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超齐全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及其艺术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及其艺术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及其艺术分析1. 引言1.1 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中国传统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历史。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历史和宗教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音乐被视为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宗教仪式、宫廷乐舞、庆典和民间活动中。

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早期的祭祀音乐和宫廷音乐。

在周朝时期,雅乐和庶乐的划分为中国音乐的重要里程碑。

雅乐是王室贵族的音乐,被视为尊贵和高雅的音乐形式;庶乐则是平民百姓的音乐,更加朴实和通俗。

这种分工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的差异,也奠定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

随着历史的演变,中国传统音乐吸收了各个民族和地区的音乐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系和风格。

这些元素包括汉族、少数民族、宗教音乐、戏曲音乐等,丰富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和形式。

在现代,中国传统音乐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传承和发扬。

1.2 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性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和传承,也是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音乐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生活、自然和宇宙的感悟,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音乐,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从而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中国传统音乐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也有利于维护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性,对于促进中华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一、民族性强:中国传统音乐在乐曲结构上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其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诗歌、绘画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民族美感。

二、注重旋律: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旋律的表达,旋律线条清晰,富有感染力,常常通过旋律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

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

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内容,是中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共同创造的辉煌成果。

它的发展的历程可以分为六个时期。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音乐关于远古时代的乐舞,《吕氏春秋·古乐篇》曾有三人执牛尾,投足而歌的想象,虽然不可尽信,但对古人这种纯朴的歌舞方式的想象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出土的舞蹈纹陶盆,内壁画着三组舞人形象,每组五人,手拉着手化装跳舞,动作整齐协调,似乎在边舞边唱,反映出新石器时代人们文化生活的片断。

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埙,有一吹孔、两按音孔,可发四个乐音,构成四声音阶。

山东潍坊市姚官庄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埙,有一吹孔、一按音孔,可发小三度音程的两个乐音。

确定的夏代音乐史料还没有发现。

商代的音乐文化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当时的乐器虽然现在发现的还不多,但有些已反映出重要的史料价值。

如河南辉县琉璃阁殷墓出土的陶埙,有五按音孔,可发八个连续半音。

(1)上述各类陶埙由于是烧制器物,所以能在地下保存下来,但它们不能全面地也不可能准确地反映当时乐律发展的水平。

现在根据它们所显示的数据,只能看出一个乐律发展的轮廓。

这个轮廓却足以说明我国古代乐律发展的轨迹。

此外,还有出土的鼓、钟、磬、编钟、编磬、铙、铃等,说明乐器也相当丰富。

商代的甲骨文中有不少乐器名,不仅种类多,而且字形也表现出乐器已经达到相当复杂的程度。

这都是音乐文化发展的标志。

如:龠(籥)■■■(乐)■■它们都反映了乐器的形状。

郭沫若认为“‘龠’象编管之形,从■,示管头之空。

”(2)“■”象木板上张着丝弦,有的学者认为它原来就是一种弦乐器,可以解释为象形字。

木板上张着丝弦,必须有共鸣器,才能发出音响。

上举甲骨文第4字的底部就象共鸣器,同时也是底座。

这种乐器可能是古琴的原型。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以及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琴,琴面的背部有槽,和另一块有槽的底板相合后,才能构成中空的共鸣器,这大概是商代以来的遗制。

音乐考古学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的价值——以曾侯乙编钟和贾湖骨笛为例

音乐考古学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的价值——以曾侯乙编钟和贾湖骨笛为例

古学 的研究对象涵盖的范围。
笛年代距今 约九千年 。骨笛现珍 藏于 国家博物馆 、河南博物 院和河
由于 音乐 的特 殊性 ,在 留声 机发 明之前 ,我 们无 法 听到古 人 南 省文物研 究所。贾湖骨笛 多由鹤类尺骨 ,在其一 面钻孔而 成 ,有
发 出的乐音 。文物 、图像和文献是 我们认知古代音乐 文化 的重要途 五孑L笛 ,六 孔笛 ,七孔笛 ,其 中以七孔笛居多 。长度多在二 十二厘
层出不穷 ,为音乐史研究积 累了大量实物资料 。其中 ,曾侯 乙编钟 址 中出土的骨笛 ,改写了中国音乐史 。
与贾湖骨笛 的出土令人瞩 目。曾侯 乙墓于 1978年 在湖北随县 的擂鼓
经 专家试吹 ,骨笛仍 能吹奏五声 阶的曲子 《小 白菜 》。证明贾
墩东 团坡 上被发掘 。曾侯 乙墓出土大量乐器 ,其 中最重要 的是 曾侯 湖 骨笛能演奏五声或 七声调式 的乐 曲 ,其 律制为三分损 益律 。贾湖
贾湖遗址 发现的骨笛 ,已具备七 声音阶 ,这一 发现彻底打破 先
的一 套编钟 。曾侯 乙墓编钟 ,有 甬钟 ,镩钟 ,钮钟 ,按 大小和音高 秦只有五声音 阶的结论 ,证 明我 国人 民在八干 、九千年前 已使用 七
为序 编成8组悬挂在 3层 钟架 ,另有 一枚镩钟 (楚惠王赠 ),共 有65 声 音阶 。英 国权 威科学杂志 《自然 》还曾报道贾湖 骨笛 ,产生广 泛
人音乐 活动的各种遗物 和遗 迹 。如 :各类乐 器 、乐俑 、与音乐 艺术 现 了我 国战 国时代音乐文化的水平 。
活动有 关的器物铭 文 ,各 种器皿饰绘 、堆 塑 、雕砖石刻 、洞窟壁画
1986年 、1987年至2001年 ,在河南舞 阳贾湖新石器 时代遗址 出

中国音乐史笔记

中国音乐史笔记

中国音乐史笔记一、远古→先秦黄→炎→尧→舜→禹→夏→商→周{东周:春秋,战国}→西周→秦;1.乐器已知现存最早的三件乐器:1)骨笛(河南舞阳贾湖)2)骨哨(浙江余姚河姆渡)●龢:一种多管编排乐器,是小笙的前身。

●缶:一种陶制打击乐器,最初用于盛装饮料的工具,西周的著名乐器。

●鼗:古代鼓的一种,类似今天的拨浪鼓,一至四面不等,主要用于祭祀和庙宇。

●柷,敔:一对木制打击乐器,用于宫廷雅乐,是乐曲起止之用。

●曾侯乙编钟:战国初期,曾国侯爵乙的墓出土的编钟,在湖北绥县发现的一套65枚的完整编钟,青铜制造。

特点:有64枚编钟可击出三度的两个音程,有一枚仅一个音。

整个音域有5个八度,中心音区12个半音齐全。

是已知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律较准的一套编钟。

●琴,瑟:春秋战国时期,两者搭配演奏,我国最早的弹弦乐器,记在《诗经》中。

瑟为散音乐器,没有固定音色,已失传。

●筑:击弦乐器,已失传。

●秦筝:流传在秦国的筝,是一个以音响效果命名的乐器。

●建鼓: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一种鼓。

●镈、铎、钲:金属打击乐器。

2.乐舞1)原始乐舞:在《吕氏春秋》记载的《朱襄氏之乐》《阳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2)古歌:①东汉《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弹歌》,是狩猎歌;②《吕氏春秋》中的《八阕》,最早的民歌,包括《载民》(写人类)、《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力》、《依地绕》、《总禽兽之极》。

3)六代乐舞:始于黄帝时期,是颂扬先秦不同时期各创业帝王的文功武德。

西周时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的宴飨活动,是雅乐的先河。

①皇帝时期的《云门大卷》----祭天神的;②唐尧时期的《大咸》或《咸池》----祭地神的;③虞舜时期的《韶》或《韶乐》----最为著名,用排箫伴奏,用来祭四望----日、月、星、海;④夏禹时期的《大夏》----祭祀山川;⑤商汤时期的《大濩》----祭先妣→女娲;⑥周武王时期的《大武》---祭先祖。

3.音乐家1)夔:古代最早的音乐家,舜时的乐官,是氏族社会乐舞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具有高超的音乐演奏技能。

国宝鉴赏

国宝鉴赏

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的一座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

这是个面积达220平方米、比长沙马王堆汉墓大6倍的“超级古墓”。

出土时,整套编钟耸立如故,重达2567公斤的65个大小编钟整整齐齐地挂在木质钟架上,,为战国时期楚赠曾国遗物,保存完整,这是中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空前发现。

出土时曾用原件举办过一次音乐会,敲响了《东方红》、《楚殇》等曲,震撼世人。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钟及钟架铜构件是铜、锡、铅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异。

用挥铸、分铸、锡焊、铜焊、铸镶、错金、磨砺制作而成,工艺精湛。

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

全套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

有6个丁字形彩绘木极和2根彩绘撞钟木棒与钟同出。

据此并经实验判定,这套钟的使用共需5人:3人双手执小模,掌奏中、上层钟;2人各持撞钟木棒,掌奏下层钟。

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5个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曾侯乙编钟不愧为“国之瑰宝”,它的出土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画上了鲜艳的一笔。

然而,制作它的我们的先人们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就在我们先人铸造编钟的时候,地球上大部分地区还是荒无人烟,有些地方虽有人群,却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

当时,社会的科技还相当落后,没有现代的机械,没有电,没有先进的技术,我们这里的祖先不知要克服多少困难才能打造这么一套了不起的编钟。

他们克服困难的精神可贵,值得我们去学习。

所以,这套编钟形象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充分显示了我们祖先伟大的创造力,使人大开眼界,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中国音乐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多样的音乐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音乐史的发展,包括古代音乐、民间音乐以及现代音乐等方面。

一、古代音乐古代中国音乐起源于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乐器是石鼓、石钺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乐器逐渐丰富,形成为了琴、瑟、箫、笛等乐器家族。

古代音乐主要分为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两大类别。

宫廷音乐在封建王朝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表达了统治者的威严和尊贵。

而民间音乐则是普通百姓的表达情感和娱乐的方式,包括民歌、民间舞蹈等。

二、唐宋时期的音乐繁荣唐宋时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黄金时期,古琴、古筝等乐器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在这个时期,浮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如李白、杜牧等。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流传,也对世界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唐宋时期还浮现了许多宫廷乐队和宫廷舞蹈,丰富了音乐表演形式。

三、元明清时期的音乐变革元明清时期,中国音乐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元代引入了蒙古族音乐元素,使得音乐风格更加多样化。

明代时,戏曲音乐开始兴旺,京剧、评剧等戏曲形式逐渐形成。

清代时,西方音乐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浮现了一些以西方音乐为基础的新型乐器和演奏技巧。

四、现代音乐的发展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开始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西方乐器和音乐理论逐渐传入中国。

中国音乐家开始进行音乐改革,融合了西方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创作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音乐作品。

近年来,中国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等新型音乐形式也开始兴起,年轻人对音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总结:中国音乐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古代音乐到现代音乐,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中国音乐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音乐风格,对世界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音乐需求的不断变化,中国音乐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展现出无限的魅力和活力。

中国传统音乐欣赏

中国传统音乐欣赏

中国传统音乐欣赏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之一就是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各种乐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享誉世界。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流派以及著名的曲目,带领您进入这美妙的音乐世界。

中国传统音乐以其深沉、恬静、舒缓的风格而迷人。

它强调气韵生动、柔软和谐的表演风格,与西方音乐的均衡对称对比鲜明。

中国传统音乐的乐器多种多样,包括古筝、琵琶、二胡、笛子等。

这些乐器产生的声音独特而美妙,带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沉浸于音乐的愉悦感。

中国传统音乐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流派。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宫廷音乐(又称为文人音乐)和民间音乐。

宫廷音乐起源于古代宫廷,以其优雅和高雅的风格而著名。

它是皇帝和贵族们享受和表演的音乐,因此享有崇高的地位。

而民间音乐则源于人民生活和劳动中,常常带有朴实自然的风格,讲述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中国传统音乐有许多著名的经典曲目,其中最受广大人民喜爱的包括《百鸟朝凤》、《二泉映月》等。

《百鸟朝凤》是一首西北民间音乐,描绘着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鸟儿的欢歌。

这首音乐通过琵琶、古筝等乐器的演奏,展现出了自然界的神奇和美妙。

《二泉映月》则是二胡家喻户晓的代表作,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表达而著名。

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如音乐会、表演、演奏等。

中国有许多知名的音乐家和乐团,他们通过演奏传统乐曲,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

此外,中国传统音乐也被广泛运用在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等艺术表演中,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总之,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各种乐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广受欢迎。

它以其舒缓、柔和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带给人们一种沉浸在音乐之中的美妙感受。

通过欣赏中国传统音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的文化传统。

无论是在音乐会上聆听演奏,或者在电影中欣赏剧情穿插的音乐,都能够带给我们愉悦和感动。

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传统音乐的世界,感受音乐所带来的无限魅力吧!。

中国音乐史 总结

中国音乐史 总结

音乐:以声音为材料,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曲调,通过人声演唱或乐器演奏来表达感情的艺术。

音乐史的划分:古代(远古--清末)是确立我国音乐风格和传统的时期。

分三个时期:1。

远古--春秋时期(上古钟磬乐时期,功利性,艺术性,审美性)突出现象:古乐舞曲。

2.秦--宋,中古伎乐时期,突出现象:娱乐性,艺术性较强的歌舞大曲3.宋--清末,远古俗乐时期,突出现象:戏曲音乐的发展和繁荣近代:是学堂乐歌的时期(清末1840--1919年)现代:是新音乐启蒙和发展时期(19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章远古及夏商的音乐巫术说(宗教):指从欧洲传入中国的音乐《韶》:是一种宗教性的乐舞,共有九次变化,歌也有九段,因此也叫“九辩”“九歌”伴奏乐器是用若干“管”编排起来的叫做萧(排箫)的乐器,内容歌颂龙凤呈祥,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

承受“吴国季札”和孔子尽善尽美的评价。

舜时则有《韶》乐舞,因为它是用编管的萧作伴奏乐器,故也叫《萧韶》,因史料记载它有九个段落,所以也叫《九歌》,《九辩》。

古歌与古乐舞。

原始音乐的特点:1.形成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乐舞。

2.创作具有集体性。

3.功利性强与艺术性《弹歌》被认位是最早的歌曲,记载:“昔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八段)第二章周代的音乐标志:西周雅乐和雅乐制度的出现及春秋战国时期民间音乐的兴起。

周代的礼与乐:“郊社”“食祭”“王师大献”总结雅乐制度:不同的等级音用不同规模的乐队和舞队,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乐舞节目。

这一时期是我国音乐初步繁荣时期六代乐舞简称(六舞):黄帝时的《云门大卷》(云门)尧时的《咸池》(大咸)舜时的《大韶》(韶)夏禹时的《大夏》周初时的《大武》。

用途主要是为了祭祀天地,山川,祖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诗,歌,舞一体,而声调平缓,表现一种庄严,平和,中庸的情绪,具有严肃静穆之感。

颂乐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天子相见,大射,视学及其他重要的典礼之中,伴奏乐器是:瑟雅乐分大雅和小雅,风格典雅和平纯正。

用最新的科技保护传承最古老的音乐文化——人类非遗泉州南音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历程纪事

用最新的科技保护传承最古老的音乐文化——人类非遗泉州南音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历程纪事

福建省东南沿海的泉州市,有种古老的传统音乐,原称弦管,当今叫泉州南音。

1985年在泉州成立的“中国南音学会”,以赵沨为会长的老一辈音乐学家在观摩调研后,认为它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具有“古、多、广、强、美”等突出的优点。

这就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并从2002年起启动申报活动,直至2009年,终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申报成功后,如何履行该组织制订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贯彻落实国务院提出的“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便成为一个难度很大的全新的课题。

一、深奥复杂的南音古谱实现数字化 之所以是个难题,是缘于泉州南音是非物质的,其遗产散布在本地城乡和海内外广大地区。

遗产的核心内容则是曲目。

据研究其源头应是晋、唐、宋等代的中原移民先后带来的音乐,与泉州当地的古语方音融为一体,民间喜闻乐见,再经日积月累,才形成“词山曲海”之称。

可惜历代的官方似乎都不管不问,以致不见有可供稽考的历史档案,或官方审定的类似教科书的规范曲谱。

端赖历代的弦管乐人一靠口口相传,二靠手抄曲谱得以世代传承下来,并随着闽南人自宋元以来外出谋生,带到中国港、澳、台和东南亚各地,于是萌生一个“南音文化圈”。

这个“南音文化圈”的再活跃起来,始于1977年,是由新加坡泉籍华侨丁马成先生首倡的“亚细亚南音大会唱”(后称国际南音大会唱)带动的,泉州市接着自1981年以来相继举办了13届,再加上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中国台湾等,先后共举办了近30届。

每届都有十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团体四五百人参加,连续三五天的互相交流吹拉弹唱,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古乐复兴新气象。

南音大会唱带动了海内外民间老馆阁社团的复活,也吸引了城乡各地许多新的爱好者,尤其是泉州市自1990年起推动南音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因而急需教材和大量的曲谱,但可用的曲谱奇缺。

原因在于弦管曲谱深奥复杂,其谱字“乂工六思一”(乂读音近且qie)对应“宫商角徵羽”五个表音简明汉字,加上琵琶指法、撩拍符号等的纵横交错,密密麻麻,有人视为“天书”,历来只能靠口传和手抄。

中国音乐史讲义

中国音乐史讲义
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
解放区音乐
在解放区,音乐成为宣传革命思 想、鼓舞士气的重要手段。这个 时期的音乐作品大多具有浓郁的 民间风格,歌词内容表达了对自
由和解放的渴望。
新中国成立后的音乐
概述
民族音乐的复兴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开始进入一个新 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大 多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
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在借鉴西方音乐教育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自己 的音乐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
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改编
中国作曲家将西方音乐技巧与本土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许多具 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
中国音乐的国际影响与传播
国际音乐节的参与
01
中国音乐家和乐团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音乐节,展示中国音乐
03
民族音乐的创新
在接受西方音乐影响的同时,许多中国音乐家也在努力创新,尝试将中
国传统音乐的元素与西方音乐相结合,创造出新的音乐形式。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音乐
概述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音 乐成为宣传和鼓动民众的重要工 具。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大多具 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期最重要的音 乐形式之一,它们大多以民间曲 调为基础,歌词内容直接表达对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 繁荣,音乐方面则出现了琴、瑟、鼓 等多种乐器,音乐理论也取得了巨大 发展。
汉唐时期
汉唐时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高峰,如汉 代的“相和歌”和唐代的“燕乐”,这 些音乐形式在当时极为盛行,对后世音 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音乐的特点与影响
流行音乐的兴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流行音乐在 中国开始兴起。港台流行音乐率先 进入内地市场,并逐渐形成了自己 的风格和特色。

【昆曲简介】

【昆曲简介】

【昆曲简介】【昆曲简介】昆曲(原应为“昆”),是我国古⽼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被称为“昆剧”。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段结合得巧妙⽽和谐。

该剧种于2001年5⽉18⽇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命名为“⼈类⼝述遗产和⾮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国家⾮常重视⾮物质⽂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20⽇,昆曲经国务院批准列⼊第⼀批国家级⾮物质⽂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地区,⾄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唱法也不⼀样。

元末,顾坚等⼈把流⾏于昆⼭⼀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腔”,为昆曲之雏形。

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乐家魏良辅对昆⼭腔的声律和唱法进⾏了改⾰创新,吸取了海盐腔、⼷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腔⾃⾝流丽悠远的特点,⼜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北曲的演唱⽅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体的“⽔磨调”,通称昆曲。

之后,昆⼭⼈梁⾠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步的研究和改⾰。

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部昆腔传奇《浣纱记》。

这部传奇的上演,扩⼤了昆腔的影响,⽂⼈学⼠,争⽤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益增多。

于是,昆腔遂与余姚腔、海盐腔、⼷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声腔。

到万历末年,由于昆班的⼴泛演出活动,昆曲经扬州传⼊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歌曲必宗吴门”。

明末清初,昆曲⼜流传到四川、贵州和⼴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

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为载体的,但在传⼊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和民间⾳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史考级大纲(三级)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史考级大纲(三级)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史考级大纲(三级)1. 考级目的和背景本考级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音乐史的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2. 考级内容本考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2.1 中国古代音乐史- 古代音乐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和风格- 代表性作曲家和作品2.2 中国现代音乐史- 近代中国音乐的兴起和演变- 中国现代音乐的流派和特色- 现代音乐家和作品2.3 中国民族音乐史- 中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特点- 传统民族乐器和演奏技巧- 民族音乐的演变和发展3. 考试形式和评分标准考试形式分为理论考试和实际演奏两个部分。

3.1 理论考试理论考试内容包括对中国音乐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解的考察,考生需答题或口述回答相关问题。

3.2 实际演奏实际演奏考试要求考生选择一段中国古代音乐或现代音乐进行演奏,并展示对该曲目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评分标准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包括音乐表达、技巧运用、曲目选择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4. 考级要求4.1 研究时间和年龄要求考生需根据自身研究基础和能力,配合教师安排适当的研究时间。

一般建议考生年龄在10岁以上。

4.2 研究材料和教材研究材料和教材由中国音乐学院指定,并可根据考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4.3 考级报名和考试安排考生需按照中国音乐学院的要求进行考级报名,并且按照考试安排参加考试。

5. 结语本大纲旨在引导学生系统学习中国音乐史,提高其对中国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通过考级的方式,促进学生对中国音乐的热爱和自信,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水平的音乐人才。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1)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1)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试重点第一章远古(一)名词解释1.陶埙:用陶土制作的圆形或者橄榄形的吹奏乐器。

内空,外有吹音孔、按音孔。

出土地点: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山西太原义井村遗址……2.骨笛: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贾湖骨笛”):猛兽骨制成,共出土25支。

(二)问答题考古发现我国远古时期有哪些乐器?它们在音乐史上有什么价值?①乐器有:陶埙、骨哨、骨笛、陶钟、陶鼓、陶角;②价值:贾湖骨笛的发现证明了9000年前中国音乐文明的起源;贾湖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乐器,标志着中国乐器史的开端;贾湖骨笛1200的历史反映了这一时期古代先民的音乐文化。

第二章夏、商、西周(一)名词解释1.雅乐:春秋时代的孔子,他所说的雅乐,是指西周以来礼乐制度中的音乐。

2.礼乐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产生于西周,其音乐活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和特点——①等级化的音乐制度②繁复的音乐礼节3.六代乐舞:被儒家封为雅乐的最高典范——皇帝之乐《云门》以祀天神尧之乐《大咸》以祭地示舜之乐《九韶》以祀四望禹之乐《大夏》以祭山川商之乐《大濩》以享先妣周之乐《大武》以享先祖4.大司乐:西周时建立的宫廷音乐机构,其机构负责人“大司乐”的职能——①掌管宫廷音乐活动——即宫廷音乐机构②掌管朝廷贵族子弟的学习,培养王、贵族子弟的音乐学习“世子”、“国子”——相当于音乐学校5.八音:是以乐器的制作材料来划分的,其中包含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6.十二律:在西周时产生,其中包括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二)问答题1.周代礼乐制度有哪些特点?①等级化的音乐制度:不同等级的贵族享受音乐有相应的规定舞队编制:“佾”——方阵“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左传·隐公五年》乐队使用:“县”——通“悬”“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周礼·春宫宗伯》②繁复的音乐礼节对内容、乐舞、宫调、乐器都有规定2.简述商、周时期的音乐教育。

曾侯乙墓编钟

曾侯乙墓编钟

曾侯乙墓编钟曾侯乙墓编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青铜器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编钟是古代音乐乐器,曾侯乙墓编钟则是中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编钟群。

该编钟于1978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的曾侯乙墓出土,考古学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使我们对古代音乐乐器的制作工艺、音乐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曾侯乙墓编钟一共有铜编钟65口,构成编钟群,模式形状独特、功能齐全,是研究古代编钟发展历程和音乐文化的重要实物。

每口编钟由钟身、柄、撞击棒等部分组成,制作工艺精细,钟身上还雕刻有精美的纹饰,展示了古代艺术的高超水平。

整个编钟群铸造完整,除铜制零件外,还有竹、木、皮等材料制作的辅助部件。

通过考古学家的研究,我们能够还原出古代编钟的演奏方式和音乐声音,为我们揭示了古代音乐的神秘面纱。

曾侯乙墓编钟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代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编钟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音乐的艺术特点和演奏方式,深入探索中国古代音乐的魅力。

此外,编钟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线索。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的发现填补了中国历史上编钟的缺失,对于了解中国古代音乐乐器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同时,它也证明了古代中国人民在音乐艺术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通过对曾侯乙墓编钟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总之,曾侯乙墓编钟是中国古代音乐乐器的杰作,它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古代音乐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通过对编钟的研究,我们可以还原出古代音乐的神秘面纱,了解古代音乐的风貌和艺术特色。

同时,它也证明了古代中国人民在音乐艺术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希望通过对曾侯乙墓编钟的深入研究,能够更好地弘扬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魅力,守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中国音乐历史悠久而丰富多样,从古代的宫廷音乐到现代的流行音乐,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中国音乐史的复习资料,帮助您更好地了解中国音乐的发展和演变。

古代音乐中国古代音乐起源于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音乐形式是原始的咏唱和舞蹈。

随着社会的发展,周朝建立后,宫廷音乐开始兴起,成为社会上层阶级的特权。

在西汉时期,音乐被纳入六艺之一,并发展出了“渔阳三奏”等宫廷音乐剧种。

唐宋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鼎盛时期。

在唐朝,音乐发展呈现出繁荣的态势,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音乐家,如韩愈、白居易等。

唐代音乐以艺术歌曲和器乐曲为主,形成了传世名曲如《月夜听箜篌》和《渔舟唱晚》。

到了宋代,音乐发展进一步,出现了许多新的音乐剧种如南曲、北曲和说唱文艺等。

宋代音乐以曲艺、戏曲和雅乐为主要形式。

近代音乐中国近代音乐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开始呈现出新的面貌。

19世纪末,西方音乐开始传入中国,给中国音乐带来了新的元素和思想。

李叔同和谭嗣同等音乐家开始倡导西方音乐的学习和推广。

到20世纪初,一批新生代音乐家如聂耳、冼星海等开始尝试创作新的音乐作品,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现代音乐逐渐崭露头角。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音乐经历了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

在这期间,政府强调了音乐的社会责任和集体主义精神,许多音乐作品都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和价值观。

著名的音乐家如冼星海、聂耳、董抒华等为这个时期的音乐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音乐开始接触到更多的国际音乐风格和流派。

流行音乐开始兴起,许多新的音乐人和音乐团体涌现出来,如邓丽君、周杰伦和五月天等。

同时,中国传统音乐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传统音乐演奏家如吕继宏、刘源等成为了国内外的知名艺术家。

总结。

清朝的音乐与舞蹈文化

清朝的音乐与舞蹈文化

清朝的音乐与舞蹈文化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封建文化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音乐与舞蹈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清朝时期的音乐与舞蹈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艺术风貌。

一、清朝音乐文化的特点清朝时期,宫廷音乐文化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与重视。

宫廷音乐由于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制度,在乐器的演奏技巧、音乐曲目和演唱形式等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清朝宫廷音乐的乐器种类齐全。

清朝宫廷音乐中使用的乐器多达四百余种,这些乐器大多与汉族传统音乐乐器相似,如琴、瑟、筝、笙、箫等。

但与其他朝代相比,清朝宫廷音乐引进了外来文化中的乐器,如古埃及的豆饧、波斯的箜篌等,丰富了音乐表达的手段。

其次,清朝宫廷音乐的曲目丰富多样。

清朝宫廷音乐曲目包括宴会乐、祭祀乐、婚礼乐、节庆乐等多个系列,每个系列中包含了众多的曲目。

这些曲目既有宫廷乐师创作的新曲,也有民间音乐的改编。

最后,清朝宫廷音乐的演唱形式独特。

清朝宫廷音乐在演唱形式上独具一格,融合了京剧、满剧等戏曲表演艺术的元素。

演唱时,歌唱者配合舞蹈动作,展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二、清朝舞蹈文化的特点清朝的舞蹈文化同样具有独特的特点。

清朝的舞蹈文化主要表现在舞蹈形式、舞蹈主题和舞蹈表演等方面。

首先,清朝舞蹈形式多样。

除了宫廷舞蹈外,清朝还有丰富的民间舞蹈形式。

宫廷舞蹈以庄严、肃穆为主,注重礼仪规范;而民间舞蹈则更加活泼、欢快,多以庆祝丰收、祈福等为主题。

其次,清朝舞蹈主题丰富多样。

清朝舞蹈的主题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生活,如祭祀、农耕、婚礼等。

这些舞蹈通过舞姿的表达,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最后,清朝舞蹈表演技巧高超。

清朝的舞蹈表演技巧在传承汉族舞蹈技巧的基础上,吸收了满族舞蹈的元素,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

舞蹈演员在表演时,注重身体的柔韧性和舞姿的协调性,使得舞蹈更富有变化和美感。

三、清朝音乐与舞蹈文化的影响清朝音乐与舞蹈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音乐简述

中国古代音乐简述

中国古代音乐概述(教案)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的骨笛溯源于公元前6000年左右,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吹奏乐器。

其中的一支七孔骨笛保存得非常完整, 该笛是用鹤类长骨制成,一般长20多厘米,直径一厘米左右.专家们进行过实验,发现仍然能使用该骨笛演奏音乐(河北民歌《小白菜》),能发出七声音阶。

现存河南博物院一楼展厅,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热爱音乐,是古代中国人的传统。

孔老夫子过去是被奉为“万代师表”、“至圣先师”的,原因是他的教育思想伟大,比如说“有教无类”、“举一反三”、“温故知新”、“学而时习”等等言论,即使今天看来,一点也不过时,不落伍;孔子的这些思想和实践我们都按下不提,只看他的教育内容,便可知其对音乐的重视。

他开设的六门课程(“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礼”教,主要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技能及个人素养的训练,是贵族子弟必须具备的;“乐”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射”指射箭;“御”指驾车;“书”指写字;“数”指算术。

“乐”是居第二位的。

孔子本人经常是带着弟子周游列国,走到哪里都得不到重用时,仍然是“弦歌不绝”,--不停地弹琴唱歌。

为什么会这样?他认为“乐”太重要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能够改变社会风尚。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懂“诗”、通“礼”,还不算完,最后还要靠“乐”来成就一个人。

战国时的荀子写过一篇《乐论》,他认为,乐则是表现情感的重要方式,“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

”乐的教育作用很大,“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音乐的印入人心是非常深刻的,它感化人心是非常神速的。

那么,古代的音乐是个什么样子的?我们从先秦讲起。

中国古代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地理条件、民俗风情等。

一、先秦音乐(远古至春秋战国)乐舞与鼓、磬等打击乐器的出现是与远古先民祭祀及狩猎、耕种等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的。

进入奴隶制社会后,随着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到来,以编钟为主的钟鼓乐队得到充分的发展。

最具代表性的七大文化

最具代表性的七大文化

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七大文化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七大文化文章来自:我们的幸福家园素材:网络编辑:心平气和是生命本能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七大文化五千年浩瀚文明史,留下的不只是岁月的印迹,更多的是数不清的文化资源,在这些厚重又独特的文化资源中,常说的中国文化究竟是哪些呢1、一种精神——茶道精神君山银针、西湖龙井、安吉白茶、云南普洱茶……这些享誉海内外的"东方树叶"以其色、香、味俱全的特质赢得了众多外国人的心;绿茶的清淡、红茶的幼滑、普洱的愈存愈香……品完之后回味无穷,清香留在唇齿间;这都是中国茶叶所独具的魅力;除了舌尖的诱惑之外,饮茶所浓缩的中国人的处世态度和精神追求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魅力,这就是茶道精神,值得中国向全世界推荐;中国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饮茶即道,是修道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顺其自然,无心而为,要饮则饮,从心所欲;不拘泥于饮茶的程序、礼法、规则,贵在朴素、简单,于自然的饮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一两好茶、一壶沸水、一套古韵犹存又契合茶叶特性的茶具,一个洒落阳光的午后,煮一壶好茶,看茶叶在沸水间上下翻腾,最后静静沉落,凝练成最适宜的颜色,清香溢满心间;就像是看人生起伏,繁华过后见真淳;掬一杯好茶,满足味蕾,更体会中国人的智慧;如此之魅力,如此之精神,怎能不向全世界展示2、一种音乐——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是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出来的;十大古曲、各种传统乐器、各具特色的民族歌曲、民族舞蹈等等,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有着庞大的体系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岁月积淀和总结中形成了专属于自己民族的音乐特色;从西周开始民间就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着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流行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嵇康临刑前弹奏绝唱广陵散,白居易诗歌"犹抱琵琶半遮面",中国古代的音乐总是与文学联系在一起,总是带有那么一些诗意的内涵;中国民族音乐一般分为五大类,即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每类音乐又各有多种体裁、形式、乐种和作品,如歌曲又有古代歌曲和民间歌曲之分;民间歌曲中又分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长歌及多声部歌曲等不同的体裁;同是山歌,又因地区、民族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点;中国古琴曲流水曾被美国人刻成曲碟用卫星发到太空,可见传统音乐在国外也颇受吹捧,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我们本土创作的中西混搭的音乐在外国并不受欢迎;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应该向世界推荐的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文化;中国许多古曲,不仅旋律优美,曲子背后还有动人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例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我们把民族音乐推向世界,重点推荐的民族音乐所独具的中华文化魅力和民族精神内涵;例如"和"的思想;3、一种"china"——瓷器China就是中国的意思,英国威廉王子大婚,婚礼上的瓷盘也是中国制造;瓷器作为中国古代超高技艺的一个表现形式应该作为重点的推荐对象;中国是世界上率先发明瓷器的国家,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瓷器的发明,堪称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传播到世界各国,并深刻影响了其陶瓷和文化的发展,为我国赢得"瓷器之国"的盛誉;"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至宋代为瓷业蓬勃发展时期,定、汝、官、哥、均等窑,名垂千古;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瓷器的发明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凝聚了劳动人民辛勤的汗水,更蕴含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瓷器在汉唐以后源源不断地输出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当时中国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并且对其他国家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为世界人民所认识,获得"瓷国"的美誉;同时,瓷器还是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它是中国对世界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作出的一项重大且不可磨灭的贡献;瓷器所蕴含的独特的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代技艺的高超,也对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瓷"作为展现中国文化的代表推向世界当之无愧;4、一种诱惑——饮食智慧的中国人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值得向全世界推荐;5、一种戏曲——昆曲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代表作"之名确实当之无愧;600年前,昆曲诞生在江苏昆山一带,以宋词音乐为基础,融合了江南民歌小调,唱词则主要来自当时文人的创作,同样也沿袭了唐诗宋词的创作传统,用诗一样的语言去抒发情感,就如江南的园林一样,都是当时中国文人精心营造的艺术生活典范;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昆曲音乐属于曲牌体,运用曲牌多达两千多种,行腔优美,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昆剧表演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谐和,载歌载舞;昆曲的兴衰和士大夫地位有密切的关系,士大夫的文化修养,为昆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位,他们的闲适生活和对空灵境界的追求,赋予了昆曲节奏舒缓、意境曼妙的品格,加之士大夫内心深处含有对社会对人生的哀怨、悲凉感受,使得昆曲在音乐、唱腔上每每显示出惆怅、缠绵的情绪;明末清初的昆曲鼎盛时期,文人把它作为一种交流方式,亲自表演、演唱、写剧本、设计舞蹈;文人把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习俗都融入到昆曲当中;因此,今天当我们听到和看到昆曲的时候,一方面是欣赏昆曲的表演本身,另一方面则可以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因为感动,因为魅力,因为独具特色,所以值得我们大力推荐;6、一种震撼——中国功夫中国功夫源远流长上千年,不仅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更因其浓厚的神秘色彩而为中外所瞩目;事实上,中国功夫亦因一代巨星李小龙的一系列动作电影而大放异彩并风行全球,里面所展露的中国拳脚功夫,更受到国际间高度的重视,使中华民族特有的武功推向了世界,成功的打响了中国功夫这块金字招牌;中国功夫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讲求礼、苦、超越;首先讲求礼,练武的人首先是知礼,为了制止打人,而不是为了打人;苦,要求练武的人要有吃苦耐劳精神,不仅要练武吃苦,而且要在工作中,生活中,都要有一种心理的承受力;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超越则讲求说练武的人,不是一介武夫,而是和绅士一样的更重的是,还要有一种超越自我的能力;中国功夫是中国武术和中国气功的一种统称,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人类自身的肢体认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一种特殊的极具价值的体育运动方式;中国功夫讲究刚柔并济,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蕴含着先哲们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中国功夫的神秘面纱:七大拳系,诡秘的暗器,武学的种种境界,独特的武林江湖,中国人独有的武侠情结以及所衍生的武侠文化;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7、一种智慧——儒家文化思想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多年来,儒家学说做为中国学说的主流学派,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异彩,独领风骚,74位诺贝尔得奖者及工作者一致呼吁,人类若要在下一个世纪能生活和发展,必须学习2500多年前的孔子的儒家思想,才能安享人类和平美好的生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思想学派,历来以思想政治方式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尽管形态不一,但儒家思想还是在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也就是说,儒家文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化,能够影响世界的文化,至今还在人类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儒家思想讲求"和"、讲求"天人合一",追求一种通过对天、地、人的融会贯通而达到的的"道";讲求阴阳变化,追求"中庸"的和谐;不管是孔子的"仁爱"思想,还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人合一"思想等都在探讨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思想在全球化的今天对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是有益的借鉴;我们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雄厚的思想内涵,都值得我们向全世界推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史(远古夏商)1、中国音乐的起源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信号说摹仿自然说异性求爱说语言扬抑说巫术起源说2、1986年至1987年,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先后出土25支骨笛,由鹤骨制成,距今约8600年至9000年、七孔笛(周秦时期)3、佾(yi)指古代乐舞的行列。

关于乐队的使用:周时盛行“金石之声”,编钟等悬挂乐器就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周礼·春官宗伯》:“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县,士特县,辩其声”县通悬,悬挂之意!王享用的乐器就是四面悬挂,然后依等级顺次为三面、两面、一面。

4、周代得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等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从黄帝时期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云就是黄帝时的图腾;(2)唐尧时的《咸池》,天上的星宿名;(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籥yue》(5)商汤时的《大濩huo》(6)周朝当代的《大武》。

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

5、《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6、八音分类法:依乐器制作材料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1)金类乐器:钟、铜铃、铜鼓、镈钟、甬钟、钮钟(2)石类乐器:磬、排箫(3)土类乐器:陶铃、陶鼓、陶响、陶角、陶镛yong、陶埙(4)木类乐器:柷zhu、敔yu、木鼓(5)丝类乐器:有柱:瑟、筝、筑无柱:琴(6)革类乐器:贲鼓、应、县鼓、鼍tuo鼓、鼗tao鼓、鞉tao(7)匏类乐器:“匏”即“瓠hu”,主要构成材料,一种葫芦。

笙、竽、巢(8)竹类乐器:箫、篴即笛、篪chi、籥yue、管7、曾侯乙墓乐器1978年出土,符合“诸侯轩县”的周代等级制度规定。

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于钟架上。

意义: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反映了我国先秦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其卓绝的铸造工艺、良好的声学性能,显示出先秦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这些乐器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先秦的乐器、乐队编制、乐律、音乐审美提供了珍贵实物。

8、十二律:十二律名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rui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9、音乐思想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孔子(1)她确立了音乐审美标准就是“尽善尽美”(2)崇雅贬郑(3)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孔子的音乐思想本质上市保守的,所论及“乐”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孟子(1)认为无论圣人还就是凡人,对音乐都由共同美感(2)认为音乐本质就是用来表现人的喜乐之情的(3)倡导主要“与民同乐”不要“独乐乐”或“少乐乐”荀子(1)音乐表现的音响必须“中”“与”而不“淫”,所谓“审一定与”,“一”即“中声”(2)抨击墨子的“非乐”思想,注重音乐的社会功能(3)提出“中与”的审美标准,反对“夷俗邪音”“郑卫之音”,进一步发展了前人的“中与”思想二、墨家音乐美学思想墨子(1)对音乐持否定态度,反对儒家礼乐思想(2)认为音乐解决不了老百姓的“三患”墨子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为她们利益着想,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她认为一种狭隘定的功利主义思想完全否定音乐的社会功能,这显然就是错误的。

三、道家音乐思想老子(1)提倡“无知无欲”(2)追求的就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1)批判儒家的礼乐思想(2)推崇自然之乐(3)倡导适性之乐(两汉三国)10、相与歌的形成最初为清唱,无伴奏的“徒歌”;后来加入众人帮腔,进一步发展为“一人唱,三人与”的“但歌”,只就是仍无伴奏;再经乐府整理,最终形成唱者自击节鼓,以管弦乐队相与伴奏的歌唱形式——相与歌11、相与大曲随着相与歌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逐渐形成了歌、舞、乐综合的多段式“大曲”,即所谓“相与大曲”。

相与歌的最高发展形式。

12、百戏:百戏就是汉代各种民间杂耍技艺的总称,包括杂技、武术、魔术、幻术、歌舞、杂乐、杂戏等多种民间艺术13、琴曲《广陵散》聂政刺韩王。

又名《广陵止息》,由“正声”、“乱声”两个基本主题发展而成的器乐大曲,规模宏大。

14、嵇ji康的《声无哀乐论》嵇康认为,音乐与万物一样,也就是由天地间的元气所产生的,它就是客观存在的,与人的主观感情无关。

音乐固然不能表现情感,却能以其音响去刺激人,使人产生“燥”“静”的反应。

历史意义:(1)司马氏政权袭用《乐记》所代表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将音乐当做宣扬名教,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工具,“声无哀乐”论的提出无疑就是对其大胆的挑战,在当时具有叛逆的、革命的、反传统的现实意义。

(2)若将《乐记》与《声无哀乐论》这两篇各自自成体系的音乐美学专著进行比较,二者各有侧重。

(3)在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声无哀乐论》就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

(4)如果说《乐记》就是中国她律论音乐美学论著的代表,那么《声无哀乐论》则最具自律论色彩。

15、西汉京房六十律(1)京房其人在乐律研究方面提出开创性的六十律理论,针对管律计算的不精准性,大胆提出“竹声不可以度调”的见解,并为此制作了十三弦的“准”(2)六十律理论京房六十律的计算方法就是在三分损益十二律之后,继续用此法上下相生,直至六十律为止。

(两晋南北朝)16、吴声歌曲:流传于江南一带的歌曲,最初就是徒歌,即清唱,后加入管弦乐器伴奏。

17、西曲歌:流传于当时的荆、郢、邓之间,即今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一带。

18、南朝梁丘明所传,古琴音乐,目前仅见的一首以文字记谱的琴曲——《褐石调·幽兰》(隋唐五代)19、表格隋《七部乐》、《九部乐》与唐《九部乐》、《十部乐》对照表20 、隋开皇初年后设立了国伎、清商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文康伎等七部。

隋炀帝将国伎与文康伎改名为“西凉”与“礼毕”,并增设“疏勒”与“康国”两部,共九部乐。

唐武德初年后,去“礼毕”与“天竺”,增设“燕乐”与“扶南”,仍九部。

唐贞观十六年,加入“高昌乐”,形成“十部乐”。

唐玄宗时期,宫廷音乐又根据表演方式分为“坐部伎”(室内表演)六部与“立部伎”(室外表演)八部。

21、唐大曲就是综合器乐、声乐与舞蹈于一体的大型歌舞音乐,它就是由同一首宫调的若干“遍”组成的成套乐舞。

22、唐朝有四个重要的音乐机构:大乐署、鼓吹署、教坊与梨园。

前两个属于太常寺,后两个隶属宫廷。

教坊就是唐代新设的宫廷音乐机构,专管雅乐以外的歌舞与散乐得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成员有男有女。

梨园就是设立在宫廷中的音乐机构。

由唐玄宗亲自教习,并自创新曲,让“梨园弟子”演奏23、音乐理论著作(1)《乐书要录》就是唐武则天组织元万顷等人员编写,共10卷,该书就是对唐武则天前乐律学的总结。

(2)《教坊记》就是唐崔令钦撰写,共一卷,所记录的就是唐开元、天宝年间乐部内教坊的制度与轶事。

(3)《羯鼓录》就是唐南卓所著的笔记形式的专著。

叙述了羯鼓源流以及玄宗以后的音乐生活故事(4)《乐府杂录》就是唐段安节撰写,此书研究唐代礼乐制度,音乐、舞蹈、百戏的专门论著(宋元时期)24、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江西鄱阳人,南宋诗词名家与音乐家。

自度曲如《扬州慢》25、唱赚:宋代艺术歌曲形式之一,以鼓、拍板与笛为主要伴奏乐器,不清唱套曲的宋代一种表演形式。

缠令(引子—A—B—C—D······尾声)与缠达(引子—A—B—A1—B1—A2—B2······)就是宋代的两种曲式结构形式。

26、元散曲散曲就是元代时在宋代曲子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新音乐风格与语言特色的歌曲形式。

散曲的曲体形式有小令、带过曲与散套三种。

27、说唱音乐(1)鼓子词:宋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因歌唱时主要用鼓击节而得名。

(2)诸宫调:宋元时期一种结构庞大的长篇说唱艺术,由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勾栏艺人孔三传所创。

它的歌唱部分由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使用一个宫调,但各套的宫调则不同,故得名。

(3)货郎儿:宋时流行于民间的歌曲,元时演变成一种说唱艺术形式。

28、戏曲音乐(1)宋杂剧音乐:宋代源出北方的一种戏曲形式。

(2)元杂剧音乐:元代在宋金杂剧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高度成熟的戏曲艺术。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元杂剧唱腔为曲牌体,一般为七声音阶,节奏明快,风格刚健。

音乐结构严密逻辑关系。

(3)南戏音乐:南戏就是宋元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戏曲艺术,因起源于北宋宣与年间的浙江温州,初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29、《潇湘水云》就是浙派琴乐奠基人郭沔mian,于南宋末年定居湖南衡山附近时创作的琴曲,为浙派代表作之一。

成功的表现了云水摇曳奔腾与烟波浩淼的景象,以及对元兵南侵,民族危亡的忧思之情。

30、(1)《梦溪笔谈》乐论就是北宋沈括(字存中,杭州人)的一部笔记体著作,该书的乐论部分占有相当篇幅,涉及乐器、乐曲、宫调、乐谱、律学、音乐思想与音乐声学等各个领域。

(2)《乐书》就是北宋宫廷雅乐派代表人物陈旸撰的音乐类书,被誉为我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

(3)《琴史》就是现存最早的琴史专著,北宋朱文长撰。

(4)《碧鸡漫志》、《词源》与《唱论》就是宋元时期以研究词曲的,源流构成原理与演唱方法为中心内容的三部著作。

《碧鸡漫志》就是研究歌曲的笔记体音乐著作,南宋王灼撰。

《词源》由南宋张炎撰,就是研究古代乐律与宋词音乐必不可少的参考书《唱论》就是现存最早论述声乐的音乐论著,元代燕南芝庵撰。

(明清时期)31、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32、昆山腔,魏良辅改革:主要就是把“平直无意致”的昆山土戏改为“细腻水磨,一字数转,轻柔婉折,圆润流畅”的“水磨腔”。

还丰富了乐队的配置,除笛主奏外,加笙、箫管、三弦、琵琶、月琴与鼓等乐器明汤显祖《牡丹亭》、清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汤显祖,“临川四梦”又“名玉茗堂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33、梆子腔,最初因用枣木梆子击节而得名,又因源于秦地陕、甘等地,故又称“秦腔”音调高亢激越,节奏强烈急促,唱腔中常有“花音”又名“欢音”,有“哭音”又名“苦音”34、音乐理论著作(1)《乐律全书》明代朱载堉著。

详细记载了“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的推演方法,彻底解决了“黄钟不能还原”的历史问题(2)《溪山琴祝》就是一篇关于古琴表演的美学理论文献,明代徐上瀛撰(明末虞山派著名代表人物)。

系统阐述了古琴演奏中的音质、音色、技巧、方法及演奏者得素养等问题,就是古琴演奏与研究的重要文献。

35、重要曲谱集(1)《神奇秘谱》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琴曲谱集,明代朱权编辑。

(2)《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就是一部清代声乐乐谱曲集,内容包括唐宋诗词、金元诸宫调、宋元明南戏、元明杂剧、元明清散曲、明清传奇、清代宫廷戏等多种体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