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从哪儿来
黄土成因之谜
黄土成因之谜我国是黄土分布最广的一个国家。
黄土,色黄褐,实际是颗粒均匀的、砂粉质的黄色尘土物质,一般由易溶解的盐类和钙质结构组成,比较松散,遇水后极易崩解。
我国大西北的黄土高原即由黄土构成。
它厚80~120米,最大厚度可达180~200米,覆盖面63万平方公里,堪称世界之最。
这厚厚的黄土来自何处?有些科学家认为它们是风成的,它的原籍在新疆、宁夏北部、内蒙、乃至远在中亚的大片沙漠。
荒漠上干燥气候的机械风化,使顽石崩裂成无数细小石粒,这些大量细小的沙粒,在强大的反气旋、猛风吹扬下,腾云驾雾,万里迢迢来到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沉积下来,久而久之,就堆成一片黄土高原。
人们发现,黄土的颗粒越往西越粗,这也是风成的一个证据。
这一学说还有许多佐证,首先是历史事实,据前汉书记载:公元前32年(汉帝建始元年)4月的一天,“大风从西北起,云气亦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着地者黄土尘也。
”无独有偶,历史在近年来重演了,1984年4月26日,陕西关中地区天色骤然昏暗,空中黄尘纷纷扬扬地飘落,西安市蓝天丽日不见了,街道上汽车得亮着大灯慢慢行车。
原来,这场罕见的黄风暴源自南疆,途经甘肃、宁夏,一路上裹胁着大量黄土尘埃呼啸而来,最后在陕西降落。
这又给黄土是风成的,黄土来自新疆、中亚的见解提供了一个证据。
然而,不少科学家经过细心考察,否定了黄土是风成的说法。
理由有二:一是黄土的分布高度有一极限(高度各地不一),超过这一高度,黄土就不再出现了,这就否定了黄土是风带来、由天上落下的假说;二是人们发现黄土层的底部有一砾石层,而这浑圆的砾石层却是典型的河流沉积物。
于是这些科学家认为:黄土是水成的。
黄土的原藉在黄河的上源。
此外,对黄土的成因还有各种看法:一种认为黄土既不是风成的,也不是水成的,它的“原籍”就在本地,是“土生土长”的。
一种认为,黄土既来自西北、中亚,由大风刮来;又有源源不绝的河流携带而来的;还有本地土生土长的基岩上风化的,它是3种作用共同形成的。
揭开黄土的秘密
揭开黄土的秘密作者:张佳静来源:《百科知识》2015年第24期提起陕西北部的地形,人们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提起陕西北部的民居,人们一定会想起当地人依黄土而挖建的窑洞。
其实,陕西北部只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黄土高原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河南等省区,西南与中国最高一级地形阶梯青藏高原相接,西北与蒙新高原为邻,南至秦岭,东以太行山为界,与中国第三级阶梯华北平原毗邻,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海拔在800~3000米之间。
黄土不是中国所特有的,在世界上其他地区也有分布。
但是,中国的黄土最具典型性。
中国的黄土分布最广,地层最全,厚度最大,而且有独一无二的黄土高原,黄土覆盖最厚的地区厚度可达180米。
在这片区域内,有着中国五分之一的耕地面积,生活着2亿人,他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黄土息息相关。
那么,中国的黄土是怎么形成的?近代以来,随着地质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黄土成因的认识形成多种学说,最著名是“水成说”“风成说”“残积说”“多种成因说”和“新风成说”。
水成说:水带来了黄土?最早研究中国黄土的欧洲人是德国地质学家庞培利,他也是黄土成因“湖积说”的最早提出者。
1864年,庞培利受清政府邀请,调查中国西北煤田。
几年后,庞培利任哈佛大学采矿学教授,并发表了在中国以及中亚考察的成果。
庞培利是“水成说”的先驱和代表人物,他认为中国的黄土来自黄河携带的泥沙,后流入淡水湖泊,慢慢在湖泊中沉积形成。
这个想法的提出,可能和他观察到黄河携带大量泥沙有关。
但是,提出这个观点不久后,庞培利自己认为这个提法不够详细准确,证据不足,改为中国黄土的形成与岩石风化有关。
但无论如何,庞培利开了“湖积说”的先河。
金斯密尔是另一位研究中国黄土的欧洲学者,他认为中国黄土是因为海水作用而成,是“海成说”的代表人物。
金斯密尔是英国地质学的先驱,曾在中国考察,业余时间还是一位多产的汉学家,曾经翻译过中国的《道德经》。
在和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赫胥黎讨论后,金斯密尔认为,中国黄土区域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黄土物质在海洋中不断沉积,后来在地质作用下逐渐隆起而成。
黄土的主要成分
黄土的主要成分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类型,主要由颗粒状物质和有机质组成。
它在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工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黄土的主要成分入手,介绍黄土的形成过程、特点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颗粒状物质黄土的主要成分之一是颗粒状物质,它由不同粒径的矿物颗粒组成。
黄土中的主要矿物有粘土矿物、石英、长石等。
其中,粘土矿物是黄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伊利石、膨润土等。
这些矿物颗粒的粒径大小与黄土的性质以及土壤的物理性质密切相关。
二、有机质黄土中的有机质主要来自植物残体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有机质含量的多少会影响黄土的肥力和土壤的保水性。
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过程也会对土壤的生物学性质产生影响。
因此,有机质在黄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黄土的形成过程与成分密切相关。
黄土的形成主要经历了风化、物质迁移和沉积等过程。
黄土的形成时间长,形成过程复杂,其成分的形成与气候、地质构造等因素有关。
黄土中的矿物颗粒主要来自于风化作用,它们在长时间的风力作用下被搬运、迁移并沉积下来。
有机质则是由植物的残体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组成。
黄土的特点有很多,首先是其颜色较浅,呈黄色或灰黄色。
其次,黄土的颗粒状物质呈现出较强的塑性和可塑性,具有较好的保水性。
此外,黄土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对于土壤的通气和排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黄土在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黄土富含矿物质和有机质,对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养分和水分。
其次,黄土的保水性能良好,能够保持土壤湿度,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
此外,黄土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黄土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黄土的保水性能良好,可以减少水源的流失和土壤侵蚀,保护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黄土中的有机质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有利于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在地质工程中,黄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黄土的颗粒状物质具有较强的塑性和可塑性,可以用于土壤改良和填筑工程。
黄土
i 1 n
式中 δzsi—第i层土样,对应于自重应力下的湿陷系数; hi—第i层土的厚度; n—计算厚度内湿陷性土层的数目::总计算厚度应从天然地面算 起,当挖填方厚度及面积较大时,应从设计地面算起,至其 下全部湿陷性黄土层的底面为止。
自重湿陷量还可以根据野外试坑浸水试验求得。根据自重 湿陷量,场地的湿陷类型可划分为二类: 当计算自重湿陷量或试坑实测自重湿陷量Δzs大于7cm时, 应判定为自重湿陷性地区; 自重湿陷量Δzs小于lcm时,为非自重湿陷性地区。 场地的湿陷类型划分,还可以参照湿陷起始压力进行判定, 如果基底下各层土的湿陷起始压力都大于上覆土的自重压力, 则可判定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二)总湿陷量S计算 总湿陷量按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计算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二)防水措施 防水措施包括以下三方面: 1.场地防水措施 尽量选择具有排水畅通或利于场地排水的地形条件;避开受 洪水或水库等可能引起地下水位上升的地段。 2.单体建筑物的防水措施 建筑物周围必须设臵具有一定宽度的混凝土散水。确保建筑 物地面严密不漏水。室内的给水、排水管道应尽量明装,室外 管道布臵应尽量远离建筑物,检漏管沟应做好防水处理。 3.施工阶段的防水措施 施工场地应平整,做好临时性防洪、排水设施。大型基坑开 挖时应防止地面水流入,坑底应保持一定坡度便于集水和排水。 尽量缩短基坑暴露时间。
一、黄土的成因特征及其分布 我国黄土广泛分布于北纬340~450之间,包括青海、甘肃、宁 夏、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的一部分或大部分,面积达60万平 方公里的干旱和半干旱区内。而以黄土高原的黄土分布最为集中, 沉积最为典型。 黄土的成因特征主要是以风力搬运堆积为主。 从西北黄土高原到华北山西、河南一带,黄土的厚度逐渐变 薄,湿陷性逐渐降低。 黄土因沉积的地质年代不同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别,晚更新世 (Q3)及以后的黄土又因成因不同而有明显差别。原生黄土具有风 沉积的全部特征。黄土沉积后,经后期其它地质作用改造再沉积 的类似黄土的沉积物,称为次生黄土。 黄土形成年代越久,颜色越深,大孔结构退化,土质越趋密 实,强度高而压缩性小,湿陷性减弱,甚至不具湿陷性。反之形 成年代越近,颜色较浅,黄土特性更明显。
黄土形成的原因
黄土形成的原因黄土是一种很肥沃的土层,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
但黄土的植被稀少,水土流失,给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都造成严重的危害,不过很多人都不知道黄土是怎么形成的。
以下就是店铺做的黄土形成的原因整理,希望对你们有用。
形成黄土的原因黄土【loess】指的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多孔性具有柱状节理的黄色粉性土,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会产生较大的沉陷。
第四纪形成的陆相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黄土的粒径从>0.005毫米~<0.05毫米,其粒度成分百分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有所不同。
它广泛分布于北半球中纬度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风成说---反气旋风将荒漠或冰川区颗粒吹送到草原地带形成黄土水成说---水将成土物质搬运堆积形成黄土风化残积说---当地各种岩石在干燥气候条件下经过风化成土作用黄土的世界范围分布黄土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成东西向带状断续地分布在南北半球中纬度的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
在欧洲和北美,其北界大致与更新世大陆冰川的南界相连,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中欧和东欧各国、苏联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地;在亚洲和南美则与沙漠和戈壁相邻,主要分布在中国、伊朗、苏联的中亚地区、阿根廷;在北非和南半球的新西兰、澳大利亚,黄土呈零星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
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米(甘肃兰州九洲台黄土堆积厚度达到336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
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高原,华北的黄土平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平原。
中国黄土的分布分布面积中国黄土的分布面积,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而且黄土地形在中国发育得最为完善,规模也最为宏大。
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高原;华北的黄土平原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平原。
黄土高原的土是从哪里来的
黄土高原的黄土从哪里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哦,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黄土高坡》,给人们留下太多深刻的印记,也勾起人们对黄土高坡、黄土高原的眷恋。
黄土高原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黄土高原又是如何形成的?最近,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聂军胜教授及合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研究成果给出的答案是:先是从青藏高原被黄河带到银川河套平原,然后被从银川河套平原吹到黄土高原。
黄河搬运来的物质储存在黄土高原‚我国的黄土,连同沙漠、戈壁大致位于北纬35度至45度范围之内。
中国黄土由粒级0.01-0.05毫米范围的粉砂组成,颜色从灰黄到黄红。
‛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先生曾在《中国的黄土和风尘堆积》一文的表述。
我国关于黄土的研究随着地质学的发展而发展,对于黄土的成因大致有以下两种:其一是‚水成说‛。
约1840-1870期间,地质学家普遍认为黄土是水成的,属冲击、洪积或湖积、海积成因。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黄土是大型淡水湖泊成因的。
其二是‚风成说‛。
在1870以后,大气粉尘搬运,被认为是黄土的主要成因。
国内外科学家普遍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中国西北部戈壁沙漠吹过来的。
尽管也有学者提出,山前冲洪积扇、干枯的河床和湖泊边缘,也可以对中国黄土高原黄土提供粉尘。
然而,主流观点还是认为戈壁沙漠是黄土高原的主要物质来源,并不认为山前冲洪积扇和河床沉积物是黄土高原的主要物质来源。
聂军胜和他的团队的研究首次证明:黄河从青藏高原搬运来的沉积到银川——河套地区的河湖相沉积,是黄土高原的一个重要物质来源。
‚这跟近年来在沙漠地区钻探发现沙漠的形成年代在1百万年相吻合。
黄土高原中部最老黄土的年龄为8百万年左右,显然不可能来自于沙漠戈壁。
‛聂军胜解释说,当时的黄土物质来自于山前冲洪积扇,干枯的河床和湖泊。
8-3.6百万年前这段时间,黄土高原黄土最厚的地方都不超过100米,因此当时黄土高原规模和氛围很小,可能当时都不能称为黄土高原。
黄土地质与地表过程
黄土地质与地表过程
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也分布在其他地区,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黄土的形成与地表过程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构造作用:黄土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主要由于地壳构造运动和地震等地质作用造成地表物质的破碎和混合,导致黄土材料的形成。
2. 气候作用:气候对黄土形成和演化有重要影响。
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雨水很少,大部分水分蒸发后留下的是沉积物。
另外,气温波动大,昼夜温差大,也促进了黄土的形成。
3. 植被作用:植被的生长和分解可以促进黄土形成。
树木的根系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孔隙度和透气性,使土壤更易被风吹起和淋溶。
植物残体的分解也会释放出有机质和微量元素,促进黄土的形成。
4. 风化作用:黄土的形成与风化作用密切相关。
黄土高原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各种岩石在风化过程中会逐渐破碎成粉末,这些粉末在风的作用下被搬运并沉积在较远的地方,形成黄土。
总的来说,黄土的形成与地表过程密切相关,包括构造作用、气候作用、植被作用和风化作用等。
了解这些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黄土的形成和演化,对黄土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 1。
黄土是怎样形成的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 期以来,中外学者有 过不同的争论。其中, 以“风成 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 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 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 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 块、沙子和粘土。
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我国黄士 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 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 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 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 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 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 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 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 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 布的破碎地表。
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 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 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 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 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 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 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 了浩瀚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 升,加快了侵蚀和风化的速度, 在高原周围的低洼地区堆积了大 量卵石、沙子和更细的颗粒。每 当大风骤起,在西部地区便形成 飞沙走石、尘土弥漫的景象。被 卷起的沙和尘土依次沉降,颗粒 细小的粉尘最后降落到黄土高原 区域,形成了一条荒凉地带。
八年级地理黄土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黄土知识点黄土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土地的特殊土壤,在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分布。
本文将介绍八年级地理黄土知识点,包括黄土的形成过程、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经济价值。
一、黄土的形成过程黄土的形成是由于岩石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以及水和风力的作用。
然而,黄土的形成并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长时间的风蚀、水蚀、逐渐堆砌、压实等多个自然过程之下,岩石逐渐破碎、颗粒逐渐细小,形成黄土。
二、黄土的地理分布黄土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华南地区,其中以黄土高原分布最广。
除了中国,其他地区也有黄土,如美国、法国、西班牙等。
三、黄土的生态环境黄土的赤裸、贫瘠、脆弱,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黄土缺乏植被保护,容易腐蚀和浸泡,导致洪水的暴发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同时,黄土高原水资源贫瘠,生物多样性较少,也是生态环境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黄土的经济价值黄土虽然生态环境不良,但却有着丰富的经济价值。
黄土高原是我国多年的重要农业、畜牧业、煤矿业和石油天然气开发基地,农牧业在该地区占据重要的位置,黄土中所含有的营养丰富雨水保存多,为该地区的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此外,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石油、天然气和大量矿产资源等,也让黄土地区成为了多种资源的重要供应基地。
总结:黄土是中国境内高原地区的特殊土壤,其在中国的经济价值不可忽略。
然而,由于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黄土地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需要我们采取积极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挖掘矿藏资源的价值,加速农牧业的发展,并建立生态产业体系,使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尤其亚洲的一方美丽的风景。
黄土堆积的3个条件
黄土堆积的3个条件黄土是一种常见的沉积岩,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和广泛分布,对于黄土的积累条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详细探讨黄土堆积的三个条件。
1.气候条件黄土堆积的首要条件是适宜的气候。
黄土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气候干燥,缺乏充足的降水。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植被生长缓慢,土壤发育较差,因此黄土在这种环境下积累较为普遍。
此外,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土壤,黄土对于适宜的气候条件要求不高,因此在不同的气候带都能够形成。
2.地质条件黄土堆积的地质条件主要包括黄土母岩、地貌条件和沉积条件。
首先,黄土母岩是黄土堆积的基础,通常是由含有一定含水量和孔隙度的粉砂粒、黏土矿物等岩石产生的。
其次,地貌条件对于黄土堆积也至关重要。
例如,山地或丘陵地形容易形成黄土,因为在这些地形中,水分很容易流失,从而形成了缺乏泉水的干旱环境,进而促进了黄土的堆积。
最后,沉积条件也是决定黄土堆积的一个重要因素。
黄土通常是由风力或水流的作用在地表堆积而成的,因此需要合适的风力或水流的作用才能形成黄土。
3.时间条件黄土堆积还需要合适的时间条件。
黄土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沉积和堆积作用,通常需要几百到几千万年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黄土积累层的厚度才会逐渐增加,并最终形成较为稳定的黄土层。
此外,合适的时间条件也包括了其他地质作用对于黄土的影响。
例如,黄土在长期的风力或水流的作用下会发生可塑变形,但是适度的地震活动可以帮助黄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总结来说,黄土堆积的三个条件包括气候条件、地质条件和时间条件。
合适的气候条件提供了黄土堆积所需的干旱环境;地质条件包括黄土母岩、地貌和沉积条件;合适的时间条件是黄土堆积所需的长时间积累和堆积。
这些条件相互作用,共同促使了黄土堆积的形成。
对于黄土堆积的研究和理解,不仅有助于认识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变,也对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黄土成因浅析
黄土成因浅析【摘要】黄土在世界上的分布相当广泛,其面积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
我国具有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发育最为完善的黄土地形。
而地学界关于黄土成因问题的学术争论,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了。
【关键词】黄土;黄土高原;黄土成因我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黄土分布的总面积达63.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
黄土在我国的分布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我国黄土总面积的72.4%。
黄土的厚度一般为50—200米(甘肃兰州九洲台黄土堆积厚度达到336米),这里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
黄河每年输送到下游的大量泥沙中,有90%以上源自黄土高原。
黄土是最新的地质时期(距今约200万年左右的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土状堆积物,所以其性质比较疏松、特殊。
典型的黄土为黄灰色或棕黄色的尘土和粉沙细粒组成,质地均一,含多量钙质或黄土结核,多孔隙,有显著的垂直节理,无层理,在干燥时较坚硬,一旦被流水浸湿,通常易剥落和遭受侵蚀,甚至发生塌陷。
工程上把在一定压力下浸水后产生湿陷的黄土称为“湿陷性黄土”,它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不可忽视。
每一种岩土都有各自的成因,黄土是怎样形成的呢?黄土的成因问题,引起了地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且出现了多种学术观点的激烈争论。
大量的文献中关于黄土成因的学说达二十余种,如风成说、湖成说、河成说、坡积说、洪积说、土壤成因说、冰川成因说、风成残积说、综合成因说等等,真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
其中比较流行的说法,主要是风成说、水成说和风成残积说三种。
而风成说的影响尤为广泛。
黄土在世界上的分布范围相当广,但其主要分布在中纬度气候温暖地区,并呈不太连续的带状。
特别是在干燥和半干燥气候地带,温暖少雨,蒸发强烈,寒暖季节变化鲜明,黄土最为发育,这说明黄土的发生、发育与中纬度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黄土主要分布在温带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的外缘,以及古代冰川区域的前缘,因此就有理由使人们推测,这些温带荒漠和半荒漠地区以及古代冰川前缘,可能就是黄土物质的重要源地。
“黄土”为什么被称为“黄土”?
“黄土”为什么被称为“黄土”?一、黄土的形成机制黄土,又称黄色土壤,是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质现象。
黄土的形成是由于长期以来的风蚀作用、干旱气候和特定的土地地质构造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在黄土形成的过程中,风沙将岩屑颗粒吹至远离原矿点的地方,经过多年的积累和侵蚀作用,岩屑颗粒堆积形成了厚厚的黄色土壤。
二、黄土的地质特征黄土主要由细粒颗粒组成,颗粒大小多在0.002~0.05毫米之间,具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性和较强的保水能力。
黄土的颜色呈黄色或淡黄色,土质细腻,质地松散。
由于风力的作用,黄土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呈现出层状或板状的形态。
三、黄土的资源价值黄土作为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在农业生产、水土保持和建筑材料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在农业生产中,黄土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适合种植农作物。
其次,由于黄土的透水性好,可以减少水源的外流,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此外,由于黄土的石质含量较高,具有较强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建筑材料。
四、黄土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近年来,人们在对黄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黄土层中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地质信息和生物化石,可以为地质和生物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
通过分析黄土中的特定成分和性质,可以了解到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迁、地壳运动等重要信息,对于认识地质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综上所述,黄土之所以被称为“黄土”,是由于其在外观上呈现出明显的黄色,同时其形成机制、地质特征、资源价值以及科学研究上的重要性使得其成为了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自然现象。
通过对黄土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的演变历程,同时为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等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支持。
黄土地的获得方法
黄土地的获得方法黄土地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类型,通常呈黄褐色,质地疏松,富含养分,适合种植作物。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黄土地的获得方法。
一、基本概念和形成过程:黄土地是由古代黄土堆积和风化作用形成的一种土壤类型。
在地质学中,黄土属于第四纪黄土和古土壤的一种。
黄土的形成过程一般经历了岩石破碎、气候风化、水力作用和风力作用等步骤,最后形成独特的黄土地形貌。
黄土主要分布在中国黄土高原以及国外的黄土地带,是中国传统农业的重要土地类型之一。
二、黄土地的获得方法:1. 土地改良:实施土地改良措施可以将一般土地改造成黄土地。
土地改良包括改变土壤质地、施加有机肥料、调整土壤酸碱度等。
黄土地以其肥力和稳定性而闻名,通过土地改良可以使土地变得更适合农作物生长。
2. 黄土壤培育:通过混合不同种类的土壤和添加黄土壤制成肥沃的土壤,从而获得黄土地。
黄土壤培育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时间,在土壤中添加黄土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质量。
3. 土地整治:通过土地整治可以改变土地的地貌和地质条件,使其适合形成黄土地。
土地整治包括土地分块、水土保持、疏土整地等措施。
通过土地整治可以改变土地的土壤结构和质地,促使其形成黄土地。
4. 黄土区域的搬迁: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为了获得黄土地可以考虑将人口从非黄土地迁移到黄土地区域。
这样可以有效利用黄土资源,促进当地黄土地的开发和利用。
三、黄土地的利用和发展:黄土地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黄土地的利用和发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 种植作物:黄土地适合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经济作物,可以通过科学施肥和水分管理来提高产量和质量。
2. 林木和草地:黄土地还可以用于发展林木和草地,以提供木材和牧草资源。
通过合理的林木和草地管理,可以使黄土地得到更好的保护。
3. 矿产资源开发:黄土地是一种宝贵的矿产资源,其中含有大量的黄土矿。
可以通过科学的开采和利用来开发黄土地资源,以获得经济效益。
4. 旅游和生态农业:黄土地具有独特的地貌和生态环境,在发展旅游和生态农业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为什么黄土高原有如此多的黄土
为什么黄土高原有如此多的黄土?
黄土高原之所以有如此多的黄土,主要是由于地质、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1. 地质因素: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中部和西北部,是由古老的黄土堆积而成的。
在地质演化过程中,黄土高原经历了长时间的风化和侵蚀作用,原本的岩石和土壤颗粒逐渐破碎并被风力和水流带走,最终形成了大量的黄土。
2. 气候因素:黄土高原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干旱和风沙频繁。
干旱的气候条件使得黄土高原的水分蒸发速度快,导致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较低。
同时,频繁的风沙天气使得黄土高原的土壤颗粒容易被风力搬运和沉积,进一步促进了黄土的形成。
3. 人类活动:黄土高原地区的农业和人类活动也对黄土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长期以来,农业耕种和人类的开发活动导致了土地的疏松和植被的破坏,使得黄土更容易暴露在风力和水流的侵蚀下,进一步加速了黄土的形成。
综上所述,黄土高原有如此多的黄土主要是由于地质、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这些因素使得黄土高原的土壤疏松、干旱,容易受到风力和水流的侵蚀,从而形成了大量的黄土。
黄沙远上白云间——黄土地和它的来历
黄沙远上⽩云间——黄⼟地和它的来历黄沙远上⽩云间——黄⼟地和它的来历陶世龙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和输沙量都最多的河流,原因是黄⼟⾼原的存在。
黄⼟是地球最近历史时期在⼤陆上堆积起来的沉积物。
主要由粉沙组成,另外还有⼤约20-30%是黏⼟。
他们都是岩⽯风化后的产物。
在地球上,没有不“烂”的⽯头,暴露出来的岩⽯,总会风化崩解。
在地质学中,将这些岩⽯破坏后的产物,按其颗粒⼤⼩分类,直径在0.005-0.05毫⽶之间的碎屑,被定名为粉沙;0.05-2毫⽶的称为沙;⼤于2毫⽶的称为砾;⽐粉沙更细的是黏⼟。
它们有的留在原地,形成⼟壤,长起植物,盘根错节地将它们掩盖起来,风要吹⾛它,⽔要冲掉它都不容易了,但如是裸露在地⾯,则可以随时被风和流⽔搬运到别处。
黄⼟⾼原的物质被流⽔搬到河⾥和海中,使原来平坦的地⾯出现许多沟壑。
我们可以看的很清楚。
黄⼟⾼原的黄⼟是那⾥来的呢?⼀般说来,泥⼟是本地地下的岩⽯风化⽽成,因此上⾯的⼟壤与下⾯的基岩之间,总可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但构成黄⼟⾼原的黄⼟则与下⾯的岩⽯不相⼲,只能是从远处搬来的。
是谁搬来的呢?有⼈设想也是流⽔,更多的⼈认为是风,并获得了更多的证据。
岩⽯风化以后,块⼉⼤的、重的沙砾,风搬不动或搬不远。
粉沙和黏⼟属于较细的,可以被风扬起,使⼈烦恼的沙尘暴即其表现,当它们坠落在地堆积成为黄⼟时,已离开它们的出⽣地好⼀段距离了。
黄⼟中约50%是粒径⼩与0.01-0.1毫⽶的⽯英、长⽯、云母的碎屑矿物颗粒,20-30%是更细微的黏⼟矿物。
是可以搬得⽐较远的。
因此有点象打麦扬场似地,经过风的分选,从产⽣沙⼟的发源地开始,顺着风向,按组成物质从粗到细,依次出现的是⼽壁,沙漠,黄⼟,在我国西北表现得最清楚了。
沙漠是提供沙尘暴的物质基础,地⾯裸露和⽓温的冷热剧变,使这⾥的岩⽯⽐别处更快地崩裂⽡解,成为堆积黄⼟⾼原的材料供应基地。
黄⼟⾼原就是紧靠着沙漠分布(图,待制作补充)。
由于黄⼟的组成物质主要是粉沙,⼜是在陆地上堆积的,不象⽔下的沉积物要受到⽔的压⼒和被溶解在⽔中的矿物质胶结,结构疏松,其中的孔隙,⾁眼可见,流⽔容易渗⼊和把它冲⾛,所以黄⼟地区多沟壑。
黄土高原黄土形成学说
100多年来,许多科学家致力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几十种假说:有的认为黄土的“老家”不在当地,是风力把黄土搬运到黄土高原上的(称为黄土风成学说);按照黄土风成学说的解释,黄土高原是这样形成的:在蒙古、中亚和我国西北一带的荒漠地区,气候干燥,温差很大,由于热胀冷缩的作用,使岩石、砂砾等被“加工粉碎”成细小的砂子和粉尘。
强劲的西北风将以百万吨计的细砂和粉尘旋入天空,随风南下。
于是粗粒的先沉降下来聚成沙漠,细粒的则被飘移至秦岭北麓。
经过二三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形成了黄土高原。
有的认为是流水把黄土搬运到黄土高原(称为黄土水成学说):对此,我国科学家李明光提出新的理论——黄土高原灾变水成学说。
他用大量证据证实:黄土高原是喜马拉雅运动带来洪水泛滥,黄土沉积和新构造运动抬升形成的。
他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有的认为黄土的“老家”就在当地,是风化作用将原来的岩石、砂砾“粉碎”之后,残留原地演化成黄土的(称为风化残积学说):认为,黄土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的风化、成壤过程中形成的,因此黄土是原地形成的,而不是从外地搬来的,这是风化残积说与风成、水成说的根本区别。
文案编辑词条B 添加义项?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
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文案外文名称Copy目录1发展历程2主要工作3分类构成4基本要求5工作范围6文案写法7实际应用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汉字"文案"(wén àn)是指古代官衙中掌管档案、负责起草文书的幕友,亦指官署中的公文、书信等;在现代,文案的称呼主要用在商业领域,其意义与中国古代所说的文案是有区别的。
在中国古代,文案亦作" 文按"。
黄土地质与地表过程
黄土地质与地表过程
黄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土壤类型,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
黄土的形成与地质过程密切相关,是地球历史漫长过程中的产物。
黄土的形成始于新生代晚期,约4000万年前,当时中国地区处于海洋沉积盆地中,海水不断侵蚀着陆地,形成了大量的海底沉积物。
随着地壳运动,这些沉积物被隆起,形成了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
在长时间的风化和侵蚀作用下,这些沉积物逐渐转化为黄土。
黄土的形成过程中,地表过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风化、侵蚀、沉积等地表过程不断改变着黄土的形态和性质。
在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风化和侵蚀是主要的地表过程。
由于这些地区的气候干燥,风力强劲,风化和侵蚀作用尤为明显。
在长时间的作用下,黄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如壮观的黄土峡谷、陡峭的黄土悬崖等。
除了地表过程,气候变化也对黄土的形成和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的过程中,气候变化剧烈,降水量和温度变化明显,这些变化对黄土的形成和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冰期,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的气候干燥,风力强劲,黄土的风化和侵蚀作用尤为明显;而在间冰期,气候温暖湿润,黄土的风化和侵蚀作用减弱,黄土逐渐稳定下来。
黄土地质与地表过程密不可分,地表过程是黄土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黄土地质和地表过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地
球历史漫长过程中的变化和演化,为保护和利用黄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黄土的本质与形成模式_赵景波
¹ 教育部重大项目(2000ZDXM 770013,01ZJ DXM 770014),国际地质对比计划项目(IGCP 379,IGCP 4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071006),国土资源部九.五重点项目(9501104)资助收稿日期:2001-08-28 收修改稿日期:2002-05-28文章编号:1000-0550(2003)02-0198-07黄土的本质与形成模式¹赵景波(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 西安 710062)(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 710075)摘 要 根据显微结构鉴定,有机质分析,颗粒分析,CaCO 3测定和野外观察、统计等资料,研究了黄土的本质和形成模式。
资料表明,黄土具有土壤的各种结构,具有指示草原和森林草原土壤发生特征的CaCO 3和CaSO 4淀积成分,含有土壤的有机质;黄土的本质是土壤,是在相对冷干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多种灰黄色狭义土壤,而且是在当时当地气候条件下处于稳定状态的发育成熟的古土壤;黄土形成模式是风尘经草原、森林草原和荒漠草原区的成壤作用形成土壤的模式。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土壤资源最深厚、最富集的地区,黄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和水文地质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壤作用的强弱。
关键词 黄土本质 黄土形成 弱成壤作用 草原型土壤 形成模式作者简介 赵景波 1953年出生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自然地理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中图分类号 P 467 文献标识码 A 前人对黄土形成过程和当时的环境进行了大量研究〔1~4〕,但过去是从沉积物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没有从土壤学的角度开展工作。
过去一般认为,黄土中温湿条件下发育的红色土壤是古土壤,冷干条件下发育的黄土为风成沉积物〔1~4〕,这是以往没有从土壤学角度研究黄土的原因。
虽然过去有的研究者也提出黄土是土壤〔1〕,但从以往所论黄土形成过程并不是成壤过程〔1〕来看,过去并未真正认识到黄土的本质是土壤,未认识到黄土形成过程是土壤化过程。
黄土物质组成和分布特征反映成因。列举黄土风成的证据
黄土的成因、分布及成分如何?
答:(1)分布:黄土高原分布东起太行山,西到乌鞘岭,南至秦岭,北至沙漠(长城),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为全球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黄土在南北半球都是分布在中纬度地带。
欧洲、北美和西伯利亚的黄土都分布在第四纪大陆冰盖作用带的南部和外围地区。
(2)成因:第四纪(距今200-300万年以来)期间发生过几次大冰期,即全球气候变冷,冰川面积扩大。
在冰川前缘,形成自冰川向低纬度方向持续的风力,使得冰川前缘的细粒物质向低纬度方向搬运。
黄土就是这样形成的。
间冰期时全球气候变暖,则黄土堆积速度变慢,在黄土分布区形成的是土壤层(现在在黄土剖面中能见到多层古土壤) 因为第四纪期间,全球大陆冰川面积最大的地区应该是西伯利亚,所以在我国西北-华北地区形成面积广大的黄土沉积。
所以简单来说,黄土是第四纪冰期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
它们的形成与冰盖上所产生的反气旋风相关,成为“冷黄土”。
非洲大陆没有明显的黄土分布,与该区特殊的风场有关。
虽然西非夏季风会给东非一带带来水分,但冬季这里主要盛行东北信风,十分干燥,为产生大量粉尘物质创造了条件,加上夏季的东风急流,将撒哈拉沙漠中的粉尘物质搬运到赤道大西洋,在洋底形成粉尘堆积,即“风成-海积黄土”。
成分:黄土中的矿物有60余种,依比重可分为轻矿物(99.1%)和重矿物两类。
轻矿物:石英:46%-64%;长石:30%-43%;云母:5%-8%; 碳酸盐:0-15%;粘土矿物:伊利石、蒙脱石;重矿物:辉石、角闪石、绿帘石、石榴子石、伊利石、锆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从哪儿来
1938年,中国人民的朋友埃德加·斯诺先生,只身一人,从陕西省的西安向北进入陕北革命根据地。
从西安到陕北途中,正好穿过中国黄土高原最为典型的地区。
面对眼前遍地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奇特地形景观,斯诺先生感到困惑不解。
后来,他在《西行漫记》中写道:这是一片多么可怕的地方,简直就是“疯神”捏就的土地!
黄土高原地形破碎,到处都是一条条深深的沟谷和荒凉的土山。
不只是许多外国人觉得难以理解,就是刚来到黄土高原的中国人也无法想象。
可以说,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块区域这样大的、完全由黄褐色的土质覆盖的土地。
北到长城一线,南到秦岭,东到河北与山西分界的太行山,西到甘肃省境内的乌鞘岭,包括山西、陕西的大部分,甘肃、河南、河北、内蒙古的一小部分,在总面积大约四五十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完全就是一个黄土的世界。
黄土高原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们的普遍注意。
他们思索着:这么大面积的黄土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种学说认为,黄土是当地岩石风化造成的。
他们推测,由于地质年代十分久远,风化时间十分漫长,天长日久,完全可能使当地岩石逐渐风化成粉末,在当地堆积成厚厚的黄土。
这种学说受到不少科学家的反对。
他们认为,如果上述观点成立的话,黄土高原应该到处都是黄土。
可是,事实上黄土高原超过两三千米以上的山地并没有多少黄土分布。
这些山地是由另一种土质覆盖着,上面分布着茂密的林木,它们像一个个绿色的小岛,屹立在茫茫的黄土海洋中。
另一种意见是,黄土是由流水挟带的泥沙堆积形成的。
他们发现,在一些黄土的地层剖面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这种分层现象无疑是流水形成的最好证据。
可是,反对者提出不同意见。
他们研究发现,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分层现象并不明显。
相反,在几十米厚的黄土层里,上下几乎都是一种非常细致的黄土层。
话还要说回来。
以上我们所说的黄土,并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黄色的土”。
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是一种细腻、均匀、颗粒的大小只有一毫米的几十分之一的土质。
到了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黄土风成说逐渐占了上风。
简单地说,就是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是由大风吹送,经过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漫长的时间,逐渐堆积形成的。
最早提出风成说的是一位俄国学者。
他到过中亚的许多地方。
在调查中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辽阔的中亚地区的中央部分,分布着大片砾石遍地的戈壁滩,在戈壁滩的外围,分布着几片有名的沙漠,即哈萨克斯坦的卜拉库姆沙漠、中国境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再向外,就是广布于我国黄土高原上的黄土。
从戈壁,到沙漠,再到黄土,三种不同粗细的物质,由粗到细,由细到更细,大约呈同心圆的方式分布着。
这个现象说明了中国黄土高原上的黄土肯定是由大风,把中亚、中国的戈壁和沙漠地区中的细土吹到黄土高原上的。
起初,支持这个学说的人并不多。
因为,在一些人眼里,黄土高原上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厚的黄土层怎么能是大风吹来的呢?
中国科学家的工作给了黄土风成说的强有力的支持。
他们找出了夹杂在黄土地层中的大量植物孢粉化石,通过对这些孢粉的分析,可以判断形成黄土时的气候环境。
中国科学家指出,形成黄土的当时气候是一种比较干旱的多风的环境,有利于黄土的搬运和堆积。
同时,通过对不同地区的黄土颗粒的分析,可以看出黄土的颗粒越往东南方向越细,相反越接近沙漠地区就粗一些。
这些事实无疑是黄土风成说的有力论证。
最近,一种进一步揭示黄土成因的新学说被提了出来。
这种学说认为,青藏高原隆起最快的时间距今只有几十万年,与黄土形成时间大体相当。
因此,有的科学家把黄土高原的形成与中国青藏高原的隆起联系起来进行统一考虑,提出青藏高原的隆起曾引起欧亚大气环流的急剧变化。
也许有人要问,青藏高原的隆起怎么能和气候变化联系起来呢?原来,青藏高原是一片非常辽阔、非常高大的土地,它像一个屹立在大气海洋中的巨大岛屿,必然会对地球上的大气流动产生影响。
科学家们认为,正是由于青藏高原的作用,才出现了中国的季风与中国西部的干旱区。
中国黄土高原正好处在中国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干旱区之间,这种大环境,为黄土的形成创造了先决条件。
这种学说,从地球发展的观点进行分析,受到国内外不少科学家的重视。
当然,黄土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隆起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以及黄土高原的黄土的堆积过程等,还需要人们进一步探讨。
最后,不能不再多说几句:风成说并非已成定论。
近年来,水成说又有抬头之势。
黄土与黄土高原是中国最独特的自然景观。
它面积辽阔,历史久远。
不光对于黄土的成因,人们意见不一,而且黄土本身蕴藏着的许多科学的奥秘,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发掘它、研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