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 中国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下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常考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下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常考知识点

八下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常考知识点夯实基础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2、时间:1980年。

3、经济特区: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4、成就:在短短的几年内,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5、作用: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意义)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6、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1)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2)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3)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

(4)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也建立起来。

(5)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到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三、对外开放的格局的形成(1)格局: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开放区到内地(2)特点: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拓展延伸1、国家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集中在哪两个省份?为什么率先在这两省设立经济特区?(1)广东、福建(2)①靠近国际市场。

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的经济特区有深圳,珠海,厦门和( ).

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的经济特区有深圳,珠海,厦门和( ).

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的经济特区有深圳,珠海,厦门和( ).
1980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的经济特区有深圳,珠海,厦门和( 汕头).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

中国经济特区有7个。

分别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霍尔果斯、喀什。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

1988年4月,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中央正式批准霍尔果斯、喀什设立经济特区。

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 对外开放

统编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历史第9课  对外开放

第9课对外开放知|识|目|标|我|明|确①知道深圳经济特区创设的作用和影响;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②了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建立:1980年,中央决定在________、福建两省兴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__________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2.作用: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______________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1.过程:1984年,14个沿海城市→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1988年,________经济特区→________年,上海浦东开发区→1992年,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2.格局:中国形成了“____________—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________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为我国参与____________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新知小结巧学妙记数字助记一个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一个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五个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

六个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上海浦东开发区。

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

1.改革开放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2教学案:第四单元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Word版含答案

第20课_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1.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2.过程(1)经济特区: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2)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沿海经济开发区: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地。

(4)新区建设: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重点与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从2004年以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引起世人关注。

3.特点:全方位、多层次。

4.意义(1)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2)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原因(1)世贸组织实际上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2)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

由于历史原因,中止了在关贸总协定中的活动。

2.过程(1)1981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关贸总协定主持召开的国际纺织贸易协议谈判。

(2)1986年,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

(3) 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

3.影响(1)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3)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名师点拨]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中“点、线、面、全、多、宽”的含义(1)“点”是指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

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发区。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发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4)“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5)“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高一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试题

高一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试题

高一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试题1.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按层次排列,正确的是①沿海开放城市②沿海开放区③经济特区④沿江开放港口城市⑤沿边开放城镇A.①②③④⑤B.③②①④⑤C.③①②④⑤D.①③②④⑤【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③经济特区---①沿海开放城市---②沿海开放区----④沿江开放港口城市-----⑤沿边开放城镇才是正确的顺序。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层次排列2. 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革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毗临港澳B.政策扶持C.科技领先D.资源丰富【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珠海是第一批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当然有特殊的经济政策扶持,所以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B、政策扶持。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3.下列某城市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这个城市又是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A.上海B.厦门C.广州D.汕头【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识记能力,比较简单。

根据所学知识,广州、厦门、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所以答案选B。

【考点】近代史·中国近代城市·厦门4.邓小平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后变的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知识点1_经济特区的创办

知识点1_经济特区的创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经济特区的创办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凤阳小岗村的农民实行大包干,揭开了农村 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设立经济特区是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 与国际的冷战环境无关,故A项错误;这两个事件都是中国实 行改革开放的第一次尝试,都需要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 ,与题中的“坐牢杀头也甘心”、“杀出一条血路来”都体现 出冲破旧思想和制度阻碍的勇气,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 勇于改革,动机很强,故C项错误;改变经济薄弱是推进改革 的动力,故D项错误。
【答案】 B
知识点1经济特区的创办
经济特区的创办 【经济特区的创办】
含义:经济特区就是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适 合的地方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 策用优惠的办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经济目 的的特殊经济区。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实行特殊 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特的表现:①特殊的经济政策 ②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一是靠近国际市场。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 厦门也与港澳临近,厦门还与台湾隔海相望。二是历史上这些地 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三是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 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四是有广阔的经 济腹地可为依托。五是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就在这 里。 2.深圳等经济特区不仅本身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且有力 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 用,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经济特区的创办
【解析】
民族自治区从中国历史出发,结合各民族发展实际情况, 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而设立,体现了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经济特区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出发,选 择具有地理、资源等优势条件的地区,国家结合国内外实际给 予特殊政策而设立,同样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特别行 政区是考虑到主权回归与港澳顺利过渡、和谐发展等主次目标 均能实现的背景下设立的,也蕴含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 神,故A项正确;B项中“民族利益至上”的表述不符合史实 ,故B项错误;C项中的“主权”说法不适合民族区域自治政 策和经济特区这两个国内事务,故C项错误;“因地制宜”适 合民族区域自治和经济特区,但与行政特区无关,“民族平等 共繁荣”只适合民族区域自治,故D项错误。

五个经济特区

五个经济特区

五个经济特区中国目前有7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喀什、霍尔果斯。

深圳与珠海批准时间是1980年8月;厦门在当年10月获批;汕头为1981年10月;海南1988年4月从广东省划出独立建省并正式成立了经济特区是中国最大的省级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喀什地区与霍尔果斯市均属于新疆自治区成立时间分别是2010年5月与2014年6月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并未将这两个经济特区列入其中。

一、经济特区成立背景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提出中国要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经济体制从理论上由计划经济时代像市场经济时代转变。

当时的中国经济发展缓慢国家急需要实现突破但是对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又毫无经验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央与邓小平提出要创办“出口特区”后改名为“经济特区”。

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是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

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

说白了就是一块实验田是国家在经济体制上做的一次实验于是1980~1981年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与福建省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设立;后来海南省单独建省也被选作经济特区。

为什么选这几个地方?原因有三:1.这四个城市都是沿海城市有对外开放的基础和条件;2.远离内陆且经济规模小如果实验失败不会对内陆经济造成较大影响;3.深圳、珠海、厦门与经济发达的香港、澳门和台湾毗邻有地缘优势。

这是历史的选择最初的四个城市承担起了探索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历史使命。

他们摸着石头试探前行道路艰难曲折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今天我们看到的成果来看深圳的成就最为辉煌不辱使命。

二、5个经济特区经济发展现状五个经济特区成立之初和如今的面积80年代成立的前四个经济特区中面积都较小深圳原特区内面积只有327.5平方共公里后来扩充到了关外再加上填海最终的面积就是现在的1997平方公里;厦门特区范围一开始只有2.5平方公里1984年邓小平视察厦门后扩大到131平方公里最终扩大到了全厦门;珠海、沙头特区成立之初面积也都非常小。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 2020年中考历史考前冲刺卷(七)(原卷版)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 2020年中考历史考前冲刺卷(七)(原卷版)

2020年中考历史考前冲刺卷(七)第I卷(选择题 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遗址和遗迹是我们研究历史最宝贵的资料。

半坡遗址出土了盛粟的陶罐,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和稻叶堆积。

这些考古发现最能证明()A. 黄河流域是水稻的最早起源地B. 长江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C. 我国原始农业迅速兴起和发展D. 半坡人的制陶技术比河姆渡人高2.“在行政体制上,(秦始皇)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在地方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

起先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

”该材料反映出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 禅让制B. 世袭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3.据报道,从古沉船“南澳1号”中打捞出的瓷器,很多都是出自于“瓷都”。

我国古代被称为“瓷都”的是()A. 杭州B. 泉州C. 景德镇D. 广州4.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经常引经据典,展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的东方智慧。

习近平主席引用的“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这一观点出自于()A. 老子B. 孔子C. 墨子D. 韩非5.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代政府都注重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以下属于清朝加强对西藏管理的措施是()A. 设宣政院B. 册封达赖、班禅C. 设伊犁将军D. 设行中书省6.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里的“柳”是指( )A. 增强了封建统治的力量B. 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C.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D. 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7.它设立于戊戌年间,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国家所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重要成果,它是()A. 京师同文馆B. 燕京大学C. 京师大学堂D. 东吴大学8.史学界对于辛亥革命的成败有两种看法: 一种是“成功论”,一种是“失败论”。

持“失败论”观点的依据是()A.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B.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C. 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D. 没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9.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和时代主题。

第九课对外开放知识点

第九课对外开放知识点

第九课对外开放1980年至今(红字必背)(蓝字了解)一、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了解)1、国际背景: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另快;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对中国有借鉴作用。

2、国内背景:“文革”的十年动乱使中国的经济濒于崩溃;中国和人民吸取“文革”的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二、对外开放的重大措施1、创办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属于广东省;厦门属于福建省)(1)设立及发展: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了,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1988年3月,中国设立海南省,并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这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海南全省设为经济特区)(2) 经济特区的概念:中国经济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特殊政策的行政区域。

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3) 经济特点:外向型经济(4) 影响(了解):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

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验田”。

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实行特殊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特区,是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的适宜场所。

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

2、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1) 什么是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开始在我国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

(2) 范围:在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3) 主要目的: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集中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兴办生产性企业和科研机构,发展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发挥四个窗口(技术窗口、知识窗口、管理窗口和对外政策窗口作用)(4) 经济特点:以引进外资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型特点,是新型的经济区。

深圳特区是哪一年成立的

深圳特区是哪一年成立的

深圳特区是哪一年成立的
深圳经济特区于1980年8月正式成立,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1979年8月26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次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决定批准,在深圳市境内划出327.5平方公里,补更调查数据为395,992平方公里,地域设置经济特区。

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地域包括今罗湖、福田、南山、盐田四个区。

2010年5月31日,中央已经批准了深圳扩大特区版图的申请,深圳特区范围延伸至全市,特区总面积将由395平方公里扩容为1948平广公里,接近香港面积的两倍,并于2010年7月1日起执行。

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的历程

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的历程

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的历程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回顾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的历程,并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和效果。

一、改革开放的起点:1978年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开放始于1978年,这一年被认为是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时代。

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口号,并推动了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改革。

其中包括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引入,这一政策激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特区的建立与起步:1980年代1980年代,中国开始实行经济特区的政策,建立了深圳、珠海、厦门等沿海城市的经济特区。

这些特区允许外国投资和自由贸易,吸引了大量外资并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还推出了“三步走”战略,即逐步实现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和开放政策改革。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01年中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标志着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作为加入WTO的条件,中国同意降低贸易壁垒,进一步开放市场。

这一决定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

四、改革开放的深化:2000年代以后2000年代以后,中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其中包括国有企业的改革和私有化、金融市场的开放和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等。

这些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五、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的成果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领先地位。

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开放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水平,并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然而,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开放仍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凸显。

此外,不平等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的扩大也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

总结起来,中国经济改革与开放经历了起步、发展、深化和取得成果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高考历史教案学案知识点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JI CHU PAI CHA基础排查) 理一理 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1.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月) (1)背景①经济状况: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②思想基础: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③指导思想: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内容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经济方针: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4)意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了序幕;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1)内容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①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②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

(2)过程①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②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④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⑤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3)意义①促进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②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经济特区的创办(1)创办①1980年我国把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为第一批经济特区。

②1988年我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特点①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②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沿海经济开放区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结合所学知 识很容易可得出答案为B 项。
5.下列两幅图表明,30 多年来,深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 化,其主要原因是( )
A.引进先进技术 C.我国实行了五年计划 【答案】B
B.对外开放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0 年前,中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城市:1984 年,国家决定开放______、上海、福 天津
州、______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广州 2.沿海开放区: (1)设置 长江三角洲 ①1985 年以后,国家将____________、珠江三角洲、闽东 南地区和____________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环渤海地区 ②到 1992 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区 1.标志:已形成__________、沿海开放城市、__________、
沿边开放城镇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______________、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 放体系。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对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认识 1.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1)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在坚持平等 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 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目的
(1)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长江三角洲 (2)带动____________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条件 社会文化 (1)依靠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__________基础。
(2)凭借上海独特的地理、交通、人才和产业优势。
3.意义 (1)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__________和现代工业基地。 高科技产业 (2)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重点 (3)成为中国 20 世纪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______和标志。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重点强化:初中历史八下“对外开放格局”知识点汇总,快来看_

重点强化:初中历史八下“对外开放格局”知识点汇总,快来看_

夯实基础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2、时间:1980年。

3、经济特区: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4、成就:在短短的几年内,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5、作用: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意义)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6、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1)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2)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3)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

(4)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也建立起来。

(5)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到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三、对外开放的格局的形成(1)格局: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开放区到内地(2)特点: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拓展延伸1、国家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集中在哪两个省份?为什么率先在这两省设立经济特区?(1)广东、福建(2)①靠近国际市场。

4.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原卷版+解析版)

4.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原卷版+解析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标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自主预习】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创办(1)1980年,、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答案敢为人先的精神。

2.特点(1)有较大的权限。

(2)以吸收和利用为主。

(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为主。

(4)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意义(1)特区在发展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深圳成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3)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4)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问题思考深圳市政府前的一座雕塑——拓荒牛,它体现了深圳人什么样的精神面貌?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1)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概况:有天津、、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概况:1985年以后,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2)作用: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带动了内地开发。

3.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1)目的:引进外资,生产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2)特点: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的特点。

(3)意义: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的重要窗口。

【问题思考】材料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3月,国务院进一步扩大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经济开放区的范围,并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的一些市、县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所辖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高中历史4.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精编同步训练1(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4.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精编同步训练1(人教版必修2)

4.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同步训练1 (人教版必修2)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是_________。

解析:深圳特区建立于1980年,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

答案:深圳2.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形成的新格局是()A.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陆省会城市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省会城市C.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陆省会城市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答案:B3.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设立经济特区,是基于它们()A.临近港澳地区B.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C.已有许多外资企业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出成绩解析:在解题时请注意,经济特区设立于1980年,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1985年,故B、D两项不正确。

答案:A4.我国的经济特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主要区别是()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B.与中央的关系不同C.社会制度不同D.各自权限不同解析: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答案:C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经济特区的“特”是指()A.特殊的经济政策B.特殊的社会制度C.特殊的地理位置D.特殊的经济发展速度答案:A2.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其含义是()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B.坚持改革开放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D.经济体制改革答案:A3.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A.海南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C.中国加入世贸组织D.内地各省会城市的开放答案:C4.我国的经济特区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城市主要在沿海地区。

经济特区发展故事

经济特区发展故事

经济特区发展故事
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之一,旨在通过特别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吸引外资、促进出口、推动经济发展。

1980年,中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地设立了经济特区,这些地区享受特殊的税收政策、土地政策、人力资源政策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

经济特区的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随着经济特区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特别是在1980年代末期和1990年代初期,经济特区成为中国经济的增长引擎。

在这个时期,经济特区的经济增长率高达20%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特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仅仅是吸引外资和促进出口,还包括创新模式、推进产业升级、推动城市化等多个方面。

例如,深圳经济特区就在制造业、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等领域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企业,如华为、中兴、腾讯等。

此外,经济特区也在城市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经验。

当前,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依然持续,在创新创业、智慧城市、科技创新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可以说,经济特区的发展故事,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0年中国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1982年全国十二大召开,确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新中国首次参加夏季奥运会实现金牌“零突破”。

国庆大阅兵!!
1986年“863”计划制定并实施;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7年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1987年全国十三大召开,概括并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了中国的现代化分三步走
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
1992年邓小平南巡,发表“南方谈话”
1997年2月邓小平逝世
7月香港回归
9月全国十五大召开,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邓小平
理论,并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1998年几乎是整个夏天,全国都在抗洪救灾,全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1999年10月国庆大阅兵
12月澳门回归祖国
2001年中国男足世界杯出线
中国加入WTO
中国获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中国成功主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2003 “非典”疫情爆发
神舟5号成功返回
2006 神舟6号成功
2007 铁路第六次大提速
2008 南方雪灾
3月14日西藏打砸抢烧事件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
8月8日北京奥运会成功举行奥运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