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与欣赏夏商音乐
中国音乐史——第一章远古夏商
第八节 乐人和宫廷乐师
• • • • • 《吕氏春秋》曾有远古时期多位音乐家的传说。 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位音乐家:伶伦。 我国传说中最早的一位寓教于乐的先行者:夔。 宫廷乐师:宫廷内专门从事音乐舞蹈的乐奴、乐师。 传说中师延的“亡国之音”。
本章作业
1、名词解释:《大夏》、骨笛 2、论述题 (1)中国音乐起源之我见 (2)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与乐律
结
束
20远古:旧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和禅让制时代原始社会。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主要内容:音乐的起源;古歌与古乐舞;古乐器。
远古时期人类的历史
序号 1 2 距今年代
20万—70万年前 65万—100万年前
发现地点
新时期时代:
• • • 出现磨制石器和陶器; 发明了纺织技术,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人们从靠天然赏赐过渡到生产经 济阶段,进入原始社会; 大约起于公元前6000年之公元前2000年。
中国第一个王朝
视频资料:NHK纪录片《中华的源流》——夏
思考:
• • • • 中国从什么时候开辟如此广袤的疆域? 夏朝建立的时间和地点? 中国的宗教礼仪和宫廷礼仪的区别? 宫廷礼仪的宗教礼器是什么?象征着什么?
第五节 音乐文化交流和音乐教育
• • 汉族和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早在夏朝已经开始。 文献记载:《竹书纪年》 (一) “少康继位,方夷来宾”。 (二)“后发继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再保庸会于上池,诸夷人舞”。 宫廷出现了专职的乐奴和乐师。 文献记载: (一)《礼记•明堂位》 (二)《周礼•春官•宗伯》
第七节 乐律
夏商时期出现五声音阶:
1】 既有旋律性乐器,又有节奏性乐器。
中国音乐史总结分析
2014年最新中国音乐史总结分析作者:anne古代部分: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乐舞:早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修订过;故后世又称此乐为韶虞..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夏龠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主要伴奏乐器为龠;龠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天然材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二;周秦时期的音乐:周代的礼乐制度:君主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用二佾..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关于佾有两种解释:一;每佾固定为八人;二;人数与八佾相同;如八佾每佾八人;六佾每佾六人等..音乐教育:对象: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乐”的学习内容:乐德、乐语和乐舞..乐德:“中、和、祗、庸、孝、友”;阅读会员限时特惠7大会员特权立即尝鲜乐语:“兴、道、讽、诵、言、语”;乐舞:六代乐舞为主;如云门、大咸、大夏、大濩、大武;学习目的:达到统治阶级提倡的“礼乐治国”..六代乐舞:云门、咸池、箫韶、大夏、大濩、大武;前五部参照远古夏商时期音乐..大武内容描写周武王伐纣的全过程..采风:是一种为了解民意、完善施政而采取的一种较为积极的举措..采风制度的建立为宫廷提供了大量的优秀民间音乐和歌词;而且为保存先秦时期的民歌作出了不朽的功绩..颂乐: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时等重大典礼时的乐舞..诗经里保存了商颂、周颂、鲁颂等三颂..内容大都是史诗性的;带有神话色彩..颂有乐章形式、有乐歌形式、也有纯器乐形式;一般速度较慢..郑卫之音:代表民间俗乐..“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风格上与“雅乐”迥然异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荀子曾根据民间歌曲创作了成相篇..“成相”就是手持“相”这种乐器作为伴奏的说唱..成相篇的内容主要宣扬为君治国之道..乐器:八音分类法:按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诸类乐器中以打击乐器较多..乐律:三分损益法律是一种用数学计算的生律方法..把一个振动体即弦长的长度均分为三段;去掉它的1/3;得2/3;称“三分损一”..如加上他的1/3;得4/3;称为“三分益一”..这种取律的方法称为“三分损益法”..三;两汉三国时期的音乐:汉代的官方音乐机构有“太乐”和“乐府”两署;分别隶属于“奉常”和“少府”.. 相和歌作为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包含了各种不同内容、形式的民谣..汉魏时期的相和歌作品数量相当丰富;大致分为“相和引”、“相和曲”、“吟叹曲”、“四弦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以及“但曲”..如“相和引”的作品就有箜篌引、商引、徵引、羽引、宫引、角引等六曲..汉代的歌舞以粗狂豪放的民间色彩;取代了周秦以来的宫廷歌舞的巫术风格..民间歌舞包括:公莫舞、巴渝舞、鼙舞、盘舞、铎舞、拂舞、白纻舞、踏歌.. 打击乐器:建鼓、提鼓、小鼓、扁鼓、鼗鼓;汉代古琴音乐逐渐从相和歌乐队中脱离出来;向着器乐化的倾向发展;这个时期的琴曲创作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不少琴曲直接取自当时的相和歌或相和大曲;且带有明显的叙事性特点..其中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就是其中的代表..美学专着:阮籍乐论、嵇康声无哀乐论乐律:京房六十律;计算方法是在三分损益十二律之后;继续用此法上下相生;直到六十律为止..四、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相和引:主要是以五音来命名的有歌辞和伴奏的歌曲形式..凡相和;伴奏乐器有苼、笛、节歌、琴、瑟、琵琶、筝七种..宫、商、角、徵、羽五引的歌词都是七字一句;三句一段的单段体;与箜篌引五言、七言、长短句等多变句式不同..清商乐:又名清乐;是在相和三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不仅包括汉魏旧曲;还收入了江南吴歌和荆楚西声..碣石调·幽兰是目前仅见的一首以文字记谱的琴曲;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五、隋唐时期的音乐:变文:是唐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讲述佛经故事;是佛教通俗化的结果..还有一类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作品的特点是语言生动、纯朴、有韵有白、有说有唱..变文是散文和韵文相间的叙事体裁;韵文部分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段;也有五言、六言的..音乐性、故事性都很强;借以吸引听众、传播佛经..变文有三类形式:只唱不说;只说不唱;有唱有说此类占多数..以散文引起;以唱文叙述内容.. 坐部伎和立部伎是按不同的表演形式而分..唐代宫廷燕乐的三个概念:广义;是相对于“雅乐”来说的俗乐;包含十部乐和教坊乐..次广义;专指一种具有特殊风格的音乐;融胡俗乐于一体;尤其是龟兹乐..狭义;专指唐贞观时期张文收采古朱雁、天马之义所作的景云河清歌..六、宋元时期的音乐:宋朝的宫廷音乐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1;宫廷音乐艺术向着小型、精致的审美趋向发展..如唐代大曲在北宋时已不再表演全曲;而仅仅裁取大曲中的一段或几段音乐进行演奏;称之为“摘遍”;2;乐器独奏和小合奏等具有独立地位的纯器乐形式也开始盛行于宫廷;并体现出高超的演奏技艺..说唱音乐种类:鼓子词、诸宫调、货郎儿戏曲音乐种类:宋杂剧音乐、元杂剧音乐、南戏音乐乐器:拉弦乐器:嵇琴、胡琴;吹管乐器:芋笙、巢笙、和笙;弹弦乐器:三弦、火不思;打击乐器:云璈;键盘乐器:兴隆笙;梦溪笔谈乐论: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的一部笔记体着作;其内容记述了古代科技和人文的众多成就以及其本人的深刻见解..此书的乐论部分占有相当篇幅;涉及乐器、乐曲、宫调、乐谱、律学、音乐思想和音乐声学等各个领域..其中有些内容为音乐史上的首次记录;如:最早出现“乐学”、“声学”和“马尾胡琴”的词汇;最早出现的燕乐二十八调的用声数及其音高的记录;最早出现的工尺谱字和乐谱中“敦、擎、住”等节奏称谓;以及在世界声学范围内首创的“纸人演示”共振实验..七、明清时期的音乐:俚曲:蒲松龄将聊斋志异中的一些故事;结合当地方言及各种小曲;编成说唱形式;这些作品被人们称为蒲松龄“俚曲”或“聊斋俚曲”..曲牌大多来自于明清的民歌小曲、戏曲..其音乐优美朴实;语言多为白话;通俗易懂;伴奏形式比较自由.. 曲艺音乐的发展:鼓词类、弹词类、牌子曲类、渔鼓道情类、琴书类..戏曲音乐的发展:宋元时期盛行于北方的杂剧;至元末逐渐衰落;而流行于南方的南戏却得到较大发展..南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杂剧、诸宫调等其他姐妹艺术的精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体制;明清时期演变成为传奇剧..由于流传地区不同;逐渐相继出现了各种声腔体系..明代流行于江南地区的“四大声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是其中影响最大的几种声腔..除此之外;清中叶以后;又出现了梆子腔及皮黄腔系统为代表的各种地方声腔剧种..近代部分:旧民主主义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主要表现:1,封建统治阶级的雅乐早已衰落;而且原来来自民间俗乐的“雅部”昆曲、琴曲等也处于不断衰落的状况;2,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新民歌包括早期的工人歌曲、地方戏曲即“花部”和说唱音乐获得了更为迅速的发展;并增加了不少新的剧种和曲种;还自发产生了初期的戏曲改良运动;3,20世纪初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大量有别于传统旧乐的学堂乐歌;这也是当时进步的知识分子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一种手段;新民主主义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主要表现:1、大量原本活跃在农村的民间艺人纷纷进入城市;使原来在农村的说唱曲种、戏曲剧种不断在城市中落脚;不断走向职业化的发展;2、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推动全面的“龙头”作用;3、中国近代音乐创作始终以各类声乐体裁发展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京剧是以徽剧、汉剧作为基础的一种“皮黄戏”..乾隆后期四大徽班进京..“徽班”主要演出具有一定斗争性的历史剧目;更接近人民的生活也更富盒式带的要求..清末明初;随着西洋话剧的传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文明戏”也称“新剧”在各大城市迅速兴起..通过编演潘烈士投海、黑奴吁天录等中外体裁的“时事新戏”;在唱腔、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的大胆改革;创立了所谓“海派京戏”..戏曲改良运动曾促进了戏曲艺术同当时社会现实的联系;也演出了一些揭露、抨击社会罪恶和要求摆脱封建束缚的新剧目..考试题型:填空10道:2分名词解释5道:4分简答4 道:5分论述2 道:10分论儒家、道家、墨家的美学观点..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内容、代表人物、历史意义..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西域乐器;乐律、东亚、各个民族之间..冼星海的音乐创作和历史意义:个人艺术经历;创作过的曲目黄河。
远古夏商时期音乐
(公元前11世纪以前)
音乐的起源
关于音乐是怎样产生的,历来有各种各样的 说法。如本能说、求爱说、模拟自然说等。
《吕氏春秋·古乐篇》:“帝尧立,乃命质为
而鼓之。” 《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
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 声。”
原始乐舞的内容
《弹歌》 《葛天氏之乐》 《蜡辞》 《朱襄氏之乐》
《蜡辞》:《伊耆氏之乐》中的祭歌:“土反其 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祭 祀歌曲)
六代乐舞
《云门》、《咸池》、《箫韶》三部原始时 期的乐舞与夏商周时期的《大夏》、《大 濩》、《大武》合称“六代乐舞”。这些乐 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特点是 规模宏大而声调平淡、缓慢,给人以严肃静 穆之感。
贾湖骨笛
1986、1987、2001年三次在河南舞阳贾湖新 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前两次共出土25支骨笛, 出土后完整者为11支。
贾湖骨笛
浙江余姚河姆渡骨哨
石磬
磬可能源于某种石制片状的劳动工具,如 石铲之类。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石磬,打制 而成,距今约4000多年。
陶钟
陕西长安县龙山文 化遗址陶钟,为新 石器时代遗物。是 目前所知年代最早 的钟形乐器。此钟 形制完整,钟体呈 长方形,中空、实 柄。
兽面纹大铙
湖南宁乡杏村湾师古 寨出土的象纹大铙, 重65.65公斤,需要 放在固定的位置上敲 击。铙体扁圆,饰兽 面纹,于口边缘两端 饰象纹。
歌》、《九辩》。乐舞以“排箫”作为主奏 乐器。所谓“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以鸟 图腾崇拜为主要内容。
《大夏》:夏代歌颂大禹治水的著名乐舞。
《大濩》:商朝初期创作、歌颂商汤伐桀 的乐舞作品。桀是夏末的暴君。
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上传)
自从夏代进入奴隶社会之后, 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随着音乐的 发展和奴隶主贵族对于利用音乐的 更高要求,宫廷里就出现了专职的 乐奴和从事音乐教育的乐师。
第五节 乐器
在我国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中, 其中包含了大量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实 物。这些实物为我们了解远古夏商时期 的音乐提供了可靠的信息。迄今出土的 远古夏商时期乐器,按其制作材料可以 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用天然材料制成的 乐器;第二类是陶制乐器;第三类是铜 制乐器。
《吕氏春秋·古乐篇》还说伊尹作过《晨露》 歌,曾修订过《九招》、《六列》、《六英》 等乐舞,用以歌颂成汤的功德。
在传说中尚有一位名叫延的乐师,古书中 一般都称他为师延。师延是商朝未代君主纣王 时期的宫延乐师,善作新调,在宫中曾为纣王 作靡靡之乐。周武王打败纣王后,师延东逃至 濮水,抱琴投河自尽,故后来周代人曾称师延 所作的音乐为“亡国之音”
第六节 乐人和宫廷乐师
《尚书·舜典》:“夔,命汝典乐,教胄 子。”使之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心灵。
乐教的任务有两项:1、培养贵族后裔的 德行,“直而温,宽而柔,刚而无虐,简而 无傲”;2、调和部落联盟内部的矛盾,增强 团结,“八音能谐,毋相夺伦”。
自夏代进入奴隶社会之后,职业分工渐 渐明确,在宫廷内就有了专门从事音乐舞蹈 的乐奴和乐师。但由于当时尚未普遍使用文 字,因此对于夏商时期宫廷和民间众多的音 乐家并无明确的记载,只是在传说中略知一 二。如,作乐舞《大夏》的皋陶,作乐舞 《大濩》的伊尹等。
完
从现见传说故事中的几首远古民歌 来看,它们都和远古先民们的生活密切 有关。
关于劳动生产
关于水旱
关于战争
关于宗教
第一章远古及夏商的音乐(约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
第一章远古及夏商的音乐(约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第一节音乐的起源(中国音乐起源距今8000 多年)1音乐起源说一、劳动起源说二、模仿说三、异性求爱说四、巫术说五、游戏说六、信号说七、?太一?说八、潜意识(无意识)说九、情感表达说2依据:到目前为止,所有音乐起源的说法都只是推测,也许,音乐的起源以多元理论来探究,而探究的依据应是以下:一、现代原始部族的存在的音乐;二、比较原始的其他民间音乐;三、残存的远古乐器;四、保存下来的历史久远的古代绘画和雕刻中所描绘的乐器及演奏乐器的人、乐舞人;五、可能对歌唱与演奏有一定意义的文字碑刻及历史久远的手抄本;六、古代典籍中的有关音乐及其效果的描绘和评价等等。
第二节原始时期的音乐1原始的音乐是由歌、舞、乐三者所组成。
2由于原始时代没有文字,所以远古音乐的传说,大多见于周代以来的文献。
原始的音乐常常以狩猎为内容,如《尚书〃舜典》中记载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乐舞,大约是人们以自制乐器伴奏,扮作各种野兽形状来表现驯服百兽的愿望或欢庆狩猎胜利的场景;在《吴越春秋》中有一首远古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表现了原始人们用竹做弓,发射石弹射猎的内容。
3从古籍文献记载中,我们还能发现许多原始音乐反映与大自然斗争有关的内容,如《吕氏春秋〃古乐》中记有:?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
故土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这反映远古朱襄氏部落以音乐来求雨的事情。
该书又记载了阴康氏与涝害斗争的情况:?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於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这里记载舞蹈用以锻炼身体。
4远古音乐传说还有关部落战争。
《韩非子〃五蠢chun》载:苔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
舜曰:‘不可。
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我国古代?舞?与?武?常通用,这里除了?舞蹈?的意思外。
远古及夏商时期的音乐
远古及夏、商时期的音乐(公元前11世纪以前)一、音乐的起源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源远流长。
早在文字发明之前,当我们的祖先由类人猿进化为人,为了使生命个体能够存在和种族能够延续,在人类必须从事的两项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劳动和生殖中,随同工具的使用和语言的产生,就孕育了音乐。
事实上,人的左、右脚行走,心脏和脉搏的跳动,就是最简单的节奏;而原始人单调的语言只要有高低的语调变化,也就蕴含了旋律的因素。
原始的乐器主要由生产工具演变而成。
山西夏县东下冯文化遗址出土的石磬。
最初可能是耕田用的石犁;河南舞阳县贾湖文化遗址出土的骨笛,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留存的骨哨,及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埙,则可能是狩猎时模仿动物鸣叫以便诱猎的工具;陶制的盛物器皿本身就可以敲击,口部蒙上动物的皮则成了“陶鼓”。
发音工具的长期使用,使人们逐渐掌握了发音的手段,审美听觉也得到了开发。
山西万荣县荆村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埙,已能分别吹奏出小三度、纯五度音程,而距今八千年的舞阳骨笛多达七个音孔,这反映了我们祖先最初的音高、音程感的形成,以及民族音乐审美尺度在听觉上的朦胧意识。
歌唱则起源于语言及共同劳动中协调的呼叫。
《吕氏春秋·音初篇》记涂山氏女作歌“候人兮猗”,闻一多先生称之为“音乐的萌芽”,“孕而未化的语言”,这首最古老的南方情歌体现了原始歌曲中曲调与语调的密切关系。
《淮南子》所引翟煎之言:“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形象地反映了原始歌谣在劳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过程。
虽然在音乐产生的过程中,实用的功能先于审美的感情,但音乐毕竟是人类思想情感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之一。
所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表达的一种载体,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生活的日益复杂,音乐的内容和作用也随之扩大,美的因素逐渐增长,音乐的形式也更为丰富多样了。
于是,音乐遂以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随着社会的演进而不断地向前发展。
中国音乐史第一章 远古、夏、商时期
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约8000年前—公元前11世纪)一. 关于音乐的起源1.国外相关学说:异性求爱说、模仿自然说、劳动起源说、语言抑扬说、信号起源说、巫术起源说等。
2.我国古籍相关记载:劳动说、自然说、巫术说、模仿说、情感说等。
二、古歌与古乐舞原始音乐大多歌、舞、乐三位一体,其中歌唱和舞蹈占据重要地位,节奏是基本因素,音乐与生活、巫术、宗教密切结合。
1.古歌(1)《弹歌》相传为黄帝时的歌曲,反映狩猎生活。
(2)《葛天氏之乐》 (或《八阙》)反映原始农牧生活的组歌,由三人拿牛尾,顿足而歌,共有八首曲子,即《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
(3)《蜡(chà或zhà) 辞》举行蜡祭仪式时所唱的歌曲,反映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的愿望。
(4)南音相传为禹的妻子等待他回来而唱的歌曲,共四字——“候人兮猗”,是我国早期南方民歌的代表,也可以说是一首最早的情歌。
(5)《易经·贲》反映古代抢亲婚姻制度的歌曲。
2.古乐舞(1)《云门》或《云门大卷》黄帝时崇拜天神的乐舞。
(2)《咸池》尧帝时崇拜天神的乐舞。
(3)《韶乐》(或《韶》《大韶》《萧韶》)舜帝时的一部宗教性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
孔子观看后更是“三月不知肉味”,并作出了“尽美矣,又尽善也”的高度评价。
(4)《大夏》夏朝时的乐舞,内容是赞颂大禹治水功绩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排箫。
从《大夏》开始,古乐舞从以颂天、颂神为主转向颂人为主,这是进入奴隶制社会之后,乐舞在内容上发生的重大变化。
(5)《大濩》商代时的乐舞,内容是歌颂商汤伐桀功绩的。
三.商代的巫乐巫本是一种原始宗教,由于生产力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局限,人们不可能正确地理解各种自然现象而产生了崇拜自然、万物有灵等观念,而巫术活动也由此应运而生。
商族人很讲迷信,尚神鬼,巫风盛行。
商代的巫觋可以说是沟通人和鬼神之间的“使者”。
巫觋的地位很高,他们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活动,是神权统治的直接参与者。
古夏商时期音乐
古夏商时期的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当时的文化交流、宗教信 仰、社会习俗等方面产生了影响。
03
古夏商时期乐器
03
古夏商时期乐器
石磬
01
02
03
制作材料
石磬主要用石头制成,形 状多为长方形或圆形,边 缘磨薄,可以悬挂起来敲 击。
演奏方式
演奏石磬时,通常使用木 槌或鼓槌敲击,可以发出 清脆悦耳的声音。
节奏与节拍
古夏商时期的音乐注重节奏和节拍的表现,通过打击乐的运用,使 音乐的节奏感和节拍感更加鲜明。
古夏商时期音乐的影响
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古夏商时期的音乐对后世音乐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其五声音阶、音律、节 奏和节拍等方面的特点被后世继承和 发展。
对文化的影响
对艺术的影响
古夏商时期的音乐作为艺术的源头之 一,对后来的舞蹈、戏剧、曲艺等艺 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古夏商时期的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当时的文化交流、宗教信 仰、社会习俗等方面产生了影响。
古夏商时期音乐的影响
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古夏商时期的音乐对后世音乐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其五声音阶、音律、节 奏和节拍等方面的特点被后世继承和 发展。
对文化的影响
对艺术的影响
古夏商时期的音乐作为艺术的源头之 一,对后来的舞蹈、戏剧、曲艺等艺 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古夏商时期音乐
目录
• 引言 • 古夏商时期音乐概述 • 古夏商时期乐器 • 古夏商时期音乐作品 • 古夏商时期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 结论
目录
• 引言 • 古夏商时期音乐概述 • 古夏商时期乐器 • 古夏商时期音乐作品 • 古夏商时期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 结论
01
音乐考研中国音乐史复习笔记—夏商朝
音乐考研中国音乐史复习笔记—夏商朝一、音乐发展状况1 阶级对立与音乐由夏启到商末,中国社会基本属于奴隶制,以奴隶、农民为代表的下层阶级与以王、贵族 (奴隶主) 为代表的上层阶级相对立,音乐成为阶级斗争的组成部分,出现了两种相互敌对的音乐文化。
2.占卜与音乐夏商时期,求神问卜之风盛行,出现了专门掌握占卜职务的巫史,将音乐、舞蹈融入占卜、祭祀过程,使音乐的宗教性和神秘性更加明显。
3 音乐与人民生活《易经》和《尚书》记载了部分奴隶社会时期的诗歌,它们从各方面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
( 1) 劳动生产①夏商时期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因此诗歌中出现了大量描写百姓生产劳动的情形。
②《易经.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描写了一对年青的牧羊人夫妇剪羊毛的情形,轻松活泼,充满了劳动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
(2) 婚姻制度①夏朝和商朝都实现一夫多妻制,且有抢婚的习俗。
②《易经.贲》六四:“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匪寇,昏冓。
”反映了当时抢亲的场景。
( 3) 战争情况①《易经.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描写了俘虏敌人的情形。
②《易经.离》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性。
(4) 奴隶生活①贵族剥削、虐待奴隶,使其丧失人身权利,地位与牲畜无异。
②《品经.泰》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
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反映了统治阶级意识,虽以劝勉的语气激励奴隶工作,但实则是对奴隶的剥削。
③《易经.睽》六三:“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
”反映了奴隶与牛一起作为祭祀的牺牲品。
④《易经.萃》初六:“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
勿恤!往无咎!”反映了奴隶在劳动时,受到严密的监视,行动没有丝毫自由。
( 5) 人民对统治者的咒骂①人民对统治者的肆意施加的剥削压迫强烈不满,有顽强斗争以求改变现状的决心,以怠工不合作的方式表示抗议。
②《尚书.汤誓》:“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述说了百姓的坚强意志。
《中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题库》-中国音乐史部分
《中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题库》-中国音乐史部分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一、名词解释《弹歌》《朱襄氏之乐》《云门》《咸池》《大夏》《大濩》贾湖骨笛磬籥埙镛二、论述题1、远古夏商时期乐器和乐律2、远古夏商时期的民歌3、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的起始4、夏商时期钟的类别5、中国音乐起源之我见第二章周秦时期的音乐一、名词解释六代乐舞八音分类法三分损益率郑卫之音采风成相歌二、论述题1、曾侯乙编钟的艺术成就2、周代的音乐机构与音乐教育3、西周的宫廷乐舞4、儒家、墨家、道家的主要音乐美学思想第三章两汉三国时期的音乐一、名词解释李延年相和歌相和大曲鼓吹横吹琵琶箜篌《广陵散》百戏角抵戏《乐论》京房六十律二、论述题1、汉乐府的兴衰2、鼓吹乐的形成和发展3、相和歌的形成和发展4、两汉三国的乐器发展5、两汉三国的民间歌舞6、《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7、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第四章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一、名词解释吴歌西曲北歌真人代歌但曲五旦七调管口校正术《碣石调·幽兰》《梅花三弄》二、论述题1、清商乐的历史演变2、故事歌舞及其历史地位3、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外音乐交流4、何承天“新律”及其历史意义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一、名词解释曲子《乐府杂录》参军戏变文教坊《秦王破阵乐》万宝常许和子王朴律二、论述题1、隋唐时期七部乐到十部乐的形成2、唐大曲的结构3、唐代宫廷音乐机构的种类和职责4、隋唐燕乐在宫廷中的地位5、隋唐时期的音乐思想第六章宋元时期的音乐一、名词解释姜夔扬州慢唱赚鼓子词宋杂剧兴隆笙云璈火不思浙派琴乐《潇湘水云》十八律俗字谱律吕字谱《乐书》《琴史》《碧鸡漫志》《唱论》二、论述题1、诸宫调与元杂剧之间的音乐关系2、货郎儿的发展历程3、散曲的曲体形式以及它与元杂剧之间的关系4、《梦溪笔谈》的主要内容第七章明清时期的音乐一、名词解释虞山琴派京韵大鼓弦索备考四大声腔新法密律二、论述题1、明清时期的重要曲谱2、明清时期说唱艺术的种类、特征、流派3、明清时期的器乐合奏形式4、昆山腔的兴衰原因第八章中国近现代时期的音乐一、名词解释刘宝全马礼逊越剧今虞琴社华彦均工部局乐队北大音乐研究会上海国立音乐院丰子恺国乐改进社大同乐会齐尔品刘雪庵老志诚吕骥重庆国立音乐院《新音乐》《牧童短笛》杨荫浏马思聪谭小麟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二、论述题1、民间说唱艺术在近现代的发展2、京剧的发展脉络3、综述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艺术特点、代表人物、历史意义4、萧友梅的音乐创作、音乐理论、音乐教育贡献、5、“五四”时期发展中国音乐的不同主张6、王光祈的音乐理论7、青主的音乐美学思想8、赵元任的音乐创作成就9、黎锦辉的儿童歌舞剧创作成就10、黄自的音乐创作及历史意义11、刘天华的创作及其历史意义12、聂耳的音乐创作成就13、贺绿汀的音乐创作成就16、江文也的音乐创作成就17、冼星海的音乐创作及其历史意义18、新秧歌运动的产生与发展19、《白毛女》的产生、音乐特点、历史意义、。
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3、音色:
它们发音都很高,音列结构不规整, 音色尖利,吹奏吃力。
4、用途:
它们不是纯粹的乐器,而首先应是诱 扑禽兽的一种辅助狩猎工具,或兼作信号 工具。
(三)埙:
原始社会出现的吹奏乐器,以陶土烧 制而成,有卵形、梨形、鱼形等各种形状, 多为一音孔和二音孔。
2、出土乐器:
(1)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陶埙,是我 国目前所知出土年代最早的埙,只有一个 吹孔。(图片)
第一章 远古、夏、商时期
(约9000年前——公元前11世纪)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古乐器 第三节 古文献中关于音乐起源的观念 第四节 古歌与古乐舞 第五节 关于音阶形成的历史
第一节 概 述
一、远古、夏、商时期的历史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 之一,与印度、埃及、巴比伦等国同属 世界文明古国。
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的新石器遗址。 3、出土乐器:
随葬的20多支骨笛,距今已有8000— 9000年的历史。
4、骨笛的外形和材质
这些骨笛形制统一,大多用鹤类的肢骨 制做而成。
长度约20厘米左右,直径约1厘米。 开管乐器,上有四至七个音孔,可吹奏 完整的七声音阶。
5、细节之处:
骨笛有的音孔旁边遗留着钻孔前刻划 的等分标记;
远古音乐特征
▪
这一时期的音乐很简单,节奏是基本
因素,歌、舞、乐三位一体。
▪ 在制作乐器时已注意到音高及音色, 出现了音阶的萌芽。
▪ 打击乐器种类较多,占主要地位。
(2)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陶埙,距 今6000年。开闭一个按音孔,可以发 出小三度的两个音。(图片)
(3)山西万泉县荆村出土的三件陶埙, 属新石器时代遗物。(图片)
(4)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20 多个圆鱼形三音孔彩色陶埙,约为新石器 时代晚期或夏代遗物。(图片)
中国音乐史——远古夏商
中国音乐史——远古夏商中国音乐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夏商时期。
夏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朝代,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之间。
在这个时期,音乐在中国社会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夏商时期,音乐被视为一种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夏商人民相信通过音乐可以与神明沟通,并且音乐能够传达人们的愿望和祈祷。
因此,音乐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根据史书记载,夏商时期的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声。
每一声调都有特定的含义和象征,它们代表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秩序的理解。
这些声音被认为是连接人类与神灵之间的桥梁,通过音乐演奏创造出一种神圣的氛围。
当时的乐器种类也非常多样化。
最早的乐器是由动物的骨骼和角制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商人民开始使用青铜制作乐器。
其中最著名的是大鼓和编钟。
大鼓一般用于庄严的祭祀仪式,而编钟则常常用于庙宇的音乐演奏。
除了祭祀活动外,夏商时期的音乐也在社交场合中被广泛应用。
人们在婚礼、宴会和庆典等场合中都会演奏音乐来增加气氛。
这些音乐通常欢快活泼,展示人们的快乐和幸福。
另外,在夏商时期,音乐还被用来进行军事活动。
当时的将领们相信通过音乐可以激励士兵,增强他们的战斗意志。
因此,在战斗中,军队会派出乐队演奏激昂壮丽的音乐,以提高士兵的斗志。
总之,夏商时期的音乐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祭祀仪式和庆典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交和军事活动的必备元素。
这一时期的音乐不仅传承了古老的传统,也为后来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音乐史
第一章远古与夏商时期音乐(约8000前—公元前11世纪)1、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大约有8000年可考历史, 依据是什么?我国音乐文化可考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根据1986—1987年先后在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墓葬群考古,先后发现七音孔和八音孔的骨笛共18支,其中一支保存最完整的骨笛用简单的指法可以吹奏像河北省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
发掘的十个墓葬,均有骨笛作为陪葬物,这说明当时的音乐活动已有一定的普遍性。
这些陪葬物,根据同位系碳14测定的树轮较正,被测骨笛年代距今7920(+-150)年。
2.远古时期音乐艺术的特点是什么?反映了什么内容?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它的内容与狩猎、农牧、祭祀、巫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3.简述商朝的社会生活和音乐概况。
大约公元前的16世纪,商汤灭了夏建立了商王朝,在商朝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有了较发达手工业、商业、青铜冶炼及甲骨文字等。
特别是青铜冶炼和甲骨文化,用青铜制造的工具、礼品和乐器,今天被称为珍贵的“青铜文化”。
甲骨文和器具上的铭文,不仅在书法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被列为我国最早的信史典籍。
商代的音乐文化在统治阶级的利用下,比夏代更为发展了,并且出现了专职的乐师和早期的音乐教育,甲骨文中记载的乐器名称有20多个,音阶观念已经成熟,出现了较小规模的编磬、编钟,演出中能以较大的声响奏出简单的曲调。
4、本章中有哪些古乐歌和古乐舞?一、古乐歌:1、反映狩猎的:《弹歌》“断竹续行飞土逐肉”2、反映农牧生活的在《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着八首反映农牧的组歌名曰“八阕”:它包含八首歌曲,表演者手执牛尾巴,边跳边唱,原文是为样的:一曰载民(歌颂负载先祖的地面);二曰玄鸟(黑色的鸟:歌颂图腾);三曰遂草木(希望草木旺盛生长);四曰奋五谷(祝愿五谷丰登);五曰敬天常(天行有序要遵循上天法则);六曰达帝功(歌颂自然的上帝功德,给自然万物以生命和繁衍);七曰依地德(地行有节要遵守大地的法则和规律);八曰总禽兽之极(希望各种鸟兽动物繁殖最多)。
一远古夏商时期音乐
原始乐舞的内容
《弹歌》 《葛天氏之乐》 《蜡辞》 《朱襄氏之乐》 《云门》 《咸池》 《箫韶》 《大夏》 《大濩》 《大武》
黄帝《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 (狩猎生活) 《葛天氏之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 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 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 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 《总禽兽之极》。”(农牧生活) 《蜡辞》:《伊耆氏之乐》中的祭歌:“土反其 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祭 祀歌曲)
《咸池》:尧时乐舞。“咸池”是天上西官 星名,古人认为此星主管五谷,若此星明亮, 则庄稼丰茂,反之则有灾变。这种对天文的 崇拜体现了原始时期的人们祈求丰年的文化 心态。
《箫韶》:舜时乐舞。又名《九韶》、《九 歌》、《九辩》。乐舞以“排箫”作为主奏 乐器。所谓“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以鸟 图腾崇拜为主要内容。
陶寺墓鼍鼓
用空心或实心树 干挖空后刮去树 皮制成。高101 厘米,鼓体呈立 桶形,有纹饰图 案。原用鳄鱼皮 为鼓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编铙
铙,铜类打击乐器。河南安阳殷墟多次出土三件 一组的编铙,这是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五枚一组的 编铙。
虎纹特磬
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商代虎纹大石磬,大理石制作,长84 厘米,宽42厘米。此磬体大音低,是后世所谓“特磬”,即 单悬的大磬。制作精美,线条流畅圆熟。是奴隶主们祭祀和享 乐的专用之物。石磬悬孔上侧有磨损痕迹,磬面多有敲击痕迹, 说明它曾久经使用。至今仍可敲击演奏,发音浑厚悠扬。
贾湖骨笛
1986、1987、2001年三次在河南舞阳贾湖新 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前两次共出土25支骨笛, 出土后完整者为11支。
贾湖骨笛
论文上古音乐赏析
第一章中国上古音乐(远古、夏、商、周、春秋、战国)(远古——公元前221年)第一节概述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中华民族同世界上许多民族一样,大致经历了几十万年“原始公社”的生活,经历了原始“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生活,经历了旧石器、新石器和陶土文化等时代。
经过千万个春夏秋冬的运转,千万个春花秋实的循环往复,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共同生息与繁衍、共同劳动的同时创造了文明和文化,也创造了音乐。
按照考古学家对历史的划分,原始社会的时间概念应是距今约300万年——4000年之间,其历史是相当漫长的。
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的第一件乐器的出现,实际就是人类在征服自然和为自身生存的同时所创造的审美物的第一次体现,也是人类把乐器作为善的象征通过功力主义的行为来达到其自我肯定的目的,与此同时,美的形式和内容也就随之出现,这也是人类不断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
综观原始社会音乐的发展历史,我们不仅能够看到我们的祖先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创造了音乐的历史,同时也能从中看到人类从无阶级的野蛮时代逐渐步入有阶级文明时代的历史。
中华民族文明和文化可考的历史,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 最早可追溯到八千年前,甚至更为久远。
早在原始社会,音乐就已萌发,可以说音乐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并伴随着人类生产劳动和生活的不断发展而发展。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的音乐思维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当我们的祖先逐渐摆脱了“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社会后,音乐更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进入人类的历史,在两个阶级对立中逐渐发展。
新石器时代后期,一些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逐渐演变成人们进行娱乐的乐器。
1986——1987年在河南舞阳贾湖村所出土的骨笛,从一个侧面向我们揭示了中国音乐在近八千年前时的发达情况;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和西安“半坡文化遗址”陶埙的发现,更向我们展示了迄今六千多年前中国音乐发展的高度;而那“如火烈烈”的远古“乐舞”,则向我们说明了我们祖先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年代里所产生的宗教信仰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祈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舞作品。
“候人兮猗”
• 相传是夏禹时期的一首情歌。 • 《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行功,见
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 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 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 为南音。”
《雩 舞》
• 商民族盛行的求雨舞。 • 《说文解字》云:“雩,夏祭乐于赤帝,以
编铙
• 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五个一组的编铙。
虎纹特磬
• 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商代虎纹大石磬,此磬
体大音低,是后世所谓“特磬”,即单悬的大 磬。
二里头文化四期铜铃
• 1984年出土于偃师二里头,是中国合瓦形铜钟形
制的先源。
山西夏县东下冯特磬
• 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石磬,距今约4000年。
编磬
• 安阳殷墓出土
编磬,磬体有 铭文“永 启”“永 余”“夭余”。 “永启”是歌 唱开始时的节 奏,“永余” 是歌唱徐缓时 的节奏,“夭 余”是舞蹈舒 缓时的节奏。
• 夏商乐舞之形态和原始乐舞一脉相传,形式上
未见很大变化;内容上则反映了进入阶级社会 后乐舞作品文化性质的重大演变。同时,夏商 乐舞依然没有摆脱敬神意识的制约。
• 夏商乐器中夏代出土乐器较少,商代的出土乐
器在中国乐器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夏商乐舞
• 《大夏》:夏代歌颂大禹治水的著名乐舞。
“《夏籥》九成”,说明是一部以编管乐器 “籥” 作为主奏乐器的多段体乐舞作品。 《礼记》载:“八佾以舞《大夏》”,“皮弁 素积,裼而舞《大夏》”,说明是由64人表演。
求甘雨也。”郑玄认为,“雩,吁嗟求雨之 祭也”。
• 有人解释,这种舞是要执着牛尾巴跳的,而
且牛尾要在若干舞者之间轮流传递,所以又 叫“代舞”或“隶舞”。跳这种舞的时候, 舞者要跳出周围盘旋的舞步或舞姿,因此在 卜辞中又叫做“槃隶”。
《魌 舞》
• 商代驱鬼逐疫的乐舞。 “魌” 就是古代
的方相,是上古传说中驱除疫鬼和山川精 怪的神灵,实际上是驱鬼逐疫仪式中戴假 面的舞蹈者。《周礼·夏官》载:“方相 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 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大丧, 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 良。”
夏、商音乐
(公元前2070~前1046年)
概述
• 自夏禹始,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了阶级社
会,相继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朝 和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王朝 。
• 从禹算起,夏代共传14世,17个王,传
470年。
• 商王朝自汤至纣,传17世,31王,共554
年。
• 夏商音乐研究的主要对象依然是乐舞和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