁本性,并由此引申指事物带根本性质的部分㊁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取不可再分之意㊂二字合用, 要 修饰了 素 ,意指不可或缺㊁不可再分之物㊂ 要素 是构成一个客观事物存在并维持其运动的必要的最小单元㊂因此, 成因要素 是群体性事件这一系统产生㊁变化㊁发展的根本动因㊂(三) 黑天鹅 与 灰犀牛 之概念界定所谓 黑天鹅 ,是美国风险管理理论学者塔勒布(N a s s i m T a l e b)在其T h e B l a c k S w a n:T h e I m-p a c t o f T h e H i g h l y I m p r o b a b l e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 人类习惯以自己不堪一击的信念和有限的生活经验来对待和解释他们在生活当中所遇到的一些难以预见而往往具有意料之外重大冲击的稀有事件,且他们最终被这些 黑天鹅 事件所击败 [14],主要指喻那些虽难以被预见到,但潜在风险却极高的突发性事件㊂所谓 灰犀牛 ,是由美国的政策分析专家渥克(M i c h e l e W u c k e r)所提出的概念,指喻那些大概率发㊃3㊃第6期李弘扬: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要素分析 黑天鹅 与 灰犀牛 之变生且影响力巨大的社会危机㊂她在其T h e G r a y R h i n o:H o w t o R e c o g n i z e a n d A c t o n t h e O b v i o u s D a n g e r s W e I g n o r e一书中对此概念进行了详细阐释: 对于一些事件的发生,其所发出的信号本身并不模糊,而是信号接受者决定忽略它;我们的体制纵容我们的不作为态度,并将其当作一种正常现象来认可和接受㊂虽然塔勒布在其‘黑天鹅“一书中认为人类不具有准确预知未来的能力,但事实证明,世界上已经发生的大多数事件都是高概率事件㊂黑天鹅事件是我们难以预知的事件;而灰犀牛事件是我们本来应该看到却没有看到的风险,又或是我们有意忽视了的风险㊂摆在决策者面前的往往不是低概率的难以预测的黑天鹅事件,而是高概率的不应被有意忽视的灰犀牛事件 [15]㊂需要指明的是,为避免歧义,本文对于二者概念区别的理解与概念的运用之侧重点不仅止于事件是否可以被预见或者被预见概率的高低,而更多的是致力于防止潜在的或业已发生的 黑天鹅 事件剧变为 灰犀牛 事件㊂三㊁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要素探赜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发生是各种现代性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从各种社会问题累加至公共危机的逐步演化的动态过程;其作为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做出的包含身体动静的群体行为,以产生一定的社会效果为目标,且这种行为一般只在社会治理效果不足以满足行为主体的要求时发生㊂因此,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要素一般须包含 主体性 社会心理 社会治理 三大要素㊂依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斯梅尔瑟(N e i l S e m e l s e r)于1962年提出的 价值累加理论(V a l u e-A d d e d T h e o-r y) 结构性诱因(S t r u c t u r a l C o n d u c i v e n e s s)㊁结构性紧张(S t r u c t u r a l S t r a i n)㊁一般性信念(G e n e r-a l i z e d B e l i e f s)㊁诱因(P r e c i p i t a t i n g F a c t o r s)㊁动员行动(M o b i l i z a t i o n f o r A c t i o n)㊁社会控制失效(F a i l u r e o f S o c i a l C o n t r o l)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是产生所有群体行为㊁社会运动甚至革命的社会心理原因㊂该理论藉由 结构功能主义,有效填补了芝加哥学派的微观主义及互动论立场之缺陷 [16]而成为研究群体行为的经典范式,为群体性事件成因提供了 社会心理要素 的参考㊂将该理论与群体性事件成因的 主体性 和 社会治理 二要素相融合,经由当前我国各类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共性规律分析,本文认为其成因包括:主体性要素 事件参与者的形成;社会心理要素 共同理念与行动目标的确立㊁普遍情绪的产生㊁共同行为方式的选择㊁诱发因素;社会治理要素 治理效果等六种具体要素㊂(一)事件参与者的形成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㊁经济体制转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人口流动性增强㊁区域发展不平衡;各行业呈现产业结构待优化㊁资源分配进一步调整等新局面㊂科学理性地看,社会结构重组㊁经济增速趋缓属于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附随效应㊂从人类趋利性的角度分析,上述现象的本质是利益格局的重新整合及其分配机制的再调整,在此过程中, 经济发展自然衍生出强对抗的利益冲突和不均衡不协调的发展局面,成为激发基层矛盾的直接因素 [17]㊂这种社会急剧变化所产生的劳动关系紧张㊁贫富差距扩大㊁公众相对剥夺感增强等问题使得利益受损群体在普遍情绪的影响下,经由共同理念与行动目标的指引,逐步成为潜在的群体性事件参与者㊂亚当㊃斯密认为, 如果一个社会对贫富差距现象缺少必要的应对,贫者的匮乏与嫉妒会驱使他们侵害富者的财产,前者由于被后者的阔绰激怒,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 [18]㊂法国学者托克维尔也认为, 社会的急剧变革使人们充满了心理落差与怨愤 [19],而当民意诉求又缺乏有效保障的时候,民众有选择以过激甚至违法行为表达诉求的可能性㊂这时,群体性事件参与者便形成了㊂(二)共同理念与行动目标的确立 对于安全的追求在群体性事件主体要素具备的情况下,参与者还须围绕欲求目标确立一般性共识,即形成一种共同理念与行动目标,且这种一般性共识的确立要被所有事件参与者清晰地理解并认同㊂人类首要的天性是维持自身的生存,故而,人们会极其关注他们自身的需求㊂依据马斯洛(A b r a h a m M a s l o w)关于人的心理需求层次的五种分类(生理㊁安全㊁情感㊁尊重㊁自我实现),其中 安全 被排在第二位㊂贝克曾以日常用语对第一现代世界(工业社会)与第二现代世界(风险社会)作出形象界分: 阶级社会的驱动力可以概括为:我饿!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则可以表达为:我害怕! [20]因㊃4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此,人们在风险社会中首先追求的是安全感㊂结合我国国情,安全既是人民维持正常生活的基本状态,也是维持生活稳定的基本预期,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 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㊁幸福感㊁安全感 之发展目标的深层逻辑㊂在风险社会中, 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消除或缓解社会成员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从而维护社会稳定;而社会保障缺失会使得民众的基本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容易激发民众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进而引发社会矛盾冲突 [21]86㊂当媒体的报道使人们意识到:远方的陌生人正怀着与自己相同的危险恐惧与安全担忧而追踪同一事件时,陌生人便成了 邻居 ,并据以创造出 想象的风险共同体(i m a g i n e d c o mm u n i t i e s o f r i s k) [2]227,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共同理念与行动目标便确立了㊂(三)普遍情绪的产生伴随人与生俱来的财富与天赋固然不平等,但可诉诸于法律㊁道德等手段对之加以调节,从而让处于原初不平等状态的人在法律权利与社会规范等层面实现平等㊂同时, 风险社会下风险分布的不均衡,也需要用法律恢复其平等地位㊂因此,立法者要通过立法来权威分配权利义务,分配风险 [21]85㊂从一定意义上讲,安全并不能取代平等,而平等却可以产生安全,当社会风险分配机制没有发挥应有效用时,安全感的缺失使得不平等感这种普遍情绪在人们心中产生㊂将这种 不平等感之普遍情绪 置于网络信息时代的现实语境下,使得群体性事件速生特征更加明显㊂在此, 网络领袖 的 登高一呼 更能唤起普遍情绪的 沉默螺旋(T h e S p i r a l o f S i l e n c e) 效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㊂ 沉默螺旋 效应立基于人的社会 从众心理 和 趋同行为 理论之上,出于人类社会对于被禁止观点和行为的严罚,以及个体对于被群体孤立的恐惧,多数个体会竭力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种信念或态度而被孤立㊂从众心理 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影响下,为了形成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而改变甚至放弃其原有态度㊂心理学研究表明, 群体得以形成并保持其行动一致性和维持其整体性的基础性前提是个体具有服从群体的倾向 [22]㊂法国社会学家㊁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勒庞(G u s t a v e L e B o n)认为, 群体不是个体数量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全新的存在㊂不管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体是谁,也不论先前他们在智力㊁性格㊁职业或生活方式上存在多大差异,群体一旦形成,个体藉由此群体所获得的彼此认同的群体心理使得个体的行为㊁思想㊁情感变得与他们各自独处时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大为迥异,其不确定性和破坏性大增,并产生连锁效应㊂群体行为对社会破坏的烈度远大于个体行为的简单叠加 [23]㊂事实证明,群体普遍情绪的激烈程度随着其个体数目的增加呈几何级增长趋势,在 法不责众 思想传统的加持下,群体性事件参与者的普遍情绪蠢蠢欲动,只待作出共同行为方式的选择㊂(四)共同行为方式的选择 去个性化的趋同行为去个性化 ,是单独个体相较于在群体中的个体对自我感知和对他人评价变化趋势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的描述;其表现形式之一是,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对于自我行为受约束的阈值降低,使得个体做出独处时不会表现出来的不符合其个体性格特征的,甚至违反社会规范的去个性化的群体趋同行为㊂在群体性事件的生成过程中,参与者基于共同理念而产生的普遍情绪形成了群体中相互激励的归属感,摆脱了个体身份的去个性化给参与者们带来了情绪体验上的愉悦感,使得群体更具包容性㊂而共同行动目标的确立使得已有的普遍情绪在参与者中相互感染㊂置于当前网络时代 无责漫谈 的话语形式下,这种普遍情绪将得到不断发酵㊁酝酿㊂进一步的,在参与者共同行为方式的选择上,一方面,基于当前中国社会矛盾复杂多元的现实境况,民众的利益诉求纷繁多样;而另一方面,部分基层管理者 踢皮球 夸海口 玩游戏 潜规则 哄骗术 和 新官僚主义 [24]等做法,使得社会民众对于部分基层管理者缺乏信任,出现了所谓的 塔西佗陷阱 现象㊂从法治理念角度来讲,我国部分民众还未建立起对于法治的信仰,缺乏应有的法治精神,当其在社会生活中面临自身利益受损的境遇时,通常以极端的行为方式来宣泄对于部分基层管理者的不信任,往往不会选择以法治的方式寻求救济之道㊂(五)诱发因素斯梅尔瑟认为,作为群体行为导火索的诱因(P r e c i p i t a t i n g f a c t o r s)直接为群体行为提供了一种往往带有偶然性㊁戏剧性等特点的敏感刺激 此诱因未必是一起重大事件,其意义在于出现的时机而不㊃5㊃第6期李弘扬: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要素分析 黑天鹅 与 灰犀牛 之变在于其本身的显著性[25]㊂鉴于诱因的这种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从本文研究主题出发,笔者选择了影响群体性事件由 黑天鹅 变为 灰犀牛 的重要变量 谣言 作为讨论重点㊂依据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特(G o r d o n A l l p o r t)于1947年提出的著名的谣言强度公式:R=IˑA(R u m o r s=I m p o r t a n c eˑA m b i g u i t y),即 谣言=事件信息的重要性ˑ事件信息的模糊性 ㊂一些地方政府出于维稳的要求,在具有较高社会关注度的事件发生后,往往采取严格的信息管控,以避免让更多的人知道,从而引发更大的动荡㊂政府的权威信息不是姗姗来迟,就是遮遮掩掩,构设了巨大的 信息真空 ;再加上个别官员因应对新形势下网络舆情能力欠缺,造成治理信心不足,其对于社会关注度较高之事件发生后,急于封锁信息的传播以争取时间去处理和消化㊂正所谓 树欲静而风不止 ,越是想让民众安静下来,谣言越是甚嚣尘上,越有可能导致舆情恶化㊂由于事件信息的重要性与民众想要了解的迫切程度成正比关系,民众之所以听寻各种渠道的小道消息,一定程度上源于他们无法及时地从官方媒体获取事实真相,长此以往,便会产生对官方媒体的不重视和不信任㊂特别是在网络信息时代,群体性事件的酝酿㊁产生㊁演变等皆深刻受到网络谣言滋生㊁传播的形塑,而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在群体非理性普遍情绪的影响下,对待事物也往往不能采取理性态度 他们更愿意相信与他们既有观点相符的谣言㊂回到奥尔波特的谣言强度公式,在一些具有较高社会关注度之事件 I 发生后, 社会能见度 不高的现实环境加上事件信息的模糊性又加重了变量 A ,使得谣言波及范围更广,杀伤力更强,结果却造成偶发事件引爆成群体性事件, 黑天鹅 剧变为 灰犀牛 ㊂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前大法官杰克逊(R o b e r t J a c k s o n),在1950年美国通信协会诉道兹案中指出: 避免公民犯错误,不是政府的职责;而避免政府犯错误,却是公民的责任㊂ 首先,因为政府无法避免让每一名公民在观念和思想上不犯错误,这是不可控制的,其次,政府也无法为每一名公民的行为作出预先的安排,甚至当政府尝试干预公民,告知其某一种观念㊁思想或行为是错误的而应予以避免的时候,反而会引起公民对此种观念㊁思想或行为的过度关注㊂这也成为 黑天鹅 转化为 灰犀牛 的潜在风险点㊂(六)社会治理效果社会治理效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概念,本文从群体性事件发生成因的角度对其进行讨论㊂在‘党的建设辞典“一书中,以社会治理为视角阐明了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成因: 一些基层政权㊁公共管理部门及其干部的腐败行为侵犯群众利益,引发群体性事件;一些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执法不文明甚或不依法办事;一些部门和干部对群众的合理化要求推诿搪塞,该解决也能解决的问题不及时解决,导致一些小问题逐步升级,最终酿成群体性事件 [13]399,事实也证明,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并不以政治对抗为目的,而大多是在其合理诉求未得到满足的情形下才诉诸行动的㊂从政治治理的角度来说,一种合理的制度设计应能实现利益表达渠道的通畅,以此兼顾社会各方面利益;相反,若一个社会的制度提供给民众平等行使政治权利的渠道不通畅,随着社会利益的不断分化,一旦矛盾激化,利益缺失群体的行为极有可能冲破既有秩序,给社会稳定带来风险和挑战㊂而从法治建设的角度来说, 法律意识形态应当采用让利益相关各方都能理解和认同的普遍性话语来重新定义利益问题;其应相对独立于个别利益集团本身,并为不同的利益诉求及其原理提供表达㊁竞争㊁论证㊁说服㊁达成共识的机会,以求实现和平而有效地解决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 [26]㊂因此,为防范利益冲突引发社会危机,应从制度设计及制度执行的角度着力提高社会治理效果,紧贴群众需求,畅通互动渠道,关切各方合理诉求㊂四㊁ 黑天鹅 与 灰犀牛 之变视域下各成因要素之动态关系恩格斯指出,一切事物的发展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㊂世界是作为过程而存在并发展的,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相较于 既成事物的集合体 , 过程的集合体 更符合对世界本质的探析[27]㊂而事物发展过程实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该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系统论便从整体出发来研究事物内部各组成要素之功能㊁结构㊁行为㊁动态之间的相互关系㊂为实现最优目标,系统论既要。
“灰犀牛”的特征、根源及对策研究
2019年第1期·金融“灰犀牛”的特征、根源及对策研究刘亮 陈则明(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上海 200020)[摘要]201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人民日报》首次提出要防范“灰犀牛”,提示要在金融风险防范中认真对待各类大概率但容易被忽视的风险事件,随后包括中财办在内的各方专家从不同视角对“灰犀牛”的类型、表现和防范措施提出意见,本文在综合分析了“灰犀牛”的总体特征及其在金融领域的表现基础上,认为应对“灰犀牛”危机的关键在于做好防范措施,通过居安思危,居危思变,防患未然来化危为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灰犀牛 金融风险 风险防范[中图分类号] G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11(2019)01-0076-07一、引言2017年7月15日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人民日报》刊发了评论员文章——《有效防范金融风险》,首次在主流媒体上提出在金融风相防范中,既要防范“黑天鹅”,也要防范“灰犀牛”的观点,认为“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
随后,“灰犀牛”事件将成为众多媒体和研究者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安全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则应该“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当然,金融也是“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较多的领域,因此,金融领域的防风险,就是在防“黑天鹅”的同时,更防“灰犀牛”。
那么,这头令许多人“色变”的“牛”究竟是什么?有什么危害?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和应对呢?本文想就上述问题,从“灰犀牛”来龙去脉出发,来进行研究和探讨,并寻求解决“灰犀牛”事件的方法和手段。
二、文献综述自从2017年在《人民日报》提到“灰犀牛”概念后,金融风险中的“灰犀牛”事件成为研究者们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
事实上,在用动物来比喻金融领域里特定类型的事件比较普遍,比如众人熟悉的“熊市”“牛市”等等,而对于一些突发性的、极为罕见且难以预测的小概率事件,我们往往用“黑天鹅”来比喻,这样既形象(从天而降)也容易被人理解。
《灰犀牛2:个人、组织如何与风险共舞》随笔
《灰犀牛2:个人、组织如何与风险共舞》阅读记录目录一、内容概括 (2)1. 阅读背景与目的 (3)2. 灰犀牛事件的概述 (4)二、灰犀牛理论概述 (5)1. 灰犀牛的定义 (6)2. 灰犀牛事件的特点 (7)3. 灰犀牛理论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8)三、个人风险识别与管理 (9)1. 风险意识的重要性 (10)2. 个人风险识别技巧 (12)3. 个人风险应对策略 (14)4. 个人风险防范习惯的培养 (15)四、组织风险识别与管理 (16)1. 组织风险识别的难点与挑战 (17)2. 组织风险识别的方法与工具 (18)3. 组织风险应对策略 (19)4. 组织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20)五、灰犀牛事件案例分析 (22)1. 灰犀牛事件案例选取标准 (23)2. 案例一 (24)3. 案例二 (25)4. 案例分析与启示 (26)六、个人与组织应对灰犀牛风险的策略 (28)1.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29)2. 加强风险沟通与协作 (30)3. 提高风险应对能力与适应性 (31)4. 推动组织变革与创新 (33)七、结论与展望 (34)1. 灰犀牛事件对个人与组织的影响 (35)2. 个人与组织应对灰犀牛风险的挑战与机遇 (36)3.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38)一、内容概括《灰犀牛2:个人、组织如何与风险共舞》是对于现今社会中各类风险因素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书中通过详尽的论述,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风险无所不在,黑天鹅事件与灰犀牛式风险的并存使得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
这本书主要从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入手,引导读者如何在风险的常态下识别风险、应对风险,甚至利用风险实现自我成长和组织发展。
在个人层面,面对风险,我们需要增强风险意识,提高自我认知,培养对风险的敏感度和预见性。
书中还强调了在风险面前保持冷静和理性决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科学的决策制定。
独角兽企业、场效应、灰犀牛……
独角兽企业、场效应、灰犀牛……作者:岳琪刘桐汐肖雅文黎玉立来源:《上海人大月刊》2018年第01期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一些新概念、新提法、新词汇不断涌现,展现着新活力,带来了新理念、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
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是近十年来全球经济的新现象。
独角兽企业是指成立10年以内、估值超过10亿美元、获得过私募投资且尚未上市的企业。
独角兽企业被认为是新经济时代科技创新的集中体现。
独角兽企业已成为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重要引擎。
2017年3月1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和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发布的《2016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揭示了独角兽企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独角兽企业呈爆发增长趋势,2015年我国独角兽企业有70家,而到了2016年这一数字已达131家,技术驱动型企业占绝大多数。
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智能硬件和交通出行四大行业成为独角兽企业集中爆发领域,数量占比超过56%。
我国目前已有16个城市出现了独角兽企业,其中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是独角兽企业主要集聚区域,均拥有超过10家企业。
其中北京市的独角兽企业共有65家,占据半壁江山。
第七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2000-2017年,上海市政府已滚动实施了六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018年1月2日—12日,《上海市2018年-2020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纲要)》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即将实施的第七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将集中力量打好大气、水和土壤污染治理攻坚战,坚持绿色发展与底线思维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店小二”“店小二”一词,在浙江、江苏已经成为热词。
政府要当好“店小二”,围绕企业需求提供精准化、具体化服务。
2016年初,浙江省义乌市成立“店小二”办,办公室设在市府办,其日常工作和职能,就是不断地走访企业,帮助企业发现问题,并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新华日报》援引泰州市高港区区委书记顾萍的话说,政府“店小二”专业化服务催生了二期现象。
《灰犀牛》事件
《灰犀牛》
目录
一、什么是“灰犀பைடு நூலகம்” 二、“灰犀牛”和“黑天鹅”的区别 三、如何发生 四、如何应对 五、带来的启示
“灰犀牛”一词的来源
在2013年1月的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
主要指明显的、高概率的,却又屡屡被人忽视最终有可能酿成大危机的事件。
“灰犀牛”和“黑天鹅”的区别
小概率、不可预见
大概率、视而不见
“灰犀牛事件”是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风险。 “黑天鹅事件”则是极其罕见的、出乎人们意料的风险。
“灰犀牛”和“黑天鹅”事件
二者的相关性
“灰犀牛”是一种大概率危机,在社会各个领域不断上演。很 多危机事件,与其说是“黑天鹅”,其实更像是“灰犀牛”, 在爆发前已有迹象显现,但却被忽视。
“灰犀牛”危机 +人的忽视= 灾难(“黑天鹅”事件)。
“黑天鹅”的哲学意象是偶然性,“灰犀牛”则是代表的是必然性。
“黑天鹅”现象所隐藏的内在因素往往就是“灰犀牛”。
“ 灰犀牛”危机更多的是以“黑天鹅”灾难的形式呈现出来。
“灰犀牛”发生的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否认。否认自己所看到的危机信号,实际已经出现却假装认为没有出现。
无论是防“黑天鹅”还是防“灰犀牛”,重要的都是找到背后的原因,消除 扭曲的机制;无论是防“黑天鹅”还是防“灰犀牛”,都需要将改革进行到 底。
客观+自律+行动=应对“灰犀牛”的最佳方法。
第二个阶段是混日子也称为得过且过阶段。群体性思维、法不责众;抱有一丝幻想,可能在祈 祷着危险远离自己。
如何认识和应对灰犀牛 ppt课件
但是有的时候,一点点戏剧化的行动,就能 取得巨大的成功。
20
灾后:危机也是一次不可浪费的机遇
准确定位自己 的应对措施
仔细衡量成本和可能的意想不到的后果,从全局的角度 思考各种选择方案,既不要反应过度,也不要无动于衷, 同时注意按照实际需要调整行动方案。
灾难决策
ppt课件
体系1决策
体系2决策 提前计划和迅速行
动 之间的缝隙
本能地、下意识地快速进行的决策,迅速果断地行动。
在灾难临头,需要紧凑集中的权力决策,但需要适时转 入体系2的决策过程
在灾难日趋迫近的过程中,我们拥有大量的时间,进行 审慎推理、严密思考、仔细调查后做出的决策。
当危机一旦来到我们面前,危机爆发的速度和冲击力 可能比我们预测的要强烈和迅速许多倍,使我们的计 划显得软弱无力,从而掉入决18 策与行动的缝隙中。
人们对于自己期待的事件,总是高估积极事件的可 能性,而低估和无视消极事件的可能性。
ppt课件
排斥异己
人们在武断地拒绝异己者之前,从不认真考虑他们 的意见,而是理直气壮地驱逐他们。
8
认识潜在的灰犀牛:抵触和否认(2)
未知的已知
那些“未知的已知”是属于灰犀牛的范畴:我们已经获 得的、但拒绝给以承认或重视的信息。
环境,技术替代产品的 建立成本和利润的
竞争
分摊机制。
利用问题的紧迫, 阿拉伯之春,自然灾害 激发人们迅速采取
行动。
金融危机,网络威胁
运用核查表和演练 模式,形成习惯性 的行为模式,建立 自动报警系统,避 免自负情绪的产生。
15
灰犀牛式危机的分类(2)
灰犀牛事件是什么意思?灰犀牛事件有哪些?
灰犀牛事件是什么意思?灰犀牛事件有哪些?
“灰犀牛事件”:是指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风险,比喻大概率高风险事件。
该类事件一般指问题很大、早有预兆,但是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从而导致严重后果的问题或事件。
灰犀牛是与黑天鹅相互补足的概念,“黑天鹅事件”则是极其罕见的、出乎人们意料的风险。
“灰犀牛”和“黑天鹅”两种风险其实是事发之后的概括。
东窗事发之前,很难界定究竟谁是“灰犀牛”,谁是“黑天鹅”。
为了安全稳妥起见,凡具疑似风险的事件,无论是大是小,均应谨慎对待。
对于金融领域的风险点尤其要小心应对。
中国“灰犀牛”之一:高房价
中国“灰犀牛”之二:高杠杆
高杠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企业高杠杆、地方政府高杠杆和住户部门高杠杆。
由于我国地方政府过去长期利用地方融资平台融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负担较重,2016年包含融资平台债务的政府债务负担占GDP比重为55.6%。
非金融企业债务中,有70%是国企和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而国企包含了大量过剩产能部门,如钢铁、有色、煤炭、基础化工等。
什么是灰犀牛读书摘录学习笔记
什么是灰犀牛1.1 灰犀牛及灰犀牛的特征特洛伊的普里阿摩斯国王(KingPriams)和王后赫卡柏(Hecuba)有一位女儿:卡桑德拉。
卡桑德拉很不幸地吸引了太阳神阿波罗的目光,被阿波罗喜欢上了。
阿波罗赋予了她预知未来的能力。
但是问题是,她并不爱阿波罗。
于是,把妹不成功的阿波罗,又发出了诅咒,阻止人们相信她的预言。
卡桑德拉看到了远处的灰犀牛:希腊会攻击特洛伊,但是没有人相信她。
如果当时的特洛伊人相信了她的话,历史可能就会是另一个样子了。
自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NicholasTaleb)的《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出版后,低概率事件的巨大冲击理论,和他本人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先知先觉重仓做空,大赚特赚了一笔的传奇事件,在金融市场和政策领域吸睛无数。
现在,人们已经把黑天鹅理论和肥尾效应奉为圭臬。
但是,有意思的是,分析家和决策者甚至连那些可怕的、明显的、高概率的事件都无法防范,对低概率事件就更束手无措了,灰犀牛事件就是那些可怕的、明显的、高概率的灾难性的事件。
是我们人类傻吗?不是。
灰犀牛事件是我们本来应该看到但却没看到的危险,又或者是我们有意忽视了的危险。
灰犀牛事件是这样一些事件:其发出的信号不是太模糊,但是其接受者决心忽略这些信号;原因是,我们的体制纵容我们的不作为态度,而且当作一种正常现象来认可和接受。
总是有这样的人,非常固执,无视显而易见的风险。
多数情况下,灰犀牛看起来是潜在的危机。
但更多时候,它们都是中性的事件:一个好和坏的综合体,其结果完全取决于你的认知角度。
而且,你有可能可以在灰犀牛事件中,自己为自己找到创造收益的机会。
1.2 一个关于灰犀牛的案例2001年秋天,格伦·莱伯哈特(GlennLabhart)时任戴纳基(Dynegy)公司的首席风险防控官。
戴纳基能源公司当时正计划购入一家能源贸易公司,这家公司的股票价格在最近几周已经跌了80%,在能源市场引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恐慌。
什么是“灰犀牛”
什么是“灰犀牛”
佚名
【期刊名称】《《时事:职教》》
【年(卷),期】2017(000)002
【摘要】“灰犀牛”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古根海姆学者奖得主米歇尔·渥克于2013年1月在达沃斯全球论坛上提出的。
灰犀牛生长于非洲草原,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你能看见它在远处,却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来,憨直的路线、爆发性的攻击力定会让你猝不及防。
直接被扑倒在地!
【总页数】2页(P64-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2
【相关文献】
1.中国经济的四只“灰犀牛”早就来了,但不足为惧. 四只“灰犀牛”与中国经济形影相随,但也都有解铃之法 [J], 金岩石[1,2,3]
2.能源转型中,让核能来抵御“灰犀牛” [J], 青风
3.如何防范"灰犀牛"
——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房地产发展的镜鉴与中国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政策建议[J], 王文;芦哲
4.警惕官兵关系中的“灰犀牛”现象 [J], 靖立辉
5.美联储缩表是今年政策领域最大的灰犀牛 [J], 陶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解读新词“灰犀牛”
发表时间:2019-06-24T11:43:20.417Z 来源:《成功》2019年第4期作者:李楚睿
[导读] 词汇的发展日新月异。
从概念整合理论出发解读不断涌现的新词,可以探究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规律。
本文基于“灰犀牛”一词展开讨论,探究其产生的社会语境和新创意义“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的产生机制。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 210046
【摘要】词汇的发展日新月异。
从概念整合理论出发解读不断涌现的新词,可以探究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规律。
本文基于“灰犀牛”一词展开讨论,探究其产生的社会语境和新创意义“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的产生机制。
【关键词】概念整合;灰犀牛;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
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语言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更新,不断产生的新词和新流行语因其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被广泛运用,不少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新词汇的来源、构词手段、构词特点和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
新词的语义建构过程是新词语义组成成分语义、语境意义以及新生概念之间的相互整合过程。
因此,本文基于认知主义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对2017年度新词——“灰犀牛”进行探究,解析其新创意义的形成。
一、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原理
Fauconnier & 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是对心理空间理论的延续和发展,该理论的研究重点转向论述两个心智空间中的信息如何互相映射并整合起来,以解释新概念产生之根源,即“对两个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概念有选择地提取其部分意义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复合概念结构”(张云秋、王馥芳,2003)。
概念整合理论的关键是概念整合网络。
典型的概念整合网络包含四个心理空间,即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复合空间。
概念整合的过程中,心理空间通过组合、完善、拓展三个途径确保整合过程的顺利进行。
组合指输入空间中的元素通过建立某种关系在融合空间中组合起来;完善步骤中,人们的背景知识被激活,从前一步骤组成的结构通过背景知识丰富,最后通过想象力将心理空间拓展。
这三个步骤是人类在认知客观世界的基础上获得新概念产品的连续过程(张玮玲,2017)。
二、“灰犀牛”一词产生的社会语境
“灰犀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米歇尔•渥克于2013年1月在达沃斯全球论坛上提出的。
2017年7月,人民日报刊发《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一文,文中提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需要增强忧患意识。
……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这是人民日报首次提到“灰犀牛”概念,此后,“灰犀牛”一词频繁见于报刊杂志和网络,特别是在金融领域的报道中。
例如:1.“灰犀牛“不容忽视,用预警机制化解股市风险(新京报,2019年2月21日)2.美国国债经济突破22万亿美元,又一头威胁世界经济的“灰犀牛”?(文汇报,2019年2月15日)
“灰犀牛”经常被当做金融术语使用,例1-2就主要指在金融市场内经常被提示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的大概率风险事件,例如股市风险、国债攀升以及整体金融市场的危机。
下面的例子:1.养老问题缓缓奔来的“灰犀牛”。
(金融界,2018年11月15日)2.倪鹏飞:房地产税开征不应前怕狼后怕虎若贻误时机恐现楼市“灰犀牛”(华夏时报,2018年8月21日)
“灰犀牛”一词也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借以指代那些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危机,比如例3-4中的养老问题、房地产税等问题。
从全球化视角来看,当前全球化、气候变化、难民等全球性社会问题都正面临巨大的“灰犀牛”风险。
三、“灰犀牛”新创意义的产生
在米歇尔•渥克《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中,作者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在非洲大草原旅游的游客,因为想拍一张完美的犀牛照片而忽视了向导不要距离犀牛太近的警告,直到距离犀牛很近的时候游客才意识到危险,而当犀牛以几倍于人类奔跑的速度向游客冲去,游客想逃脱却发现可行的方法都已失去时机不再奏效。
随后在书中,作者用该词来指代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
“灰犀牛”和“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两者之间存在“厚积薄发,前期不受重视,但爆发后后果严重”的共同特征,但它们并不完全相关,因为分属于动物和事件两个空间域,从早期理论运用上来看,似乎并不能将两者进行整合。
而沈家煊在2006年提出的“糅合性整合”,就是将两个相似但不相关的概念整合,糅合的基础是相似性,由相似性将两个不相关概念域中的相似性成员的性质整合在一起而产生新概念意义,这一整合具有隐喻结构。
因此,“灰犀牛”这一动物空间域的属性,激活我们对相似却不相关的事件空间域成员“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整合在一起产生新概念意义(邱艳萍,2014)。
输入空间1中的灰犀牛,其特点是反应迟缓、看似不具备危险性、脾气暴躁,而在输入空间2中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其特点是潜伏期长、易被忽视、破坏巨大。
在认知推理过程中,这两者的性质通过跨空间映射,将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一起投射到复合空间,形成了新创结构:灰犀牛是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
在此基础上,认知模式将两者的意义进行组合,并借助有关灰犀牛的背景知识的完善,通过联想赋义进行拓展,得出“灰犀牛”一词的隐喻意义。
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的创造尤为迅速。
通过概念整合理论的分析,既可以解释新词的意义建构,也可以探索新词表层含义背后所隐藏的人类深层思维认知,为词汇意义和认知主义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陈建民.中国语言与中国社会[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103.
[2]邱艳萍.从概念整合理论来看“临时工”新创意义的生成[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2):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