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地基本观点

合集下载

(2021年整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021年整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完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的全部内容。

第二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虽然不同的建构主义理论在具体观点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在有关知识、学生、学习和教学等基本问题上还是存在一些共识的.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些基本的共识和观点。

一、知识观建构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不能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

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建构主义的这种知识观虽然过于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挑战,值得我们深思。

按照这种观点,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

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a、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例如: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无神论者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鬼,而有神论者认为这个世界上有鬼。

至于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鬼我们无法得出最终答案。

所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观的、动态的。

b、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例如:水在什么情况下会沸腾?一般情况下水在100摄氏度的时候会沸腾,但是在高原地区水在90摄氏度左右就会沸腾。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本身具有情境性。

c、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題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对于知识的理解都不同,所以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2)学习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a、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们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

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有两个,一个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另一个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其中,新课改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建构主义的学习主动建构性认为学生学习是自觉主动的,而不是别人逼迫的。

这对应的就是新课程改革的自主学习。

b、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者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建构主义的学习的社会互动性认为学习需要同别人合作来完成。

这个对应的就是新课改的合作学习。

c、学习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的认知观点。

知识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景的知识符号,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概要Ⅰ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学习者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是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出发;不是由教师统一引导,完成同样的加工活动,而是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起对现实世界的意义。

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从学习者形成的知识结构的构成来看。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结构并不是线性结构或层次结构,而是围绕关键概念而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的知识,既包括结构性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知识,学习结果应是建构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知识的意义表征。

学习可以分为低级学习和高级学习。

低级学习属于结构良好领域,要求学生懂得概念、原理、技能等,所包含的原理单一的,角度是一致的,此类学习也叫非情境化的或去情境化的学习。

高级学习属于结构不良领域,每个任务都包含复杂的概念,各种原理与概念的相互作用不一样,是非结构化的、情境性学习。

传统学习领域,混淆了低级、高级学习的划分,把概念、原理等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而真正的学习应是要建构围绕关键概念组成的网络结构,包括事实概念策略概括化的知识,学习者可以从网络的任何一点进入学习。

二、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教师应善于引发学生观念上的不平衡,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充分注意每个学生在认识上的特殊性,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元认知能力。

第七章 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七章  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七章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知识观1、知识的意义:人类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推翻、所取代的。

2、对知识的应用:建构主义强调应用的情境性,人面临现实问题时,不可能仅靠提取已有的知识就能解决好问题,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改组、重组甚至创造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3、对知识的学习:不同学习者对同一个命题会有不同的理解,理解只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二)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等高级思维活动,促进学生自身积极的意义建构。

总之,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兴趣和需要等对意义建构的影响,因而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这种构建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也不是直接接受现成结论的过程。

学习者的知识构建过程具有三个重要特征:1、学习的主动构建性:面对新信息、新概念和新命题,每个学生都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构建自己的理解。

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任务是通过各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的沟通交流、共同分享学习资源完成的。

3、学习的情境性:建构者认为知识并不是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知识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

因而,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观点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基本观点1 学习是建构性的,已有知识将影响新知识结构的建立。

应该尽量将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同新信息关联起来。

2 学习是主动性的:学生个人的发展是教学核心。

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更“应成为充满活力的生命过程”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做中学”,在“做”中理解、建构新知识结构。

3 学习是合作性的:建够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中。

个人通过同其他社会成员(教师、同学、家庭成员、朋友等)相互作用获得关于世界的全面解释。

因而学习不仅是学生个人的建构活动,也是学习共同体合作建构的过程。

4 学习是交流性的:互动是知识建构的重要方式。

交流是最基本的环节,他是个体意义建构由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是新旧知识体系融会整合的加速器,也是语言能力和思维那里得以提高的最佳途径。

5 学习是探究性的:新意义建构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究过程,有不同任务组成。

通过任务的完成和问题的解决在旧的知识体系中建立新体系。

6 学习有非智力因素参与(情感体验、自主意识以及自信心):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情感投入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以及学生情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目标的达成。

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意识,因为当他们感到可以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是学习效果最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知识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且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针对于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

而且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虽然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相同的理解。

因为每个学习者对命题的理解都给予自己的经验成果而建构起来的,这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历程。

(二)学习观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

因为学习者并不是空者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习者已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皮亚杰(发展为激进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重视不够)、布鲁纳和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的先驱者。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个体建构主义,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社会建构主义。

另外,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式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也都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倾向。

基本思想:学习是建构过程,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建构主义者关注个体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和准确表征,只是人们借助于符号系统对客观现实作出的一种“解释”、“假设”,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和标准答案。

因此,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知识是发展的、演化的。

(2)不存在绝对的终极真理,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建构主义认为,人们是在根据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来建构知识的意义,因而人们无法确定他们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

知识并不能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规律和法则,它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不可能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原来的知识进行加工改造。

(3)知识总是内在于主体的,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每一个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够由他自己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并取决于特定背景下的学习过程。

(4)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5)生存是掌握知识的目的。

知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主体为适应环境而发明的工具、手段,掌握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究和掌握真理,而是为了生存。

(6)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完整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皮亚杰(发展为激进建构主义,主要关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的社会性重视不够)、布鲁纳和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是建构主义的先驱者。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个体建构主义,维果茨基的建构主义被称之为社会建构主义。

另外,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式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也都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倾向。

基本思想:学习是建构过程,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建构主义者关注个体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及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和准确表征,只是人们借助于符号系统对客观现实作出的一种“解释”、“假设”,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和标准答案。

因此,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知识是发展的、演化的。

(2)不存在绝对的终极真理,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建构主义认为,人们是在根据自己有限的知识经验来建构知识的意义,因而人们无法确定他们所建构出来的知识是否就是世界的最终写照。

知识并不能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规律和法则,它只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不可能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原来的知识进行加工改造。

(3)知识总是内在于主体的,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每一个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够由他自己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并取决于特定背景下的学习过程。

(4)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5)生存是掌握知识的目的。

知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主体为适应环境而发明的工具、手段,掌握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探究和掌握真理,而是为了生存。

(6)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个体与他人经由磋商并达成一致的社会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示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示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示例(1)知识观a、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例如: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无神论者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鬼,而有神论者认为这个世界上有鬼。

至于这个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鬼我们无法得出最终答案。

所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观的、动态的。

b、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例如:水在什么情况下会沸腾?一般情况下水在100摄氏度的时候会沸腾,但是在高原地区水在90摄氏度左右就会沸腾。

因此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本身具有情境性。

c、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題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对于知识的理解都不同,所以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2)学习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a、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们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

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有两个,一个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另一个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其中,新课改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建构主义的学习主动建构性认为学生学习是自觉主动的,而不是别人逼迫的。

这对应的就是新课程改革的自主学习。

b、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者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建构主义的学习的社会互动性认为学习需要同别人合作来完成。

这个对应的就是新课改的合作学习。

c、学习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的认知观点。

知识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景的知识符号,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个人如何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内部认知过程来构建自己的理解和知识。

以下是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的详细阐述:1.知识是主动构建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或传递的,而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的。

这种构建发生在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包括与他人的交流、实践、反思等。

学习者不是简单地复制或接收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和情境,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

2.学习是社会互动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性的互动过程。

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和共享,来深化理解和知识构建。

这种社会互动为学习者提供了反思和修正自己理解的契机,并有助于形成更全面和准确的知识。

3.强调情境性和问题解决: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发生在真实的情境和问题解决过程中。

学习者应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种基于情境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习者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其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重视内部认知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仅是外部环境对学习者的刺激反应,更是内部认知过程的结果。

学习者通过对外部信息的加工、组织和整合,形成自己的理解、概念和知识结构。

这种内部认知过程受到学习者的先前经验、认知风格和情感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5.强调多元化和差异性:建构主义尊重学习者的多元化和差异性。

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经验、认知风格和学习速度,因此应该根据个体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和学习设计。

建构主义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不同的学习资源、方法和路径,以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和学习。

6.倡导自主学习:建构主义鼓励学习者自主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者应该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知识,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对自己的学习进行监控和调整。

这种自主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7.强调评价和反思:建构主义认为,评价和反思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强调我们学生都有原有的基本知识体系,就是听课有原有的知识,强调老师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上生长成出新的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而是许多理论观点的统称。

它是对学习的认知理论的一大发展。

它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取向建构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学习理论流派,而是一种理论思潮,并且目前正处在发展过程中,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存在着不同的取向。

在目前的各种建构主义思潮中,对教育实践具有一定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四种理论。

1.激进建构主义这是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以冯•格拉塞斯费尔德和斯泰费为代表。

激进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1)知识不是通过感觉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2)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

2.社会建构主义以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以鲍尔斯费尔德和科布为代表。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

(2)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社会性的过程。

(3)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个体经验,这可以叫做“自下而上58的知识”。

(4)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则形成的公共文化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

3.社会文化取向社会文化取向也受到了维果茨基的影响。

(1)心理活动是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与学习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的来源。

(2)个体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解决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终达到活动的目标。

(3)这种观点提倡师徒式教学,就像工厂中师傅带徒弟那样去教学。

4.信息加工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比信息加工理论前进了一步。

试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试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试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基于学习的,意识的学习理论,建构主
义的基本思想是学习是一个主动的、针对性的构建知识的活动。

它重
视与环境中的个人活动之间的交互。

此外,它还强调对对象的浓厚兴
趣以及个人对事物的看法等,从而引入他们自己的经验,满足他们学
习的需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以下几项:首先,建构主义认为学习
和理解是一个主动过程,是学习者从曾经做过的事件中获得知识并将
其应用到新的环境和新的任务中;其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目的,
是帮助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中形成知识、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有趣的过程,应该受到肯定的情
感反馈,以促进学习者的动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运用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有效地发展学习者个性化知识、兴趣和情感,并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
实践能力。

因此,在教育领域,建构主义成为当今主流的学习理论思想。

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动机,并
且强调学习者的兴趣、理解和实践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运用有
助于学习者获得更高效、贴切的有效学习和深入理解。

(完整wor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完整wor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虽然不同的建构主义理论在具体观点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在有关知识、学生、学习和教学等基本问题上还是存在一些共识的.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些基本的共识和观点。

一、知识观建构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不能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建构主义的这种知识观虽然过于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挑战,值得我们深思。

按照这种观点,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

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

另外,知识在各种情况下应用并不是简单套用,具体情境总有自己的特异性,所以,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二、学生观建构主义者完全否定心灵白板说,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的兴起是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理论领域正在发生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学习论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客观主义--分析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环境主义--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强化--人们行为的结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

反映在教学上,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及形成连锁,教育者的目标就是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学习者的目标就是在这个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相同的理解。

他们忽视了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及心理过程。

认知主义者,如信息加工论,基本上还是采用了客观主义传统,认为世界是由客观实体、客观实体的特征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构成的。

与行为主义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征,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在皮亚杰和布鲁纳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皮亚杰在讨论认识发生、发展时就曾提到建构问题,他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而人的认知结构始终处于变化与建构之中,环境和个体特征是影响它的两个决定性因素,而建构的基本心理机制就是同化和顺应(或称双重建构)。

所谓同化就是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纳入到头脑的认知结构中,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所谓顺应就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布鲁纳的建构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世界表征形式的不同,讨论了不同时期的儿童如何对客观世界进行建构。

布鲁纳认为,儿童表征系统的发展依次为动作表征、意象表征和符号表征,它们顺序发展,相互作用,但彼此不能替代二是通过讨论学科结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阐明了认知结构的来源和知识建构的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第二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虽然不同的建构主义理论在具体观点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在有关知识、学生、学习和教学等基本问题上还是存在一些共识的。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些基本的共识和观点。

一、知识观建构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不能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

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建构主义的这种知识观虽然过于激进,但它向传统的教学和课程理论提出了挑战,值得我们深思。

按照这种观点,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

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来说是毫无权威可言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

另外,知识在各种情况下应用并不是简单套用,具体情境总有自己的特异性,所以,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看法及对教课的启迪建构主义教课的目的是培育新世纪擅长学习的终生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拥有自我剖析和评论能力;反省与批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课带来了一场革命。

使教课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完全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课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应,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切的表征。

它只可是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说、假定或假说,是他对客观世界的心理体验,它不是问题的最后答案,它势必跟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停地改革、升华和改写,随之出现新的解说和假定。

知识其实不可以绝瞄正确无误地归纳自然与社会的法例,供给对任何活动或问题都合用的解决方法。

在详细的问题解决中,是需要针对详细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建的。

2.知识不行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以外,只管经过语言给予了知识必定的外在形式,且获取了较为广泛的认可,但这其实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类知识有相同的理解。

真切的理解只好由学习者自己鉴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不然,就不叫理解,而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学生掌握的所谓“知识”不过一些抽象的、无心义的符号。

3.课本知识,不过一种对于某种现象的较为靠谱的解说或假定,其实不是解说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 。

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诚然包含真谛,但其实不意味着终极答案,跟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更真切的解说。

4.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从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威望性可言。

所以,教课不可以把知识作为早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作为让学生接收的原因,用社会性的威望去压服学生。

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好由他自己来建构达成,应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剖析、判断知识的合理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单理解新知识,同时也对新知识进行剖析、查验和批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概要Ⅰ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学习者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是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出发;不是由教师统一引导,完成同样的加工活动,而是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起对现实世界的意义。

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从学习者形成的知识结构的构成来看。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结构并不是线性结构或层次结构,而是围绕关键概念而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的知识,既包括结构性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知识,学习结果应是建构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知识的意义表征。

学习可以分为低级学习和高级学习。

低级学习属于结构良好领域,要求学生懂得概念、原理、技能等,所包含的原理单一的,角度是一致的,此类学习也叫非情境化的或去情境化的学习。

高级学习属于结构不良领域,每个任务都包含复杂的概念,各种原理与概念的相互作用不一样,是非结构化的、情境性学习。

传统学习领域,混淆了低级、高级学习的划分,把概念、原理等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而真正的学习应是要建构围绕关键概念组成的网络结构,包括事实概念策略概括化的知识,学习者可以从网络的任何一点进入学习。

二、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教师应善于引发学生观念上的不平衡,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充分注意每个学生在认识上的特殊性,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元认知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之欧阳与创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之欧阳与创编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概要Ⅰ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学习者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是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出发;不是由教师统一引导,完成同样的加工活动,而是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起对现实世界的意义。

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从学习者形成的知识结构的构成来看。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结构并不是线性结构或层次结构,而是围绕关键概念而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的知识,既包括结构性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知识,学习结果应是建构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知识的意义表征。

学习可以分为低级学习和高级学习。

低级学习属于结构良好领域,要求学生懂得概念、原理、技能等,所包含的原理单一的,角度是一致的,此类学习也叫非情境化的或去情境化的学习。

高级学习属于结构不良领域,每个任务都包含复杂的概念,各种原理与概念的相互作用不一样,是非结构化的、情境性学习。

传统学习领域,混淆了低级、高级学习的划分,把概念、原理等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而真正的学习应是要建构围绕关键概念组成的网络结构,包括事实概念策略概括化的知识,学习者可以从网络的任何一点进入学习。

二、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教师应善于引发学生观念上的不平衡,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充分注意每个学生在认识上的特殊性,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元认知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概要Ⅰ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学习者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是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出发;不是由教师统一引导,完成同样的加工活动,而是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起对现实世界的意义。

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从学习者形成的知识结构的构成来看。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结构并不是线性结构或层次结构,而是围绕关键概念而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的知识,既包括结构性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知识,学习结果应是建构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知识的意义表征。

学习可以分为低级学习和高级学习。

低级学习属于结构良好领域,要求学生懂得概念、原理、技能等,所包含的原理单一的,角度是一致的,此类学习也叫非情境化的或去情境化的学习。

高级学习属于结构不良领域,每个任务都包含复杂的概念,各种原理与概念的相互作用不一样,是非结构化的、情境性学习。

传统学习领域,混淆了低级、高级学习的划分,把概念、原理等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而真正的学习应是要建构围绕关键概念组成的网络结构,包括事实概念策略概括化的知识,学习者可以从网络的任何一点进入学习。

二、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教师应善于引发学生观念上的不平衡,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充分注意每个学生在认识上的特殊性,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元认知能力。

教师是解决问题教练和策略的分析者,应十分注意对于自身科学观和教学观的自觉反省和必要更新。

2、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

开发围绕现实问题的学习活动,注重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尽量创设能够表征知识的结构,与学习有关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尽可能将学习者嵌入到和现实相关的情境中,作为学习整体的一部分,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关于知识的社会的、自然的意义。

3、注重协作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因此,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小组学习、协作学习等,主要在集俅授课形式下的教室进行,提倡在教室中创建“学习社区”。

4、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

建构主义强调要设计好教学环境,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提供各种信息条件。

Ⅱ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当代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习过程的学习,即让学习者“学习如何学习”,学习的重点是“形成”,学习的内容则是次要的。

一堂课结末的标志,不是学生掌握了“需要知道的东西”,而是学会了怎样掌握“需要知道的东西”。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使他们能够愉块地、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为目的。

就是要培养积极偷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

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帮助每个学生发展一种积极的自我概念,不仅应该让学生知道“我做什么”,而且也让学生知道“我是谁”。

2、人本主义认为,根据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可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大类。

无意义学习是指学习没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不涉及情感或个人意义,仅仅涉及经验积累与知识增长,与完整的人(具有情感和理智的人)无关。

而意义学习,是指一种涉及学习者成为完整的人,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是一种与学习者各种经验融合在一起的、使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的学习。

3、意义学习有四个特点:第一,学习涉及个人,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与认知都投入学习活功。

第二,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即使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但是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

第三,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及至个性都会发生变化。

第四,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因为学生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弄清他想要知道的东西。

提高教学效果的最有效途径是使学生进行意义学习。

二、人本主义对教学的基本主张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注重让学生在自我指导下学习,自由地学习,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促使学生从事意义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自信,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就会得到发展。

2、让学生观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人只会有意义地学习他认为与保持或增强“自我”有关的事情,而这种相关性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速度和效果。

3、让学生身处一个和谐、融洽、被人关爱和理解的氛围。

4、强调要注重从做中学。

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的,让学生直接体验现实问题,在切身体验中学会解决问题是促进学习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5、人本主义提倡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的原则是,尊重学习者,把学习者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与需要;相信学习者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Ⅲ多元智能理论涵义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具体包含如下涵义:1.每一个体的智能各具特点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个体,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但每个人身上的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绝对孤立、毫不相干的,而是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正是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

2.个体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个体智能的发展受到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教育条件的极大影响与制约,其发展方向和程度因环境和教育条件不同而表现出差异。

尽管各种环境和教育条件下的人们身上都存在着八种智能,但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人们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区别。

3.智能强调的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看来,智能应该强调两个方面的能力,一个方面的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个方面的能力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根据加德纳的分析,传统的智能理论产生于重视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的现代工业社会,智能被解释为一种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

4.多元智能理论重视的是多维地看待智能问题的视角在加德纳看来,承认智能是由同样重要的多种能力而不是由一两种核心能力构成,承认各种智能是多维度地、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应该是多元智能理论的本质之所在。

一、理论结构:加德纳认为,支撑多元智能理论的是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相联系的八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节奏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1、言语—语言智能( 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指听、说、读和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

2、音乐—节奏智能( 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3、逻辑—数理智能 (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

4、视觉—空间智能 (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指感受、辨别、记忆和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感情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5、身体—动觉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6、自知—自省智能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指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7、交往—交流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

8、自然观察智能 (Naturalist intelligence)指个体辨别环境(不仅是自然环境,还包括人造环境)的特征并加以分类和利用的能力。

二、理论意义:多元智能理论在美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并且已经成为当前美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分析我国的教育问题,对于促进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1.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首先,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

我们看待学生时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多种不同智能不同程度的组合,问题不再是一个学生有多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

2.向学生展示多方面的智能领域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儿童之间很早就表现出兴趣爱好和智能特点的不同。

美国心理学家的一项实验研究表明,四五岁的儿童在完成需要不同智能共同参与的多项游戏任务时,都表现出了不同的智能特点。

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应该是向儿童提供多种多样的智能活动机会,在充分尊重儿童发展独特性的同时,保证儿童的全面发展。

3.注意鉴别并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每一位学生都有相对的优势智能领域(无论是相对于自己还是别人),如有的学生更容易通过音乐来表达,有的学生则更容易通过数学来表达。

我们应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注意发现他们的优势智能领域并加以挖掘和发展。

4.帮助学生将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其他智能领域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八种智能中的每一种在人类认知结构中均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教育应该对不同的智能一视同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