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悬壶济世
悬壶济世成语解释
悬壶济世成语解释
“悬壶济世”是一个成语,其中“悬壶”指的是行医卖药,“济世”则表示救助世人。
该成语的原意是指古代的医生在市场上悬挂一壶药,为过往行人免费提供医疗服务,以救助世人。
后来,“悬壶济世”逐渐演变为形容医生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以拯救苍生为己任的精神。
这个成语常用来赞美医生、医学工作者等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强调他们的慈悲之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同时,它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为了救助他人而付出努力的人,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赞扬。
医生的成语
医生的成语
以下是一些与医生相关的成语:
1. 对症下药:比喻医生用药要根据病情来开方,对症下药。
2. 赤脚医生:指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没有医生执照的民间医生。
3. 悬壶济世:形容医生治病救人,为社会作出贡献。
4. 医德医风:指医生的道德和作风,包括医德和医术。
5. 一视同仁:比喻对待不同的人平等对待,不分厚薄。
与医生对待患者的态度相关。
6. 望闻问切:形容医生诊断病情的步骤,包括望、闻、问、切。
7. 对症下药:比喻解决问题要针对问题的根源,采取相应的措施。
8. 医者仁心:形容医生要有慈悲为怀的心态,对待患者要体贴入微。
9. 病从口入:比喻疾病是由口中进食不当引起的。
与医生的治疗相关。
10. 生老病死:形容人生必经的四个阶段,包括生、老、病、死。
与医生的治疗相关。
怀化有一个瀑布,因一名赤脚医生与七仙女偶遇而闻名
怀化有一个瀑布,因一名赤脚医生与七仙女偶遇而闻名在苗族歌鼟中有一个典故,这就是“七人姊妹手扯手,同同扯手下凡来”。
这个典故来源于一个故事。
据说,在很久以前,老寨脚有个苗族杨姓青年,是一位赤脚医生。
某天,他爬到山崖上去采药,不幸失足掉落谷底,不省人事。
在这荒无人烟的高山峡谷里,小伙子面临着生命危险。
在这命悬一线的时刻,有7个仙女飘然而至,她们正准备到瀑布下面清澈的深潭里沐浴呢。
仙女们发现了生命垂危的小伙子,马上为他清洗伤口,拿出仙方与草药帮他疗伤,并用溪水和野果来维持他的生命。
时间在不知不觉过去,这些天,仙女们一边帮助小伙子治伤,一边在水潭里洗澡嬉戏。
整整七天七夜后,小伙子基本痊愈了,仙女们还把医治跌打损伤、蛇虫咬伤,以及其他疑难杂症的秘方传授给他。
从此,为报答七仙女的救命之恩,小伙子免费治病救人,逐渐成了当地有名的郎中。
他还将“为乡亲免费治病”作为一条祖训,于是杨家代代悬壶济世,造福百姓。
这个故事也就留下了所谓的“七仙女洗澡的地方”。
而“七仙女洗澡的地方”就是元贞瀑布。
元贞瀑布位于靖州锹里地区元贞村田坝下游老寨脚处。
从怀化出发沿着包茂高速到达靖州,然后再走076县道就可以到达元贞村。
靖州锹里地理歌传唱四十八寨的苗族歌鼟中,有“田坝悠悠是元贞”的歌句,非常贴切地描绘出元贞村的生活环境和风情风貌元贞这个地方,一望无际,视野开阔,山清水秀,田肥地美。
春天里,草长莺飞、春水潺潺、烟雨朦胧,一幅勃勃生机的江南画卷;夏季中,艳阳高照,禾苗抽穗、鱼戏田间,安静的山村映衬着安逸的生活;进入秋天,金灿灿的田野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丰收的喜悦;而当雪花纷飞时,从冉冉炊烟的木屋中传出欢快的歌鼟,使整个田坝更加静谧、更加和谐。
元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风景秀丽,真是上天恩赐的一块风水宝地!元贞瀑布高约30多米,宽也就20来米吧。
虽然高不及庐山瀑布,宽也不及黄果树瀑布,它却兼备庐山瀑布的雄伟和黄果树瀑布的壮观。
在龙家贵先生写的散文《元贞瀑布》中结尾那句“元贞瀑布,是一个让人看一眼就不想走的地方”,让人恨不得立即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好去大饱元贞瀑布的眼福。
赤脚医生英雄事迹900字精选
赤脚医生英雄事迹140年前,永州新田县新隆镇龙会塘村姑娘郑福翠因为聪明、能干,被推荐到新田县卫校学习。
一年后,她回到龙会塘村当上了“赤脚医生〞,这一当就是40年。
40年来诊治病人不少于5万人次。
如今,虽然已年近60,郑福翠每年出诊仍然有几百次,她说:“尽管乡村医生待遇不高,又苦又累,只要村民需要,只要我还能动,我还会继续干下去。
〞毫无疑问,郑福翠的扎根乡里、救死扶伤的事迹,不仅感动了她周围的村民,40年的坚持,也足以感染更多的人。
她让日趋功利的当下社会了解到:在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也是一种可以发光发亮的人生选择。
而更重要的是,郑福翠的事迹背后,其实折射出了“赤脚医生〞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医疗制度的历史功绩,以及至今仍难以替代的现实意义。
40年,郑福翠以一人之力便诊治病人5万人次,而当初像郑福翠这样的“赤脚医生〞粗略估算有近百万人。
这批“赤脚医生〞,行走在村间地头,将医疗卫生效劳推进到最基层。
虽然医疗水平还处于相对低级的层次,但是其预防疾病、推广医疗卫生知识、培养卫生生活习惯的功能,却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
“赤脚医生〞低本钱、广覆盖的特性,直到今天还被国际上一些研究者推崇为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公共医疗效劳模式。
我国已经提出到2020年根本医疗效劳全民覆盖的建设目标,显然亦须从“赤脚医生〞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改革与建设的营养。
比方,北京市不久前就发布了?关于加强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通过政府购置效劳的方式,将“赤脚医生〞重新纳入医疗卫生建设体系。
“赤脚医生〞,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有积极促成作用,而其防治疾病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的特殊功能,对正在探索精准扶贫道路的湖南来说,更是值得深挖的制度性经验宝藏。
但是,即便从郑福翠的身上也可以看得出,乡村医生队伍老化、待遇偏低、后继乏人的缺陷也正日益显现。
这也提醒着,在被郑福翠这些老一辈“赤脚医生〞先进事迹感动的同时,还当思考着完善、建设、改革与更新适合当下形势需要的乡村医生制度,方能不负郑福翠们的奉献,方能继承好他们赋予我们的精神力量,方能续写好“赤脚医生〞的乡村故事。
医生悬壶济世的故事
医生悬壶济世的故事“哎呀,我肚子好痛啊!”我捂着肚子,难受地叫唤着。
妈妈焦急地看着我,说:“走,赶紧去医院看看。
”到了医院,里面人来人往,医生和护士们都忙碌着。
妈妈带着我来到了儿科诊室,一位穿着白大褂,戴着眼镜的医生正坐在那里。
他看起来很和蔼,微笑着问我:“小朋友,怎么啦?哪里不舒服呀?”我皱着眉头说:“肚子好痛好痛。
”医生温柔地说:“来,让叔叔看看。
”他仔细地为我检查了一番,然后对妈妈说:“没什么大问题,可能是吃坏肚子了,我开点药,回去吃了应该就会好的。
”妈妈这才松了一口气,连连点头说:“谢谢医生,谢谢医生。
”在拿药的时候,我看到旁边有个小朋友在哭,他的爸爸妈妈一脸焦急。
这时候,刚才给我看病的医生走了过来,他轻轻地摸了摸小朋友的头,说:“小朋友不要哭哦,叔叔会让你快快好起来的。
”那小朋友似乎被医生的话安抚到了,渐渐停止了哭泣。
医生又详细地跟小朋友的父母交代着注意事项,特别耐心。
我不禁好奇地问妈妈:“妈妈,医生是不是都很厉害呀?”妈妈笑着说:“是啊,医生就像天使一样,能帮人们赶走病痛呢。
”我想了想,说:“那他们真的好伟大呀,就像超级英雄一样!”妈妈点点头说:“对呀,他们悬壶济世,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和健康呢。
”我看着医生忙碌的身影,心里充满了敬佩。
他们每天要面对那么多病人,却始终保持着耐心和热情。
他们就像黑暗中的明灯,为病人照亮了希望的道路。
他们用自己的医术和爱心,守护着每一个生命。
这不就像我们学习知识一样吗?医生努力学习医术来帮助别人,我们努力学习知识以后也可以去帮助更多的人呀!我暗暗下定决心,以后我也要像这些医生一样,做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
民间关于赤脚医生的故事
民间关于赤脚医生的故事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和医疗资源的不足,医疗服务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因此,赤脚医生在这些地区就成为了农民们的“救星”。
然而,关于赤脚医生的故事虽然多了起来,但依旧没有被广泛传播。
在本文中,我将带您了解一些民间流传的关于赤脚医生的故事。
第一篇故事:草根医生。
草根医生是山东省潍坊市一位村委会主任,他家住在天桥区域,每次下乡都要走五六十里路。
在他当了党员以后,开起了村补充保健站,经常通过外展、义诊等形式向群众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
他擅长中医,反对运用大量西药,提倡自然疗法和养生。
而且,每个月他都要挑选几个贫困家庭去家里请吃饭,让他们感受到山东人民的热情。
第二篇故事:随父入行。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她的父亲是一位赤脚医生。
小姑娘因为失去了妈妈,就跟着父亲学习急救知识。
她每天下午都要跟父亲一起出去看病,当时她身高还没开花呢,看起病来显然对医疗事业一窍不通。
她问父亲是不是跟那个赤脚医生一样,父亲才告诉她自己就是赤脚医生。
当地群众十分看重赤脚医生,每逢遇到有人生病,他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这位神奇的草根医生。
第三篇故事:生与死的抉择。
有一位叫李孝实的赤脚医生,在1959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工地上拯救了无数的生命。
他自己很穷,家在武汉市青山区,后来他就到徐洲口大队去当田长,并自掏腰包把食宿费高达60元一天的赤脚村医的门诊和卫生所投入运营。
但是,有一次他却遇到了一个非常难以决定的问题。
当他找到了一名急需手术的病人时,他发现这个病人是个小孩。
他没有任何正经的医学知识,却要做这样一种手术:孩子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他需要通过人工心脏按摩复苏孩子的生命。
在整个过程中,他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坚持了16分钟,最终用50000分之一的概率拯救了孩子的生命。
以上三篇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赤脚医生的故事。
在很多人眼中,赤脚医生是一种落后的医疗模式。
【推荐下载】赤脚医生救死扶伤为乡亲先进事迹-word范文模板 (2页)
【推荐下载】赤脚医生救死扶伤为乡亲先进事迹-word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赤脚医生救死扶伤为乡亲先进事迹【画面】经过一段乡间小路,车子停在肥西县花岗镇过岗村卫生站门前。
夏日明亮的阳光中,56岁的站长陈尚学正在门口等候。
一方小小的院落、一片郁郁的绿色,卫生站的干净整洁和家一般的亲切让人惊喜。
【记忆】我1971年初中毕业后,做过民办教师,当过会计,1975年,经推荐参加“乡村医生培训班”后,成为一名“赤脚医生”。
但那时,生产队的一间简陋小屋就是医疗室,村医收入也较低,工资主要靠村里补贴。
“合作医疗制度”虽为农民看病提供了一定保障,村民每次看病,每人只需付5分钱的处方费,但因资金总量有限,“生大病”仍是大家最怕的事儿。
上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后,我自己开了个诊所。
托改革开放的福,老百姓经济生活条件普遍提高,我的诊所也不断“升级”,房子、冰箱等很快都置办齐全了。
好的诊疗条件给大家看病提供了方便,附近三四个村子的乡亲看病几乎全找我,每天都是早晨5点开诊,晚上披星戴月回家。
1999年,肥西推行农村卫生改革,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大家一致推举我做过岗村卫生站站长。
尽管这一改革让之前“单干”的乡村医生收入锐减,但大家在了解了党的农村卫生政策后,最终愉快地走到一起,共同为家乡人民服务。
近XX年来,卫生站从未出现过一例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始终保持24小时有人值班。
如今,农民看病又有了“新农合”,不但大病、小病都能报,“家门口”的即时报销方式更是大大方便了老百姓。
同甘共苦撑起心中大爱。
民间关于赤脚医生的故事
民间关于⾚脚医⽣的故事 ⽼梁家的门板在深夜⾥突然被敲得哐当哐当的乱响。
⽼梁媳妇推了他⼀下,俩⼈⼀边应着⼀边穿起⾐裳。
到底是发⽣了什么事情呢?下⾯我们⼀起来看看吧! ⾚脚医⽣ ⽼梁家的门板在深夜⾥突然被敲得哐当哐当的乱响。
⽼梁媳妇推了他⼀下,俩⼈⼀边应着⼀边穿起⾐裳。
他们早早就爬进被窝⾥去了,那岁⽉,农村穷困的连顿饱饭都吃不上,即便村⼦⾥的⼤户⼈家也舍不得⽣个⽕炭炉⼦烤烤暖。
寒冬腊⽉谁不愿盖上厚厚的棉被早点进⼊梦乡呢。
但此刻听着外⾯门板上急促的敲打声和⼀个妇⼥的焦急的呼喊声,他还是强忍着袭来的寒⽓,⼀边⼤声地回应着,⼀边快捷的披上破棉袄,匆匆的穿过庭院打开了门板上的销⼦。
⽉⾊清冷冷的从院⼦⾥的⼀棵槐树桠杈上照下来,借着这幽幽的⽉光,他认出这是村⼦最北边的孙万⽯家媳妇,怀抱⾥还抱着⼀个哇哇哭啼的⼩孩⼦。
“俺孩⼦的腿今晚上不知咋抬不起来了,疼得他光知道哭,梁⼤夫你看看咋办吧。
”孙家媳妇还没来得及进门,就跟眼前这位乡村⾚脚医⽣哭诉起来,那时候医⽣不多见,⼗⾥⼋村头疼脑热就来找这位远近闻名的梁⼤夫。
凭⼏根银针,⽆数被病痛折磨哭了的⼤⼈⼏分钟内便欢颜散去。
“先进来。
进来我瞧瞧。
”梁⼤夫先转过⾝去,沿着⼀⾏青砖铺的⼩路⾛进屋⼦。
屋⼦⾥⽼梁夫⼈这时也已经⿇利的爬起床,从墙上取下煤油灯点燃起来,晃动的芯⼦照的⽩⽩的窗户纸⼀闪⼀闪。
“⽼嫂⼦,半夜三更的⿇烦你啦,这孩⼦不知咋弄的,晚上从外⾯跑回来后腿就抬不动了。
”孙家媳妇看到⽼梁夫⼈也起了床,不免说⼏句抱歉话,嗓⼦急得有些发颤。
“你看你这孩⼦说的啥话,⼲的就是这⼀⾏,哪⾥是⿇烦,应该的。
你别急,啊,让⽼梁给孩⼦看看,没事啊,没事,你看看你急的这个样的。
”⽼梁夫⼈⾛过去,把孩⼦轻轻抱过来后才看见孩⼦脸上爬满了泪痕,⼼⾥⼀疼惜,不由得实贴贴的抱着孩⼦在怀⾥轻轻地颤着。
这不颤还好,⼀颤孩⼦竟⼜哇哇放声⼤哭起来,⽐起先前更撕⼼裂肺了。
⽼梁这时也把⼿术床铺好了,洁⽩的床单,被煤油灯吐出的⼩⽕⾆耀的直晃。
惠民地区赤脚医生先进事迹材料
惠民地区赤脚医生先进事迹材料赤脚医生是指在偏远地区或贫困地区自愿行医的医生,他们以最简单的医疗设备和药品,没有鞋袜,赤脚为名。
他们致力于为贫困人群提供医疗救助,帮助那些由于无法前往城市看病而无法得到及时救治的患者。
以下是一些关于赤脚医生的先进事迹材料:1. 出征山区:赤脚医生梁志辉在广西山区自发组织医疗队伍,徒步往返山区,为贫困村民提供医疗服务。
他每次出征都要赤脚行走十几公里,跋山涉水来到偏远村庄,尽力帮助那些因交通不便而无法就医的患者,为他们免费诊疗和发放药品。
2. 澄泥渡河:赤脚医生王文成长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神州镇澄泥村工作,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每逢雨季,澄泥村的河水暴涨,造成前往村庄的道路被淹,王文成就脱下鞋袜,沿着泥泞的河道,一步一脚印地穿过暴涨的河水,以确保能及时到达村庄,为居民提供紧急的医疗援助。
3. 边关行医:赤脚医生李晓敏在边疆城市宁夏中卫市隆德县自发组织医疗队,前往边远乡村为贫困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他们每年利用休假时间到乡村进行义诊,因地势复杂,他们不得不在乡村之间徒步行走,而且常常需要穿越草场、山林、河流等险地,他们甚至要爬山梯,不畏艰辛,尽力把医疗服务带给最需要的人。
4. 疫情防控: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赤脚医生黄春花奔赴湖北孝感市,参与疫情防控工作,为当地病人提供医疗帮助。
她与其他赤脚医生共同开展病毒检测、隔离管理等工作,冒着极高感染风险,挑战困境,忙碌了数月之久。
她高度负责的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当地人民的敬佩。
这些先进事迹展示了赤脚医生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贫困地区患者的关爱,他们用行动证明了医者仁心的价值。
他们不仅是医生,更是人们心中的天使,用自己的力量为偏远地区的当地居民带去了医疗的希望和温暖。
2021年赤脚医生900字英雄事迹
2021年赤脚医生900字英雄事迹赤脚医生900字英雄事迹赤脚医生是指未接受过正规医学培训,仍持有农业户口,部分情况下为"半农半医"的农村医务人员。
赤脚医生是中国健康史上的一个特殊产物,即农村非正式医生不纳入国家编制。
以下是与大家分享的赤脚医生的故事。
欢迎阅读_赤脚医生的英雄事迹140年前,永州新田县新龙镇龙辉塘村的女孩郑福翠,因为聪明能干,被推荐到新田县卫校读书。
一年后,她回到龙辉堂村,当了40年的赤脚医生。
在过去的40年里,病人就诊次数不下5万次。
现在,虽然已经快60岁了,但郑福翠一年还是要来上百次。
她说:"乡村医生虽然工资不高,但是苦,累。
只要村民需要,只要我还能动,我就继续干。
"毫无疑问,郑富翠在村里扎根、救人的事迹,不仅感动了她身边的村民,也感染了更多坚持40年的人。
她让越来越功利的社会知道,在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也是一种可以大放异彩的人生选择。
更重要的是,在郑福萃的事迹背后,其实反映了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制度"赤脚医生"的历史功绩,以及至今难以替代的现实意义。
在过去的40年里,郑富翠一个人治疗了5万名患者,而像郑富翠这样的赤脚医生粗略估计有近百万人。
这些"赤脚医生"在村里走来走去,把医疗卫生服务推向基层。
虽然医疗水平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但其预防疾病、普及医疗卫生知识、培养健康习惯的作用是无价的。
"赤脚医生"的成本低、覆盖面广等特点,被一些国际研究人员誉为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公共医疗服务模式。
我国提出了到2021年基本医疗服务全面覆盖的目标,显然我们必须从赤脚医生的历史经验中吸取改革和建设的营养。
比如__市最近发布了关于加强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将赤脚医生重新纳入医疗卫生建设体系。
赤脚医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其防病治病、因病致贫、返贫的特殊功能,是值得湖南深入挖掘的制度经验宝库,正在探索一条精准的扶贫之路。
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意思
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意思面向普通大众《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医者的伟大使命》咱们老百姓都知道“悬壶济世救死扶伤”这几个字,可您真的明白它的意思吗?其实啊,这说的就是医生们的高尚行为。
您想想,当咱们生病难受,感觉天都要塌下来的时候,是谁冲在前面帮咱们?就是那些医生!就说这次新冠疫情吧,多少医护人员不顾自己的安危,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
他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汗水湿透了衣衫,脸上被口罩勒出了深深的印子。
但他们从不抱怨,一心只想救更多的人。
还有那些在偏远山区的乡村医生,不管路有多远,条件有多艰苦,只要有人病了,他们就背着药箱赶过去。
他们可能没有先进的设备,但他们有一颗救死扶伤的心。
这就是“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是医生们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带来了健康和希望。
《啥叫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听我给您唠唠》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悬壶济世救死扶伤”。
您看哈,要是您不小心摔了一跤,骨折了,疼得要命。
这时候,医生赶紧给您治疗,让您慢慢好起来,这就是救死扶伤。
再比如说,村里有个孩子得了重病,家里没钱治。
这时候,有好心的医生免费给孩子看病,还帮忙联系救助资源,这就是悬壶济世。
我给您讲个真事儿。
我邻居大爷得了癌症,本来都觉得没希望了。
可遇到了一位好医生,精心制定治疗方案,不断鼓励大爷。
大爷的病情竟然稳定下来了。
所以说呀,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不是一句空话,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是医生们对咱们的关爱和付出。
《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平凡中的伟大》“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听起来好像挺高大上的,其实就在咱们身边。
您去医院看看,那些医生护士忙前忙后的,连口水都顾不上喝。
他们不怕脏不怕累,只为了能让病人快点好起来。
我有个朋友是护士,有一次她值夜班,来了个出车祸的病人,浑身是血。
她二话不说,就跟着医生一起抢救,一直忙到天亮。
还有那些在急诊室的医生,随时都可能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
他们的神经时刻紧绷着,不敢有一丝懈怠。
他们也许只是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但这份工作却关乎着我们的生命和健康,这就是平凡中的伟大。
赤脚医生:悬壶济世的温暖记忆
农村·农业·农民2014.7A“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
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
出诊愿翻千层岭,采药敢登万丈崖。
”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中国广大农村的田埂上,有着一群挽着裤腿、背着药箱的人,他们“随喊随到,有求必应”,被尊称为“向阳花”。
他们,就是“赤脚医生”。
新中国成立后,“缺医少药”是一个显著的问题,有限的医疗资源大部分分配在城市。
1965年6月26日,关注农村工作的毛泽东主席怒称当时的卫生部变成了“城市卫生部”,并发出指示:“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此后,一些稍有文化的农民被培训起来担任农村卫生工作,当时的农民戏称这些“放下锄头拿针头”的人为“赤脚医生”。
1968年夏天,上海《文汇报》刊发了一篇《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文章,同年第3期《红旗》杂志和9月14日的《人民日报》对其进行了全文转载。
毛泽东主席在当天的《人民日报》上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
”从此,“赤脚医生”的称谓得到官方肯定,赤脚医生在农村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
一根银针治百病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现居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镇高塘村的李翠娥被选中。
“当时派我到群丰卫生院去学了两个月,就回来当在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一群仅仅经过简单培训、没有编制的赤脚医生,凭着极其简陋的医药设施和走家串户的极大热情,担负起了6亿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并在人们心中积攒下永远的温暖。
赤脚医生:悬壶济世的温暖记忆因匡志毅下乡知识青年中的赤脚医生在采摘中草药54. All Rights Reserved.农村·农业·农民2014.7A赤脚医生了。
”“一根银针,一把草药,红药水蓝药水外加阿司匹林,就是赤脚医生的全部装备。
”李翠娥回忆说,因为培训的时间短,很多东西还不懂,当时赤脚医生就靠一个法宝《赤脚医生手册》来行医。
《赤脚医生手册》简直就是一个“全科医疗医药”宝典,从常见的咳嗽、呕吐到复杂的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从灭蚊、灭蝇的防病知识到核武、生化武器的防护;从针灸、草药到常用西药,无所不有。
一名“赤脚医生”一生的工作总结6篇
一名“赤脚医生”一生的工作总结6篇篇1作为一名“赤脚医生”,我走过了不平凡的医学之路。
在这漫长而充实的职业生涯中,我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还深刻体会到了医生的职责与使命。
下面,我将对自己一生的工作进行总结,以期为后来的同行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初入医坛,立志从医在我的童年时代,我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时,我常常跟随父母一起到医院看病,目睹了医生们救死扶伤的壮举,心中便萌发了从医的愿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医学的了解日益加深,对医生的职业愈发敬仰。
终于,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医学院校,从此踏入了医学的殿堂。
二、勤奋学习,积累知识在医学院校的学习期间,我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术的追求。
我深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和精湛的医疗技术。
因此,我刻苦钻研医学知识,勤奋学习,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还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大量医学书籍和文献。
此外,我还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如临床实习、科研实验等,以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研素养。
三、投身临床,救治患者毕业后,我顺利进入了医院工作,成为了一名“赤脚医生”。
在临床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用心呵护每一位患者。
我深知,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因此,我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救治患者。
在诊治过程中,我注重细节,认真分析每一个病例,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针对性。
同时,我还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尽自己所能给予关怀和帮助。
四、不断探索,追求卓越在医学领域,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
为了保持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临床能力始终处于前沿,我始终保持着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敏感和兴趣。
我定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培训课程,及时了解最新的医学动态和研究成果。
此外,我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探索新的诊疗方法和技术,以提高疗效和患者生活质量。
五、传承与创新,培养后人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我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风格。
为了将我的医学知识和经验传承下去,我始终致力于培养年轻一代的医生。
乡村医生个人工作总结先进事迹材料
乡村医生个人工作总结先进事迹材料悬壶济世为百姓默默无闻做奉献——**县洪家镇关路村乡医**同志先进事迹材料在312国道距**西西大门5公里处,**县洪家镇关路村卫生室的门牌引人而醒目,进进出出的人络绎不绝。
卫生室内,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分列有序,一位个头不高、带着眼镜的中年人正在紧张而忙碌地为病人把脉、取药、打点滴,他就是**县洪家镇关路村的乡村医生——**。
**,男,1967年出生,**西省**县洪家镇人,中专文化程度,1983年从事乡村医生工作至今。
近三十年来,**同志始终如一,忠于职守,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为农村群众身体健康倾心服务,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尽心尽责,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得当地群众的爱戴和赞许。
关路村卫生室累计二十二年被评为县级先进村卫室和疾控工作、妇幼工作先进单位。
2007年,**市农村公共卫生现场会在关路村卫生室召开,**同志作了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经验介绍,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医疗卫生专家的充分肯定。
一、立志悬壶济世,实现人生价值1983年,年轻的**刚从学校毕业,就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次重大决择,要么继续上学,将来进入大学校门,继续深造,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之材,要么跟随父亲学习医术,行医看病,将来成为一名为农民解除病痛的“赤脚医生”。
在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他显得迷茫而无助,面对农村缺医少药的现状,看着一个个被病魔折磨的父老乡亲,看着一个个因病致贫的农村群众,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果断地做出了令人出乎意料的选择——他要跟随父亲悬壶济世,为农村群众解除疾病之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由于从小耳濡目染,他对医药卫生知识基本有所了解,父亲便安排他在药房为病人取药,同时兼顾护理等工作,从此,**便踏上了漫漫而艰辛的乡医之路。
从这一天起,他就将“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奉为自己的座右铭,立志做一名能为患者解忧除疾的好医生。
行医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职业,光凭一腔热血还远远不够。
白衣飘飘悬壶济世,感动中华吟唱赞歌
白衣飘飘悬壺济世,感动中华吟唱赞歌作者:王亚来源:《理论与创新》2020年第21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陕北那片神奇的土地上,有这样一个普通的插队知青,他每天背着药箱,穿梭在村落间,为村民寻医问药,解决病痛。
他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赤脚医生,他就是陕北插队知青—孙立哲。
说起孙立哲,幼时的他并没有悬壶济世的理想,那時年幼的孙立哲还是一名清华附中的初中生。
他从小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那时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数学家,然而文革的到来,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他离开了北京,来到陕西省延安地区做知青,在那里一呆就是好几年。
他放弃了数学家的梦想,拿起了医术,扛起了药箱。
通过自学掌握了许多医疗知识与技术,在延安艰苦的窑洞中,前前后后为数万名农民诊治疾病,成功实施了上千例的外科手术。
他逐渐成为了陕北知青的典型,他的事迹被刊登上报纸的头条,甚至被毛主席钦点为全国知青先进典型,由普通知青一跃成为名人。
回顾孙立哲的知青生涯,充满着变数和偶然。
赤脚医生并非孙立哲当初理想的职业,一开始他压根就没有想在陕北扎根,是史铁生的一句玩笑却让孙立哲走上行医这条路。
那是1969年1月孙立哲下乡的日子,由于木箱子里的书估计有七八十斤重,老乡们帮背行李。
在他们翻山快到村口的时候,史铁生指着孙立哲和老乡开玩笑说:“这可是个大夫。
"巧的是到了村里,正碰上一个发烧的村民四处找大夫。
患者是个老太太,浑身发烧,脸上还长了一个红色的大包。
一看这种紧急情况,孙立哲和史铁生立刻对着赤脚医生手册左翻右查,最终得到一个共同的诊断:丹毒。
于是知青们把带来的阿司匹林,抗生素,甚至红糖,肉松都拿出来给这位患者。
没想到只过了两天,老太太就退烧,可以下地干活了。
成功医治丹毒老太太让孙立哲精神大振,和几个知青一起学习史铁生那点粗浅的医学本领,以及《乡村医生手册》。
经过刻苦钻研,医术大进。
附近村民一传十,十传百,都对孙立哲夸赞有加。
在老乡们渴盼和信任的目光里,他找到了自信和尊严,也找到了理想的方向。
悬壶济世三毛读后感
悬壶济世三毛读后感篇一悬壶济世三毛读后感读完三毛的《悬壶济世》,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说真的,一开始我以为这就是个普普通通的故事,可看着看着,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
三毛这姐们儿,简直太牛了!她在沙漠里的那些经历,哎哟喂,让我又佩服又觉得不可思议。
也许在别人眼里,三毛在沙漠里行医就是瞎折腾。
可我觉得呢?这恰恰是她的勇敢和善良!她哪管什么专业不专业,看到有人需要帮助,她就撸起袖子干。
就像咱们平常说的,“管他呢,先试试看!”她用那些看似简单甚至有点“土”的办法,居然还真治好了不少人的病。
我就在想啊,要是换做我在那种环境里,可能早就吓得不知所措了。
可三毛不一样,她胆子大得很!她就像个超级英雄,虽然没有华丽的装备,但有一颗火热的心。
不过,我也在琢磨,她这么做是不是有点冒险呢?万一出了岔子可咋办?也许这就是她独特的地方,敢想敢做,不在乎别人的眼光。
这让我不禁反问自己,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帮忙的事儿,我是不是总是缩在后面,找各种借口不去做呢?读了这篇,我觉得自己真得改改了。
总之,《悬壶济世》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三毛,一个充满勇气和爱心的三毛。
这一路读下来,真好!篇二悬壶济世三毛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唠唠三毛的《悬壶济世》,这可真是让我心里翻江倒海啊!一开始读的时候,我还没啥特别的感觉,不就是在沙漠里治病救人嘛,能有多厉害?但是,随着我深入读下去,我发现我错得离谱!三毛这女人,简直就是个奇迹制造者!你能想象吗?在那鸟不拉屎的沙漠里,医疗条件差得要命,可她愣是凭着一股蛮劲和一颗善良的心,当起了“赤脚医生”。
这难道不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吗?我觉得啊,她就像沙漠里的一股清泉,给那些生病受苦的人带来了希望。
不过话说回来,她这样大胆地治病,难道就没有风险吗?也许有吧,但她可能觉得,总比眼睁睁看着病人受苦要好。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有时候做事前怕狼后怕虎的,啥也干不成。
和三毛一比,我简直弱爆了!还有啊,她在书里描述的那些场景,真的是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为什么行医称为“悬壶济世”?
为什么行医称为“悬壶济世”?
人们皆称卖药的、行医的为"悬壶",美称医生职业为"悬壶济世",历代医家行医开业则以"悬壶之喜"等为贺。
悬壶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汉代的某年夏天,河南一带闹瘟疫,无法医治,死了很多人。
有一天,一个神奇的老人来到这里,他在一条巷子里开了一个小小的中药店,门前挂了一个药葫芦,里面盛着药丸,专治这种瘟疫。
这位"壶翁"身怀绝技,乐善好施。
凡是有人来求医,老人就从药葫芦里摸出一粒药丸,让患者用温开水冲服。
就这样,喝了这位"壶翁"药的人,一个一个都好了起来。
当时有汝南(今河南省平舆县射桥镇古城村)人费长房,见此老翁在人散后便跳入壶中,他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就带了酒菜前去拜访,老翁便邀他同入壶中。
费长房从此随其学道,壶翁尽授其"悬壶济世"之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脚医生悬壶济世
赤脚医生悬壶济世
有些职业,曾在生活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却随着时代的变化,渐渐成为历史中的旧词,成为一代人温情的回忆。
【释义】
指20世纪60~80年代活跃在中国农村里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
【溯源】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有限的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谈到医疗卫生工作时,提出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六二六指示”。
根据“六二六指示”,中共“九大”以后,开始在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制度,需要大量的农村医务工作者。
由于条件有限,一时间培养不出那么多专业的医生,只能培训一批略懂医术的农村“卫生员”来应急。
这些仍具农业户口、收入实行工分加补贴的卫生员,“下田赤脚干活,上田治病开药”,被人们称为“赤脚医生”。
【往事】
赤脚医生第一人
1965年,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开始实施医疗知识速成培训,王桂珍成为江镇公社第一批28名卫生员之一。
经过短短4个月的培训后,王桂珍背起药箱,走村串户为村民们看起了病。
1968年夏天,上海《文汇报》刊载了一篇名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这篇关于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培养赤脚医生的调查报告介绍了王桂珍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事迹。
正是在这篇文章中,第一次出现了“赤脚医生”这个词。
该文章经过同年第三期《红旗》杂志和9月14日的《人民日报》的转载后,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毛泽东还在当天的《人民日报》上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
从此,“赤脚医生”便成为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而王桂珍则被看作“赤脚医生”第一人。
20世纪70年代
谢晋导演的讲述赤脚医生故事的电影《春苗》,女主角的原型就是王桂珍。
此外,王桂珍的形象还被印在了1977年上海发行的粮票上,这可是令人羡慕的殊荣。
发行量仅次于“毛选”的《赤脚医生手册》
1969年,由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等集体编著的《赤脚医生手册》出版,这本手册以问题为中心,清晰明了、简单易行、务求实效,随即成为风靡全国的畅销书,各地的赤脚医生几乎人手一册。
这本册子弥补了赤脚医生非专业出身、只能依靠定期轮训提高医术的不足,成为广大赤脚医生悬壶济世的“宝书”。
《赤脚医生手册》图文并茂,简直就是一个“全科医疗医药”宝典,从常见的咳嗽、呕吐到复杂的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从灭蚊、灭蝇的防病知识到核武、生化武器的防护;从针灸、草药到常用西药,无所不有。
它不但是赤脚医生的“宝书”,还是人们居家旅行必备的“家庭医生”。
当时,城市居民中差不多家家都有这样一本书,生活中遇到小病小痛,大家都习惯从里面寻找对策。
这样的全民健康指导手册,在长达近30年的时间里,保持着“最畅销书籍”排行榜第二名的佳绩――仅次于《毛泽东选集》。
宝典《赤脚医生手册》甚至还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英国、美国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其进行了翻译,它先后被翻译的文字达50多种,并在全世界发行。
时至今日,在一些西方国家的书店里仍然可以看到英文版的《赤脚医生手册》。
赤脚医生两件宝:一根银针、一把草药
赤脚农民可以做医生,但也不是人人都能想做就做。
当时,想当赤脚医生还得具备一些条件:必须是根正苗红的贫农子女,或者是出身于医学世家,或者是高小毕业略懂医理,经过选拔后再送到县或公社的卫生院进行短期培训。
赤脚医生的队伍中除了有从农村选拔出来的赤脚农民,还有不少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许许多多的赤脚医生像王桂珍一样,身背一个方方正正的药箱,头戴一顶草帽,行走在乡村道路上。
他们是不脱产的乡村医生,有了病人,背上药箱就去看病,看完病回来,就下田与社员们一起劳动,有时在水田里劳动时遇到有人求诊,往往来不及洗去脚上的泥,赤着
脚就去给病人看病。
歌里唱得好,“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出诊愿翻千层岭,采药敢登万丈崖”,针灸虽然不能真的治百病,却的确是赤脚医生治病的法宝,而乡间药品的紧缺也让赤脚医生们不得不向大自然“寻医问药”。
并不精湛的医术加上简陋的医疗设备,使得赤脚医生能解决的问题有限,不外乎头痛身热、擦损外伤等小病而已,但他们往往都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热心,能为广大农民提供随叫随到的服务,确实满足了群众的初级医护需要。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赤脚医生逐渐从人们的视野里淡出。
1985年初,卫生部作出停止使用赤脚医生这一称呼的决定,原来的赤脚医生要进行考核,合格的将被认定为乡村医生,取得从医资格后可以继续行医。
同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
“赤脚医生”成为了一个历史旧词,然而其席间炕头、走家串户式的问诊方式却成为了一代人温暖的记忆,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让医患关系变得“拟家庭化”,更显温情。
赤脚医生是医疗资源严重匮乏年代的特殊产物,人们怀念赤脚医生,其实是怀念旧时代人与人之间那朴实的邻里乡情和医生所应有的悬壶济世奉献精神。
本文资料来源:
《中国生活记忆――建国60年民生往事》
《赤脚医生――20世纪中国的温暖记忆》
和赤脚医生一样,他们也渐渐消失在生活中,成为了一代人的回忆。
【剃头匠】
在过去,不仅有固定的理发店,还有走街串巷的剃头匠。
剃头匠不但帮人理发,还帮人掏耳朵、修面,甚至会按摩客人睡落枕的脖子或者因酸疼而伸展不开的腰背。
随着时代的发展,剃头匠渐渐从生活中消失,那些怀念剃头匠的实惠和精巧手艺的人,怕也只能“剃头挑子一头热”,一厢情愿了。
【修钢笔师傅】
俗话说:“插一支钢笔的是中学生,插两支的是大学生,插三支以上的肯定是修钢笔的师傅。
”修钢笔的师傅往往带着一个上面带
玻璃的小木箱,箱里放着各种钢笔及零件。
笔尖分叉,出水不畅,经验丰富的修笔师傅用手捏捏就能准确判断出笔尖有什么毛病,再恰到好处地用小锤敲敲或者用小钳子夹一下,坏钢笔就又能在纸上“笔走龙蛇”了。
【磨刀人】
样板戏《红灯记》里有个瘦老头:头戴旧毡帽、身穿旧棉袄、扛着板凳,一句“磨剪子嘞抢菜刀”高亢悠长。
这句在戏里作为接头暗语的吆喝,曾经伴随着磨刀人的脚步走街串巷,成为许多人记忆里的经典。
“抢菜刀”可不是去打劫,“抢”其实指“刮掉或擦掉物体表面的一层”,“抢菜刀”就是磨刀的意思。
【弹棉花工匠】
“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
” 说的是一种老手艺――弹棉花。
弹时,用木锤频频击弦,使板上棉花渐趋疏松,再由两人将棉絮的两面用纱纵横布成网状,以固定棉絮。
纱布好后,用木制圆盘压磨,使之平贴、坚实、牢固。
随着时代的发展,弹棉花的手艺慢慢被机械化操作代替,弹棉花工匠也渐渐从街头巷尾消失了。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