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特区的历史方位

合集下载

中国的经济特区——进程丶经验与理论探索

中国的经济特区——进程丶经验与理论探索

中国的经济特区——进程丶经验与理论探索中国的经济特区—进程、经验与理论探索一、中国设立经济特区的进程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为加快经济发展和与世界接轨,在一些地区设立了几个具有实验性质的特殊经济区域,这就是经济特区。

在这个区域内,可以实行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

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期间,在邓小平同志的设想和倡议下,广东省、福建省分别提交了关于在一定区域中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

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广东深圳、珠海市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紧接着,在广东的汕头、福建的厦门也设置了相应的出口特区。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

当年8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是中国经济特区正式成立的法律标志。

1985年以前,四个经济特区主要进行以创建投资环境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从1986年起,致力于发展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农牧渔和旅游业并举的外向型经济。

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决议,批准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实行更加灵活开放的经济政策。

至此,中国的经济特区数量增加到了5个,并保持到现在。

二、中国经济特区建设的成就——深圳为例二十多年来,五个经济特区在对外贸易、经济增长、文化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不仅远远超越中国其他地区的发展,从全球角度看看,其发展也是惊人的。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经济特区的人均生产总值基本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其中,深圳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此,我以深圳为例,简要介绍中国建设经济特区的成就。

深圳市原来只是广东省宝安县的一个边境小镇。

80年代初期的深圳还很落后,到处都是菜田,居民以务农为生,城镇建设极为简陋。

成为经济特区后,深圳紧紧地抓住了发展机遇,积极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二十多年来,深圳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从一个边境小镇发展成拥有11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

论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启示

论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启示

论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启示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特区已成为世界各国政策制定者所关注的重点。

而这些经济特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可忽视的。

经济特区的发展,经历了从小到大、从试验田到全国推广的过程,并将其成功的经验向世界分享。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启示。

一、中国经济特区的起步期1978年,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经济特区也随之成立。

根据政府的计划,中国成立了4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而深圳作为“实验田”先于其他三个地区成立了。

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在国内和国际上试验各种经济制度和政策,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济特区的目标是吸引外资,加快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这四个经济特区成立后,中国还计划在沿海地区和重点城市再次设立专门经济特区,并在未来发展中不断增加新的特区,例如:海南岛、香港等。

这些经济特区立足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并寻求吸引外商投资,优化中国的经济结构。

二、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过程1、新生代特区的独特发展模式1979年,深圳经过3年的建设,成为中国新生代经济特区的代表。

为了推动深圳的发展,政府制定了各种政策支持,如降低关税、税收优惠、放宽外汇管制等。

这些政策在短时间内营造了一个适合外商投资和发展的环境。

随着政策不断优化,深圳特区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商参与。

同时,深圳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把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变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2、特区的战略转型和成功经验的输出当1980年代末中国经济进入“国进民退、政企分开”的阶段时,经济特区也面临了转型的问题。

1984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合作发展战略提出,鼓励经济特区及周边城市相互合作、互利共赢。

同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深圳特区转型为经济特区移动经济中心,深圳开始从一家单一企业向多元化领域的大型企业发展。

此后,中国经济特区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制度和管理体制。

政府制定的精准政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国内外自由贸易区的缔造和投资引导等策略都成为中国经济特区成功的关键所在。

第二节 经济特区

第二节 经济特区

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的共同特点:
① ② ③ ④ ⑤ 贸易自由 金融自由 投资自由 运输自由 业务活动自由
(二)保税区
保税区又称保税仓库区,是海关所设置或 经海关批准注册并受海关监督的特定地区 和仓库,外国商品存入保税区,可以暂时 不缴纳进口税,如再出口,也不缴纳出口 税。
保税业务体系:保税仓库、保税工厂、保税仓库区 1. 保税仓库。特点是:不进行加工、组装和生产 业务。 2. 保税工厂。具有出口加工区企业的功能,保税 工厂的设置比较分散。 3. 保税仓库区即保税区。与上面两个相比,占地 面积更大,经营范围更宽,区内既可储存又可 加工生产。 这个保税业务体系的建立对推动转口贸易和三角贸 易,拓展经贸活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爱尔兰香农自由贸易区
香农镇位于爱尔兰西部的香农河北岸,原是一个小 小村庄,现已发展成为有人口约9,000人的新兴城 市。航空史上,在喷气式飞机问世之前,香农成为 重要的中途站。航空服务业的发展迅速,在世界航 空领域里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1959年,爱尔兰政府为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发展, 决定在香农国际机场旁建立香农自由贸易区。同 时成立香农免税机场开发公司,负责推进当地航 空业的发展。香农自由区是爱尔兰最早的自由贸 易区,毗邻香农国际机场,传统优势航空业发达、 陆运与海运交通便利。
(二)大发展阶段
时间:20世纪60~70年代 主要形式:出口加工区
1959年爱尔兰在香农国际机场附近建立了 世界上第一个出口加工区 1965年我国台湾省的高雄港兴建起世界上 第一个以出口加工区命名的经济特区 之后,出口加工区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迅 速涌现
(三)向高级综合化转化阶段
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新趋势: 一些出口加工区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 型过度。 设置专门特区,引进技术、知识密集型工 业。 如:爱尔兰香农自由贸易区

八年级历史经济特区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经济特区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经济特区知识点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特别是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而在八年级历史课程中,经济特区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关于经济特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经济特区的定义经济特区是指政府为了增强经济竞争力和吸引外资,实行的在部分地区内实行特殊的政策,包括关税、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以吸引外商投资和技术密集型业务。

2.经济特区的沿革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是在1979年在广东省设立的深圳经济特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建立了数十个特区,如深圳、珠海、厦门、上海、汕头、天津等城市。

3.经济特区的政策经济特区的政策非常重要,通常包括:1)放宽市场准入门槛;2)放宽外汇管理;3)放宽税收政策;4)增加土地供应;5)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4.经济特区的优势经济特区的优势主要包括:1)开放环境,吸引外资;2)外汇管理灵活,便于外资运作;3)税收政策优惠,提高企业竞争力;4)政府支持强有力。

5.经济特区的挑战经济特区也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1)环境问题;2)是否真正具有吸引外资的能力;3)政治风险;4)失去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等。

6.经济特区的作用经济特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2)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往来;3)带来中国所需要的外国技术和管理经验;4)促进经济和社会进步,为地方和国家做出贡献。

结语: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

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经济特区面临着的问题和挑战也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解决。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第9课改革开放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第9课改革开放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第9课改
革开放
1.农村改革
(1)时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2)地点:我国首先从农村开始改革。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3)改革方式: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4)乡镇企业:改革中,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的建立:
①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后来又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

(经济特区对于引进外资、国外先进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
②经济特区“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社会制度相同)
(2)开放14个沿海城市
(3)开放3个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
洲、厦漳泉三角区)
(4)开放内地(省会城市和边境城市)
(5)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国有企业的改革(城市改革的重点)
(1)我国城市改革开始的时间:1985年
(2)城市改革的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3)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知
识点还满意吗?相信大家都会仔细阅读,加油哦!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九课知识点参考
人教版初二下册历史第六课知识点归纳。

四史知识复习题库(改革开放史70题)

四史知识复习题库(改革开放史70题)

A.1979
B.1978
C.1980
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决定成立( B )。
A.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B. 中央纪律监察委员会 C. 中央顾问委员会
4.1978 年 12 月,18 户农民秘密签订契约,决定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搞大包干的地方是 ( A )。
A. 安徽凤阳小岗村 B. 江苏江阴华西村 C. 山西昔阳大寨
A.农村人民公社是吃大锅饭。
B.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
C.农民劳动一年,收入却不多。
D.农民文化思想素质较低。
61.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于( B )
A.1978 年
B.1985 年
C.1992 年
D.2000 年
62. 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 (AD)。 A.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B.舟山群岛
C.南麂岛
55.2013 年 12 月,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发出“五水共治”总动员令。“五水共治”的 主要内容为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节水,其中( A )先行。
A. 治污水
B.抓节水
C.保供水
56.1980 年,我国在福建设立的经济特区是:( D

A.深圳
B.珠海
C.汕头
D.厦门
A.十二届三中全会
B.十三届三中全会
C.十四届三中全会
10.( B )年,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讲话,史称“南方谈话”。
A.1991
B.1992
C.1995
11.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地提出和论述了( B )。
A.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高中政治 2024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4课全书默写填空( 含答案)

高中政治 2024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4课全书默写填空( 含答案)

高中政治2024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至四课默写填空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历史发展的___________动力。

2.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生产中结成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劳动产品。

这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4.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占有生产资料并_____________奴隶;奴隶_________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______________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5.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____________的广泛使用、___________的出现,_________的发明和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迈入了______________的门槛。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7.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资本家占有___________________,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这种生产过剩是______________ 10.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特区 公共基础知识

经济特区 公共基础知识

经济特区1. 什么是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指在国家法律体系内划定的一定地域范围内,实行特殊的经济制度和政策,以吸引国内外投资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区域。

这些特殊制度和政策通常包括税收优惠、贸易便利化、土地使用权等方面的优惠措施。

2. 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2.1 中国经济特区的起步中国的经济特区起源于1979年,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刚刚开始。

为了吸引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中国政府决定在广东、福建等地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

这些经济特区实行了一系列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

2.2 经济特区的扩大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经济特区不断扩大与发展。

除了原有的四个经济特区外,中国陆续设立了许多新的经济特区,如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这些特区在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3 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与借鉴中国的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它们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中国的做法,在自己的国土上设立经济特区,以促进经济发展。

3. 经济特区的功能与作用3.1 吸引外资与促进经济发展经济特区通过提供税收优惠、贸易便利化等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

这些投资带来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需求,推动了当地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2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经济特区可以帮助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它们可以提供优质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入驻,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3 探索改革创新与政策试验经济特区通常享有一定的自主权,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改革创新和政策试验。

这些特区可以尝试新的经济制度、金融体系和市场机制,为全国的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4. 经济特区的发展趋势与前景4.1 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特区也面临着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任务。

中国的经济特区与区域发展

中国的经济特区与区域发展

中国的经济特区与区域发展在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特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经济特区是一种特殊的地域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实行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吸引外资、创新科技、培养人才,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战略定位和成功经验等方面探讨中国的经济特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中国经济特区的建立与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息息相关。

1978年,中国领导人决定在深圳、珠海等地建设经济特区,以吸引外商投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

这一决策标志着中国向外开放的新篇章,也标志着中国的经济特区模式的诞生。

此后,中国又相继建立了多个经济特区,如厦门、汕头等,为中国的区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战略定位中国的经济特区在区域发展中具有独特的战略定位。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经济特区享有更大的政策灵活性和自主权,可以探索新的经济体制和政策。

经济特区在法律、财税、金融等方面享有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人才流入。

与此同时,经济特区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通过向海外展示中国的改革成果和发展机遇,吸引了更多的合作伙伴和项目。

三、成功经验中国的经济特区在区域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首先,经济特区通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

例如,深圳特区通过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其次,经济特区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提高了区域的发展水平。

例如,浦东新区建设了现代化的港口、机场和高速公路,为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此外,经济特区还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吸引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推动了区域的发展创新。

例如,厦门特区通过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推动了厦门的产业升级。

四、经验借鉴中国的经济特区在区域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首先,要注重创新体制机制,为特区提供政策上的独特优势。

其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的交通、能源和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对外开放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对外开放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对外开放
①目的: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被称为一夜城。

作用: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

(经济特区的特的含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②扩大:1984年,我国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后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开发区;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浦东开发区已经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③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区已由沿海向内地发展。

④对改革开放的感想、启示:改革开放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发展才是硬道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

⑤歌曲《春天的故事》: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79年那个春天的到来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相关;春天指改革开放;
中国的南海边指东南沿海;画了一个圈指经济特区。

2020泉州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020泉州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020泉州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泉州中公事业单位为各位考生带来更多泉州事业单位咨询,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泉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个由沿海到内地,由南向北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不同的名称对应不同的开放区域,在备考过程中对于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也是不容忽视的考点。

接下来一起看看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经历的四个层次以及对应的区域。

1.创办经济特区:1980年,我国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侨胞众多,资源丰富,便于吸引外资等有利条件,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1988年,将海南岛改制海南省,办成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2010年,将喀什、霍尔果斯定为经济特区。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我国决定开放中国沿海港口城市,从南到北包括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共14个大中港口城市。

3.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我国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即厦门、泉州、漳州组成的三角地带)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指出这是我国实施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布局。

随后又陆续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范围,包括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以及河北省、天津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许多沿海市县。

4.开放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的开放:1992年在边境省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云南、广西开辟了黑河、珲春、满洲里、伊宁、瑞丽、凭祥等13个沿边开放城市。

1992年进一步开放了沿长江的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等城市,以及哈尔滨等6个边境沿海省区的省会或省府城市,还有太原等11个内陆省会城市。

这一对外开放的新的重大步骤,进一步发展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有助于缩小我国沿海与内地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必将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总体水平、布局和结构等上一个新的台阶。

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二)

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二)

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二)引言中国改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本文将以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

经济方面的历史方位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方面,是中国经济从封闭落后向开放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1978年,中国国家领导人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方针,通过引进外资、建立经济特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激发了中国经济的活力。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经济从一个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村经济逐渐市场化,农民开始自主经营;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逐步完善。

同时,外贸出口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的改革开放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投资。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全球化进程。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政治方面的历史方位中国改革开放对中国政治制度和体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政治体制仍然保持着较为封闭和集权的特点。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深入,中国政治体制开始进行调整和改革。

中国的政治改革主要体现在权力分散、决策程序透明化、民主参与等方面。

政府开始推行依法治国,加强行政和司法改革,保障公民的权益和自由。

同时,中国的政治参与机制也在不断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逐渐民主化,公民的参政权利得到更好的保障。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

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积极推动国际和平与合作。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维护地区稳定和全球和平作出了积极贡献。

社会方面的历史方位中国改革开放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革。

高三历史经济特区知识点

高三历史经济特区知识点

叶脉书签
设计意图:
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这个“大生物实验室”,到自然中去研读课本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并制作叶脉书签,感受树叶的神奇与美丽。

既可使学生获得真知,又可使他们初步练就研究生物的本领。

材料准备:
NaoH溶液,毛笔扫,软牙刷双氧水一张较硬的纸
染料稀盐酸
实施步骤
叶脉书签的制作方法一:
叶片的选择
1.叶片大小定形,且处于生长盛期,过老过嫩不宜选用。

2.叶脉粗而密。

叶脉标本的制作:
1.用品:10%~20% NaoH溶液,毛笔扫,软牙刷
1)将叶片放在NaoH溶液中煮20~30分钟进进行腐蚀
2)用清水清洗10~15分钟
3)用双氧水溶液浸漂8~12小时
4)用软牙刷在水中刷去叶表皮和叶肉组织
叶脉书签的制作方法二:
1.制作
1)取出双氧水溶液浸漂过的叶片
2)用软牙刷在水中刷去叶表皮和叶肉组织。

3)用一张较硬的纸在水中将标本托住,展开,放入吸水纸中压平,吸干水份。

至此,叶脉标本制作成功
注意,刷时用力要轻柔,均匀,否则破坏细小的叶脉。

叶脉标本的美化:
1.染色
染料:品红——红色,品绿——绿色,品蓝——蓝色
2.方法:
1)将叶脉标本在染料中浸几分钟
2)用流动的水洗去多余染料
3)用于5%左右的稀盐酸洗泡,使叶脉清晰
4)再用自来水冲洗
5)取出吸干水分
3.背景设计:
画画、题字等
4.过塑
作品展示
收拾与整理。

四个经济特区

四个经济特区

四个经济特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经济特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特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实验区域,被赋予了更大的自主权和更多的政策优惠,旨在吸引外资并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

本文将对这四个特区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它们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深圳是中国经济特区中最著名的一个,也是最早建立的一个。

深圳特区成立于1980年,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地区。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深圳特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历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特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如今,深圳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创新科技中心和国际经济枢纽,拥有众多的高科技企业和国际金融机构。

珠海经济特区是中国经济特区中的另一个重要代表。

珠海特区成立于1980年,位于广东省珠江口东岸,毗邻澳门和香港。

珠海特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旅游业发展。

近年来,珠海特区致力于推动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并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的力度。

珠海特区的发展潜力巨大,成为珠三角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厦门经济特区是中国经济特区中的第三个特区。

厦门特区成立于1980年,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

厦门特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旅游资源。

特别是近年来,厦门特区积极推动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强与台湾地区的经济合作,成为福建省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中心。

厦门特区的发展迅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汕头经济特区是中国经济特区中的最后一个特区。

汕头特区成立于1981年,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区。

汕头特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人文资源,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投资。

特别是近年来,汕头特区致力于推动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并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的力度。

高中历史|八下.第9课对外开放

高中历史|八下.第9课对外开放

第9课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
1.建立:1980年,中央决定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2.作用: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对外开放区域的扩大
1.过程
⑴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⑵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⑶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

⑷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

⑸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向纵深推进。

2.格局:
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时间:2001年12月
2.意义: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经济特区的发展与实践

经济特区的发展与实践

经济特区的发展与实践第一章经济特区的概述经济特区是指经过国家批准,一定地域范围内实行一些特殊的经济政策,旨在吸引外资、促进出口、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提高竞争力等,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商业区。

在全球范围内,大大小小的经济特区已经有数以百计,经济特区的发展不仅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也是全球经济和发展的毫不可少的一部分。

第二章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中国自1980年设立深圳经济特区开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在海岸线形成一条具有代表性的经济特区带,包括珠三角地区、泉州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琼州海峡经济带等。

而中国的经济特区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许多国家都表示对中国的这一改革模式很感兴趣,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效仿中国的经济特区理念和模式,在本国建立起类似的经济特区。

第三章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与未来发展中国的经济特区通过开放经济门户,以及特殊政策的实施成为世界上最有活力和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

就以深圳为例,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深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一个小渔村到现在的世界城市,深圳在电子、信息、通讯、制造业等方面都处于行业的前沿。

未来的经济特区应该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进一步实施开放政策,提升自身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并且在科技技术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加速产业升级和创新,打造国际一流产业集聚区。

第四章总结经济特区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项重要成就,它既创造了经济奇迹,又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思路。

经济特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改进和创新的过程,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国际合作,构建高质量、高效能、高创新、高度集聚的经济特区群,形成全球互联互通、互利共享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中国“特区”图谱

中国“特区”图谱

中国“特区”图谱作者:李方军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3年第22期纵观中国对外开放史,我们能够很明显地看到,正是以深圳等经济特区为突破口,中国的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而随着对外开放空间领域的不断拓深,是时间轴上改革的不断深入。

开放倒逼改革,同时改革又要求进一步地对外开放。

这种“借力打力”之法,无疑是一种政治智慧。

中国正是依靠这种“先行先试”的思路,将改革开放的范围由沿海扩展至内地,经济呈现新活力,保持了持续30年经济的高增长。

“先行先试”30年1980年5月,广东与福建两省开始实行对外开放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同年8月,批准在深圳、厦门、珠海、汕头试办“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区域性外向型经济形式”的经济特区,市场经济的因素在开放过程中得到培育。

1984年2月,14个沿海港口城市得以开放。

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被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自此中国的区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1990年3月初,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提出:“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条件更好,可以更广大地开放。

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

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

”同年4月,国务院正式宣布了开发浦东的决定,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不久,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

在中国大陆出现的第一个保税区是1987年由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深圳沙头角保税区,199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

而从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时间看,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中国大陆第一个保税区。

1990年4月,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在浦东开发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国务院给浦东开发的十项优惠政策。

其中除了减税、放宽外商准入条件之外,第七项还提到:“在浦东新区的保税区内,允许外商贸易机构从事转口贸易,以及为区内外商投资企业代理本企业生产用原材料、零配件进口和产品出口业务。

高一历史必修二全册重要微知识点课件全面认识经济特区

高一历史必修二全册重要微知识点课件全面认识经济特区

1979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等地 试办经济特区,以吸引外资、 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 方法。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 式成立,成为中国最早实行对 外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深圳经济特区的成立,是在中 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 设计师邓小平的倡导下,中央 作出的重大决策。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
深圳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包括税收、土地使用、外资引进等方 面给予优惠。
04
挑战
05
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稳定因素可 能对经济特区的发展带来挑战。
06
资源环境压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短缺和环境污 染问题日益突出,对经济特区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学生应如何关注和参与经济特区建设
关注政策动向
学生应关注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经济特区的政策 动向,了解相关政策和措施。
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 改革开放政策,为加快经济发展 ,政府决定设立经济特区,作为 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1979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成立。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开始建设。
发展历程及现状
• 1984年,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 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 被批准为沿海开放城市,并在这些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特点及优势
01
02
03
地理位置优势
经济特区多位于沿海或沿 边地区,交通便利,便于 开展对外贸易和合作。
政策优势
政府给予经济特区特殊的 经济政策,降低企业成本 ,提高投资回报率。
人才和技术优势
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的人 才和技术聚集,为企业提 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技 术支持。

经济特区与现代化发展

经济特区与现代化发展

经济特区与现代化发展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人口庞大,劳动力集中,市场巨大,而且还得益于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的智慧和勇敢。

其中,经济特区的建设是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什么是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指,在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授权下,对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管理等方面进行特殊的管理和制度安排,以吸引外商投资,扩大出口,推动经济发展的区域。

中国的经济特区中国成立特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是为了推动改革开放和吸引外资。

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于1980年。

随后,中国在厦门、珠海、汕头等城市也建立了一系列经济特区。

这些经济特区运用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这些城市成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引擎。

经济特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1980年代,中国的经济特区成立,这标志着中国从一个封闭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转型。

经济特区下实行市场经济和开放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扩大开放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它们采取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灵活的管理模式,有利于为中国打开与外界合作的大门。

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前,经济特区成为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首选目的地。

作为先期试点的经济特区,为全国开展外向型经济模式提供了成功经验,扩大了开放的范围,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2.吸引外资推动经济发展作为初期改革开放的开放窗口,中国的经济特区将特殊政策的优惠和灵活的管理结合起来,吸引了大量外资。

迄今为止,来自全世界的投资不断涌入这些经济特区,从而带动了周边区域和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3.转移产业升级中国的经济特区不仅吸引了大量外资,同时还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

在中国的劳动力资本充裕之下,由于经济特区的建设,一些传统产业进行了转移和升级,成为了具备更高附加值和创新性的新产业。

例如,广东省东莞市的良心电池等一批企业,以创新工艺和技术颠覆传统电池产品,成功地使通信、玩具、数码电子等领域的电子产品实现了电池的自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特区的历史方位
——评鲁兵教授的《中国经济特区新论》
王天意
年初,当鲁兵教授将他的专著《中国经济特区新论》赠与我的时候,我便有一种好奇:看看潜心于特区研究的资深专家是如何评说中国经济特区的历史方位的。

这种好奇并非偶然,多年来,“特与不特”的争论不绝于耳,也使人们对中国经济特区的前途产生了困惑。

2002年,当“我为伊狂”网友抛出洋洋洒洒的《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后,不仅引发了人们对深圳前途了思考,也重新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经济特区前途的思考,我们甚至可以听到一种清晰的否定特区的声音:经济特区情结的终结。

如果说,以往关于“特与不特”的争论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的话,那么,新世纪以来的争论则更具有深刻的背景,不仅仅是因为WTO一些基本原则对以往中国经济特区的某些特惠政策提出了挑战,更重要的是协调区域发展的政策走向对经济特区的功能定位也提出了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自然有更多的理由问:中国还有必要再搞经济特区吗,未来的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毫不掩饰地说,我就是带着这种挑剔的眼光和诸多疑问来读鲁兵教授的《中国经济特区新论》的。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经济特区新论》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气息,紧紧围绕人们心中的困惑纵论中国经济特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读来令人解渴。

显然,鲁兵教授对特区和特区研究是情有独钟的。

《中国经济特区新论》既是他个人学术研究的一次总结,也在试图对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做一次总结和展望。

书中以详实的资料和开阔的视野回顾了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展示了特区的现状和模式特征,描绘了特区未来的定位和前景,让人们体味到经济特区在中国改革
开放进程中不可磨灭的功勋,认识到特区存在的理由及发展中的现实挑战,也启发了人们对特区未来新定位的理性思考,仅就这一点而言,《中国经济特区新论》就有其突出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中国经济特区未来定位的思考中,鲁兵教授并未简单地落入“特与不特”的争论,而是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在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特区发展规律研究的基础上,献策建言式地提出了三种可供选择的新路径:其一是向顺应全球化潮流,符合WTO全球多边经贸体制规则、与世界特殊经济接轨的“世界经济特区”转型;其二是双层定位,部分转型,大部过渡,逐步实现与世界特殊经济区接轨;其三是整体保持现有模式,但不是消极地向“后特区时代”退化,而是按照十六大的要求。

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站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的前列,大力推进制度创新,积极创造条件,有机会能进则进,不能进则争取在中国改革开放新试验中继续发挥“先走一步”的作用,直至历史使命终结。

应该说,三种路径的提出对中国经济特区的前途选择是有参考意义的,这也体现了鲁兵教授“研究以致用”的态度,用他自己的话说:“不求大成,但求有所效用”。

果能如此,学人著书功莫大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