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运动与环境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运动调节知识梳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运动调节知识梳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运动调节知识梳理一、植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与调节1. 光周期与植物生长:植物对于不同的光周期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特征,如长日植物和短日植物的反应不同。

2. 向阳性与向阴性:植物对于光线的偏向性特征,表现为向阳性和向阴性。

3. 地性与地居性:植物对于地壤类型的反应特征,如地性植物和地居植物的适应能力不同。

二、动物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与调节1. 对光线的反应与调节:动物对于光线的反应主要通过视觉感受,如黑暗条件下的生物钟调节。

2. 对温度的反应与调节:动物对于温度变化的反应主要通过体温调节,如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的适应能力不同。

3. 对水分的反应与调节:动物对于水分变化的反应主要通过饮水和汗腺分泌调节,如适应水资源丰富或缺乏的环境。

三、人类的运动调节机制1. 骨骼肌与运动的关系:骨骼肌是人体主要的运动器官,通过肌肉收缩与放松来实现身体的运动。

2. 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通过大脑和脊髓的神经传递,协调和控制身体的运动功能。

3. 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内脏器官的运动活动,如心跳、呼吸和消化等。

四、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 提高心肺功能: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体质。

2. 促进血液循环: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血管的通畅。

3. 塑造健康体型:运动可以帮助塑造健康的体型,增加肌肉含量。

4. 改善心理健康:运动可以缓解压力,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五、运动中的安全问题与预防措施1. 适当热身和舒展:运动前进行适当的热身和舒展活动,预防运动损伤。

2. 注意运动环境和装备:选择安全的运动环境和使用合适的运动装备。

3. 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时间: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和体质,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时间。

以上为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运动调节知识的梳理,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调节机制,以及运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和安全注意事项。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知识点总结1、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

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 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初中要点】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知识点总结

【初中要点】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知识点总结

张小只初中知识库
张小只爱学习新人教版初二生物上册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知识点总结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是《生物学》初二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的内容,一起来看一下这篇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知识点的相关内容,来做一下参考吧,希望对大家新学期学习生物有帮助!
第一节动物的运动
1、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重要意义。

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水中、陆地和空中三大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水中动物的介绍有:草履虫,水母,乌贼,青蛙等。

鱼类的前进主要依靠尾部与躯干部的作用。

2、动物运动的形成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其他系统的配合)
▲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骨的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
更多详细内容请大家点击新人教版初二生物上册动物的运动知识点
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动物的行为:
动物在其生活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称为动物的行为,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攻击行为等。

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4讲水的运动教学案中图版

2022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4讲水的运动教学案中图版

第4讲水的运动考纲考情核心素养思维导图[考纲展示]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情分析]1.多结合区域特点考查河流水文特征、水循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多以示意图、等温线图的形式考查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认知:世界洋流分布图。

2.综合思维:掌握水循环的类型与环节,利用水循环原理分析水资源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河流的补给类型。

熟记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和洋流模式图,实验观察植被破坏前后径流、下渗等环节的变化,设计合理的航海线路。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68页考点一自然界中的水循环1.三大类型及主要环节类型 环节名称特点海上内循环A 蒸发→B 降水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热量输送有重要意义海陆间循环最重要的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陆地内循环⎦⎥⎥⎤I 蒸发F 蒸腾→D 降水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2.成因⎩⎪⎨⎪⎧内因:水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的三态变化外因:太阳辐射和水的重力提供了能量和动力3.意义(1)联系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2)在各圈层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

(3)促进整个自然界的发展演化。

(4)调节水分和热量地区分布的不均,减少地区之间的干湿、冷热差异。

(5)水资源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

[素养盘点]1.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从水循环的角度看,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综合思维)提示:不对。

因为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存在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井水一般属于地下水,地下水和河水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1.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水循环主要有四个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和径流。

目前,人类活动对全球大气的水汽输送几乎没有影响,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

改变地表径流人类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影响地下径流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等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影响下渗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增加下渗;城市路面硬化,可减少下渗2.利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地理问题沼泽地的形成内流河断流的成因考法一水循环原理及其地理意义命题点睛:近年来,考查水循环和水平衡的题目综合性强,难度大。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含解析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教案含解析

第2课时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习目标
1.掌握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常见的热力环流。

2.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

3.了解高空风和低空风的受力状况。

知识导引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形成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1)冷热状况:M受热;N冷却。

(2)气压高低错误!
(3)错误!错误!
高压的数值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高压、低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状况而言的,因而在空间上高压的数值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

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压的数值大于低压;在同一地点,近地面低压的数值大于高空高压的数值。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2.不同受力及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最新考纲考法指南核心素养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以景观图、剖面图、地理关联图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地貌成因,尤其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2018·全国卷+Ⅰ·T6~8,2018·全国卷Ⅲ·T6~8,2016·全国卷Ⅰ·T7~9,2015·全国卷Ⅰ·T10~11。

1.综合思维:结合内、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说明一些典型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

2.地理实践力:对野外游览所见到的一些地貌形态能合理的解释其成因,会辨认一些常见的岩石类型。

3.人地协调观:合理利用地质构造规律,研究典型地貌成因,规X人类活动方式,树立合理的发展观。

知识点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作用特点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对地表影响形成高山和盆地削高填低二者关系同时进行,共同作用2.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运动理论的主要观点①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划分为许多板块,全球岩石圈共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②板块是运动的,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较为剧烈。

③板块之间的X裂往往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往往形成岛弧或褶皱山系。

(2)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X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如下表所示:板块运动X裂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边界类型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图示考法1 结合区域分布图,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2018·全国卷Ⅲ)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体育与健康——环境与健康》教案设计

《体育与健康——环境与健康》教案设计

《体育与健康——环境与健康》教案设计第一章:环境与健康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环境与健康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理解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认识到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环境与健康的定义及重要性。

环境污染与健康问题的关系。

健康生活方式的内涵与价值。

1.3 教学活动:引入环境与健康的话题,引发学生思考。

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加深对环境与健康的认识。

分组讨论,分享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理解。

1.4 教学评价:学生对环境与健康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同和实践意愿。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健康2.1 教学目标:了解环境污染的种类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掌握基本的环保知识和技能。

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环境污染的来源和种类。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环保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3 教学活动:分析环境污染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进行环保技能培训,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

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保活动,实践环保行动。

2.4 教学评价:学生对环境污染及其影响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环保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健康生活方式与环境保护3.1 教学目标:理解健康生活方式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

学习健康饮食、运动和心理调节等方面的知识。

3.2 教学内容:健康饮食的选择和搭配。

适量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调节方法及其在保持健康中的作用。

3.3 教学活动:开展健康饮食和运动知识讲座,提供实用建议。

进行心理调节训练,如冥想、呼吸练习等。

引导学生制定个人健康生活方式计划。

3.4 教学评价: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与环境保护关系的理解。

学生对健康饮食、运动和心理调节知识的掌握。

第四章:环境与健康的相互作用4.1 教学目标:理解环境与健康的相互作用机制。

认识环境质量对健康的影响。

掌握改善环境质量的方法。

4.2 教学内容:环境与健康的相互作用原理。

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改善环境质量的策略与措施。

4.3 教学活动:分析环境质量与健康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行星地球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自然地理学第二章行星地球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四季变化
地球公转使得太阳直射点 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导 致四季的变化。
指导农业生产
农作物种植
根据不同地区的季节变化,合理 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收割时间,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畜牧业管理
根据季节变化合理安排饲料的种植 和储备,确保畜牧业生产的稳定。
渔业生产
掌握潮汐、洋流等海洋运动的规律, 合理安排渔业生产活动,提高渔业 产量。
THANKS.
地球运动对五带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五带的形成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和太阳高度 角的变化,进而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而地球公转则导致四季变化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进一步 加剧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
05
的影响
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形成太阳辐射的日变化,影响气温的日较差。
公转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一个 焦点上。
公转周期
365.2422天(回归年),365.2564天( 恒星年)。
公转方向
自西向东,与自转方向相同。
地球运动的意义
昼夜交替现象
地方时差异
昼夜长短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四季更替和五带划 分
由于地球自转,使得同 一地点在24小时内经历 昼夜交替。
地球公转详解
03
公转周期
恒星年
以恒星为参考点,地球绕日公转一周 所需的时间,约为365.2564日。
回归年
以春分点为参考点,太阳在黄道上连 续两次经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约为 365.2422日。
公转轨道
近日点和远日点
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为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距离太阳最 近的点称为近日点,距离最远的点称为远日点。

中图版必修1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教学设计

中图版必修1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教学设计

中图版必修1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材分析:地球上的水在各自然要素中表现为最活跃,在自然界的分布也最为广泛,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通过水循环各环节使各种水体处在不断循环和交换更新中,将四大圈层紧密联系起来,也是联系各种水体的纽带,维持着物质和能量的动态平衡。

本节介绍水循环的概念、类型及水循环意义,水循环运动规律是阐明地理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转化的重要理论。

学情分析:通过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学习,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有了初步认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学习方法,因此可以自主学习掌握水循环概念、各环节甚至可以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合作探究水循环的意义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运用图2-2-3分析水循环的过程,说明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并能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2、能运用水循环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读图分析、绘图、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形成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水循环运动过程,认识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2、树立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水循环的意义。

教学难点:水循环各环节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干预。

教学方法:多媒体件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绘图法、比较法等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情景导入新课:李白在诗歌《将进酒》中写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水奔流到海真的不复回了吗?由此引入新课。

让学生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课件展示让学生回答问题:1.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起来?2.水循环可划分为哪几个类型?3.水循环的环节有哪些?教师分别展示图片,在白板上绘图阅读教材P47内容完成:读“水循环类型及主要环节”图,完成下题:(1)类型:A为循环,B为循环,C为循环。

论体育运动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论体育运动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论体育运动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 体育运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体育运动正越来越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加体育运动。

地理环境是影响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也是对体育运动有深刻影响的背景。

1. 地理环境对体育运动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影响体育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气候、地形、自然资源等都会影响到体育运动发展。

比如,炎热潮湿的气候下,许多体育运动如登山、穿越和探险旅行就不宜进行;砾石路面又大又松许多速度体育界的比赛就不宜进行;平原地带适宜空中体育运动,而不适宜水上运动;而山地地带适宜带动性质的运动,而不宜赛艇等水上运动;又如一些地区缺乏足够的电力供应,这类地区就没法发展夜间体育活动。

2. 地理环境及时体育活动的引导
此外,地理环境对体育运动的发展也具有引导意义。

比如,擅长户外运动的地方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去参加户外类体育活动,比如常见的骑行、徒步登山、钓鱼等,他们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而更容易参加这些体育活动;另外,一些湖泊良好的地方也就更适宜水上运动,群众游泳、站立板和赛艇等运动就会比较流行。

3. 有利于体育运动发展的环境
同时,对于传统体育运动,人们也会根据现在的地理环境来调整,比如早在以前地理环境就会影响体育活动,中国传统运动中,比如羽
毛球就可以看出一些自然优势的影响,凭借着发达的河流系统以及绵
延的平原,羽毛球在中国有了明显的发展,而另一些山地的险要的地区,因为现在的地理环境,可能就没有发挥羽毛球的优势。

因此,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对体育运动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理环境有利的情况下,可以让体育活动更加流行和普及,让更多的
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同时也可以推动体育活动的发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变质 岩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考点: 1、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2、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 ②运用板块运动原理解释世界主要地形的成因 ③地质构造的类型 ④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3、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②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4、人类活动和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喷出型
高温高压变质 沉积岩
侵入型
变质岩
重熔、再生 岩浆
技巧: 1、生成岩浆岩必定是岩浆(只有一个箭头指向它) 岩浆 2、→沉积岩是外力作用 岩 →变质岩是变质作用 风化 变 重 冷 →岩浆岩是冷凝作用 侵蚀 质 熔 凝 →岩浆是重熔作用
搬运

堆积 重 熔
岩浆
变质作用

熔 重
沉积 岩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考点: 1、地壳的物质组成 ①地壳的物质组成 ②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③三大类岩石的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①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②地壳的物质循环及图示
一、地壳物质组成
1.化学元素 地壳内有90多种 化学元素,其中含量 较多的为: 氧、硅、铝、铁、 钙、钠、钾、镁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收 地面增温
(4)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b) 1.纬度因素 2.下垫面因素 3.气象因素
纬度因素
纬度低—太阳高度 大—经过的大气路 大 程短—大气削弱少 气 上 界 纬度高—太阳高度 小—经过的大气路程 长—大气削弱多

赤 道

二、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c)
1.水平气压 梯度力
(百帕) 1000 1005

体育运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探讨

体育运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探讨

体育运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探讨【摘要】体育运动是一项人们在自然社会环境中发生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的体能运动,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决定了体育运动的项目、强度和具体训练。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体育大国,发明和传承的体育运动项目种类繁多,体育项目的起源和发展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性的特征。

本文从气候、地形、经度维度、工业环境以及经济科技等地理环境方面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体育运动的影响,同时解释了体育运动的区域发展对地理环境能够产生反作用。

【关键词】体育运动;地理环境;关系0.引言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非常复杂而丰富,总体来说包含两个大方面,即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这两方面的因素对体育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自然环境方面的因素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地势条件、经度纬度条件等,社会环境方面包括工业环境、经济活动、科技活动等。

地理环境虽然对体育运动没有起到关键的决定作用,但是却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探讨地理环境与体育运动之间的关系,能够为我国体育运动的健康长久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地理环境对体育运动发展的区域性影响1.1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体育运动区域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气候条件不仅影响运动的可行性,还影响到运动员的心情好坏和生理机能的发挥。

气候因素包括温度、湿度、降水和风力。

温度较高的环境下作运动会导致人体体温升高,血管膨胀,出汗增多,血浆减少,影响氧运输能力。

低温环境会降低人体神经兴奋度,影响运动技能的发挥。

空气湿度影响人体中水分含量,而风向和风速对运动过程影响较大[1]。

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全球气候变化》中提到,全球的气候变化特点非常复杂,不同气候影响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的方式截然不同,比如生活在北美洲的加拿大人,该地区属于亚寒带气候,天气寒冷,三面临海,所以该地区以冰雪运动为主要体育运动项目;而生活在赤道附近的国家如厄瓜多尔、肯尼亚等国,他们所处的地区由于属于炎热的热带地区,受太阳光照时间长,因此他们无法触及到冰雪运动,只能选择一些短跑、跳远、冲浪等与当地气候条件相符的运动。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知识点总结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

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二)矿物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

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

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

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

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

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在压力作用下 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岩浆 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沉积岩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C 变质岩例如: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二、物质循环(一)地质循环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 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 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蓝田县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 地球表面形态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自主学习】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一)内力作用(1)能量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的热能。

(2)表现形式:表现为、、等。

(3)对地表影响:使地球表面变得。

(二)外力作用(1)能量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

(2)表现形式: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和等作用.(3)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全球分为板块,板块处于不断之中。

板块内部比较,板块交界带活动比较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地质构造: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2、类型(1)褶皱: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形成褶皱。

它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般来说,中间向上隆起的叫,中间向下凹陷的叫。

(2)断层地貌: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 ,两侧的岩层沿产生显著的,称为断层。

【合作探究】探究一:1、在陆洋碰撞地带(消亡边界),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说明?2、在陆陆碰撞地带(消亡边界),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说明?3、在板块张裂地带(生长边界),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说明?探究二:读教材相关内容及P39图2—-14与2——15,试对下列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智慧树知到《运动安全与健康》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运动安全与健康》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运动安全与健康》章节测试答案在追求健康和积极生活方式的今天,运动已经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运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智慧树知到的《运动安全与健康》课程为我们提供了系统而全面的知识,让我们在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的同时,能更好地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健康。

以下是该课程章节测试的答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第一章运动安全概述1、体育运动是“加强生命活动、延缓人体衰老、促进人类进化”的有效手段,是影响人体发展的唯一因素。

(错误)解析:体育运动虽然对人体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并不是唯一因素,遗传、环境、营养等也会对人体发展产生作用。

2、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

(正确)解释:这个定义强调了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还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3、健康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感的综合概念,并随着社会和医学科学的发展而逐步深化。

(正确)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和要求不断提高和变化,健康的概念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第二章运动与营养1、营养素是指能在体内消化吸收,具有供给热能、构成机体组织和调节生理机能,为机体进行正常物质代谢所必需的物质。

(正确)分析:营养素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和代谢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糖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正确)理由:在运动中,糖的氧化分解能够快速提供能量,满足身体的需求。

3、蛋白质对于运动人群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增加肌肉力量,促进血红蛋白合成,提高免疫力等。

(正确)阐述:运动人群对蛋白质的需求相对较高,合理补充蛋白质有助于提高运动表现和促进身体恢复。

第三章运动与环境1、高温环境下运动时,应适当增加补液量,以弥补因出汗而导致的水分和电解质丢失。

(正确)解释:高温会使人体出汗增多,不及时补液可能会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2、寒冷环境中运动,要注意保暖,避免冻伤。

(正确)说明:寒冷会使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变慢,容易导致冻伤。

了解地理体育体育运动与地理环境

了解地理体育体育运动与地理环境

了解地理体育体育运动与地理环境地理体育:体育运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体育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理环境则是体育运动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地理环境的不同特点和特色对于体育运动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地域特色、地理条件、气候因素、自然地貌等方面来探讨体育运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地理体育。

一、地域特色与体育运动不同地理区域的地域特色对于体育运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例如,山地地区以其陡峭的地势特点,适合开展登山、攀岩等户外体育运动。

而平原地区则适合进行田径、足球等运动项目。

在地域特色指导下,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和开展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的特点和优势,进一步推动了地理体育的多样化发展。

二、地理条件与体育运动地理条件是体育运动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水资源、地理交通、土地利用等地理条件对于体育运动的开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水域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水上运动项目,如游泳、帆船等。

而独特的地理交通条件,如高海拔地区,可以发展登山、滑雪等特色项目。

地理条件的特异性和多样性为体育运动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气候因素与体育运动气候是地理环境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因素之一。

不同气候条件对于体育运动的发展和推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寒冷气候地区可适宜发展冰雪运动项目,如冰球、滑冰等;而温暖气候地区则更适宜开展水上运动项目,例如游泳、冲浪等。

因此,气候条件的不同为不同地区的体育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机遇和优势。

四、自然地貌与体育运动自然地貌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对于体育运动的举办和推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丘陵、山脉等地貌形态适宜进行攀登、徒步等户外运动项目,同时也提供了举办滑雪、滑板等特色项目的基础。

水体地貌,如湖泊、河流等,为水上运动项目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舞台。

因此,自然地貌对于体育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结:地理体育是体育运动与地理环境相互融合的产物。

地域特色、地理条件、气候因素和自然地貌等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地区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和特色性。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必背知识点一、动物的运动1. 运动系统的组成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主要由骨骼 (包括骨和关节)和肌肉组成。

骨骼起着杠杆的作用,关节则是运动的支点,而骨骼肌则是动力来源。

2. 骨骼肌的结构与特性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

肌腱位于两端,较细且呈乳白色,连接着骨骼;肌腹位于中间,较粗,是肌肉的主要部分。

骨骼肌的特性是受到刺激时会收缩,停止刺激则舒张。

3. 运动的产生过程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时,会收缩并牵动骨头绕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运动。

运动的完成需要骨、关节和骨骼肌的协作,以及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

4. 关节的结构与脱臼关节由关节面 (包括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囊和关节腔组成。

关节软骨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脱臼是指关节头从关节窝中滑脱出来的现象。

二、动物的行为1. 行为类型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包括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这些行为按获得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 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等。

学习行为则是在遗传物质的基础上,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行为,如动物学会绕道取食。

学习行为比先天性行为更高级,有利于动物适应多变的环境。

3. 社会行为某些动物营群体生活,具有社会行为。

它们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

社会行为有利于动物的取食和防御敌人,使动物群体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

4. 信息传递动物之间通过声音、动作、接触和气味等方式传递信息。

这些信息传递方式在动物的社会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运动与行为的意义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有利于其寻觅食物、躲避敌害、争取栖息地和繁殖后代,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运动和行为的多样性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对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必背知识点的归纳。

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2课时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习目标] 1.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类型及其作用过程。

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主要特征。

3.分析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明确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的相互关系。

自主学习、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1. 总体表现:使地表物质从高处向低处迁移。

重力决定着物质迁移的方向。

【判断】1. 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没有本质区别。

(X )2. 风蚀蘑菇和沙丘都是风力作用形成的。

(V )3. 沙丘、沙陇、冲积扇、三角洲都是沉积作用形成的。

(V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 三大类岩石⑴ 岩浆岩: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结而成。

(2) 沉积岩: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而成。

(3) 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

2. 物质循环过程亘动探究探究点一外力作用0探究导引(1) 转化的岩石:如岩石的名称。

(2)循环环节a. 冷却凝结b.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c. 变质作用d. 重熔再生3.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1)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差异加大。

(2) 外力作用:夷平地表,使地表差异减小。

【判断】1. 花岗岩是由于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

(x )2. 岩浆岩和其他两类岩石可以直接转化。

(X ) (V在台湾东北部海岸的野柳地质公园,已有约 4 000年历史的“女王头”,其“脖子”越来越细,可能在10年后自然崩塌。

如果发生地震,则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

有关方面已决定不再用人为方法对其进行加固,何时崩塌完全由大自然决定。

(1) “女王头”是怎样形成的?“女王头”的“脖子”又为什么会越来越细?⑵判断我国风力、流水、冰川、海浪四种外力作用的主要发生区域。

(3) 尝试用关系图描述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之间的关系。

答案(1)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是“女王头”形成也是其脖子越来越细的主要原因。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重要知识点总结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2)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

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

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地壳物质的循环沉积岩2.2地球表面形态一:地质作用:按能量****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 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 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2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

(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2.3 大气环境一、大气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对人体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 影响肌肉的血液供应 • 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需要 充分的血液供应以保证肌肉代谢所需;二是代谢产生热, 需尽快通过血液从深部组织传递到皮肤表面散热。
温度对人体的影响
• 当温度低于4℃ 或者高于32℃ 时,人的工作能力就下降; • 温度在 11 ℃ ~25 ℃之间时,进行体力劳动效率最高; • 脑力劳动的最佳温度是5 ℃ 、 20 ℃ 、25 ℃ • 当温度高于40℃时,无论哪种工作质量都大幅度降低。
环境卫生
第一节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第二节 环境卫生的防护 第三节 环境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
第四节 运动建筑设备卫生
环境的定义
• 狭义——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影响人类生活与发展 的各种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总和。 • 广义——不仅是影响机体生命和发展的全部外界条件总和, 且包括影响机体内部因素。
环境与人关系 环境
空气 食物 水 等
代 谢 产 物

环境污染的特点
1、污染范围广,接触人群多
2、污染物浓度低,作用时间长 3、污染物种类多,接触途径多,危害多样性 4、污染物之间或与环境之间具有联合作用 5、污染容易,消除困难
大气对健康的影响 • 干燥空气中含氧21%、氮78%、二氧化 碳0.03%、其他惰性气体0.001% • 氧含量降低至10%时,人体可出现恶心、 呕吐、中枢神经活动减弱 • 氧含量降低至7%-8%时,可出现窒息、 体温下降、昏迷、循环障碍,甚至死亡
• (五)有益身心健康 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中,缺乏自然美和宁静感,生 活节奏很快,易使人产生压抑感、疲劳感,人们渴 望回归自然。城市绿地、单花草树木交错分布,鲜 花与绿阴使人心旷神怡,有助于消除人们在精神上 的压抑感,使紧张的神经系统得到松弛,有益于愉 悦身心,缓解紧张的情绪,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⑤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积极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⑥对患病家畜、家禽尸体的清除
学校环境的卫生防护
• (一)学校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
防止空气污染除了搞好绿化外,应重点对食堂工厂、家 用燃料的改革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减少空气中so2和co 等的含量。有条件的学校,应采用煤气管道或气罐的能 源,可以减轻空气的污染。
• 水质卫生防护
为了保证居民生活卫生和健康,对防治水质污染所采 取的措施,称为水质卫生防护。 认真做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和利用,是保护 和改善水质卫生状况的主要措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的一级处理法主要是为了清除其中的悬浮物及漂浮物, 减少细菌及蠕虫卵。二级处理法是为了清除污水中的溶 解性和胶性有机物。
• (一)规划措施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防止大气污染的一 项重要措施,如工业区和住宅区分开,且工业 区的位置布置在住宅区全年最大频率风向的下 风侧。
• (二)工艺改革
工艺改革是防止或消除大气污染的根本措施, 如用毒性较小的原料代替毒性较大的原料;改 进燃烧过程,以减少烟尘产量;增加烟囱高度 也可促进废气排入大气后的稀释扩散,减少大 气污染。
• (四)学校防止噪声的措施
学校需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首先 要教育学生和全校教职员工,禁止喧哗;学校严禁车辆随 便通行或鸣笛;学校工厂、印刷厂、打字间等应有隔音设 备。学校一般噪声的卫生标准:教室为40-55 dB;图书馆 为40 dB;户外白天在55 dB以下;居住环境为45 dB ;卧 室睡眠时为35 dB;工厂为85 dB。
土壤对健康的影响 • 土壤可传播各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使
人感染疾病。
• 土壤又是各种废弃物的净化场所。
• 土壤中适量的各种微量元素,通过动、 植物和水供给人体需要。
噪声对健康的影响
• 生活生产中主要噪声源有:①工业噪声;②交通噪声; ③生活噪声。 • 第一,损伤听力 • 第二,干扰睡眠 • 第三,诱发多种疾病 • 第四,影响心理健康
• (二)学校饮用水的供给 学校应有充分的水供学生饮用、教学用、个人卫生和坏 境清洁用、厨房用、厕所冲洗用、灌溉园地和防灭用等。 目前学校用的自来水,仍需煮沸后才能饮用。乡镇学校 用井水、河水、池水者,更应注水源的卫生和饮用水的 清洁及消毒处理。水源的位置应远离厕所、堆肥场、畜 棚、污水坑等。
• (三)学校污物的处理 • 学校师生员工每日学习、生活产生的污物,如垃圾 (废纸屑、果皮、尘土、食物残渣、燃料灰渣等)、 污水和粪便等要及时消除,以防蚊蝇孳生传染疾病
• 3、致突变作用
突变是指机体的遗传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突然的变 异,可由化学毒物、物理因素(电离辐射、紫外线等) 及生物因素(病毒感染等)引起,其中化学致突变物占 重要地位。 常见的致突变物有亚硝胺类、甲醛、苯和敌敌畏等。
• 4、致畸作用 放射线照射、某些药物以及风疹病毒等,已经被证实肯 定能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造成胎儿畸形。近年来,随着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新生儿先天崎形和一些遗传病的发病 率及死亡率逐渐升高,先天性疾病已成为婴儿死亡的主要 原因。
2002年5月14日,北京朝阳区妇幼保健院,孕妇李荣 菊引产下一个畸形女婴。这个刚刚5个月的胎儿没有胃,更 奇特的是她的嘴巴尖尖地向外伸出,竟高过鼻子,下颚处还 有个小洞。 其丈夫是一名常年从事室内装修的油漆工,她本人打 工的地方也刚装修过。
• 3、装修污染诱发白血病。
• 4、军团病发病高。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二)减弱噪声 绿色植物对声波有吸收和反射作用,使声波减弱而逐渐消 失。据测定30 m宽的绿化林带能降低噪声6-8dB。如能在 马路两旁设置,6m宽的防护林带,就能减轻交通噪声对 人们的干扰。
• (三)调节气候 绿化能改善局部小气候,调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缓 和太阳的辐射热。 • (四)美化环境 大面积绿化,既可防止风沙、水土流失,又可以形成 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美丽外形和色彩,以清洁、舒 适、生气勃勃的景象达到卫生保健和美化环境的效果。
• 1、急、慢性中毒 短时间一次大量的有害物进人机体可引起急性中毒。如 汽车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碳化氢废气与工广烟囱排放的废气, 经太阳紫外线照射而形成的光化学烟雾浓度超过0.2-0. 3 ppm时,即可使人急性中毒,表现为眼睛红疼、上呼吸道 刺激症状、血压下降及呼吸困难等,严重病例可昏倒。
• 2、致癌作用 • 有关学者认为癌症80%-90%与环境因素有关,而环境 因素中物理因素占5%,生物因素占5%,化学因素占 90%。 • 例如,放射线的照射或吸入放射物质可引起白血病、 肺癌等,紫外线过度照射可引起皮肤肿瘤。实验证实, 有30余种空气污染物具有致癌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 多环芳烃化合物 。
• 土壤卫生防护 • 要能做到:防止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转而成为传播疾病 的媒介;防止各种有机或无机的化学毒素污染土壤,恶 化土壤理化性状,影响土壤自净能力;防止有害物质在 土壤积聚,从而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或残留毒物直接 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
• 土壤卫生防护措施: ①对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治理和综合利用 ②粪便清除和无害化处理; ③垃圾处理和回收利用 ④有害化学污染物的治理;
高原环境
• 在高原,人体被迫处于一种低气压、低氧分压寒冷、 日照时间长、日夜温差大等特点的特殊缺氧环境 • 一般人在海拔2000m以上的地区,由于缺氧可能会出 现轻微的症状; • 在海拔3000-4000m以上缺氧症状就表现得更明显; • 在海拔4000-5000m以上则必须供氧才能保证安全; • 在海拔7000-8000m如果不供氧,大部分人将出现异常 生理症状
• (五)学校宿舍卫生的防护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开启门窗进行通风,使空气流通,保 持空气洁净;禁止在室内吸烟;采用湿法扫地;不要燃 烧落叶,以防燃烧时有害物质随烟尘吸人;不随地吐痰、 对人打喷嚏,发现呼吸道传染病及时隔离。
绿化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 (一)净化大气 绿色植物具有制造氧气、吸收有害气体、阻留粉尘、 杀灭病菌等功能。若每人每天需吸氧0. 75 kg,排出二 氧化碳0. 91 kg,那么一个人只要有10 m2的森林绿化 面积,就能把一天呼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掉,并能 供给所需氧气。
• 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七号公布) (三)除尘和 废气净化 • 为了使工厂的排出物符合卫生标准要求,必须 采取适当的除尘和废气净化措施。如工业企业、 发电厂等应安装除尘设备(旋风除尘器、静电 除尘器等),以清除大小不同的尘粒;通过各 种类型的吸收塔吸收有害气体,以达到净化废 气的目的 • (四)制定标准 制定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标准和工业 废气排放标准,作为控制污染物排放的依据, 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1987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
室内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1、4%的疾病与室内环境相关 据统计,我国每年由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超额死亡数 可达11万人,超额门诊数22万人次,超额急诊数430万人次。 严重的室内环境污染也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仅1995 年,我国因室内环境污染危害健康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就高达 107亿美元。

2、室内污染首例畸形女婴
• • • •
寒冷的空气可以诱发呼吸道疾病。 高温可以造成热射病、热痉挛。 空气干燥,皮肤黏膜容易干裂。 空气潮湿,氧分压降低,易产生胸闷。
Air pollution: 8,000 deaths per day
空气污染:每天八千人死亡
水质对健康的影响
• 成年人体内含水量约占体重的65%,每人每日生理需 水量约2~3 L; • 水是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是良好的溶剂; • 水能贮存和吸收大量的热,有调节体温的作用; • 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如营养输送、废物排泄等都需 要水来完成; • 水也是保持个人、卫生、改善环境清洁的重要条件; • 不同温度、压力、成分的水还可用于理疗,防治某些 疾病;
• 其他处理方法主要是利用化学药品和化学反应去除 废水中的溶解物或胶体物的化学处理法和吸附、离 子交换等物理化学法以及氯气消毒法。制定水环境 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可参考《中华人民共 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5耳11日中华人民应提倡“中水”使用。 • “中水”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 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 • 在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厕所冲洗、园林和农田 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设备补充用 水等,都大量地使用中水。中水利用对我国的环境保 护、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经济可持续发展能起 到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