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工程处治措施

合集下载

公路工程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陷防治措施

公路工程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陷防治措施

公路工程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陷防治措施1、前言高等级公路桥涵处路基不均匀沉陷病害(主要表现为桥涵桥头跳车现象),已成为公路建设质量通病的主要内容之一,特别是湿陷性黄土路基,其不均匀沉陷现象尤为突出。

它严重影响着公路营运期的行车舒适和安全,降低了公路的使用品质和寿命,同时也损耗了大量国家建设资金,损害了高等级公路的社会形象。

因此,桥涵处跳车作为一种公路质量通病已引起了公路建设者和施工者的普遍关注,所以解决这一公路通病已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2、路基不均匀沉陷病害出现的成因公路工程桥涵处跳车现象发生的主要成因为桥涵沉降与路基沉降的不均衡所致。

桥涵本身为刚性结构,同时,它对地基的承载力要求较高,其沉降缓慢、沉陷量很小;而填方路基为柔性结构,沉陷量相对较大。

因而,造成桥涵与其两头路基沉陷明显不一,形成错台,产生跳车现象。

此外,在不同路基填筑段,由于其填筑的高度不同、土质不同、沉陷量不一,也会形成跳车现象,造成路面破坏,车辆通过能力降低,养护工作困难等局面。

3、解决问题的思路由于路基不均匀沉陷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路基与桥涵、不同路基填筑段沉降的不均衡所致。

因此,解决这一路基病害的关键在于解决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问题,使路基与桥涵或不同路基段的沉降趋于平衡或基本平衡状态,也即呈现连续沉降状态。

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使路基与桥涵连接处形成刚柔过渡路段。

4、路基不均匀沉陷的防治原则防治路基不均匀沉陷应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择,预防为主,治养结合"的综合防治原则。

因地制宜即根据各公路的特点,以实际出发加以解决;合理选择即按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合理选择处治方案、材料及施工工艺;预防为主就是在公路建设中提前预见,采用合理的工程技术措施进行防治处理;治养结合是指即使采取了必要的防治措施都不一定能做到一劳永逸,还需采取必要的养护措施。

5、防治路基不均匀沉陷的几种措施解决路基不均匀沉降的方法较多,对不同类型的桥涵应对其所处的水文、地质、地形条件进行综合分析,采用简便易行、经济合理、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但不论采用何种处理措施,严格按《规范》及设计施工都是防止路基不均匀沉陷的首要前提条件。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是出现在黄土地区的一种常见问题,其特点是在雨水浸润或基
底潮湿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变形而影响路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因此,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路基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和施工方案。

1. 路基改良材料选择
首先,在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路基改良材料。

通常情况下,可以选用石灰、水泥、煤灰等材料进行路基改良,以提高路基的抗湿陷能力和承载力。

2. 路基处理施工步骤
步骤一:现场勘测与设计
在进行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前,需要对道路现场进行勘测与设计,确定路基改
良的范围和施工方案。

步骤二:路基开挖与清理
在确定了路基改良的范围后,需要对路基进行开挖和清理,清除路基表层的松
软土壤和水分,为后续的施工做好准备。

步骤三:路基改良施工
在路基开挖与清理完成后,可以开始进行路基改良施工。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
适的改良材料进行投入,并结合机械设备进行均匀混合和夯实,确保路基改良效果。

步骤四:路面铺设
在完成路基改良后,需要进行路面的铺设,确保路面平整、坚实,提高路面的
使用寿命和行车舒适度。

3. 施工质量控制
在进行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可采用实
地取样检测路基改良材料的含水量、密实度等指标,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结语
通过选择合适的路基改良材料和采取科学的施工方案,可以有效解决湿陷性黄土路基的问题,提高路基的抗湿陷性和稳定性,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确保行车安全。

希望以上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能为相关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黄土地区公路路基设计施工技术-

黄土地区公路路基设计施工技术-
压、还是用强夯,其最大沉降量均超过30cm,不能满 足规范要求,需采取换填或灰土挤密桩处置。
18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结论二:三种处理方法均可消除浅层黄土的湿 陷性。
振动碾压的影响深度最小,有效处理深度为0~.60m; 强夯处理效果明显,有效处理深度最大可达5.0m; 冲击碾压的影响深度居中,有效处理深度为0m~1.20m。
5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推荐方案: 研究表明,路基黄土的湿陷系数与压实度、干密度、空隙比及
压缩模量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当压实度大于85%后,湿陷性几 乎消失;而干密度超过1.6g/cm3以后,黄土已没有湿陷性;当 空隙比小于0.8之后,湿陷性消失;压缩模量大于12MPa时,路 基黄土的湿陷性消失。
结论三:路基黄土经三种方法处理后,其承载 力均可满足15m以下填方路堤的要求。
19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推荐方案
20
2
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1)粒度组成:由北向南, Q3(晚更新世)新黄土的砂粒含量 逐渐减少,粉粒和粘粒含量增加。由西向东,砂粒含量减少,粉粒 和粘粒含量增加。
(2)液、塑限:由北向南, Q3 新黄土的液限和塑性指数逐渐增 加。
(3)由西向东, Q3 新黄土的天然含水量、干密度、液限和塑性 指数均有增加趋势,而孔隙率则相反。
3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4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治技术研究
选择依据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前后主要物理力学性
质指标的变化以及黄土地区典型路段的处置经 验,选择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的依据为: (1)地基浅层黄土湿陷性消除; (2)处理后地基承载力满足填方荷载要求; (3)地基处理后路基沉降变形在容许范围; (4)考虑路基综合排水措施。

湿陷性黄土公路路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公路路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公路路基处理方法法、冲击碾压法、强夯法以及挤密法等地基处理方法处理路基。

1. 湿陷性黄土的性质湿陷性黄土泛指饱和的结构不稳定的黄色土,在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现象。

2. 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处理宁夏固原市地处陇东陕北湿陷性黄土地区。

地基土除表层30~50cm的耕土外,其下均系第四纪黄土类地层。

由黄土状轻亚粘土、黄土状亚粘土、黄土状粘土组成。

黄土类土层中,具有大孔性,含明显白色钙盐结晶,居中等至高压缩性,具有强烈的中等湿陷性。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公路建设,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路基湿陷,保证公路的安全与正常使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2.1垫层法。

将基底以下湿陷性土层全部挖除或挖至预计的深度,然后以灰土或素土分层回填夯实。

垫层厚度一般为1.0~3.0m。

它消除了垫层范围内的湿陷性,减轻或避免了地基因附加压力产生的湿陷,可以使地基的自重湿陷表现不出来。

这种方法施工简易,效果显著,是一种常用的地基浅层处理或部分湿陷性处理方法,同时,还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局部土垫层的处理宽度超出基础底边的宽度较小,地基处理后,地面水及管道漏水仍可能从垫层侧向渗入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而引起湿陷,因此,设置局部垫层不考虑起防水、隔水作用,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及有防渗要求的建筑物,不得采用局部土垫层处理地基。

(2)整片垫层的平面处理范围每边超出建筑物外墙基础外缘的宽度,不应小于垫层的厚度,即并不应小于2m。

(3)在地下水位不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未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时,对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或有严格防水要求的建筑物,采用整片土垫层处理地基较为适宜。

但地下水位有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考虑水位上升后,对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引起湿陷的可能性。

2.2冲击碾压法。

(1)冲击碾压是压实技术的新发展,冲击压路机由牵引车带动非园形轮滚动,多边形滚轮产生的势能与行驶的动能相结合,沿地面进行静压、搓揉、冲击的连续冲击碾压作业,形成高振幅、低频率的冲击压实作用。

道路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妙招

道路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妙招

道路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妙招道路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妙招1湿陷性黄土地基宜采用强夯、冲击碾压、灰土垫层或灰土挤密桩进行处理。

2路基填筑时,为加快填料水分的挥发,施工单位宜配备旋耕机(带打土装置);填筑每层应设置路拱,保证排水顺畅;填筑应连续施工,压完一层经检测合格后必须马上进行下一层的施工,以防土层干裂。

3采用强夯进行地基处理的施工要求:1)强夯施工时应采取隔振、防振措施消除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

2)强夯施工的主要机具设备有夯锤、起重机械、自动脱钩装置。

夯锤不宜小于10t,其底面宜采用圆形,锤底面积宜为3~6m2,夯锤宜对称设置若干个上下贯通的气孔。

3)强夯大面积施工前应根据设计文件提供的地质资料,在施工现场选取具有代表性并不小于500m2的路段进行试夯,以确定夯击遍数,能量级别及影响深度。

每一遍内各个夯击点的夯击次数,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与夯沉量曲线确定,并应同时满足:a)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cm;b)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的隆起;c)不因夯坑过深而使起锤困难。

4)夯击点布设,一般按正方形或梅花形网格排列,其间距可根据击坑的形状、孔隙水压力变化情况及建筑物基础结构物特点确定,在施工时,强夯宽度范围在路基排水沟外缘,每遍夯击前应对夯点放样,并用灰点或袋装上标明位置。

一般分三次进行,第一次按梅花形网格排列放样布点进行夯击,第二次夯击剩余部分,第三次按50%夯击能量进行满夯,在满夯前,应按最佳含水量洒水,待水份渗透后再进行夯击。

5)强夯上层的天然含水量宜低于塑限含水量1~3%或液限含水量的0.6倍。

在拟夯实的土层内,当土的天然含水量低于10%时,应对其增湿至接近最佳含水量;当土的天然含水量大于塑限含水量3%以上时,应晾晒降低其含水量。

6)消除黄土湿陷性的有效深度,应根据试夯结果确定。

在设计要求消除湿陷性的有效深度内,上的湿陷性系数6s均应小于0.015。

7)严格按要求进行逐点夯击,每击一次,观测一次高程并记录。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精品2500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精品2500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精品2500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路基施工存在着特殊的工程技术难题,包括黄土的极强吸水性、膨胀性、可塑性等特点,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施工控制要点和处理方法来确保路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关于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的一些建议。

1.前期地质调查和观测:在进行路基施工之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观测,了解黄土地区的地质条件和特征。

这包括膨胀性指数、含水量、塑性指数等参数的测定,以及地下水位、渗透性等的观测。

地质调查和观测结果将对后续的施工控制和处理方法提供重要的依据。

2.合理的设计方案: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路基施工中,应根据地质调查和观测的结果,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

这包括路基的高度和宽度、横断面形状等的确定,以及路基的排水系统的设计。

设计方案应尽量减少地基变形和对路基稳定性的不利影响。

3.施工工艺和方法选择: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和方法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路基施工至关重要。

应选择一种能够减少地基变形和控制地下水位升高的施工方法。

例如,可以采用分段填筑、土工合成材料加筑、夯实等施工方法来降低黄土的压缩变形和膨胀变形。

4.施工过程的控制和监测: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路基施工中,应进行施工过程的严密监测和控制。

这包括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土体变形等参数,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控制。

必要时,可以采取加固措施来增强路基的稳定性,如土工格栅、土钉墙、加固梁等。

5.灌浆处理:湿陷性黄土的膨胀性是造成路基变形和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灌浆处理来改善黄土的膨胀性。

灌浆处理可以通过注入适当的稀浆来损伤黄土的吸水性和可塑性,减少黄土的膨胀量,从而提高路基的稳定性。

6.排水系统的建设:湿陷性黄土地区需要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以保证路基的排水畅通。

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地质调查结果,设置合理的排水设施,包括排水管道、渗流井等。

同时,需要保证排水设施的正常运行和维护。

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作业

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作业

湿陷性黄土路基施工作业内容摘要:摘要:以临午改建工程为例,对湿陷性黄土路基的施工措施工程应用进行介绍。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在干燥情况下,具有较高强度和较低压缩性,遇水后在一定外力作用或在自重作用下强度骤降的一种特殊岩土。

它广泛分布于我国甘肃、宁夏、陕西和山西等黄土高原地区。

其中以03马兰组黄土最具有代表性。

湿陷性黄土对公路工程的工程危害主要表现为遇水后的不均匀沉降,引起公路路面大面积开裂、下陷,从而引起其他次生公路病害,进一步加剧黄土地基的湿陷性,引起恶性循环。

所以公路工程中的湿陷性黄土路基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整个公路的施工质量以及后期运营期养护工程。

省道临午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西北地区,公路等级为23m 宽的四车道一级公路,设计行车速度为60km/h。

设计荷载100kN.m。

沿线经过汾河阶地、昕水河阶地和山前台地。

在河流阶地以及山前台地地表覆盖有厚度达5m~9m厚湿陷性黄土,湿陷等级为Ⅱ级自重湿陷。

因此,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的施工措施恰当与否对整个项目的工程质量至关重要。

省道临午线K15+900~K17+100段为山前台地,地表覆盖9m厚Ⅱ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地表冲沟、陷穴发育。

设计中对填方路段原地面清表后采用1000kN.m夯击能强夯处理消除湿陷性,对于挖方路段挖至距离路床后采用1000kN.m夯击能强夯处理消除湿陷性并设置30cm后灰土封层。

对于高挡土墙及桥台地段则采用灰土挤密桩消除整个湿陷性土层的湿陷性。

施工过程中根据规范要求、设计图纸及当地实际情况,对不同段落分别采取了措施。

具体如下:1 填方路段黄土路段施工过程中应严格做好防排水,避免施工场地排水不畅或浸水。

对各个处置措施的施工工艺均应设置试验段,以确定各施工参数。

1.1 填方路基基底处理在路基填筑前,应对原地面进行处置,处置宽度应大于路基坡脚外1/2湿陷性黄土层厚,并不小于2m。

根据设计要求,路基基底采用1000kN.m强夯处理,对于重要建筑物附近,且建筑物具有一定抗震能力的,路基基底清表后采用冲击碾碾压40遍。

公路施工中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

公路施工中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

1 引 言
黄土作为一种特殊 的工程地基 , 在世界各地分
布很广 , 国黄土 地 区 的总 面积 占 国土面 积 的 6% 我 0 左 右 , 泛分布 于北 纬 3 。一 5 之 间 的 大陆 内部 干 广 4 4。 旱 和半 干旱 地 区 , 主要 分 布于 黄 河 中 、 下游 地 区 , 厚 度最 大 达 3 左 右 … 。黄 土 是 一 种 以粉 粒 为 主 , 0m 具有 大孔 隙 、 天然 含 水量 小 、 黄 红 色 , 含碳 酸 钙 呈 富
当00 < 。 .7时 , .3 6≤00 湿陷性 中等;
当 8 > .7时 , 陷性 强烈 。 00 湿 对 于湿 陷性 黄土 地 基 的湿 陷等 级 , 根 据基 底 应
收 稿 日期 :0 l32 2 1 -.0 .
作者简介 : 焦华( 9 6一) 男 , 17 ,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路工程系讲师 。
c mp cin,CFG,e c mo g whih CFG sa l te b ta v n e o a to t .a n c i i l i d a c d.I h r ,a lmeh d r a y a r c ia o t ns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ot l t o s ae e s nd p a t lt c
第3 期
当 0 05 。 .3时 , 陷性较微 ; . 1 ≤8≤O0 湿
成分的粘质土, 黄土的湿陷性是指黄土浸水后在外 荷载或土 自重 的作 用下发生的下沉现象。湿 陷性 黄 土又 可分为 自重 湿 陷 和非 自重 湿 陷两类 , 自重 湿
陷是 指土层 浸水 后 仅仅 由于 土 的 自重 发 生 的湿 陷 ;
焦 华
( 陕西交通职业技 术学院 公路工程系 , 陕西 西安 70 1 ) 10 8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施工控制要点及处理方法黄土的多种不利于路基及路基施工的工程特性,均由水引起,用黄土填筑路基,需要掌握其路基施工的技术要点,用好防排水工程,满足路基施工要求。

七要点如下。

一、路基填料老黄土透水性差,干湿难以调节,大块土粒较多,填筑路基时应破碎到小于10cm的块料,并且老黄土不能用作填筑路床的材料;新黄土则是良好的路基填料,可用于路堤及路床的施工。

但新老黄土不得混用,如果在老黄土上填筑新黄土时,老黄土应由小于2%的路拱,以利排水,且新老黄土不得交替填筑。

同一层次上得黄土其填筑厚度要均匀。

二、路基断面路基断面施工的标准是迅速排除路基范围内的降水,减少或消除黄土的各种病害,以减轻或避免因路基的变形而引起路基破坏或变形,为此可用以下考虑。

(1)路基横坡应尽可能大(不小于3.0%),以便迅速排除降水。

(2)路肩与路面的接缝处作防渗处理,以防水分下渗。

(3)做好填筑界面的结合处理,黄土路堤易在填挖交界面产生裂缝,应采取挖土质台阶、强夯或用土工钉来加强结合、防止在结合处被拉开。

三、路基高度黄土填筑路基后,受降水、温度等环境气候因素及行车荷载的影响,土体崩解、湿陷、产生下沉。

黄土高路堤竣工后后期因自重压密固结产生很大的压缩下沉,应按设计要求预留沉降量。

黄土高路堤基底应做加夯处理,以提高地基承载力。

黄土高路堤应尽量安排早施工,早完工,以便铺筑路面时工后沉降基本完成。

四、路基排水路基排水的目的是使路基及底路基经常处于干燥、坚固和稳定状态,把含水量、气温变化对路基引起的破坏性应力减小至小于交通荷载所造成的破坏,从而提高路面的耐久性能。

多数道路的损坏是由于路基发生变形及缺少抗负载能力所造成的。

路基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对于黄土地区正在施工及施工完毕后的路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如果做到防水、保湿,可防止路基形成软点,也可减少因冰冻引起的路面冻胀作用,减少路面病害。

施工时应特别注意:1.开工前校核全线排水系统的设计是否完善,是否形成了良好的排水网系,使危害路基稳定的地面水、地下水顺畅排走,必要时予以补充和修改。

陕北黄土湿路陷灾害及处治措施

陕北黄土湿路陷灾害及处治措施
3 强 夯 法 .
强夯法亦称动力 固结法 , 通过 重锤 的 自由落下对土体 备简 单、 原理 直观 、 适用广泛 , 别是对非饱和土加固效果 特
度 降低 , 从而造成 隧道 内路基 发生不均匀沉 陷 , 危及 行车 进行 强力夯实 , 以提高其 强度 , 降低其压缩性 。强夯法设
安全。 5 排 水 设 施 .
三、 对黄土湿 陷性 灾害的防治对 策
1 预 浸 水 法 .
0 预浸水 法是预 先对湿陷性黄土场地 大面积浸水 , 土 度不大于 6 %的湿陷性黄土地 基。 使
体在饱和 自重压 力作用下 发生湿陷 , 产生压 密 , 以消 除黄 土层 的 自重 湿陷性和 深部土层 的外荷 湿陷性 。预浸水 法
生冲刷作 用 , 造成 对洞壁和 隧道 地基 的危害 。暗 穴的扩大 方法施工简 易、 效果显著 , 是一种 常用的地基浅层 处理 或 会 导致空腔 的扩大 , 塌落 的土体越 来越多 , 衬砌上 的压 力 部分湿 陷性 处理 方法 , 经这种 方法 处理 的灰 土垫 层的地 基
越来越 大 , 最终导致隧道开裂 变形甚至破坏 。黄土洞 穴对 承载 力可达 到 3 0千帕( 0 素土垫层 可达 2 0千帕 ) 有 良 0 , 且 隧道 洞壁 的破 坏是 由于 来 自洞顶水流 的冲刷 使洞壁衬砌 好 的均 匀性 。 垫层 法处理湿 陷性黄 土地基 , 主要用于涵洞、 与围岩之间 出现空腔 , 从而导 致隧道 和围岩之 间的脱 离 , 挡墙基础 、 基坑 等大型设备不 易达 到的部 位及需防水处理 隧道 的受力发生 变化 , 其他 因素共 同作用下 发生变形破 的排水 涵、 在 边沟基础等 。 坏 。黄土洞 穴对隧道地 基 的破 坏是 由于来 自洞顶 的水流 经 洞壁外侧流到洞底 , 隧道地 基产生浸泡作 用 , 其强 对 使

公路工程湿陷性黄土路基处治措施

公路工程湿陷性黄土路基处治措施

车辆工程技术55工程技术1 湿陷性黄土的特点 结合工程经验来看,湿陷性黄土主要表现有以下特点: 第一,湿陷性特点。

湿陷性黄土中含有一定量的易溶盐性成分,当地表水侵蚀黄土时,盐类物质会在与水接触后快速溶解,进而削弱土壤颗粒之间的胶合质量,导致土壤的稳定结构被破坏。

其后,部分受侵袭的土壤颗粒会向下沉积,并在触碰到下层已沉积土壤颗粒时停止。

此时,沉积土粒与下层土粒之间会形成相互牵引的力,且这一作用力大于土粒本身的重力,进而导致黄土内部形成蜂窝状的疏松结构。

第二,胀缩性特点。

当湿陷性黄土受到水分侵袭时,其内部结构会在水的充盈作用下发生异常膨胀。

而在水分干燥蒸发后,湿陷性黄土则又会发生回缩现象。

在膨胀与回缩两种现象的反复交替下,湿陷性黄土的表面和内部均会出现大量延展性裂纹,进而对路基施工造成阻碍。

第三,崩解性特点。

若湿陷性黄土中侵入的水量过多,或胀缩现象发生较频繁,还会导致湿陷性黄土结构的崩解,导致土壤颗粒之间的联结强度大量损失甚至完全丧失。

此时,湿陷性黄土的土质非常脆弱,难以承载大负荷的道路主体,形成极高的路面塌陷、路基沉降等故障风险。

第四,敏感性特点。

通常情况下,要想保证道路桥梁工程项目施工中湿陷性黄土的路基压实质量,应将其土壤含水量控制在-2%~+0.5%的区间内。

在此基础上,湿陷性黄土对水分含量的波动变化比较敏感。

若含水量超过控制标准,将出现翻浆现象;若含水量低于控制标准,则会因土壤过干而产生扬尘现象。

2 工程概况 某公路设计采用双向六车道,位于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项目施工所在区域由于长期受到自然侵蚀、新构造运动、外动力地质作用,地表黄土沟壑纵横,黄土层较厚,地势整体平缓。

施工路段湿陷性黄土分布广泛,主要为马兰黄土(Q3)和全新世黄土(Q4)。

湿陷性黄土结构遭到破坏前,具有压缩性低、强度高等特性。

但结构一旦破坏,路基承载力将明显降低,表现为软化、湿陷等特性。

为提高湿陷性黄土地基承载力,保证路基施工质量,施工中采用灰土挤密桩对湿陷性黄土路段进行加固处理,完工后再对灰土挤密桩施工质量进行检测,并进行沉降观测。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组织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组织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组织方案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高含水量和可塑性的土壤,在路基工程中容易发生湿陷变形,给路基的稳定性和使用性能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在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中,需要制定合理的组织方案,以确保路基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以下是一份针对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的施工组织方案。

一、工程概况本工程为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工程,总里程为X千米,路基宽度为X 米。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结果,路线段落中存在湿陷性黄土层,约深X米。

为确保路基工程的质量,需要进行湿陷性黄土的处理。

二、施工准备2.1选派合适的专业施工队伍,负责工程施工管理和操作。

2.2调集必要的施工机械设备,包括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等。

2.3采购所需的施工材料,包括水泥、石子、砂土等。

2.4安排合理的施工人员,包括工程师、技术员、劳务人员等。

三、施工工艺3.1原地处理工艺将挖掘机在黄土表层进行剥离,剥离范围为X米宽,并倾倒到指定区域。

然后使用装载机将剥离的黄土进行堆放和转运,将黄土弄碎,形成颗粒度较小的黄土材料,为后续处理做准备。

3.2搅拌桩法处理工艺根据勘察结果,选取一定的施工点布设搅拌桩,采用搅拌桩法对湿陷性黄土进行处理。

3.2.1搅拌桩施工前,需先进行桩位的标定和测量,确保桩位的精度。

3.2.2挖掘机开挖桩位,将搅拌桩机安装在挖掘机臂上,通过旋转和下压的方式将水泥和黄土充分混合。

3.2.3搅拌桩机沿着预定桩位进行搅拌,混合深度为X米。

3.2.4搅拌完毕后,使用挖掘机进行桩顶削平,并进行实验室取样分析。

四、施工安全措施4.1在施工现场设置合理的安全警示标志和警示线,提醒施工人员和过往车辆注意安全。

4.2所有施工人员必须穿戴符合要求的安全防护装备,包括安全帽、防护眼镜、防护鞋等。

4.3施工现场必须设置消防器材,并定期进行消防演习。

4.4操作施工机械设备的人员必须持有相关资质证书,经过专业培训和考核。

4.5定期进行施工质量检查和安全隐患排查,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

湿陷性黄土处理、环境防治实施方案

湿陷性黄土处理、环境防治实施方案

湿陷性黄土处理实施方案我标段承建西宁过境公路起讫桩号为K5+600~K9+800,路线主要分布于湿陷性黄土地段,因此湿陷性黄土路段的填方、挖方施工工艺、施工方案是否合理关系到路基的质量和安全,根据我单位与高管局签订《合同协议书》,湿陷性黄土处理实施方案已作为本标段提到的两个示范性工程之一的“亮点工程”,我部对此相当重视,在工程实施前,编写此“湿陷性黄土处理实施方案”,供审核。

一、本标段湿陷性黄土分布情况根据黄土湿陷等级、路堤高度和承载力等要求确定地基处理深度二、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一般的处理方法(一)、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的地基处理方法1、换填土挖除一定深度湿陷性黄土,换以合乎要求的土或灰土分层填筑,分层夯实。

2、强夯法用几十吨重锤从高处落下,反复多次夯击,对地基进行强力夯实,使浅层、深层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固,强夯施工法振动大,对附近建筑物有影响,施工中须注意周围建筑物的安全。

3、预浸法通过钻孔注水,使其预先湿陷。

可用于湿陷性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量不小于50cm的地段。

4、挤密法通过冲击,振动或爆扩成孔,在灌以石灰或灰土分层捣实。

5、化学加固法用硅酸纳溶液,通过有孔的注射管压入土中,使其与土中水溶液盐相互作用,产生硅胶,把土胶结。

(二)、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陷穴的处理方法1、灌砂法适用于小而直的陷穴,以干砂灌实整个洞穴。

2、灌浆法适用于洞身不大,但洞壁起伏曲折较大,并离路基中线较远的小陷穴,施工时先将陷穴出口用草袋装土堵塞,再在陷穴顶部每隔4~5m 钻孔作为灌浆孔,待灌好和土浆凝固收缩后,再在各孔作补充灌浆,一般重复2~3次,有时为了封闭水道也可灌水泥砂浆。

3、开挖回填夯实适用于各种形状的陷穴。

4、导洞和竖井适用于较大、较深的洞穴。

由洞内向外逐步回填,在回填前,将穴内虚土和杂物彻底清除干净。

当接近地面0.5m,将老黄土和新黄土加10%的石灰拌匀回填夯实。

5、处理好的陷穴,其土层表面均应用石灰:土=3:7的石灰土填筑夯实或铺透水材料加以改善。

湿陷性黄土处理对策

湿陷性黄土处理对策

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工程设计措施及处理对策1、湿陷性黄土分布及工程地质分区我国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的大部分,河南西部和宁夏、青海和河北部分地区。

除此,新疆、内蒙、山东、辽宁和黑龙江也有湿陷性黄土分布,工程地质分区及代号为;○Ⅰ、○Ⅱ、○Ⅲ、○Ⅳ、○Ⅴ、○Ⅵ、○Ⅶ﹝见《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附录A《中国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分区略图》﹞。

河南省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三门峡盆地、伊洛河盆地。

孟津、偃师、巩义、上街、荥阳、郑州、新郑、禹州及太行山前部分地区﹝见《公路工程地质》14卷《论河南地区黄土及其公路病害》文章中《河南地区黄土地理环境分布图》﹞。

依《中国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分区略图》,三门峡盆地黄土属○Ⅲ区关中地区黄土东端部,其湿陷厚度大,多为自重湿陷性Ⅱ-Ⅲ级场地。

其它地区黄土属○Ⅴ区河南地区黄土,其湿陷厚度小,多为非自重Ⅰ级场地。

2、黄土地层划分黄土地层划分表3、湿陷性黄土工程性质湿陷性黄土是一种浅黄色、褐黄色,以粉粒为主结构较松散的非饱和欠压密粉土,具有大孔隙和垂直节理,在天然湿度下,其压缩性较低,强度较高,但遇水侵湿时,土的强度显著降低,在附加压力或附加压力与土的自重压力下引起的湿陷变形,是一种下沉量大,下沉速度快的失稳性附加变形﹝当单位厚度的土样在该试样深度处上覆土层饱和自重压力作用下产生湿陷变形为自重湿陷﹞,诱发路基和构造物病害,特别是自重湿陷性黄土。

在地形起伏多变,地表径流容易汇集的地方,其土质松散,垂直节理发育的黄土中易形成漏斗状、竖井状、串珠状潜蚀陷穴和暗穴不良地质现象,是潜在的路基病害。

4、湿陷性评价4.1湿陷性的判定当湿陷系数δs<0.015时定为非湿陷性黄土;当湿陷系数δs≥0.015时定为湿陷性黄土。

当湿陷系数δs≥0.015时,应做自重湿陷性试验﹙δzs为自重湿陷系数),δzs≥0.015定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4.2湿陷程度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程度,可根据湿陷系数值δs的大小分为以下三种:当0.015≤δs≤0.03时,湿陷性轻微;当0.03<δs≤0.07时,湿陷性中等;当δs>0.07时,湿陷性强烈。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湿陷性黄土路基是指由黄土等土壤构成的路基,由于土壤孔隙内水分饱和,引起土壤体积膨胀,而导致路基表面面积增大,路基强度降低,进而形成路面塌陷、路基滑动、路堤淤积等难以避免的路基病害。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对公路运行安全和持续稳定性影响较大,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技术。

1.加强水分调节技术针对黄土路基水分过多、过少两种情况,可以采用水分调节技术进行防护。

水分过多时,可以通过蓄水沟、抽水井等设施将积水抽走,同时设置导水管道疏通排水。

而水分过少时,则需要采取淋水、覆盖保湿等措施以提高路基土黏聚性,增强路基的抗裂性和抗拉性。

此外,应当合理掌握施工时间,尽量在雨季或湿度较高时进行路基的铺设,以利于土壤水分充足。

2.加强路基加固技术为了提高黄土路基的抗压、抗剪强度,防止路基变形等,可以采取路基加固技术。

具体包括:在路面基层下铺设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等材料,扩大路基截面,增强路基横向稳定性;在路基表层与基层之间加设隔离层限制土层间隙变形;在路侧设置护坡提高路基横向稳定性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地锚、土钉等技术加固路基。

3.采用地基改良技术对于黄土路基病害比较严重的区域,可以采用地基改良技术进行修复。

该技术主要包括:碳酸钙、灰渣、石灰等物质的加入,通过化学反应改变土壤颗粒间的作用力,提高土体强度;超重压实,将大型机械压实在路基上,提高路基强度;线性程控增加沉降,通过使黄土路基的水分渗透及迁移,达到控制路基的沉降而不至于塌陷等。

4.加强维护管理对于已经形成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的路段,需要加强维护管理以防止病害扩大。

具体措施包括:设置路基标志,提示驾驶员注意路况;及时清理及修复路面塌陷等病害;对于路基跨越土质软化地段,采取桥梁替代方法等。

总之,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是影响公路保持稳定运营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加强路基水分调节、路基加固、地基改良以及维护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及治理该类病害,确保公路运行的平稳安全。

湿陷性黄土处理对策

湿陷性黄土处理对策

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工程设计措施及处理对策1、湿陷性黄土分布及工程地质分区我国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的大部分,河南西部和宁夏、青海和河北部分地区。

除此,新疆、内蒙、山东、辽宁和黑龙江也有湿陷性黄土分布,工程地质分区及代号为;Q> @> 8、9、Q、8、8〔见《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附录A《中国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分区略图》)。

河南省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三门峡盆地、伊洛河盆地。

孟津、偃师、巩义、上街、荥阳、郑州、新郑、禹州及太行山前部分地区〔见《公路工程地质》14卷《论河南地区黄土及其公路病害》文章中《河南地区黄土地理环境分布图》)。

依《中国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分区略图》,三门峡盆地黄土属(S区关中地区黄土东端部,其湿陷厚度大,多为自重湿陷性II-III级场地。

其它地区黄土属Q区河南地区黄土,其湿陷厚度小,多为非自重1 级场地。

2、黄土地层划分黄土地层划分表3、湿陷性黄土工程性质湿陷性黄土是一种浅黄色、褐黄色,以粉粒为主结构较松散的非饱和欠压密粉土,具有大孔隙和垂直节理,在天然湿度下,其压缩性较低,强度较高,但遇水侵湿时,土的强度显著降低,在附加压力或附加压力与土的自重压力下引起的湿陷变形,是一种下沉量大,下沉速度快的失稳性附加变形〔当单位厚度的土样在该试样深度处上覆土层饱和自重压力作用下产生湿陷变形为自重湿陷),诱发路基和构造物病害,特别是自重湿陷性黄土。

在地形起伏多变,地表径流容易汇集的地方,其土质松散,垂直节理发育的黄土中易形成漏斗状、竖井状、串珠状潜蚀陷穴和暗穴不良地质现象,是潜在的路基病害。

4、湿陷性评价4.1湿陷性的判定当湿陷系数8s V0.015时定为非湿陷性黄土;当湿陷系数8s N0.015时定为湿陷性黄土。

当湿陷系数8s N0.015时,应做自重湿陷性试验(8zs为自重湿陷系数),8zs N0.015定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4.2湿陷程度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程度,可根据湿陷系数值8s的大小分为以下三种:当0.015^8s^0.03时,湿陷性轻微;当0.03V8s^0.07时,湿陷性中等;当8s>0.07时,湿陷性强烈。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
湿陷性黄土路基是指在含有一定水分的黄土地区,由于受到水分的影响,黄土在车辙和车轮压力下发生变形,导致路基沉降、路面凹凸不平、裂缝等问题的一种路基病害。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的发生与水分、黄土含量、路基结构等因素有关。

为了有效防治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技术。

对于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的防护,要从黄土选用方面入手。

在选取黄土时,要选择含水量较低的黄土,以减少水分对黄土的影响。

可以采用加入固结措施,如灌浆法、黄土固化材料等,提高黄土的固结性能,减少其湿陷性。

对于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的防护,需要采用合理的路基结构设计。

在设计路基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路基宽度和高度,以避免土体受到过大的水分和外力的影响。

可以采用加强路基的措施,如在黄土路基中设置加筋网或加筋墙等,增加路基的抗变形能力。

对于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的防护,还需要进行有效的水分控制。

可以通过排水系统的建设,如设置排水沟、排水管道等,将黄土路基内的积水及时排除,减少水分对黄土的渗透和影响。

也可以采用覆盖层等措施,减少雨水对黄土路基的侵蚀,保持路基的稳定性。

对于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的防护,需要进行定期的巡检和维护工作。

定期检查路基的稳定性和平整度,及时发现并修复路基的裂缝、下沉等病害,保持道路的安全和通行性。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是一种常见的路基问题,在设计和施工中要充分考虑黄土的特性和路基的结构,合理选材、合理设计和合理维护,才能有效预防和治理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保障道路的正常使用。

湿陷性黄土公路路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公路路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公路路基处理方法法、冲击碾压法、强夯法以及挤密法等地基处理方法处理路基。

1. 湿陷性黄土的性质湿陷性黄土泛指饱和的结构不稳定的黄色土,在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附加下沉的现象。

2. 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处理宁夏固原市地处陇东陕北湿陷性黄土地区。

地基土除表层30~50cm的耕土外,其下均系第四纪黄土类地层。

由黄土状轻亚粘土、黄土状亚粘土、黄土状粘土组成。

黄土类土层中,具有大孔性,含明显白色钙盐结晶,居中等至高压缩性,具有强烈的中等湿陷性。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公路建设,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防止路基湿陷,保证公路的安全与正常使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2.1垫层法。

将基底以下湿陷性土层全部挖除或挖至预计的深度,然后以灰土或素土分层回填夯实。

垫层厚度一般为1.0~3.0m。

它消除了垫层范围内的湿陷性,减轻或避免了地基因附加压力产生的湿陷,可以使地基的自重湿陷表现不出来。

这种方法施工简易,效果显著,是一种常用的地基浅层处理或部分湿陷性处理方法,同时,还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局部土垫层的处理宽度超出基础底边的宽度较小,地基处理后,地面水及管道漏水仍可能从垫层侧向渗入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而引起湿陷,因此,设置局部垫层不考虑起防水、隔水作用,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及有防渗要求的建筑物,不得采用局部土垫层处理地基。

(2)整片垫层的平面处理范围每边超出建筑物外墙基础外缘的宽度,不应小于垫层的厚度,即并不应小于2m。

(3)在地下水位不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未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时,对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或有严格防水要求的建筑物,采用整片土垫层处理地基较为适宜。

但地下水位有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考虑水位上升后,对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引起湿陷的可能性。

2.2冲击碾压法。

(1)冲击碾压是压实技术的新发展,冲击压路机由牵引车带动非园形轮滚动,多边形滚轮产生的势能与行驶的动能相结合,沿地面进行静压、搓揉、冲击的连续冲击碾压作业,形成高振幅、低频率的冲击压实作用。

公路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公路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公路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对公路工程危害严重,主体工程施工前必须对地基进行科学处治。

此处对公路工程中常用的垫层法、强夯法和挤密桩法作简要介绍,同时对因施工时间长等不利因素而较少采用但处理彻底、处治深度大的预浸水法也作了概要介绍。

标签:公路;黄土;湿陷性0 引言湿陷性黄土指在上覆土的自重应力作用下,或在上覆土的自重应力与外荷引起的附加应力的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的天然黄土。

由于湿陷变形往往是局部的、突然发生的,而且通常很不均匀,对公路路基、构造物等破坏很大,危害严重,必须进行准确评价、科学处理。

在采取工程措施处治前,对黄土的湿陷性评价需要查明黄土的湿陷性、湿陷性黄土场地的湿陷类型和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

如果对湿陷性评价不当,就会造成技术、经济上的不合理,造成事故或者浪费。

1 处理措施在公路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时,应依据湿陷性黄土的特征、施工条件和当地材料,进行综合技术经济比选后确定。

此处只介绍常用的垫层法、强夯法和挤密桩法,同时对预浸水法也作简要介绍。

1.1 垫层法垫层法是一种浅层处治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传统方法,具有因地制宜、施工简便等特点。

处理厚度一般为1-3m,超过3m时,挖填方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且质量不易保证,选用时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

垫层施工时,应先将拟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全部挖除,并打底夯或压实,然后根据所选材料不同,利用基坑内的黄土或就近挖出的其他粘性土、砂石材料、灰土作填料,在接近最佳含水量下分层回填、压实。

1.2 强夯法强夯法是将10-20t(最重可达200t)的重锤起吊到10-20m(最高可达40m)的高处,再自由下落,对土进行反复强力夯实,以提高其强度、降低其压缩性,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

采用强夯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应先选择代表性路段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确定夯锤质量、落距、夯点布置、夯击次数、夯击遍数等参数,正式施工时以上参数宜与试夯选定的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工程处治措施
摘要:本文分析了黄土湿陷成因,并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工程的处治进行了有效分析。

关键词:黄土湿陷;成因;处治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loess collapsibility, and treatment of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in collapsible loess area in the effective analysis. keywords: loess collapsibility; cause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u415
1、黄土湿陷成因分析
湿陷性黄土是指在覆盖土层的自重压力或自重应力和土的附加
压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并发生急剧而大量的附加下沉,其强度也迅速降低的黄土,由此可知,黄土湿陷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黄土的组成结构和物质成分,外因是荷载和水。

1.1黄土湿陷的内在因素
从组成结构上看,黄土是由石英和长石的极细砂粒,和粗粉粒构成基本骨架,其中砂砾基本上不接触,浮在以粗粉粒所组成的架空结构中,以石英和碳酸钙等的细粉粒作为填充料,聚集在较粗颗粒之间。

以粘粒和所吸附的结合水以及部分水溶盐作为胶结材料,将较粗颗粒胶结起来,形成多孔的结构形式。

在低含水率下,含水率的微小变化对结构强度有相当大的影响。

多孔性结构为产生土粒移
动提供了空间,且有利于水的渗入,胶结连接仅仅局限于部分接触点上,遇水后在一定的压力下,土体架空的以点接触处为主的矿物碎屑颗粒和颗粒之间连接被软化,土颗粒连接总强度显著减弱而产生变形,颗粒表面的矿物质成分溶液或滑落到土体中的大、中孔隙内,使土体结构破坏,黄土结构强度降低,形成湿陷。

1.2黄土湿陷的外在因素
影响黄土湿陷性的主要物理性质指标为天然孔隙比和天然含水量。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黄土的天然孔隙比越大,则湿陷性越强;黄土的湿陷性随其天然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弱;当含水量相同时,黄土的湿陷量将随浸湿程度的增加而增大。

从外因上看,在给定的天然孔隙比和天然含水量一定的情况下,在一定的荷载压力范围内,湿陷量将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大。

当初始含水率相同或相近时,黄土的湿陷系数会随着结构强度的增大而减小。

当初始含水率达到或接近饱和含水率情况下,黄土颗粒含量变化随时间的增加已趋于稳定,土体孔隙的减少已经完成,土体颗粒及其连接强度与各种胶结连接的破坏早已完成,此时黄土的结构强度很小,对水的敏感性逐渐减弱,黄土的湿陷随含水率的变化程度很小。

黄土湿陷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气候条件、地理环境、颗粒组成及其化学成分、结构强度等,了解黄土湿陷的原因,为解决黄土地区地基变形破坏和公路边坡失稳提供了理论指导。

2、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工程处治
2.1地基加固处理
由于工期、施工设备及设计理念等因素的制约,黄土地区由地基压缩变形引起的路堤沉降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很好解决。

从黄土本身组成结构考虑,采用地基加固处理方法较为合理有效。

通常地基土体加固方法有换填垫层法、碾压及夯实法、振冲法、排水固结法、挤密法、化学固结法、预浸水法、土工合成材料等。

在适合于湿陷性黄土公路路堤地基加固方法中,从设备、施工、造价和加固效果上比较,冲击压实法和强夯法较为理想。

强夯法是一种将大吨位的重锤,从高处自由落下,对土进行强力夯实的地基处理方法。

其作用机理是用很大的冲击波和应力,从而使土中空隙压缩、土体局部液化并迅速固结。

这种方法本质上极大地提高黄土的湿陷速率,他不仅可以消除一部分土层的大部分湿陷性、降低其压缩性,而且可以形成一层减少地表水渗入的弱透水层。

经强夯加固后的地基,其承载力可明显提高。

通过依托工程验证,使用200mt能量级的强夯,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平均夯沉量可以达到46cm;强夯使黄土地基的干密度最大可提高约29%,消除了深度3m范围内黄土的湿陷性;3m深度范围内地基承载力提高了50kpa 左右;明显提高压实度,表层平均压实度提高值为16.7%,在5m深度范围内平均压实度提高值为8.42%。

冲击压实机械是一种新型路基压实设备,其加固机理与强夯法加固机理相似。

冲击压实法适用于对大面积地基进行处治,在场站和国内高速公路建设中被广泛应用,在黄土地区使用效果良好。

2.2公路边坡防排水措施
水是影响边坡稳定的最活跃的因素,设计完善的公路排水系统是防止边坡破坏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增加边坡稳定性的重要措施。

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黄土路堑边坡必须设排水构造物或进行防护:堑坡坡长大于15m;坡顶汇水区面积大于100m2;坡体中有整体软弱结构面;边坡上有落水洞、陷坑等水蚀破坏现象。

黄土路堑边坡排水的原则是:有效拦截、迅速排除、衔接顺畅、防渗防冲。

有效拦截是前提,是避免侵蚀破坏的关键;使雨水尽快排出坡面,减少侵蚀和入渗,是保证边坡稳定的关键;各种排水设施的的防渗、衔接是技术上的细节,是保证工程成功的关键。

边坡排水设施主要有:截水沟、急流槽、排水沟等。

2.2.1截水沟
截水沟是常用的重要的公路路堑排水构造物,在黄土地区尤为常见。

截水沟设置在边坡上方,用以拦截边坡上方汇水区产生的径流。

它能有效地拦截坡顶汇水所形成的地表径流,减少雨水对坡面的冲刷侵蚀。

截水沟宜设在距坡顶5m以外,汇水面积大时可设多道截水沟。

由于地表径流本沿垂直等高线地形流动,因此截水沟应大体沿等高线布置,并保证沟底有大于0.5%的纵坡。

由于黄土独特的水理特性,截水沟必须具备防冲防渗功能,一般采用浆砌片石修筑,浆砌厚度20~30cm,断面梯形。

铺砌片石顶端不得高于地表面,以便地表径流进入截水沟,并防止入渗。

2.2.2急流槽
急流槽多用于将截水沟或护坡道上的水流排入边沟或自然沟槽,
也是黄土地区常用的排水构造物,因为急流槽坡度大,修筑在天然边坡上的急流槽容易滑脱、破损,因此在设计时应特别注意下部底座的稳定,或者在急流槽每隔2m设凸榫起抗滑作用。

急流槽不宜太长,必要时可设多级消能。

急流槽用于陡坡处的竖向排水,主要是用于路堤和路堑的坡面排水由于纵坡大,流速快,冲刷力大,要求结构稳定耐久。

一般采用有浆砌片石或由水泥混凝土预制件铺筑的矩形横断面。

对于高等级公路,如采用路肩拦水带形式排出路面水,需要在路基边坡设置急流槽,以防集中水流冲刷。

2.2.3排水沟
主要用于将边沟、截水沟、边坡和路基附近积水引排至桥涵或路基以外。

横断面一般为梯形,排水沟边坡根据黄土类型、沟深综合确定,深度与底宽不宜小于0.5m,沟底的坡度宜大于0.5%,在特殊情况下可采用0.3%。

易受水流冲刷的黄土地区排水沟应视实际情况采取防护措施。

排水沟长度不宜超过500m,与各种水沟的连接应顺畅,有良好的流向和交角。

对于高等级公路由拦水带泄水口通过路堤边坡上的急流槽或急流管引排到坡脚的水流,应汇集到设在路堤坡脚以外1~2m处的排水沟内,并排放到桥涵或自然水道中。

深路堑或高路堤边坡设边坡平台时,在坡面径流大的情况下可设置平台排水沟,以减少坡面冲刷。

参考文献
冯连昌,郑晏武.中国湿陷性黄土.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2. 延安公路管理局,长安大学.陕北黄土地区公路边坡降雨灾害预测预警研究.延安:延安公路管理局,2005.
党进谦,郝月清.含水率对黄土结构强度的影响.西北水资源与水工程,1998,(2):15-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