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处理对策
湿陷性黄土处理浅析
湿陷性黄土处理浅析湿陷性黄土是指在湿润条件下,由于含有较多的钙质膨润土颗粒,导致土壤容易发生膨胀、收缩变形的特性。
湿陷性黄土在土木工程中常常会造成工程施工和建筑物使用中的严重问题,因此对湿陷性黄土的处理和改良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处理方法和工程应用等方面进行浅析,希望对相关领域的读者有所帮助。
一、湿陷性黄土的特性针对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处理方法:1. 土壤加固土壤加固是指采用物理、化学或机械方法对土壤进行改良,提高土壤的抗压、抗渗、抗变形性能。
常见的土壤加固方法包括灌浆加固、深层动力加固、搅拌桩加固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湿陷性黄土的工程性能,减少地基沉降和建筑物变形的风险。
2. 排水处理湿陷性黄土在湿润条件下容易发生膨胀变形,因此可以通过排水处理来减少土壤的湿润程度,降低土壤的膨胀性。
常见的排水处理方法包括地基排水、地下水降低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湿陷性黄土造成的地基沉降和墙体开裂等问题。
3. 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指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结构或化学成分,提高土壤的工程性能。
在处理湿陷性黄土时,常常采用掺入粘结剂、石灰、矿渣等物质,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和抗渗性能。
也可以通过添加纤维材料、粘土等物质来改善土壤的稳定性和抗变形性能。
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方法在工程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地基工程中,针对湿陷性黄土常常采用灌浆桩、搅拌桩等加固方法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在路基工程和铁路工程中,通过排水处理和土壤改良等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湿陷性黄土对路面和铁路线路的破坏。
在建筑物的地基处理中,针对湿陷性黄土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加固和改良处理,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和使用性能。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
1、概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主要取决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殊性质,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变形包括压缩和湿陷性两种, 当基底压力不超过地基土的容许承载力时, 地基的压缩变形很小, 大都在其上部结构的容许变形值范围以内, 不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湿陷变形是由于地基被水浸湿引起的一种附加变形, 往往是局部和突然发生, 且不均匀, 对建筑物破坏性大, 危害严重, 因此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物不论地基承载力是否达到容许承载力, 都应对地基进行处理, 前者以消除湿陷为目的, 后者以提高承载力为主, 同时应消除黄土的湿陷性。
我国湿陷性黄土分布很广, 各地区黄土的差别很大, 地基处理时应区别对待, 并结合以下特点: 1)湿陷性黄土的地区差别, 如湿陷性和湿陷敏感性的强弱, 承载能力及压缩性的大小和不均匀性的程度等;2)建筑物的使用特点, 如用水量大小, 地基浸水的可能性;3)建筑物的重要性和其使用上对限制不均匀下沉的严格程度, 结构对不均匀下沉的适应性;4)材料及施工条件, 以及当地的施工经验。
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措施是采用机械手段对基础的湿陷性黄土进行加固处理, 或更换另一种材料改变其物理性质, 达到消除湿陷性、减少压缩和提高承载能力的目的, 其中大多以第一个目的即消除湿陷为主。
湿陷性黄土的地基处理, 在处理深度和处理范围上区分: 1)浅处理, 即消除建筑物地基的部分湿陷量;2)深基础处理, 即消除建筑物地基的全部湿陷量, 这种方法包括采用桩基础或深基础穿透全部的湿陷性黄土层。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设计措施, 主要有地基处理措施、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三种。
地基处理的常用方法有垫层、重锤夯实、强夯、土(或灰土)桩挤密和深层孔内夯扩等, 可以完全或部分消除地基的湿陷性, 或采用桩基础或深基础穿透湿陷性黄土层, 使建筑物基础坐落在密实的非湿性土层上, 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防水措施使用以防止大气降水、生产和生活用水以及浸入地基, 其中包括场地排水、地面的防水、排水沟和管道的排水、防水等, 是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物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措施。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路基是出现在黄土地区的一种常见问题,其特点是在雨水浸润或基
底潮湿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变形而影响路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因此,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路基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和施工方案。
1. 路基改良材料选择
首先,在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路基改良材料。
通常情况下,可以选用石灰、水泥、煤灰等材料进行路基改良,以提高路基的抗湿陷能力和承载力。
2. 路基处理施工步骤
步骤一:现场勘测与设计
在进行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前,需要对道路现场进行勘测与设计,确定路基改
良的范围和施工方案。
步骤二:路基开挖与清理
在确定了路基改良的范围后,需要对路基进行开挖和清理,清除路基表层的松
软土壤和水分,为后续的施工做好准备。
步骤三:路基改良施工
在路基开挖与清理完成后,可以开始进行路基改良施工。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
适的改良材料进行投入,并结合机械设备进行均匀混合和夯实,确保路基改良效果。
步骤四:路面铺设
在完成路基改良后,需要进行路面的铺设,确保路面平整、坚实,提高路面的
使用寿命和行车舒适度。
3. 施工质量控制
在进行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的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可采用实
地取样检测路基改良材料的含水量、密实度等指标,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结语
通过选择合适的路基改良材料和采取科学的施工方案,可以有效解决湿陷性黄土路基的问题,提高路基的抗湿陷性和稳定性,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确保行车安全。
希望以上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方案能为相关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在水分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形和沉降的黄土。
在工程建设中,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处理,会对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方案。
一、室内试验分析在进行湿陷性黄土的处理前,首先需要进行室内试验分析,确定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特性。
通过室内试验,可以确定湿陷性黄土的承载力、压缩性特征、含水量控制范围等参数,为后续处理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二、基础加固处理对于湿陷性黄土的处理,首先要进行基础加固处理。
可以采用浇注混凝土加固基础的方法,增加基础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同时,也可以采用灌注桩或钢板桩等技术,通过加固桩与黄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
三、改良处理在基础加固处理完成后,可以进行湿陷性黄土的改良处理。
改良处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提高其抗湿陷性和承载力。
常用的湿陷性黄土改良技术包括固化、掺充和排水等。
1.固化技术:采用固化剂对湿陷性黄土进行处理,使其固化成坚硬结构,提高其抗湿陷性和承载力。
常用的固化剂有水泥、石灰、石膏等。
固化技术需要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物理特性和改良目标进行合理配比和施工,以达到理想的固化效果。
2.掺充技术:在湿陷性黄土中掺入适量的掺和材料,如砂、砾石、粉煤灰等,改变土壤的颗粒组成和结构特征,提高其抗湿陷性和承载力。
掺充技术需要掌握适量的掺和比例和掺充方式,以确保土壤的改良效果并提高工程的稳定性。
3.排水技术:通过设置排水系统,及时将土壤中的水分排出,减少土壤的含水量,从而降低土壤的可压缩性和变形性。
排水技术包括地下排水系统和表面排水系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布置,以保证土壤的排水效果和工程的稳定性。
四、监测与维护在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监测和维护工作,及时掌握处理效果和土壤的变化情况。
可以通过安装监测点、进行现场监测和定期检查等方式,对工程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高含水量时容易发生沉降或收缩的土壤类型。
其主要特点是含水量较高,导致土壤颗粒之间的粘结力降低,土壤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沉降和收缩现象。
因此,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1.土壤加固和改良湿陷性黄土地基中,水含量较高,使得土壤的稳定性较差。
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土壤加固和改良措施来提高土壤的强度和稳定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土壤改良剂的添加和土壤固化。
可以选择适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添加剂,如石灰、水泥等,通过与土壤混合,提高土壤的强度和耐水性。
2.水分控制湿陷性黄土对水分非常敏感,过高的含水量会导致土壤发生沉降和收缩现象。
因此,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需要采取措施控制水分含量。
可以通过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将地基中的水分排除,减小土壤的含水量,提高土壤的稳定性。
3.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4.加固地基结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基础结构容易受到水分影响,所以需要加固地基结构,以增加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可以选择适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基础类型,如扩大基础、桩基础等,通过增加基础的面积和深度,分散地基荷载,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5.合理施工工艺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施工工艺对于地基的稳定性和强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需要严格控制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工艺,避免水分过程过快或不均匀,导致土壤发生不稳定现象。
同时,还需要进行地基的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综上所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土壤特性和工程需求,采用土壤加固和改良、水分控制、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建设、加固地基结构、合理施工工艺等一系列措施,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高含水量时容易发生塌陷和沉降现象的地层。
由于其水分含量的改变,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开裂、沉降、地面坍塌等问题,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一定威胁。
因此,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合理处理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改土、加固、防治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首先,改土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常用方法之一、改土的原则是利用其他非湿陷性黄土或砂土等材料与湿陷性黄土掺合,减少土壤的水分吸附性能和膨胀性,从而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改土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工程要求,可以选择沙子、砂质黄土、粘性土等,将其与湿陷性黄土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
改土过程中需要注意施工工艺和掺和比例的合理性,避免对原土进行过度掺和,以免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
其次,加固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固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的稳定性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
目前,常用的加固方法主要有土工合成材料加固、土壤改良和地基处理等。
土工合成材料加固是利用土工合成材料(如土工布、土工网等)使土体形成一种具有较高抗拉强度和稳定性的复合材料,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抗震能力。
土壤改良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轻质骨料或其他改良材料来改良土壤,提高其物理性质和改善工程性能。
地基处理是采用地基加固、基坑处理等技术手段对地基进行处理,从而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抗沉降能力。
再次,防治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根本措施之一、防治的目的是通过采取控制水分的措施,避免地基因水分变化引起的塌陷和沉降等问题。
防治的方法主要有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合理的灌浆和放水等。
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是通过设置合理的排水沟、排水渠、排水井等,加强对地基水分的排除和控制。
合理的灌浆是采用特殊的灌浆材料将地基中的水分排除,并填充其中的孔隙,增加地基的密实性和稳定性。
在防治中,对于重要工程,可以采用深层处理和加固措施,并配合监测系统来实时监测地基的变形和水分变化。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有浸水处理、土垫层法、强夯法、压浆法、素土桩挤密法和复层地基法等,具体措施应根据地基条件和建筑要求选择,以改善地基的性质和结构。
1、换填土:挖出一定深度的湿陷性黄土,用合格的土或灰土分层填筑,分层夯实。
2、强夯法:用数十吨重锤从高处落下,反复夯实,强力夯实基础,使浅层和深层得到不同程度的加固。
强夯法振动大,对附近建筑物有影响。
因此,要注意施工附近建筑物的安全。
强夯法用于湿陷性黄土区路基处理,土壤含水量应比塑限含水量低1%~3%。
3、预浸法:钻孔注水,使其预先湿陷。
可用于湿陷性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性不小于50cm的地段。
4、挤密法:用冲击、振动或爆炸形成孔洞,然后用石灰或石灰土填充,分层捣实。
5、化学加固法:将硅酸钠溶液通过多孔注入管压入土壤中,与土壤中的水溶性盐类相互作用,生成硅胶,使土壤胶结。
湿陷性黄土处理措施
一、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根本原则是:破坏土的大孔结构,改善土的工程性质,消除或减少地基的湿陷变形,防止水浸入建筑物地基,提高建筑结构刚度。
1.1强夯法又叫动力固结法。
是利用起重设备将80~400kg的重锤起吊到10~40m高处,然后使重锤自由落下,对黄土地基进行强力夯击,以消除其湿陷性,降低压缩变形,提高地基强度,但强夯法适用对地下水位以上饱和度Sr≤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深度在3~12m。
土的天然含水率对强夯法处理至关重要,天然含水量低于10%的土,颗粒间摩擦力大,细土颗粒很难被填充,且表层坚硬,夯击时表层土容易松动,夯击能量消耗在表层土上,深部土层不易夯实,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有效深度小,夯填质量达不到设计效果。
当上部荷载通过表层土传递到深部土层时,便会由于深部土层压缩而产生固结沉降,对上部建筑物造成破坏。
1.2垫层法土(或灰土)垫层是一种浅层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传统方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使用较广泛,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施工简便等特点。
实践证明,经过回填压实处理的黄土地基湿陷性速率和湿陷量大大减少,一般表土垫层的湿陷量减少为1~3cm,灰土垫层的湿陷量往往小于1cm,垫层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在1~3m,垫层法根据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土垫层和灰土垫层,当同时要求提高垫层土的承载力及增强水稳定时,宜采用整片灰土垫层处理。
1.2.1素土垫层法素土垫层法是将基坑挖出的原土经洒水湿润后,采用夯实机械分层回填至设计高度的一种方法,它与压实机械做的功、土的含水率、铺土厚度、及压实遍数存在密切关系。
压实机械做的功与填土的密实度并不成正比,当土质含水量一定时,起初土的密实度随压实机械所做的功的增大而增加,当土的密实度达到极限时,反而随着功的增加而破坏土的整体稳定性,形成剪切破坏。
在大面积的素土夯填施工中时常遇到,运输土料的重型机械容易对已夯筑完毕的坝体表面形成过度碾压,造成剪切破坏,同时对含水率过高的地区形成“橡皮泥”现象,从而出现渗漏。
湿陷性黄土处理浅析
湿陷性黄土处理浅析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在水分作用下会发生严重收缩和膨胀的土壤,其特点是在干燥时会收缩、龟裂,而在潮湿时会膨胀、流失,因此在工程建设中会对基础和结构物造成一定的影响。
针对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是很重要的,下面就对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方法进行简单的浅析。
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湿陷性黄土因黏粒含量高,颗粒细小,当土壤含水率发生变化时,黏粒容易吸附或释放水分,导致土壤体积发生变化,从而引发土体的收缩和膨胀。
这种土壤的特点使得在工程建设中必须对其进行处理,以避免对工程造成负面影响。
处理方法:1.改良处理改良处理是指通过添加外部材料或对土壤进行物理、化学处理,改变土壤颗粒结构和组成,以减小土壤的湿陷性。
常用的改良材料包括石灰、水泥、矿渣粉等;改良方法包括填筑、振实、加固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小土壤的湿陷性,提高土壤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排水处理湿陷性黄土在吸水膨胀时往往会导致土壤中的水分增加,因此通过排水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中的水分含量,降低土壤的湿陷性。
排水处理包括地面排水和深层排水两种方式,可以通过排水沟、排水管网、蓄水池等设施来实现。
4.综合处理在实际工程中,常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处理方法来处理湿陷性黄土。
通过综合处理可以充分发挥各种处理方法的优势,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总结: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在水分作用下会发生收缩和膨胀的土壤,对工程建设有一定的影响。
对湿陷性黄土进行有效的处理是很重要的。
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改良处理、排水处理、防渗处理和综合处理等。
通过这些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小土壤的湿陷性,提高土壤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从而保证工程的安全和可靠。
湿陷性黄土的最佳处置方案
湿陷性黄土的最佳处置方案背景介绍湿陷性黄土属于一种典型的软土,其物理特性决定了它在建筑、工程中的使用受限制。
湿陷性黄土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溶解性,因此在受潮或较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生液化,加之其不稳定的物理特性更是限制了它的使用。
总体而言,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应用面临许多挑战,需要针对其特质进行合理的处置方案。
处置方案1. 地基处理要想解决湿陷性黄土存在的问题,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地基处理。
地基处理的关键是要让土体达到稳定的状态,在实际施工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处理:•提高地基密实度:通过压实、振实等手段提高黄土的实际密度,增加黄土的耐水性和抗液化性能。
•深挖基础:通过深挖基础,将黄土中的湿陷性土层挖出并更换为具有较好抗湿陷性的新土或改性土,从而达到提高整个基础土体的稳定性的目的。
•采用加固材料:将聚丙烯纤维和碳纤维等加固材料混合到黄土中,能够增加土体的内聚力,提高抗剪强度和抗侧方位扭转能力。
2. 预制桩如果地基处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可以采用预制桩进行支撑。
预制桩的好处在于,它可以将承载能力分散到每个桩上,从而将土体的稳定性增强到一定程度。
3. 土工布在一些特殊的地形中,如河岸滑坡、边坡防护、喀斯特地形等,可以使用土工布进行加固。
土工布是一种耐腐蚀、耐老化、高强度、抗拉伸和抗穿刺的材料,可以把土层与加固材料有效的结合起来,达到加固的效果。
4. 稳定层增强在土层极度湿润的情况下,采用加固稳定层的方式可以提高土层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常用的加固方式有植草、杆钉加固、混凝土辊压、深层固化、加固介质混凝土等。
结论湿陷性黄土的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挑战,但通过合理的处理和加固方案,可以实现技术转化和科学利用。
在实际场景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环境、地形、承载力等,实际施工需要根据具体的场地情况和实际需求进行方案的选择和优化。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地基处理是项目建设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特别是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是特别关键的。
黄土区域常常出现水土流失、地基湿陷、水库边坡、路堑和黄土源边滑坡和崩塌等灾害性地质活动,对工农业建设和人民生活经常导致严重危害,因此使用合理的处理办法解决黄土的失陷性对项目具备关键的意义。
标签:湿陷性黄土;黄土地基处理方法1、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办法1.1灰土挤密法1.1.1处理方法灰土挤密桩是运用打入钢套管,或振动沉管或爆扩等办法,在土中成桩孔,之后在孔中分层填入素土域灰土拼夯实而成。
在成孔与夯实经过中,原处于桩孔位置的土所有挤入四周土层中,让距桩周必然间距内的天然土获得挤密,这样来根除桩间土的湿陷性并提升承载力。
在加固深度以下,将大大减少附加应力,灰土挤密桩对地基的加固处理结果,不但和桩距相关,还和所解决的厚度与宽度相关。
当解决宽度小时,也许让基础形成相对大的下沉,更甚是让稳定性丧失,依据《湿陷性黄土区域建筑标准))(GBJ25-90)需求,当为部分解决时,黄土在非自重湿陷性的场地,解决宽度两端要超过基础宽度的0.25倍,并不要小于0.5米;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如果需要完全根除加固后地基土的湿陷性,则要超过两边各0.75倍基础宽度的解决宽度,而且不小于1米。
1.1.2局限性存在必然局限性的灰土挤密法,在小于等于65%的饱和度,而且在地下水位以上的状况下,湿陷性黄土地基加固处理,这种地基在5米到7米之间的厚度需求。
这种办法对含水量需求非常高,假如含水量非常高或者含水量非常低,经过实践证明都达不到设计的需求。
挤密法对土的含水量需求相对高,通常要求略低于最优含水量,含水量太高或太低,都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挤密效果。
由于湿陷性黄土具备吸水性强与容易达到饱和状态的特点,这样导致施工经过中很难控制含水量的问题,假如对表层黄土实施洒水时,由于土质干燥,易饱和的上层土质,下层土质由于接受小到水处于干燥状态。
所以,在含水量相对低的土质中,不能使用这办法。
湿陷性黄土处理word精品文档3页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1)采取拦截、排除地表积水措施,将水引离路基。
在排水不良、路基附近有可能积水的地段增设隔水墙。
隔水墙用土填筑,压实度不小于9%,隔水墙宽1.2m,深2.0m,隔水墙外侧壁设两布一膜防渗复合土工膜。
(2)对路堤或路堑边坡上侧50m,下侧10~20m以内的黄土陷穴采用灌砂、灌浆、开挖回填等措施进行处理。
并将陷穴的位置、埋藏深度及大小、所采取的处理措施报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实施。
(3)路堑地段,对开挖后的路床采用冲击式压路机碾压24遍,使碾压后路面底面以下50cm内土的压实度不小于95%,80cm内土的压实度不少于85%。
(4)路基高度小于3m的路堤段,清除表土后采用冲击式压路机碾压40遍,碾压后的地面以下80cm深度内土的压实度不小于85%。
(5)对于填方高度超过8米的路段,按照设计要求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强夯处理,也可采取重锤夯实法、冲击压实法。
(6)强夯法施工①强夯施工采用带有自动脱钩装置的履带式起重机或其他专用设备。
采用履带式起重机时,可在臂杆端部设置辅助门架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防止落锤时机架倾覆。
夯锤重不小于10t,单点夯击能大于1200KN-m,其底面采用圆形,对粘性土,锤底面积在3~6m2。
夯锤中对称设置若干个上下贯通的气孔。
②夯击点布置,按正方形或梅花形网格排列。
其间距可根据击坑的形状、孔隙水压力变化情况及构造物基础结构特点确定,一般为5~15m。
按上列形式和间距布置的夯击点,依次夯击完成为第一遍。
第二次选用已夯点间隙,依次补点夯击为第二遍,以下各遍均在中间补点,最后一遍锤印彼此搭接,表面平整。
③每一遍内各个夯点的夯击次数,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与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一般为3~10次),并同时满足:a、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0mm,当单击夯击能量较大时不大于100mm。
b、夯坑周围地面不发生过大的隆起。
c、不因夯坑过深而使起锤困难。
④夯击遍数一般为2~3遍,最后再以低能量满夯一遍。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地基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北方地区。
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是含有较高的风化粘土和高含水量,当水分进入土体时,黄土会迅速膨胀,导致地基沉陷和变形问题。
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深挖加填地基:通过深挖土体,将松散的黄土去除,然后使用干燥的材料填充,如碎石、砂等,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排水性能。
2.地基加固:地基加固是通过施加外部荷载或改变土体的物理性质来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常用的地基加固方法包括加设地基梁、振动加固、土体固化等。
3.地基注浆:地基注浆是通过注入浆液到土体中,使土体颗粒间形成胶结结构,提高土体的粘聚力和抗剪强度,从而改善地基的承载性能和稳定性。
4.排水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沉降和变形主要是由于水分进入土体导致的。
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可以减少水分对地基的影响,从而缓解地基的湿陷问题。
常用的排水处理方法包括地基排水沟、水平水对等。
5.地基改良:地基改良是通过改变地基土体的物理性质和结构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排水性能。
常见的地基改良方法包括碾压加固、灰浆改性、石灰石固化等。
6.地基加压实:地基加压实是通过施加重载或机械震动的方式,使黄土颗粒间产生密实或固结,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性能和稳定性。
7.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在黄土地基上建造建筑物时,应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和设计方案,以降低地基沉陷和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
总之,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需要综合考虑土体的物理性质、排水性能和承载性能等因素。
通过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地基的沉陷和变形,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地基土,这种土壤的黏性非常强,含水量较高,是土壤中最具有危害性的类型之一。
在施工过程中,若不注意对其进行处理,将会对建筑物的稳定性、耐久性和可靠性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至关重要。
一、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点湿陷性黄土具有土壤黏性大、塑性大、含水量较高的特点。
黄土层中还会经常出现开裂、滑移等情况,使其在工程建设中表现出较强的难处理性。
土壤开裂会严重影响到工程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滑移则容易导致地基沉降、工程结构变形等问题。
二、处理方法1.加固处理由于湿陷性黄土土体存在一定的强度,可通过加固处理来提高其抗压性能,防止土体沉降。
加固处理的方法包括土钉加固、加筋混凝土、搅拌桩加固等。
土钉加固是通过将钢筋固定在土壤中,利用钢筋的拉力达到加固效果。
因此,需要考虑到钢筋数量、穿越深度、预埋深度和拉力的大小等因素。
加筋混凝土则需要在黄土表面压制一层钢筋网,并在上面浇筑混凝土。
这样可以提高黄土在拉力状态时的强度和稳定性。
搅拌桩加固需要将钢筋网穿透黄土,然后向地下注入从混凝土搅拌机中生产的预先预制的混凝土,达到加固效果。
2.改良处理改良地基是改变土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微观结构性质,以提高其强度和稳定性的一种方法。
通常包括土壤加固技术、加硬剂加固技术以及夯实加固技术等。
土壤加固技术是向土壤中注入填充材料,防止土壤塌陷、开裂和滑移。
比较常见的方法包括水泥或灰浆注浆法、颗粒增强法和粉末加固法等。
加硬剂加固技术是将聚合物或钙基加固剂引入土壤中,通过化学反应促进土壤的固化和加固。
加硬剂加固技术可以提高湿陷性黄土的抗压能力。
夯实加固技术是利用夯实机为黄土地基施加静载的一种方法。
夯实技术除了可以增加黄土的密实程度,还可以提高黄土地基的抗压承载能力。
三、注意事项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不仅要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加固材料的选择根据土壤加固技术的不同而不同。
选择合适的加固材料可以提高加固效果和工程质量。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地基处理及工程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地基处理及工程措施地基处理措施:1.降低地下水位:地下水位是导致黄土湿陷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降低地下水位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可以采用降水井、抽水井等方式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地基变形。
2.地基加固:可以采用加固桩、混凝土悬挂墙、机械增强法等方式,对黄土地基进行加固。
加固桩可以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混凝土悬挂墙可以防止土体的变形和下沉;机械增强法则通过向黄土中注入增强材料,增强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3.地基排水:通过减少地基内部的水分含量,可以有效减少黄土地基的变形和塌陷。
可以采用排水沟、排水管道等方式,将地基内部的水分排出。
4.地基改良:通过注浆、砂浆灌注等方式,改良黄土地基的物理和力学性质。
注浆可以填充黄土中的空隙,提高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砂浆灌注则可以改变土体的孔隙结构,提高土壤的抗变形能力。
5.预压法:通过在黄土地基上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土体膨胀、变形,提高土壤的密实度和强度。
可以采用预压桩、预压板等方式进行预压。
工程措施:1.合理设计:在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黄土地基的特性和可能发生的变形情况。
设计时应合理设置地基处理措施,并确保地基处理措施与工程的要求和质量相匹配。
2.定期检测: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定期对地基进行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地基的变形和塌陷情况。
3.施工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地基处理工程的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和效果。
对于不合格的地基处理工程,应及时进行整改。
4.安全预测:在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预测地基可能发生的变形和塌陷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通过以上地基处理措施和工程措施,可以有效地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湿陷性黄土处理方法口诀
湿陷性黄土处理方法口诀
1、预防为主,加强管理.
2、排水降渍,减少浸蚀.
3、疏松填土,增加支撑.
4、保持地面平整,夯实基础.
5、严禁回填或挖坑取土.
6、施工时注意安全,做好标记.
7、及时处理渗漏,修复路面.
8、避免雨水冲刷,防止污染环境.
9、加固沟渠,改善排水条件.10、定期清淤,消除隐患.11、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增加绿化面积.12、采取综合措施,提高耕作质量.13、对已发生的病害进行治理和加固处理.14、搞好植树造林,营造良好的景观效果.15、加强宣传教育,普及防护知识.16、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广先进技术.。
阐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几种有效处理方法
阐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几种有效处理方法1、湿陷性黄土地基几种有效处理方法1.1、垫层法垫层法是先将基础下的湿陷性黄土一部分或全部挖除,然后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夯实,以便消除地基的部分或全部湿陷量,并可减小地基的压缩变形,提高地基承载力,可将其分为局部垫层和整片垫层。
1.1.1、局部土垫层的处理宽度超出基础底边的宽度较小,地基处理后,地面水及管道漏水仍可能从垫层侧向渗入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而引起湿陷,因此,设置局部垫层不考虑起防水、隔水作用,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及有防渗要求的建筑物,不得采用局部土垫层处理地基。
1.1.2、整片垫层的平面处理范围,每边超出建筑物外墙基础外缘的宽度,不应小于垫层的厚度,即并不应小于2m。
1.1.3、在地下水位不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未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时,对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或有严格防水要求的建筑物,采用整片土垫层处理地基较为适宜。
但地下水位有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考虑水位上升后,对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引起湿陷的可能性。
1.2、强夯法重锤表层夯实适用于处理饱和度不大于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
一般采用2.5~3.0t的重锤,落距4.0~4.5m,可消除基底以下1.2~1.8m黄土层的湿陷性。
在夯实层的范围内,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获得显著改善,平均干密度明显增大,压缩性降低,湿陷性消除,透水性减弱,承载力提高。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其湿陷起始压力较大,当用重锤处理部分湿陷性黄土层后,可减少甚至消除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
强夯法加固地基机理一般认为,是将一定重量的重锤以一定落距给予地基以冲击和振动,从而达到增大压实度,改善土的振动液化条件,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等目的。
强夯加固过程是瞬时对地基土体施加一个巨大的冲击能量,使土体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如土体结构的破坏或排水固结、压密以及触变恢复等过程。
1.3、挤密桩法挤密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先按设计方案在基础平面位置布置桩孔并成孔,然后将备好的素土(粉质粘土或粉土)或灰土在最优含水量下分层填入桩孔内,并分层夯(捣)实至设计标高止。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
湿陷性黄土处理施工方案一、引言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典型的黄土,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可塑性,易发生变形和破坏。
在工程实践中,湿陷性黄土的处理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方案,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降低工程风险,保障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二、湿陷性黄土的特点1.吸水性强:湿陷性黄土在遇水后会明显膨胀,导致地基变形。
2.可塑性好:湿陷性黄土易塑性变形,稳定性差。
3.容易流失:湿陷性黄土在雨水冲刷下容易发生流失现象。
三、处理施工方案1. 地基处理•挖土平整:在施工前,应挖土平整,清除表层有机物,确保地基均匀。
•加设排水系统:对于湿陷性黄土,可以设置排水系统,排除多余水分,降低黄土的吸水性。
•加设加固层:在地基上设置加固层,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变形。
2. 地基加固•灌浆加固:利用浆液灌注地基,提高地基的密实度。
•加设排水管道:设置排水管道排除地基水分,降低湿陷性。
•加设植被:在地基周围种植植被,稳定土壤,防止流失。
3. 施工措施•严格控制水源:对于湿陷性黄土的施工,要严格控制水源,避免水分渗入黄土中。
•及时排水:施工中遇雨天要及时排水,防止黄土流失。
•密切监测:对施工过程进行密切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工程质量。
四、施工注意事项1.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情况发生:施工过程中需注意地基的均匀性,避免不均匀沉降对工程带来危害。
2.合理设计排水系统:排水系统设计要合理,保证排水畅通,有效降低地基的湿陷性。
3.定期检查维护:工程完工后,要定期检查维护工程,确保施工效果持久稳定。
五、结论湿陷性黄土的处理施工方案至关重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可以有效降低地基的湿陷性,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实际施工中,需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操作,保障工程质量,实现工程永续发展目标。
湿陷性黄土处理对策
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工程设计措施及处理对策1、湿陷性黄土分布及工程地质分区我国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的大部分,河南西部和宁夏、青海和河北部分地区。
除此,新疆、内蒙、山东、辽宁和黑龙江也有湿陷性黄土分布,工程地质分区及代号为;○Ⅰ、○Ⅱ、○Ⅲ、○Ⅳ、○Ⅴ、○Ⅵ、○Ⅶ﹝见《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附录A《中国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分区略图》﹞。
河南省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三门峡盆地、伊洛河盆地。
孟津、偃师、巩义、上街、荥阳、郑州、新郑、禹州及太行山前部分地区﹝见《公路工程地质》14卷《论河南地区黄土及其公路病害》文章中《河南地区黄土地理环境分布图》﹞。
依《中国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分区略图》,三门峡盆地黄土属○Ⅲ区关中地区黄土东端部,其湿陷厚度大,多为自重湿陷性Ⅱ-Ⅲ级场地。
其它地区黄土属○Ⅴ区河南地区黄土,其湿陷厚度小,多为非自重Ⅰ级场地。
2、黄土地层划分黄土地层划分表3、湿陷性黄土工程性质湿陷性黄土是一种浅黄色、褐黄色,以粉粒为主结构较松散的非饱和欠压密粉土,具有大孔隙和垂直节理,在天然湿度下,其压缩性较低,强度较高,但遇水侵湿时,土的强度显著降低,在附加压力或附加压力与土的自重压力下引起的湿陷变形,是一种下沉量大,下沉速度快的失稳性附加变形﹝当单位厚度的土样在该试样深度处上覆土层饱和自重压力作用下产生湿陷变形为自重湿陷﹞,诱发路基和构造物病害,特别是自重湿陷性黄土。
在地形起伏多变,地表径流容易汇集的地方,其土质松散,垂直节理发育的黄土中易形成漏斗状、竖井状、串珠状潜蚀陷穴和暗穴不良地质现象,是潜在的路基病害。
4、湿陷性评价4.1湿陷性的判定当湿陷系数δs<0.015时定为非湿陷性黄土;当湿陷系数δs≥0.015时定为湿陷性黄土。
当湿陷系数δs≥0.015时,应做自重湿陷性试验﹙δzs为自重湿陷系数),δzs≥0.015定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4.2湿陷程度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程度,可根据湿陷系数值δs的大小分为以下三种:当0.015≤δs≤0.03时,湿陷性轻微;当0.03<δs≤0.07时,湿陷性中等;当δs>0.07时,湿陷性强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工程设计措施及处理对策1、湿陷性黄土分布及工程地质分区我国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的大部分,河南西部和宁夏、青海和河北部分地区。
除此,新疆、内蒙、山东、辽宁和黑龙江也有湿陷性黄土分布,工程地质分区及代号为;○Ⅰ、○Ⅱ、○Ⅲ、○Ⅳ、○Ⅴ、○Ⅵ、○Ⅶ﹝见《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附录A《中国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分区略图》﹞。
河南省湿陷性黄土主要分布在三门峡盆地、伊洛河盆地。
孟津、偃师、巩义、上街、荥阳、郑州、新郑、禹州及太行山前部分地区﹝见《公路工程地质》14卷《论河南地区黄土及其公路病害》文章中《河南地区黄土地理环境分布图》﹞。
依《中国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分区略图》,三门峡盆地黄土属○Ⅲ区关中地区黄土东端部,其湿陷厚度大,多为自重湿陷性Ⅱ-Ⅲ级场地。
其它地区黄土属○Ⅴ区河南地区黄土,其湿陷厚度小,多为非自重Ⅰ级场地。
2、黄土地层划分黄土地层划分表3、湿陷性黄土工程性质湿陷性黄土是一种浅黄色、褐黄色,以粉粒为主结构较松散的非饱和欠压密粉土,具有大孔隙和垂直节理,在天然湿度下,其压缩性较低,强度较高,但遇水侵湿时,土的强度显著降低,在附加压力或附加压力与土的自重压力下引起的湿陷变形,是一种下沉量大,下沉速度快的失稳性附加变形﹝当单位厚度的土样在该试样深度处上覆土层饱和自重压力作用下产生湿陷变形为自重湿陷﹞,诱发路基和构造物病害,特别是自重湿陷性黄土。
在地形起伏多变,地表径流容易汇集的地方,其土质松散,垂直节理发育的黄土中易形成漏斗状、竖井状、串珠状潜蚀陷穴和暗穴不良地质现象,是潜在的路基病害。
4、湿陷性评价4.1湿陷性的判定当湿陷系数δs<0.015时定为非湿陷性黄土;当湿陷系数δs≥0.015时定为湿陷性黄土。
当湿陷系数δs≥0.015时,应做自重湿陷性试验﹙δzs为自重湿陷系数),δzs≥0.015定为自重湿陷性黄土。
4.2湿陷程度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程度,可根据湿陷系数值δs的大小分为以下三种:当0.015≤δs≤0.03时,湿陷性轻微;当0.03<δs≤0.07时,湿陷性中等;当δs>0.07时,湿陷性强烈。
4.3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应根据湿陷量的计算值和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因素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表4.4.7判定。
表4.4.7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判定﹡注:当湿陷量的计算△s >600mm ,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zs >300mm 时,可判为Ⅲ级,其它情况可判为Ⅱ级。
5、公路工程设计措施及处理对策依《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及《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并结合多年工程设计回访情况,提出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工程设计措施及处理对策如下: 5.1桥涵工程﹝含立交及通道﹞ 5.1.1桩基础①在湿陷性黄土厚度等于或大于10米的场地,往往采用桩基础。
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除不计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内的桩长按饱和状态下的正阻力外,尚应扣除桩侧的负摩擦力﹝钻、挖孔桩取负10-15kPa ﹞;对非自重湿陷黄土场地,当自重湿陷湿陷量的计算量的计算值小于70mm 时,单桩竖向承载力的计算应计入湿陷性黄土层内的桩长按饱和状态下的正阻力。
依据规范查表取桩端承载力及桩侧摩阻力时,其液性指数均应按土的饱和状态下的液性指数,可按下式计算:r P rL L PS eW D I W W -=-式中:Sr —土的饱和度,可取85%;E —土的孔隙比; Dr —土粒相对密度;W L 、W P —分别为土的液限和塑限含水量,以小数计。
②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桩端应支承在压缩性较低的非湿陷黄土层中;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桩端应支承可靠的岩﹝或土﹞层中。
5.1.2 扩大基础①工程类型当墩、台采用扩大基础﹝浅基础﹞时,应根据其工程重要性、结构特点、受水浸湿后的危害程度和修复的难易程度,分为A 、B 、C 、D 四类。
A 类:20米及以上的高墩台和外超静定桥梁;B 类:一般桥梁基础,拱涵;C类:一般涵洞及倒虹吸;D类:桥涵附属工程。
②工程设计措施及处理对策工程设计措施及处理对策应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结构物工程类型和水流特征,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表4.6.6,采取相应的工程设计措施及处理对策,以满足沉降控制的要求。
表4.6.6 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措施注:表中①、②、③、④处理措施编号,各编号所代表的处理措施如下:①墩台基础采用明挖挖除湿陷性黄土、沉井或桩基,置于非湿陷性黄土层中;②采用强夯法或挤密桩法,并采取防水和结构措施;③采取重锤夯实和换填灰土垫层,并采取防水和结构措施;④地基表层夯实。
5.2 隧道工程5.2.1基于湿陷性黄土地质年代为第四纪全新世﹝Q4﹞和上更新世﹝Q3﹞,则公路隧道围岩分级应依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2004﹞表 3.6.5《公路隧道围岩分级》,按ⅴ级围岩的复合衬砌的设计参数设计与施工,见表8.4.2-1 和表8.4.2-2。
应注意在因节理切割而形成的不稳定部位和覆盖层薄、地层稳定性差时,要加强支护或采取辅助工程措施。
5.2.2位于隧道附近地表的冲沟、陷穴、裂隙应回填、铺砌,并设置地表水的引排设施。
5.2.3洞门设计应考虑地表冲刷防护。
对端、翼墙地基应采取灰土换填夯实措施。
5.3 路基工程5.3.1在填方路堤遇水浸湿时,土的强度显著降低,在附加荷载﹝指填土及车辆荷载﹞或附加荷载与土的自重压力下常引起湿陷变形,导致路基塌陷或裂缝病害。
对此,应根据路堤填高、受水浸湿的可能性及湿陷后的危害程度和修复的难易程度,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表7.9.4-2确定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深度。
表7.9.4-2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深度处理方法原则:对于湿陷等级为Ⅰ-Ⅱ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和Ⅰ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可采用重锤夯实或冲击碾压;Ⅱ级以上自重湿陷性黄土,可采取强夯、挤密灰土桩、沉管CFG 桩或孔内深层强夯等方法。
农田灌溉可能造成黄土湿陷时,可对路堤两侧坡脚外5-10米范围内作表层加固防渗处理或设侧向防渗墙。
5.3.2位于冲沟源头路基,且其纵坡大时,下切侵蚀和向源侵蚀强烈,这将掏空边脚致使路基坍塌和边坡滑动。
对此,可采取以下处理设计方案:①改变沟底纵坡,以控制冲沟流水不发生冲刷。
如沿冲沟分段设置陡门水井、缓水台、急流槽等消能设施;②对沟底纵坡大的冲沟,为减轻或防止冲刷,可对冲沟进行铺砌加固。
对冲沟源头,可酌情采用挡墙或桩板支挡结构。
5.3.3对危害路基稳定的黄土陷穴应在查明其范围、埋深、形态、跨度及连通性情况后,酌情采用以下相应方法:明陷穴:采用回填夯实;暗穴埋深浅:采用明挖回填夯实;暗穴埋深大:采用支撑开挖回填夯实;暗穴小而直:采用灌砂;暗穴大而深:采用灌砂或灌浆,灌浆时应查明其连通情况,并堵塞处理范围以外出口。
除此,为预防陷穴发生,对流向陷穴的地面水,应采取拦截引排措施;对堑顶裂缝和积水洼地应填平夯实。
5.3.4填方路堤断面形式及坡率设计,应依其填高及降雨量大小和形式,按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表7.9.2有关规定:表7.9.2 路堤断面形式及边坡坡率应当指出:对填高大于30米路堤,宜于桥梁方案相比较,并按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3.6节规定进行个别设计。
路堤边坡形式及坡率应根据路堤本体及地基土的工程性质、坡高、公路等级,采用力学分析法经稳定计算确定,并结合所处地形、地层及水文等不同条件论证采用。
5.3.5挖方路基①路堑边坡形式,应根据黄土类别及其均匀性、边坡高度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表7.9.3-1确定:表7.9.3-1 路堑边坡形式及适用条件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采用台阶式。
边坡小平台宽度2.0-2.5米,边坡大平台宽度应根据稳定计算确定,宜为4-6米。
截水沟、排水沟及边沟应强化防渗措施。
②挖方边坡高度不超过30米时,其坡率设计应根据黄土的地貌单元、时代成因、构造节理、地下水分布、降雨量、边坡高度、施工方法,并结合自然或人工稳定边坡坡率,按《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表7.9.3-2确定。
③路堑边坡高度大于30米时,应与隧道方案比选。
路堑高边坡应按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3.7节规定进行个别设计,路堑边坡形式及坡率应根据土的工程性质、自然坡面的稳定情况及附近已建工程的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采用力学分析法经稳定性验算确定。
设有大平台的深路堑,除必须对全高边坡作稳定验算外,还应对大平台毗邻的上下分段边坡作局部稳定验算。
5.3.6路基挡墙路基挡墙地基为湿陷性黄土时,其设计措施及处理对策应视挡墙所要求的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场地湿陷等级及地形条件,酌情采用重锤夯实、灰土垫层、强夯及灰土挤密桩或沉管CFG桩复合地基处理。
参考资料1《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5《路基》﹝第二版﹞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6《公路工程地质》14卷《论河南黄土及其公路病害》7《工程地质手册》﹝第四版﹞。