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正公文集 序 阅读答案附翻译

合集下载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是怎样的呢?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讲述诗人苏轼的些故事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原文: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译文: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郡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问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知识扩展:练习以及答案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恨:遗憾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报答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弟:尊敬兄长6、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士有自京师来者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B.尽以告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欲须臾忘而不可得D.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如火之热如水之湿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A.①②⑥B.②⑤⑥C.③④⑤D.②③④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地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9.(1)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②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2)断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参考答案】5、C(酬:实现)6、C(A、定语后置的标志;引出原因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C、都表转折D、指示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7、D(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8、B(“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9、1)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被动句式“见……于”、“知”、“因”各1分)(2)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待”“显”“传”各1分)(2)断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是怎样的呢?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讲述诗人苏轼的些故事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原文: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译文: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郡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问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知识扩展:练习以及答案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恨:遗憾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报答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弟:尊敬兄长6、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士有自京师来者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B.尽以告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欲须臾忘而不可得D.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如火之热如水之湿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A.①②⑥B.②⑤⑥C.③④⑤D.②③④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地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9.(1)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②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2)断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参考答案】5、C(酬:实现)6、C(A、定语后置的标志;引出原因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C、都表转折D、指示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7、D(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8、B(“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9、1)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被动句式“见……于”、“知”、“因”各1分)(2)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待”“显”“传”各1分)(2)断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范文正公文集序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

范文正公文集序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

范文正公文集序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生日祝福语】范文正公文集叙(宋)苏轼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日:“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注】,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

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

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

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

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

”非有言也,德之发于口者也。

又日:“我战则克,祭则受福。

范文正公文集序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

范文正公文集序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

范文正公文集序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生日祝福语】范文正公文集叙(宋)苏轼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日:“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注】,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

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

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

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

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

”非有言也,德之发于口者也。

又日:“我战则克,祭则受福。

古诗范文正公文集序翻译赏析

古诗范文正公文集序翻译赏析

古诗范文正公文集序翻译赏析文言文《范文正公文集序》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释】①【翻译】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

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

(文言文阅读题)《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

(文言文阅读题)《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

《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文言文阅读题范文正公文集叙(宋)苏轼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日: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注】,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

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

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

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

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

非有言也,德之发于口者也。

又日:我战则克,祭则受福。

非能战也,德之见于怒者也。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

苏轼《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是怎样的呢?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讲述诗人苏轼的哪些故事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译文: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

范文正公文集叙文言文阅读答案

范文正公文集叙文言文阅读答案

范文正公文集叙文言文阅读答案《范文正公文集》序苏轼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v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就是岁登第,始有提携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晓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砌回禀文而显出,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言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晓,以为平生之怨。

若荣获代理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意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位居太夫人弊,则尚无弊天下并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天下传颂。

至用做将,召为掌权,托福其平生所为,未闻此书者。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砌例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记而不容得。

如火之热,例如水之烫,砌其天性存有不得不然者。

虽搬翰戏语,率为然而并作,必归为此。

故天下信其诚,之争师尊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品注译评》)【注解】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轼从旁窃观,则能够读诵其言窃:偷偷地、暗中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告慰D.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师:师从、学习10.以下句子中,全都轻易整体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的一组就是()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②既葬而墓碑出来,念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文言文阅读答案】“《范文正公文集》序”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文言文阅读答案】“《范文正公文集》序”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文言文阅读答案】“《范文正公文集》序”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范文正公文集》序苏轼庆历三,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二,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恨:遗憾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报答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弟:尊敬兄长【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是怎样的呢?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讲述诗人苏轼的些故事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原文: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译文: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郡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问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知识扩展:练习以及答案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恨子不识范文正公恨:遗憾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报答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弟:尊敬兄长6、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士有自京师来者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B.尽以告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欲须臾忘而不可得D.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如火之热如水之湿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A.①②⑥B.②⑤⑥C.③④⑤D.②③④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小时候所听说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地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的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9.(1)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①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②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2)断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参考答案】5、C(酬:实现)6、C(A、定语后置的标志;引出原因B、连词表修饰;连词表目的C、都表转折D、指示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7、D(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8、B(“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9、1)这一年(我)考中进十才被欧阳公所赏识(了解)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被动句式“见……于”、“知”、“因”各1分)(2)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待”“显”“传”各1分)(2)断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附答案及翻译

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附答案及翻译

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附答案及翻译 范文正公文集叙(宋)苏轼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日:“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注】,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

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

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

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

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

范文正公文集序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

范文正公文集序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

范文正公文集序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生日祝福语】范文正公文集叙(宋)苏轼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日:“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注】,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

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

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

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

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

”非有言也,德之发于口者也。

又日:“我战则克,祭则受福。

《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

《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

《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范文正公文集叙苏轼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日:“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注】,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

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

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

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

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

”非有言也,德之发于口者也。

又日:“我战则克,祭则受福。

”非能战也,德之见于怒者也。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

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

苏轼《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以及翻译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是怎样的呢?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讲述诗人苏轼的哪些故事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译文: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

范文正公文集序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

范文正公文集序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

范文正公文集序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生日祝福语】范文正公文集叙(宋)苏轼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日:“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注】,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

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

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

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

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

”非有言也,德之发于口者也。

又日:“我战则克,祭则受福。

范文正公文集序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

范文正公文集序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

范文正公文集序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及翻译【--生日祝福语】范文正公文集叙(宋)苏轼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日:“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注】,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

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

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

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

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策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

”非有言也,德之发于口者也。

又日:“我战则克,祭则受福。

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5篇)

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5篇)

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句子大全、作文大全、诗词歌赋、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complete sentences, complete compositions, poems,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5篇)范文正公文集叙阅读答案第1篇世人所难得者唯趣。

【高中古诗词阅读】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 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高中古诗词阅读】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 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高中古诗词阅读】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范文正公文集》序苏轼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精品注译评》)【注释】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辞窃:偷偷地、暗中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报答D.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师:师从、学习10.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的一组是()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文正公文集序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

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

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恨子不识范文正公恨:遗憾
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游:交往
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酬:报答
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弟:尊敬兄长9.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
①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③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④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⑤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⑥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A. ①②⑥
B. ②⑤⑥
C. ③④⑤
D. ②③④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幼时所习诵的《庆历圣德诗》,颂扬了包括范仲淹在内的十一个人,所以苏轼对范仲淹仰慕已久,但一直没能见到他。

B.苏轼认为,自己已认识了韩琦、富弼、欧阳修三人,遗憾还没认识范仲淹,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

C.苏轼举伊尹、太公、淮阴侯、诸葛孔明等人为例,是为了说明范仲淹就像他们一样,早就有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抱负,并且一以贯之,终身不易。

D.这篇序言如叙家常,通过童年的记忆、考中进士后的结交逸事等叙写,着力歌颂了范仲淹的功德,表达了自己对范仲淹的倾慕之情。

参考答案:8.C (酬:实现。

)9.D (①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⑤⑥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

)10.B (自己答应为其作序,是为了实现结识范仲淹的愿望的说法有违文意。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

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读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
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

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

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

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

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这一年(我)考中选士,才被欧阳公所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

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

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

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往昔的愿望吗?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乐毅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郡本来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不是做官后学习的。

淮阴侯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长短,谋划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划,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的言论,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

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曹操、孙权,谋划攻取刘璋,依靠蜀地的资本,争夺天下,终身不改变他的见解。

这难道是道听途说尝试着做而侥幸成功的?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问,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

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

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

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这样的地方。

即使是执笔戏言,顺着本性写作,一定归结到这种天性。

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