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九日齐山登高》 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

合集下载

九日齐山登高-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了解《登鹳雀楼》的诗意和意境。

2.掌握唐诗欣赏的基本方法:朗读、品味文学语言、领悟诗歌意境、感知作者意图。

3.借助此课堂的诗歌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登鹳雀楼》的相关图片,为学生营造优美的诗歌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启发学生对于“登高”的主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对于此种主题的理解。

2. 讲解1.讲解王之涣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以及《登鹳雀楼》的诗意和意境。

2.介绍唐诗欣赏的基本方法:朗读、品味文学语言、领悟诗歌意境、感知作者意图。

3. 阅读1.学生一起朗读《登鹳雀楼》。

要求读出字正腔圆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诗歌的韵律和格律,感受诗歌的韵美。

2.学生自行品味文学语言,领悟诗歌意境,感知作者意图。

3.教师对于课文进行详细的解读,点拨学生意识不到的文学语言和意境。

4. 疏导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登鹳雀楼》作者所表达的意义和思想。

2.教师疏导学生对于阅读中出现的一些语言和文化难点的分析和理解。

5. 练习1.学生练习朗读《登鹳雀楼》,并注重语音语调,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2.学生进行思考题和文学语言练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总结1.对于此次阅读的主题和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

2.鼓励学生多多阅读中国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开拓他们的文学视野。

课后作业1.练习朗读和默写《登鹳雀楼》。

2.回看《登鹳雀楼》,细致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意图,形成书面总结。

3.阅读其他唐代古诗,掌握唐诗欣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教学评估1.教师对于学生成果进行评估。

例如:课堂笔记的整理和精选、诗歌的朗读质量、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语言的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估。

2.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表现、能力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总结本次教学主旨是让学生了解唐代的文学魅力,而不是简单地为了阅读和考试而学习。

九日齐山登高-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

九日齐山登高-北师大版选修唐诗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歌的典型特点。

2.学习《九日齐山登高》这首名篇,领略其魅力。

3.培养学生对唐诗的欣赏能力以及诗歌审美鉴赏能力。

4.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产生赏诗、写诗和写景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九日齐山登高九日齐山登高,骊山北峰初见。

袖拂云霞三千丈,一时谢却安西藩。

阳关蚊蝉三迭,渭水雁行五千。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十里扬州路。

2. 唐诗的典型特点1.英俊豪迈的风貌。

2.艳丽清新的辞藻。

3.致密深刻的意境。

4.语言朴实,言简意赅。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唐诗的典型特点。

2.理解《九日齐山登高》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老师首先发给学生《九日齐山登高》的诗歌原文,有限简短地先让学生自行阅读。

老师再从唐诗的典型特点入手,介绍唐诗的典型特点。

2.欣赏环节请学生仔细地欣赏这首名篇,用一句话表达这首诗的感觉。

3.意义解析请学生从以下方面对诗歌进行简单的分析。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歌通过哪些形象来表达主题?•诗歌的语言是如何描绘这些形象的?•诗人通过诗歌准确地表达了哪些情感?4.写作环节请学生根据自己感受,试着写下一段自己的感想。

5.总结环节通过这篇诗歌的欣赏,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典型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诗歌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本节课的习作可以用来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言思维能力进行评价,同时,在对学生分析诗歌时,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评价其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对唐代名篇《九日齐山登高》的课程教学,学生对唐代诗歌的典型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过程需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引导,让学生自然呈现对诗歌的感情,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和鉴赏能力。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登高 》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登高 》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登高》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注释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赏析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对起。

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持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

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

不但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九日齐山登高》课件

《九日齐山登高》课件

4、面对如此的美景,可谓是万水千山都是情, 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借此美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 感呢? 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 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 注入了一股兴奋剂。 写了赏心悦目的秋景,流露出愉悦的心情。 借赏心悦目之美景,抒愉悦畅快之心情。
5、中国的文人是非常容易动情的,秋 天一到就有一种“伤秋,悲秋”的情 怀,(欧阳修的《秋声赋》,为何作 者却心情高兴愉悦而不伤秋呢?
13、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 以驱遣呢?
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 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 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 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 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 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 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 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 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 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与客携壶上翠微 有一位知心的朋友在这重阳美好佳节从远处 赶来看往自己,心里能不高兴,即使平时心 情再不好,今天也要破例一笑,破例高兴一 次。
6、诗中哪些词能表明作者今天特别高 兴? 开口笑,菊花插满头,酩酊,不用 恨
在这良辰佳节之时,有好友来访,作者特别高兴, 破例开口大笑,不再压抑自己的情感,不再压抑自 己内心的不满。但我们从“尘世难逢开口笑”这句 诗中,再加上杜牧生平,可以看出作者平时日子过 得是:愁闷,郁郁寡欢,平时很难得一笑,可谓是 “人生在世几回乐”。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语文选修《九日齐山登高》精品课件

语文选修《九日齐山登高》精品课件

《九日齐山登高》 —主 旨
这是一首自慰、慰友的抒情 诗。诗中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抱负 不得施展而引发的不平与感慨, 同时也明显地流露出封建社会知 识分子失意时所产生的消极颓废、 放达自信的生活情·趣。
《九日齐山登高》 —艺术特色
一、旷达中含有郁闷情怀 二、叙议结合
前半部分主要是叙述,后半部分 主要是议论。诗人由自己登临齐山 的兴感,联想到齐景公登临牛山堕 泪的故事,由前面自遣自勉,到最 后的自慰自嘲,行云流水,联系自 然。
《九日齐山登高》—尾联
诗人由自己临齐山兴感联想到齐景公登临牛山堕泪的故事。 这用的是什么手法
• 用典
从字面上看,诗人赞同谁的观点?
• 杜牧像晏子一样,认为人事代谢,自古而然, 不必像齐景公那样为此而感伤流涕。
诗人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 自慰慰友,自我解嘲。
• 尾联以旷达的议论总束全诗。
但结合颔联上句,他的内心真是这样的吗? ● 实际上,他内心并不超然。
•谢谢观看 •第二小组:风动九州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序言
下载提示:该PPT课件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 决实际问题。PPT课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课件、地理课件、 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九日齐山登高》课件

《九日齐山登高》课件

1 预防措施
应及时发布防灾预警信息,制定好应急预案来解决山上灾害问题。
2 减轻影响
在灾害来临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减轻自然灾害对游客的影响。
保护环境——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保护
保护好生态环境,减少游客干扰,保护好山林资源。
环保倡议
追求绿色生活方式,做到垃圾分类、减少碳排放等,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文化底蕴
九日齐山文化底蕴深厚,有很多 古代庙宇、碑刻、墓葬、壁画等 历史遗迹。
九日齐山登高路线介绍
1
1. 准备物资
选购好登山鞋、背包、手套、登山杖等准备物资。
2
2. 登山路线
九日齐山主峰海拔2238米,共有两条登山路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选择。
3
3. 行程安排
完成登山之前,要合理安排行程时间,并做好应急准备措施。
3 碑林
保留着许多碑文和石刻, 均是古代文人文化发展的 重要资料。
文化遗产——传统民俗展示
传统民俗
九日齐山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民 俗,如拜山、祭祀、婚嫁等。
民间手工艺
土特产品
九日齐山以民间手工艺制品著称, 如毛笔、剪纸、木器等。
九日齐山还有自己独特的土特产 品,如蜜茶、火腿、麻辣豆腐及 辣子鸡。
自然灾害防范
4
4. 回程安排
保持良好的体力状态,平稳安全的回到起点。
地形地貌特点
峰峦叠嶂
九日齐山群峰高耸,多为花岗岩峰峦,地形险要,地貌多样。
山势奇特
峰峦笔立,形如刀削,气势雄伟,山势奇特。
绿色植被
九日齐山拥有大量植物,以栎类、悬铃木、龙胆等为主,树高达40米以上。
登山安全知识
安全须知
登山前须知登山安全知识,了解路线和路况,保持 良好身体状态,随身携带急救药品。

高中语文专题六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九日齐山登高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优质公开课获奖课件

高中语文专题六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九日齐山登高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优质公开课获奖课件
答案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的抒情手法时说,“早雁”即抒情主人公自己, 早雁的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案 不同意。本诗采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诗中的早雁是被外虏 冲散、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边民形象,本诗表现了诗人对边地人民 的关切和同情。(不可答“同意”)
答案
提示
二、悟读,诗情画境 秋高气爽,天边一行飞雁。江水清澈,微微摇荡, 江中映着两岸秋山和空中的飞雁,还有一抹飘忽 的白云。面对着秋天的水光山色,兴致勃勃地折 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 负这一场登高。天气渐热,离期相近,不久此地 再无君矣。虽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但若终 有夜雨春韭,新炊黄粱,亦为一幸,且请宽怀。
专题六 诗国余晖中的晚诗
专题导语 随着晚唐政权的进一步衰落,哀婉和衰飒的气氛笼罩着晚唐诗歌。他
们更多吟咏的是三类题材:历史、自然、爱情。对历史的追怀是对现实的 喟叹,对自然的眷念是对人世的疲倦,对爱情的寻求是对个人心灵的抚慰。 不过,晚唐诗人更倾心尽力于诗歌,他们以近体诗为主要形式,在中唐创 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 杰出的诗人,杜牧、李商隐便是这一群体的代表。因此,学习本专题,主 要是学习“小李杜”的律诗和绝句,初步了解他们二人的诗风,能就李之 无题诗或杜之咏史怀古诗作专题探究。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把握李诗善 用意象和典故的特点,对杜诗《九日齐山登高》可抓住诸多虚字来赏析。
九日齐山登高
内容索引
文题解读 文本赏读 文本拓展
文题解读
一、诗人名片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 人。晚唐诗人。入仕后官至中书舍人。他关心国事, 反对藩镇割据,拥护中央集权,主张抵御入侵之敌, 反对腐化,同情人民。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 情的七绝,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 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 杜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有《樊川文集》。

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九日齐山登高寄扬州韩绰判官+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安定城楼+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九日齐山登高寄扬州韩绰判官+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安定城楼+Word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十一)九日齐山登高寄扬州韩绰判官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安定城楼一、基础巩固1.下列每对诗句对仗工整的一项是()A.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B.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C.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D.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解析:选D D项,“花须柳眼”对“紫蝶黄蜂”,“各无赖”对“俱有情”。

2.根据语境,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示现本是佛教用语,指的是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

________。

________。

如杜甫《月夜》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闺中只独看”,就是诗人运用示现修辞手法来描绘想像中的情景。

________。

________。

预言的示现,同追述的示现相反,是把未来的事情说得好像摆在眼前一样。

________。

示现作为一种修辞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①修辞学中的示现是指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闻如见的一种修辞手法②至于悬想的示现,则是把想像中的事情说得如在眼前一般,同时间的过去未来全然没有关系③后来人们把这一词语用在修辞学中,当作一种辞格的名称④在修辞学中,示现一般分为三类:追述的、预言的和悬想的⑤追述的示现,是把过去的事迹说得仿佛还在眼前一样A.①④⑤②③B.①③④⑤②C.③①④⑤②D.③④⑤①②解析:选C综合来看,几个句子的中心议题是“修辞学中的示现”,抓住前后的衔接词、照应词排序,第③句中的“后来”,照应前文的“本是”,①是对③具体阐释,④⑤②是总分结构。

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但将酩酊酬佳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牛山何必独霑衣。

(3)青山隐隐水迢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二十四桥明月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朋党之争,实为唐王朝走向崩溃灭亡之一助力。
穆宗长庆以后,唐王朝危机进一 步加深,士人心态发生巨大变化, 诗坛风貌出现明显转变,唐诗由中 唐进入晚唐。
晚唐诗人心态
晚唐诗歌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发展的。 生活于这样时代的诗人,他们的思想、心态与艺术 追求,与他们的前辈中唐诗人已有所不同。
中唐时期虽是大乱之后,但士人却对王朝的 “中兴”抱有希望,他们的精神面貌不失昂扬奋发, 常常表现为积极进取,关注时弊民瘼的精神。但到 了晚唐,面对政治上不可收拾的局面,他们则已深 感无力回天,因而在心态上蒙上一层暗淡、伤感的 色调。韩愈有《盆池》五首诗,其二云:“莫道盆 池作不成,藕稍初种已齐生。从今有雨君须记,来 听萧萧打叶声。”而李商隐的《宿骆氏亭怀崔雍崔 衮》云:“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 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来听萧萧打 叶声”与“留得枯荷听雨声”,分别反映了两种心 态。前者可看作萧散中尚未失去自信心的象征,后 者则可看作落寞感伤而失去希望的标志。而两者也 不妨作为中、晚唐两代诗人心理的反映。在这样一 种心理状态下,晚唐的诗歌总体面貌上已与此前诗 歌有着不同的特征。
“牛李党争”从中唐开始,一直延续至唐亡。牛李两党在一些问题上,互有是非。牛党在 初期,敢于直言朝政过失,并因此而在初登仕途时历尽坎坷,有其可取处。李党在武宗朝平泽 路、抑宦官、反佛教等方面,有其进步意义。但是,两党在党争过程中均排斥异己,在不少地 方,带有互相倾轧的性质,实于朝政有害。唐文宗曾慨叹说:“方今朝士三分之一为朋党”, “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新唐书·二李元牛杨列传》)。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也称“朋党之争”。同样给 唐王朝带来灾祸。
“牛党”是指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官僚集团;“李党”是指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 牛党大多是科举出身,属于庶族地主,门第卑微,靠寒窗苦读考取进士,获得官职。李党大多 出身于世家大族,门第显赫,他们往往依靠父祖的高官地位而进人官场,称为“门荫”出身。
九日齐山登高
学习目标
• 1.了解杜牧,理解诗歌内容。 • 2.赏析诗歌,领会其独特的情感表现。 • 3.掌握方法,提高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 重难点: • 1.理解诗歌,把握情感。 • 2.掌握分析诗歌情感的方法。
晚唐社会的时代特征
从文宗开成之后到唐亡(836—907)这七十年左右,文学史上一般称之为晚 唐。
唐宪宗为宦官陈宏志所杀;敬宗为宦官刘克明所杀,穆宗和文宗皆为宦官所立。 唐文宗即位后,在大和五年(831),曾用宋申锡之谋,欲除去宦官,由于宋用人 不当,为同谋者京兆尹王璠所出卖,结果以失败告终,宋也贬死开州。大和九年 (835),用李训、郑注,谋去宦官,结果反为所败,宦官仇士良等率兵大杀朝
官,宰相王涯以下朝官六百余人被杀,朝廷上下一片恐慌, 朝官人人不能自保,至有不得不入朝时,与家人辞诀。这 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
从表面看,牛李党争似乎是庶族官僚与士族官僚之间的权力斗争,实际上两党在政治上也 有深刻的分歧。两党分歧的焦点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什么途径来选拔官僚。牛党多科举出身, 主张通过科举取士;李党多门荫出令的藩镇用兵,以加强唐朝中央的地位;牛党则主张姑息迁就。两党除了政治上的分歧外, 还牵扯进个人的恩怨。牛僧孺、李宗闵因评论时政,得罪了宰相李吉甫,曾遭到贬斥,而李德 裕是李吉甫的儿子,因此双方结怨甚深,一旦大权在握,就排挤打击对方。唐穆宗长庆年间 (821—824)牛僧孺做宰相时,就把李德裕排挤出朝廷。李德裕任四川节度使时,接受吐蕃 将领的投降,收复了重镇维州。牛僧孺却意气用事,强令把降将和城池交还吐蕃。而唐武宗时 (841—846),李德裕做宰相,又把牛僧孺、李宗闵放逐到南方。唐武宗死后,宣宗即位, 牛党成员白敏中任宰相,牛党又纷纷被重新启用,李党全遭罢斥。李德裕被赶到遥远的崖州, 不久忧郁而死。
此后,宦官权势更盛,文宗形同傀儡,常常泣下沾襟, 自叹“受制于家奴”。以后的历届皇帝,均为宦官所控制。 武宗朝,宦官仇士良致仕前,给他的同党留下玩弄皇帝的 经验说:“天子不可令闲暇,暇必观书,见儒臣,则又纳 谏,智深虑远,减玩好,省游幸,吾属恩且薄而权轻矣。 为诸君计,莫若殖财货,盛鹰马,日以球猎声色蛊其心, 极侈靡,使悦不知息,则必斥经术,阇外事,万机在我, 恩泽权力欲焉往哉?”(《新唐书·仇士良传》)宦官专权,实 是唐王朝衰亡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祸根。
导入新课
• 我们以前曾经学习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 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 人。这是一首登高诗,还学习过杜甫一首 直接以登高为题的诗: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 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 杯。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登高诗《九日 齐山登高》
藩镇割据
藩镇的叛乱与割据,是唐王朝在 “安史之乱”后遗留下的一个痼疾。中 晚唐时期,特别是宪宗、武宗时期,曾 经有过对藩镇用兵的胜利,如宪宗时平 淮西吴元济,武宗时收复昭义镇等,但 这些短期的胜利,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藩 镇问题。
晚唐时期,实际上各个独立王国已 经形成。到昭宗朝,各割据藩镇便纷纷 立国了。大顺二年(891),王建建立 前蜀国,景福元年(892)杨行密建立 吴国,景福二年(893)钱鏐建立吴越 国,王审知建立闽国,乾宁三年(896) 马殷建立楚国。方镇与宦官争夺权力, 昭宗利用当时拥有重兵的方镇宣武节度 使朱全忠杀尽宦官。结果,宦官清除后, 昭宗也被朱全忠所杀,唐王朝随之灭亡。
晚唐时期,唐王朝的政治危机不断加深,最终使它完全走上了末路。 唐王朝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与皇帝的昏庸、政治的腐败以及晚唐时期 三大政治问题密切相关的:
❖ 宦官专权
❖ 藩镇割据
❖ 朝臣党争
鎏金铜观音造像(五代)
宦官专权
自中唐以后,唐王朝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到了晚唐时期,则发展到了可以掌 握皇帝废立的地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