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

合集下载

第三十九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三十九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G+(淡紫色) 细菌 (革兰染色) G-(淡红色)
第一节
分类、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
青霉素类:天然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 头孢菌素类:一、二、三、四代 其他类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
酰胺类、头霉素类 、氧头孢烯类 β-内酰胺酶抑制药:棒酸、舒巴坦、他唑巴坦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lactam antibiotics
靳 隽
药理学教研室
内容提要

一、掌握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耐药机
制、适应症。了解其分类。

二、掌握青霉素G的理化性质,抗菌谱,作用特 点,临床用途,主要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措施。 三、熟悉比较青霉素G,各种半合成青霉素,各 种头孢霉素和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特点。
ß-内酰胺酶与耐酶ß-内酰胺类抗生素迅速结合,
使药物停留于胞浆膜外间隙中,不能到达作用
靶位—PBPs发挥抗菌作用 。
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
耐药机制 3.改变PBPs:
可发生结构改变或合成量增加或产生新的 PBPs,使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合减少,失 去抗菌作用。
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图中央是青霉菌,周围 是致病细菌。距青霉素 最远的细菌个大、色浓, 活力十足;距青霉菌较 近的细菌个较小、色较 浅,活力较差;而最接 近青霉菌的细菌个最小、 色发白,显然已经死亡
窄谱青霉素 青霉素 G(Penicillin G)
第一个用于临床的抗生素 结构:侧链中含有苄基,故又名苄青霉素
性质:不稳定 (1)水溶液易失效并产生致敏物,故用前配制; (2)易被酸、碱、醇、重金属离子破坏,避免合用

抗菌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PBPs活性,阻碍细胞壁合成,使 细胞壁缺损,水分渗入,菌体膨胀裂解 触发细菌自溶酶,使细菌裂解溶化 与PBP3

β-内酰胺作用机制及其过敏反应

β-内酰胺作用机制及其过敏反应

其它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1、碳青霉烯类 (亚胺培南)
2、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 、舒巴坦 、他 唑巴坦 ) 3、单环β -内酰胺类抗生素(氨曲南) 4、 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 5、头霉素类 (头孢美唑、头孢西丁)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及处理
◆总的来说,该类抗生素较为安全,毒副反应小, 但也可发生致命性的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故 临床医生在应用此类药物时应熟悉可以出现的各种 不良反应及发生各种不良反应的机理,掌握预防或 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 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头孢孟多、头孢克洛 头孢替安、头孢美唑、头孢西丁、头孢丙烯、头 孢尼西、头孢雷特等。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点、品种
①对革兰阳性菌有相当抗菌活性,但不及第一、二代头孢菌
素,对革兰阴性菌包括肠杆菌属和绿脓杆菌及厌氧菌如脆 弱类杆菌均有较强的作用;②其血浆t1/2较长,体内分布 广,组织穿透力强,有一定量渗入脑脊液中;③对β -内 酰胺酶有较高稳定性;④对肾脏基本无毒性。
青霉素类
◆青霉素G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由于它具有 杀菌力强、毒性低、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 迄今仍是处理敏感菌所致各种感染的首选药物。 ◆但青霉素有不耐酸、不耐青霉素酶、抗菌谱窄和 易引起6-氨基青霉烷 酸,进行化学改造,接上不同侧链,合成了几百种 “半合成青霉素”,有许多已用于临床。
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
◆过敏反应可分速发型和迟发型,速发型多发生在 用药后5~30min,最快1min,迟发型可发生在服药数 天后。值得注意的是,发生过敏反应患者部分无该 品过敏史,或皮试阴性,甚至曾服同种药物未发生 过敏。缓释制剂在减少患者服用次数、提高用药依 从性同时,若为过敏者服用,可能带来反复过敏。 ◆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为:

简述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简述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简述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抗菌药物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化学药物。

它们通过干扰细菌的生长、代谢以及其它关键的细胞过程来发挥作用。

下面将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它们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细菌细胞壁是维持细菌形态的关键结构,这类药物可以抑制细菌所必需的细胞壁合成酶,导致细菌细胞壁的密度和强度降低,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新霉素等。

它们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这类药物可以结合到细菌的核糖体组分上,阻止核糖体上的转化过程,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细菌无法正常合成所需的蛋白质,无法进行正常的生理功能,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3.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

这类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影响细菌的DNA复制和RNA合成。

它们可以结合到细菌DNA或RNA的特定区域,阻断其正常的复制和合成过程,从而阻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4.抗代谢药物:如磺胺类抗生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等。

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影响细菌的代谢过程。

磺胺类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二氢叶酸合成酶,阻断细菌对二氢叶酸的合成过程,从而干扰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则是通过抑制细菌DNA潮解酶,影响细菌DNA的超拧和解,干扰细菌DNA的合成和修复。

总结来说,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影响细菌的DNA复制和RNA合成以及干扰细菌的代谢过程。

不同的抗菌药物针对不同的作用靶点,发挥抑菌或杀菌的作用,最终达到治疗感染疾病的目的。

但应注意的是,随着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加,抗菌药物的有效性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前提下,还应加强预防控制措施,以减少细菌的耐药性发展。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思维导图-简单高清脑图_知犀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简单高清脑图_知犀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思维导图-简单高清脑图_知犀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简单高清脑图_知犀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分类青霉素类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半合成青霉头孢菌素类一、二、三、四代:头孢拉定,头孢克洛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头霉素类:头孢西丁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β-内酰胺酶抑制药:克拉维酸、舒巴坦抗菌作用机制[杀菌]机制1、作于青霉素给蛋(PBPs),妨碍黏肽的形成抑制细胞壁合成,菌休失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2、触发细菌自溶酶,使细菌裂解溶化3、与PBP3结合,阻碍细菌分裂繁殖,菌体出现形态、功能异常特点对繁殖活动期细菌杀菌作用强大,故对急性、严重感染疗效好人类细胞无细胞壁,故对宿主毒性小小因G+菌富含细胞壁,故青霉素对G+菌效果好,对G-几乎无效(窄谱)耐药机制产生水解酶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抗生素结构牵制机制大量β-内酰胶酶与广谱青霉素和第二、三代头孢菌素迅速牢固结合后,使药物停留于胞膜外间隙,不能到达靶点发挥抗菌作用PBP组成和功能发生变化耐药菌株增加PBPs合成或产生新的PBPs,使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减少,失去抗菌作用改变菌膜通透性大肠杆菌突变,使胞膜通道蛋白丢失,通透性减小铜绿假单胞菌胞壁外膜缺少非特异性孔道蛋白一对内酰胺类天然耐药缺乏自溶酶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的原因是缺少自溶酶增强药物外排青霉素类抗生素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苄青霉素)抗菌作用G+高度敏感球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杆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厌氧杆菌产气夹膜杆菌,破伤风杆菌,乳酸杆菌敏感但易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产青霉素酶)G-高度敏感球菌脑膜炎球菌,韦容球菌杆菌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敏感但耐药淋球菌(产生β-内酰胺酶)其他螺旋体、放线杆菌体内过程肌肉注射延长作用时间普鲁卡因青霉素(水溶性差)、苄星青霉素(长效)临床应用首选用药溶血性链球菌扁桃体炎,丹毒,猩红热,败血症草绿色链球菌治疗和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肺炎球菌大叶性肺炎,中耳炎放线菌病,梅毒,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病,鼠咬热与抗毒素合用治疗破伤风,白喉敏感但耐药流行性脑膜炎,淋病不良反应变态反应(常见)常见过敏性休克,溶血性贫血,药疹,药热机制青霉素降解产物等致敏原所致预防8条P372赫氏反应青霉素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雅司、鼠咬热、炭疽病等时,出现症状加剧,表现为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肌痛、心跳加快等机制螺旋体释放非内毒素致热原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半合成青霉素耐酸口服青霉素类青霉素V广泛应用的口服青霉素耐酸,不耐菌用于轻度敏感菌感染、恢复期的巩固治疗和防止感染复发的预防用药耐酶青霉素类甲氧西林,异唑类青霉素包括苯唑西林,氯唑西林,双氯西林和氟氯西林等抗菌作用双氯西林>氟氯西林>氯唑西林苯唑西林耐酶,可口服,胃肠吸收好仅用于耐青霉素G金葡菌所致严重感染广谱青霉素类耐酸,不耐菌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羧苄西林、哌拉西林主要作用于G-杆菌青霉素类美西林、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第一代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抗G++++抗G-+有肾毒性第二代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头孢克洛抗G+++抗G-++肾毒性减轻第三代头孢曲松(罗氏芬、菌必治)、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先锋必)抗G++抗G-+++基本没有肾毒性第四代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利定抗G++++抗G-+++几乎没有肾毒性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多为皮疹、荨麻疹非典型的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亚胺培南抗菌活性极高,但易被肾肽酶水解亚胺培南与西司他丁1:1配伍制剂,称泰宁西拉司丁为肾肽酶抑制剂,并阻止亚胺培南进入肾小管上皮组织,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对其分泌,减少排泄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强于头孢菌素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强于头孢菌素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对G-作用强β-内酰胺酶抑制药克拉维酸、舒巴坦。

药理学b-内酰胺类抗生素珍藏版 ppt课件

药理学b-内酰胺类抗生素珍藏版 ppt课件
成具抗原性的降解产物,故需现用现配。
【体内过程】
口服易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
口服无效,须注射 给药;与血浆蛋
白结合率低,可以到达组织各个器 官,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原形从肾 小管分泌排出;丙磺舒可竞争肾小 管分泌,延长其作用时间。
【抗菌作用】
• 抑制细菌细胞壁 的生物合成,为快速杀菌药。 • 对繁殖期 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
O
H
青霉素酶作用点
青霉素类的基本结构
青霉素的发展历程
•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 1928年在 一次培养肺炎球菌实验的差错中偶 然发现了青霉素。1929年将研究成 果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英国的实验 病理学上。 • 1935年澳大利亚病理学家Flong和 英国的生物学家chain合作,钱恩负责 青霉菌的培养和青霉素的分离、提纯 和强化,使其抗菌力提高了几千倍,弗 罗里负责对动物观察试验,青霉素的 功效得到了证明。于1945年经药效研究分 离提纯至1949年应用于临床。 • 1945年三人共同获得了医学生理学诺贝尔奖。
其他
脑膜炎奈瑟菌
淋病奈瑟菌
【不良反应】
对人体毒性低,以过敏反应为最常见 不良反应。各种类型变态反应均可出现。
一般过敏反应: 药热、药疹、血 清病样反应等
严重过敏反应:
过敏性休克
第二节 青霉素类
O HH
HS
CH3
R1 — C — N — C6 —— C5
C
B
A
CH3
C —— N —— C — COOR2
六种抗菌作用
穿过第一道屏障的难易 程度
对细菌产生的β-内酰 胺酶的稳定性
• 窄谱的β-内酰胺类
• 广谱的β-内酰胺类
对靶位粘肽合成酶的亲 和力

β-内酰胺类抗生素ppt课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ppt课件
分类: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二代头孢菌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 第四代头孢菌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第一代头孢菌素
药物: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羟氨苄、
头孢氨苄、头孢匹林、头孢拉定
药理: 1.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
包括肺炎链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对MRSA不敏感 金葡球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性优于二、三代
表皮~;
链球菌:草绿色~(甲型)、
G-球菌
脑膜炎球菌;
溶血性~(乙型)、 肺炎~等
淋球菌等
杆菌
革兰阳性杆菌:白喉~、
炭疽~ 革兰阳性厌氧杆菌:产气荚膜~、
破伤风~等 革兰阴性杆菌:百日咳~、
流感~
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属-如:病原性钩端螺旋体;
疏螺旋体属- 如:回归热螺旋体; 密螺旋体属- 如:梅毒螺旋体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二节 青霉素类
青霉素G 最早应用于临床,杀菌力强、毒性 低、价格低廉。
处理敏感菌所致的各种感染的首选药物。 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噻唑烷环 A+β-内酰胺环B)
β-内酰胺环B对 抗菌活性起关键作 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青霉素: 1929年,Alexander Fleming 发现青霉
2.对革兰阴性杆菌、肺炎杆菌及异型变型杆菌 敏感
对革兰阴性杆菌作用弱于第二、三代 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不稳定
3.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肠杆菌和厌氧菌无效
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 耐酶青霉素 又称异噁唑类青霉素,侧链为 苯基异噁唑。(保护β-内酰氨环)
药物:苯唑西林、
特点:耐酸,
氯唑西林、
耐酶,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

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杀死细菌或抑制其生长,从而帮助人体克服感染。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 antibiotics)这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的细胞壁合成。

它们能够结合并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时关键酶类如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 PBPs),从而导致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和修复受阻,进而导致细菌死亡。

草地螺旋菌素(Penicillin G)、阿莫西林(Amoxicillin)和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s)都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crolide antibiotics)这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发挥作用。

它们能够与细菌的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阻止多肽链进一步合成,从而使细菌生长受阻并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最常见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红霉素(Erythromycin)、阿奇霉素(Azithromycin)和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这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来发挥作用。

它们通过与细菌的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阻止tRNA的结合并阻碍多肽链合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包括庆大霉素(Gentamicin)、阿米卡星(Amikacin)和新霉素(Neomycin)等。

4. 喹诺酮类抗生素(Quinolone antibiotics)这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DNA的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

它们通过干扰DNA代谢酶如DNA II型拓扑异构酶和DNA IV型拓扑异构酶的正常功能,阻止DNA的超螺旋松弛,继而阻碍DNA复制和细菌的生长,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常见的喹诺酮类抗生素有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和莫西沙星(Moxifloxacin)等。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和耐药性产生机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和耐药性产生机制
G
M L-丙 D-谷 L-頼 D-丙
G
M L-丙 D-谷 L-頼 D-丙
G
M L-丙 D-谷 L-頼 D-丙 D-丙
M L-丙
D-谷 L-頼 D-丙 D-丙
M L-丙
D-谷 L-頼 D-丙 D-丙
M L-丙 D-谷 L-頼 D-丙 D-丙
表示β-1,4位糖苷键;
MM
L-丙
L-丙
D-谷
D-谷
L-頼
L-頼
12
⑥ 自溶酶的缺乏 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对某些金黄色葡萄球菌
具有通常的抑菌作用,而杀菌作用差
13
The End
14
的β-内酰胺酶稳定而不被水解裂开,但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恰 是其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与此类抗生素迅速而又牢固地结合, 使抗生素滞留于细菌细胞膜外间隙中,而不能到达靶点 (PBPs)发生抗菌作用,此种β-内酰胺类的非水解机制的 耐药现象又称“牵制机制”(trapping mechanism)
9
③ PBPs的组成和功能改变
青霉素酶头胞菌素酶酶与抗生素牢固结合广谱青霉素类和二三代头孢菌素虽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内酰胺酶稳定而不被水解裂开但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恰是其所产生的内酰胺酶与此类抗生素迅速而又牢固地结合使抗生素滞留于细菌细胞膜外间隙中而不能到达靶点pbps发生抗菌作用此种内酰胺类的非水解机制的耐药现象又称牵制机制trappingmechanismpbps的组成和功能改变耐药菌株降低pbps与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的亲和力如淋球菌肠球菌的耐药细胞壁外膜通透性的改变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革兰阴性菌胞壁外膜的非特异性与特异性两种通道进入菌体大肠杆菌k12发生突变造成通道蛋白丢失内酰胺类如头孢噻吩头孢唑啉等透入菌体显著减少而现耐铜绿假单胞菌缺少经典的非特异性孔道蛋白而固有地对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不过其胞壁外膜具有的特异性通道蛋白亚胺培南可通过101112figure421

兽医药理学测试题+答案

兽医药理学测试题+答案

兽医药理学测试题+答案一、单选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1、药物的消除速度,主要决定药物作用A、不良反应B、强度与维持时间C、起效的快慢D、后遗作用的大小正确答案:B2、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是:A、抑制细菌二氢叶酸的合成B、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C、抑制细菌核蛋白体的合成D、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正确答案:B3、下列治疗指数最大的是A、A药LD50=100mg ED50=50mgB、B药LD50=500mg ED50=10mgC、C药LD50=500mg ED50=50mgD、D药LD50=200mg ED50=100mg正确答案:B4、首过效应(消除)是指A、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药物浓度下降B、药物被唾液破坏后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C、药物口服时被胃肠及肝脏消除破坏,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D、胃酸对口服时药物的破坏正确答案:C5、对子宫平滑肌无兴奋作用的药物是:A、新斯的明B、缩宫素C、孕酮D、麦角新碱正确答案:C6、以下对于抗球虫药的说法,有误的是A、为防止球虫产生耐药性,应采用轮换、穿梭用药B、抗球虫药的使用,疗程应充足C、一般来说,抗球虫药物适宜用作预防,但治疗作用相对较差D、作用于第二代裂殖体的药物,会影响机体免疫力产生,多用于肉鸡正确答案:D7、抗球虫药物对不同发育阶段球虫的活性不同,当球虫发育到某一阶段时,抗球虫药物对它产生最大抗球虫活性,这一阶段称为A、作用峰期B、最大效能C、阈剂量D、效价强度正确答案:A8、关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病毒感染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加重病情B、糖皮质激素只有抗炎不抗菌,对于感染性疾病,它只治标不治本C、患糖尿病的动物禁止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炎D、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疾病时,待症状改善并基本控制后,要立即停药正确答案:D9、磺胺药与甲氧苄啶合用的药理学基础是:A、协同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B、抗菌谱互补C、对敏感细菌叶酸的合成起双重阻断作用D、协同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正确答案:C10、能使受体激动后产生肌肉震颤的平喘药有:A、克仑特罗B、麻黄碱C、特布他林D、沙丁胺醇正确答案:A11、链霉素的不良反应主要有:A、耳毒性、肾毒性B、神经肌肉阻断作用C、过敏反应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D12、青霉素最常见和最应警惕的不良反应是:A、二重感染B、肝、肾损害C、腹泻,恶心D、过敏反应正确答案:D13、具有平喘疗效的药物是:A、氨甲酰甲胆碱B、毛果芸香碱C、新斯的明D、氨茶碱正确答案:D14、以下可用于抗凝血的药物是:A、肝素B、安特诺新C、维生素KD、酚磺乙胺正确答案:A15、缩宫素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表现为:A、直接兴奋子宫平滑肌B、与体内性激素水平有关C、对不同时期妊娠子宫的收缩作用无差异D、对子宫平滑肌的收缩性质与剂量无关正确答案:A16、氯胺酮与地西泮配合使用的目的在于A、氯胺酮可抑制消化道的分泌和运动B、地西泮可使动物快速度过诱导期,继而使用氯胺酮以维持麻醉C、地西泮的镇静作用弱,氯胺酮的镇痛效果弱,二者合用,取长补短D、地西泮可改善氯胺酮导致的肌肉僵直以及中枢兴奋正确答案:D17、以下可用于治疗牛酮血症的药物是:A、右旋糖苷B、氢化可的松C、肾上腺素D、肝素正确答案:B18、庆大霉素属于:A、静止期杀菌剂B、快速抑菌剂C、繁殖期杀菌剂D、慢效抑菌剂正确答案:A19、应用解热镇痛药使发热动物体温降至正常,这种治疗方式属于A、直接治疗B、对症治疗C、对因治疗D、间接治疗正确答案:B20、关于利多卡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起效快,安全范围较大B、可用于浸润麻醉C、可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疗D、穿透力弱,不可用于表面麻醉正确答案:D21、细菌对青霉素类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A、改变代谢途径B、产生水解酶C、产生钝化酶D、改变细胞膜通透性正确答案:B22、下列可用于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药物是:A、头孢喹肟B、头孢氨苄C、盘尼西林D、阿莫西林正确答案:A23、强心苷加强心肌收缩力是通过:A、适度抑制抑制心肌细胞B、交感神经递质释放C、兴奋β受体D、阻断心迷走神经正确答案:A24、少数药物能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特殊毒性,属于药物的A、副作用B、毒性作用C、变态反应D、继发性反应正确答案:B25、对支原体感染治疗无效的药物是:A、阿莫西林B、泰乐菌素C、多西环素D、泰妙菌素正确答案:A26、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丁卡因是全能型麻醉药B、局麻药应用后,最先消失的是触觉和压觉C、利多卡因毒性大,只适于表面麻醉D、普鲁卡因和肾上腺素合用,作用时间会延长正确答案:D27、H1受体阻断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A、中枢抑制B、血小板减少C、烦躁失眠D、消化道反应正确答案:A28、下列药物中可用作动物体表皮肤、黏膜消毒的药物是:A、氢氧化钠B、甲醛C、过氧乙酸D、聚维酮碘正确答案:D29、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雌性动物的代谢病作用机理是:A、促进钙磷的排泄B、升高血糖C、促进脂肪分解D、增加蛋白质分解,抑制蛋白质合成正确答案:B30、异丙肾上腺素属于A、α受体拮抗剂B、β受体激动剂C、α受体激动剂D、β受体拮抗剂正确答案:B31、下列对于肝素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为带正电荷的大分子物质B、可用于体内抗凝C、不能用于体外抗凝D、口服无效,可静脉注射正确答案:C32、临床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应首选:A、红霉素B、氟苯尼考C、青霉素GD、四环素正确答案:C33、微量肾上腺素与局麻药配伍目的主要是A、中枢镇静作用B、延长局麻药作用时间C、促进止血D、防止过敏性休克正确答案:B34、以下哪一项不是甘露醇的适应症:A、治疗酸中毒B、治疗创伤性脑水肿C、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D、加快某些毒物的排泄正确答案:A35、药物吸收后分布到作用部位产生的作用属于A、全身作用B、直接作用C、间接作用D、局部作用正确答案:A36、糖皮质激素诱发和加重感染的主要原因是:A、能直接促进病原微生物繁殖B、激素用量不足C、提高机体对内毒素的耐受力D、抑制免疫反应,降低机体抵抗力E、患者对激素不敏感正确答案:D37、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排泄统称为A、灭活B、分布C、代谢D、消除正确答案:D38、下列药物中常作为肠道抗菌增效剂的是:A、克拉维酸B、甲氧苄啶C、舒巴坦D、二甲氧苄啶正确答案:D39、药时曲线中的潜伏期是指A、药物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B、药物产生毒性的一段时间C、药物已降到有效浓度以下的时间D、给药后出现药效前的一段时间正确答案:D40、某药半衰期为4小时,静脉注射给药后约经多长时间血药浓度可降至初始浓度的5%以下A、12小时B、20小时C、8小时D、24小时正确答案:B41、给犬类服用磺胺类药物时,同时使用碳酸氢钠的目的是:A、增加抗菌作用B、防止结晶尿的形成C、加快药物的代谢D、加快药物的吸收正确答案:B42、解热镇痛抗炎药作用机制是:A、激活环氧化酶B、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C、抑制一氧化氮合成酶D、增加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正确答案:B43、口服阿斯匹林(弱酸性药物),当胃pH值A、增高时,其解离度降低,不易透过胃黏膜细胞入血B、降低时,其解离度增高,易透过胃黏膜细胞入血C、降低时,其解离度降低,易透过胃黏膜细胞入血D、增高时,其解离度增高,易透过胃黏膜细胞入血正确答案:C44、不具有保护性的止泻药是:A、百草霜B、阿托品C、铋盐D、鞣酸蛋白正确答案:B45、糖皮质激素可用于预防手术后遗症,但用药时需要权衡利弊,因为:A、糖皮质激素会使血糖升高B、糖皮质激素会影响创口愈合C、糖皮质激素会导致瘢痕增生D、糖皮质激素会导致脏器与腹膜黏连正确答案:B46、咳必清的作用是:A、镇咳B、平喘镇咳C、消炎镇咳D、祛痰镇咳正确答案:A47、关于阿片类镇痛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长期应用可耐受B、作用部位在中枢C、只可注射,不能口服给药D、镇痛效果强大,且往往有致欣快作用正确答案:C48、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中毒性最大是:A、新霉素B、链霉素C、庆大霉素D、卡那霉素正确答案:A49、有关铁的吸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内服铁剂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吸收B、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可阻碍铁的吸收C、磷酸盐含量高的食物可促进铁的吸收D、鞣酸能促进铁的吸收正确答案:A50、药物的作用在于消除疾病的原发治病因子,称为A、直接治疗B、对症治疗C、对因治疗D、间接治疗正确答案:C二、多选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1、性激素类药物主要有:A、雄激素类药物B、雌激素类药物C、糖皮质激素类药物D、孕激素类药物正确答案:ABD2、下列可用于杀死环境中芽孢的药物是:A、戊二醛B、二氯异氰尿酸钠C、溴氯海因D、氧化钙E、辛氨乙甘酸正确答案:ABC3、临床常用铁制剂类代表药物:A、枸橼酸铁铵B、富马酸亚铁C、硫酸亚铁D、枸橼酸钠正确答案:ABC4、皮肤粘膜用药可以分为哪几类?A、保护剂B、水化剂C、刺激剂D、乳化剂正确答案:AC5、下列对泰妙菌素比较敏感的病原体有:A、支原体B、螺旋体C、革兰阳性菌D、沙门氏菌正确答案:ABC6、盐类健胃药的作用机制:A、补充离子,调节体内离子平衡B、刺激了舌部味觉感受器,反射地增加唾液与胃液的分泌,增强消化机能,并提高食欲C、通过渗透压作用,可轻度刺激消化道黏膜,使消化液分泌增加,食欲增进,促进消化D、轻度刺激消化道黏膜,引起消化液增加,促进胃肠蠕动正确答案:AC7、雄激素类药物主要有:A、丙酸睾丸素B、甲基睾丸素C、苯甲酸雌二醇D、苯丙酸诺龙正确答案:ABD8、临床联合应用抗菌药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B、撒网疗法,减少诊疗手续C、提高疗效,减少用量D、降低或避免毒性反应E、扩大抗菌谱,用于混合感染正确答案:ACDE9、使用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导致股骨头坏死,可能的原因有:A、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B、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会增加机体的钙磷流失C、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会增加蛋白质分解D、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会增加机体对钾的排泄正确答案:AB10、根据药理作用特点,止泻药可分为:A、润滑性止泻药B、吸附性止泻药C、保护性止泻药D、抑制肠蠕动止泻药正确答案:BCD11、常用作泻药的无机盐有:A、硫酸镁B、液态石蜡C、硫酸钠D、大黄正确答案:AC12、A药比B药安全,正确的依据是:A、A药的LD50/ED50比值比B药大B、A药的LD50比B药大C、A药的ED50比值比B药小D、A药的ED50/ LD50比值比B药大正确答案:AB13、以下可以发挥促凝血作用的药物是:A、安特诺新B、阿司匹林C、酚磺乙胺D、肝素正确答案:AC14、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用机制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类抗生素能抑制菌体内核糖体70S始动复合物的形成B、该类抗生素能选择性与菌体核糖体30S亚基结合,使A位扭曲C、该类抗生素能阻滞肽链释放因子进入A位,使合成好的肽链不能释放D、该类抗生素能抑制70S核糖体的解离,使菌体内核糖体循环利用受阻E、该类抗生素能通过吸附作用,与菌体胞质膜结合,使膜通透性增加正确答案:ABCDE15、下列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的病原体有:A、革兰阴性菌B、革兰阳性菌C、厌氧菌D、支原体正确答案:ABCD16、碱性抗酸药包括:A、氧化镁B、碳酸钙C、氢氧化铝D、氢氧化镁正确答案:ABCD17、以下属于抗寄生虫药的作用机制的是A、抑制虫体内的酶B、干扰虫体内的离子平衡C、干扰虫体的代谢D、作用于虫体的神经肌肉系统正确答案:ABCD18、抗生素的抗菌机制主要有:A、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B、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C、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D、增加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正确答案:ABCD19、缩宫素的临床应用包括:A、大剂量用于产后子宫恢复B、小剂量用于催产和引产C、回奶D、大剂量可用于产后止血正确答案:ABD20、兽药的作用主要包括A、预防动物疾病B、促进动物生长繁殖和提高动物生产性能C、诊断动物疾病D、治疗动物疾病正确答案:ABCD三、判断题(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1、去甲肾上腺素是强效的升压药。

β-药理学-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理学-35

β-药理学-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理学-35
第三十五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作用机制及耐药性
1.β-内酰胺类作用机制 1)抑制转肽酶活性: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通过干扰细菌 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而显杀菌作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 PBPs活性位点通过共价键结合,抑制转肽酶活性,从而 阻止了肽聚糖的合成,导致细胞壁缺损,引起细菌细胞死 亡。PBPs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位,是存在于细 菌细胞膜上的蛋白,按分子量的不同可分为若干亚型。 PBPs数目、种类、分子大小及与抗生素的亲和力均因细 菌菌种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与 不同的PBPs结合阻碍其活性而表现出抗菌活性的差异。
N
O
COOR2
Β-内酰胺酶作用点
A:噻唑环
B:β-内酰胺环
一、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G(penicillin G,苄青霉素) 【体内过程】
常规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脑脊液、眼房水和前列腺液中的量较少
【抗菌作用】
革兰阳性球菌 革兰阴性球菌 革兰阳性杆菌 螺旋体
【作用机制】
青霉素
1. 抑制转肽酶活性,干扰细胞壁的合成 2. 增加细菌胞壁自溶酶的活性
4. 治 疗 肺 炎 球 菌 性 肺 炎首选
A.青霉素 B.庆大霉素 C.红霉素 D.四环素 E.氯霉素
答案
答案
5. 与 青 霉 素 相 比 , 阿 莫西林
A. 对 G+ 细 菌 的 抗 菌 作 用强
B.对G+杆菌作用强 C.对β-内酰胺酶稳定 D.对耐药金葡菌有效 E.对绿脓杆菌有效
6. 主 要 用 于 敏 感 细 菌 所致的尿路感染和伤 寒的药物是
(一)口服耐酸青霉素
青霉素V(penicillin V) 非奈西林(pheneticillin) 丙匹西林(propicillin) 阿度西林(azidocillin) 环己西林(cyclacillin)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四代:用于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的细菌引起 的各系统严重感染或其他抗生素治疗无效的 严重感染。常用头孢吡肟、头孢匹罗。
22
【不良反应】毒性低,不良反应少。
常见过敏、过敏性皮疹及荨麻疹、发 热多见,少数过敏性休克。与青霉素类有 部分交叉过敏。i.v致静脉炎,口服胃肠道 反应。
第一代头孢噻吩、头孢唑啉有肾毒性可 致肾小管坏死,大剂量i.v发生高钠反应。
一、天然青霉素 由青霉菌培养液提取获得,含有5种 (X、F、G、K、双氢F),其中以青霉素G 性质较稳定,作用最强,低毒价廉,是目 前治疗敏感菌所致的各种感染的首选药。
4
青霉素G(苄青霉素)
钠盐或钾盐晶粉,室温中稳定,易溶于 水,但水溶液室温中不稳定易被酸、碱、 醇、氧化剂、金属离子分解破坏,且可生 成具抗原的降解产物,故需现用现配。
23
第二代头孢孟多、头孢哌酮大剂量出现 低凝血酶原症和双硫仑反应,头孢哌酮引 起腹泻。 第三代偶见二重感染或肠球菌、绿脓杆 菌、念珠菌增殖现象。 第四代对肾脏损害目前未见有报道。
24
③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滥用和局部用药 ④避免饥饿时给药,注射后观察30分钟
13
⑤青霉素现配现用 ⑥做好急救准备。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 立即停药并皮下或 i.m0.1%AD0.5~1.0mg , 严重者静注或心内注射,必要时可加用 糖皮质激素和抗组织胺药。
吸氧、人工呼吸、同时输液,给予升 压药等。
14
2
【耐药机制】
① 产生水解酶。② 缺乏自溶酶。使菌体 自溶减少。③ β 内酰胺酶与药物结合。 使之停留在胞浆膜外而不能到达作用靶位 ( PBPs )发挥抗菌作用。④ 改变菌膜通 透性。使该类抗生素不能进入菌体内。⑤ 加速药物外排。⑥ 改变 PBPs 。使 β 内酰 胺类对PBPs亲和力降低。

第39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39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39章β-内酰胺类抗⽣素第39章β-内酰胺类抗⽣素β-内酰胺类抗⽣素是指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类抗⽣素。

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典型β-内酰胺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该类抗⽣素抗菌活性强、抗菌谱⼴、毒性低,临床使⽤时疗效⾼、适应症⼴,且品种多,故颇受重视。

第⼀节分类、抗菌作⽤和耐药机制⼀、β-内酰胺类抗⽣素分类(⼀)青霉素类按抗菌谱和耐药性分为5类1.窄谱青霉素类以注射⽤青霉素G和⼝服⽤青霉素V为代表2.耐酶青霉素类以注射⽤甲氧西林和科普副、注射⽤氯唑西林、氟氯西林为代表。

3.⼴谱青霉素类以注射、⼝服氨苄西林和⼝服⽤阿莫西林为代表。

4.抗铜绿假单胞菌⼴谱青霉素类以注射⽤羧苄西林、哌拉西林为代表。

5.⾰兰阴性菌青霉素类以注射⽤美西林和⼝服⽤匹美西林为代表。

(⼆)头孢菌素类按抗菌谱、耐药性和肾毒性分为⼀、⼆、三、四代。

1.第⼀代头孢菌素以注射、⼝服⽤头孢拉定和⼝服⽤头孢氨苄为代表。

2.第⼆代头孢菌素以注射⽤头孢呋⾟和⼝服⽤头孢克洛为代表。

3.第三代头孢菌素以注射⽤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和⼝服⽤头孢克肟为代表。

4.第四代头孢菌素以注射⽤头孢匹罗为代表。

(三)其他β-内酰胺类包括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

(四)β-内酰胺酶抑制药包括棒酸和舒巴坦类。

(五)β-内酰胺类抗⽣素的复⽅制剂。

⼆、抗菌作⽤机制β-内酰胺类抗⽣素的作⽤主要是作⽤于青霉素结合蛋⽩(PBPs),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膨胀、裂解,同时借助细菌的⾃溶酶溶解⽽产⽣抗菌作⽤。

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β-内酰胺类抗⽣素对⼈和动物的毒性很⼩。

因β-内酰胺类抗⽣素对已合成的细胞壁⽆影响,故对繁殖期的细菌的作⽤⽐静⽌期强。

三、耐药机制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素产⽣的耐药机制有:1.产⽣⽔解酶2.与药物结合3.改变PBPs4.改变菌膜通透性5.增加药物外排在细菌的胞浆膜上存在主动外排系统,是⼀组跨膜蛋⽩,有三部分组成:①转运⼦负责将药物泵出②外膜蛋⽩药物泵出的通道③附加蛋⽩负责将药物由转运⼦传递⾄外膜通道。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摘要抗生素一般是指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化学物质。

这些物质常以极小的浓度,对其他微生物产生抑制或杀灭作用,随着抗生素研究的发展,目前,抗生素的来源已经由微生物扩大到动植物并可利用化学合成或半合成方法制取。

抗生素不仅用于细菌感染,还可用于治疗肿瘤以及由原虫、病毒和立克次体所引起的疾病,本文通过介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化学结构来说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理,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使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抗生素;化学结构;头孢IAbstractAntibiotics are generally refers to the chemical substances produced by some microorganisms in the process of metabolism. These substances often to the minimal concentration and on other microorganisms produce inhibitory or killing effects,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in the study of antibiotics, at present, sources of antibiotics has by microbial expanded to animals and plants and can be prepared by chemical synthesis or semi synthesis method. Antibiotics not only for bacterial infection, can also be used for cancer treatment and caused by protozoa, viral and rickettsial diseases.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beta lactam antibiotics to illustrate the mechanism of beta lactam antibiotic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use of beta lactam antibiotics.Key words: Antibiotics; chemical structure; CephalosporinI I目录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Ⅱ)1. 前言 (1)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2.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2)2.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构效关系 (4)3. 结语 (5)参考文献 (6)I I I1.前言β-内酰胺类抗生素系指化学结构中含有四个原子组成的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其通过抑制或杀灭病原体来起到治疗作用。

而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对不同类型的病原体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机制。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几类抗生素的种类、作用和机制。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常用的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破坏细菌的结构,导致细菌受损甚至死亡。

这类药物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有效。

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一类主要用于治疗严重细菌感染的药物,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

它们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阻止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通常用于治疗耐药菌感染或者需要对细菌进行重度杀菌的情况。

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拉霉素等。

它们通过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阻止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干扰细菌的正常生物学过程。

此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一些革兰氏阴性菌均具有杀菌作用。

四、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如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它们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从而阻止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菌和一些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好的杀菌效果。

五、糖肽类抗生素糖肽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如万古霉素、阿奇霉素等。

它们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细菌核糖体的特异结构结合,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干扰细菌的正常生物学过程。

此类药物在治疗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

六、其他抗生素除了以上几类抗生素外,还有一些特殊作用的抗生素,如利福霉素、甲氧苄啶、替考拉宁等。

它们在特定的细菌感染治疗中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

总结起来,抗生素种类繁多,每一类抗生素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机制。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需要考虑细菌的类型和治疗的特点。

了解不同抗生素的作用和机制能够对临床应用起到指导作用,确保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治疗效果。

药理学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药理学β-内酰胺类抗生素
n G)
性状
-侧链为苄基。
-有机酸,常用其钾盐或钠盐。
-干燥粉末性质稳定;水溶液不 稳定,临用前配制。
-剂量用U表示。青霉素G钠 1667U=1mg;青霉素G钾 1595U=1mg
编辑ppt
12
抗菌作用:繁殖期杀菌剂
-G+球菌:溶链、肺球、草链、葡球等
-G+杆菌:白喉、炭疽、产气荚膜梭菌、破伤风梭菌、 乳酸杆菌等
-G-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 -G-杆菌:流感杆菌、百日咳鲍特菌 -螺旋体、放线菌 -对真菌、原虫、立克次体、病毒无作用
金葡菌、淋病奈瑟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极易 产生耐药性。
抗菌作用特点 -对繁殖期细菌作用强 -对G+作用强 -对人和动物细胞毒性小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编辑ppt
1
分类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 其他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抑制药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制剂
编辑ppt
2
编辑ppt
3
抗菌作用机制
作用于青霉素结合蛋白( 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菌 体失去渗透屏障→膨胀裂解;
3.局部刺激症状:红肿、疼痛、硬结 4.大剂量iv可引起精神错乱、抽搐;高血钾症或高钠血症。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预防措施
-详细询问过敏史; -避免滥用和局部用药; -皮试:初次用、用药间隔3d以上或换批号; -现用现配; -避免饥饿时注射; -用药期间应做好急救准备(肾上腺素、氢化可的
松); -用药后观察30min,无反应方可离去。
编辑ppt
19
耐酶青霉素类
甲氧西林(新青霉素I):耐酶,不耐酸,注射给药, 用于耐药菌感染。

阿莫西林的药理作用解析

阿莫西林的药理作用解析

阿莫西林的药理作用解析阿莫西林(Amoxicillin)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属于青霉素类药物。

它具有优良的抗菌活性,对许多细菌感染起到了重要的治疗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阿莫西林的药理作用,包括其药代动力学、抗菌机制、适应症和不良反应等方面。

一、药代动力学阿莫西林口服后能迅速吸收,吸收率高达90%以上。

它在体内广泛分布,包括肺、肝、肾、胆汁、骨骼、尿液等组织和体液中均可检测到其药物浓度。

阿莫西林的半衰期约为1-1.5小时,且主要通过肾脏代谢和排泄,因此适用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

二、抗菌机制阿莫西林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它能与细菌的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的特异性PBP(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从而阻断了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和修复,导致细菌死亡。

阿莫西林对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也相对较强,因此对产β-内酰胺酶的细菌也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三、适应症阿莫西林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包括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对于耐药性相对较低的细菌感染,阿莫西林是一种常用的一线治疗药物。

此外,阿莫西林也可以与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联合使用,形成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Amoxicillin/Clavulanate potassium)复方制剂,用于治疗β-内酰胺酶阳性菌引起的感染。

四、不良反应阿莫西林一般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较少。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此外,长期或高剂量使用阿莫西林还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血液系统异常等。

因此,在使用阿莫西林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剂量选择和监测。

总结起来,阿莫西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具有优良的抗菌活性。

它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发挥抗菌作用,并且对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强。

青霉素头孢菌素的抗菌原理

青霉素头孢菌素的抗菌原理

青霉素头孢菌素的抗菌原理青霉素和头孢菌素都是广泛应用于临床上的抗生素类药物,它们的抗菌原理主要是通过靶向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来发挥作用。

青霉素是一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它们的结构中都含有一个β-内酰胺环,可以通过与靶菌的特定酶结合,抑制其细胞壁的合成。

青霉素主要通过与细菌细胞壁合成的酶类,即称为横截酶(transpeptidase)或称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 PBPs)发生作用来发挥抗菌效果。

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一系列酶的参与,其中横截酶主要负责将肽链合成体(peptidoglycan)的N-乙酰胞苷酸(N-acetyl-muramic acid, NAM)和N-乙酰鸟苷酸(N-acetyl-glucosamine, NAG)交叉连接,进而使得细菌细胞壁得以形成。

而横截酶还具有剪切细菌细胞壁合成链的能力,使得合成链断裂,导致细菌细胞壁的松动和破裂。

青霉素通过与横截酶结合,抑制了横截酶的活性,破坏了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进而导致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的紊乱,细菌受到外界环境的侵袭而发生死亡。

头孢菌素是一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作用机制和青霉素类似。

头孢菌素与PBPs 的亲和力高于青霉素,因此对一些产生了青霉素酶的革兰阳性细菌有更好的抗菌效果。

青霉素酶是一种能水解青霉素结构的酶,可以使得细菌的抗药性增强。

而头孢菌素的结构经过一系列改造,在不同的位置上引入了不同的侧链,使得头孢菌素对青霉素酶的抑制作用增强,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青霉素酶对抗菌活性的破坏,提高了头孢菌素的抗菌效果。

总结起来,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抗菌原理主要是通过与细菌细胞壁合成的酶类结合,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破坏细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而头孢菌素相对于青霉素在对抗青霉素酶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在一些对青霉素产生抗药性的细菌感染中,头孢菌素的疗效更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对病原菌高度的选择性毒 性作用,是由于抗菌药物作用于病原菌 某些特殊的靶位,干扰了病菌正常的生 化代谢过程,影响其结构或功能,致使 其失去生长繁殖的能力而达到抑制、杀 灭的作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 1、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损伤细菌细胞膜及其功能 3、影响细菌体内生命物质的合成
五、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 耐药性
五、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 耐药性

2、由PBPs-介导的细菌对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这不是细菌对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耐 药性。由PBPs-介导的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 耐药性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因为这种药物有 多个作用靶位。因此,只有当所有的β -内酰胺 类药物作用靶位的亲和力降低时细菌才能达到 对药物较高的耐药性。而亲和力的降低是主要 原因。

克拉维酸的作用机制
O OH C N O COOH O OH
酶 水解 酶
HN O COOH

O C O COOH N C O N
O OH
Ⅱ 酶
COOH
Ⅲ 酶
O HN HN HO COOH O
O
O
酶 酶
COOH O
HN
OH

O

ⅤⅥCOOH源自、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 耐药性

其它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3、抗生素的抗菌性能 抗生素主要作用在菌类的生理方面, 通过生物化学方式干扰菌类的一种或几种 代谢机能,使菌类受到抑制或杀死。由于 抗生素的这种特殊作用方式,使它的抗菌 作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抗生素的概况
选择性作用 因为各种微生物各有固定的结构和代谢方 式,各种抗生素的作用方式也不相同,所以一 种抗生素只对一定种类的微生物有抗菌作用, 即所谓抗菌谱。 ⑵ 选择性毒力 抗生素对人体及动、植物组织的毒力,一 般远小于它对致病毒的毒力,这称为抗生素的 选择毒力。 ⑶ 引起细菌的耐药性
六、总结
多革 重兰 耐氏 药阴 机性 制菌 抗 菌 药 物 的

六、总结

对细菌耐药性认识的误区 临床上最普遍的对细菌耐药性理解的 错误概念是: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剂量 的滥用有关。根据这一错误概念就引出了 这样一个片面性说法:即为了延长抗生素 的有效性,必须限量使用。但由充分的例 子说明事实并非如此。像头孢噻肟这样的 抗生素已被使用了将近30年,其耐药性却 无明显增加。
六、总结
六、总结

有些细菌的耐药性机制是单一的,但 是有的却是多重的,例如:有些革兰氏阴 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作 用机制氏多重的,即这些细菌能够同时利 用如上所述的β-内酰胺酶介导的耐药性机 制,PBPs介导的耐药性机制以及外膜孔 蛋白改变导致通透性降低的耐药机制来抵 御抗菌药物的作用。

五、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 素产生耐药性
五、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 耐药性

1、β -内酰胺酶引发的耐药性(主要原因) β -内酰胺酶来源于细菌细胞壁合成酶(即 前面说的PBPs),是由于细菌合成PBPs的过程中 的基因的变异而造成的。β -内酰胺类药物在这 类酶的作用下,使β -内酰胺环水解开还,而 β -内酰胺环是与PBPs结合的 活性功能部位, 因此β -内酰胺环的破坏使其失去了干扰细菌细 胞壁合成的功能。
三、β-内酰胺药物的抗菌作用 机制
三、β-内酰胺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

各种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是均能抑制细菌细胞壁黏肽合成酶的活 性,从而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细 菌细胞壁缺损,外环境水分渗入菌体膨 胀裂解而死,若还具有触发细菌自溶酶 活性的作用,则可杀灭细菌。由于哺乳 动物细菌无细胞壁,不受β -内酰胺类抗 生素的影响,故对人体的毒性小。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2、损伤细菌细胞膜及其功能 损伤细菌细胞膜影响其功能的抗菌 药物主要是抗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多肽类 抗生素(多黏菌素类)和抗真菌的多烯 类抗生素。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3、影响细菌体内生命物质的合成 凡能阻碍细胞浆内核酸代谢和蛋白质合 成的药物,均可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或杀死细 菌。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⑴ 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比如影响细菌叶 酸代谢和抑制核酸的合成) ⑵ 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主要使因为细 菌的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不同造成的生理生化作 用的不同,这正好成为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影响 细菌蛋白质合成条件。
以β-内酰胺类药物为代表的抗生 素的抗菌机制和细菌耐药性
小组成员: 任创新 何嘉英 方澍 祁智刚 王荃
一、抗生素的概况
一、抗生素的概况

1、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antibiotics),是微生物在 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在低浓度下就能抑 制它种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甚至杀死 他种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一、抗生素的概况
五、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 耐药性

下图为上述两种耐药的原理
向肽聚糖扩散 PBPs 抑制肽聚糖合成 活化自溶酶
(A)
β -内酰胺类药物
β -内酰胺酶
不能与药物结合
细胞存活
细胞存活
细胞死亡
五、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 耐药性
(B) β -内酰胺药物 孔蛋白 细胞质网 PBPs 抑制肽聚糖合成
三、β-内酰胺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

PBPs——细菌细胞壁黏肽合成酶就 是位于细菌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称青 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此乃β -内酰胺类抗 生素的作用靶点,之所以把这些蛋白质 称之为PBPs,是因为这些蛋白都能被青 霉素对活性-位点丝氨酸进行共价修饰。

四、细菌耐药性引发机制
3、抗菌药物渗透障碍引发耐药 A. 细胞外膜渗透性降低引发的耐药: 革兰氏阴性菌就不同,它的细胞壁外还有 一层细胞外膜(主要是脂多糖)起着有效的屏 障作用。一些有高选择渗透性外膜的细菌可通 过降低外膜的渗透性而发展成为耐药性。 B.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泵出作用导致耐药性。
缓慢进入
β -内酰胺酶
药物破坏
细胞死亡
β-内酰胺酶
五、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 耐药性

3、β -内酰胺酶抑制剂则可克服这些由于 β -内酰胺酶而引发的耐药性。克拉维酸 是第一代被应用于临床的β -内酰胺酶抑 制剂。其作用机理是克拉维酸对β -内酰 胺酶的活性位点有高亲和力。
五、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 耐药性
四、细菌耐药性引发机制
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被修饰活靶位的突 变引发的耐药性 A.靶位的改变。主要有三种: 基因改变产生低亲和力的靶酶; 靶酶的合成大大增加; 产生新的靶酶替代原来的靶酶;

四、细菌耐药性引发机制
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被修饰活靶位的突 变引发的耐药性 B. 靶位结构的改变 某些细菌的蛋白的靶位发生了结构的 变化导致了抗菌药物不能与之结合或者亲 和力下降引发了耐药性。
五、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 耐药性

4、细菌外膜通透性的降低导致对β -内 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革兰氏阴性菌的外膜上存在由5种不 同的外膜孔蛋白(outer membrane porin,Omp):OmpF(37Kd) 、 OmpC (38Kd)、PhoE(36Kd) 、LamB和蛋白K。
三、β-内酰胺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

青霉素的抗菌作用反应式如下:
四、细菌耐药性引发机制
四、细菌耐药性引发机制

1、产生灭活活抗菌药物的酶 细菌可通过耐药因子产生灭活抗菌药 物的酶,是抗菌药在与细菌作用钱即被破 坏二失去抗菌作用。例如,真对β-内酰 胺类抗生素可产生β-内酰胺酶,对氨基 苷类抗生素可产生相应的钝化酶。
六、总结
控制细菌耐药性的策略 耐药性是一个与特殊抗生素有密切关系的 问题所以控制细菌耐药性的策略不应该是以限 制使用抗生素为首。控制策略应该是: 1、采取适当的方法来控制菌株的传播。 2、确定身体的某个部位或体液中的细菌是定 制的还是真正被感染的。对定值细菌不需治疗, 对感染细菌才需要使用抗生素。 3、下策才是限制使用抗生素(主要是限制使 用:头孢他啶,环丙沙星,万古霉素和亚胺配 能等高潜在耐药性的抗生素)。
五、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 耐药性

4、细菌外膜通透性的降低导致对β -内 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作用机制 大部分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以通过 外膜孔蛋白(主要是OmpF 和OmpC)而进 入细菌胞内,但不同的β -内酰胺酶通过 孔蛋白的速率不同。但存在于外膜的孔蛋 白一旦缺失或减少,可明显的导致产生对 这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细菌结构与抗菌药物作用部位示意图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1、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质壁,又 叫黏肽或多聚糖。。细菌因细胞壁中黏 肽的含量的多少而主要分为革兰氏阳性 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革兰阳性球菌和阴性杆菌细胞壁、细胞膜、外膜与内 膜的结构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