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餐后血糖问题
诺和龙联合拜糖平治疗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3 次/ 日, 根据 患者血 糖水平进行调整 , 最高增加至 2 m g / 次。
所 有 患 者 用 药 时 间为 8周 。 1 . 3观察指标 观 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水平及 餐后 2 h血糖水 平 ,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 白的变化 。 1 . 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 S P S S 1 8 . 0版 本 ,计 数 资 料采 用 x 检 验 ,P <O . 0 5为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2 结 果 经过 8周治疗后两组 患者 的空腹血糖 、 糖化血红蛋 白及 餐后 2 h血糖水 平均 有明显下降 , 治疗组 的餐 后 2 h血糖及糖 化 血 红 蛋 白 水 平 较 观 察 组 下 降 更 为 明显 ( p < 0 . 0 5 ) ,两 组 患 者 空腹 血糖下降无 明显差异 。具体数据 见表 1 。 表 1两组治疗后血糖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
如 下:
1资料与方法 1 . 1一般资料 选取 2 0 1 0 . 0 2 - 2 0 1 4 . 0 2期 间 在 我 院 诊 治 的 1 2 0例 以餐 后 血糖升高为主 的 2型糖尿病 患者 ,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 患者 5 4例 ,男 3 2例,女 2 2 例 ,年龄 4 2 — 7 1 岁, 平均 ( 5 2 . 6 ±6 . 3 )岁。治疗组患者 6 6例 ,男 3 6例 1 . 4 ±6 . 6岁 ) 。两组患者在血糖水平 、性 别 、 年 龄 上 无 显 著 差 异 , 具有 可 比 性 。 i . 2方法 对照组 口服拜糖平 ,起始剂量 5 0 m g / 次 ,3次/ 日,若 4 周后患者血糖无 明显 改善 ,剂量 增加至 1 0 0 m g / 次, 3次/ 日。 治疗组在对照组 的基础上加用诺和 龙,初始剂量 0 . 5 m g / 次,
《中国 2 型糖尿病膳食指南》及解读——中国营养学会糖尿病营养工作组
《中国2型糖尿病膳食指南》以2型糖尿病患者为对象,通过检索20021120175 31Pu bmed、Cochrone、Embase、CNKI四大数据库,收集汇总了国内外已经开展的针对各类食物与糖尿病发生、发展关系的循证医学研究成果,并采用GRADE系统对研究证据强度及等级进行了评价,提出推荐意见;旨在将食物与血糖控制相关问题的科学证据,用简短易懂的语言,为糖尿病患者合理膳食提供科学指导。
鉴于不同类型糖尿病的营养治疗原则有一定的共性部分,因此其他类型糖尿病患者也可参考借鉴。
011 核心推荐及依据推荐一:合理饮食,吃动平衡,控制血糖关键推荐(1) 科学饮食,规律运动,培养良好生活方式确诊糖尿病后,就要做好长期血糖控制的准备。
影响血糖控制的因素很多,其中患者可自我调控的因素均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如饮食、运动、作息、情绪等。
学习并掌握科学的饮食、运动方法,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是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科学饮食是所有类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也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不可或缺的措施。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则,在控制总能量的前提下调整饮食结构,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并达到平稳控糖、降低血糖波动、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目的。
规律运动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均有作用,不但能增强体质,还能显著降低2 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
不同时间运动对餐后血糖影响不同,餐后散步对降低餐后血糖更有效[1]。
相比较而言,高运动强度对餐后血糖控制的效果更好,如快走或慢跑比散步降低餐后2h血糖效果更显著[2]。
不恰当的运动方式或强度易造成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心绞痛发作、猝死等、代谢紊乱以及骨关节韧带损伤,因此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运动安全。
运动方案的调整应遵循由少至多、由轻至重、由疏至密等原则调整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
低血糖指数饮食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
低血糖指数饮食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低血糖指数饮食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2年2月—4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科2型糖尿病住院治疗患者40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人,对照组按食物交换份法给予饮食,实验组在使用食物交换份法的基础上给予低血糖指数饮食2个月,观察饮食治疗前后两组的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的变化。
结果:两组进行膳食干预后,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有下降,实验组的变化显著大于对照组的变化。
结论:低血糖指数饮食相比食物交换份法饮食更能够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
临床上医护工作者应该结合血糖指数和食物交换份法指导患者科学合理地安排每日膳食。
关键词:血糖指数食物交换份法 2型糖尿病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039【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041-02糖尿病是由不同原因引起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致使体内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异常,以慢性高血糖为突出表现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随着病程延长可出现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
1997年赫尔辛基第16届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大会报告,糖尿病已成为世界第5位死亡主因,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
近年来全球糖尿病的发病率增长迅速,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1]。
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糖尿病国,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已达3000万~4000万,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95%。
饮食治疗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措施之一,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有70%~80%的问题与饮食控制的好坏有关,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护理至关重要。
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热卡摄入有助于增强患者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从而使疾病得到有效控制[2]。
1981年由jenkins[3]博士首次提出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gi)的概念,它是指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在进食后2小时升高血糖效应与标准食品(葡萄糖)升高血糖效应之比,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4]表示这个食物与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和能力。
病例分析-一例2型糖尿病伴有并发症患者的病例讨论
一例2型糖尿病伴有并发症患者的病例讨论内分泌学员:2型糖尿病作为临床中十分多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当前生活中困扰人们的一项重大疾病[1-2],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的慢性并发[3],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是其主要原因。
高血糖状态会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微循环障碍,进而造成神经缺血、缺氧,逐步发展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其次,年龄、病程也是影响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病程的延长,糖尿病患者的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更容易出现神经病变。
此外,不良生活习惯,如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等,以及一些代谢性疾病(如高血脂、高血压等)和微血管病变(如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等)也是该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进而增加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
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治疗分为:1、针对病因治疗,主要包括(1)血糖控制;(2)神经修复;(3)改善微循环:周围神经血流减少是导致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扩张血管,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和微循环,提高神经细胞的血氧供应,可有效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3],常用药物为前列腺素E1、已酮可可碱、贝前列素钠、西洛他唑、胰激肽原酶、钙拮抗剂和活血化瘀类中药。
2、针对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治疗。
3、疼痛管理。
4、自主神经病变的治疗。
1、病例特点:1.1、病史要点:该患于16年前体检时发现血糖增高,空腹血糖7.2mmo1/L,餐后血糖未测,无明显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轻,未系统诊治,自行糖尿病饮食、运动,血糖控制尚可。
13年前于“桦甸市医院“就诊,复查空腹血糖8.0+mmo1/L,诊断为"2型糖尿病”,予诺和灵30R降糖治疗,监测血糖控制尚可(具体不详)。
10年前因血糖不理想在“桦甸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改用门冬胰岛素30(早30IU,晚20IU)降糖泊疗。
9年前于本院内分泌科住院,做神经肌电图检查提示周围神经源性损害,诊断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调整降糖方案联合二甲双胍片口服,并继续皮下注射门冬30胰岛素,自述血糖达标(具体不详)。
餐后血糖控制办法
餐后血糖控制办法
一、餐后血糖控制办法二、餐后血糖高的常见致病因素三、餐后血糖高患者必做的检查项目
餐后血糖控制办法1、餐后血糖控制办法
因此糖尿病患者不仅要控制好空腹血糖,而且要使餐后血糖保持在良好的水平上,这样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都知道要少食多餐、限制饮食的总量,并要根据食物可转化的热量安排饮食。
然而,在生活中能够按照食物的“血糖指数”搭配进餐的人并不多。
所谓“血糖指数”是指某种食物能使血糖升高的效应。
高血糖指数的食物消化得快、吸收得快、其中的葡萄糖释放得快,这对糖尿病患者控制餐后血糖十分不利。
因此,在保证所摄入的总热量不变的前提下,糖尿病患者可选择食用低血糖指数的食物。
采取饮食和运动疗法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餐后高血糖的患者,可有针对性地选择以下药物进行治疗,以避免餐后血糖的波动。
需要强调的是,糖尿病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对血糖的严格控制,又要尽可能地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只有这样才能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保证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2、糖尿病人正常的餐后血糖值
正常人餐前血糖正常值是 3.9-6.1mmol/L,餐后血糖正常值是小于11.1mmol/L。
但是基于糖尿病人的体质和病情不一,所以,糖尿病病人正常的餐后2小时血糖至少要小于11.1mmol/L,最好能小于7.8mmol/L,才属于正常。
2型糖尿病病例分析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发病率预测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预计将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加强糖尿病的 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诊疗技术发展趋势
未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糖尿病的诊疗技术也将不断更新和完善。例如,新型降糖药物的研发、胰岛素 泵等先进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等,将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视网膜病变筛查与治疗方法探讨
筛查方法
定期进行眼底检查,观察视网膜血管、渗出、出血等病变情况,必要时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检 查。
治疗方法
根据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采取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等不同方法。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改 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等;激光治疗可封闭视网膜新生血管和渗漏的血管;手术治疗主要针对严 重视网膜病变,如玻璃体切割术等。
提高诊疗水平途径
加强医生培训和教育
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是改善糖尿病治疗 效果的关键。因此,需要加强医生的培 训和教育,不断更新医生的知识和技能 ,确保医生能够掌握最新的诊疗技术和 方法。
VS
强化患者教育和管理
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教育对于糖尿病的治疗 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强化患者 的教育和管理,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 自我管理能力,确保患者能够正确执行治 疗方案。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的反 应,如低血糖、胃肠道不 适等,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
注意事项
提醒患者遵医嘱用药,不 可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
饮食运动干预措施建议
饮食调整
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 劳动强度等,制定个性化 的饮食方案,控制总热量 摄入。
运动锻炼
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标准的个体化
80%
70%
校 正 事后 件每 发 生 率患 者 年 1000 60% 50%
心肌梗死 微血管事件
40%
30% 20% 10%
0%
5 6 7 8 9 10 11 Updated mean A1c (%)
BMJ 2000; 321:405–412.
UKPDS超过10年数据:HbA1c每降低1% 相关并发症风险降低情况
LOGO
三个病例血糖标准比较
餐前血糖 病例1 病例2 病例3 5-7 6-8 7-9 餐后血糖 6-9 8-12 9-13 糖化血红蛋白 6.5-7.0% 7.0-7.5% 8.0-9.0%
LOGO
T2DM的最优化治疗原则
降糖药 二甲双胍 0.5克 每日三次 瑞格列奈 1.0毫克 每日 三次 饮食控制较严格 每日早晚餐后各快走30-40分钟
LOGO
病例2血糖控制标准
餐前 6-8mmol/L 餐后 8-12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7.0-7.5%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Diabetes Care. 2013 Jan;36 Suppl 1:S11-66.
血糖控制目标分层的因素 病程 年龄
心血管并发症情况
降糖药的使用
病例1
张某,男,44岁,身高170cm,体重90kg 1个月前查体发现糖尿病FPG 13.5mmol/L,后自查 餐后2小时血糖 18mmol/L ,近两年查体空腹血糖67mmol/L,未查餐后血糖,HbA1c 9.6%,GA 28.9% 平素经常外出应酬,进食不规律,每周饮酒3-4次,每 次白酒5两左右,吸烟20年,每天20-30支 没有专门运动,上下班开车。
2型糖尿病饮食应注意哪些问题
欢迎阅读富含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且豆油含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苦瓜、洋葱、香菇、柚子、南瓜可降低血糖,是糖尿病人最理想食物,如能长期服用一些蜂胶,则降血糖和预防并发症的效果会更好。
2型糖尿病饮食禁忌主要有:①糖尿病常食和适宜:2. 2争鸣发展,内容日渐充实,现综合古今文献将消渴病病因病机概述如下。
? 1)病因?①素体阴虚,五脏虚弱:素体阴虚,五脏虚弱是消渴病发病的内在因素。
素体阴虚是指机体阴液亏虚及阴液中某些成分缺乏,特别是肾脾两脏的亏虚在消渴证的发病中起决定作用。
?②饮食不节,形体肥胖: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积热内蕴,消谷耗液,损耗阴津,易发生消渴病。
目前已公认肥胖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
近年国内外大量流行病学的调查资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长期摄取高热量饮食,或过多膳食,加之体力活动的减少,身体肥胖,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
这与传统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
?③精神刺激,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情志不舒,或郁怒伤肝,发生。
?消渴病。
许多古医籍中都有嗜服丹药发生消渴的记载。
现代医学认为,确有一些化学毒物如四氧嘧啶、链脲菌素、吡甲硝苯脲以及某些药物如口服类固醇避孕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均可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⑥长期饮酒,房劳过度:中国历代医籍十分强调嗜酒及房劳过度与消渴病有关。
认为长期嗜酒,损伤脾胃,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或房室不节,劳伤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灼伤阴津,均可发生消渴病。
?(2)病机?综合中国传统医学古今文献及分析消渴病从发病至死亡全过程的临床资料,可将消渴病漫长病程中的病机特点归纳如下:?①病变早期,阴津亏耗,燥热偏盛。
中国历代医学文献在论述消渴病发病机理时大多以阴虚燥热立论。
消渴病早期,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亡,昏迷死亡。
?治疗方法?(一)症状典型性糖尿病?1.清养各半法?适应症:烦渴引饮,大饮不解其渴,消谷善饥,小便频数量多等“三多一少”症状明显者,舌质红,苔薄白干,脉数者。
二型糖尿病人血糖控制标准
二型糖尿病人血糖控制标准
对于二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标准是维持健康和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以下是对二型糖尿病人血糖控制标准的详细说明:
1.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在禁食8-10小时后的血糖水平。
对于二型糖尿病患者,理想的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0-100毫克/分升(mg/dl)或3.9-6.0毫摩尔/升(mmol/L)之间。
如果空腹血糖持续高于126毫克/分升(7.0毫摩尔/升),则可能患有糖尿病。
2.餐后血糖:
餐后血糖是指餐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
对于二型糖尿病患者,理想的餐后血糖应控制在140毫克/分升(7.8毫摩尔/升)以下。
如果餐后血糖持续高于200毫克/分升(11.1毫摩尔/升),可能提示存在并发症的风险。
3.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近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
对于二型糖尿病患者,理想的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以下。
如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持续高于9%,可能提示存在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4.无明显酮症酸中毒:
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表现为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
二型糖尿病患者应保持尿常规检查中酮体阴性,以预防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5.无严重低血糖反应:
低血糖反应是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可导致患者出现心悸、出汗、头晕等症状。
二型糖尿病患者应保持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避免出现严重低血糖反应。
总的来说,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患者应保持定期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长期的健康状况。
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 了解一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了解一下
导语:我们都知道血糖标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就是健康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控制好了体内的血糖才会有良好的健康身体,控制饮食是控制血糖高低的有
我们都知道血糖标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就是健康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控制好了体内的血糖才会有良好的健康身体,控制饮食是控制血糖高低的有效手段,所以患有糖尿病的人群在饮食方法一定要特别注意哦。
那么,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怎么来判断呢,下面小编就为您详细介绍。
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整整2个小时后测血糖。
测量时应按与平时一样的时间和剂量服药、注射胰岛素和吃饭。
餐后2小时后血糖受所进食物的种类、胃肠蠕动快慢、饭后运动量和餐前血糖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值。
正常情况下,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在4.6~7.8毫摩尔/升之间。
测餐后2小时血糖可发现可能存在的餐后高血糖。
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时测血糖不高,而餐后测血糖就很高,如果只检查空腹血糖,往往会使部分患者漏诊。
同时餐后2小时测出来的血糖值能较好地反映进食及使用降糖药是否合适,这是空腹血糖不能够反映的。
除此以外,餐后2小时血糖值的检测不会影响正常服药或打针,也会不影响正常进食,所以不会引起血糖特别大地波动。
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对于我们身体健康来说是意义非凡的。
餐后
2小时血糖正常值之所以设定为4.6~7.8毫摩尔/升。
这个数值主要是因为如果患者的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7.8-11.1毫摩尔/升之间,这就需要再做进一步的检测。
一般是做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判断自己是否为糖尿病人。
餐后血糖病生理机制及管理策略-999-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999-餐后血糖病生理机
制及管理策略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餐后血糖对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的意义
1、餐后高血糖()T2DM患者心血管事件/死亡的风险
A、增加[正确答案]
B、减少
C、无影响
D、不清楚
E、有可能减少
2、仅空腹血糖控制达标时,有()%的患者HbA1c达标
A、36
B、64[正确答案]
C、75
D、80
E、94
3、关于餐后血糖对HbA1c的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HbA1c越接近达标时,餐后血糖贡献度越大[正确答案]
B、HbA1c水平越高,餐后血糖贡献度越大
C、餐后血糖贡献度与HbA1c水平无关
D、餐后血糖升高对整体HbA1c达标影响不大
E、HbA1c越接近达标时,餐后血糖贡献度越小
4、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存在餐后高血糖的患者比例在()%以上。
A、35
B、40
C、55
D、80[正确答案]。
2型糖尿病,为何血糖控制目标各不同
同为2型糖尿病,为何血糖控制目标各不同许多糖友在相互交流之中发现,医生告诉每个人的血糖目标值并不相同,那同样是2型糖尿病患者,为什么每个人的指标不一样呢?个体化控制目标才是合理的2010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3.9~7.2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HbA1c<7.0%。
并以此为依据,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血糖控制目标。
对比2007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指南将血糖控制目标由一个固定的值修改为一个范围,如空腹血糖在3.9~7.2mmol/L,医生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修改呢?这主要是综合考虑高血糖、低血糖对患者造成的影响。
由于发生一次低血糖对身体所产生的危害,足以抵消长期严格控制血糖所带来的益处。
因此,设定血糖控制目标最关键的原则就是在控制高血糖的同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有个体化的血糖目标对于糖尿病患者才是合理的。
三类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中青年、病程较短、没有明显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4.4~6.1mmol/L,餐后血糖<8.0mmol/L,HbA1c<6.5%,尽量使HbA1c<6.0%;胰岛素治疗的非危重患者餐前血糖应尽可能<7.8mmol/L且随机血糖<10.0mmol/L,HbA1c<7.0%。
此外,如患者病情较轻,通过饮食、运动和服用降糖药物等治疗方式,便可使血糖控制达标而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这类患者应尽可能使血糖正常或接近正常。
适当放宽目标的2型糖尿病1.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可以控制得稍微宽泛一些,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达到一般标准:空腹血糖6.0~7.0mmol/L,餐后2小时8.0~10.0mmol/L,HbA1c在6.5%~7.0%之间。
对那些80岁以上高龄患者,可以在上述基础上再适当放宽。
2.合并严重并发症尤其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或经常出现低血糖者,低血糖所引起的风险远远大于血糖控制不达标所带来的风险,这时首先要考虑减少低血糖对身体造成的严重伤害。
2型糖尿病及餐后血糖
T2DM患者血糖 波动显著, PPGE显著升高
正常人群血糖 波动不明显
上午
下午
晚间
睡眠
Kobayashi F,et al.Obes Res Clin Pract. 2014 May-Jun;8(3):e201-98.
针对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治疗选择
β细胞进行性衰竭
α –糖苷酶抑制剂
餐后血糖 空腹血糖
4
餐后高血糖人群的诊断
空腹血糖 (mg/dl)
DM/IFH
DM/CH
126
IGT/IFG
110
i-IFG
(CGI)
NGT
i-IGT DM/IPH
140 200
75g OGTT 2小时血糖值(mg/dl)
根据FPG和2h-PPG进行高血糖的诊断
FPG (mmol/l)
IFH 单纯性空腹高血糖
7.0
Temelkova-Kurktschiev T.S., et al. Diabetes Care 2000, 23: 1830-1834
餐后高血糖是2型糖尿病 心血管并发症的独立高危因素
荟萃分析
心
血
管
疾 病
1.5
相
对
危
险1
相关性 P>0.05
1.33
相关性 P=0.0006
1.58
空腹血糖 6.1mmol/L
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较少
阿卡波糖卓越的降糖疗效
显著降低餐后血糖、空腹血糖和HbA1c 单独使用疗效与其他抗糖尿病药物相当 降糖以外的临床益处:全面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 联合治疗中具有特殊的优势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 治疗以HbA1C达标为原则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AND……NEXT page:
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观察及对血糖水平的影响
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观察及对血糖水平的影响孙红娟(苏州市吴中区长桥医院药房,江苏 苏州 215000)【摘要】目的:分析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及对血糖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择本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2型糖尿病患者共8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两组,每组40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西格列汀,比较两组血糖达标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血糖监测水平、总有效率、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经积极干预后,血糖监测结果显示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干预后血糖平稳,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两组未见副作用(P>0.05)。
结论:二甲双胍联合西格列汀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确切,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西格列汀;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效果;血糖水平;影响【中图分类号】R587.1.R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249.(2023)8-0004-04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同时,糖尿病还会导致心脏、脑、肾等并发症的发生。
严格控制糖尿病是预防长期并发症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
因亚洲各国饮食习惯的差异,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控制欠佳。
2型糖尿病患者中,餐后血糖升高和负荷后高血糖是其主要的危险因子。
2型糖尿病患者的口服降糖药物根据疗效的不同,可以分为磺脲类、格列奈类。
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具有低血糖、增重、消化不良反应、水肿、心血管危险、不能适当控制餐后血糖等副作用。
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西格列汀是一种促胰岛素分泌药物,其作用机制是DPP-4的抑制剂。
这种物质可以改善一种叫做“肠道促胰岛激素”的生理学机理,其作用是通过影响胰腺中的β细胞和α细胞,控制葡萄糖浓度,促进胰腺β细胞的合成,从而降低胰高血糖素的产生。
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现状及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现状及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上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饮食护理作为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控制疾病进程、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现状,包括饮食指导原则、营养素摄入建议以及饮食干预的实践应用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当前研究进展,分析不同饮食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脂代谢及体重控制的影响,以期为未来糖尿病饮食护理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2型糖尿病概述2型糖尿病,也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成人发病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为胰岛素抵抗伴随或不伴随胰岛素分泌不足。
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主要与人口老龄化、城市化、生活方式改变以及肥胖症的增加有关。
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障碍和葡萄糖毒性。
在胰岛素抵抗方面,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胰岛素无法有效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进行代谢。
β细胞功能障碍则是指胰腺中的β细胞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来满足身体需求。
葡萄糖毒性是由于高血糖状态对β细胞的直接损害,导致其功能进一步下降。
2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多尿、口渴、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以及许多非特异性症状,如疲劳、视力模糊、感染易发等。
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和足部溃疡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β细胞功能,降低血糖水平,从而减缓疾病进展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策略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科学的饮食指导。
三、2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现状随着全球2型糖尿病(T2DM)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对T2DM患者的饮食护理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二型糖尿病的血糖标准
二型糖尿病的血糖标准二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升高。
血糖控制是二型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血糖标准则是评估血糖控制是否良好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介绍二型糖尿病的血糖标准,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
1. 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患者在至少8小时未进食(包括饮水)后测得的血糖值。
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应在3.9-6.1mmol/L之间。
对于二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之间为良好,超过7.0mmol/L则表示血糖控制不佳。
2. 餐后血糖。
餐后血糖是指患者进餐后2小时测得的血糖值。
正常情况下,餐后血糖应在3.9-7.8mmol/L之间。
对于二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餐后血糖控制在4.4-10.0mmol/L之间为良好,超过10.0mmol/L则表示血糖控制不佳。
3. 随机血糖。
随机血糖是指患者在任何时间测得的血糖值,无论是否进食。
正常情况下,随机血糖应在3.9-11.1mmol/L之间。
对于二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随机血糖控制在4.4-11.1mmol/L之间为良好,超过11.1mmol/L则表示血糖控制不佳。
4.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评估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它能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正常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应在4-6%之间。
对于二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7%之间为良好,超过7%则表示血糖控制不佳。
5. 血糖标准的重要性。
血糖标准的制定是为了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等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并根据血糖标准调整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等方面的措施,保持血糖在良好水平。
6. 结语。
二型糖尿病的血糖标准是评估血糖控制是否良好的重要依据,患者应重视血糖监测,并根据血糖标准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不良反应的影响1. 引言1.1 背景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点是胰岛细胞功能减退和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
在全球范围内,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给个体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阿卡波糖和维格列汀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糖药物,分别通过抑制肠道葡萄糖酶和促进肠道GLP-1水平升高来降低血糖。
阿卡波糖和维格列汀的联合应用已经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其对血糖控制和不良反应的具体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本研究旨在探讨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不良反应的影响,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策略和指导,同时也为疾病的防治和管理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不良反应的影响,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估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联合应用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比较其与单药治疗的差异。
2.分析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联合应用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特别关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3.探讨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联合应用对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的影响,以及可能对患者生活质量和疾病进展的影响。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探讨和分析,我们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和建议,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延缓疾病的进展。
2. 正文2.1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选取了具有2型糖尿病诊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患者按照一定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阿卡波糖联合维格列汀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
研究持续时间为12周,每周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和生化指标检测,以评估治疗效果。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设定了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确保患者的病情相对一致。
在实验组的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循药物使用规范,确保患者按时服用药物并定期复诊。
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类型,其发病率占糖尿病总发病率的90%以上。
2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因为早期干预可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
本文将介绍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 血糖测定2型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水平的测定。
目前,国际上采用的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根据空腹血糖测定结果来确定的。
空腹血糖测定是指在至少8小时的禁食后测定血糖水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建议,空腹血糖≥7.0mmol/L (126mg/dL)可诊断为2型糖尿病。
除了空腹血糖测定外,还有其他的血糖测定方法,如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随机血糖测定、糖耐量试验等。
这些方法可以用于诊断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
2.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指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后形成的糖化产物。
HbA1c在红细胞内存在120天左右,因此可以反映出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HbA1c测定可以用于诊断2型糖尿病和评估糖尿病治疗的效果。
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建议,HbA1c≥6.5%(48mmol/mol)可诊断为2型糖尿病。
3. 糖尿病风险评估除了血糖测定和HbA1c测定外,还可以通过糖尿病风险评估工具来预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常用的糖尿病风险评估工具有Finnish Diabetes Risk Score(FINDRISC)和Chinese Diabetes Risk Score (CDRS)等。
这些评估工具通过评估个体的年龄、体重指数、腰围、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家族史等因素来预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总之,2型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水平的测定,其中空腹血糖≥7.0mmol/L或HbA1c≥6.5%可诊断为2型糖尿病。
此外,还可以通过糖尿病风险评估工具来预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至关重要,因此建议人们定期进行血糖测定和糖尿病风险评估。
餐后血糖标准值
餐后血糖标准值餐后血糖是指进餐后2小时测得的血糖值,它是评估胰岛素分泌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程度的重要指标。
正常的餐后血糖标准值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而异常的餐后血糖值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因此,了解餐后血糖标准值的重要性,对于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至关重要。
对于成年人来说,正常的餐后血糖标准值应该在5.0mmol/L到7.8mmol/L之间。
当餐后血糖值超过7.8mmol/L时,就可能意味着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抵抗。
而当餐后血糖值低于5.0mmol/L时,则可能意味着胰岛素分泌过多或者胰岛素过敏。
因此,及时监测餐后血糖值对于调整饮食、锻炼和药物治疗非常重要。
餐后血糖标准值的异常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长期高血糖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导致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疾病的发生。
同时,高血糖还会损害肾脏、眼睛、神经系统等器官,严重时会引发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
因此,保持正常的餐后血糖标准值对于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至关重要。
要维持正常的餐后血糖标准值,首先要注意饮食。
合理的饮食结构能够有效控制血糖值,建议饮食应以低脂肪、低糖、高纤维为主,避免食用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
其次是适量的运动。
适当的运动能够消耗多余的血糖,增加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维持正常的餐后血糖标准值。
最后是规律的监测。
定期检测餐后血糖值,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有助于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了解和维持正常的餐后血糖标准值对于预防和管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规律的监测,我们可以有效控制餐后血糖值,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重视自己的餐后血糖标准值,从日常生活中做起,预防糖尿病,远离疾病的困扰。
拜糖平联合西格列汀治疗餐后血糖控制不佳2型社区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拜糖平联合西格列汀治疗餐后血糖控制不佳2型社区糖尿病的临床观察目的:观察拜糖平联合西格列汀治疗餐后血糖控制不佳2型社区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抽选2013年3月-2014年5月本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管理的2型社区糖尿病患者168例,分为联合组(n=84)和对照组(n=84)。
对照组给予拜糖平餐前吞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西格列汀口服治疗,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FPG、2 h PG及HbA1c水平,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对比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率。
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0.5%高于对照组的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组患者用药3个月后2 h PG、HbA1c水平较用药前降低,用药后较用药3个月时进一步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用药3个月及用药后2 h PG、HbA1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用药后TC、LDL水平均下降,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联合组不良反应率为9.5%,与对照组的10.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拜糖平联合西格列汀用于治疗餐后血糖控制不佳2型社区糖尿病,能有效降低患者2 h PG、HbA1c水平,安全性高。
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口服降糖药、合理饮食可良好控制血糖,但临床上诸多患者反馈餐后血糖不易控制,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高,可能引起血管内皮功能、凝血功能等多方面影响,固餐后血糖控制不佳会加大心血管疾病风险[1]。
拜糖平有降低餐后血糖,使平均血糖值下降的功用,临床用于控制患者餐后血糖疗效好。
西格列汀是美国FDA批准上市针对2型糖尿病的多机制降糖药,能平稳降低血糖,而在血糖较低或正常时不进行降糖[2]。
笔者为观察两种药物联合使用的临床效果,于2013-2014年间对168例本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管理的2型社区糖尿病患者168例展开了随机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9-
5.1-
5.2-
5.4-
5.5-
5.6- 5.7-
5.8- 6.2-
Diabetes Care 1997, 20: 1183
东西方T2DM患者血糖异常分布存在差异
中国患者以单纯餐后血糖升高为主
西方人群
DECODE study
东方人群
DECODA study
单纯空腹血糖升高:FPG ≥7.0 & 2h-PPG<11.1 单纯餐后血糖升高:FPG < 7.0 & 2h-PPG ≥11.1 空腹及餐后血糖同时升高:FPG ≥7.0 & 2h-PPG≥11.1
目前糖尿病诊断标准仅反映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情况
20 15
视网膜病变(%)
◆ FPG
2hPG ▲ HbA1c
10 5 0
FPG(mg/dl) 2hPG (mg/dl)
8775-
9086-
9394-
96102-
98-
101- 104-
109- 120154- 195-
112- 120- 133-
HbA1c(%)
2.5 2.0 风险比 1.5 1.0 0.5 11.1 7.8–11.0
<7.8
0 <6.1 6.1–6.9 7.0 空腹血糖 (mmol/L)
经年龄、医疗中心、性别、胆固醇、BMI、收缩压和吸烟校正
DECODE Study Group. Lancet 1999
餐后血糖对心血管死亡危险的影响
1. 2.
错过早餐:中餐/晚餐后血糖变化更显著
上午
下午
晚间
睡眠
Kobayashi F,et al.Obes Res Clin Pract. 2014 May-Jun;8(3):e201-98.
针对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治疗选择
β细胞进行性衰竭 α –糖苷酶抑制剂
DPP-4 抑制剂 餐后血糖 GLP-1 类似物 餐时胰岛素
T2DM患者血糖 波动显著, PPGE显著升高
达峰时间显著延后
正常人群血糖 波动不明显
餐后血糖漂移幅度(PPGE):餐后血糖峰值与餐前血糖差值 周健等.中华医学杂志.2006,4;86(14):970-5. Monnier L,et al.J Diabetes Sci Technol. 2008; 2(6):1094-100.
亚洲患者进餐后的血糖应答 较西方人群更为敏感
西方人群
摄入甜饼干后Βιβλιοθήκη 东方人群摄入甜饼干前
Henry CJK, et al.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2008; 99:840 –845
餐后高血糖是血糖 波动的主要原因
餐后高血糖是血糖波动的主要驱动因素
• 研究入选糖代谢正常的受试者41例及新诊断T2DM患者60例,行动态血糖监测3天,分析比较血糖波动 特征 • 结果显示,T2DM患者餐后血糖漂移幅度、餐后血糖峰值和达峰时间均高于正常者
高脂血症
LDL
内 皮
内 膜
NO 基底膜 NO NO
内皮因子 内皮激活 平滑肌细胞 激 活 oxLDL 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激活 基质蛋白糖化 纤维瘤细胞增生 Haller H. Diabetes Praxis 1992
肌层 基质
LDL: 低密度脂蛋白
今日话题
1. 糖尿病的诊断与流行病学 2. 餐后血糖与心血管事件 3.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4. 餐后血糖的控制
2型糖尿病餐后血糖问题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崔世维
今日话题
1. 糖尿病的诊断与流行病学 2. 餐后血糖与心血管事件 3.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4. 餐后血糖的控制
今日话题
1. 糖尿病的诊断与流行病学 2. 餐后血糖与心血管事件 3.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4. 餐后血糖的控制
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概念的发展
糖尿病干预研究
千分率
250 200 150 100
DIS研究
空腹血糖
负荷后血糖
* * * * *
*
50
0
好
一般
差
好
一般
差
心肌梗塞发病率(
)
死亡率 (
)
*p<0.05
Hanefeld M.et al, Diabetic Medicine 1997, 14: s6-s11
Funagata研究
IGT是心血管危险因素
餐后高血糖所导致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凝血机制
HDL-C分解
富含TG的LDL清除
纤溶作用
葡萄糖自身氧化
餐后高血糖
内皮功能 (NO释放 胰岛素抵抗
粥样斑块稳定性
早时相胰岛素分泌 FFA 下降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互影响
压力升高
吸 烟
餐后血糖
4
餐后高血糖人群的诊断
空腹血糖 (mg/dl)
126 110
DM/IFH i-IFG NGT
IGT/IFG (CGI)
DM/CH
i-IGT DM/IPH
140
200
75g OGTT 2小时血糖值(mg/dl)
根据FPG和2h-PPG进行高血糖的诊断
FPG (mmol/l)
7.0
5.6
IFH 单纯性空腹高血糖 IFG 单纯性空腹血糖受损 IFG+IGT
荟萃分析
相关性 P>0.05
相关性 P=0.0006
1.33
空腹血糖 6.1mmol/L
1.58
餐后血糖 > 7.8mmol/L
心血管危险性只与餐后血糖高度相关
Coutinho M, et al. Diabetes Care. 1999;22(2):223-240
所有原因死亡率危险
DECODE研究
0
1
2
3
4
5
6
7
0
1
2
3 年
4
5
6
7
年
Tominaga M et al. Diabetes Care 1999
今日话题
1. 糖尿病的诊断与流行病学 2. 餐后血糖与心血管事件 3.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4. 餐后血糖的控制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核心发病机制
遗传易感性, 西式生活方式
胰岛素 抵抗
Presentation title
Date
中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
11.6%
糖尿病患病率
9.7%
城市4.5% 农村1.8%
2007-08年 4.6万 ≥20岁 WHO1999
2010年 9.9万 ≥18岁 ADA 2010
2.28%
0.67%
调查时间 筛查人群 诊断标准
1.中华内科杂志 1981; 20 (11) : 678-683. 2.Diabetes Care. 1997; 20 (11) : 1664-9. 3.中国糖尿病杂志 1998; 6 (3) : 131-133.
Incretin 增强剂
基础胰岛素 +1-2 次餐时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3次餐时胰岛素
促泌剂 (磺脲类/格列奈类) 基础胰岛素
空腹血糖
β-细胞衰竭
二甲双胍 可选择TZD
胰岛素抵抗
阿卡波糖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
累积心血管生存率
1.00 0.99 生存率 – 心血管疾病 0.98 0.97 0.96 生存率 – 心血管疾病 1.00 0.98 0.96 0.94 0.92
Normal IFG (FPG 6.1–6.9mmo/L) 糖尿病 (FPG 7.0mmol/L)
0.95
0.94
Normal IGT (2h PG 7.8–11.0mmol/L) 糖尿病 (2h PG 11.1mmol/L)
The DECODE study group. Lancet. 1999;354:617-21. DECODA Study Group. Diabetologia 2000;43(12):1470-1475
今日话题
1. 糖尿病的诊断与流行病学 2. 餐后血糖与心血管事件 3.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4. 餐后血糖的控制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progressively increases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ortality
Paris Prospective Study 10-year follow-up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ortality (incidence rate/1,000) 5 4 3 2 1 0
Onset
(肥胖、IFG、IGT、代谢综合征)
糖尿病诊断
Glucose (mg/dL)
PPG
FPG
Relative Amount
胰岛素抵抗
体重
胰岛素水平
0
0 5 10 15 20 25 30
年
临床特征
大血管改变 微血管改变
Kendall DM, et al. Am J Med. 2009; 122:S37-S50 以控制体重为中心的T2DM管理 Kendall DM, et al. Am J Manag Care. 2001; 7(suppl):S327-S343. DeFronzo R. Diabetes. 2009;58:773-795
RIAD研究
负荷后2小时血糖,而非空腹血糖和HbA1c,与IMT异常高度相关
Temelkova-Kurktschiev T.S., et al. Diabetes Care 2000, 23: 1830-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