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与欣赏中古下
中国古代音乐史
九十二、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色 昆曲的著名作品和昆曲的特点 九十三、愈趋愈卑,新奇叠出 “乱弹”诸腔兴起的原因和其特点 九十四、变则新、不变则腐 明清时期的戏曲论著作品 九十五、曲曲新声总断肠 明清时期的器乐独奏作品、特点和今后的
发展 九十六、今之乐,尤古之乐也 明清时期的器乐合奏艺术形式
八十七、取来歌里唱,胜向迪中吹 我国最早声乐论著《唱论》的内容和发展 八十八、刊布成秩,举世传诵 明清民歌和小曲的原因和发展 八十九、鼓声一通,群歌竞作 兄弟名族的歌舞音乐的特点和影响 九十、一韵于良久 明清时期说唱音乐的内容和特点 九十一、清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 明清戏曲的“四大声腔”区别和特点
中篇 中古音乐
三十二、“秦声”与“楚歌” 这两种音乐的区别和特点 三十三、先秦钟琴文化的“断层”与“转
型” 洛庄汉墓出土的编钟对当时社会的启示和对
之后中国音乐的影响 三十四、一条横贯亚洲的“音乐之路” 丝绸之路带来的巨大影响
三十五、采歌谣,被声乐 汉代乐府的重要内容组成 三十六、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 李延年对当时音乐做出的贡献 三十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乐府歌曲的种类以及对后来音乐的发展产生
五十五、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 唐玄宗对音乐所做出的贡献 五十六、断肠声里唱“阳关 《阳关三叠》的由来 五十七、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
作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和音乐评论家
五十八、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 难
琴曲《梅花三弄》和《离骚》的区别和特点 五十九、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
七十二、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 宋代的“杂剧”和“南戏”的区别和特点 七十三、满村听说“蔡中郎” 宋代说唱音乐的发展过程和内容特点 七十四、每欲望九嶷,为潇湘之云所蔽 唐代琴曲有着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中国古典音乐鉴赏
最喜欢的中国音乐作品《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法曲以及大型歌舞曲,唐玄宗亲自创作。
李隆基洞晓音律,酷爱法曲。
乐曲描写了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时仙乐飘飘、舞姿婆娑的情景。
《霓裳羽衣曲》乐谱早在安史之乱后失传,个别片断保存在姜夔《白石道人歌曲》里。
《霓裳曲》全曲共分三十六遍,由《散序》(六遍)、《中序》(十八遍)、《曲破》(十二遍)三部分构成,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
《散序》的六遍为前奏曲,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箜篌等乐器轮奏,不进行歌舞。
《中序》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
有歌有舞,有器乐伴奏。
《曲破》,是全曲高潮,以舞蹈为主,只有乐器伴奏而没有歌唱,乐音铿锵,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
此曲结尾时节奏再次放慢,然后拖长一音作结。
有关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诗中均有精彩描写。
《霓裳》的舞、乐和衣裳装饰,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它的艺术表现、意境创造以及对外来音乐的吸收与融化都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成就。
(450)中国古代的礼乐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
到了夏朝,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
到了周代,礼制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
周代盛行“六代之乐”及乐德、乐语、乐舞等内容。
另外,古代的“乐”是歌乐舞三位一体的,“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礼仪制度即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①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乐”②明确尊卑等级,建立良好的统治秩序。
礼乐制度的具体规定:①按等级不同,规定所施行的用乐规模:皇帝“宫悬”“八佾”(64人),诸侯“轩悬”“六佾”(36),卿、大夫“判悬”“四佾”(16),士“特悬”“二佾”(4)。
②按场所的不同③按身份不同④按活动步骤。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古代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古代部分)》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师或团队信息二、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古代部分)课程名称(英文):Chinese music:history and canons(ancient time)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实践性环节课程性质:√学术知识性□方法技能性□研究探索性□实践体验性课程代码:0610009周学时:2 总学时:32 学分:2先修课程:乐理、视唱练耳、中国民族音乐、世界民族音乐、西方音乐史授课对象:音乐表演专业三、课程简介《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是一门阐述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历史的专业课程,是一门通史性质的音乐历史课程,是音乐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
本课程是《世界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等课程的延续。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是由《中国古代音乐史》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两大部分组成。
自原始社会音乐的产生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止,涵盖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音乐发展的总体特点。
本课程主要讲述中国古代音乐史的部分,既自原始社会音乐的产生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这一期间音乐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内容包括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想、音乐形式、音乐理论、音乐家与音乐作品等方面的内容。
四、课程目标完善学生音乐文化的整体素质,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认识与分析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特性,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与美学的角度来审视中国音乐文化,为今后的音乐教学与音乐表演注入更多的民族文化气息,使学生不仅具备现代艺术精神,更具备现代文化精神。
此外,学生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后,能够清晰的掌握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历史脉络,具体目标包括:1、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每一朝代音乐的样式和风格特点。
2、了解中国古代音乐史上重要的作曲家、音乐作品及其特点。
3、较为完整的梳理中国古代的音乐思想以及音乐理论发展的脉络。
4.、通过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学习,认识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特性,能够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与美学的角度来审视中国音乐文化。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 课件-第十讲
2、唱赚
(1)唱赚的命名
南宋绍兴年间,艺人张五牛根据民间歌曲艺术 “鼓板”中具有四片结构的《太平令》,创 造了一个新曲牌——《赚》
曲式结构(北宋时确定) 缠令:引子——A——B——C——D……尾声 缠 达 : 引 子 ——A——B——A1——B1—— A2—B2……
作品欣赏:唱赚《愿成双令》
溥雪漪译谱。 《事林广记》是宋末元初陈元靓编撰的一部日 用百科型类书,该书记有唱赚谱黄钟宫《愿成 双令》一套七曲,此为第七曲唱词: 梅脸退,柳眼肥,雨丝丝开到荼蘼。 一春常是盼佳期,不觉得香销玉体。 忒风流姝媚忒聪慧,怎生般信绝音稀。 叮咛杜宇那人行啼,冷落了千秋月底。
四、元代散曲
1、小令 2、带过曲 3、散套
作品欣赏: 元散曲· 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 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 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二)明清时期的歌曲艺术
1、民歌:冯梦龙《挂枝儿》(435首)、 《山歌》(383首) 2、宫廷歌曲——《魏氏乐谱》 明末魏双侯,带去日本200余首曲谱,其四世 孙魏皓选50首编成。用工尺谱。
构既乐 的有曲 统情采 一绪用 。的换 对头 比合 ,尾 又的 有手 结法 ,
若 故 却 到 路 11 暗 借 一 处 过 76 地扬片是扬 抒州萧青州年 发今条青,冬 爱日 荠恰至 国之便麦好黄 情残伤,雪昏 感破心而后, 。若感城初姜 明怀里晴夔 , , ,
杨 荫 浏 译 谱 。
作 品 欣 赏 : 《 扬 州 慢 》
(3)姜夔(1155——1221)
《白石道人歌曲》 17首词曲,宋俗字谱记谱; 《越九歌》10首,律吕字谱; 琴歌《古怨》1首,减字谱; 《圣宋铙歌鼓吹曲》歌词14首。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3)近古 下
一些风景和民俗的史料,
是最早的风景图册。
作者吴友如(1840?~1897?) ,
清末元和(今江苏吴县)人。
清人绘《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中的唱大鼓图
第四节 戏曲音乐(上)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戏曲音乐发展的基 本历史沿革,并能辨别不同历史时期的戏曲 形式。 重点、难点:南戏、元杂剧、传奇与“四大 声腔”、“梆子腔”、“皮簧腔”与“京剧”
《四转》情也是、镜中柳木,法也是、垂条万缕,到末了谁能免泪落如雨? 春潮难遇,春情难叙,春风不解愁难诉。叹秋梧,尽寒枯,沙洲冷漠梦还恶。 闻说道宝树常生人却苦,呜呜,北燕孤。可知否碧玉簪分难再补。 《五转》者次第、怎生凄苦,煞儿里、长歌当哭,苍天底知人孤独?月影斜, 照完肤,魂萦梦牵芙蓉浦。夜夜无眠、怨气吁。流光千觚,谁拭腮边雨。千 载香魂易去,十年生死相扶,料得古藤冈里对镜妆梳。三千缕,一万丝,银 汉迢迢愁可渡。 《六转》其为容、咸卿仰慕,其为质,凌波正舞,媖娴姽婳自闲淑。才消了 五越精神,却添了九晋相思,又增了八魏迷图,将去了七赵悲歌,怎加了四 卫惊呼,三秦凄苦。恨难平,泪痕如注,云愁雨恨,叹无助!欲罢埙声,竟 自重鸣,啼血呜呜。道尽青天难上,蜀中难步,便北燕西飞朝至暮。 《七转》残生虚度、流年枉顾,韶光易逝、夜阑千簇,纵他朝相望又何如? 空觑着梨花带雨滴白雾,春也糊涂,秋风也糊涂。秋风恶,万载相思苦,全 变了片片黄花伴尘土。 《八转》莫不是梵王宫里夜敲梓木,莫不是长生殿里轻弹律吕,莫不是飘蓬 难再叹嗟吁。莫不是零丁洋里生再无经行处,莫不是骊宫萧墙万阙无,付青 烟皆化了尘土。兀的不念煞奴也么哥,兀的不念煞奴也么哥,嗫嚅。莫不是 扬子江心断缆舟无,莫不是最高楼里将倾梁柱,莫不是牡丹亭中枉凝眉目, 把那虚花空悟。兀的不念煞奴也么哥,兀的不念煞奴也么哥,美景良宸全不 顾。 《九转》莫不是美韶华全都打去,莫不是摔瑶琴乡音不谱,莫不是黄花地雨 后轻逐,莫不是湘竹帐内鸾凤将雏,莫不是华清池里玉脂冰肤,莫不是凹晶 馆里蜂鸣燕妒,莫不是凸碧峰上江山点御。风清云浮,露浓霜疏,端的由谁 道皇霸雄图、浊酒一壶。莫不是芙蓉浦夜遇蘅芜,莫不是九江口云岚凝固, 莫不是十字坡前梦钓鱼魲?叫一声哎呀呀,叹世间斯情为何物?
中国音乐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变革与思想
音乐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思想的解放,音乐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出现了新的音 乐形式和风格,如楚辞、诗经等。
乐器创新
此时期出现了筑、筝等新型乐器,同时原有乐器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也得到了进一步提 高和完善。
音乐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有儒家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也有道家 追求自然之音的思想,还有墨家主张非乐的思想等。这些思想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近古音乐时期
宋元时期的音乐发展与变革
市民音乐的兴起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音乐逐渐兴起,成为宋元时期音乐的重要特征。这种音乐以娱乐为目的,形式多样,包括 说唱、歌舞、戏曲等。
音乐理论的完善
宋元时期,音乐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音乐著作,如《梦溪笔谈》、《乐书》等。这些著作对音 乐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为后世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间音乐的丰富多样
隋唐时期民间音乐也十分丰富多样,包括曲子、变文、俗讲等多种表演
形式。这些音乐形式贴近民众生活,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
。
03
音乐理论的完善
隋唐时期出现了《乐书》、《教坊记》等重要的音乐理论著作,对音乐
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完善,为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发展画上了圆满
的句号。
04
中国音乐史
汇报人:XX 20XX-01-21
目 录
• 绪论 • 古代音乐时期 • 中古音乐时期 • 近古音乐时期 • 中国音乐的特点与影响 • 中国音乐史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01
绪论
中国音乐史的定义与范围
定义
中国音乐史是研究中国历史上音乐艺 术发展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音乐鉴赏》第五章 中外器乐经典作品鉴赏
二 西方器乐作品鉴赏
《四季》是维瓦尔第于1725年发表并题献给波西米亚伯爵W•冯•莫尔津的一套大型作品 《和声与创意的尝试》中的前四部,分别题作春、夏、秋、冬,合称“四季”,属于巴洛 克时期的独奏协奏曲。第一首《春》的三个乐章像三幅色彩淡雅的风景画。
二 西方器乐作品鉴赏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德国作
二 西方器乐作品鉴赏
大提琴是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 弦乐器,音色浑厚丰满,具有开朗的性格,擅长演 奏抒情的旋律,表达深沉而复杂的感情,在乐队中 演奏低音时与低音提琴构成八度,共同负担和声的 低音声部。
二 西方器乐作品鉴赏
低音提琴是弦乐器中音区最低的一种乐器,它 就像楼房的基础一样,扎实地撑起整栋楼房,在乐 队中使音响更加厚实,使用拨奏低音效果最佳。
作品介绍
①
二 西方器乐作品鉴赏
门德尔松(1809—1847),德国作曲家,生于 汉堡富裕的犹太银行家家庭。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 育,17岁写出著名的《仲夏夜之梦》序曲。他还独 创了形象生动而多姿的“无词歌”钢琴曲体裁。
主要作品有交响曲《苏格兰》《意大利》,序 曲《苏格尔山洞》《平静的海与幸福的航行》《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及钢琴曲集《无词歌》等。
《渔舟唱晚》全曲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抒情的慢板。 第二部分,快板。 尾声部分,以跌宕起伏的尾声结束全曲。
二 中国民族器乐作品鉴赏
二 中国民族器乐作品鉴赏
(五)笛子
笛子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历史 上曾有“横吹”“横笛”之称谓。
1986年至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遗址 中出土了一批骨笛,经专家考证距今已有九千多年 的历史,并认定是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
二 西方器乐作品鉴赏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
在曲式方面,“国风”的曲式虽然简单,但 这时已经有了在曲尾加上“乱”的音乐了。 “十五国风”中影响较大的是“郑风”。 “十五国风”在演唱时,大都是无乐器伴奏 的“徒歌”。但也有用“缶”、“埙”、“篪” 等乐器来伴奏的。当这些民歌在后来进入宫廷演 唱时,其伴奏乐器便日益丰富起来。有时用竽、 瑟、悬鼓等乐器组成小型乐队伴奏演唱。用在君 主起居时的,称之为“房中乐”,用编种、编磬 等大型乐器伴奏演唱并用于宫廷宴会的,称之为 “钟鼓之乐”或“燕乐”。
教学过程: 1音乐的起源 首先是劳动的进行、语言的出现和人类大脑的发达,奠定 了音乐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赋予了音乐的表现内容。 劳动中有节奏的呼声,这是原始音乐发端的最初萌芽。 音乐与舞蹈还可以说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延伸; 某些劳动工具的发现和部分生活用具对乐器的出现也给我 们的祖先以某些启发,甚至可以说某些劳动工具本身就是 乐器的前身。 原始艺术的特点:音乐、舞蹈、诗歌三者交织在一起,密 不可分,中国古代文献称之为“乐舞”; 2音乐起源的几种说法: ①异性求爱说 ②语言扬抑说 ③摹仿自然说 ④信号说 ⑤巫术起源说
3 三分损益法 是齐桓公时的相——管仲在其著作《管子· 地员篇》中 提出的乐律学理论,这是中国最早的律学理论。 “三分损益”的意思是把一个音律管分成三份,“损”是 “减”(即从三份中减少一份),而“益”则是“增” (即再加三分之一),就是说以一根一定长度的发音管为 准,把它减掉三分之一长,就形成了下一个律管,再把这 个新律管加上其自身的三分之一长,便又产生出一个新的 律管来。这样延续的一损一益,便产生出十二律。“三分 损益法”每制出新的律管与原律管的音高都是上方五度, 再下方四度,又上方五度,再下方四度……的关系,但需 要再按音高次序调整排列,才能得出十二律,所以它又叫 “五度相生律”,亦有称之为“五度相生法”。《管 子· 地圆篇》中的相生方法是先“益”后“损”。
中国古代音乐史知识梳理
1.作为精神力量的需要产生2.表达感情和娱乐而产生3.为模仿大自然音响与鸟类的鸣声产生4.直接起源于劳动生产过程远古骨笛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一侧钻孔制成的吹奏乐器,属于直吹乐器。
目前发现最早的是1986-1987年于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其中有八、七、六、五孔笛,共计18支。
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孔笛,用简单的指法就可吹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
其音阶结构至少为六声音阶,可能为七声音阶。
它们距今已经有9000年,是我国音乐具有9000年的依据舞蹈纹彩陶盆于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距今约5000余年,盆内有三组舞者,每组五人,装饰有头饰、尾饰,可能是装扮鸟兽,他们手挽手列队跳舞,舞姿优美,富于节奏感和情感。
这是我国乐舞具有悠长历史的确证,八阕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云门》(黄帝时期)《咸池》(尧)《韶》(舜)《韶》是古乐舞中最著名的一首。
这是一部宗教性乐舞。
它共有九次变化,歌也有九段,伴奏用若干管编排起来,既“萧”(排萧),据说高潮时有扮演的凤凰出现。
孔子评价它“尽善”“尽美”。
“尽善”“尽美”是古人最早提出的评价艺术作品的准则。
夏、商大夏(夏)大(商)商代虎纹大石磬1950年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商代虎纹大石磬,制作工艺水平极高,音色柔美,发音略高于#C1西周、春秋、战国春官这是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而设置的我国第一个礼乐机构。
大司乐这是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它的特点是:机构庞大、分工明细、各司其职。
它的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其教育对象是国子、世子、学士,教学内容为“乐德”、“乐语”、“乐舞”。
大司乐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最高统治。
除教育职能外,大司乐还有另外两个职能:严格的行政管理与音乐表演职能《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产生于春秋末年,分风、雅、颂,共305篇。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 课件
3 《弦索备考》 清荣斋编,抄本,是用工尺谱记写的13套器 乐合奏曲谱,又名《弦索十三套》。
➢ 在2(黄钟倍律)和1(黄钟正律)之间,求出11 个数,形成13个数的等比数列。即将2开12次方所 得到的“频率倍数”——1.059463,把这个数连 续自乘十二次,就分别产生十二平均律各律的频率 倍数,而乘到第十二次,就达到2(八度)。
朱载堉“新法密率”的提出,彻底解决了我 国律学史上长期不能解决的“黄钟还原”的 难题。
他是世界上发明十二平均律的第一人,不仅 对我国律学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世界 律学研究中也占有领先地位。
思考与拓展:中国人与十二平均律
提起“十二平均律”,人们大多想起德国作曲家巴 赫的钢琴作品。事实上,巴赫的这套作品确实是为 当时欧洲的新生事物—平均律而作,它从艺术创作 上证实了平均律理论的优越性,从而使欧洲音乐界 开始广泛运用平均律,走向更为丰富的创作道路。 然而,最早发明十二平均律的中国却因为各种原因, 迟迟没有普及平均律。朱载堉的重大发明未能得到 统治阶级的重视,被束之高阁,也没能运用于音乐 实践之中。 你能联系中国古代的音乐实践和音乐思想等方面的 因素,来思考这一现象的原因吗?
(三)音乐论著
1、《唐会要· 乐类》 北宋王溥(929~982)编纂。
2、《梦溪笔谈》 北宋沈括撰。 3、《琴史》 朱长文(1038~1098)撰,共六卷,是 我国最早的琴史专著。
4、《乐书》
北宋陈旸(生卒年不详)撰,共二百卷,是一部规 模巨大的音乐理论著作。
5、《碧鸡漫志》
南宋王灼撰,以论述古代歌曲为主。
作品欣赏:小踏曲《醉太平》(工尺谱念 唱),陈小花、夏有余念唱
小踏曲《醉太平》属于再现性三乐段结构。
中国音乐历史简述(二) - 中古时期
中古歌舞伎乐时期
古琴音乐是唐朝文化的代表之一,唐朝将古琴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 峰。“九霄环佩”更是唐琴中的极品,以其悠久的传承历史和卓越的音色品 质享誉天下,被古琴爱好者视为“仙品”。
九霄环佩古琴的形状很特别,采用 圆形的琴头和弯曲的琴腰,这种形状被 称为“伏羲式”。这把古琴用梧桐木做 琴面,用杉木做琴底。它已经有一千年 的历史了,非常之珍贵,价值竟高达4 亿人民币。
南北朝时期,羌人和鲜卑人的“真人代歌”风靡一时,催生了《木兰辞》、《王昭 君》、《孔雀东南飞》等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作品。同时,西域的歌舞音乐也在这一时期 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隋代及初唐时期,宫廷燕乐中特别设立了九部伎、十 部伎,这些乐队的名称是根据不同地区和民族来命名的。 宫廷乐伎在燕乐中表演的《伊州》、《甘州》、《凉州》 等大曲,其音乐风格明显体现了它们所代表的地区和民族 特色,展现了当时音乐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创新。
胡角,又叫横吹,西汉军乐主要乐器,后 来在民间演变成鼓吹乐中的大喇叭。
河南邓县出土的南朝横吹画像砖
中古歌舞伎乐时期
在这一多元文化交融的时期,大量西域乐器传入中原,主要有龟兹 (qiū‘cí)琵琶(梨形)和箜篌等弹弦乐器,筚篥(bì lì,也称管子)、 角、排箫等吹管乐器,以及奚琴、轧筝这样的拉弦乐器。同时一批祖籍为 西域的乐工也来到中原,带来新的演奏技巧,也促进了记谱法的发展。
张骞出使西域途中
中古歌舞伎乐时期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 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因而,张骞出 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 之路有卓越贡献,举世称道。
西汉初期版图
中外音乐简史与名作赏析期末复习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音乐与名作欣赏●远古时期的音乐文化具有歌、舞、乐相互结合的特点。
比较大型的乐舞有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舜的《韶》等。
其中以《韶》的艺术水平最高。
●夏商时期的《大夏》歌颂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首领夏禹治水的事迹,而《大濩[hù]》则歌颂了商汤伐桀[jié]的功绩。
这些音乐已变成为帝王歌功颂德、“以昭其功”的工具。
●商朝巫风盛行,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xí](男巫),他们不仅参与神权统治,还充当职业音乐舞蹈家。
●西周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庞大的王家音乐机构——大司乐,负责全国的音乐行政、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三方面的工作。
周代的宫廷音乐大体可分为“六代之乐”、“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
●春秋战国时期,从奴隶制到封建制转变,在思想、学术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新思潮的影响下,雅乐逐渐退居到仪式乐的地位,俗乐在音乐生活中渐渐地占据重要地位。
民间的歌唱艺术盛行起来,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还出现了独特的说唱形式“成相篇”。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在乐律和音乐理论方面,出现了音阶、调式、和转调的理论。
十二个半音的音律结构已经形成,管仲的“三分损益法”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的十二平均律的理论。
●“乐府”是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在汉武帝时期最为兴盛。
由音乐家李延年担任协律都尉,司马相如等十八位文学家担任歌词编写工作,乐府促进了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
●“相和歌”是乐府中最主要的音乐形式,始于汉初,是我国北方各地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音乐。
相和歌的最高形式是相和大曲。
●以相和歌为代表的汉族音乐与南方民歌“吴声”、“西曲”相结合,形成了“清商乐”。
●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一般称为“燕乐”。
●宫廷乐队的演奏分为“坐部伎”“立部伎”。
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
●曹柔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曲记谱法。
●曲子(词)是宋代比较流行的一种艺术歌曲,它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音乐历史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音乐历史的发展史1840年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前的音乐,通称中国古代音乐,它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下面就跟随店铺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的相关内容吧!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史中国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
由云南元谋等地发现的古猿人化石可知,大约从100万年以前起,远古的人类就已经在中国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
当最早的人类开始制造原始的工具和集体进行劳动的时候,原始的音乐便在他们的劳动节奏和劳动呼声中萌发了幼芽。
古代文献中关于远古音乐的传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某某氏为名的古乐,如朱襄氏之乐、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等;另一类是被尊为古代帝王的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和夏禹等时代的古乐。
相传为尧、舜时代的“以麋置(冒)缶而鼓之……以致舞百兽”(《吕氏春秋》)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益稷》),实际就是人们在土鼓、石磬之类原始乐器的伴奏下模仿兽类形态的舞蹈,它是原始人类狩猎生活的反映,人们也从它得到鼓舞的力量。
葛天氏之乐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吕氏春秋》),即舞者拿着牛尾巴,边舞边唱。
所唱的8首歌中,有《遂草木》、《奋五谷》、《总禽兽之极》等,就表现了人们盼望农牧业获得好收成的心愿。
阴康氏之乐是在洪水为患,水道壅塞,“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吕氏春秋》)的情况下用来作为“宣导”的一种乐舞。
朱襄氏之乐则是在干旱为灾的时候用来招致“阴气”的一种音乐。
这些都是和原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
中国古代宗教在音乐中也有所反映。
如葛天氏之乐所唱的8首歌中,开始两首一为《载民》(意为始民),一为《玄鸟》(即燕,或说为凤凰);前者含有祖先崇拜的意思,后者可能与图腾崇拜有关。
又如关于黄帝族有“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左传?昭公十七年》)之说,可见黄帝族是以云为图腾的部落。
黄帝时的乐舞名为《云门》,颛顼(传说为黄帝之孙)时的乐舞名为《承云》,显然都和图腾崇拜有关。
中国音乐史笔记、要点
曾侯乙墓编钟,湖北随县出土,共64枚,分上中下三层.乐府三分损益律,春秋时期产生的计算乐律的理论,以弦长为计算基础.鼓吹乐九部乐诸宫调因其运用多种宫调而得名,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表演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的说唱音乐形式,伴奏乐器宋时主要用鼓、拍板和笛,代表人物是孔三传。
成相篇破阵乐参军戏礼崩乐坏变文踏歌减字谱文人音乐唱赚散乐琴乐何成天新律荀勖笛律曲子及其创作方式弹歌相传为黄帝时作的古歌,反应狩猎生活的。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八佾是西周时期礼乐制度下产生的一种乐舞演出的形式,一行一列为一佾, 八佾为8行8列共64人,是国君才能使用的编制形式。
六代乐舞简称六舞由最高乐官大司乐亲自掌教。
黄帝---云门大卷尧---大咸舜---韶夏---大夏商---大濩周---大武八音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乐器科学分类法。
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十二律《吕氏春秋?音出篇》中记载在三分损益法生五律的基础上继续往下推算出,黄钟、大吕、大簇、夹钟、姑冼(xiǎn)、仲吕、蕤(ruí)宾, 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李延年西汉武帝时期的乐府音乐家,他不但善歌习舞,且长于音乐创作, 为汉武帝作《郊祀歌》19首,把乐府所收集的大量民间乐歌,进行加工整理,对当时民间乐舞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和歌原是对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统称,有徒歌、但歌、相和歌三种形式,为汉魏时期相和大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清商乐前身是相和大曲,随着音乐文化的南移,原来的中原旧曲加上江南吴歌和荆楚西声。
百戏是古代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产生于汉代。
只流行于两汉的各类竞技、杂耍、幻术以及乐舞、俳优戏等,后于散乐同。
歌舞戏南北朝末年兴起了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
<碣石调*幽兰> 中国古代琴曲,又名《倚兰》为现存最早的琴曲谱,亦是今天唯一所见的保存于文字谱上的乐谱。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课件-第二十九讲
民族器乐
总结词
民族器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乐器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详细描述
民族器乐的音乐风格独特,既有独奏、合奏,也有伴奏。常见的民族乐器有二 胡、琵琶、笛子、古筝等。民族器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唱音乐
总结词
说唱音乐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表演艺术形 式,以口头叙述和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 。
吕思清
中国著名小提琴家,他的作品《梁祝》等在小提琴演奏方面具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对后世小提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4
中国音乐在国际上的影响
对亚洲音乐的影响
传播交流
中国音乐在历史上对亚洲邻国如 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的音乐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贸易、 文化交流等方式传播了中国音乐。
详细描述
民歌的内容广泛,包括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等。其音乐语言简练,表 现力强,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合唱等。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民歌风格迥异, 反映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历史、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
戏曲
总结词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集音乐、舞蹈、表演、说唱于 一体。
详细描述
戏曲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唱、念、做、打等。其音乐 特点鲜明,包括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结构形式。戏曲的剧目 繁多,其中京剧、昆曲等具有代表性。戏曲在中国文化中占 有重要地位,是中国艺术的瑰宝之一。
总结词
近代音乐家在吸收传统音乐元素的基础上,不断 创新和发展,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音乐 作品。
刘天华
中国现代民族器乐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光明行 》等在民族器乐创作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 历史地位,对后世民族器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一·上古音乐(原始社会)1.贾湖骨笛:●在河南舞阳县于1986和1987年两次发掘“骨笛25件,完整17件,残器6件,半成品2件。
”●贾湖骨笛是目前所知中国最为古老的乐器,骨笛出土于不同时代的墓葬,其年代跨度长达两千余年,音阶结构随着年代的距离而变化。
●描述贾湖骨笛:早期,距今九千多年至八千六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5孔6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中期至今八千六百至八千二百年左右,骨笛上开有7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
晚期,距今八千二百至七千八百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以外的一些变化音阶.骨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160件,用鸟禽类中段肢骨制作,有2—3孔。
3.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这是原始社会极为着名的一部乐舞作品。
●表演形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八支歌内容:《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4.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是一部远古时期优秀的乐舞作品。
咸池是天上西宫星名,古人称它是西方日落之处。
.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
乐舞由编管乐器排箫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称《萧韶》;乐舞有个段落,所以称《九韶》;有9次歌唱,称《九歌》;有9次变化称《九辨》。
二、(夏商周春秋战国)西周:1.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和乐舞,在周代包括用于宗庙、宫廷礼仪、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
雅乐一直延续至清末。
2.六代之乐: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是一部崇拜云图的乐舞。
●尧《咸池》以水鱼图腾崇拜为主的乐舞。
●舜《萧韶》这是一部反映原始社会最高水平的乐舞作品。
●禹《大夏》歌颂大禹治水。
●商《大濩》歌颂商汤伐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乐器与器乐
❖ 教学目的:了解中古乐器的发展,特别是琵 琶的发展。
❖ 重难点:这一时期出现的《广陵散》、《梅 花三弄》以及鼓吹乐。
❖ 琵琶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南北朝时由 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木制,音箱呈半梨形,张四弦,原用丝线,现用钢丝尼龙 制成。唐代(公元7-9世纪)琵琶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 下 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 这种盛况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
等此
文课
献件 资编 料欣赏
!了
陈
秉
义
教
授
《
中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国 音 乐
袁向辉 本人申明保留此幻灯片版权
通
欢迎交流 QQ29291762
史
概
述
》
中国音乐史 古代篇(远古~1840年)
❖ 第二章 中国中古音乐(下)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前254~960年)
❖ 琵琶在中国落户后又很快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缅甸等国, 直到现在,日本正仓院还藏有我国唐时传去的五弦琵琶,朝 鲜半岛至今还有五弦琵琶。
❖ 唐韩熙 载夜宴 图(部分)
白居易《琵琶行》节选
❖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平不得志。 ❖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 轻拢慢捻抺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 ❖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歛容……
不同地区的鼓乐工。从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所收汉代 鼓吹乐的歌词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都是汉族民歌, 后来被各地的鼓吹乐所吸收。
❖ 鼓吹乐被宫廷采用后,便用于军队、仪仗和宫廷的宴乐之中。 由于乐队编制和应用的场合不同,所以使用的乐器和对其称呼 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 黄门鼓吹:由天子近侍掌握,主要列于殿廷,备食举乐同时亦 用于天子专用的“卤簿”(即仪仗)。《西京杂记》载:“汉 大驾祠甘泉、汾阳,备千乘万骑,有黄门前、后部鼓吹。”所 谓“列殿廷”,“供卤簿”,如同后世“鼓乐”中的“坐乐、 行乐”。
❖ 日本正仓院藏。左为木画紫檀琵琶,长100cm 最大腹宽41.7cm;右为 螺钿紫檀五弦唐琵琶,长108cm最大腹宽30cm。
❖ 均系唐代传入日本,为圣武天皇(701~756年)心爱之物。圣武天皇去世 后,于756年献给东大寺大佛。
❖ 关于唐代琵琶曲,主要是来自当时流行的歌舞大曲,如《六 幺》、《霓裳羽衣曲》、《凉州》、《胡渭州》等。
❖ 横吹:因用横吹(横笛)作为主奏乐器而得名。横吹乐队一般 由鼓、角、横笛等组成,或加筚篥和排箫。乐曲有李延年据张 骞从西域带回的乐曲《摩诃兜勒》为素材创作的《新声二十八 解》,由《黄鹊》、《陇头》、《出关》、《入关》、《出塞》 等二十八首乐曲联缀而成,后人称之为《汉横吹曲二十八解》。
❖ 短箫铙歌:也叫骑吹,是用笳、排箫、铙等乐器在马上演奏的 军乐。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一》:“横吹曲,其始亦谓 之鼓吹。......有箫、笳者为鼓吹,......有鼓、角者为横吹,用 之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
❖ 音乐欣赏:《月儿高》,西安音乐学院民乐团合奏。
2合奏音乐---鼓吹乐的兴起
在汉以来我国传统音乐中,有一类以打击乐器与吹 奏乐器为主的演奏形式和乐种---“鼓吹乐”。这是以打 击乐器鼓和管乐器排箫、横笛、笳、角等合奏的音乐, 有时也伴有歌唱。大约在秦末汉初之际,鼓吹乐就已在 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居住地区流行,当时的鼓吹乐是用 鼓、角、笳一起演奏。当鼓吹乐传入中原地区以后,便 与中原各地汉族民间音乐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 的鼓吹乐。汉哀帝时(前6~1年)乐府中有“邯郸鼓 员”、 “江南鼓员”、“淮南鼓员”等可能就是各个
❖ 全曲古朴动人,委婉缠绵,优雅华丽,舞蹈性强,颇具大 唐风韵。
❖ 月儿高是器乐艺术中 描写月亮的极品之作, 主要描述月升到西沉 的过程,共分12段: 1、海岛冰轮 2、江楼 望月 3、海峤踌躇 4、 银蟾吐彩 5、风露满 天 6、素娥旖旎 7、 皓魄当空 8、琼楼一 片 9、银河横渡 10、 玉宇千层 11、蟾光炯 炯 12、玉兔西沉。
1琵琶的发展
在琵琶传入我国的过程中,从“龟兹”传来的“胡乐”
为最盛,并用龟兹琵琶定律,这就是音乐史中常提到的苏祗 婆(梵语SUJIVA)所传的“龟兹琵琶七调”。这时的琵琶 名手也多是西域之人,他们均以所居国名为姓,如曹妙达, 唐时的康昆仑等。
唐代,“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已成为我国非常重 要的乐器。据载,最晚至唐乾宁四年(897年),琵琶除了 有四个柱以外,已经开始使用“品”了。“品”的使用使得 琵琶音域大为扩充,再加上盛唐以来已经使用手指弹奏---即 “搊弹”的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琵琶的艺术表现力。不仅 如此,这时的琵琶也改横弹为抱弹,并把右手用木拨弹奏改 为用五个手指弹奏的方法。但这时各种琵琶的使用尚无规律, 如“创手弹之法”的贞观初年琵琶名家---太常乐工裴神符即 是五弦名手。可见,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同样流行于盛唐时 期。
❖ 月儿高 著名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所作年代及作者不
详,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
❖ 现存最早谱本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手抄本《高和江东》中的 一曲。最早的刊印谱本是华秋萍的《琵琶谱》,后李芳园 在编印《南北派十三大套琵琶新谱》时,根据此曲的风格 及特点与白居易诗《霓裳羽衣舞》中所描述的情节相似, 故更名为《霓裳羽衣曲》。
❖ 唐代比较著名的各族琵琶演奏家有段善本、贺怀智、曹刚、 裴神符、康昆仑(康国人)、雷海青、李管儿、赵壁等。他 们的演奏各有其不同风格。据说曹刚以右手运拨的气势若风 雷取胜;裴神符则以左手细腻委婉的拢然而闻名,段善本以 “移调”演奏见长(所谓“移调”就是从一个宫调移到另一 个宫调上演奏)。毫无疑问,这些对于我国琵琶演奏艺术的 发展是起了促进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