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进入十年最低谷的深层次原因

合集下载

经济周期中的经济衰退原因分析

经济周期中的经济衰退原因分析

经济周期中的经济衰退原因分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周期是不可避免的。

经济周期包含经济增长和经济衰退两个阶段。

本文将重点讨论经济周期中经济衰退的原因,并分析其背后的内在原因。

经济衰退是指经济活动的下滑和停滞,通常伴随着GDP的下降、失业率的上升以及生产力的下降。

经济衰退的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需求方面的原因对经济衰退起到了关键作用。

需求方面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外两个方面。

外部需求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全球经济的放缓、国际贸易形势的不利、国际投资的减少等。

当国际经济不景气时,出口减少会对国内经济产生直接冲击,并导致经济衰退。

而内部需求方面的原因则主要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下降。

当消费者信心下降时,他们会减少购买、消费和投资,导致整体经济的萎缩。

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下降也会导致企业的产能过剩和失业率上升。

其次,供给方面的原因也对经济衰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供给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失灵、技术进步的放缓、资源短缺等。

当劳动力市场机制失灵时,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的员工,导致生产力下降,进而引发经济衰退。

此外,技术进步的放缓也会令企业的产品变得过时和不具竞争力,从而导致供给不足,进一步加剧经济衰退。

第三,金融领域的问题也是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金融领域的问题主要包括货币政策的不当、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不善等。

当货币政策失控时,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造成损害。

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不善则会导致金融危机,加剧整个经济的衰退。

此外,政府政策和制度也会对经济衰退产生一定的影响。

政府政策和制度的失误可能会导致经济衰退的发生和加剧。

例如,政府的税收政策过重或过轻都可能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同时,政府的监管政策也会对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影响,进而对整个经济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经济周期中的经济衰退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其原因涉及到需求方面、供给方面、金融领域以及政府政策和制度这几个方面。

中国经济放缓原因及建议

中国经济放缓原因及建议

中国经济放缓原因及建议中国经济放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国内需求减弱、外部环境变化、结构性问题、政策调整等。

国内需求减弱是中国经济放缓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居民消费需求增速放缓。

投资增速也有所下降,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另一方面是由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房地产投资规模减少。

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是中国经济放缓的原因之一。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之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都对中国的外部需求和出口产生了负面影响。

中国经济结构存在一些问题。

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长期以来依赖于投资和出口,对消费需求的依赖相对较低。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需要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消费的贡献率,以稳定经济增长。

政策调整也是导致中国经济放缓的一个原因。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遏制资产泡沫等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包括限制房地产购买、加强金融监管等。

这些政策调整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针对中国经济放缓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加大内需扩大的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民生等方式,鼓励居民增加消费,带动经济增长。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加大服务业发展力度,提高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实现经济增长的多元化。

加强对外开放,积极主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贸易便利化,培育国际竞争力强的企业。

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协调。

政府应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及时进行调整,保持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避免出现大幅波动。

中国经济放缓的原因复杂多样,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化解。

通过加大内需扩大、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对外开放以及加强宏观调控等方面的努力,中国经济将能够逐渐稳定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中国经济面临九大问题与挑战

中国经济面临九大问题与挑战

中国经济面临九大问题与挑战随着转型发展阶段的到来,中国经济将面临如下九方面问题与挑战:经济增速下滑带来挑战,通胀长期化带来挑战,经济泡沫累积带来挑战,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转型带来挑战,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带来挑战,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带来挑战,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增加带来挑战,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恶化带来挑战,改革阻力增加带来挑战。

问题与挑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它在哪里。

认清了问题和挑战之后,我们完全可能应对好挑战,在应对挑战中不断前行。

⊙李佐军随着持续三十多年高速增长阶段的结束,随着中国转型发展阶段的到来,中国经济面临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与挑战。

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带来挑战首先,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是一个事实和趋势。

2012年二季度GDP 增速已降到了7.6%。

这不是暂时现象,而是反映了一种趋势。

根据国研中心的研究,“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很可能下降到7-8%左右,到2020年前后中国经济总量可能接近美国,开始进入到“高收入国家”门槛。

据国际经验,到这个阶段后,即2020-2030年期间,经济增速会进一步下降到5-6%左右。

到2030年中国有可能提前20年实现小平同志说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后经济增速会进一步下降到2-4%左右。

总之,过去三十多年来持续保持10%左右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年份达到10%以上。

其次,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速会逐步下滑?一是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了。

潜在经济增长率是各种资源环境和生产要素能够支持的最优增长率。

过去由于资源环境约束不是太大,加上制度变革释放的生产率较多,故可以保持那么长时间的高速增长。

但现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制度变革释放生产率的空间也相对缩小了,因此潜在经济增长率也下降了。

二是经济开始进入到大调整时期。

要进行持续若干年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种调整需要在比较合理的增速下进行。

因此从经济调整来看,经济增速也存在下降的需要。

实际上“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增速目标只是7%左右,2012年确定的增速目标只有7.5%。

经济危机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经济危机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经济危机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

为什么出现经济危机,以下就是店铺整理的经济危机的原因,希望对你有用。

经济危机的原因1、过度追求发展速度和追求利益最大化所导致的投资过热和利益驱动;同时伴随投资拉动型的通货膨胀;2、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导致的消费需求增长过热过猛,同时伴随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3、投资过热、利益驱动与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单独作用或联合作用并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泡沫经济。

经济泡沫涨大到极限时必然会破裂,必将造成资金供给短缺,正常的资金供应链条断裂,进而引发连锁反应,先从金融领域爆发信贷危机和信用危机,之后就会引发实体经济产能过剩危机,企业大规模破产倒闭,劳动力大量失业,导致购买力下降,有效需求不足,形成恶性循环。

新中国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1、旧体制变革阶段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主要着手对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制度进行变革,经过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社会主义新的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制度变革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没收官僚资本,完成土地改革,统一财政经济;第二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基本改造;第三步、建立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计划经济体制。

2、大跃进波动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受“左”倾思想的影响,遵照毛主席1958年5月在中央八大二次会议上提议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我国掀起了“大跃进”的运动风潮,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左倾路线大势宣扬“升级”、“过渡”言论,建立了“一大二公”的全民所有制。

农村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取消自留地,实行政社合一。

城市取消个体经济和个体经营,限制集体经济和集体经营;中央向地方政府、地方向基层大幅度下放权力;减少指令性指标,赋予企业自主经营权,企业实行利润分成制度;实行“一平二调”的平均分配政策等。

国内经济不好的原因

国内经济不好的原因

国内经济不好的原因
近年来,国内经济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困难,导致了经济不好的
情况。

以下是国内经济不好的一些原因和解析:
1. 结构性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

传统的制造业占
据了经济的主要部分,缺乏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的发展。

这导致了经
济发展缓慢,难以实现可持续增长。

2. 劳动力成本上升:过去几年里,劳动力成本在中国不断上升。


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影响了他们的竞争力,尤其是在一些劳动密
集型的行业。

这也导致了一些企业的倒闭和裁员,进一步拖累了国内
经济。

3. 人口老龄化: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随着年轻劳动力
的减少,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给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老龄化
也导致了社会保障和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负担增加,影响了国内经济的
发展。

4. 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长期以来,中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视
了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导致了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和资源
的短缺。

这不仅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给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

5. 金融风险:近年来,中国金融系统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和风险,如高杠杆率、影子银行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对国内经济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为了解决国内经济不好的问题,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创新能力、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金融监
管等。

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国际合作,推动更加开放的经济政策,以
提振国内经济发展的势头。

国内经济疲软的原因

国内经济疲软的原因

国内经济疲软的原因1. 不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当前全球经济面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等问题,这些因素使得国际贸易环境不稳定,进而影响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2. 内外需疲软:经济不景气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内外需的疲软。

国内需求受到消费信心下滑、居民储蓄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而外需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制约。

3. 结构性问题凸显:中国经济正面临结构性问题的挑战,传统产业发展乏力,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影响了经济的整体发展。

4. 金融风险加大:金融领域的风险问题也是当前经济不景气的重要原因之一。

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高杠杆率、资产泡沫等问题,使得金融风险加大,进而影响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5. 结构性改革推进不力:当前中国经济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改革进展不够迅速,重要领域的改革难度较大。

这导致了一些制度性障碍无法迅速破解,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潜力。

6. 劳动力市场压力: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也是导致经济不景气的原因之一。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人口红利逐渐减弱以及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劳动力市场面临着不稳定与不均衡的问题,这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7. 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环境污染导致生态破坏,资源短缺则限制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增长。

8. 制度性问题:一些制度性问题也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包括行政审批繁琐、市场准入门槛高、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等问题,这些制度性障碍限制了创新和创业的活力,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速度。

9. 人口结构变化:人口结构变化也是当前经济不景气的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劳动人口减少,这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10. 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使得市场预期不稳定,投资意愿减弱,进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明年下半年开始的10年以上经济萧条不可避免

明年下半年开始的10年以上经济萧条不可避免

明年下半年开始的10年以上经济萧条不可避免
2015-06-27谭根林首页
字号:小中大
2016年下半年开始的超过10年的经济萧条已经不可避免。

我现在进入无纸化研究阶段,在这个研究阶段,我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研究。

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利润问题,和产业升级、转型、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

等等,没有直接联系。

现在中国利润来源彻底枯竭,所以,未来除了大批企业倒闭外,就是大量人员失业。

过去的房地产政策是中国经济进入10年以上超级萧
条的根本原因,现在的创业板股票、除大盘银行股以外的股票,是最后把中国经济送进超级萧条的直接因素。

我早就说过,2015年,是很多人倾家荡产的一年。

房地产也好、股票也好,都是制造两极分化的工具。

一些人喜欢用数据证明,那是非常可笑的,数据背后的是逻辑。

春夏秋冬的不同温度是数据,可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才是逻辑。

地球年年月月转,枯燥的很,数据就不一样,可以用不同色彩图画出来,漂亮的很,但有多少用呢?
玩情绪的可以包装成明星在舞台表演,玩逻辑的没有表演舞台的。

中国经济进入十年最低谷的深层次原因

中国经济进入十年最低谷的深层次原因

中国经济进入十年最低谷的深层次原因2016年01月19日来源:凤凰国际智库文章来源:邵宇《新政机遇》自序中信出版社本文是邵宇博士2014年对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很多地方在2015年都得到了印证,现在重读仍有很多借鉴意义。

当前各种数据显示,中国经济进入了伤停补时阶段,近期很多指标(包括消费、投资、货币供给)都出现了近十年以来的最低值(还不用说令人疑惑的平减指数问题),但这仅仅是表象,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在中国经济自身演进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三重断裂带——分别是增长断层、改革断层和全球化断层。

GDP锦标赛与改革锦标赛之间的断裂第一重是GDP锦标赛与改革锦标赛之间的断裂。

传统的GDP锦标赛的能量级明显下降。

这一方面是源于已经高企的地方政府负债和略显紧绷的货币政策,但更重要的原因,特别是短期面上的原因,主要是官员绩效考核机制一定程度上的调整、目前全力展开的反腐行动以及对楼堂馆所等新建基建项目的抑制。

应当说这些都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措施,但其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压制作用也正在显现。

据观察,目前基层官员之间正在形成一种消极怠工的状况,这与党性无关,而是人性。

现在官员不可以吃,不可以喝,也不方便戴表,那他们也就不积极推动项目进展了。

传统的GDP锦标赛,明显是亲投资的,特别对于系统内的成员来说是所谓“激励高度相容”的。

因此,地方政府历来在通过增加投资以加速经济增长上驾轻就熟,但是目前情况已经开始发生趋势性变化。

这就会出现一个明显的推动力落差,或者说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刻,原来的增长模式已经明显减速,而民营经济活力暂未充分激活,结果就是经济增速不断下滑,如同一辆低速行进的自行车开始摇摇晃晃,保持平衡会更加困难。

更重要的是,中期来看,新一轮国家和政府治理改革的三大标志性工作将很快全面展开(即第五个现代化)。

这包括但不限于: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这将最终牢牢约束住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以透明预算和全口径预算为核心的公共财政制度的确立,这将把每一次重大项目的决策从暗箱放到台面上;以及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的“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这本质上是一个以增量带存量的中国式阳光法案的雏形,切勿低估它的严肃性和作用力。

中国经济持续低迷的原因可以有很多以下是篇不重复的分析和看法

中国经济持续低迷的原因可以有很多以下是篇不重复的分析和看法

中国经济持续低迷的原因可以有很多以下是篇不重复的分析和看法中国经济持续低迷的原因可以有很多,以下是篇不重复的分析和看法。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状况备受关注。

然而,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着持续低迷的挑战。

这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分析,以找出这一现象的原因。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困难。

中国的经济发展长期依赖于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大规模制造业。

然而,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国内生产力的增加,中国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下降。

而国内市场的结构调整以及加大创新力度的任务也面临挑战。

这一结构性问题导致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疲软。

其次,金融风险和债务问题也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压力。

过去几年,中国的债务水平迅速增长,不少企业和地方政府负债累累。

这些债务问题可能会引发金融风险,严重影响到经济的稳定发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如加强监管,推动去杠杆等。

然而,这一过程需要时间,而且也存在执行不力的风险。

第三,国际贸易摩擦和扩大的市场准入问题也对中国经济带来了困扰。

中国是一个出口型经济体,高度依赖外贸。

然而,由于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和一些贸易伙伴的贸易壁垒,中国的出口面临了许多挑战。

另外,一些国际贸易协定的谈判和市场准入的限制也对中国经济带来了压力。

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

最后,中国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约束的挑战。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高污染的工业生产和大规模的资源消耗。

然而,这种发展模式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也使得资源供给面临着不可持续的压力。

因此,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加快绿色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持续低迷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经济结构调整困难、金融风险和债务问题、国际贸易摩擦和市场准入问题以及环境污染和资源约束。

解决这些问题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面的改革措施和政策的支持。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推动创新、加强监管、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等。

影响经济下行的八大因素

影响经济下行的八大因素

影响经济下行的八大因素作者:李佐军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5年第20期在过去30多年中,中国经济总体是呈周期性波动。

在周期性波动中,一般说经济下滑到底部后还会反弹到原来的高度,但这次不一样,不仅有周期性的波动,且经济增速在换挡。

这意味着经济下来后不一定能反弹到原来高度。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中国经济在2010年第一季度GDP增速达到了一个阶段性峰值:12.1%;此后开始下行,一直下滑到2014年的7.4%,2015年第一二季度,进一步下降到7.0%。

也就是说,中国经济持续下滑了5年时间,GDP增速下降幅度约40%。

另一种说法是从2007年算起。

因为当年GDP增速最高达时到了14.2%,随后因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GDP增速开始下滑。

如果这样计算,本次下滑时间已持续了8年,GDP增速下降幅度超50%。

三个短期因素为什么中国经济下行时间这么长、下降幅度这么大且尚未探底成功?通常,需求边因素大多是短期因素,供应边因素是长期因素。

短期因素是指“三驾马车”,很多人对“三驾马车”存在认识误区,以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就只有“三驾马车”,外需不行就扩大内需,投资不行就拉动消费。

严格来说,“三驾马车”并非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全部动力。

“三驾马车”只是GDP的三个组成部分,是经济特殊时期抚平经济波动的特殊手段,并非平常时期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而且“三驾马车”主要通过投资等经济刺激政策来拉动经济增长,会产生副作用和后遗症。

不妨先来看看事实。

出口这架“马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出口的年增长率达到20%甚至30%以上。

但最近两三年来,出口增速连续下降,2014年已下降到了6.1%,2015年前7个月已下降到了-0.8%。

也就是说,它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已基本失去。

投资呢?投资确实是多年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投资主要由制造业、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三方面投资组成,现都已受到了限制。

中国经济到了最困难的时候

中国经济到了最困难的时候

中国经济到了最困难的时候4月份的经济数据陆续公布,种种迹象显示,中国经济到了最困难的时候。

第一,最让我感到震惊的是M2增速,到4月末下滑到了10.1%。

这是非常罕见的低增速,是2000年以来最低的。

这可能是两个主要原因造成的,一是银行放贷、企业借贷的动力都不够,钱去了股市,造成了货币创造能力下降。

二是资本外流,有迹象显示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流入中国股市的热钱,正在逐步散去。

而人民币的坚挺,也让很多国内投资者热衷到国外配置资产。

第二,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7079亿元,低于预期。

社会融资规模1 0500亿元,低于预期。

截至4月末,住户存款减少1.05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03万亿元。

这组数字的前一部分,印证了第一条例我的分析;后半部分,则表明了存款向股市搬家的情况。

第三,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10.0%,预期10.4%。

中国1-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10.4%,预期10.5%。

这说明消费没有起色。

而消费,是经济的第一架马车。

第四,1-4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12.0%,预期13.5%,增速创15年新低。

这说明投资低迷,前所未有。

而投资是拉动中国经济的第二架马车,也是最大的。

第五,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按美元计价,中国四月份出口同比下滑6.4%,预期增长1.6%,;进口同比下滑16.2%,预期下滑12.2%。

这说明出口状况非常差,而出口则是拉动中国经济的地三驾马车。

最后多说一句,人民币不贬值,出口肯定会非常惨。

楼市股市火爆,代价就是出口制造业低迷。

第六、4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813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0%,为2014年年初以来首次正增长;销售额5716亿元,增长13.3%。

同时,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新增房地产贷款 9935亿元,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 27%,比上年同期占比水平高 0.6 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房地产这个“带头大哥”表现还不错,这将在短期内给经济带来支撑。

但同时,也暗示着我们的增长方式仍然在“穿新鞋走老路”。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原因分析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原因分析
宏 观 经 济
新 常 态 下 中 国 经 济 增 长 速 度 下 降 的原 因分 析
孟 辉
( 河 南财 经 政 法 大 学 , 河南 郑 州 4 5 0 0 0 0 )
目前 , 中国经济进入 新 常态发展 时期 , 意 味 着 中 国经 济进 入 了一 个与过 去 长 期 高速 增 长
段 。新常 态也是 中国经济 的一 个换挡 期 , 如 何把 握 新 常 态 下 中 国经济 的新 发展 , 对 于经 济社
GDP增 速 均 为 7 . 7 , 而 2 0 1 4年 增 速 为 7 . 4 , 创 2 4年
面 。从 当前 中国经 济 社会 发 展 的 新 特征 出发 , 适 应新 常态 , 成 为解决 中 国当前 和未来发 展 问题 的重 中之重 。因此 , 中国 经济从 高 速增长 转 为 中高速 增 长 , 是 中 国经 济 发展 的现 实 , 也是 中 国经 济进 一步发 展 的要 求 。
发展 , 对 于 中国未来走 向何 方 , 都 是一 个 重要 的 战略性 问题 。本 文 将从 新 常 态的 内涵 、 新 常 态
于 中 高速 发 展 的 深 层 次 原 因及 未 来 中 国经 济 的 支 撑 做 深 入 探 讨 。
从 2 0 1 2年 起 中 国 经 济 开 始 降 温 , 2 0 1 2年 、 2 0 1 3年
基本相 当 , 可 生产总 值却 仅 为美 国 的 ] / 8 。党 的 十六 届 五 中
全 会之 后 , 转变 经济 增 长 方式 成 为 战 略 重点 , 集 约 型 的经 济 发 展方 式 日益 深入 人 心 , 各地 响 应 党 和 国家 的政 策 , 一些 高 污染、 高消耗 的企 业 被 取 谛 。 目前 , 中 国处 于 转 变经 济 发 展 方式 的关键 时期 , 也 是 矛 盾 突显 期 , 同 时集 约 型 增 长 方式 正 在 构建 , 其 经济效 益 尚未真正 显现 。 3 . 劳动力 成本 由低转 高 廉价 劳动 力及庞 大 的剩余劳 动力 人 口维 持 了我 国 2 o多 年 的生产 低成 本优 势 , 新 常态 下 一个 重 要 的变 化 , 就 是 中 国 劳 动力成本 不 断上升 。过去 , 劳动力 低成 本 与 产业 竞 争力 低

中国走上贫穷落后的原因剖析

中国走上贫穷落后的原因剖析

中国走上贫穷落后的原因剖析近代中国落后原因分析1,政治体制上的中央集权与政治腐败;2,经济形态上的自然经济与抑商政策;3,思想文化上的保守封闭与专制政策;4,对外关系上的华夷观念与锁国政策;中国封建政治制度是以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为基本统治形式。

这种统治形式,曾经推进了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统一,为中国古代文明辉煌奠定了政治基础。

但是,这种专制统治是建立在“君权神授”和人民无缘参与政治的基础上。

其结果是官僚特权、人治与腐败,人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被扼杀。

在当时,清朝的专制统治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

由于传统政治体制框架内缺乏创新机制,因此无法应对新时代来临的挑战而最终走向衰落与灭亡。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为基本特征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基本生产结构,这种小农经济比中世纪西欧庄园经济具有更多的活力,为中国的古代文明走在世界前列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是,自然经济本身所具有的封闭性、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剥削和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则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的正常生长,阻碍了经济形态向现代经济形态的转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独树一帜。

它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的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十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

但作为小农经济的产物,传统思想文化中固有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尤其是清朝时期统治阶级推行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则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曾经是世界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文明之邦,曾经是八方来朝(朝贡体系)、热闹非凡的东方大国,在明清时期却关闭国门,实行严厉的海禁与闭关政策,限制中外交往。

这固然有出自保护本国的原因(以为隔绝中外交往可以免受外来的干扰和冲击),但根源主要是传统社会抑商观念以及“天朝上国”(华夷观念)的心态。

由于闭关锁国,使我对世界大势茫然不知,自我孤立于世界大潮之外,导致中国近代化迟迟未能起步,最终落后挨打。

[doc格式]中国经济下滑:原因与应对

[doc格式]中国经济下滑:原因与应对

中国经济下滑:原因与应对中国经济下滑:原因与应对田秋生王元龙[内容提要]2008年中国经济下滑的原因,主要是固定投资真实增长率大幅下降,人民币持续大幅升值,出I:7退税率接连下调,宏观经济政策紧缩力度过大,公众信心下降和紧缩政策的累积能量集中释放.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下滑不是中国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只是对中国经济下滑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应该集中于扩大政府非产能投资,提高出口退税率,促进出口企业发展,增强公众信心,并注重恢复或重建经济系统内部的基本平稳关系,把握好扩张性政策的力度.[关键词]中国经济下滑宏观调控中图分类号:F1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36(2009)03—0016—062008年中国GDP增长率持续快速回落,一季度同比增长10.6%,为2005年以来同期最低,涨幅同比回落1.1个百分点;二季度同比增长10.1%,也是2005年以来同期最低,涨幅同比回落2.6个百分点;三季度同比增长9.0%,表12001年以来中国GDP增长率(同比增长%)注:季度增长率为单季,非累计.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6年第11期第6页和2008年全年第1期第6页数字计算;2008年全年数字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en).从为2003年公布季度数字以来同期最低,涨幅同比回落3.2个百分点;四季度同比增长6.8%,更是2003年公布季度数字以来同期最低,涨幅同比下降4.2个百分点(见表1).1978至2008年中国GDP的平均增长率或潜在增长率为9.85%.从2008年三季度开始,中国GDP增长率已经回落到潜在增长率以下,第四季度更低,低于潜在增长率3个多百分点.中国经济下滑,除了美国金融危机,主要有国内的原因,需要深入分析并研究相应对策.一,2008年中国经济下滑的原因2008年中国经济下滑的原因可以大致归结为五个方面.收稿日期:2009—01一O2作者简介:田秋生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广州市,510006;王元龙中国银行总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北京,100818. 宏观经济1.产能过剩导致固定投资真实增长率大幅下降从2003年后半年开始,中国出现投资增长过快的压力.从2005年开始,一些主要行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产能过剩.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公布的情况,2005年底,中国已有钢铁,电解铝,汽车,铁合金,焦炭,电石及铜冶炼,水泥,电力,煤炭和纺织等11个行业出现产能过剩或潜在着产能过剩.当时,钢铁行业产能4.7亿吨,过剩1.2亿吨;电解铝行业产能1030万吨,闲置260万吨;铁合金行业产能2213万吨,闲置40%;炼焦行业产能3亿吨,大约24%过剩;电石行业产能1600万吨,大约50%闲置.另据”2006年中国汽车行业年度报告”,2005年底汽车行业产能800万辆,而2005年汽车销售量不到600万辆,产能过剩200万辆.最近几年,虽然政府一直在控制投资和产能过快增长,但实际上投资和产能过快增长的势头并没有得到根本控制,甚至进一步恶化.企业的产能投资决策,依赖于预期的未来的市场需求.而且,不看到预期的未来的市场需求大于未来的现实的市场需求,即不看到产能出现过剩,企业的产能投资就不会停止.当发现产能过剩并且预期短时间内市场需求不会明显扩大时,企业就不得不压缩或者放慢产能投资的规模和速度,从而投资增速放慢或者投资规模缩小.数字显示,大约从2007年底开始,特别是2008年一季度以来,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同比增长率普遍大幅下降.2008年一季度,22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13种产量出现同比下降;到二季度,产量出现同比下降的增加到了21种.第三季度延续第二季度的状况.这种情况向企业传递的是产能普遍过剩的一种信号.企业投资的减少就是产能调整的一种反应.2008年以来,固定投资虽然名义增长率(按现价计算的投资增长率)一直很高,但是真实增长率(名义投资增长率减去固定投资价格上涨率)一直偏低.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真实投资增长率分别为17.3%,17.2%和18.5%,与2007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5.7,7.3和4.3个百分点.2.人民币持续大幅升值和出口退税率接连下调导致出口企业面临困境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后,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2008年上半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人民币对美元加速升值.2008年6月3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1美元兑6.8591元人民币(即1元人民币=0.1458美元),2007年最后一个交易日(12月2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1美元兑7.3046元人民币(即1元人民币=0.1369美元),与2005年7月21日1美元兑8.2765元人民币(即1元人民币=0.1208美元)的汇率水平相比,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7.4%.这一升幅不仅大大超过2005年后半年2.6%和2006年全年3.5%的升幅,也超过了2007年全年7.3%的升幅.人民币对美元的这一升值幅度,实际上意味着,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出El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美元价格相应提高7.4%.而且,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是在2005年7月21日至2007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累计升值13.4%基础上的进一步大幅升值,其对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影响要远大于最初升值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人民币汇率的这一升幅,也就是美元对人民币5.4%的贬值,这会使出El产品用美元计价的中国出口企业的人民币利润减少5.4%.再一方面,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同时,部分出口产品出El退税率的接连下调甚或取消,加之原材料,燃料,能源价格的上涨以及企业用工成本的上升,进一步压缩了出El企业的利润空间,加剧了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据调查,2008年上半年,由于人民币加速升值,出口退税率进一步下调以及出口产品生产成本上升,使得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许多出口企业利润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因此,外向型经济出现大幅下滑.3.宏观经济政策的紧缩力度过大中国经济大约从2003年后半年开始出现快速增长,2004至20Cr7年,GDP增长率连续5年超过10%,高于潜在GDP增长率;同时,CPI涨幅从2007年6月开始超过4%之后节节攀升,通货膨胀危险增大.为了防止经济出现过热,中国人民银行从2003年上半年就开始实施名为稳健而实为从紧的货币政策.同时,为了防止发生通货膨胀,从2007后半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又进一步加大了货币政策的紧缩力度.例如,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在2003年9月21日至2008年6月25日的20次上调中,有10次发生在2007年;在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6%到17.5%的11.5个百经济与管理研究(20o9年第3期)IResearchonEconomicsandManagement分点的上调中,有5.5个百分点发生在2007年.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在2O04年10月29日至20O7年12月21日的9次上调中,有6次发生在2007年,而在2007年的6次上调中,又有4次发生在后半年;在1年期贷款利率由5.31%到7.47%的2.16个百分点的上调中,有1.35个百分点发生在2007年,而在2007年的1.35个百分点的上调中,又有0.9个百分点发生在后半年.此外,为了严格控制信贷规模,中国人民银行还从2007年第四季度起进行了贷款规模的规划管理.从2007年后半年开始,宏观货币政策从紧的边际力度之所以增大,与对中国新一轮物价上涨原因和货币流动性状况的估计有关.2007年以来中国物价上涨压力日益增大.人们一般认为物价上涨是由于货币流通量过多,而且,很多人认为,2006~2007年中国存在流动性过剩.因此,为了控制物价上涨和流动性过剩,中央银行不得不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并非物价的任何上涨都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货币供应量对物价的影响是通过总需求表现出来的.根据费雪交易方程式,总需求等于货币流通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即总需求同时决定于货币流通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变量.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量的变动会导致总需求的同方向变动.但是,在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量的变动并不一定导致总需求的变动.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货币流通量的减少未必导致总需求减少;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放慢,货币流通量的增加未必导致总需求的增加.总之,货币流通量与总需求之间并不总是具有一致的必然的联系.2007年以来中国的物价上涨,主要不是需求问题,而主要是供给冲击(开始主要是禽流感和猪蓝耳病造成的临时冲击,后来主要是原材料,燃料,能源价格上涨所造成的成本推动),与货币供应量没有多大关系.紧缩的货币政策不仅增加了企业获得贷款的困难(特别是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困难),也加重了企业的利息负担.2008年1~2月中国工业企业利息支出为721.9亿元,1~5月为2012.7亿元,1~8月为3361.9亿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分别增加201.1亿元,575.2亿元和935.3亿元,分别增长34.1%,39.8%和38.1%.涨幅与2007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6.6,13.8和12.1个百分点.利息成本的增加与其他因素一起,导致企业利润下降和亏损增加.2008年1~2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3482.4亿元,1~5月为10944.0亿元,l~8月为18685.0亿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6.5%,20.9%和19.4%,涨幅同比分别下降27.3,21.2和17.6个百分点.2008年1~2月亏损企业亏损额为970.7亿元,1~5月为2003.7亿元,1~8月为3485.3亿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97.9%,123.3%和166.4%,涨幅同比分别上升110.3,147.7和190.5个百分点.4.公众信心下降导致紧缩政策的累积能量集中释放?2003年以来的经济偏热,被认为与投资增长率过高有关.为了防止出现经济过热,近年来政府一直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但是,受公众景气预期和世界各国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影响,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一直不能充分显现,并且被偏高的经济增长率和过快的物价上涨率所掩盖,因此政府不得不接连采取紧缩性政策,并且不断加大紧缩力度.结果导致紧缩政策的紧缩能量不断累积.然而,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的2008年货币政策从紧的信号,2008年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大幅上涨所表现出的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以及2008年初美国经济形势恶化所显示出的世界经济下滑趋势,引发了公众预期的调整,使得消费者信心和投资者信心大幅下降.数字显示,2008年10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2.4,与1月份相比下降3.2个点;2008年l0月中国制造业经理指数为44.6,与1月份相比下降8.4个点.公众预期的调整,使得近年来对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一直形成抵抗的力量突然消减,多年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所积累的紧缩能量开始集中释放.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真实增长率的大幅度下降,就是这种紧缩能量集中释放的一种表现.目前公众信心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错误预期所致.首先是对奥运后中国经济走势的错误预期.世界上举办过奥运会的一些国家,确实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奥运周期:奥运会之前,经济出现繁荣;奥运会之后,经济出现衰退.不少人据此预期奥运会之后中国经济会出现衰退.其实,中国偌大的一个经济,与奥运会有关的投资和消费,无论独立来宏观经济看多大,相对于中国投资和消费总量来讲都很小,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不可能很大.奥运会前中国经济的繁荣,不是因为筹办奥运会而出现的;奥运会后中国经济即使出现衰退,也不是因为奥运会结束而衰退.其次是对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下滑的影响估计过重.在奥运会刚刚结束不久,人们对中国后奥运经济的讨论尚未结束的时候,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波及全球.公众由于过分担心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冲击,信心进一步低落.实际上,今天的中国经济是一艘大船,抵挡和抗击风浪的能力很强;中国国内市场很大,中国经济回旋余地很大.5.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雪上加霜面对中国经济下滑,不少人将其归因于美国金融危机.实际上,此次中国经济下滑与美国金融危机关系不大.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数字显示,中国经济增长率2007年二季度达到近年来最高值12.7%之后持续下滑,起初的下滑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是经济运行趋好的表现,是我们所希望的.进入2008年之后,经济增长率进一步下降,一季度下降为10.6%,二季度下降为10.2%,三季度下降为8.9%.与之不同,2008年二季度以前,美国经济是上升的,一季度增长率还高达2.5%;二季度为2.1%,同比略有回落,但环比出现了2.8%的较高增长;明显下降是从三季度开始的,三季度的增长率为0.7%,环比为一0.5%.由此可以判断:第一,中国经济的下滑在时间上早于美国经济的下滑;第二,2007年三季度发生的美国次贷危机,对2008年上半年的美国经济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这表明,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的下滑,与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下滑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表2211111年以来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年潮名义增长率%)CP!上涨率稻真实增长率(荡2oI10.187一*擎.4002&一0.89.62o031129O13.399.4200512.91.11.I13.71.5l20o112.72.210.姗奎l6.孽2714.22007.315.3.312.020o715.5I_;|ll王27.515.953.4■l耋S弼曝l6:B’I|1l20o,淄l.16.5”a焉鼙l.羲”“I盈粥7,1018.1l16.5蠢0118.6~9懿9∞厦誊l22023曩.鼢霪灌.一2囊霉200819.懑.:2誓Z10-器曩-i228-Q08毫熏;§岛Q200S蠹-23■lI’IDo8,7Z暑麓§舔-3¨…雾;U,24.92缓瓣Z妻6’巷.勺2008~102一”碡誊0.势nI曩耄I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各年)和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8年第l2期第24和56页数字计算. 2008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的下滑,主要归因于中国经济自身,即前几年中国经济的过度增长.2003年底开始出现的固定投资的持续过快增长,导致产能过剩并不断累积;2005至2007年的股市和楼市过热,导致资产市场出现泡沫.经济的下滑,正是对前几年增长过度的一种自我调整和校正.此次中国经济下滑与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下滑时间上的大致相同,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巧合,二者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我们应切忌犯”关联就是因果”的错误.实际上,即使不发生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下滑,中国经济下滑也可能发生.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美国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下滑对中国经济运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属于雪上加霜,不是导致中国经济下滑的最初原因.而且,总的来看,这种影响不会很大.因为:第一,中国介入美国金融市场的程度还不算很深;第二,中国资本项目还没有完全放松管制;第三,中国潜在的内需很大,国内回旋余地很大;第四,中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可以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顺便指出,2008年中国经济的下滑似乎不是因为消费需求不足.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目前中国消费需求是旺盛的(见表2).2008年前l1个月份中,除了2月份以外,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率均超过20%,每个月份均高出去年同期经济与管理研究(20o9年第3期)lResearchonEconomicsandManageme~许多,而且均为2001年以来最高增幅;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真实增长率(名义增长率减去CPI上涨率),除了2月份以外,均在13%以上,不仅高于2月以外的2007年每一个月份,更高于2001至2006年期间的每一个年份,而且从6月份开始,已连续6个月超过15%,8,9,10,11四个月份竟然连续超过18%.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一般而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加,应该意味着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但是,2008年以来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统计数字显示,前3个季度,中国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1.0%,涨幅比2007年同期低3.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5%,涨幅比2007年同期低5.7个百分点.在收入涨幅下降的情况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增长,必然意味着消费倾向提高.这进一步证明了消费需求的旺盛态势.关于消费需求,不少人会引用最终消费率指标,即最终消费支出占按支出法计算的GDP的比重.中国的最终消费率的确很低,并且呈现持续下降趋势.1981年最高(67.1%),2001年降为61.4%,2007年降为48.8%.2007年与1981年相比下降了18.3个百分点,与2001年相比下降了12.6个百分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最终消费率一般都在70%~80%.中国的最终消费率大大低于其他国家.但是,最终消费率偏低或下降并不能解释目前中国经济的下滑.目前中国经济的下滑属于短期波动.短期波动只能用短期因素来解释,不能用长期一直存在的因素来解释.中国最终消费率不是现在才偏低或下降,而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偏低和下降.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的事实表明,中国最终消费率偏低和下降,不仅可以与经济下滑或萧条相伴,也可以与经济上行或过热并存.这表明,中国经济的上升或下降与最终消费率的高低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二,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取向依据2008年中国经济下滑的原因,2009年应该实施如下宏观政策应对.1.扩大政府非产能投资如前所述,此次中国经济的下滑,根本原因之一是产能和供给过剩.产能过剩的调整,是通过私人产能投资的减少实现的.私人投资的减少,会导致经济增长率下降.为了阻止私人投资下降所导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必须增加政府投资.但是,对付产能过剩性经济衰退的政府投资,必须既能增大投资需求,又不加剧产能和供给过剩.全部投资项目,按其是否增加产能,可以分为产能投资和非产能投资.产能投资是指直接形成生产能力的投资,企业的大部分投资都属于这类投资;非产能投资是指不直接形成生产能力的投资,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投资,生态环境建设投资,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投资等.产能投资与非产能投资具有不同的效应.产能投资,不仅具有需求效应,也具有供给效应,即不仅增加需求,也增加生产能力和供给.从短期来看,产能投资的需求效应大于供给效应;从长期来看,产能投资的供给效应会大于需求效应.在产能过剩背景下,增加产能的投资,会进一步加剧产能的过剩,因此不是解决产能或供给过剩性经济下滑的可取办法.与之不同,非产能投资既能扩大需求,又不增加产能,从而不会加剧产能过剩,是对付产能过剩性经济下滑的可取选择.2008年11月国务院为扩大内需所推出的投资项目就都是这一类.2.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促进出口企业发展恢复或提高出口企业的出El退税率,以抵消人民币升值和出口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对企业利润的不利影响,促进出口企业的发展.如上所说,2008年后半年,已经先后两次(8月l13和12月1日)上调了部分出口产品(如纺织品,服装,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但是仍显得有些不够.原因在于2005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累计升值20.8%),加之原材料,燃料价格和企业用工成本的上升,已经使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大为宏观经济缩小甚或变负;另一方面,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衰退,国际市场出现萎缩,给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雪上加霜;而且,美国金融危机仍在加深和蔓延,世界经济衰退还将持续,中国出口企业所处的境况还将恶化.在这种背景下,恢复原来的出口退税率,虽然可以部分冲抵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但不足以缓解世界经济衰退给出口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为了缓解因人民币升值和世界经济衰退给中国出口企业造成的生产经营困难,必须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3.恢复或重建经济系统内部的基本平稳关系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取决于宏观经济体系中一些重要平衡关系的状况.宏观经济的失衡意味着宏观经济系统中平衡关系的失衡.恢复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必须恢复或重建宏观经济内部的平衡关系.宏观经济系统中重要的平衡关系,包括实体经济部门的平衡关系,如储蓄与投资的平衡关系;货币金融部门的平衡关系,如货币信贷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实体经济部门与货币金融部门之间的平衡关系;对外平衡关系,如国际收支;以及对内与对外的综合平衡关系.宏观经济调控,作为经济系统之外的一种力量,除了要对偏离正常轨迹的增长或运行进行校正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恢复或重建经济系统内在的平稳较快增长的机制.换言之,就是要冲抵影响经济稳定运行的外部冲击,如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4.把握好扩张性政策的力度对付经济下滑,无疑应该采取扩张性政策.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一项好的政策,并不只是能够阻止经济下滑(或趋热),而必须是既能阻止经济下滑(或趋热)又不至于导致经济趋热(或下滑).如果只是阻止经济下滑或者只是抑制经济过热,那就比较容易,但是,如果那样,就往往会在对付了经济下滑之后出现经济过热,或者在对付了经济过热之后出现经济萧条.因此,政府必须尽力做到的是既要能够阻止经济下滑,又不造成经济过热;既要能够抑制经济过热,又不造成经济下滑.中央政府最近出台的一系列扩张性财政政策,既包括增加政府支付,又包括减税,可谓双管齐下.不可否认,这对于扩大公共投资并拉动企业投资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力度似乎过大.从现在到2010年底,不到9个季度,仅中央政府的投资支出就达4万亿元.如果考虑到地方政府投资和乘数效应,投资总规模可能达到数十万亿元.这会不会造成过度需求,引发日后新一轮经济过热,值得思考..5.增强公众信心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尽管有经济系统自身方面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与公众信心普遍下降有关.因此,克服当前面临的经济困难,必须增强公众信心.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现在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要正确判断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充分相信中国政府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增强面对困难的信心,鼓足战胜困难的勇气.我们只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就一定能够克服经济的下滑,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保持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快速发展.参考文献:[1]田秋生.中国固定投资真实增长率大幅下降的原因及走势[J].广东社会科学,2008(1):12—18[2]闻一言.正视中小出口企业的生存困境[N].证券时报,2008—07—23.责任编辑:周斌。

中国经济放缓原因及建议

中国经济放缓原因及建议

中国经济放缓原因及建议中国经济放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内外部因素。

国内结构性问题是中国经济放缓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经济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主要依赖于劳动力成本低廉、资源环境成本过低的优势,这使得一些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受到衰减。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中国经济面临着结构转型的压力。

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稳定也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需求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导致了中国出口市场的萎缩,进而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压力。

金融风险也是中国经济放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债务规模大幅度增长,特别是企业债务的增长较快,金融风险不断积累。

一些企业由于负债过重,经营状况堪忧,面临破产和债务危机带来的金融风险挑战。

遇到经济放缓的问题,中国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和稳定经济增长。

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中国应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推动中国经济向创新驱动的方式转变。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中国应加大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类金融违法行为,加强对超高风险领域的监督,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加强外部需求的开拓,推动贸易自由化。

中国可以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扩大对外贸易,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加强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中国可以通过加大对教育、科技等领域的投入,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技术进步,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中国经济放缓的原因较为复杂,内外不一致的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当前的经济形势。

但通过深化结构改革、加强金融监管、拓展外部需求和提升创新能力等措施,可以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推动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和可持续的增长。

中国经济放缓原因及建议

中国经济放缓原因及建议

中国经济放缓原因及建议中国经济放缓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包括经济结构调整、国际经济形势变化、金融风险以及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等。

中国正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困难。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和出口,但这种模式已经导致了产能过剩、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减少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提高消费和服务业的比重。

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经济放缓。

第二,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也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缓慢,贸易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风险增加,这些因素都对中国的出口和对外投资形成了冲击。

特别是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给中国出口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金融风险也是中国经济放缓的原因之一。

过去几年,中国的债务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

高额的债务增长和不良资产的累积给金融系统带来了风险,也给实体经济带来了不确定性。

面对中国经济放缓的挑战,可以采取以下建议。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中国应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促进消费和服务业的发展。

通过提高劳动力技能,加大研发投入,培育新兴产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

中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推动形成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体系。

在面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时,中国可以采取多边主义的方式,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合作,增加市场多元化,降低对某个国家的依赖程度。

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

中国应推进金融体系的改革,加强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提高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

加强企业债务的处置,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优化经济结构,减少金融风险。

加大对创新和科技的支持。

中国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资,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

通过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可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中国经济放缓的原因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国际经济形势变化、金融风险以及内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等多方面。

中国经济减速原因与出路

中国经济减速原因与出路

中国经济减速原因与出路摘要: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是长期实行凯恩斯政策产生的GDP 初次分配格局扭曲、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升和长期过度投资的结果。

中国经济发展的出路是摒弃投资、保GDP增长发展模式,切实关注民生,改革半管制、半市场的政府公司化管理模式,适时放弃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的同时也要扩大外需,切实做到城乡统筹,着重发展县域经济以及做好收入分配的改革等。

强调政府应该主动将GDP增长率再降低一些,给各级政府、地方官员一个导向,不要盲目追求GDP增长率,而应该关注民生与注重质量。

关键词:凯恩斯政策;初次分配格局;扩大外需;城乡统筹;收入分配改革一、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原因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但仍在预料之中。

有一些观点认为已经超出了预料,希望政府出台一些适应的措施。

笔者不赞成这种观点。

从近期公布的数字来看,中国经济运行总体上是平稳的,虽然下行的压力短时期还难以改变,但不会出现硬着陆。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三个主要问题。

一是内需、外需增长乏力,促进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不足。

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动力是内需和外需。

所谓“三驾马车”中的投资不是原动力,应该由内需和外需的规模来决定投资的规模。

内需与外需不足是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困难的根本问题。

二是财政货币政策。

认为这几年的财政货币政策是失误的,导致金融风险在不断加剧。

近段时间所谓的“钱荒”已经给了我们一个预警。

三是长期依赖投资保增长(即保GDP的增长),导致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长期实行凯恩斯主义政策产生的问题长期实行凯恩斯政策产生了两个问题。

一是导致GDP初次分配格局扭曲,二是导致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升。

1. GDP初次分配格局扭曲4万亿元的投资应该说有很多的后遗症,短时期之内消化这些后遗症的可能性不大。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产生实际上就是我们长期实行凯恩斯主义政策的结果。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呢?因为现行的凯恩斯主义政策是从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开始的,连续了15年。

中国经济落后的原因

中国经济落后的原因

中国经济落后的原因
中国经济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原因:
1.历史原因:中国在19世纪晚期与20世纪初期曾经遭受过许多的战争、内乱、外交
失败等问题,导致中国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而此时西方国家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这
使得中国经济更加明显地落后于西方。

2.政治制度的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政治制度长期以来都是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和专
制主义的特点。

这使得政治和经济体系在许多方面都显得僵化和封闭,缺乏创新和竞争的
动力。

3.经济结构的落后: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一直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

虽然在20世纪初期出现了一些国有企业,但是这些企业长期受政府保护和控制,缺乏竞争力。

到了
后来,中国的国有企业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拖累。

4.外部环境的限制:中国历史上多次受到外部势力的侵略和掠夺,这使得中国的资源
和人力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

同时,在冷战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很少,这使得中国的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崛起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瞩目的一个话题,而一些因素已经助于
中国在经济方面实现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仍然需要注意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以确保中文
经济的稳步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困局的主要成因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困局的主要成因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困局的主要成因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困局的主要成因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诸多现实问题进行剖析,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阶段性特征。

这些特征很多都呈现长期性,它们是影响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中、长期因素,短期中难以扭转。

同时,本文也从宏观的角度对影响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短期因素进行了分析。

这些长、短期因素叠加在一起,它们的共同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得当前我国经济陷于一种相当困难的局面。

这种局面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在今天乃至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都将面临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等多重目标。

关键词:发展阶段;特征;经济困境;成因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逐季下滑,宏观经济形势趋于严峻。

这种局面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转折阶段,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短期中金融危机深化、内需不足等长短期因素叠加的结果。

这种情况或许会持续较长一段时期,从而给我国宏观经济形成较大压力。

一、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一个经济体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往往会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特征。

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其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出如下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很多都呈现出长期性,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也许预示出中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思路已经到了需要进行调整的重要窗口期。

(一)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速的经济增长不仅源于技术进步、生产要素以及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且更加得益于对外开放和市场化改革等一系列制度改革红利。

然而,近年来,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红利正面临耗尽局面,中国经济面临刘易斯拐点到来的压力。

此外,由于制度红利和全球化红利日益耗尽,导致全要素生产率下滑,造成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面临下行压力。

1. 经济增长日益依赖资本投入,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下滑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是推动我国国民收入增长最主要的两个源泉,1981-2010年期间这两者对国民收入增长贡献的份额年均为57.7%和35.2%;劳动增长贡献的份额仅为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进入十年最低谷的深层次原因2016-01-18来源/《新政机遇》自序中信出版社作者/邵宇本文是邵宇博士2014年对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很多地方在2015年都得到了印证,现在重读仍有很多借鉴意义。

当前各种数据显示,中国经济进入了伤停补时阶段,近期很多指标(包括消费、投资、货币供给)都出现了近十年以来的最低值(还不用说令人疑惑的平减指数问题),但这仅仅是表象,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在中国经济自身演进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三重断裂带——分别是增长断层、改革断层和全球化断层。

GDP锦标赛与改革锦标赛之间的断裂第一重是GDP锦标赛与改革锦标赛之间的断裂。

传统的GDP锦标赛的能量级明显下降。

这一方面是源于已经高企的地方政府负债和略显紧绷的货币政策,但更重要的原因,特别是短期面上的原因,主要是官员绩效考核机制一定程度上的调整、目前全力展开的反腐行动以及对楼堂馆所等新建基建项目的抑制。

应当说这些都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措施,但其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压制作用也正在显现。

据观察,目前基层官员之间正在形成一种消极怠工的状况,这与党性无关,而是人性。

现在官员不可以吃,不可以喝,也不方便戴表,那他们也就不积极推动项目进展了。

传统的GDP锦标赛,明显是亲投资的,特别对于系统内的成员来说是所谓“激励高度相容”的。

因此,地方政府历来在通过增加投资以加速经济增长上驾轻就熟,但是目前情况已经开始发生趋势性变化。

这就会出现一个明显的推动力落差,或者说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刻,原来的增长模式已经明显减速,而民营经济活力暂未充分激活,结果就是经济增速不断下滑,如同一辆低速行进的自行车开始摇摇晃晃,保持平衡会更加困难。

更重要的是,中期来看,新一轮国家和政府治理改革的三大标志性工作将很快全面展开(即第五个现代化)。

这包括但不限于: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这将最终牢牢约束住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以透明预算和全口径预算为核心的公共财政制度的确立,这将把每一次重大项目的决策从暗箱放到台面上;以及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的“推行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这本质上是一个以增量带存量的中国式阳光法案的雏形,切勿低估它的严肃性和作用力。

加上适当的网络监督,这些将构成“制度的笼子”最坚固部分。

笔者坚信上述改革会从根本上重塑中国成长的动力源泉,使得民间资本在未来拥有最大的空间和舞台,也同时让政府变得清正廉洁、高效和精简。

但短期的抑制在所难免,也许这才是当下以致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可能始终会不太给力的根本原因。

改革锦标赛内部的断裂带第二重则是改革锦标赛内部的断裂带。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令人兴奋的宏大改革蓝图,打响了改革锦标赛的发令枪。

改革就意味着变化,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改革是一个慢变量,而增长是一个快变量。

不仅如此,改革本身也分成比较快的变量和慢的变量,断裂处就在于改革的各个元素之间短期内未必能够形成有效配合。

几轮压力测试结果显示,不论是经济还是市场的稳定性都还差强人意。

金融变量的剧烈波动,一方面当然有利于改变原来一致的单向投赌预期,同时也可能会引发更大的不确定性。

而那些较慢进行的各种相配套的改革只会使得原来的风险进一步积累,例如影子银行(包括同业和中国式信托)的治理,地方融资平台的治理,这显然都是慢改革。

总量货币政策的简单紧缩式调整或者市场化决定都无法完成这些结构主导的精细化、差异化管理要求,从而使得劣币驱逐良币、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制度套利,这些难题都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所以,各种改革进程速度不一致,特别是金融改革的单兵突进,可能带来意外情况,而各种各样改革不配套的风险最终可能会体现为金融危机的症状。

例如一直被外界所诟病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实际上,化解过高债务杠杆问题的措施里面就涉及很多的慢改革。

如预算透明化以后市政债的发行改革,地方和中央的事权和财权的重新匹配,国有资产的变现以及混合所有制的实现,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究竟如何推进,如何形成足够量级的离岸人民币资产池等。

由于大部分投资者比较短视和囿于自己的认识框架,要理解中国改革的逻辑,特别是去理解和量化户籍、土地制度的改革可能释放的红利,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尤其是对于海外投资者。

全球化进程的阻断第三重断裂则来自全球化进程的阻断,准确地说,是来自美式全球化和美元全球化进程的逆转。

本质上讲,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传统发达经济体的局部退出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拒绝上位。

2008年金融危机改变了很多事情。

大危机之前全球化的逻辑很简单,整个世界分为三元结构,全球的三个世界的格局是由消费国(美国是典型代表,印钞票、花钱买东西)、生产国(代表是中国)、资源国(中东的石油国,还有金砖国的巴西、俄罗斯等,提供大量的大宗产品)构成,通过现有的美元为主体的储备体系相连接。

生产型和资源型经济体完成原始的资本和产能的积累,而发达经济体刺激虚拟经济体系的空前繁荣和消费主义的狂欢。

中国在这个夹心层中的难度就体现在“买什么什么就贵”,“卖什么什么就便宜”。

整个世界就是按照这样大循环模式运转,这种“相濡以沫”的广义G3结构最终在2008年次贷资产泡沫中轰然坍塌,然后危机一波一波不断袭来。

首先是美国的金融体系危机(银行和居民资产负债表),然后变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国家资产负债表),进而变为货币体系危机和新兴市场的连带伤害,全球经济随之进入了长期的消沉。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当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三期叠加,即GDP锦标赛动力的丧失期、改革红利不能充分协调发挥合力期、全球化红利暂缓释放期,中国经济当下的情况空前复杂,具有极大的挑战性。

特别是在外围流动性可能发生急剧变化的环境下,不能排除会看到一些系统性风险的集中爆发,这包括二三线房地产价格泡沫自我实现式的破灭,地方融资平台的违约风险,以及金融体系包括主流银行系统的坏账损失,如果再叠加人民币的大幅贬值,就会引发一场完美风暴。

这其中尤其是地方政府和国企的债务问题,尽管中国政府拥有超过55万亿元的净资产,但如何巧妙地转移过高的地方政府杠杆,完成从地方到中央、从政府到居民、从国内到国外的转移腾挪,用长久期的成本低廉的负债去匹配地方政府那些缺乏流动性的长期资产绝对是一个重大挑战,这也是海外投资者对中国短期前景高度怀疑的一个重要原因。

违约是一条长长的光谱,最上端的是上游的原材料。

例如涉矿的大宗产品,包括铜、大豆,铁矿石,煤炭等,然后是中游的过剩产能,包括新兴的过剩产能,例如太阳能、风能等,也包括传统过剩产能,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等,然后就轮到下游的房地产了,房地产往下就连接着地方融资平台。

因为如果土地卖不出去,则地方融资平台的流动性立即就会出现问题,而这两者如果出现问题,那么中国的影子银行部分,特别是信托就会出现兑付风险,再下来是国家级融资平台,例如国开行金融债的发行困难,然后是一般商业银行体系的坏账问题,从而回到危机的起点和终点。

因此,货币政策由旧常态进入新常态,以市场化方式配置金融资源,从流动性方面全面支持宏观经济各部门杠杆的转移腾挪,不断优化各部门资产负债结构,形成对宏观经济三重断裂的有效突围。

这正是我们提出的:从货币的“双重投放”到资金的“双重脱媒”。

货币“双重投放”的旧常态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短短30余年的时间里,我们经历了经济货币化(1979-1991年)、资产资本化(1992-1997年)、资本泡沫化(1998-2005年)、泡沫全球化(2005-2011年),以及随后的全球泡沫的同步升腾与坠落,危机迅速经历了一(2007年)、二(2010-2011年)、三波(2012年至今),全球资产波动出现了高度的同步性。

货币方面,当基础货币成为央行的目标变量后,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扩张的力量被释放出来。

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要素货币化,都需要吸收天文量级的货币供给。

一开始货币是由货币当局自主投入的,货币增速缓慢上升,在击败了东南亚的竞争对手后(2001年中国加入WTO),很快全球化的红利滚滚而来,这大致发生在2002-2003年前后,货币开始狂飙突进,广义货币M22013年为1998年的10.59倍(1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18.36%;若放大至更长周期,M22013年为1985年的212.84倍(27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1.1%。

同时,中国一度采用的强制结售汇制度最终形成了奇特的流动性供给机制。

美元一旦结售汇,就形成了所谓的双重投放:一方面,在中国,这些美元兑换为人民币基础货币,或者说美元成为中国投放货币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央行就相当于美联储的一个大储备区分行,货币政策(基础货币)多年被劫持,而其能做的就是不断对冲再对冲。

央行2003年开始被动发行央票对冲,后来不断提升准备金进行更廉价也是更有效的对冲。

即便如此,流动性仍然不断膨胀,进而刺激资产价格和投机情绪。

我们肯定还记忆犹新,2003-2007年,那貌似是中国制造和贸易的最甜蜜时刻,也是赌人民币升值最高峰,2005年重新打开的升值窗口就如同总攻的集结号,全球套息交易产生的热钱滚滚而来,房产价格和股票价格扶摇直上。

但更加诡异的是,另一方面,强制结汇产生的美元储备成为中国央行的资产,由外汇管理局负责日常管理和投资,由于中国外汇储备投资渠道狭窄,大量的美元储备用于购买美国国债。

我们把美联储购买债券的行为叫做量化宽松(QE),三次QE释放了近4万亿美元,同期中国央行多了2万亿元的外汇储备,那么从这一点上看,不管美联储愿不愿意,中国央行也一直在买入美国国债,相当于中国央行向美国投放美元基础货币,替美联储执行量化宽松政策。

这就是美元的双重投放和循环膨胀,它在中国和美国创造出了双重信用——不同仅仅在于,美国人得到了廉价的信贷可以不断挥霍消费,中国得到更多的货币进行投资和生产,相互需要,真是一个完美的循环。

直到泡沫全球化,货币总量多到可以推动两国各自的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失控形成2008年金融危机,这其实就是所谓全球失衡的真相和金融危机的根源。

资金“双重脱媒”的新格局进入2014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对美联储加息预期的增强,全球流动性格局发生较大转变,新兴市场的汇率和高风险资产价格剧烈波动,中国外汇占款随之下降,人民币升值亦戛然而止。

因而中国的货币自主性可以更强,从而产生一个较为中性的货币环境。

但是,从短期来看,外汇占款这一主要货币投放渠道的抽离,使得中国的流动性变得比较紧张。

我们用贸易顺差、FDI、外汇储备的收益以及EPFR的外资配置数据对外汇占款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拟合,研究发现,如果滞后一期的话,拟合效果其实要更好一些,这可能是由于实际资金的结算可能会有一定的时滞。

那么考虑到贸易顺差的收窄和EPFR数据的走势,我们认为,从中期来看,其波动的中枢会出现大幅度的降低,这意味着,本来由于企稳的政策风向、定向的货币微调政策的中国流动性又一次面临供应不足的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